TWM635383U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5383U
TWM635383U TW111208649U TW111208649U TWM635383U TW M635383 U TWM635383 U TW M635383U TW 111208649 U TW111208649 U TW 111208649U TW 111208649 U TW111208649 U TW 111208649U TW M635383 U TWM635383 U TW M63538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rea
display device
color material
guid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8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莊士毅
林育寬
Original Assignee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35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5383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基板、第一光學單元、第一發光單元、第二光學單元、第二發光單元及隔光單元。第一光學單元設置於基板上並有第一塗覆層及第一導光層。第一發光單元的出光區域的位置對應第一導光層的第一入光面。第二光學單元設置於第一光學單元上並包含第二塗覆層及第二導光層。第二發光單元的出光區域位置對應第二導光層的第二入光面。隔光單元分隔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據以在同一區域內提供不同的發光圖像。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創作涉及一種顯示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能清晰地呈現不同色彩之發光圖像的顯示裝置。
現有顯示裝置採用多層架構的發光設計,使其能呈現不同色彩的多種發光圖像(例如:LOGO)。其中,為了能呈現三種以上之不同顏色的發光圖像,現有顯示裝置需被設計到三層以上。
然而,當現有顯示裝置發光到第三層以上時,其對應第三層以上的發光圖像容易出現模糊(即,俗稱鬼影)或是發光圖像亮度降低等情形。所以,為了避免發生前述情形,現有顯示裝置的多層架構大多被設計為不超過兩層。但,這也進一步地限制現有顯示裝置最終能呈現的發光圖像之數量、種類、顏色等。也就是說,現有顯示裝置已侷限於上述架構,而難以有進一步地改良。
於是,本創作人認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科學原理的運用,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創作。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顯示裝置,能有效地改善現有顯示裝置所可能產生的缺陷。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 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光學單元,設置於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光學單元包含一第一塗覆層及一第一導光層,所述第一導光層具有至少一反射圖樣,所述第一塗覆層具有一透光色料區,所述透光色料區遮蓋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一第一發光單元,設置於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一側,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一出光區域,所述第一出光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導光層的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光學單元,設置於所述第一光學單元上,所述第二光學單元包含一第二塗覆層及一第二導光層,所述第二導光層具有一反射圖樣,所述第二塗覆層具有一圖樣透光區,所述圖樣透光區遮蓋所述第二導光層的所述反射圖樣及所述第一導光層的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一第二發光單元,設置於所述第二光學單元的一側,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二出光區域,所述第二出光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二導光層的一第二入光面;以及一隔光單元,分隔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顯示裝置,其能通過“所述透光色料區遮蓋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且所述圖樣透光區遮蓋所述第二導光層的所述反射圖樣及所述第一導光層的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所述隔光單元分隔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出光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導光層的所述第一入光面”以及“所述第二出光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二導光層的一第二入光面”的技術方案,讓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能各別提供光線給對應的反射圖樣且光線彼此不相互干擾,從而進一步地在同一區域內提供不同的發光圖像。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100、100’、100”:顯示裝置
1:基板
11、12:板面
2:第一光學單元
21、21’:第一導光層
211:第一入光面
212:第一微結構
22、22’:第一塗覆層
221、221’:透光色料區
222、222’:第一遮光區
23:反射層
3:第一發光單元
LA1:第一出光區域
4:第二光學單元
41:第二導光層
411:第二入光面
412:第二微結構
42、42’:第二塗覆層
421、421’:圖樣透光區
422、422’:第二遮光區
5:第二發光單元
LA2:第二出光區域
6:隔光單元
7:濾光外蓋
E1:載板
L:透光部位
HD:高度方向
PL:下反射圖樣
PT:上反射圖樣
P1:第一反射圖樣
P2:第二反射圖樣
A1:第一色料塗佈區域
A2:第二色料塗佈區域
A3:重疊區域
圖1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沿第一導光層橫剖的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沿第一載板橫剖的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沿第二導光層橫剖的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沿第二載板橫剖的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另一態樣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沿第一導光層橫剖的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沿第一載板橫剖的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顯示裝置沿第二導光層橫剖的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顯示P字型圖樣的示意圖。
