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9798U - Cof載帶輸送裝置 - Google Patents

Cof載帶輸送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9798U
TWM629798U TW111201755U TW111201755U TWM629798U TW M629798 U TWM629798 U TW M629798U TW 111201755 U TW111201755 U TW 111201755U TW 111201755 U TW111201755 U TW 111201755U TW M629798 U TWM629798 U TW M62979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arrier tape
cof carrier
auxiliary transmission
m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1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水河
呂學聰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常州欣盛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常州欣盛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常州欣盛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17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9798U/zh
Publication of TWM6297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9798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Abstract

本新型公開了一種COF載帶輸送裝置,包括:主傳動機構與驅動機構連接,第一副傳動機構與驅動機構連接,第一副傳動機構位於主傳動機構的上方,第二副傳動機構與主傳動機構連接,第二副傳動機構位於主傳動機構的前方,其中,當COF載帶直線輸送時,第一副傳動機構能夠將COF載帶的兩側邊緣壓住,使得COF載帶在直線輸送過程中保持平整;當COF載帶彎角輸送時,第一副傳動機構和第二副傳動機構能夠將COF載帶的兩側邊緣壓住,使得COF載帶在彎角輸送過程中保持平整。本新型採用擠壓力將COF載帶壓緊,能夠避免COF載帶因棘輪的棘齒而撕裂損傷,提高COF載帶的良率。

Description

COF載帶輸送裝置
本新型關於COF載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COF載帶輸送裝置。
載帶(Carrier Tape)是指在一種應用於電子包裝領域的帶狀產品,它具有特定的厚度,在其長度方向上等距分佈著用於承放電子元器件的孔穴和用於進行索引定位的定位孔。
COF(覆晶薄膜)全稱為chip on film,將顯示驅動晶片不經過任何封裝形式,直接安到撓性電路板上,達到縮小體積、能自由彎曲的目的。COF柔性封裝載帶,是連接半導體顯示晶片和終端產品的柔性線路板,是COF封裝環節的關鍵材料;COF封裝顯示驅動晶片目前主要應用於電視、電腦及手機等產品的顯示幕,是LCD/OLED顯示幕的關鍵核心晶片之一。
在COF載帶的生產過程中,需要對COF載帶進行測試和封裝。現有技術中,在COF載帶測試或封裝時,採用將COF載帶邊緣兩側的通孔穿過棘輪上的棘齒的方式來固定COF載帶。如圖1所示,棘輪上的棘齒底部邊緣比較鋒利,在COF載帶的輸送過程中容易造成COF載帶的通孔磨損,甚至撕裂,導致COF載帶品質不合格。
本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COF載帶的輸送裝置容易造成COF載帶品質不合格的技術問題。本新型提供一種COF載帶輸送裝置,通過副傳動機構與主傳動機構之間的擠壓力實現COF載帶的穩定傳輸,能夠防止COF載帶撕裂,有助於提高產品良率。
本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COF載帶輸送裝置,包括:
驅動機構,以及
