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0669U - 百葉簾 - Google Patents

百葉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0669U
TWM630669U TW111201846U TW111201846U TWM630669U TW M630669 U TWM630669 U TW M630669U TW 111201846 U TW111201846 U TW 111201846U TW 111201846 U TW111201846 U TW 111201846U TW M630669 U TWM630669 U TW M63066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rp
guide groove
rotating member
rope guide
lad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18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琳
羅雷
Original Assignee
億豐綜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億豐綜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億豐綜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18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0669U/zh
Publication of TWM6306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066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百葉簾,包含有第一梁、複數個葉片、第二梁、軸桿、轉向裝置、轉動件及梯繩。葉片在第一梁及第二梁之間,軸桿、轉向裝置及轉動件設於第一梁,轉向裝置用以驅動軸桿轉動。轉動件具有心軸、筒身及梯繩導槽,心軸穿設筒身且連接軸桿,梯繩導槽螺旋地環繞設置於筒身的外周面。梯繩包含前經線及後經線,其一端連接轉動件,葉片設置在前、後經線之間。轉動件轉動時,使前、後經線其中一繞於梯繩導槽內的長度增加,而外露的長度減少,同時前、後經線其中另一繞於梯繩導槽的長度減少,而外露的長度增加,以帶動複數個葉片傾斜。

Description

百葉簾
本創作有關於一種百葉簾,特別是一種當調整葉片的傾斜角度時,用於帶動葉片傾斜的梯繩之前經線及後經線不會彼此交疊的百葉簾。
常見的百葉簾,大多具有上梁、下梁及多個葉片。上梁可被固定在窗框或牆壁上,用以懸掛葉片及下梁。上梁並設有葉片角度調整機構、轉筒及梯繩,其中,梯繩具有前經線及後經線,並有多條緯線間隔地設置在前經線和後經線之間,使梯繩整體呈梯格狀。多個葉片則個別地對應穿置於各梯格中,並被緯線所支撐。前經線的一端和後經線的一端均接設於轉筒,並分別朝向轉筒的不同側延伸,且轉筒可被葉片角度調整機構所驅動而轉動。當使用者驅動葉片角度調整機構時,梯繩的前經線和後經線的其中之一,會隨轉筒的轉動而被捲繞在轉筒的外周面,前經線和後經線的其中另一,則會隨轉筒的轉動而從轉筒的外周面釋出,使得前經線和後經線產生上下錯動,帶動緯線傾斜,進而改變位於緯線上的葉片的角度,以調整百葉簾的透光程度。
實務上,前經線和後經線在轉筒上捲繞的長度通常會大於轉筒外周面的一半以上,亦即在葉片呈水平角度的狀況下,位在轉筒上的前經線和後經線,會有部分線段是彼此交錯的。因此在轉筒轉動的過程中, 被捲收的經線可能交疊於另一經線還未被釋出的線段上,導致當轉筒轉動到要釋出另一經線被交疊的該線段時,卻發生該線段被壓住而無法釋出的狀況,造成葉片傾斜角度不如使用者的預期。
此外,各種百葉簾當中,有一類為升降拉繩配置在葉片的前側及/或後側,且採用彈簧作為捲收升降拉繩的動力來源的無外露拉繩百葉簾。此類百葉簾除前述葉片傾斜角度不如預期的問題之外,常見的另一問題是:在百葉簾呈完全展開時調整葉片傾斜角度,靠近下梁的葉片傾斜角度與靠近上梁的葉片角度不一致。尤其是當葉片傾斜到極限位置時,即葉片角度呈前低後高或前高後低,且相鄰葉片的長邊彼此貼靠時,靠近下梁的葉片會有閉合不良的情況發生,進而導致有漏光的現象。
