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4139U - 離心式壓縮機 - Google Patents

離心式壓縮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4139U
TWM634139U TW111207677U TW111207677U TWM634139U TW M634139 U TWM634139 U TW M634139U TW 111207677 U TW111207677 U TW 111207677U TW 111207677 U TW111207677 U TW 111207677U TW M634139 U TWM634139 U TW M63413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turn
sectio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wing
airfoi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76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文凱
李訓安
Original Assignee
復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復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復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76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4139U/zh
Publication of TWM634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413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entrifuga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種離心式壓縮機,包括進氣口、流道、第一級葉輪、第二級葉輪、回流導葉底座及節能器噴入通道。流道具有第一擴壓段、第一轉折段、回流段、第二轉折段、第二擴壓段及蝸殼流道。蝸殼流道連接第二擴壓段。第一級葉輪配置於進氣口與第一擴壓段之間。第二級葉輪配置於第二轉折段與第二擴壓段之間。回流導葉底座具有位於回流段內的多個回流翼及連通於回流段的多個注入孔。每一個回流翼具有第一翼部、第二翼部及位於第一翼部與第二翼部之間的狹縫。所述多個注入孔分別落在所述多個狹縫內。節能器噴入通道連通於所述多個注入孔。

Description

離心式壓縮機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離心式壓縮機,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二級離心式壓縮機。
常見的二級離心式壓縮機包括第一級葉輪及第二級葉輪,其中第一級葉輪位於流道的上游,且第二級葉輪位於流道的下游。首先,第一流體(例如氣態冷媒、空氣或二氧化碳等)係自進口導葉沿著驅動軸的長軸方向流向第一級葉輪,接著,第一級葉輪對第一流體加壓,並驅使第一流體沿著離心方向流入流道。接著,第一流體在流道的第一轉折段產生轉向,並沿著向心方向往第二級葉輪流動。詳細而言,第二級葉輪對應流道的第二轉折段配置,且節能器噴入通道連通於流道的第二轉折段,以將第二流體(例如氣態冷媒、空氣或二氧化碳等)注入流道的第二轉折段,使得第一流體及第二流體在流道的第二轉折段形成第三流體。之後,第三流體流向第二級葉輪,並經第二級葉輪的加壓沿著離心方向流向蝸殼流道。
一般而言,第一級葉輪與第二級葉輪之間可設置有回流導葉底座,且來自節能器的第二流體係經由回流導葉底座上的多個回流翼的引導,以注入流道的第二轉折段。進一步而言,相鄰的任二個回流翼之間形成一個回流通道,且第二流體在回流通道中容易產生紊流,導致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無法均勻混合,並衍生出流體壓損增加及空氣動力效率下滑等問題,從而影響到離心式壓縮機的性能表現。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離心式壓縮機,有助於減少回流導葉底座之間的紊流產生,並提升壓縮效率。
本新型創作提出一種離心式壓縮機,包括進氣口、流道、第一級葉輪、第二級葉輪、回流導葉底座及節能器噴入通道。流道連通於進氣口,且具有第一擴壓段、連接第一擴壓段的第一轉折段、連接第一轉折段的回流段、連接回流段的第二轉折段、連接第二轉折段的第二擴壓段及連接第二擴壓段的蝸殼流道。第一級葉輪配置於進氣口與第一擴壓段之間。第二級葉輪配置於第二轉折段與第二擴壓段之間。回流導葉底座配置於第一級葉輪與第二級葉輪之間,且具有位於回流段內的多個回流翼及連通於回流段的多個注入孔。每一個回流翼具有第一翼部、第二翼部及將第一翼部與第二翼部分隔開來的狹縫。所述多個注入孔分別落在所述多個狹縫內。節能器噴入通道連通於所述多個注入孔。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回流翼的狹縫具有相對的二個出口,且所述二個出口之間的距離為D。注入孔與一個出口之間的距離介於1/4D至D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回流翼的第一翼部具有相對於狹縫的外端部,且每一個回流翼的第二翼部具有相對於狹縫的內端部。