主傳動機構,所述主傳動機構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
第一副傳動機構,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位於所述主傳動機構的上方,
第二副傳動機構,所述第二副傳動機構與所述主傳動機構連接,所述第二副傳動機構位於所述主傳動機構的前方,
其中,當COF載帶直線輸送時,COF載帶位於所述主傳動機構與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之間;當驅動機構啟動時,主傳動機構能夠輸送所述COF載帶,同時,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能夠將COF載帶的兩側邊緣壓住,使得所述COF載帶在直線輸送過程中保持平整;
當COF載帶彎角輸送時,COF載帶同時位於所述主傳動機構與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之間以及所述主傳動機構與所述第二副傳動機構之間;當驅動機構啟動時,主傳動機構能夠輸送所述COF載帶,同時,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和所述第二副傳動機構能夠將COF載帶的兩側邊緣壓住,使得所述COF載帶在彎角輸送過程中保持平整。
本新型通過第一副傳動機構和第二副傳動機構可以實現COF載帶的直線輸送和彎角輸送,滿足更多的需求。同時,第一副傳動機構和第二副傳動機構可以將COF載帶的邊緣兩側緊壓在主傳動機構上,一方面使得COF載帶在輸送過程中可以保持平整,防止翹起;另一方面,可以保護COF載帶在輸送過程中不會損傷,提高COF載帶封裝或測試的良率,節約成本。
進一步地,所述主傳動機構的軸心為O,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的軸心為A,所述第二副傳動機構的軸心為B,軸心A、軸心O及軸心B相連形成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AOB為直角。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包括: 第一固定軸,所述第一固定軸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 第一壓輪主體,所述第一壓輪主體套設在所述第一固定軸上, 第一左固定部,所述第一左固定部安裝在所述第一壓輪主體的左側,且所述第一左固定部的右端面與所述第一壓輪主體的左端面緊密貼合, 第一右固定部,所述第一右固定部安裝在所述第一壓輪主體的右側,且所述第一右固定部的左端面與所述第一壓輪主體的右端面緊密貼合。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還包括:第一左膠圈和第一右膠圈,所述第一左膠圈套設在所述第一左固定部上,所述第一右膠圈套設在所述第一右固定部上,所述第一左膠圈與所述第一右膠圈之間的距離與所述COF載帶的寬度相匹配。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副傳動機構包括: 第二固定軸,所述第二固定軸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 第二壓輪主體,所述第二壓輪主體套設在所述第二固定軸上, 第二左固定部,所述第二左固定部安裝在所述第二壓輪主體的左側,且所述第二左固定部的右端面與所述第二壓輪主體的左端面緊密貼合, 第二右固定部,所述第二右固定部安裝在所述第二壓輪主體的右側,且所述第二右固定部的左端面與所述第二壓輪主體的右端面緊密貼合。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副傳動機構還包括:第二左膠圈和第二右膠圈,所述第二左膠圈套設在所述第二左固定部上,所述第二右膠圈套設在所述第二右固定部上,所述第二左膠圈與所述第二右膠圈之間的距離與所述COF載帶的寬度相匹配。