此類無外露拉繩百葉簾,大多具有可受彈簧驅動的捲線輪,使用者上推或下拉下梁,即可收合或展開葉片,同時使升降拉繩捲收於捲線輪或從捲線輪釋出。當使用者停止操作下梁時,捲線輪停止轉動,則所有升降拉繩的長度維持不變。因此在調整葉片的傾斜角度時,雖然多數葉片可以隨經線的上下錯位而同步產生傾斜,且下梁其中一側也可隨經線向上而上移。但受限於長度固定的升降拉繩,使得下梁應該下傾的一側受到限制而無法下移,導致下梁的傾斜角度不足,連帶使得靠近下梁的葉片無法順利翻轉。
由前述可知,現有百葉簾在葉片傾斜時,容易發生傾斜角度不如預期,以及特定種類百葉簾容易發生葉片閉合不良的現象,都是亟待改善的問題。
有鑑於上述習知的問題,本創作的其中一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百葉簾,以解決現有百葉簾在調整葉片角度時,梯繩的前、後經線容易交疊,而導致葉片傾斜角度不如預期的問題,並可改善特定種類百葉簾在葉片調整到極限位置時容易漏光的問題。
根據本創作之目的,提出一種百葉簾,包含有一第一梁、複數個葉片、一第二梁、一軸桿、一轉向裝置、一轉動件及一梯繩。複數個葉片懸掛於第一梁的下方,第二梁位於複數個葉片的下方。軸桿設置於第一梁,轉向裝置設置於第一梁並連接軸桿,用以驅動軸桿轉動。轉動件設置於第一梁,此轉動件具有一心軸、一筒身及一梯繩導槽,此心軸穿設筒身且連接軸桿,梯繩導槽以心軸為軸心而螺旋地環繞設置於筒身的外周面。梯繩包含有一前經線及一後經線,前經線的一端及後經線的一端連接於轉動件,前經線的另一端及後經線的另一端分別穿出第一梁而懸垂於第一梁的下方,並連接於第二梁,且複數個葉片間隔地設置在前經線及後經線之間。當轉向裝置驅動軸桿轉動時,轉動件隨著軸桿的轉動而轉動,使前經線及後經線其中一者捲繞於轉動件的梯繩導槽內的長度增加,而懸垂於第一梁下方的長度減少,且同時前經線及後經線其中另一者捲繞於梯繩導槽的長度減少,而懸垂於第一梁下方的長度增加,以帶動複數個葉片傾斜。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的梯繩導槽至少環繞筒身的外周面二圈。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的梯繩導槽內的相同位置上,至多僅有 前經線及後經線的其中之一通過或二者皆無。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的轉動件具有一第一卡接部及一第二卡接部,此第一卡接部及第二卡接部分別位於梯繩導槽的兩端。前經線的頂端連接於第一卡接部,並沿梯繩導槽捲繞於筒身的外周面,後經線的頂端連接於第二卡接部,並沿梯繩導槽捲繞於筒身的外周面。
本百葉簾的另一實施例,更包含一拉繩及一升降裝置,此升降裝置設置於第二梁中,拉繩通過複數個葉片的其中一側而與前經線或後經線位於相同一側,且拉繩的一端連接轉動件,拉繩的另一端連接升降裝置。當第二梁以遠離第一梁的方向移動時,升降裝置隨第二梁的移動而同步釋出拉繩。當第二梁以靠近第一梁的方向移動時,升降裝置隨第二梁的移動而同步收取拉繩。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的轉動件還包含有一第三卡接部,拉繩的一端連接於第三卡接部。當轉動件轉動時,拉繩隨轉動件的轉動而捲繞於筒身的外周面,或自筒身的外周面釋出。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的拉繩與前經線及後經線的其中之一相鄰,且隨轉動件的轉動,拉繩於第一梁及第二梁之間的長度的變化量,大於或等於所相鄰的前經線或後經線於第一梁及第二梁之間的長度的變化量。
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的轉動件還包含有一拉繩導槽連接第三卡接部,且拉繩導槽環繞於筒身的外周面並與梯繩導槽相鄰設置。當轉動件轉動時,拉繩隨轉動件的轉動而捲繞於拉繩導槽,或自拉繩導槽釋出。
在一實施例中,位在拉繩導槽中的拉繩與心軸之間的距離, 大於或等於位於梯繩導槽中的前經線或後經線與心軸之間的距離。
本百葉簾的另一實施例,更包含一控制件,此控制件的一端連接於轉向裝置,另一端外露於第一梁,此控制件用以驅使轉向裝置作動以帶動軸桿轉動。
承上所述,依本創作之百葉簾,其可具有一或多個下述優點:
(1)藉由梯繩導槽的設置,有助於限制梯繩的前經線及後經線捲繞於轉動件的筒身外周面上的位置,在調整葉片傾斜的角度時,沿梯繩導槽捲繞的前經線及後經線不會產生交疊的現象,可以確保葉片傾斜角度與預期相符。
(2)在轉動件上進一步設置拉繩導槽,使得用於操作第二梁升降的拉繩,也可以隨轉動件的轉動,而與同側的前經線或後經線同步被筒身捲收或釋出。如此即可避免第二梁的傾斜角度受到拉繩的限制,使得第二梁也可以隨前經線和後經線的移動而移動,進而使葉片的閉合良好,避免產生漏光的現象。
1:百葉簾
10:第一梁
20:葉片
30:第二梁
32:固定座