第一翼部的外端部與第二翼部的內端部之間的距離為S,且狹縫與第二翼部的內端部之間的距離介於3/4S至1/2S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回流翼的翼型包括凹凸翼型、平凸翼型、對稱翼型、S形翼型及平板翼型。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離心式壓縮機更包括驅動軸,且第一級葉輪與第二級葉輪套設於驅動軸上。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注入孔的中心軸平行於驅動軸。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注入孔的中心軸垂直於回流段。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注入孔包括錐孔、直孔或錐孔及直孔的組合。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回流翼的狹縫包括弧形狹縫或線性狹縫。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回流導葉底座具有位於回流段內的第一表面及相對於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所述多個注入孔貫通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回流翼的第一翼部及第二翼部凸出於第一表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注入孔具有連通於狹縫的第一開口及相對於第一開口的第二開口,且第一開口的孔徑小於第二開口的孔徑。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注入孔位於回流段鄰近第一轉折段處。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注入孔位於回流段離向第二轉折段處。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離心式壓縮機更包括節能器,連通節能器噴入通道並設置於離心式壓縮機外。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離心式壓縮機更包括進氣導葉,配置於進氣口。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回流導葉底座具有位於第一擴壓段內的第三表面及相對於第三表面的第四表面,且所述多個注入孔貫通第三表面與第四表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每一個回流翼的第一翼部及第二翼部凸出於第三表面。
基於上述,在本新型創作的離心式壓縮機中,第二流體的注入位置落在流道的回流段內,使得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在流至第二級葉輪之前具有較長的流動路徑以均勻混合。另一方面,注入流道的回流段後的第二流體在狹縫中產生分流及進行第一次整流,接續,第二流體沿著回流翼的第二翼部的外周緣自回流段流向第二轉折段,並進行第二次整流,使回流段內的第二流體與第一流體的流向一致,並減少紊流的產生,使得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得以在流道內均勻混合,據以減少流體壓損並提升空氣動力效率,從而提升離心式壓縮機的壓縮效率。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離心式壓縮機的剖面示意圖。圖1B是圖1A的區域R的放大示意圖。請參考圖1A及圖1B,在本實施例中,離心式壓縮機100可為二級離心式壓縮機,且包括進氣口110、流道120、進氣導葉140、驅動軸150、第一級葉輪160、第二級葉輪170、回流導葉底座180及節能器噴入通道190。進氣口110連通於流道120,其中進氣導葉140配置於進氣口110,且第一級葉輪160、第二級葉輪170、回流導葉底座180及節能器噴入通道190沿著流道120配置。另外,第一級葉輪160及第二級葉輪170套接於驅動軸150,以隨驅動軸150同步且同向旋轉。
詳細而言,流道120具有第一擴壓段121、第一轉折段122、回流段123、第二轉折段124、第二擴壓段125及蝸殼流道130,且第一擴壓段121、第一轉折段122、回流段123、第二轉折段124及第二擴壓段125依序排列於進氣口110與蝸殼流道130之間。
進氣口110連通於第一擴壓段121,且第一級葉輪160配置於進氣口110與第一擴壓段121之間。第一轉折段122連接第一擴壓段121,且回流段123連接第一轉折段122。第二轉折段124連接回流段123,且第二擴壓段125連接第二轉折段124。第二級葉輪170配置於第二轉折段124與第二擴壓段125之間,且蝸殼流道130連接第二擴壓段125。