進一步地,COF載帶輸送裝置還包括:安裝板,所述安裝板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所述安裝板設有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第二副傳動機構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主傳動機構包括: 主壓輪,所述主壓輪安裝在所述驅動機構上,所述主壓輪的長度大於所述COF載帶的寬度, 主傳動齒輪,所述主傳動齒輪安裝在所述驅動機構上,且所述主傳動齒輪的左端面與所述主壓輪的右端面緊密貼合。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副傳動機構還包括第一傳動齒輪,所述第一傳動齒輪安裝在所述第一固定軸上;所述第二副傳動機構還包括第二傳動齒輪,所述第二傳動齒輪安裝在所述第二固定軸上;當輸送所述COF載帶時,所述第一傳動齒輪和第二傳動齒輪分別與所述主傳動齒輪嚙合。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傳動齒輪的齒數與所述主傳動齒輪的齒數之比為1:2,所述第二傳動齒輪的齒數與所述主傳動齒輪的齒數之比為1:2。
本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新型通過驅動機構、主傳動機構、第一副傳動機構及第二副傳動機構可以實現COF載帶的直線或彎角輸送,滿足不同的需求。並且,第一副傳動機構和第二副傳動機構分別與主傳動機構之間相互配合,能夠將COF載帶的邊緣兩側壓緊,保證COF載帶在輸送過程中的穩定性。同時,本新型是採用擠壓力將COF載帶壓緊,能夠避免COF載帶因棘輪的棘齒而撕裂損傷,提高COF載帶的良率。
現在結合圖式對本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圖式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新型有關的構成。
在本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準”、“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圖式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複數該特徵。在本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複數”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2至圖11所示,本新型實施例的COF載帶輸送裝置包括:驅動機構1、主傳動機構2、第一副傳動機構3及第二副傳動機構5,主傳動機構2與驅動機構1連接,第一副傳動機構3與驅動機構1連接,第一副傳動機構3位於主傳動機構2的上方,第二副傳動機構5與主傳動機構2連接,第二副傳動機構5位於主傳動機構2的前方。其中,當COF載帶4直線輸送時,COF載帶4位於主傳動機構2與第一副傳動機構3之間;當驅動機構1啟動時,主傳動機構2能夠輸送COF載帶4,同時,第一副傳動機構3能夠將COF載帶4的兩側邊緣壓住,使得COF載帶4在直線輸送過程中保持平整。當COF載帶4彎角輸送時,COF載帶4同時位於主傳動機構2與第一副傳動機構3之間以及主傳動機構2與第二副傳動機構5之間;當驅動機構1啟動時,主傳動機構2能夠輸送COF載帶4,同時,第一副傳動機構3和第二副傳動機構5能夠將COF載帶4的兩側邊緣壓住,使得COF載帶4在彎角輸送過程中保持平整。驅動機構1例如可以是電機,主傳動機構2安裝在電機的輸出軸上。
本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一副傳動機構3和第二副傳動機構5可以實現COF載帶4的直線輸送和彎角輸送,滿足更多的需求。同時,第一副傳動機構3和第二副傳動機構5可以將COF載帶4的邊緣兩側緊壓在主傳動機構2上,一方面使得COF載帶4在輸送過程中可以保持平整,防止翹起;另一方面,可以保護COF載帶4在輸送過程中不會損傷,提高COF載帶4封裝或測試的良率,節約成本。
根據本新型的一實施例,設主傳動機構2的軸心為O,第一副傳動機構3的軸心為A,第二副傳動機構5的軸心為B,軸心A、軸心O及軸心B相連可以形成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AOB為直角。這樣,當COF載帶4進行彎角輸送時,使得COF載帶4在主傳動機構2與第一副傳動機構3之間,主傳動機構2與第二副傳動機構5之間均可以被穩定壓住,防止在輸送過程中打滑偏移,造成COF載帶4撕裂或者褶皺。