34:固定座
40:升降裝置
42:儲簧輪
44:驅動輪
46:彈簧
48:捲線輪
50:轉向組
52:底座
54:外蓋
56:轉動件
562:心軸
562a:通孔
A:軸心
564:筒身
566:梯繩導槽
R1:內徑
566a:第一卡接部
566b:第二卡接部
568:第一拉繩導槽
R2:內徑
568a:第三卡接部
570:第二拉繩導槽
R3:內徑
570a:第四卡接部
62:前經線
64:後經線
66:緯線
72:前拉繩
74:後拉繩
82:轉向裝置
84:控制件
90:軸桿
圖1為本創作的百葉簾呈完全展開、且葉片為水平角度而可透光的立體圖。
圖2為圖1的百葉簾的局部透視圖。
圖3為圖1的百葉簾移除第一梁及第二梁的立體圖。
圖4為圖1的百葉簾的第一梁內部配置的立體圖。
圖5為本創作的百葉簾的轉向組的分解圖。
圖6為本創作的百葉簾的轉動件的前視圖。
圖7為圖6的轉動件的剖視圖。
圖8為圖3的百葉簾移除轉向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9為圖8的前視圖。
圖10為圖8的後視圖。
圖11為本創作的百葉簾呈完全展開、且葉片為前低後高傾斜而呈第一閉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12為圖11的百葉簾移除第一梁及轉向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13為圖12的上視圖。
圖14為本創作的百葉簾呈完全展開、且葉片為前高後低傾斜而呈第二閉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15為圖14的百葉簾移除第一梁及轉向裝置的局部放大圖。
圖16為圖15的上視圖。
請參閱圖1至圖3,其分別為本創作的百葉簾的立體圖及局部透視圖。百葉簾1包含第一梁10、多個葉片20、第二梁30、升降裝置40、轉向組50、梯繩、拉繩、轉向裝置82、控制件84及軸桿90。第一梁10適用於被固定在窗框或牆壁上,多個葉片20配置在第一梁10的下方,第二梁30則配置在多個葉片20的下方。第二梁30內的左右兩邊分別設有固定座32和固定座34,且固定座32和固定座34不可相對第二梁30移動。升降裝置40設置 於第二梁30中,並位於固定座32和固定座34之間。升降裝置40具有儲簧輪42、驅動輪44、彈簧46及二捲線輪48,彈簧46一端位於儲簧輪42,另一端連接驅動輪44,此彈簧46視驅動輪44轉動方向的不同,而被捲繞於驅動輪44或儲簧輪42上,且捲線輪48與驅動輪44可彼此連動。轉向組50、轉向裝置82和軸桿90設置在第一梁10內,在本實施例中,轉向組50數量為二,分別設置在第一梁10內的左右兩邊,並分別對應於第二梁30的固定座32和固定座34,且轉向組50不可相對第一梁10移動。在本實施例中,轉向裝置82位在左邊轉向組50的左側,軸桿90通過二轉向組50及轉向裝置82,使三者可以連動。控制件84連接轉向裝置82,並外露於第一梁10,以供使用者操控轉向裝置82。
在本實施例中,梯繩數量為二,分別設置在葉片20左右兩邊,如圖2所示,各梯繩分別包含前經線62、後經線64及多條緯線66,多條緯線66間隔地設置在前經線62及後經線64之間,使梯繩整體呈現梯格狀,葉片20則分別穿設於各梯格,並被緯線66所支撐。各梯繩的前經線62及後經線64的上端分別連接於轉向組50,下端則分別連接於固定座32和固定座34。
在本實施例中,拉繩數量為四,包含二條前拉繩72及二條後拉繩74,一前拉繩72和一後拉繩74通過圖式左側的葉片20前後兩側的位置,另一前拉繩72和另一後拉繩74通過圖式右側的葉片20前後兩側的位置,且二對拉繩分別設置於葉片20左右兩邊。其中,左側的前拉繩72和後拉繩74的一端分別連接在升降裝置40靠左的捲線輪48,並從左側捲線輪48向左延伸,通過位於第二梁30左邊的固定座32之後轉折向第一梁10延伸, 最後連接於位在第一梁10內左邊的轉向組50。右側的前拉繩72和後拉繩74的一端則分別連接在升降裝置40靠右的捲線輪48,並從右側捲線輪48向右延伸,通過位於第二梁30右邊的固定座34之後轉折向第一梁10延伸,最後連接於位在第一梁10內右邊的轉向組50。