在離心式壓縮機100運轉的過程中,第一流體F1(例如氣態冷媒)由進氣導葉140引導至進氣口110,並沿著軸向(例如平行於驅動軸150的長軸方向)流向第一級葉輪160。接著,第一級葉輪160對第一流體F1加壓,並驅使第一流體F1沿著離心方向(例如遠離驅動軸150的長軸方向)流入第一擴壓段121。接著,第一流體F1自第一擴壓段121流入第一轉折段122並產生轉向,以沿著向心方向(例如靠近驅動軸150的長軸方向)流入回流段123。另一方面,離心式壓縮機100更包括節能器(圖未示),節能器連通節能器噴入通道190並設置於離心式壓縮機100外。其中,節能器噴入通道190連通於回流段123,以將第二流體F2(例如氣態冷媒)注入回流段123,使得第一流體F1及第二流體F2在回流段123內形成第三流體F3。接著,第三流體F3自回流段123流入第二轉折段124。之後,第二級葉輪170對第三流體F3加壓,並驅使第三流體F3沿著離心方向流入第二擴壓段125,再自第二擴壓段125流入蝸殼流道130。
接續上述,第二流體F2的注入位置落在流道120的回流段123內,使得第一流體F1與第二流體F2在流至第二級葉輪170之前具有較長的流動路徑以均勻混合,據以提升離心式壓縮機100的壓縮效率。其中,第一流體F1與第二流體F2可為氣態冷媒、空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氣、氫氣或相關混合氣體等。
圖2A至圖2C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回流導葉底座在不同視角下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B、圖2A及圖2B,在本實施例中,回流導葉底座180配置於第一級葉輪160與第二級葉輪170之間,且具有位於回流段123內的多個回流翼181及連通於回流段123的多個注入孔182。所述多個回流翼181呈放射狀排列,且每一個回流翼181對應設有一個注入孔182。詳細而言,每一個回流翼181具有第一翼部183、第二翼部184及位於第一翼部183與第二翼部184之間的狹縫185,且第一翼部183與第二翼部184被狹縫185分隔開來。另外,注入孔182落在狹縫185內,其中節能器噴入通道190連通於注入孔182,且注入孔182透過狹縫185連通於回流段123,故第二流體F2可經由注入孔182及狹縫185注入回流段123。
如圖1A及圖1B所示,注入孔182的中心軸平行於驅動軸150,且實質上垂直於回流段123,故第二流體F2可沿軸向直噴進入回流段123。在其他實施例中,注入孔182的中心軸傾斜於回流段123,故第二流體F2可斜噴進入回流段123。
請參考圖1B、圖2A、圖2B及圖2C,在本實施例中,回流翼181的翼型為凹凸翼型,且每一個回流翼181的狹縫185為弧形狹縫。另一方面,回流導葉底座180具有位於回流段123內的第一表面186及相對於第一表面186的第二表面187,且所述多個注入孔182貫通第一表面186與第二表面187。具體而言,每一個回流翼181的第一翼部183及第二翼部184凸出於第一表面186,當第二流體F2自注入孔182流入狹縫185時,第二流體F2可在狹縫185內產生分流及進行第一次整流,以分別沿著第二翼部184的相對兩翼面流動,藉由近壁效應(near-wall effect )達到第二次整流的效果,並自回流段123流向第二轉折段124。
如圖1B、圖2B及圖2C所示,每一個注入孔182具有連通於狹縫185的第一開口188及相對於第一開口188的第二開口189,其中第一開口188連接第一表面186,且第二開口189連接第二表面187。詳細而言,來自節能器噴入通道190的第二流體F2自第二開口189流向第一開口188,再自第一開口188流入狹縫185。由於第一開口188的孔徑A1小於第二開口189的孔徑A2,因此有助於提高第二流體F2注入狹縫185或回流段123時,減少第二流體F2的壓力損失。
如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注入孔182可為錐孔,且孔徑由第二表面187往第一表面186漸減。在另一實施例中,注入孔182可為直孔,且孔徑由第二表面187往第一表面186保持一致。在又一實施例中,注入孔182可為錐孔與直孔的組合,其中錐孔連接第二表面187,且直孔連接第一表面186。
如圖2C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回流翼181的狹縫185具有相對的二個出口185a,其中所述二個出口185a之間的距離為D(即狹縫185的長度),且注入孔182(例如注入孔182的第一開口188)與一個出口185a之間的距離D1介於1/4D至D之間。舉例來說,注入孔182的位置可以是落在回流翼181的重心處。
如圖1B及圖2C所示,每一個回流翼181的第一翼部183較第二翼部184遠離第二轉折段124,其中第一翼部183具有相對於狹縫185的外端部183a,且第二翼部184具有相對於狹縫185的內端部184a。每一個回流翼181的狹縫185位於第一翼部183的外端部183a與第二翼部184的內端部184a之間,且內端部184a較狹縫185靠近第二轉折段124。每一個回流翼181的第一翼部183的外端部183a與第二翼部184的內端部184a之間的距離為S(即回流翼181的長度),且狹縫185與第二翼部184的內端部184a之間的距離S1介於3/4S至1/2S之間,也就是狹縫185設置於回流翼181的重心處。此外,第一流體F1於回流段123沿著相鄰兩回流翼181之間進行整流,而注入回流段123後的第二流體F2在狹縫185中產生分流及進行第一次整流,接續,第二流體F2沿著回流翼181的第二翼部184外周緣進行第二次整流並與第一流體F1匯流。其中,落在回流翼181內的注入孔182位於回流段123鄰近第一轉折段122處,且離向(或稱遠離)第二轉折段124處,使得第一流體F1與第二流體F2在流至第二級葉輪170之前具有較長的流動路徑以均勻混合,據以提升離心式壓縮機100的壓縮效率。