根據本新型的一實施例,第一副傳動機構3包括第一固定軸31、第一壓輪主體32、第一左固定部33及第一右固定部34,第一固定軸31與驅動機構1連接,第一壓輪主體32套設在第一固定軸31上,第一壓輪主體32與第一固定軸31固定連接,第一左固定部33安裝在第一壓輪主體32的左側,且第一左固定部33的右端面與第一壓輪主體32的左端面緊密貼合,第一右固定部34安裝在第一壓輪主體32的右側,且第一右固定部34的左端面與第一壓輪主體32的右端面緊密貼合。具體的,第一左固定部33可以通過定位銷和螺釘固定在第一壓輪主體32的左端面,第一右固定部34可以通過定位銷和螺釘固定在第一壓輪主體32的右端面。第一左固定部33在靠近左端的外周面上設有第一裙邊331,第一右固定部34在靠近右端的外周面上設有第二裙邊341。第一壓輪主體32、第一左固定部33及第一右固定部34的外徑均為D1,第一裙邊331和第二裙邊341的外徑均為D2,D2大於D1,例如,D2與D1的差值為0.5mm。換言之,第一壓輪主體32與主傳動機構2之間存在縫隙,用於COF載帶4穿過,並且第一裙邊331和第二裙邊341之間的距離大於COF載帶4的寬度,防止在輸送過程中壓傷COF載帶4。COF載帶4的厚度一般為0.05mm,COF載帶4的寬度可以是35mm、48mm或70mm,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選擇。
進一步地,第一副傳動機構3還包括第一左膠圈35和第一右膠圈36,第一左膠圈35套設在第一左固定部33上,第一右膠圈36套設在第一右固定部34上,第一左膠圈35與第一右膠圈36之間的距離與COF載帶4的寬度相匹配。具體的,第一左固定部33上設有第一環形凹槽332,第一右固定部34上設有第二環形凹槽342,第一左膠圈35的一部分被安裝在第一環形凹槽332內,第一右膠圈36的一部分安裝在第二環形凹槽342內,當COF載帶4輸送時,第一左膠圈35和第一右膠圈36分別與COF載帶4的邊緣兩側相接觸,同時,第一左膠圈35和第一右膠圈36因為外力作用會被擠壓變形,使得第一左膠圈35、第一右膠圈36與COF載帶4的接觸面都可以形成一個平面P,增大與COF載帶4的接觸面積,使得COF載帶4在輸送過程中更加穩定。具體的,第一左膠圈35和第一右膠圈36的邵氏硬度優選為25-30,邵氏硬度數值越大,表明膠圈越硬,而本實施例選用的膠圈為較軟的材質,容易被擠壓變形。如果選擇較硬的材質,那麼膠圈被擠壓時不容易形成一個平面,無法很好地將COF載帶4壓住、壓穩。具體的,第一左膠圈35和第一右膠圈36的尺寸不宜太大,由於COF載帶4的中間區域是電子線路,COF載帶4的兩側邊緣處是連接區域(即沒有電子線路),因此,第一左膠圈35和第一右膠圈36被擠壓形成的平面P的寬度應位於連接區域內,防止壓傷中間區域的電子線路(一般電子線路是非常精細的,為微米級別)。
根據本新型的一實施例,第二副傳動機構5包括:第二固定軸51、第二壓輪主體52、第二左固定部53及第二右固定部54,第二固定軸51與驅動機構1連接,第二壓輪主體52套設在第二固定軸51上,第二壓輪主體52與第二固定軸51固定連接,第二左固定部53安裝在第二壓輪主體52的左側,且第二左固定部53的右端面與第二壓輪主體52的左端面緊密貼合,第二右固定部54安裝在第二壓輪主體52的右側,且第二右固定部54的左端面與第二壓輪主體52的右端面緊密貼合。第二左固定部53在靠近左端的外周面上設有第三裙邊531,第二右固定部54在靠近右端的外周面上設有第四裙邊541。第二壓輪主體52、第二左固定部53及第二右固定部54的外徑也均為D1,第三裙邊531和第四裙邊541的外徑也均為D2,D2大於D1,例如,D2與D1的差值為0.5mm。換言之,第二壓輪主體52與主傳動機構2之間存在縫隙,用於COF載帶4穿過,並且第三裙邊531和第四裙邊541之間的距離大於COF載帶4的寬度,防止在輸送過程中壓傷COF載帶4。
進一步地,第二副傳動機構5還包括第二左膠圈55和第二右膠圈56,第二左膠圈55套設在第二左固定部53上,第二右膠圈56套設在第二右固定部54上,第二左膠圈55與第二右膠圈56之間的距離與COF載帶4的寬度相匹配。具體的,第二左固定部53上設有第三環形凹槽532,第二右固定部54上設有第四環形凹槽542,第二左膠圈55的一部分被安裝在第三環形凹槽532內,第二右膠圈56的一部分安裝在第四環形凹槽542內,當COF載帶4輸送時,第二左膠圈55和第二右膠圈56分別與COF載帶4的邊緣兩側相接觸,同時,第二左膠圈55和第二右膠圈56因為外力作用會被擠壓變形,使得第二左膠圈55、第二右膠圈56與COF載帶4的接觸面都可以形成一個平面,增大與COF載帶4的接觸面積,使得COF載帶4在輸送過程中更加穩定。具體的,第二左膠圈55和第二右膠圈56的邵氏硬度優選為25-30,邵氏硬度數值越大,表明膠圈越硬,而本實施例選用的膠圈為較軟的材質,容易被擠壓變形。如果選擇較硬的材質,那麼膠圈被擠壓時不容易形成一個平面,無法很好地將COF載帶4壓住、壓穩。同樣的,第二左膠圈55和第二右膠圈56的尺寸不宜太大,第二左膠圈55和第二右膠圈56被擠壓形成的平面P的寬度也應位於連接區域內,防止壓傷中間區域的電子線路。