圖13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顯示S字型圖樣的示意圖。
圖14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顯示裝置顯示O字型圖樣的示意圖。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顯示裝置”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此外,以下如有指出請參閱特定圖式或是如特定圖式所示,其僅是用以強調於後續說明中,所述及的相關內容大部份出現於該特定圖式中,但不限制該後續說明中僅可參考所述特定圖式。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第一實施例]
參閱圖1至圖6所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100。配合圖1所示,所述顯示裝置100包含一基板1、設置於所述基板1上的一第一光學單元2、設置於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一側的一第一發光單元3、設置於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上的一第二光學單元4、設置於所述第二光學單元4一側的一第二發光單元5、以及設置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之間的一隔光單元6。
如圖1所示,所述基板1具有彼此相反的兩個板面11、12,並所述基板1定義有垂直於任一個所述板面11、12的一高度方向HD。所述基板1沿 所述高度方向HD提供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及所述第二光學單元4堆疊配置。所述基板1同時具有一導電圖案(圖中未示出),並且所述導電圖案用以電性連結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以及任何位於所述基板1上的電子元件與外部電源,從而可驅動該等發光單元及電子元件。
配合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包含一第一導光層21及一第一塗覆層22。詳細地說,所述第一導光層21設置於所述板面11上,並且於所述第一導光層21下具有至少一反射圖樣,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能朝著一特定方向方(例如:向上)反射光線。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光層21下表面是直接沖壓一微結構212來實現反射圖樣,但本創作不此為限。舉例來說,本創作於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亦可在所述第一導光層21另設置一膜片,並且所述膜片於所述第一導光層21上以任何本領域常用的方式實現反射圖樣。另外,為了便於說明,所述第一導光層21於本實施例中是以一個反射圖樣進行說明,並且所述反射圖樣進一步地稱為下反射圖樣PL。
於一實際應用中,所述第一導光層21可以是包含能供光線進入的一第一入光面211及多個第一微結構212(如圖2所示)。其中,多個所述第一微結構212依據設計需求排列成特定圖樣(例如:P字型)以形成所述下反射圖樣PL,當光線在所述第一導光層21中傳遞時,多個所述第一微結構212能統一地朝所述特定方向反射光線,以形成一發光圖像。較佳地,所述特定方向可以是沿著所述高度方向HD遠離所述基板1。
如圖1至圖3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於所述第一導光層21上覆蓋所述第一塗覆層22,所述第一塗覆層22包含一透光色料區221。特定而言,所述透光色料區221遮蓋所述第一導光層21的所述下反射圖樣PL,使被所述下反射圖樣PL所反射的光線能穿透所述透光色 料區221,從而篩選所述光線的光譜。
進一步地說,所述透光色料區221是位於所述下反射圖樣PL的反射路徑上,並且所述透光色料區221的位置對應所述下反射圖樣PL(如圖1至圖3所示)。據此,當所述發光單元3所發出的光線的波長位於所述透光色料區221的色料的一穿透光譜內時,所述光線能通過所述透光色料區221以形成具有色彩的發光圖像。例如:紅光或者含有紅色組成的光線(例如白光)能穿透為紅色的所述透光色料區221,以產生紅色的P字型發光圖像。反之,若所述發光單元3所發出的光線不位於所述透光色料區221之色料的一穿透光譜內時,光線則無法通過所述透光色料區221而呈現發光圖像。
此外,為了確保前述發光圖像的輪廓更加清晰,所述第一塗覆層22於本實施例中還進一步地包含一第一遮光區222,所述第一遮光區222不與所述透光色料區221重疊、又或是圍繞所述透光色料區221。
復參圖1至圖3所示,於一實際應用中,所述透光色料區221與所述第一遮光區222可以直接設置(例如:印刷)在所述第一導光層21上。此外,如圖6所示,於另一態樣中,所述第一塗覆層22可以塗覆在一載板E1上,所述載板E1具透光性並覆蓋所述第一導光層21。
復參圖1至圖3所示,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設置於所述基板1上,並且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位於所述第一導光層21的一側,使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能朝所述第一導光層21發射一光線並被反射至所述透光色料區221。
具體來說,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可以是側向發光二極體並具有一第一出光區域LA1。其中,所述第一出光區域LA1的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導光層21的所述第一入光面211。據此,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能經由所述 第一出光區域LA1發出所述光線,使所述光線進入所述第一導光層21後被所述下反射圖樣PL反射而穿透所述透光色料區221,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
舉例來說,本創作於其他未繪示的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也可以是不接觸所述基板1,並且以任何方式(例如:黏著)直接地固定於所述第一導光層21的一側。
如圖1、圖4及圖5所示,所述第二光學單元4包含一第二導光層41及一第二塗覆層42,所述第二塗覆層42包含一圖樣透光區421。詳細地說,所述第二導光層41位於所述第一導光層21及所述第一塗覆層22上,並且所述第二導光層41具有一反射圖樣,並且所述反射圖樣能朝著一特定方向反射光線。
在部分實施態樣中,所述第二導光層41的一側面能齊平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的側面,所述第二導光層41的另一側面(即,遠離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的一側面)能齊平於所述隔光單元6。另外,為了便於說明,所述第二導光層41的反射圖樣於本實施例中是進一步地稱為上反射圖樣PT。