如圖1B及圖2A所示,第二流體F2沿著軸向(例如平行於驅動軸150的長軸方向)注入流道120,且第二流體F2的注入位置落在流道120的回流段123內。在第二流體F2注入回流段123之後,第二流體F2在狹縫185中產生分流及進行第一次整流,接續,第二流體F2沿著回流翼181的第二翼部184的外周緣自回流段123流向第二轉折段124,以進行第二次整流並與第一流體F1匯流,使回流段123內的第二流體F2與第一流體F1的流向一致,並減少紊流的產生,使得第一流體F1與第二流體F2得以在流道120內均勻混合形成第三流體F3,據以減少流體壓損並提升空氣動力效率,從而提升離心式壓縮機100的壓縮效率。
請參考圖1B,回流導葉底座180的第二表面187鄰接密封空間101,其中節能器噴入通道190透過密封空間101連通注入孔182,且回流導葉底座180、第二級葉輪170及機殼之間設有密封件102,以防止第二流體F2外洩。
圖3至圖7是本新型創作其他實施例的回流導葉底座的俯視示意圖。如圖3所示,圖2C所示的回流翼181的狹縫185為弧形狹縫,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回流翼181a的狹縫1851為線性狹縫,且線性狹縫是以中心圓的切線方向延伸。如圖4所示,圖2C所示的回流翼181的翼型為凹凸翼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回流翼181b的翼型為平凸翼型。如圖5所示,圖2C所示的回流翼181的翼型為凹凸翼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回流翼181c的翼型為S形翼型。如圖6所示,圖2C所示的回流翼181的翼型為凹凸翼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回流翼181d的翼型為對稱翼型。如圖7所示,圖2C所示的回流翼181的翼型為凹凸翼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回流翼181e的翼型為平板翼型。
舉例來說,依不同設計需求,圖2C至圖7所示的回流翼的狹縫可為弧形狹縫、線性狹縫或弧形狹縫與線性狹縫的組合,並且,回流導葉底座上的回流翼的翼型可為圖2C至圖7所示的多種翼型的其中一者或至少二者以上的組合。另外,因應實際工況需求,注入孔可設計為直孔、錐孔或是直孔與錐孔的組合。
圖8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離心式壓縮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先參考圖1B,本實施例的回流導葉底座180包括第一回流導葉底座180a及第二回流導葉底座180b,其中第一回流導葉底座180a位於第二級葉輪170與第二回流導葉底座180b之間,且第二回流導葉底座180b位於第一回流導葉底座180a與第一級葉輪160之間。第一回流導葉底座180a的第一表面186面對第二回流導葉底座180b的第一表面1861,且第一回流導葉底座180a的第一表面186及第二回流導葉底座180b的第一表面1861均位於回流段123內。回流翼181凸出於第一回流導葉底座180a的第一表面186,並接觸第二回流導葉底座180b的第一表面1861。
接著,請參考圖8,不同於上述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回流翼181凸出於第二回流導葉底座180b的第一表面1861,並接觸第一回流導葉底座180a的第一表面186。另一方面,注入孔182位於第一回流導葉底座180a,並對準位於第二回流導葉底座180b的回流翼181的狹縫185。
圖9是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的離心式壓縮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參考圖9,同理,更可依不同工況需求,將回流翼181’和注入孔182’設置於第一擴壓段121內,使回流翼181’凸出於第二回流導葉底座180b中遠離第一表面1861的第三表面186’,且與第一擴壓段121和第一級葉輪160對應設置。具體來說,第二回流導葉底座180b具有位於第一擴壓段121內的第三表面186’及相對於第三表面186’的第四表面187’,且所述多個注入孔182’貫通第三表面186’與第四表面187’。另外,每一個回流翼181’的第一翼部183’及第二翼部184’凸出於第三表面186’。
第二流體F2的注入位置落在流道120的第一擴壓段121內,在第二流體F2注入第一擴壓段121之後,第二流體F2在狹縫185’中產生分流及進行第一次整流,接續,第二流體F2沿著回流翼181’的第二翼部184’的外周緣自第一擴壓段121流向第一轉折段122,以進行第二次整流並與第一流體F1匯流,使第一擴壓段121內的第二流體F2與第一流體F1的流向一致,並減少紊流的產生,使得第一流體F1與第二流體F2得以在流道120內均勻混合形成第三流體F3,據以減少流體壓損並提升空氣動力效率,從而提升離心式壓縮機100的壓縮效率。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的離心式壓縮機中,第二流體的注入位置落在流道的回流段(或第一擴壓段)的前端內,使得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在流至第二級葉輪之前具有較長的流動路徑以均勻混合。