根據本新型的一實施例,COF載帶輸送裝置還包括一安裝板6,安裝板6與驅動機構1連接,安裝板6設有第一連接部61和第二連接部62,第一連接部61與第一副傳動機構3連接,第二連接部62與第二副傳動機構5連接。具體的,安裝板6套設在驅動機構1的輸出軸上,且安裝板6與驅動機構1固定連接。在安裝板6的上側設有第一連接部61和第二連接部62,第一連接部61和第二連接部62沿安裝板6的豎直中心線左右對稱設置。第一連接部61上安裝有第一連接元件7,第二連接部62上安裝有第二連接元件8。具體的,第一連接元件7包括第一螺栓71、第一螺母72、第一扭力彈簧73及第一連接板74,第一連接板74的一端套設在第一螺栓71上,第一連接板74的另一端與第一固定軸31連接,第一扭力彈簧73也套設在第一螺栓71上,第一螺栓71上貫穿第一連接部61,第一螺母72與與第一螺栓71相連接以對第一連接板74和第一扭力彈簧73進行限位元,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連接板74和第一扭力彈簧73分別位於第一連接部61的兩側。第一扭力彈簧73的一端位於第一連接板74的上方且與第一連接板74相接觸,這樣可以使得第一副傳動機構3緊貼與主傳動機構2表面。具體的,第二連接元件8包括第二螺栓81、第二螺母82、第二扭力彈簧83及第二連接板84,第二連接板84的一端套設在第二螺栓81上,第二連接板84的另一端與第二固定軸51連接,第二扭力彈簧83也套設在第二螺栓81上,第二螺栓81上貫穿第二連接部62,第二螺母82與與第二螺栓81相連接以對第二連接板84和第二扭力彈簧83進行限位元,需要說明的是,第二連接板84和第二扭力彈簧83分別位於第二連接部62的兩側。第二扭力彈簧83的一端位於第二連接板84的上方且與第二連接板84相接觸,這樣可以使得第二副傳動機構5緊貼與主傳動機構2表面。將COF載帶4放置到主傳動機構2上時,可以通過第一扭力彈簧73將第一副傳動機構3抬起,通過第二扭力彈簧83將第二副傳動機構5抬起,此時,可以放置COF載帶4;放置完後,第一副傳動機構3在第一扭力彈簧73的作用下會緊壓在主傳動機構2表面,第二副傳動機構5在第二扭力彈簧83的作用下會緊壓在主傳動機構2表面。
根據本新型的一實施例,主傳動機構2包括主壓輪21和主傳動齒輪22,主壓輪21安裝在驅動機構1上,主壓輪21的長度大於COF載帶4的寬度,主傳動齒輪22安裝在驅動機構1上,且主傳動齒輪22的左端面與主壓輪21的右端面緊密貼合。具體的,主壓輪21的表面可以是橡膠材質,邵氏硬度為85-90,橡膠材質具有一定的摩擦力,可以防止COF載帶4在輸送過程中打滑而撕裂,同時橡膠材質需要具備一定硬度,如果太軟,則不利於輸送。主傳動齒輪22和主壓輪21均套設在驅動機構1的輸出軸上,主傳動齒輪22和主壓輪21可以在驅動機構1的作用下同步旋轉。
進一步地,第一副傳動機構3還包括第一傳動齒輪37,第一傳動齒輪37安裝在第一固定軸31上,第一傳動齒輪37與第一固定軸31固定連接。第二副傳動機構5還包括第二傳動齒輪57,第二傳動齒輪57安裝在第二固定軸51上,第二傳動齒輪57與第二固定軸51固定連接。當輸送COF載帶4時,第一傳動齒輪37和第二傳動齒輪57分別與主傳動齒輪22嚙合。具體的,第一傳動齒輪37、主傳動齒輪22及第二傳動齒輪57三者位於同一平面,設第一傳動齒輪37的外徑為d1,主傳動齒輪22的外徑為d2,第二傳動齒輪57的外徑為d3,d2=2d1=2d3,換言之,第一傳動齒輪37的外徑和第二傳動齒輪57的外徑是相等的,而主傳動齒輪22的外徑是第一傳動齒輪37的外徑和第二傳動齒輪57的外徑的兩倍。進一步地,第一傳動齒輪37的齒數與主傳動齒輪22的齒數之比為1:2,第二傳動齒輪57的齒數與主傳動齒輪22的齒數之比為1:2,第一傳動齒輪37、主傳動齒輪22及第二傳動齒輪57三者的齒的大小和形狀相同。本新型通過對第一傳動齒輪37、主傳動齒輪22及第二傳動齒輪57三者的外徑和齒數的設計,當主傳動齒輪22旋轉時,第一傳動齒輪37和第二傳動齒輪57能夠被主傳動齒輪22帶著同步旋轉,且第一傳動齒輪37和第二傳動齒輪57轉過的路徑相同,使得COF載帶4在傳送過程中能夠保持平穩。進一步地,當COF載帶4需要進行彎角輸送時,主壓輪21的外徑優選設置為COF載帶寬度的1.5-2倍,如果主壓輪21的外徑太小,那麼當COF載帶4進行彎角輸送時,可能會因為彎折而損傷COF載帶4表面的電子線路。
根據本新型的一實施例,COF載帶輸送裝置還包括導向槽9,導向槽9可以設置在主傳動機構2的前後兩側,用於對COF載帶4進行限位元導向,使得COF載帶4的輸送更加穩定。