再請參閱圖2、圖4至圖7,說明轉向組50之結構與配置。如圖2、圖4和圖5所示,轉向組50包含底座52、外蓋54及轉動件56,底座52固定地設置在第一梁10內部,此底座52內具有空間供轉動件56設置,外蓋54蓋於底座52上,並遮蔽了轉動件56。本實施例中,左、右轉向組50結構相同,以左邊的轉向組50為例,如圖5及圖6所示,轉動件56包含心軸562、筒身564、梯繩導槽566、第一拉繩導槽568和第二拉繩導槽570。心軸562穿過筒身564中央,且心軸562與筒身564不可相對轉動。在本實施例中,心軸562與筒身564為一體成形,但二者也可為分體結構,惟二者應以可相互帶動的方式結合。此心軸562具有通孔562a可供軸桿90通過,如圖5所示,通孔562a的孔形和軸桿90的輪廓均為六角形,使軸桿90不能相對心軸562轉動。在此定義有一軸心A延伸通過通孔562a的中心,且此軸心A與軸桿90的軸心重合,並同時延伸通過轉向裝置82的穿孔。梯繩導槽566以心軸562為軸心,也可理解為以軸心A為軸心,呈螺旋狀地環繞在筒身564的外周面。在本實施例中,梯繩導槽566在筒身564的外周面螺旋環繞兩圈,但不以此為限,也可視需求改變梯繩導槽566螺旋環繞的圈數。第一拉繩導槽568配置在梯繩導槽566的右側,第二拉繩導槽570配置在梯繩導槽566的左側。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拉繩導槽568和第二拉繩導槽570分別以心軸562為軸心,也可理解為以軸心A為軸心,正好環繞筒身564一圈。且如圖7所示,定義梯繩導槽 566之於軸心A的距離為內徑R1,第一拉繩導槽568之於軸心A距離為內徑R2,第二拉繩導槽570之於軸心A的距離為內徑R3。其中,內徑R2和內徑R3距離相等,且內徑R2和內徑R3大於內徑R1。
請參閱圖1到圖3及圖8到圖10,在此定義如圖1至圖3所示,第二梁30位於距離第一梁10最遠的位置,為百葉簾1的完全展開狀態。此時的前拉繩72和後拉繩74幾乎全數從捲線輪48釋出,且大部分的彈簧46捲繞在驅動輪44上。反之,當第二梁30與第一梁10之間的距離愈小時,愈多彈簧46從驅動輪44上釋出而捲繞在儲簧輪42上,以帶動捲線輪48捲收愈多前拉繩72和後拉繩74。由於升降裝置40的結構配置及作動原理,為習用之技術,在此不予贅述。
再以位於第一梁10左邊的轉向組50為例,說明梯繩、拉繩與轉動件56的配置關係。如圖8所示,螺旋狀梯繩導槽566兩端分別設有第一卡接部566a及第二卡接部566b,第一拉繩導槽568的一端設有第三卡接部568a,第二拉繩導槽570的一端設有第四卡接部570a。其中,第一卡接部566a與第三卡接部568a相鄰,第二卡接部566b與第四卡接部570a相鄰,且四個卡接部566a、566b、568a、570a大致都位於筒身564靠近葉片20的位置。前經線62的一端卡固於第一卡接部566a並沿著梯繩導槽566繞在筒身564外周面,後經線64的一端卡固於第二卡接部566b並沿著梯繩導槽566繞在筒身564外周面,前拉繩72的一端卡固於第三卡接部568a並沿著第一拉繩導槽568繞在筒身564外周面,後拉繩74的一端卡固於第四卡接部570a並沿著第二拉繩導槽570繞在筒身564外周面。一併搭配圖7所示之各內徑,則前述的內徑R1也可視為是位於梯繩導槽566內的前經線62或後經線64與軸心A之間 的距離,內徑R2也可視為是位於第一拉繩導槽568內的前拉繩72與軸心A之間的距離,內徑R3也可視為是位於第二拉繩導槽570內的後拉繩74與軸心A之間的距離。換言之,第一拉繩導槽568內的前拉繩72與軸心A之間的距離,等於位於第二拉繩導槽570內的後拉繩74與軸心A之間的距離,但大於梯繩導槽566內的前經線62或後經線64與軸心A之間的距離。
以下進一步說明葉片20的傾斜狀態,與梯繩、拉繩和轉動件56的關係。
如圖2及圖8至圖10所示,同樣以左邊的轉動件56和左邊的拉繩及梯繩為例,當各葉片20大致呈水平狀態,梯繩的緯線66也大致呈水平,各葉片20之間的間隙可供光線透過。此時,前經線62的一端自第一卡接部566a起,沿著梯繩導槽566繞筒身564外周面約四分之三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前側通過,最後連接於固定座32。後經線64的一端則自第二卡接部566b起,沿著梯繩導槽566繞筒身564外周面約四分之三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後側通過,最後連接於固定座32。前拉繩72的一端自第三卡接部568a起,沿著第一拉繩導槽568、以同於前經線62環繞的方向,繞筒身564外周面約四分之三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前側通過,經過固定座32轉折後,連接於左邊捲線輪48。後拉繩74的一端自第四卡接部570a起,沿著第二拉繩導槽570、以同於後經線64環繞的方向,繞筒身564外周面約四分之三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後側通過,經過固定座32轉折後,同樣連接於左邊捲線輪48。如圖8至圖10所示,環繞筒身564外周面的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雖彼此交錯而過,但因為有梯繩導槽566的導引,在梯繩導槽566的相同位置,僅會有前經線62及後經線 64的其中之一位於其內,甚至沒有經線通過,因此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不會產生彼此交疊的狀況。環繞筒身564外周面的前拉繩72與前經線62,雖彼此相鄰,但因為有梯繩導槽566和第一拉繩導槽568的導引而不會彼此交疊。同樣的,環繞筒身564外周面的後拉繩74與後經線64,雖彼此相鄰,但因為有梯繩導槽566和第二拉繩導槽570的導引而不會彼此交疊。
