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3841U -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3841U
TWM633841U TW111207938U TW111207938U TWM633841U TW M633841 U TWM633841 U TW M633841U TW 111207938 U TW111207938 U TW 111207938U TW 111207938 U TW111207938 U TW 111207938U TW M633841 U TWM633841 U TW M63384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source
lens group
group
optical
ey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79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秉毅
蔡斐欣
葛叢
Original Assignee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79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3841U/zh
Publication of TWM6338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384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透鏡組包含第一元件群、第二元件群和第二光學膜層。該第一元件群包含第一鏡群、第一光學膜層和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第一光學膜層位於該第一鏡群中最靠近目側的透鏡的目側表面且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反射式偏光元件和第一相位延遲元件。該第二元件群包含第二鏡群及像源面。該第二光學膜層位於該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與該像源面之間且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第二相位延遲元件和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可減輕裝置的重量、提供變焦功能及確保成像品質。

Description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本創作涉及一種光學透鏡組及頭戴式電子裝置,尤其是一種可應用於頭戴式電子裝置的光學透鏡組。
隨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各項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功能日益強大,再加上軟體應用端各式服務的出現,提供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當市場不再滿足於手持式電子產品時,頭戴式顯示器便應運而生。然而,目前頭戴式顯示器的重量偏重且成像品質不佳。
並且,現有的頭戴式顯示器多為定焦設計,因此有近視或遠視的使用者需要額外配戴其固有的眼鏡。這會影響配戴的舒適性及頭戴式顯示器的性能。
為此,本創作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光學透鏡組及頭戴式電子裝置,可透過將光路折疊來減輕裝置的重量,可提供變焦功能,讓使用者無需額外配戴眼鏡就能使用本創作的裝置,以及可確保成像品質。
本創作根據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光學透鏡組,包含:一第一元件群,包含:一第一鏡群,具有正屈折力,包含一、二或三片透鏡;一第一光學膜層,位於該第一鏡群中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且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一反射式偏光元件和一第一相位延遲元件;及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一第二元件群,包含:一第二鏡群,包含一、二或三片透鏡;及一像源面;以及一第二光學膜層,位於該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與該像源面之間且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相位延遲元件和一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其中,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01
Figure 02_image003
。當滿足f_G1/f_G2時,有利於較合適地分配光學透鏡組的屈折力及減少像差。當滿足f_N/f_G1時,有利於壓縮光學透鏡組的鏡組長度。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從近點變焦至遠點時,該第一元件群相對於該第二元件群由像源側朝目側移動,或者該第二元件群相對於該第一元件群由目側朝像源側移動。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三、四或五片。
可選擇的是,該第二光學膜層是設置在該第一元件群中或該第二元件群中。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05
。藉此,有利於在光學透鏡組的變焦範圍內,滿足大部分遠視及近視人眼的需求。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F,該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源高度為IMH,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07
。藉此,有利於在光學透鏡組的變焦範圍內,在光學透鏡組的微型化與顯示器之發光區域大小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T12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GT12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09
。藉此,有利於確保在光學透鏡組的變焦範圍內,在光學透鏡組的性能與微型化之間能達到最佳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CT1,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與該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LBS,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11
。藉此,有利於將第一鏡群微型化。
可選擇的是,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2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13
。藉此,有利於在第一鏡群的透鏡成形性和屈折力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2_F,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GCT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15
。藉此,有利於提升光學透鏡組的調焦範圍。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17
。藉此,有利於維持合適的透鏡成形性及光學透鏡組的適當鏡組長度。
可選擇的是,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CT1,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GCT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19
。藉此,有利於在滿足成像品質的前提下,確保透鏡厚度能滿足透鏡製造的加工要求。
可選擇的是,該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的反射面的曲率半徑為R_BS,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21
。藉此,有利於在透鏡的曲率半徑與光學透鏡組的微型化之間能達到最佳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2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23
。藉此,有利於在第二鏡群的透鏡成形性和屈折力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CT2,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2R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25
。藉此,有利於在滿足成像品質的前提下,確保透鏡的厚度及曲率半徑能滿足透鏡製造的加工要求。
可選擇的是,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1R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27
。藉此,有利於有效改善光學透鏡組的畸變,以及在減少像差的同時,進一步縮小透鏡尺寸。
可選擇的是,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2R1,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29
。藉此,有利於有效改善光學透鏡組的畸變,以及在減少像差的同時,進一步縮小透鏡尺寸。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大視角為FOV_mx,該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小視角為FOV_m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31
。藉此,有利於在光學透鏡組的變焦範圍內,滿足大部分遠視及近視人眼的需求。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33
。藉此,有利於在光學透鏡組的鏡組長度、調焦度數範圍與影像品質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35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37
可選擇的是,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39
可選擇的是,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41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大視角為FOV_mx,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43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小視角為FOV_m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45
此外,本創作還根據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頭戴式電子裝置,其包含:一外殼;一光學透鏡組,設置於該外殼內;一影像源,設置於該外殼內且配置於該光學透鏡組的像源面;及一控制器,設置於該外殼內且電性連接該影像源。該光學透鏡組,具有兩個元件群,該兩個元件群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元件群,包含:一第一鏡群,具有正屈折力,包含一、二或三片透鏡;一第一光學膜層,位於該第一鏡群中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且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一反射式偏光元件和一第一相位延遲元件;及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以及一第二元件群,包含:一第二鏡群,包含一、二或三片透鏡;該像源面;及一第二光學膜層,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相位延遲元件和一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且位於該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與該像源面之間。
其中,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01
Figure 02_image003
。當滿足f_G1/f_G2時,有利於較合適地分配光學透鏡組的屈折力及減少像差。當滿足f_N/f_G1時,有利於壓縮光學透鏡組的鏡組長度。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從近點變焦至遠點時,該第一元件群相對於該第二元件群由像源側朝目側移動,或者該第二元件群相對於該第一元件群由目側朝像源側移動。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三、四或五片。
可選擇的是,該第二光學膜層是設置在該第一元件群中或該第二元件群中。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05
。藉此,有利於在光學透鏡組的變焦範圍內,滿足大部分遠視及近視人眼的需求。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F,該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源高度為IMH,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07
。藉此,有利於在光學透鏡組的變焦範圍內,在光學透鏡組的微型化與顯示器之發光區域大小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T12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GT12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09
。藉此,有利於確保在光學透鏡組的變焦範圍內,在光學透鏡組的性能與微型化之間能達到最佳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CT1,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與該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LBS,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11
。藉此,有利於將第一鏡群微型化。
可選擇的是,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2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13
。藉此,有利於在第一鏡群的透鏡成形性和屈折力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2_F,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GCT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15