本新型的工作過程是,首先將第一副傳動機構3和第二副傳動機構5抬起,將COF載帶4放置在主傳動機構2的表面,同時,COF載帶4位於導向槽9內。COF載帶4放置完後,將第一副傳動機構3和第二副傳動機構5放下,將COF載帶4的邊緣兩側壓住。此時,第一左膠圈35、第一右膠圈36、第二左膠圈55和第二右膠圈56均被擠壓變形。啟動驅動機構1,此時,主壓輪21和主傳動齒輪22跟隨驅動機構1的輸出軸一起旋轉,主傳動齒輪22可以帶動第一傳動齒輪37和第二傳動齒輪57同步旋轉,需要說明的是,COF載帶4的前端是被其他設備(例如測試設備或封裝設備的主動輪)捲繞的,COF載帶4移動的速度優選為與主壓輪21旋轉的速度相同,可以進一步保證COF載帶4輸送的穩定性,且可以防止COF載帶4損傷。
本新型通過驅動機構1、主傳動機構2、第一副傳動機構3及第二副傳動機構5可以實現COF載帶4的直線或彎角輸送,滿足不同的需求。並且,第一副傳動機構3和第二副傳動機構5分別與主傳動機構2之間相互配合,能夠將COF載帶4的邊緣兩側壓緊,保證COF載帶4在輸送過程中的穩定性。同時,本新型是採用擠壓力將COF載帶4壓緊,能夠避免COF載帶4因棘輪的棘齒而撕裂損傷,提高COF載帶4的良率。
以上述依據本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新型技術思想的範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新型的技術性範圍並不局限於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如申請專利範圍來確定其技術性範圍。
1:驅動機構 2:主傳動機構 3:第一副傳動機構 4:COF載帶 5:第二副傳動機構 21:主壓輪 22:主傳動齒輪 31:第一固定軸 32:第一壓輪主體 33:第一左固定部 34:第一右固定部 331:第一裙邊 341:第二裙邊 35:第一左膠圈 36:第一右膠圈 37:第一傳動齒輪 332:第一環形凹槽 342:第二環形凹槽 51:第二固定軸 52:第二壓輪主體 53:第二左固定部 54:第二右固定部 531:第三裙邊 541:第四裙邊 55:第二左膠圈 56:第二右膠圈 57:第二傳動齒輪 532:第三環形凹槽 542:第四環形凹槽 6:安裝板 61:第一連接部 62:第二連接部 7:第一連接元件 8:第二連接元件 71:第一螺栓 72:第一螺母 73:第一扭力彈簧 74:第一連接板 81:第二螺栓 82:第二螺母 83:第二扭力彈簧 84:第二連接板 9:導向槽
圖1是現有技術中棘輪的示意圖。 圖2是本新型的COF載帶輸送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新型的COF載帶輸送裝置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新型的第一副傳動機構的剖視圖。 圖5是本新型的圖3的局部放大圖。 圖6是本新型的第一副傳動機構與主傳動機構壓緊的示意圖。 圖7是本新型的第二副傳動機構的剖視圖。 圖8是本新型的圖6的局部放大圖。 圖9是本新型的第二副傳動機構與主傳動機構壓緊的示意圖。 圖10是本新型的主傳動齒輪、第一傳動齒輪及第二傳動齒輪嚙合的示意圖。 圖11是本新型的第一連接元件和第二連接元件的結構示意圖。
1:驅動機構
2:主傳動機構
3:第一副傳動機構
4:COF載帶
5:第二副傳動機構
6:安裝板
7:第一連接元件
8:第二連接元件
9:導向槽

Claims (10)

  1. 一種COF載帶輸送裝置,其中,包括: 一驅動機構(1),以及 一主傳動機構(2),該主傳動機構(2)與該驅動機構(1)連接, 一第一副傳動機構(3),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與該驅動機構(1)連接,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位於該主傳動機構(2)的上方, 一第二副傳動機構(5),該第二副傳動機構(5)與該主傳動機構(2)連接,該第二副傳動機構(5)位於該主傳動機構(2)的前方, 其中,當一COF載帶(4)直線輸送時,該COF載帶(4)位於該主傳動機構(2)與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之間;當該驅動機構(1)啟動時,該主傳動機構(2)能夠輸送該COF載帶(4),同時,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能夠將該COF載帶(4)的兩側邊緣壓住,使得該COF載帶(4)在直線輸送過程中保持平整; 當該COF載帶(4)彎角輸送時,該COF載帶(4)同時位於該主傳動機構(2)與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之間以及該主傳動機構(2)與該第二副傳動機構(5)之間;當該驅動機構(1)啟動時,該主傳動機構(2)能夠輸送該COF載帶(4),同時,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和該第二副傳動機構(5)能夠將該COF載帶(4)的兩側邊緣壓住,使得該COF載帶(4)在彎角輸送過程中保持平整。