再請參閱圖11到圖13,百葉簾1同樣為完全展開狀態。當要調整百葉簾1的透光程度時,使用者可以透過控制件84驅動轉向裝置82作動,進而轉動軸桿90,軸桿90的轉動則可同步帶動轉動件56轉動,使梯繩的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產生上下錯位、緯線66傾斜,以帶動葉片20傾斜,最終呈現前低後高而接近垂直的傾斜角度。此時各葉片20底面的前側與相鄰葉片20頂面的後側相互貼靠,葉片20之間沒有間隙,使百葉簾1呈第一閉合狀態以遮擋光線。而透過控制件84操控轉向裝置82以轉動軸桿90,為習用的技術,在此不予贅述。
如圖12所示之視角,當軸桿90受到轉向裝置82的驅動而順時針轉動時,帶動轉動件56同樣順時針轉動。參閱圖11至圖13,一併搭配圖6所示的轉動件56的結構,進一步說明在第一閉合狀態下,轉動件56及其上的梯繩和拉繩之配置。在第一閉合狀態下,相較於圖8所示的透光狀態,轉動件56大致轉動了180度,使得四個卡接部566a、566b、568a、570a隨筒身564的轉動,而全數移動到距離葉片20最遠的位置。
此時,前經線62的一端自第一卡接部566a起,沿著梯繩導槽566繞筒身564外周面約四分之一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前側通過,最後連接於固定座32。後經線64的一端則自第二卡接部566b起,沿 著梯繩導槽566繞筒身564外周面約一又四分之一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後側通過,最後連接於固定座32。前拉繩72的一端自第三卡接部568a起,沿著第一拉繩導槽568、以同於前經線62環繞的方向,繞筒身564外周面約四分之一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前側通過後,經由固定座32進入第二梁30。後拉繩74的一端自第四卡接部570a起,沿著第二拉繩導槽570、以同於後經線64環繞的方向,繞筒身564外周面約一又四分之一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後側通過後,經由固定座34進入第二梁30。
由此可知,轉動件56順時針轉動後,即釋放出部分的前經線62,並捲收了部分的後經線64,使得露出於第一梁10的前經線62的長度增加,而露出於第一梁10的後經線64的長度減少。在轉動件56順時針轉動的過程中,環繞於筒身564外周面的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雖彼此交錯而過,但因為有梯繩導槽566的導引,在梯繩導槽566的相同位置,僅會有前經線62及後經線64的其中之一位於其內,甚至沒有經線通過,因此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不會產生彼此交疊的狀況。同時,部分前拉繩72被釋出而部分後拉繩74被捲收,使得露出於第一梁10的前拉繩72的長度增加,而露出於第一梁10的後拉繩74的長度減少。在轉動件56順時針轉動的過程中,因為有梯繩導槽566、第一拉繩導槽568和第二拉繩導槽570的導引,使得環繞筒身564外周面的前拉繩72與前經線62、及後拉繩74與後經線64,雖彼此相鄰,但不會彼此交疊。
此外,在調整葉片20的傾斜角度時,雖然僅有轉向裝置82作動,而升降裝置40並不作動,亦即捲線輪48維持靜止狀態而不釋出或捲 收前拉繩72和後拉繩74。但隨著轉動件56的轉動,原本捲繞於轉動件56的前拉繩72仍會與前經線62同步被轉動件56釋出,而原本位在第一梁10內但未被轉動件56捲收的後拉繩74,則會和後經線64同步被轉動件56捲收,進而改變在第一梁10和第二梁30之間的前拉繩72和後拉繩74的長度。