。藉此,有利於提升光學透鏡組的調焦範圍。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17
。藉此,有利於維持合適的透鏡成形性及光學透鏡組的適當鏡組長度。
可選擇的是,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CT1,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GCT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19
。藉此,有利於在滿足成像品質的前提下,確保透鏡厚度能滿足透鏡製造的加工要求。
可選擇的是,該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的反射面的曲率半徑為R_BS,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21
。藉此,有利於在透鏡的曲率與光學透鏡組的微型化之間能達到最佳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2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23
。藉此,有利於在第二鏡群的透鏡成形性和屈折力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CT2,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2R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25
。藉此,有利於在滿足成像品質的前提下,確保透鏡的厚度及曲率半徑能滿足透鏡製造的加工要求。
可選擇的是,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1R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27
。藉此,有利於有效改善光學透鏡組的畸變,以及在減少像差的同時,進一步縮小透鏡尺寸。
可選擇的是,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2R1,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29
。藉此,有利於有效改善光學透鏡組的畸變,以及在減少像差的同時,進一步縮小透鏡尺寸。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大視角為FOV_mx,該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小視角為FOV_m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31
。藉此,有利於在光學透鏡組的變焦範圍內,滿足大部分遠視及近視人眼的需求。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33
。藉此,有利於在光學透鏡組的鏡組長度、調焦度數範圍與影像品質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35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37
可選擇的是,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39
可選擇的是,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41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大視角為FOV_mx,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43
可選擇的是,該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小視角為FOV_m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2_image045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A至1D所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沿光軸1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光圈100、一第一元件群E1和一第二元件群E2。光圈100的位置可為使用者眼睛觀看影像的位置。此光學透鏡組從近點變焦至遠點時,第二元件群E2相對於第一元件群E1由目側朝像源側移動。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例如但不限於是三片。
第一元件群E1包含一第一鏡群G1、一第一光學膜層160和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
第一鏡群G1位於第一光學膜層160與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之間,具有正屈折力,且沿光軸1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110和一第二透鏡120。
第一透鏡11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111於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源側表面1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像源側表面112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2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1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1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121和該像源側表面122皆為非球面。
第一光學膜層160位在第一透鏡110的目側表面111上,且沿光軸1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161、一反射式偏光元件162和一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這三個元件的相對兩表面皆為平面且相堆疊。具體來說,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位在該目側表面111上,反射式偏光元件162位在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上,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161則位在反射式偏光元件162上。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例如但不限於是四分之一波板。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位在第二透鏡120的像源側表面122上,且在可見光範圍內具有至少30%的平均光反射率,較佳為50%的平均光反射率。這裡的平均光反射率是指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對於不同波長光線的反射率的平均值。
第二元件群E2包含一第二鏡群G2、一第二光學膜層180和一像源面191。光學透鏡組可搭配一影像源193使用,像源面191可設置在影像源193上,影像源193的種類可為一液晶顯示器、一OLED顯示器或一LED顯示器,但不限於此。
第二鏡群G2位於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與第二光學膜層180之間,具有負屈折力,且只包含一第三透鏡130。第三透鏡13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1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1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131和該像源側表面132皆為非球面。
第二光學膜層180位在像源面191上,且沿光軸1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相位延遲元件181和一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182。這兩個元件的相對兩表面皆為平面且相堆疊。具體來說,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182位在像源面191上,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182則位在第二相位延遲元件181上。第二相位延遲元件181例如但不限於是四分之一波板。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02_image047
其中z為沿光軸195方向在高度為h的位置以表面頂點作參考的位置值;c為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的曲率,並為曲率半徑(R)的倒數(c=1∕R),R為透鏡表面近光軸處的曲率半徑;h為透鏡表面距離光軸195的垂直距離;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i為第i階非球面係數。
在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第一鏡群G1的整體焦距為f_G1,第二鏡群G2的整體焦距為f_G2,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第一鏡群G1最靠近像源側的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第二鏡群G2最靠近目側的透鏡的目側表面之間於光軸195上的間距為GT12_N,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第一鏡群G1最靠近像源側的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第二鏡群G2最靠近目側的透鏡的目側表面之間於光軸195上的間距為GT12_F,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大視角為FOV_mx,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小視角為FOV_mn,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161的目側表面1611與第一鏡群G1最靠近像源側的透鏡的像源表面之間於光軸195上的間距為GCT1,第二鏡群G2最靠近目側的透鏡的目側表面與第二鏡群G2最靠近像源側的透鏡的像源側表面之間於光軸195上的間距為GCT2,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161的目側表面與像源面191之間於光軸195上的間距為MS1_N,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161的目側表面與像源面191之間於光軸195上的間距為MS1_F,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第一鏡群G1最靠近像源側的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像源面191之間於光軸195上的間距為MS2_F,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161與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之間於光軸195上的間距為LBS,第一鏡群G1最靠近像源側的透鏡的像源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1R2,第二鏡群G2最靠近目側的透鏡的目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2R1,第二鏡群G2最靠近像源側的透鏡的像源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2R2,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的反射面171的曲率半徑為R_BS,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源高度為IMH,而這些參數的數值如表1所示且這些參數滿足表2所示的條件式。
表1
f_N [mm] 26.86 FOV_mn [°] 90.6 LBS [mm] 11.86  
f_F [mm] 26.80 GCT1 [mm] 11.86 G1R1 [mm] 無限  
f_G1 [mm] 104.64 GCT2 [mm] 6.43 G1R2 [mm] -120.42  
f_G2 [mm] -749.31 MS1_N [mm] 20.36 G2R1 [mm] -73.26  
GT12_N [mm] 0.50 MS1_F [mm] 21.86 G2R2 [mm] -91.88  
GT12_F [mm] 2.00 MS2_N [mm] 8.50 R_BS [mm] -120.42  
FOV_mx [°] 91.1 MS2_F [mm] 10.00 IMH [mm] 19.25  
表2
f_G1/f_G2 -0.14 GCT2/GCT1 0.54
f_N/f_G1 0.26 R_BS/(2*MS1_N) -2.96
f_N/f_F 1.00 MS2_F/f_G2 -0.01
f_N*MS1_F/(f_F*IMH) 1.14 GCT2/G2R2 -0.07
(f_F-f_N)/(GT12_F-GT12_N) -0.04 f_G1/G1R2 -0.87
GCT1/LBS 1.00 f_G2/G2R1 10.23
MS2_F/f_G1 0.10 FOV_mx/FOV_mn 1.01
MS2_F/GCT2 1.56 MS1_F/MS1_N 1.07
MS1_N/f_N 0.76
在第一實施例中,光學透鏡組可藉由吸收式偏光元件、反射式偏光元件、相位延遲元件、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和透鏡的組合配置,在不影響虛擬影像的品質的前提下,利用光的穿透與反射,將光路折疊,以壓縮形成虛擬影像所需的鏡組長度。請參考圖1C和1D所示,由影像源193發出之無偏振的入射光會沿光路L1行進至使用者的眼睛。具體來說,此無偏振的入射光在穿過第二光學膜層180時會轉成圓偏振光,此圓偏振光在穿過第二鏡群G2後行經至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時會有一部分的圓偏振光作為圓偏振態的透射光穿過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並行經至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當行進至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的圓偏振態的透射光穿過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時會轉成線偏振光,而具有與反射式偏光元件162的反射軸平行的偏振方向;然後,穿過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的線偏振光會被反射式偏光元件162反射,以穿過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而轉成圓偏振光;接著,從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離開的圓偏振光在行經至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時會有部分的圓偏振光作為反射光被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反射,以穿過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而由圓偏振態轉成線偏振態,從而具有與反射式偏光元件162的反射軸垂直的偏振方向;最後,線偏振態的反射光在穿過反射式偏光元件162和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161後行經至使用者的眼睛而形成虛擬影像。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3和表4。