於一實際應用中,如圖1及圖4所示,所述第二導光層41可以是包含能供光線進入的第二入光面411及多個第二微結構412。其中,多個所述第二微結構412依據設計需求排列成特定圖樣(例如:O字型)以形成所述上反射圖樣PT,當光線在所述第二導光層41中傳遞時,多個所述第二微結構412能統一地朝所述特定方向反射光線,以形成一發光圖像。同樣較佳地,所述特定方向可以是沿著所述高度方向HD遠離所述基板1。
復參圖2、圖4及圖5所示,所述圖樣透光區421位於所述下反射圖樣PL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的上方,並且被所述下反射圖樣PL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所反射的光線能穿透所述圖樣透光區421(如圖1所示)。換 句話說,所述圖樣透光區421是位於所述下反射圖樣PL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的反射路徑上,並且所述圖樣透光區421具有形狀對應所述下反射圖樣PL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的出光區域。在本實施例中,因微型化的趨勢,需在同一空間中顯示不同的發光圖案,因此所述第一導光層21的下反射圖樣PL與所述第二導光層41的上反射圖樣PT在垂直方向上會部分重疊。此時,所述下反射圖樣PL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的重疊區域即為所述圖樣透光區421所對應的區域。另外,所述上反射圖樣PT在其重疊部分需供被所述下反射圖樣PL所反射的光穿過,因此至少該部分的第二微結構412亦須具有透光性。
此外,為了確保前述下反射圖樣PL及上反射圖樣PT的出光區域能具有更加清晰的輪廓,所述第二塗覆層42於本實施例中還進一步地包含位於所述第二導光層41上的一第二遮光區422,所述第二遮光區422不與所述圖樣透光區421重疊、又或是圍繞所述圖樣透光區421。
於一實際應用中,所述圖樣透光區421與所述第二遮光區422可以直接設置(例如:印刷)在所述第二導光層41上。另外在部分實施態樣中,圖樣透光區421可為沒有塗料的區域(即,空乏區),光線被反射圖樣PT反射後可直接穿透所述圖樣透光區421。而在其他部分的實施態樣中,所述圖樣透光區421可塗覆有透光塗料,較佳為透明樹脂。
復參圖1及圖4所示,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設置所述基板1上並位於所述第二導光層41的一側,並且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能朝所述第二導光層41的多個所述第二微結構412發射一光線,使所述光線被反射而穿透所述圖樣透光區421。
具體來說,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可以是側向發光二極體並具有一第二出光區域LA2。所述第二出光區域LA2的位置對應所述第二導光 層41的一第二入光面411,亦即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相對於所述基板1的高度大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相對於所述基板1的高度。據此,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能經由所述第二出光區域LA2發出所述光線,使所述光線進入所述第二導光層41後被所述上反射圖樣PT反射。
於實務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可以是選用藍色的光線,使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於穿透所述第二光學單元4所產生的所述發光圖像呈現藍色。此外,當所述透光色料區221為紅色時,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可以是選用紅色或白色的光線,使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於穿透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所產生的所述發光圖像呈現紅色。也就是說,所述顯示裝置於本實施例中可於不同的時間顯示具有藍色的O字型發光圖像、以及紅色的P字型發光圖像。
復參圖1及圖3所示,所述隔光單元6配置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之間,以分隔所述第一入光面211與所述第二入光面411。具體來說,所述隔光單元6於本實施例為不透光材料並設置於所述間隔空間內,使所述隔光單元6遮蔽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面朝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的一側面。其中,所述隔光單元6遠離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的一側面齊平所述第二導光層41面朝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的一側面,並且所述隔光單元6相對於所述基板1的高度較佳是與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相對於所述基板1的高度一致,使所述隔光單元6及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能共同支撐所述第二導光層41(如圖1所示)。
也就是說,所述第二光學單元4是遮蓋所述隔光單元6及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並且所述第二出光區域LA2的高度位置超過所述隔光單元6相對於所述基板1的所述高度,使得所述第一出光區域LA1的高度位置不超過所述隔光單元6相對於所述基板1的高度,亦即所述第一出光區域 LA1與所述第二出光區域LA2的高度位置於本實施例中是彼此不等高(或平行)。
據此,所述隔光單元6阻擋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直接或間接穿透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的光線影響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也同時阻擋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的光線直接或間接影響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或/及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使得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能乾淨地提供所述發光圖像光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圖6所示,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還能進一步地包含有一反射層23,所述反射層23位於所述第一導光層21遠離所述透光色料區221的一側(亦即所述第一導光層21與所述基板1之間),並且所述反射層23較佳為深色(例如:黑色)。據此,所述反射層23能吸收所述第二光學單元4往下傳遞的微弱光線,避免鬼影的產生,然又足以反射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向下傳遞的光線。當然,所述反射層23是可以依據設計者需求省略。