另一方面,注入流道的回流段(或第一擴壓段)後的第二流體在狹縫中產生分流及進行第一次整流,接續,第二流體沿著回流翼的第二翼部外周緣自回流段流向第二轉折段,並進行第二次整流,使回流段(或第一擴壓段)內的第二流體與第一流體的流向一致,並減少紊流的產生,使得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得以在流道內均勻混合,據以減少流體壓損並提升空氣動力效率,從而提升離心式壓縮機的壓縮效率。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離心式壓縮機 101:密封空間 102:密封件 110:進氣口 120:流道 121:第一擴壓段 122:第一轉折段 123:回流段 124:第二轉折段 125:第二擴壓段 130:蝸殼流道 140:進氣導葉 150:驅動軸 160:第一級葉輪 170:第二級葉輪 180:回流導葉底座 180a:第一回流導葉底座 180b:第二回流導葉底座 181、181a~181e、181’:回流翼 182、182’:注入孔 183、183’:第一翼部 183a:外端部 184、184’:第二翼部 184a:內端部 185、1851、185’:狹縫 185a:開口 186、1861:第一表面 186’:第三表面 187:第二表面 187’:第四表面 188:第一開口 189:第二開口 190:節能器噴入通道 A1、A2:孔徑 D、D1、S、S1:距離 F1:第一流體 F2:第二流體 F3:第三流體 R:區域
圖1A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離心式壓縮機的剖面示意圖。 圖1B是圖1A的區域R的放大示意圖。 圖2A至圖2C是本新型創作一實施例的回流導葉底座在不同視角下的示意圖。 圖3至圖7是本新型創作其他實施例的回流導葉底座的俯視示意圖。 圖8是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離心式壓縮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9是本新型創作又一實施例的離心式壓縮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100:離心式壓縮機
110:進氣口
120:流道
130:蝸殼流道
140:進氣導葉
150:驅動軸
160:第一級葉輪
170:第二級葉輪
180:回流導葉底座
190:節能器噴入通道
F1:第一流體
F2:第二流體
R:區域

Claims (18)

  1. 一種離心式壓縮機,包括: 進氣口; 流道,連通於該進氣口,且具有第一擴壓段、連接該第一擴壓段的第一轉折段、連接該第一轉折段的回流段、連接該回流段的第二轉折段、連接該第二轉折段的第二擴壓段及連接該第二擴壓段的蝸殼流道; 第一級葉輪,配置於該進氣口與該第一擴壓段之間; 第二級葉輪,配置於該第二轉折段與該第二擴壓段之間; 回流導葉底座,配置於該第一級葉輪與該第二級葉輪之間,其中該回流導葉底座具有位於該回流段內的多個回流翼及連通於該回流段的多個注入孔,且每一該回流翼具有第一翼部、第二翼部及將該第一翼部與該第二翼部分隔開來的狹縫,該些注入孔分別落在該些狹縫內;以及 節能器噴入通道,連通於該些注入孔。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每一該回流翼的該狹縫具有相對的二個出口,且該二個出口之間的距離為D,該注入孔與一該出口之間的距離介於1/4D至D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每一該回流翼的該第一翼部具有相對於該狹縫的外端部,且每一該回流翼的該第二翼部具有相對於該狹縫的內端部,該第一翼部的該外端部與該第二翼部的該內端部之間的距離為S,且該狹縫與該第二翼部的該內端部之間的距離介於3/4S至1/2S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每一該回流翼的翼型包括凹凸翼型、平凸翼型、對稱翼型、S形翼型及平板翼型。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更包括: 驅動軸,該第一級葉輪與該第二級葉輪套設於該驅動軸上。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該些注入孔的中心軸平行於該驅動軸。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該些注入孔的中心軸垂直於該回流段。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該些注入孔包括錐孔、直孔或錐孔及直孔的組合。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每一該回流翼的該狹縫包括弧形狹縫或線性狹縫。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該回流導葉底座具有位於該回流段內的第一表面及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且該些注入孔貫通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每一該回流翼的該第一翼部及該第二翼部凸出於該第一表面。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每一該注入孔具有連通於對應的該狹縫的第一開口及相對於該第一開口的第二開口,且該第一開口的孔徑小於該第二開口的孔徑。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該注入孔位於該回流段鄰近該第一轉折段處。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該注入孔位於該回流段離向該第二轉折段處。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更包括: 節能器,連通該節能器噴入通道並設置於該離心式壓縮機外。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更包括: 進氣導葉,配置於該進氣口。