表3
近點:f_N(整體焦距)=26.86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N(視角)=91.1°
遠點:f_F(整體焦距)=26.80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F(視角)=90.6°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間隙 折射率 (nd) 阿貝數 (vd) 折射/反射
0 光圈 無限 12.000(近點) 12.000(遠點)
1 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4 第一透鏡 無限 6.300 1.546 56.0 折射
5 -35.421 3.356 折射
6 第二透鏡 -56.597 1.900 1.657 20.9 折射
7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120.419 -1.900 鏡面 反射
8 -56.597 -3.356 折射
9 第一透鏡 -35.421 -6.300 1.546 56.0 折射
10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1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鏡面 反射
1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4 第一透鏡 無限 6.300 1.546 56.0 折射
15 -35.421 3.356 折射
16 第二透鏡 -56.597 1.900 1.657 20.9 折射
17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120.419 0.500(近點) 2.000(遠點) 折射
18 第三透鏡 -73.256 6.430 1.546 56.0 折射
19 -91.879 1.370 折射
20 第二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1 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2 像源面 無限
註:參考波長為530 nm。
表4
表面 4、10、14 5、9、15 6、8、16
K: 0.0000E+00 -1.0556E+01 -2.6475E+01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0.0000E+00 -1.2678E-05 -1.9605E-05
A6: 0.0000E+00 4.4293E-08 3.3232E-08
A8: 0.0000E+00 -6.4710E-11 3.6785E-11
A10: 0.0000E+00 6.2468E-14 -1.6518E-13
A12: 0.0000E+00 -7.4895E-17 5.7308E-17
A14: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面 7、17 18 19
K: 9.5622E+00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4.4194E-06 4.0062E-05 3.3018E-05
A6: 1.9011E-09 -1.1039E-07 -5.0162E-07
A8: 4.1149E-11 2.7956E-10 2.2150E-09
A10: -1.1446E-13 -2.8765E-13 -4.0985E-12
A12: 8.6920E-17 0.0000E+00 2.7419E-15
A14: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3為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曲率半徑、厚度、間隙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22~0分別表示光線從像源面191至光圈100所依序經過的表面,其中:表面0對應光圈100(或使用者眼睛)與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161之間在光軸195上的間隙;表面1、18、20和21分別對應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161、第三透鏡130、第二相位延遲元件181和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182在光軸195上的厚度;表面2、11和12對應反射式偏光元件162在光軸195上的厚度;表面3、10和13對應第一相位延遲元件163在光軸195上的厚度;表面4、9和14對應第一透鏡110在光軸195上的厚度;表面5、8和15對應之間在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在光軸195上的間隙;表面6和16對應第二透鏡120在光軸195上的厚度;表面7和17對應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在光軸195上的厚度;表面19對應第三透鏡130與第二相位延遲元件181之間在光軸195上的間隙;表面22對應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182與像源面191之間在光軸195上的間隙;表3中之參數的數值具有負號者表示光線反射傳播。
表4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2、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為高階非球面係數。
表1中的參數的數據可由表3和表4推算出。
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1、表2和表4的定義相同,將不再贅述。表3中各表面編號的定義在各實施例中將隨透鏡片數以及光學元件位置改變,而各實施例的相關說明可參考表3的各表面編號的定義方式,將不再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2A至2B所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沿光軸2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光圈200、一第一元件群E1和一第二元件群E2。光圈200的位置可為使用者眼睛觀看影像的位置。此光學透鏡組從近點變焦至遠點時,第一元件群E1相對於第二元件群E2由像源側朝目側移動。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例如但不限於為四片。
第一元件群E1包含一第一鏡群G1、一第一光學膜層260和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270。
第一鏡群G1具有正屈折力,且沿光軸2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210、一第二透鏡220和一第三透鏡230。
第一透鏡21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211於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源側表面2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像源側表面212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22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2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2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221和該像源側表面222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23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2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2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231和該像源側表面232皆為非球面。
第一光學膜層260位在第一透鏡210的目側表面211上,且第一光學膜層26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膜層16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270位在第一透鏡210的像源側表面212上,且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27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元件群E2包含一第二鏡群G2、一第二光學膜層280和一像源面291。光學透鏡組可搭配一影像源293使用,像源面291可設置在影像源293上,影像源293的種類例可為一液晶顯示器、一OLED顯示器或一LED顯示器,但不限於此。
第二鏡群G2位於第三透鏡230與第二光學膜層280之間,具有正屈折力,且只包含一第四透鏡240。第四透鏡240為玻璃材質,其目側表面2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2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241和該像源側表面242皆為球面。
第二光學膜層280位在像源面291上,且第二光學膜層28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光學膜層18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請再一併配合參照下列表5至表8。
表5
近點:f_N(整體焦距)=14.13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N(視角)=88.5°
遠點:f_F(整體焦距)=18.07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F(視角)=69.8°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間隙 折射率 (nd) 阿貝數 (vd) 折射/反射
0 光圈 無限 14.000(近點) 5.000(遠點)
1 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4 第一透鏡 無限 3.106 1.544 55.9 折射
5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50.481 -3.106 鏡面 反射
6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7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8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鏡面 反射
9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0 第一透鏡 無限 3.106 1.544 55.9 折射
11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50.481 0.825 折射
12 第二透鏡 -18.042 3.734 1.657 20.9 折射
13 -50.124 0.300 折射
14 第三透鏡 31.636 5.945 1.544 55.9 折射
15 -55.737 0.300(近點) 9.337(遠點) 折射
16 第四透鏡 60.132 4.167 1.729 54.7 折射
17 -50.286 0.870 折射
18 第二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9 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0 像源面 無限
註:參考波長為530 nm。
表6
表面 4、10 5、11 12 13
K: 0.0000E+00 -2.0221E+00 -1.1601E-01 -1.8031E+01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0.0000E+00 2.1986E-06 2.6332E-04 1.0638E-04
A6: 0.0000E+00 -3.2405E-08 -1.6835E-06 2.8674E-06
A8: 0.0000E+00 8.7091E-10 7.4780E-09 -7.2493E-08
A10: 0.0000E+00 -1.2586E-11 -4.6381E-11 7.1113E-10
A12: 0.0000E+00 8.5439E-14 3.6586E-13 -3.5403E-12
A14: 0.0000E+00 -2.7180E-16 -1.4856E-15 8.7872E-15
A16: 0.0000E+00 3.2844E-19 2.1663E-18 -8.6580E-18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面 14 15 16 17
K: 0.0000E+00 -4.9331E+00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3.4179E-04 -3.4084E-04 0.0000E+00 0.0000E+00
A6: 7.6826E-06 6.0050E-06 0.0000E+00 0.0000E+00
A8: -9.1829E-08 -3.2535E-08 0.0000E+00 0.0000E+00
A10: 7.5092E-10 5.4783E-11 0.0000E+00 0.0000E+00
A12: -3.8782E-12 6.9273E-13 0.0000E+00 0.0000E+00
A14: 1.1592E-14 -5.3610E-15 0.0000E+00 0.0000E+00
A16: -1.5533E-17 1.0769E-17 0.0000E+00 0.0000E+0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7
f_N [mm] 14.13 FOV_mn [°] 69.8 LBS [mm] 3.41  
f_F [mm] 18.07 GCT1 [mm] 14.21 G1R1 [mm] 無限  
f_G1 [mm] 60.92 GCT2 [mm] 4.17 G1R2 [mm] -55.74  
f_G2 [mm] 37.93 MS1_N [mm] 19.75 G2R1 [mm] 60.13  
GT12_N [mm] 0.30 MS1_F [mm] 28.78 G2R2 [mm] -50.29  
GT12_F [mm] 9.34 MS2_N [mm] 5.54 R_BS [mm] -50.48  
FOV_mx [°] 88.5 MS2_F [mm] 14.57 IMH [mm] 11.20  
表8
f_G1/f_G2 1.61 GCT2/GCT1 0.29
f_N/f_G1 0.23 R_BS/(2*MS1_N) -1.28
f_N/f_F 0.78 MS2_F/f_G2 0.38
f_N*MS1_F/(f_F*IMH) 2.01 GCT2/G2R2 -0.08
(f_F-f_N)/(GT12_F-GT12_N) 0.44 f_G1/G1R2 -1.09
GCT1/LBS 4.17 f_G2/G2R1 0.63
MS2_F/f_G1 0.24 FOV_mx/FOV_mn 1.27
MS2_F/GCT2 3.50 MS1_F/MS1_N 1.46
MS1_N/f_N 1.40