再者,所述顯示裝置100於本實施例中更包含一濾光外蓋7,所述濾光外蓋7設置於所述第二光學單元4上,並且所述濾光外蓋7的一透光區域正投影於所述基板1的路徑通過所述透光色料區221及所述圖樣透光區421。據此,所述濾光外蓋7能過濾外部光源(即,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以外的光源),以確保發光圖像的清晰度。其中,所述濾光外蓋7可以選用暗色(例如深灰色)遮光材料。當然,所述濾光外蓋7是可以依據設計者需求省略。
[第二實施例]
如圖7至圖10所示,其為本創作的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類似於上述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兩個實施例的相同處則不再加 以贅述,而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與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差異主要在於: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具有不同的一第一導光層21’、一透光色料區221’、一第一遮光區222’、一第一發光單元3、一圖樣透光區421’以及一第二遮光區422’。
如圖7及圖8所示,所述第一導光層21’於本實施例中包含一第一反射圖樣P1及一第二反射圖樣P2。也就是說,所述第一導光層21’的多個第一微結構212排列成兩個特定圖樣(例如:P字型與S字型)。
復參圖9所示,所述透光色料區221’於本實施例中具有一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及一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及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具有不同的顏色(亦即,不同的穿透光譜範圍)。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位置對應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另外,所述第一遮光區222’正投影於所述第一導光層21’的區域不重疊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與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
於一實際應用中,所述透光色料區221’的透光色料具有兩種不同顏色。具體來說,所述透光色料具有對應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的一第一色料(即,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與對應所述第二反射圖樣的一第二顏色部位(即,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所述第一色料及所述第二色料為光線可穿透的顏色,並且較佳可以是紅色與綠色。所述第一遮光區222’圍繞所述透光色料區221’。
配合圖8及圖9所示,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於本實施例中能發出的所述至少一光線包含一第一顏色光及一第二顏色光,並且所述第一顏色光及所述第二顏色光的顏色分別對應所述透光色料區221’的所述第一色料與所述第二色料。也就是說,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所述第一顏色光的 波長位於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的一第一穿透光譜內,所述第二顏色光的波長位於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的一第二穿透光譜內。
於一實際應用中,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能包含有一紅色發光二極體(圖中未繪示)及一綠色發光二極體(圖中未繪示),所述紅色發光二極體能發出為紅色的所述第一顏色光,所述綠色發光二極體能發出為綠色的所述第二顏色光。據此,當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在不同時間發出的所述第一顏色光與所述第二顏色光穿透所述第一光學單元2時,觀賞者能在不同時間由所述顯示裝置100(的所述濾光外蓋7)表面看見紅色的發光圖像與綠色的發光圖像。
較佳地,所述第一穿透光譜的範圍可以是不重疊於所述第二穿透光譜的範圍。據此,所述第一顏色光能穿透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且不穿透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所述第二顏色光能穿透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且不穿透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依據所述第一顏色光與所述第二顏色光的需求,所述第一穿透光譜及所述第二穿透光譜能部分重疊。
復參圖9所示,所述透光色料區221’於本實施例中還進一步地具有一重疊區域A3,所述重疊區域A3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及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的重疊位置,並且所述重疊區域A3能被所述第一顏色光及所述第二顏色光穿透。也就是說,於本實施例中,部分的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與部分的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發生重疊(即,所述重疊區域A3),並且所述重疊區域A3的穿透光譜範圍位於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與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的交集範圍內。舉例來說,當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為紅色、且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為綠色時,所述重疊區域A3的穿透光譜範圍可以是白色或黃色的光譜範圍。
如圖10所示,所述圖樣透光區421’於本實施例中位於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及所述第二導光層41的所述上反射圖樣PT的上方,並且被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所反射的光線能穿透所述圖樣透光區421’。
換句話說,所述圖樣透光區421’是位於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的反射路徑上,並且所述圖樣透光區421’具有形狀對應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的出光區域。也就是說,所述圖樣透光區421’的輪廓對應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的輪廓,並且所述圖樣透光區421’正投影於所述第一導光層21’的路徑能經過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