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COF載帶輸送裝置,其中,該主傳動機構(2)的軸心為O,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的軸心為A,該第二副傳動機構(5)的軸心為B,軸心A、軸心O及軸心B相連形成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AOB為直角。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COF載帶輸送裝置,其中,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包括: 一第一固定軸(31),該第一固定軸(31)與該驅動機構(1)連接, 一第一壓輪主體(32),該第一壓輪主體(32)套設在該第一固定軸(31)上, 一第一左固定部(33),該第一左固定部(33)安裝在該第一壓輪主體(32)的左側,且該第一左固定部(33)的右端面與該第一壓輪主體(32)的左端面緊密貼合, 一第一右固定部(34),該第一右固定部(34)安裝在該第一壓輪主體(32)的右側,且該第一右固定部(34)的左端面與該第一壓輪主體(32)的右端面緊密貼合。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COF載帶輸送裝置,其中,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還包括:一第一左膠圈(35)和一第一右膠圈(36),該第一左膠圈(35)套設在該第一左固定部(33)上,該第一右膠圈(36)套設在該第一右固定部(34)上,該第一左膠圈(35)與該第一右膠圈(36)之間的距離與該COF載帶(4)的寬度相匹配。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COF載帶輸送裝置,其中,該第二副傳動機構(5)包括: 一第二固定軸(51),該第二固定軸(51)與該驅動機構(1)連接, 一第二壓輪主體(52),該第二壓輪主體(52)套設在該第二固定軸(51)上, 一第二左固定部(53),該第二左固定部(53)安裝在該第二壓輪主體(52)的左側,且該第二左固定部(53)的右端面與該第二壓輪主體(52)的左端面緊密貼合, 一第二右固定部(54),該第二右固定部(54)安裝在該第二壓輪主體(52)的右側,且該第二右固定部(54)的左端面與該第二壓輪主體(52)的右端面緊密貼合。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COF載帶輸送裝置,其中,該第二副傳動機構(5)還包括:一第二左膠圈(55)和一第二右膠圈(56),該第二左膠圈(55)套設在該第二左固定部(53)上,該第二右膠圈(56)套設在該第二右固定部(54)上,該第二左膠圈(55)與該第二右膠圈(56)之間的距離與該COF載帶(4)的寬度相匹配。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COF載帶輸送裝置,其中,COF載帶輸送裝置還包括:一安裝板(6),該安裝板(6)與該驅動機構(1)連接,該安裝板(6)設有一第一連接部(61)和一第二連接部(62),該第一連接部(61)與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連接,該第二連接部(62)與該第二副傳動機構(5)連接。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COF載帶輸送裝置,其中,該主傳動機構(2)包括: 一主壓輪(21),該主壓輪(21)安裝在該驅動機構(1)上,該主壓輪(21)的長度大於該COF載帶(4)的寬度, 一主傳動齒輪(22),該主傳動齒輪(22)安裝在該驅動機構(1)上,且該主傳動齒輪(22)的左端面與該主壓輪(21)的右端面緊密貼合。