第二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與第一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相同,表7中各參數的數值可由表5和表6推算出且符合表8中的各條件式,表5中各表面的定義方式可參考表3的相關說明,於此不再贅述。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3A至3B所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沿光軸3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光圈300、一第一元件群E1和一第二元件群E2。光圈300的位置可為使用者眼睛觀看影像的位置。此光學透鏡組從近點變焦至遠點時,第一元件群E1相對於第二元件群E2由像源側朝目側移動。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例如但不限於為四片。
第一元件群E1包含一第一鏡群G1、一第一光學膜層360和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370。
第一鏡群G1具有正屈折力,且沿光軸3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310和一第二透鏡320。
第一透鏡31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311於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源側表面3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像源側表面312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32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3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3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321和該像源側表面322皆為非球面。
第一光學膜層360位在第一透鏡310的目側表面311上,且第一光學膜層36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膜層16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370位在第二透鏡320的像源側表面322上,且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37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元件群E2沿光軸3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鏡群G2、一第二光學膜層380和一像源面391。光學透鏡組可搭配一影像源393使用,像源面391可設置在影像源393上,影像源393的種類可為一液晶顯示器、一OLED顯示器或一LED顯示器,但不限於此。
第二鏡群G2具正屈折力,且沿光軸3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三透鏡330和一第四透鏡340。
第三透鏡33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3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3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331和該像源側表面332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340為玻璃材質,其目側表面3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342於近光軸處為平面,且該目側表面341為球面。
第二光學膜層380位在第四透鏡340的像源側表面342上,且第二光學膜層38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光學膜層18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請再一併配合參照下列表9至表12。
表9
近點:f_N(整體焦距)=16.64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N(視角)=89.0°
遠點:f_F(整體焦距)=16.74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F(視角)=89.3°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間隙 折射率 (nd) 阿貝數 (vd) 折射/反射
0 光圈 無限 13.400(近點) 13.100(遠點)
1 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4 第一透鏡 無限 5.407 1.546 56.0 折射
5 -38.139 0.300 折射
6 第二透鏡 -44.889 2.000 1.657 20.9 折射
7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66.061 -2.000 鏡面 反射
8 -44.889 -0.300 折射
9 第一透鏡 -38.139 -5.407 1.546 56.0 折射
10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1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鏡面 反射
1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4 第一透鏡 無限 5.407 1.546 56.0 折射
15 -38.139 0.300 折射
16 第二透鏡 -44.889 2.000 1.657 20.9 折射
17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66.061 0.300(近點) 0.625(遠點) 折射
18 第三透鏡 -4456.759 5.231 1.546 56.0 折射
19 -51.825 0.300 折射
20 第四透鏡 51.703 2.932 1.517 64.2 折射
21 第二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2 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3 無限 1.070 折射
24 像源面 無限
註:參考波長為530 nm。
表10
表面 4、10、14 5、9、15 6、8、16 7、17
K: 0.0000E+00 -4.5228E+00 1.3490E+00 9.1722E-02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0.0000E+00 -3.9534E-05 -3.8036E-05 -3.6570E-06
A6: 0.0000E+00 4.2671E-07 4.8870E-07 3.5986E-08
A8: 0.0000E+00 -2.5167E-09 -3.8528E-09 -4.4011E-10
A10: 0.0000E+00 1.0905E-11 2.0948E-11 2.9976E-12
A12: 0.0000E+00 -3.6045E-14 -7.4389E-14 -1.1384E-14
A14: 0.0000E+00 7.0888E-17 1.5003E-16 2.3707E-17
A16: 0.0000E+00 -5.6873E-20 -1.2573E-19 -2.0495E-2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面 18 19 20 21
K: 0.0000E+00 8.6165E+00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4.5100E-05 9.0766E-05 0.0000E+00 0.0000E+00
A6: -1.1984E-07 -3.2396E-07 0.0000E+00 0.0000E+00
A8: -2.9309E-09 -1.1220E-08 0.0000E+00 0.0000E+00
A10: 4.7498E-11 1.7185E-10 0.0000E+00 0.0000E+00
A12: -2.7742E-13 -1.0278E-12 0.0000E+00 0.0000E+00
A14: 7.3775E-16 2.8933E-15 0.0000E+00 0.0000E+00
A16: -7.2480E-19 -3.1194E-18 0.0000E+00 0.0000E+0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11
f_N [mm] 16.64 FOV_mn [°] 89.0 LBS [mm] 8.01  
f_F [mm] 16.74 GCT1 [mm] 8.01 G1R1 [mm] 無限  
f_G1 [mm] 103.47 GCT2 [mm] 8.46 G1R2 [mm] -66.06  
f_G2 [mm] 48.76 MS1_N [mm] 18.04 G2R1 [mm] -4456.76  
GT12_N [mm] 0.30 MS1_F [mm] 18.36 G2R2 [mm] 無限  
GT12_F [mm] 0.63 MS2_N [mm] 10.03 R_BS [mm] -66.06  
FOV_mx [°] 89.3 MS2_F [mm] 10.36 IMH [mm] 12.60  
表12
f_G1/f_G2 2.12 GCT2/GCT1 1.06
f_N/f_G1 0.16 R_BS/(2*MS1_N) -1.83
f_N/f_F 0.99 MS2_F/f_G2 0.21
f_N*MS1_F/(f_F*IMH) 1.45 GCT2/G2R2 0.00
(f_F-f_N)/(GT12_F-GT12_N) 0.31 f_G1/G1R2 -1.57
GCT1/LBS 1.00 f_G2/G2R1 -0.01
MS2_F/f_G1 0.10 FOV_mx/FOV_mn 1.00
MS2_F/GCT2 1.22 MS1_F/MS1_N 1.02
MS1_N/f_N 1.08
第三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與第一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相同,表11中各參數的數值可由表9和表10推算出且符合表12中的各條件式。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4A至4B所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沿光軸4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光圈400、一第一元件群E1和一第二元件群E2。光圈400的位置可為使用者眼睛觀看影像的位置。此光學透鏡組從近點變焦至遠點時,第一元件群E1相對於第二元件群E2由像源側朝目側移動。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例如但不限於為四片。
第一元件群E1包含一第一鏡群G1、一第一光學膜層460和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470。
第一鏡群G1具有正屈折力且沿光軸4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410和一第二透鏡420。
第一透鏡41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411於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源側表面41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該像源側表面412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42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4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4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421和該像源側表面422皆為非球面。
第一光學膜層460位在第一透鏡410的目側表面411上,且第一光學膜層46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膜層16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470位在第二透鏡420的像源側表面422上,且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47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元件群E2沿光軸4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鏡群G2、一第二光學膜層480和一像源面491。光學透鏡組可搭配一影像源493使用,像源面491可設置在影像源493上,影像源493的種類。
第二鏡群G2具正屈折力,且沿光軸4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三透鏡430和一第四透鏡440。
第三透鏡43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4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4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431和該像源側表面432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440為玻璃材質,其目側表面4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442於近光軸處為平面,且該目側表面441為球面。
第二光學膜層480位在第四透鏡440的像源側表面442上,且第二光學膜層48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光學膜層18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請再一併配合參照下列表13至表16。
表13
近點:f_N(整體焦距)=17.16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N(視角)=88.4°
遠點:f_F(整體焦距)=17.90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F(視角)=90.8°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間隙 折射率 (nd) 阿貝數 (vd) 折射/反射
0 光圈 無限 13.400(近點) 10.000(遠點)
1 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4 第一透鏡 無限 1.780 1.657 20.9 折射
5 129.235 0.300 折射
6 第二透鏡 63.545 5.735 1.545 56.9 折射
7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71.517 -5.735 鏡面 反射
8 63.545 -0.300 折射
9 第一透鏡 129.235 -1.780 1.657 20.9 折射
10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1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鏡面 反射
1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4 第一透鏡 無限 1.780 1.657 20.9 折射
15 129.235 0.300 折射
16 第二透鏡 63.545 5.735 1.545 56.9 折射