當然,為了確保前述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的出光區域能具有更加清晰的輪廓,所述第二塗覆層42’於本實施例中還能進一步地包含一第二遮光區422’,所述第二遮光區422’的配置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的所述第二遮光區422相同,並且所述第二遮光區422’正投影於所述第一導光層21’的路徑不經過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
據此,所述第一反射圖樣P1、所述第二反射圖樣P2及所述上反射圖樣PT所反射的光線能穿透所述圖樣透光區421’以各別產生發光圖像,並且所述顯示裝置100’於本時實施例中總共產生不同顏色的三個發光圖像。例如:藍色的O字型發光圖像、紅色的P字型發光圖像、以及綠色的S字型發光圖像。
為了便於理解,以下舉一所述顯示裝置100’的使用例子,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然而,需強調的是,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能發出紅光 與綠光、並且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能發出藍光,但前述紅光、綠光、與藍光是分別於不同時間點所發出,亦即紅光、綠光、與藍光不同時發光。
具體地說,於一第一時間點,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能選擇性地發出紅光。配合圖7所示,當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發出所述紅光時,所述紅光能穿過所述第一導光層21’並被多個所述第一微結構212朝所述第一塗覆層22’反射。其中,部分的所述紅光能穿過對應紅色波長的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與所述重疊區域A3,另一部分的所述紅光被對應綠色波長的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所阻擋(如圖8及圖9所示)。據此,所述紅光於穿過所述第一塗覆層22’後能形成紅色的P字型發光圖像,並且前述P字型發光圖像能穿過所述圖樣透光區421’以射出至所述顯示裝置100’外(如圖13所示)。
當於一第二時間點,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能選擇性地發出綠光。配合圖7所示,所述綠光的路徑則大致如前述紅光。其中,部分的所述綠光穿過對應綠光波長的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A2與所述重疊區域A3,另一部分的所述綠光被對應紅光波長的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A1所阻擋(如圖8及圖9所示)。據此,所述綠光於穿過所述第一塗覆層22’後能形成綠色的S字型發光圖像(如圖14所示)。
當於一第三時間點,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能發出藍光。配合圖7所示,當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發出所述藍光時,所述藍光能穿過所述第二導光層41並被排列呈O字型的多個所述第二微結構412朝所述第二塗覆層42’反射,使所述藍光能形成藍色的O字型發光圖像並直接穿過所述圖樣透光區421’以射出至所述顯示裝置100’外(如圖12所示)。
也就是說,觀賞者於所述第一時間、所述第二時間、所述第三時間能各別看見藍色的O字型發光圖像、紅色的P字型發光圖像、以及綠 色的S字型發光圖像。
[第三實施例]
如圖11所示,其為本創作的第三實施例,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類似於上述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兩個實施例的相同處則不再加以贅述,而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與第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差異主要在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3相對於所述基板1的高度位置與所述第二發光單元5相對於所述基板1的高度位置於本實施例中為彼此等高。
具體來說,所述第二導光層41於本實施例中為可撓的透光材料,並且所述第二導光層41能被彎曲,使所述第二出光區域LA2與所述第一出光區域LA1位於所述隔光單元6的相反兩側,並且所述第二出光區域LA2的高度位置大致等於所述第一出光區域LA1的高度位置,亦即所述第二出光區域LA2與所述第一出光區域LA1相互平行。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綜上所述,本創作所提供的顯示裝置,其能通過“所述透光色料區遮蓋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且所述圖樣透光區遮蓋所述第二導光層的所述反射圖樣及所述第一導光層的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所述隔光單元分隔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出光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導光層的所述第一入光面”以及“所述第二出光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二導光層的一第二入光面”的技術方案,讓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及所述第二發光單元能各別提供光線給對應的反射圖樣且光線彼此不相互干擾,從而進一步地提供清晰的發光圖像。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顯示裝置
1:基板
11、12:板面
2:第一光學單元
21:第一導光層
211:第一入光面
212:第一微結構
22:第一塗覆層
221:透光色料區
222:第一遮光區
23:反射層
3:第一發光單元
LA1:第一出光區域
4:第二光學單元
41:第二導光層
411:第二入光面
412:第二微結構
42:第二塗覆層
421:圖樣透光區
422:第二遮光區
5:第二發光單元
LA2:第二出光區域
6:隔光單元
7:濾光外蓋
HD:高度方向

Claims (14)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光學單元,設置於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光學單元包含一第一塗覆層及一第一導光層,所述第一導光層具有至少一反射圖樣,所述第一塗覆層具有一透光色料區,所述透光色料區遮蓋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一第一發光單元,設置於所述第一光學單元的一側,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一出光區域,所述第一出光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導光層的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光學單元,設置於所述第一光學單元上,所述第二光學單元包含一第二塗覆層及一第二導光層,所述第二導光層具有一反射圖樣,所述第二塗覆層具有一圖樣透光區,所述圖樣透光區遮蓋所述第二導光層的所述反射圖樣及所述第一導光層的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一第二發光單元,設置於所述第二光學單元的一側,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具有一第二出光區域,所述第二出光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二導光層的一第二入光面;以及一隔光單元,分隔第一入光面與第二入光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包含一第一反射圖樣及一第二反射圖樣,所述透光色料區具有一第一色料塗佈區域及一第二色料塗佈區域,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反射圖樣,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二反射圖樣。