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COF載帶輸送裝置,其中,該第一副傳動機構(3)還包括一第一傳動齒輪(37),該第一傳動齒輪(37)安裝在該第一固定軸(31)上;該第二副傳動機構(5)還包括一第二傳動齒輪(57),該第二傳動齒輪(57)安裝在該第二固定軸(51)上;當輸送該COF載帶(4)時,該第一傳動齒輪(37)和該第二傳動齒輪(57)分別與該主傳動齒輪(22)嚙合。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COF載帶輸送裝置,其中,該第一傳動齒輪(37)的齒數與該主傳動齒輪(22)的齒數之比為1:2,該第二傳動齒輪(57)的齒數與該主傳動齒輪(22)的齒數之比為1:2。
TW111201755U 2022-02-21 2022-02-21 Cof載帶輸送裝置 TWM6297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1755U TWM629798U (zh) 2022-02-21 2022-02-21 Cof載帶輸送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1755U TWM629798U (zh) 2022-02-21 2022-02-21 Cof載帶輸送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9798U true TWM629798U (zh) 2022-07-21

Family

ID=83438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1755U TWM629798U (zh) 2022-02-21 2022-02-21 Cof載帶輸送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297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83104A1 (zh) 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
WO2012002272A1 (ja) 可撓性表示装置および可撓性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5060696U (zh) 一种可翻转的pcb线路板传送机
WO2019148860A1 (zh) 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US20210083024A1 (en) Display device
TWM629798U (zh) Cof載帶輸送裝置
CN111816072B (zh) 一种柔性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WO2022011778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4620433B2 (ja) 光学フイルム貼着装置及び方法
TWI806439B (zh) Cof載帶輸送裝置
CN206201653U (zh) 一种pet保护膜的撕手结构
CN206767222U (zh) 一种具有纠偏功能的分切机
CN204316881U (zh) 一种贴片机喂料器
CN114212294B (zh) Cof载带输送装置
CN212266951U (zh) 一种贴合机贴合平台
CN104495663A (zh) 一种适用于人造板生产线中的上垫板机用提升装置
WO2014106360A1 (zh) 一种用于传送硬质工件的导向装置
CN211641289U (zh) 一种pi剥离装置
TWI764806B (zh) 高精度送膜裝置
WO2022141352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9582425U (zh) 一种缓冲垫片和缓冲装置
CN110682661A (zh) 一种pi剥离装置及剥离方法
TW200804146A (en) Optical film delivery unit
TW202338235A (zh) Cof載帶輸送用的棘輪及其使用方法
CN214687928U (zh) 一种包装印刷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