17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71.517 0.300(近點) 3.723(遠點) 折射
18 第三透鏡 -617.605 5.800 1.546 56.0 折射
19 -26.839 0.300 折射
20 第四透鏡 -126.225 2.000 1.847 23.8 折射
21 第二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2 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3 無限 1.370 折射
24 像源面 無限
註:參考波長為530 nm。
表14
表面 4、10、14 5、9、15 6、8、16 7、17
K: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281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0.0000E+00 2.4946E-05 1.5365E-05 -2.0144E-06
A6: 0.0000E+00 -2.9625E-07 -3.0592E-08 6.6542E-08
A8: 0.0000E+00 1.3432E-09 -1.9767E-09 -6.0576E-10
A10: 0.0000E+00 -2.3096E-12 1.3324E-11 1.6692E-12
A12: 0.0000E+00 7.8335E-16 -3.1052E-14 -3.0655E-16
A14: 0.0000E+00 0.0000E+00 2.3333E-17 -3.0001E-18
A1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面 18 19 20 21
K: 0.0000E+00 9.0313E-01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4.6597E-05 1.3061E-04 0.0000E+00 0.0000E+00
A6: -8.3290E-07 -1.0311E-06 0.0000E+00 0.0000E+00
A8: 1.0678E-08 6.3949E-09 0.0000E+00 0.0000E+00
A10: -6.1678E-11 -1.0241E-11 0.0000E+00 0.0000E+00
A12: 1.6686E-13 -1.2905E-13 0.0000E+00 0.0000E+00
A14: -1.6512E-16 7.6488E-16 0.0000E+00 0.0000E+00
A16: 0.0000E+00 -1.2125E-18 0.0000E+00 0.0000E+0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15
f_N [mm] 17.16 FOV_mn [°] 88.4 LBS [mm] 8.12  
f_F [mm] 17.90 GCT1 [mm] 8.12 G1R1 [mm] 無限  
f_G1 [mm] 90.66 GCT2 [mm] 8.10 G1R2 [mm] -71.52  
f_G2 [mm] 51.16 MS1_N [mm] 18.09 G2R1 [mm] -617.61  
GT12_N [mm] 0.30 MS1_F [mm] 21.51 G2R2 [mm] 無限  
GT12_F [mm] 3.72 MS2_N [mm] 9.97 R_BS [mm] -71.52  
FOV_mx [°] 90.8 MS2_F [mm] 13.39 IMH [mm] 12.50  
表16
f_G1/f_G2 1.77 GCT2/GCT1 1.00
f_N/f_G1 0.19 R_BS/(2*MS1_N) -1.98
f_N/f_F 0.96 MS2_F/f_G2 0.26
f_N*MS1_F/(f_F*IMH) 1.65 GCT2/G2R2 0.00
(f_F-f_N)/(GT12_F-GT12_N) 0.22 f_G1/G1R2 -1.27
GCT1/LBS 1.00 f_G2/G2R1 -0.08
MS2_F/f_G1 0.15 FOV_mx/FOV_mn 1.03
MS2_F/GCT2 1.65 MS1_F/MS1_N 1.19
MS1_N/f_N 1.05
第四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與第一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相同,表15中各參數的數值可由表13和表14推算出且符合表16中的各條件式。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5A至5B所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沿光軸5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光圈500、一第一元件群E1和一第二元件群E2。光圈500的位置可為使用者眼睛觀看影像的位置。此光學透鏡組從近點變焦至遠點時,第一元件群E1相對於第二元件群E2由像源側朝目側移動。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例如但不限於為五片。
第一元件群E1包含一第一鏡群G1、一第一光學膜層560和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570。
第一鏡群G1具有正屈折力,且沿光軸5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510、一第二透鏡520和一第三透鏡530。
第一透鏡51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511於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源側表面5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像源側表面512為球面。
第二透鏡520為玻璃材質,其目側表面5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52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該目側表面521和該像源側表面522皆為球面。
第三透鏡53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5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5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531和該像源側表面532皆為非球面。
第一光學膜層560位在第一透鏡510的目側表面511上,且第一光學膜層56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膜層16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570位在第一透鏡510的像源側表面512上,且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57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元件群E2沿光軸5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鏡群G2、一第二光學膜層580和一像源面591。光學透鏡組可搭配一影像源593使用,像源面591可設置在影像源593上,影像源593的種類可為一液晶顯示器、一OLED顯示器或一LED顯示器,但不限於此。
第二鏡群G2具正屈折力,且沿光軸5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四透鏡540和一第五透鏡550。
第四透鏡54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5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5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541和該像源側表面542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550為玻璃材質,其目側表面5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552於近光軸處為平面,且該目側表面551為球面。
第二光學膜層580位在第五透鏡550的像源側表面552上,且第二光學膜層58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光學膜層18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請再一併配合參照下列表17至表20。
表17
近點:f_N(整體焦距)=14.79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N(視角)=88.5°
遠點:f_F(整體焦距)=15.38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F(視角)=90.0°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間隙 折射率 (nd) 阿貝數 (vd) 折射/反射
0 光圈 無限 13.032(近點) 11.000(遠點)
1 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4 第一透鏡 無限 3.161 1.544 55.9 折射
5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53.585 -3.161 鏡面 反射
6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7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8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鏡面 反射
9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0 第一透鏡 無限 3.161 1.544 55.9 折射
11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53.585 0.500 折射
12 第二透鏡 -52.837 2.000 1.847 23.8 折射
13 157.778 0.500 折射
14 第三透鏡 30.492 6.114 1.544 55.9 折射
15 -50.366 0.100(近點) 2.132(遠點) 折射
16 第四透鏡 -58.830 3.000 1.544 55.9 折射
17 -49.386 0.100 折射
18 第五透鏡 41.292 2.902 1.744 44.9 折射
19 第二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0 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1 無限 1.300 折射
22 像源面 無限
註:參考波長為530 nm。
表18
表面 4、10 5、11 12 13 14
K: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2.3007E-05
A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2.5341E-07
A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6940E-09
A1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2.6266E-12
A1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4.8071E-15
A14: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5117E-17
A1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1.5504E-2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面 15 16 17 18 19
K: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3.5816E-05 1.6738E-04 1.7452E-04 0.0000E+00 0.0000E+00
A6: -1.6136E-08 -9.7857E-07 -1.0179E-06 0.0000E+00 0.0000E+00
A8: -4.4959E-10 2.4353E-09 -3.6089E-09 0.0000E+00 0.0000E+00
A10: 9.2510E-14 2.9659E-11 1.0264E-10 0.0000E+00 0.0000E+00
A12: 2.9551E-15 -4.1994E-14 -2.9200E-14 0.0000E+00 0.0000E+00
A14: -7.8631E-18 -1.2002E-15 -4.6795E-15 0.0000E+00 0.0000E+00
A16: -8.1702E-21 4.5654E-18 1.7765E-17 0.0000E+00 0.0000E+0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19
f_N [mm] 14.79 FOV_mn [°] 88.5 LBS [mm] 3.46  
f_F [mm] 15.38 GCT1 [mm] 12.57 G1R1 [mm] 無限  
f_G1 [mm] 61.20 GCT2 [mm] 6.00 G1R2 [mm] -50.37  
f_G2 [mm] 48.88 MS1_N [mm] 20.18 G2R1 [mm] -58.83  
GT12_N [mm] 0.10 MS1_F [mm] 22.21 G2R2 [mm] 無限  
GT12_F [mm] 2.13 MS2_N [mm] 7.60 R_BS [mm] -53.59  
FOV_mx [°] 90.0 MS2_F [mm] 9.63 IMH [mm] 11.19  
表20
f_G1/f_G2 1.25 GCT2/GCT1 0.48
f_N/f_G1 0.24 R_BS/(2*MS1_N) -1.33
f_N/f_F 0.96 MS2_F/f_G2 0.20
f_N*MS1_F/(f_F*IMH) 1.91 GCT2/G2R2 0.00
(f_F-f_N)/(GT12_F-GT12_N) 0.29 f_G1/G1R2 -1.22
GCT1/LBS 3.63 f_G2/G2R1 -0.83
MS2_F/f_G1 0.16 FOV_mx/FOV_mn 1.02
MS2_F/GCT2 1.61 MS1_F/MS1_N 1.10
MS1_N/f_N 1.36
第五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與第一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相同,表19中各參數的數值可由表17和表18推算出且符合表20中的各條件式。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6A至6B所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沿光軸6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光圈600、一第一元件群E1和一第二元件群E2。光圈600的位置可為使用者眼睛觀看影像的位置。此光學透鏡組從近點變焦至遠點時,第二元件群E2相對於第一元件群E1由目側朝像源側移動。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例如但不限於為四片。
第一元件群E1包含一第一鏡群G1、一第一光學膜層660和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670。
第一鏡群G1具有正屈折力,且只包含一第一透鏡610。第一透鏡61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611於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源側表面6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像源側表面612為非球面。