再請一併搭配參閱圖7,內徑的大小與周長有關,內徑愈大,周長愈長。亦即在轉動件56轉動時,內徑愈大,從轉動件56釋出或捲收於轉動件56上的繩長愈長。換言之,內徑R2和內徑R3相等,使得前拉繩72被釋出的長度等於後拉繩74被捲收的長度。又由於內徑R2大於內徑R1,因此,前拉繩72被釋出的長度會略大於前經線62被釋出的長度。如此一來,第二梁30前側可以向下移動的距離,即不會受到前拉繩72的限制,而只取決於前經線62被釋出的長度而定。須說明的是,雖然本實施例中,內徑R2大於內徑R1,但不以此為限,內徑R2也可以等於內徑R1,同樣可以達到第二梁30前側可以向下移動的距離,不會受到前拉繩72的限制的目的。
再請參閱圖14到圖16,百葉簾1同樣為完全展開狀態,但葉片20被反向調整為呈現前高後低而接近垂直的傾斜角度。此時各葉片20底面的後側與相鄰葉片20頂面的前側相互貼靠,葉片20之間沒有間隙,使百葉簾1呈第二閉合狀態以遮擋光線。
如圖15所示之視角,當軸桿90受到轉向裝置82的驅動而逆時針轉動時,帶動轉動件56同樣逆時針轉動。參閱圖14至圖16,一併搭配圖6所示的轉動件56的結構,進一步說明在第二閉合狀態下,轉動件56及其上的梯繩和拉繩之配置。在第二閉合狀態下,相較於圖12所示的第一閉合狀態,轉動件56大致反向轉動了360度,使得四個卡接部566a、566b、568a、 570a隨筒身564的轉動,大致轉動了一周回到距離葉片20最遠的位置。
此時,前經線62的一端自第一卡接部566a起,沿著梯繩導槽566繞筒身564外周面約一又四分之一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前側通過,最後連接於固定座32。後經線64的一端則自第二卡接部566b起,沿著梯繩導槽566繞筒身564外周面約四分之一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後側通過,最後連接於固定座32。前拉繩72的一端自第三卡接部568a起,沿著第一拉繩導槽568、以同於前經線62環繞的方向,繞筒身564外周面約一又四分之一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前側通過後,經由固定座32進入第二梁30。後拉繩74的一端自第四卡接部570a起,沿著第二拉繩導槽570、以同於後經線64環繞的方向,繞筒身564外周面約四分之一圈後,穿出第一梁10,並從葉片20的後側通過後,經由固定座34進入第二梁30。
由此可知,轉動件56逆時針轉動後,即捲收了部分的前經線62,並釋出部分的後經線64,使得露出於第一梁10的前經線62的長度減少,而露出於第一梁10的後經線64的長度增加。在轉動件56逆時針轉動的過程中,環繞於筒身564外周面的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雖彼此交錯而過,但因為有梯繩導槽566的導引,在梯繩導槽566的相同位置,僅會有前經線62及後經線64的其中之一位於其內,甚至沒有經線通過,因此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不會產生彼此交疊的狀況。同時,部分前拉繩72被捲收而部分後拉繩74被釋出,使得露出於第一梁10的前拉繩72的長度減少,而露出於第一梁10的後拉繩74的長度增加。在轉動件56逆時針轉動的過程中,因為有梯繩導槽566、第一拉繩導槽568和第二拉繩導槽570的導引,使得環繞筒身564 外周面的前拉繩72與前經線62、及後拉繩74與後經線64,雖彼此相鄰,但不會彼此交疊。
同於前述,在調整葉片20的傾斜角度時,雖然僅有轉向裝置82作動,而升降裝置40並不作動,亦即捲線輪48維持靜止狀態而不釋出或捲收前拉繩72和後拉繩74。但隨著轉動件56的轉動,原本位在第一梁10內但未被轉動件56捲收的前拉繩72,會和前經線62同步被轉動件56捲收,而原本捲繞於轉動件56的後拉繩74,則會和後經線64同步被轉動件56釋出,進而改變在第一梁10和第二梁30之間的前拉繩72和後拉繩74的長度。
再請一併搭配參閱圖7,由於內徑R2和內徑R3相等,使得前拉繩72被捲收的長度等於後拉繩74被釋出的長度。又由於內徑R3大於內徑R1,因此,後拉繩74被釋出的長度會略大於後經線64被釋出的長度。如此一來,第二梁30後側可以向下移動的距離,即不會受到後拉繩74的限制,而只取決於後經線64被釋出的長度而定。須說明的是,雖然本實施例中,內徑R3大於內徑R1,但不以此為限,內徑R3也可以等於內徑R1,同樣可以達到第二梁30後側可以向下移動的距離,不會受到後拉繩74的限制的目的。