  1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該回流導葉底座具有位於該第一擴壓段內的第三表面及相對於該第三表面的第四表面,且該些注入孔貫通該第三表面與該第四表面。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離心式壓縮機,其中每一該回流翼的該第一翼部及該第二翼部凸出於該第三表面。
TW111207677U 2022-07-15 2022-07-15 離心式壓縮機 TWM634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7677U TWM634139U (zh) 2022-07-15 2022-07-15 離心式壓縮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7677U TWM634139U (zh) 2022-07-15 2022-07-15 離心式壓縮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4139U true TWM634139U (zh) 2022-11-11

Family

ID=85784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7677U TWM634139U (zh) 2022-07-15 2022-07-15 離心式壓縮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41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7145B (zh) * 2022-07-15 2023-12-21 復盛股份有限公司 離心式壓縮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7145B (zh) * 2022-07-15 2023-12-21 復盛股份有限公司 離心式壓縮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47330B2 (ja) 独立通路ディフューザ
CN107816440B (zh) 离心压缩机
US7575411B2 (en) Engine intake air compressor having multiple inlets and method
EP3536972B1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and turbocharger
US5011371A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pump with fluid dynamically variable geometry diffuser
WO2012077580A1 (ja) 遠心型ターボ機械
CA1307249C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pump with fluid dynamically variable geometry diffuser
JP5351941B2 (ja) 遠心圧縮機とその羽根車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羽根車の設計方法
TWM634139U (zh) 離心式壓縮機
US20050254954A1 (en) Mixed flow compressor impeller
US8328510B2 (en) Sealing device for rotary fluid machine, and rotary fluid machine
JP2011122516A (ja) 遠心圧縮機
US11143201B2 (en) Impeller tip cavity
JP2009133267A (ja) 圧縮機のインペラ
CN110107539B (zh) 一种用于流体机械的反导叶结构
WO2018205632A1 (zh) 扩压器叶片、压缩机结构和压缩机
TWI827145B (zh) 離心式壓縮機
JP6651404B2 (ja) ターボ機械
CN208456914U (zh) 一种涡轮增压器及其离心压气机
US10100841B2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and system
JP2007177737A (ja) 遠心圧縮機
US20220372992A1 (en) Rotating machinery
CN215444436U (zh) 高流通且低压损的径向与轴向一体化扩压器
JP6294391B2 (ja) コンプレッサ及び内燃機関の過給システム
WO2021010338A1 (ja) インペ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遠心圧縮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