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單元能發 出一第一顏色光及一第二顏色光,所述第一顏色光的波長位於所述第一色料塗佈區域的一第一穿透光譜內,所述第二顏色光的波長位於所述第二色料塗佈區域的一第二穿透光譜內。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透光色料區還具有一重疊區域,所述重疊區域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反射圖樣及所述第二反射圖樣的重疊位置,並且所述重疊區域能被所述第一顏色光及所述第二顏色光穿透。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顏色光為紅光,所述第二顏色光為綠光,所述第二發光單元所發出的一光線為藍光。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光學單元還包含一反射層,所述反射層位於所述第一導光層遠離所述透光色料區的一側。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反射層為黑色。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塗覆層還包含一第一遮光區,且所述第二塗覆層還包含一第二遮光區。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導光層為可撓的透光材料。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發光單元相對 於所述基板的高度等於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相對於所述基板的高度。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還包含一濾光外蓋,所述濾光外蓋設置於所述第二光學單元上。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隔光單元遮蔽所述第一光學單元面朝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的一側面。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導光層包含多個第一微結構,多個所述第一微結構形成所述至少一反射圖樣;所述第二導光層包含多個第二微結構,多個所述第二微結構形成所述反射圖樣。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透光色料區為一透光色料,並且所述透光色料覆蓋多個所述第一微結構。
TW111208649U 2021-11-30 2022-08-10 顯示裝置 TWM6353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84010P 2021-11-30 2021-11-30
US63/284,010 2021-1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5383U true TWM635383U (zh) 2022-12-11

Family

ID=84966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8649U TWM635383U (zh) 2021-11-30 2022-08-10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0378A1 (zh)
CN (1) CN218384378U (zh)
TW (1) TWM635383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84378U (zh) 2023-01-24
US20230170378A1 (en)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80918B2 (ja) ディスプレイアセンブリ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アセンブリを用い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3011813A1 (ja) フロントライ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フロントライトを備えた反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該反射型表示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190212613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56457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1125359A1 (ja) Ledバックライト
JP4552095B2 (ja) 面光源装置
US11018284B2 (en)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M635383U (zh) 顯示裝置
CN214099471U (zh) 键盘装置
KR20220100956A (ko) 수동 디스플레이 영역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
TWI509189B (zh) 顯示器及其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
JP2022152904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19179426A1 (zh) 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TW202119383A (zh) 顯示系統
TWI812004B (zh) 電子裝置
TWI836927B (zh) 發光裝置
CN219435461U (zh) 显示模组
JP5822740B2 (ja) 面光源装置
CN108594355A (zh) 导光板、光源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20895535U (zh) 一种自驱动发光的纳米级led
CN217544070U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240006565A1 (en) Light-emitting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972084A (zh) 背光模块及发光键盘
CN115199989A (zh) 光学膜片及其制备方法、导光结构、电子设备
TWI450239B (zh) 七段顯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