在本實施例中,梯繩的數量為二,拉繩的數量為二對,但不以此為限。百葉簾1的幅寬愈寬,可以視需求增加梯繩和拉繩的數量。此外,拉繩的配置也可以在單一位置僅有前拉繩72或後拉繩74其中之一,惟整窗百葉簾1應至少有一條前拉繩72及至少一條後拉繩74,方能維持第二梁30的水平。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根據葉片20從第一閉合狀態到第二閉合狀態,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分別需要移動的全部行程,制定螺旋環繞的梯繩導槽566為環繞筒身564二圈,但不以此為限。梯繩導槽566環繞筒身564的圈數, 可以根據葉片20的短軸方向的寬度而定。葉片20短軸方向愈寬,從第一閉合狀態到第二閉合狀態,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需要愈大的行程,若非加大內徑,則需要繞更多圈數的梯繩導槽566,才能確保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在移動時,全程都能被梯繩導槽566所導引而不會彼此交疊。
本創作所揭露的百葉簾中,利用在轉動件56上螺旋環繞的梯繩導槽566,使得無論葉片20呈現何種傾斜角度,前經線62和後經線64都不易發生彼此交疊的狀況。使用者可以依照需求轉動控制件84,以驅動轉動件56轉動,進而改變葉片20的傾斜角度,且葉片20的傾斜角度可以完全如使用者預期的改變。此外,前拉繩72和後拉繩74可以隨位在葉片20同側的前經線62或後經線64,同步被捲收或釋出,使得第二梁30向下傾斜的一側,不被前拉繩72或後拉繩74所限制,而可隨前經線62或後經線64移動,則各葉片20和第二梁30的傾斜角度一致,可以達到良好的閉合遮光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舉凡應用本創作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20:葉片
562:心軸
564:筒身
566:梯繩導槽
568:第一拉繩導槽
570:第二拉繩導槽
62:前經線
64:後經線
72:前拉繩
74:後拉繩
90:軸桿

Claims (10)

  1. 一種百葉簾,包含有:一第一梁;複數個葉片,懸掛於該第一梁的下方;一第二梁,位於該複數個葉片的下方,一軸桿,設置於該第一梁;一轉向裝置,設置於該第一梁並連接該軸桿,用以驅動該軸桿轉動;一轉動件,設置於該第一梁,該轉動件具有一心軸、一筒身及一梯繩導槽,該心軸穿設該筒身且連接該軸桿,該梯繩導槽以該心軸為軸心而螺旋地環繞設置於該筒身的外周面;以及一梯繩,包含有一前經線及一後經線,該前經線的一端及該後經線的一端連接於該轉動件,該前經線的另一端及該後經線的另一端分別穿出該第一梁而懸垂於該第一梁的下方,並連接於該第二梁,且該複數個葉片間隔地設置在該前經線及該後經線之間;當該轉向裝置驅動該軸桿轉動時,該轉動件隨著該軸桿的轉動而轉動,使該前經線及該後經線其中一者捲繞於該轉動件的該梯繩導槽內的長度增加,而懸垂於該第一梁下方的長度減少,且同時該前經線及該後經線其中另一者捲繞於該梯繩導槽的長度減少,而懸垂於該第一梁下方的長度增加,以帶動該複數個葉片傾斜。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百葉簾,其中,該梯繩導槽至少環繞該筒身的外周面二圈。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百葉簾,其中,該梯繩導槽內的相同位置上,至多僅有該前經線及該後經線的其中之一通過或二者皆無。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百葉簾,其中,該轉動件具有一第一卡接部及 一第二卡接部,該第一卡接部及該第二卡接部分別位於該梯繩導槽的兩端,該前經線的頂端連接於該第一卡接部,並沿該梯繩導槽捲繞於該筒身的外周面,該後經線的頂端連接於該第二卡接部,並沿該梯繩導槽捲繞於該筒身的外周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百葉簾,其更包含一拉繩及一升降裝置,該升降裝置設置於該第二梁中;該拉繩通過該複數個葉片的其中一側而與該前經線或該後經線位於相同一側,且該拉繩的一端連接該轉動件,該拉繩的另一端連接該升降裝置;當該第二梁以遠離該第一梁的方向移動時,該升降裝置隨該第二梁的移動而同步釋出該拉繩;當該第二梁以靠近該第一梁的方向移動時,該升降裝置隨該第二梁的移動而同步收取該拉繩。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百葉簾,其中,該轉動件還包含有一第三卡接部,該拉繩的一端連接於該第三卡接部;當該轉動件轉動時,該拉繩隨該轉動件的轉動而捲繞於該筒身的外周面,或自該筒身的外周面釋出。