第一光學膜層660位在第一透鏡610的目側表面611上,且第一光學膜層66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膜層16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670位在第一透鏡610的像源側表面612上,且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67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元件群E2沿光軸6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鏡群G2、一第二光學膜層680和一像源面691。光學透鏡組可搭配一影像源693使用,像源面691可設置在影像源693上,影像源693的種類可為一液晶顯示器、一OLED顯示器或一LED顯示器,但不限於此。
第二鏡群G2具正屈折力,且沿光軸6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透鏡620、一第三透鏡630和一第四透鏡640。
第二透鏡62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6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6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621和該像源側表面622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63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6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6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631和該像源側表面632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640為玻璃材質,其目側表面6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64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該目側表面641和該像源側表面642皆為球面。
第二光學膜層680位在像源面691上,且第二光學膜層68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光學膜層18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請再一併配合參照下列表21至表24。
表21
近點:f_N(整體焦距)=13.48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N(視角)=91.0°
遠點:f_F(整體焦距)=16.67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F(視角)=99.9°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間隙 折射率 (nd) 阿貝數 (vd) 折射/反射
0 光圈 無限 12.000(近點) 12.000(遠點)
1 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4 第一透鏡 無限 5.720 1.544 55.9 折射
5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53.480 -5.720 鏡面 反射
6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7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8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鏡面 反射
9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0 第一透鏡 無限 5.720 1.544 55.9 折射
11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53.480 0.100(近點) 8.100(遠點) 折射
12 第二透鏡 132.238 2.010 1.544 55.9 折射
13 -4970.192 0.300 折射
14 第三透鏡 262.631 2.159 1.544 55.9 折射
15 -158.369 0.400 折射
16 第四透鏡 39.851 4.448 1.755 27.6 折射
17 1066.105 0.870 折射
18 第二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9 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0 像源面 無限
註:參考波長為530 nm。
表22
表面 4、10 5、11 12 13
K: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0.0000E+00 2.7430E-06 6.8535E-06 1.4632E-05
A6: 0.0000E+00 -1.4612E-09 -1.1255E-08 2.1666E-08
A8: 0.0000E+00 -1.7240E-12 2.6748E-12 4.4113E-11
A10: 0.0000E+00 -4.0497E-15 3.4542E-13 3.3715E-14
A12: 0.0000E+00 2.4605E-17 1.4211E-15 -2.0555E-16
A14: 0.0000E+00 1.0827E-19 2.9685E-18 -1.2577E-18
A16: 0.0000E+00 0.0000E+00 -2.1330E-21 -3.8477E-21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面 14 15 16 17
K: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2.1998E-05 2.6766E-05 0.0000E+00 0.0000E+00
A6: 3.7187E-08 -5.6683E-08 0.0000E+00 0.0000E+00
A8: -1.0127E-10 -6.1017E-11 0.0000E+00 0.0000E+00
A10: -4.8386E-13 7.0421E-13 0.0000E+00 0.0000E+00
A12: -7.0828E-16 4.0888E-15 0.0000E+00 0.0000E+00
A14: 4.1944E-18 1.0619E-17 0.0000E+00 0.0000E+00
A16: 4.1168E-20 -3.0313E-20 0.0000E+00 0.0000E+0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23
f_N [mm] 13.48 FOV_mn [°] 91.0 LBS [mm] 6.02  
f_F [mm] 16.67 GCT1 [mm] 6.02 G1R1 [mm] 無限  
f_G1 [mm] 97.72 GCT2 [mm] 9.32 G1R2 [mm] -53.48  
f_G2 [mm] 35.86 MS1_N [mm] 16.51 G2R1 [mm] 132.24  
GT12_N [mm] 0.10 MS1_F [mm] 24.51 G2R2 [mm] 1066.10  
GT12_F [mm] 8.10 MS2_N [mm] 10.49 R_BS [mm] -53.48  
FOV_mx [°] 99.9 MS2_F [mm] 18.49 IMH [mm] 11.20  
表24
f_G1/f_G2 2.72 GCT2/GCT1 1.55
f_N/f_G1 0.14 R_BS/(2*MS1_N) -1.62
f_N/f_F 0.81 MS2_F/f_G2 0.52
f_N*MS1_F/(f_F*IMH) 1.77 GCT2/G2R2 0.01
(f_F-f_N)/(GT12_F-GT12_N) 0.40 f_G1/G1R2 -1.83
GCT1/LBS 1.00 f_G2/G2R1 0.27
MS2_F/f_G1 0.19 FOV_mx/FOV_mn 1.10
MS2_F/GCT2 1.98 MS1_F/MS1_N 1.48
MS1_N/f_N 1.22
第六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與第一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相同,表23中各參數的數值可由表21和表22推算出且符合表24中的各條件式。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7A至7B所示,本創作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沿光軸7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光圈700、一第一元件群E1和一第二元件群E2。光圈700的位置可為使用者眼睛觀看影像的位置。此光學透鏡組從近點變焦至遠點時,第一元件群E1相對於第二元件群E2由像源側朝目側移動。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例如但不限於為四片。
第一元件群E1包含一第一鏡群G1、一第一光學膜層760、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770和一第二光學膜層780。
第一鏡群G1具有正屈折力,且沿光軸7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710、一第二透鏡720和一第三透鏡730。
第一透鏡71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711於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源側表面7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像源側表面712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72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7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7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721和該像源側表面722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73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7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732於近光軸處為平面,且該目側表面731為非球面。
第一光學膜層760位在第一透鏡710的目側表面711上,且第一光學膜層76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膜層16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770位在第一透鏡710的像源側表面712上,且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77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光學膜層780位在第三透鏡730的像源側表面732上,且第二光學膜層78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光學膜層18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元件群E2沿光軸7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鏡群G2和一像源面791。光學透鏡組可搭配一影像源793使用,像源面791可設置在影像源793上,影像源793的種類可為一液晶顯示器、一OLED顯示器或一LED顯示器,但不限於此。
第二鏡群G2具有正屈折力,且只包含一第四透鏡740。第四透鏡740為玻璃材質,其目側表面7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7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741和該像源側表面742皆為球面。
請再一併配合參照下列表25至表28。
表25
近點:f_N(整體焦距)=15.29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N(視角)=87.8°
遠點:f_F(整體焦距)=19.45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F(視角)=79.8°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間隙 折射率 (nd) 阿貝數 (vd) 折射/反射
0 光圈 無限 14.300(近點) 6.000(遠點)
1 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4 第一透鏡 無限 3.876 1.544 55.9 折射
5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55.547 -3.876 鏡面 反射
6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7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8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鏡面 反射
9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0 第一透鏡 無限 3.876 1.544 55.9 折射
11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55.547 1.325 折射
12 第二透鏡 -13.825 3.598 1.657 20.9 折射
13 -29.897 0.300 折射
14 第三透鏡 22.598 5.015 1.544 55.9 折射
15 第二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6 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7 無限 0.300(近點) 8.589(遠點) 折射
18 第四透鏡 44.660 5.000 1.755 52.3 折射
19 -59.847 1.000 折射
20 像源面 無限
註:參考波長為530 nm。
表26
表面 4、10 5、11 12 13
K: 0.0000E+00 -1.8871E+00 -1.0572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0.0000E+00 2.7408E-06 3.2821E-04 2.0313E-04
A6: 0.0000E+00 -4.5167E-08 -2.6662E-06 5.5120E-07
A8: 0.0000E+00 1.8739E-10 1.4881E-08 -2.5284E-08
A10: 0.0000E+00 -2.0052E-13 -5.5888E-11 2.6460E-10
A12: 0.0000E+00 0.0000E+00 1.2740E-13 -1.4469E-12
A14: 0.0000E+00 0.0000E+00 -1.2649E-16 4.0179E-15
A1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4.4076E-18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面 14 15 17 18