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百葉簾,其中,該拉繩與該前經線及該後經線的其中之一相鄰,且隨該轉動件的轉動,該拉繩於該第一梁及該第二梁之間的長度的變化量,大於或等於所相鄰的該前經線或該後經線於該第一梁及該第二梁之間的長度的變化量。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百葉簾,其中,該轉動件還包含有一拉繩導槽連接該第三卡接部,且該拉繩導槽環繞於該筒身的外周面並與該梯繩導槽相鄰設置;當該轉動件轉動時,該拉繩隨該轉動件的轉動而捲繞於該拉繩導槽,或自該拉繩導槽釋出。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百葉簾,其中,位在該拉繩導槽中的該拉繩與 該心軸之間的距離,大於或等於位於該梯繩導槽中的該前經線或該後經線與該心軸之間的距離。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百葉簾,其更包含有一控制件,該控制件的一端連接於該轉向裝置,另一端外露於該第一梁,該控制件用以驅使該轉向裝置作動以帶動該軸桿轉動。
TW111201846U 2022-02-21 2022-02-21 百葉簾 TWM6306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1846U TWM630669U (zh) 2022-02-21 2022-02-21 百葉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1846U TWM630669U (zh) 2022-02-21 2022-02-21 百葉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0669U true TWM630669U (zh) 2022-08-11

Family

ID=83783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1846U TWM630669U (zh) 2022-02-21 2022-02-21 百葉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06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81630B2 (en) Covering for an architectural opening having nested rollers
AU2018217231B2 (en) Multi-roller covering for an architectural opening
AU2005203064B2 (en) Blinds for Adjusting Illumination
US7159635B2 (en) Lift cord spool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US20170138123A1 (en) Window blind
TWM595687U (zh) 百葉簾
US20180313143A1 (en) Window covering
TWM630669U (zh) 百葉簾
JP5162277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TWM632133U (zh) 百葉簾
JP6692166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AU2014263713A1 (en) Cam unit, horizontal blind, and drive unit for sunlight blocking device
JP6479413B2 (ja) 昇降コード支持装置及び遮蔽装置
TWI753813B (zh) 具導滑件之捲線組件及使用該捲線組件的窗簾
JP6516578B2 (ja) 巻き取り装置
JP7046724B2 (ja) ブラインドの操作装置
KR200363365Y1 (ko) 블라인드
JPH0750551Y2 (ja) ブラインドのスラット昇降装置
JP7210159B2 (ja) ブラインド
JP4953916B2 (ja) ブラインド、縦型ブラインド及び横型ブラインド
JP3126223U (ja) カーテンのスラット角度調整構造
TWM639590U (zh) 橫式窗簾梯帶和拉繩的限位器
TWM594418U (zh) 窗簾結構
TWM632143U (zh) 百葉簾
WO2016117662A1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