K: -9.0917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1.5268E-05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6: 1.1064E-0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8: -2.1552E-0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0: 2.0862E-1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2: -1.1074E-1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4: 2.9316E-15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6: -3.0071E-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27
f_N [mm] 15.29 FOV_mn [°] 79.8 LBS [mm] 4.18  
f_F [mm] 19.45 GCT1 [mm] 14.41 G1R1 [mm] 無限  
f_G1 [mm] 83.29 GCT2 [mm] 5.00 G1R2 [mm] 無限  
f_G2 [mm] 34.36 MS1_N [mm] 20.91 G2R1 [mm] 44.66  
GT12_N [mm] 0.30 MS1_F [mm] 29.20 G2R2 [mm] -59.85  
GT12_F [mm] 8.59 MS2_N [mm] 6.50 R_BS [mm] -55.55  
FOV_mx [°] 87.8 MS2_F [mm] 14.79 IMH [mm] 12.60  
表28
f_G1/f_G2 2.42 GCT2/GCT1 0.35
f_N/f_G1 0.18 R_BS/(2*MS1_N) -1.33
f_N/f_F 0.79 MS2_F/f_G2 0.43
f_N*MS1_F/(f_F*IMH) 1.82 GCT2/G2R2 -0.08
(f_F-f_N)/(GT12_F-GT12_N) 0.50 f_G1/G1R2 0
GCT1/LBS 3.45 f_G2/G2R1 0.77
MS2_F/f_G1 0.18 FOV_mx/FOV_mn 1.10
MS2_F/GCT2 2.96 MS1_F/MS1_N 1.40
MS1_N/f_N 1.37
第七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與第一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相同,表27中各參數的數值可由表25和表26推算出且符合表28中的各條件式。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圖8A至8B所示,本創作第八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沿光軸8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光圈800、一第一元件群E1和一第二元件群E2。光圈800的位置可為使用者眼睛觀看影像的位置。此光學透鏡組從近點變焦至遠點時,第二元件群E2相對於第一元件群E1由目側朝像源側移動。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例如但不限於為五片。
第一元件群E1包含一第一鏡群G1、一第一光學膜層860、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870和一第二光學膜層880。
第一鏡群G1具有正屈折力,且沿光軸8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810、一第二透鏡820和一第三透鏡830。
第一透鏡81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811於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源側表面8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像源側表面812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82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8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822於近光軸處為平面,且該目側表面821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830為塑膠材質,其目側表面8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源側表面83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831和該像源側表面832皆為非球面。
第一光學膜層860位在第一透鏡810的目側表面811上,且第一光學膜層86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光學膜層16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870位在第一透鏡810的像源側表面812上,且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87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17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光學膜層880位在第二透鏡820的像源側表面822上,且第二光學膜層880的配置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光學膜層180的配置,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元件群E2沿光軸8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鏡群G2和一像源面891。光學透鏡組可搭配一影像源893使用,像源面891可設置在影像源893上,影像源893的種類可為一液晶顯示器、一OLED顯示器或一LED顯示器,但不限於此。
第二鏡群G2具正屈折力,且沿光軸895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四透鏡840和一第五透鏡850。
第四透鏡840為玻璃材質,其目側表面841於近光軸處為平面,其像源側表面8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像源側表面842為球面。
第五透鏡850為玻璃材質,其目側表面8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源側表面85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目側表面851和該像源側表面85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840和第五透鏡850共同形成一膠合鏡片。
請再一併配合參照下列表29至表32。
表29
近點:f_N(整體焦距)=16.16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N(視角)=89.7°
遠點:f_F(整體焦距)=19.42 mm,EPD(入射瞳孔徑)=10.00 mm,FOV_F(視角)=92.4°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間隙 折射率 (nd) 阿貝數 (vd) 折射/反射
0 光圈 無限 12.000(近點) 12.000(遠點)
1 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2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3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4 第一透鏡 無限 3.773 1.544 55.9 折射
5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59.970 -3.773 鏡面 反射
6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7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8 反射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鏡面 反射
9 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0 第一透鏡 無限 3.773 1.544 55.9 折射
11 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59.970 0.827 折射
12 第二透鏡 -34.222 2.290 1.657 20.9 折射
13 第二相位延遲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4 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無限 0.100 1.533 56.0 折射
15 無限 0.300 折射
16 第三透鏡 63.247 5.372 1.544 55.9 折射
17 -25.644 0.300(近點) 9.531(遠點) 折射
18 第四透鏡 無限 6.420 1.755 52.3 折射
19 第五透鏡 -22.118 1.500 1.847 23.8 折射
20 -36.789 1.000 折射
21 像源面 無限 -
註:參考波長為530 nm。
表30
表面 4、10 5、11 12 13 15
K: 0.0000E+00 -1.4993E+00 -3.6861E+00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0.0000E+00 -2.2048E-07 8.6353E-06 0.0000E+00 -8.2644E-06
A6: 0.0000E+00 8.7945E-09 -1.1789E-07 0.0000E+00 5.1110E-07
A8: 0.0000E+00 -1.4506E-10 2.7697E-09 0.0000E+00 -7.2111E-09
A10: 0.0000E+00 1.1551E-12 -2.4497E-11 0.0000E+00 4.1687E-11
A12: 0.0000E+00 -4.8981E-15 1.0951E-13 0.0000E+00 -1.4427E-13
A14: 0.0000E+00 1.1310E-17 -2.4749E-16 0.0000E+00 2.6241E-16
A16: 0.0000E+00 -1.0178E-20 2.2975E-19 0.0000E+00 -1.4036E-19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面 16 18 19 20
K: 1.0836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4: 8.6123E-05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6: 1.6941E-07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8: -2.8118E-09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0: 4.6060E-13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2: 8.0766E-14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4: -3.5946E-16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6: 5.4668E-19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18: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A2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0.0000E+00
表31
f_N [mm] 16.16 FOV_mn [°] 89.7 LBS [mm] 4.07  
f_F [mm] 19.42 GCT1 [mm] 13.06 G1R1 [mm] 無限  
f_G1 [mm] 49.53 GCT2 [mm] 7.92 G1R2 [mm] -25.64  
f_G2 [mm] 52.75 MS1_N [mm] 22.28 G2R1 [mm] 無限  
GT12_N [mm] 0.30 MS1_F [mm] 31.51 G2R2 [mm] -36.79  
GT12_F [mm] 9.53 MS2_N [mm] 9.22 R_BS [mm] -59.97  
FOV_mx [°] 92.4 MS2_F [mm] 18.45 IMH [mm] 12.60  
表32
f_G1/f_G2 0.94 GCT2/GCT1 0.61
f_N/f_G1 0.33 R_BS/(2*MS1_N) -1.35
f_N/f_F 0.83 MS2_F/f_G2 0.35
f_N*MS1_F/(f_F*IMH) 2.08 GCT2/G2R2 -0.22
(f_F-f_N)/(GT12_F-GT12_N) 0.35 f_G1/G1R2 -1.93
GCT1/LBS 3.21 f_G2/G2R1 0
MS2_F/f_G1 0.37 FOV_mx/FOV_mn 1.03
MS2_F/GCT2 2.33 MS1_F/MS1_N 1.41
MS1_N/f_N 1.38
第八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與第一實施例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相同,表31中各參數的數值可由表29和表30推算出且符合表32中的各條件式。
本創作提供的光學透鏡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材質為塑膠,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光學透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光學透鏡組中為非球面的透鏡表面可製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以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並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創作光學透鏡組的總長度。
本創作提供的光學透鏡組中,就以具有屈折力的透鏡而言,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
此外,本創作提供的光學透鏡組可應用於頭戴式電子裝置。請參考圖9所示之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的頭戴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此頭戴式電子裝置9例如但不限於是應用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VR)的頭戴式顯示器,包含外殼910以及設置於外殼910內的光機模組920、控制器940和影像源993。
光機模組920分別對應使用者的左眼和右眼。光機模組920包含一光學透鏡組,且此光學透鏡組可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八實施例中的任一者的光學透鏡組。
影像源993可分別對應左眼和右眼,影像源993的種類可為一液晶顯示器、一OLED顯示器或一LED顯示器,但不限於此。
控制器940電性連接影像源993,以控制影像源993顯示影像,藉此頭戴式電子裝置9便可投射影像至使用者的眼睛,而形成虛擬影像。
雖然本創作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這些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潤飾與各實施態樣的組合,均屬本創作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創作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目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像源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目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像源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目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像源側表面 240,340,440,540,640,740,840:第四透鏡 241,341,441,541,641,741,841:目側表面 242,342,442,542,642,742,842:像源側表面 550,850:第五透鏡 551,851:目側表面 552,852:像源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第一光學膜層 161: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 1611:目側表面 162:反射式偏光元件 163:第一相位延遲元件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171:反射面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第二光學膜層 181:第二相位延遲元件 182: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191,291,391,491,591,691,791,891:像源面 193,293,393,493,593,693,793,893,993:影像源 195,295,395,495,595,695,795,895:光軸 9:頭戴式電子裝置 910:外殼 920:光機模組 940:控制器 E1:第一元件群 E2:第二元件群 G1:第一鏡群 G2:第二鏡群 L1:光路
在結合以下附圖研究了詳細描述之後,將發現本創作的其他方面及其優點: 圖1A是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近點時的示意圖; 圖1B是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遠點時的示意圖; 圖1C是圖1B的光學透鏡組的光路的示意圖; 圖1D是圖1B的局部放大圖; 圖2A是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近點時的示意圖; 圖2B是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遠點時的示意圖; 圖3A是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近點時的示意圖; 圖3B是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遠點時的示意圖; 圖4A是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近點時的示意圖; 圖4B是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遠點時的示意圖; 圖5A是本創作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近點時的示意圖; 圖5B是本創作第五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遠點時的示意圖; 圖6A是本創作第六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近點時的示意圖; 圖6B是本創作第六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遠點時的示意圖; 圖7A是本創作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近點時的示意圖; 圖7B是本創作第七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遠點時的示意圖; 圖8A是本創作第八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近點時的示意圖; 圖8B是本創作第八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組於遠點時的示意圖;及 圖9是本創作一實施例的頭戴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目側表面
112:像源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目側表面
122:像源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目側表面
132:像源側表面
160:第一光學膜層
170: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180:第二光學膜層
191:像源面
193:影像源
195:光軸
E1:第一元件群
E2:第二元件群
G1:第一鏡群
G2:第二鏡群

Claims (17)

  1. 一種光學透鏡組,包含: 一第一元件群,包含: 一第一鏡群,具有正屈折力,包含一、二或三片透鏡; 一第一光學膜層,位於該第一鏡群中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且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一反射式偏光元件和一第一相位延遲元件;及 一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 一第二元件群,包含: 一第二鏡群,包含一、二或三片透鏡;及 一像源面;以及 一第二光學膜層,位於該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與該像源面之間,且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包含一第二相位延遲元件和一第二吸收式偏光元件; 其中該光學透鏡組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總數為三、四或五片;該第一元件群和該第二元件群由目側至像源側依序排列;以及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49
    Figure 03_image051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53
  3.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F,該光學透鏡組的最大像源高度為IMH,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55
  4.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F,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T12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GT12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57
  5.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CT1,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與該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LBS,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59
  6.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2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61
  7.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2_F,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GCT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63
  8.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的整體焦距為f_N,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65
  9.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CT1,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GCT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67
  10.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元件的反射面的曲率半徑為R_BS,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69
  11.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2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71
  1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與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GCT2,該第二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2R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73
  13.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1,該第一鏡群最靠近像源側的該透鏡的像源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1R2,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75
  14.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鏡群的整體焦距為f_G2,該第二鏡群最靠近目側的該透鏡的目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G2R1,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77
  15.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大視角為FOV_mx,該光學透鏡組在調焦範圍內的最小視角為FOV_mn,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79
  16.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光學透鏡組在近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N,該光學透鏡組在遠點時,該第一吸收式偏光元件的目側表面與該像源面之間於該光軸上的間距為MS1_F,並滿足以下條件:
    Figure 03_image081
  17. 一種頭戴式電子裝置,包含: 一外殼; 如請求項1~16的任一項所述之光學透鏡組,設置於該外殼內; 一影像源,設置於該外殼內且配置於該光學透鏡組的該像源面;及 一控制器,設置於該外殼內且電性連接該影像源。
TW111207938U 2022-07-22 2022-07-22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TWM6338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7938U TWM633841U (zh) 2022-07-22 2022-07-22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7938U TWM633841U (zh) 2022-07-22 2022-07-22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3841U true TWM633841U (zh) 2022-11-01

Family

ID=85784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7938U TWM633841U (zh) 2022-07-22 2022-07-22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38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3395B (zh) * 2022-07-22 2023-08-2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3395B (zh) * 2022-07-22 2023-08-2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1947B (zh) 光學鏡頭
JP6000388B2 (ja) 光学鏡筒及び虚像表示モジュール
US10302906B2 (en) Eyepiece optical system for near-eye display, and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WO2021139725A1 (zh) 近眼显示装置
US20230143390A1 (en) Optical system and head-mounted device
CN108604007A (zh) 用于近眼显示的目镜光学系统及头戴显示装置
TWM633841U (zh)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US9612515B2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projection lens thereof capable of reducing focal length and aberration
JP7406028B1 (ja) 光学系
CN217932284U (zh) 光学透镜组及头戴式电子装置
TWM632322U (zh) 光學透鏡組及頭戴式電子裝置
CN116400481A (zh) 光学模组及vr设备
TWM631118U (zh) 光學透鏡組及頭戴式電子裝置
TWI811774B (zh) 光學透鏡組及頭戴裝置
CN116449566A (zh) 近眼显示模组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TWI813395B (zh)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TWI830516B (zh) 光學透鏡組及頭戴式電子裝置
TWI804345B (zh) 光學透鏡組及頭戴式電子裝置
TWI838140B (zh) 光學透鏡組及頭戴式電子裝置
TWI791399B (zh) 光學透鏡組及頭戴式電子裝置
CN108463761A (zh) 用于近眼显示的目镜光学系统及头戴显示装置
TWI823809B (zh) 光學透鏡組和頭戴式電子裝置
US20230384594A1 (en) Optical system and head-mounted device
US11803062B1 (en) Optical system and head-mounted device
TWI844025B (zh) 光學系統與頭戴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