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8465U - 百葉窗簾 - Google Patents

百葉窗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8465U
TWM618465U TW110204723U TW110204723U TWM618465U TW M618465 U TWM618465 U TW M618465U TW 110204723 U TW110204723 U TW 110204723U TW 110204723 U TW110204723 U TW 110204723U TW M618465 U TWM618465 U TW M61846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pe
frequency modulation
pulley
length
drawst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47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羅雷
陳琳
Original Assignee
億豐綜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億豐綜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億豐綜合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47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8465U/zh
Publication of TWM6184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8465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lind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有關於一種百葉窗簾,包含具有第一及第二出繩部之樑,設置於樑下方之多個遮蔽件,調頻機構具有支撐多個遮蔽件之梯繩,且用於驅動遮蔽件轉動使百葉窗簾呈打開或閉合狀態;第一拉繩一端設於樑內,其另一端穿過第一出繩部後通過遮蔽件之一側,第二拉繩一端設於樑內,其另一端穿過第二出繩部後通過遮蔽件之另一側,第一及第二拉繩用於帶動多個遮蔽件遠離或靠近樑以展開或收合百葉窗簾;輔助調節機構與調頻機構連接,第一及第二拉繩分別通過輔助調節機構後各自對應地穿出第一及第二出繩部,且第一及第二拉繩與輔助調節機構連動;當調頻機構驅動遮蔽件轉動時,第一拉繩從第一出繩部釋出樑外,第二拉繩從第二出繩部收回樑內。

Description

百葉窗簾
本創作有關於一種百葉窗簾,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閉合效果良好、遮光性高之百葉窗簾。
請參閱圖1,揭示一種已知的百葉窗簾100,包含有上樑200、多個葉片300、下樑400,垂吊於上樑200並可連動多個葉片300及下樑400展開或收合之第一拉繩501、第二拉繩502,垂吊於上樑200並呈梯格狀而可支撐多個葉片300及下樑400之梯繩601,當梯繩601受調頻裝置600所驅動而改變狀態時,將帶動其上之多個葉片300及下樑400旋轉而改變角度,進而改變百葉窗簾100之遮光程度。
在多個葉片呈現展開狀態,而使用者希望呈現較大透光程度時,操作調頻裝置600而使葉片300及下樑400轉動至大致水平且葉片彼此間隔最大之狀態,此時可有較多光線通過百葉窗簾100。當使用者希望將透光程度降至最低時,透過操作調頻裝置600而轉動葉片300及下樑400,使其大致呈豎直狀態且各相鄰葉片端部彼此相抵,達到全閉合狀態,則可阻擋多數光線通過葉片與葉片之間的間隙。然而,如圖1所 示,儘管靠近上樑200處之葉片300能夠隨梯繩601達到各相鄰葉片端部彼此相抵之閉合狀態,靠近下樑400處之葉片300則因第一拉繩501、第二拉繩502長度固定以及下樑400重心的原因,無法達到完全閉合的狀態,使得靠近下樑400處之區域有漏光的情形發生。
因此,如何使百葉窗簾於閉合狀態時,全體葉片及下樑均能達到完全閉合的角度,以得到良好遮光效果,實為目前亟需克服之問題。
有鑑於上述習知的問題,本創作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具有良好遮光效果之百葉窗簾,以解決於百葉窗簾轉動至閉合狀態時,靠近下樑處之葉片閉合效果不佳而產生漏光的情況。
根據本創作之目的,提出一種百葉窗簾,包含一樑,具有第一出繩部及第二出繩部,且第一出繩部與第二出繩部分別位在樑的不同側;多個遮蔽件,設置於樑下方;調頻機構可操作地設置於樑,且調頻機構具有梯繩,多個遮蔽件受梯繩所支撐;調頻機構用於驅動多個遮蔽件轉動,當多個遮蔽件轉動至呈水平且彼此間隔距離最大時,百葉窗簾呈打開狀態,當多個遮蔽件轉動至其中一遮蔽件的一側端部與相鄰之遮蔽件的另側端部相鄰時,百葉窗簾呈閉合狀態;一第一拉繩及一第二拉繩,第一拉繩之一端設於樑內,第一拉 繩之另一端穿過第一出繩部後位於多個遮蔽件之一側,第二拉繩之一端設於樑內,第二拉繩之另一端穿過第二出繩部後位於多個遮蔽件之另一側,且第一拉繩及第二拉繩用於帶動多個遮蔽件遠離或靠近樑以展開或收合百葉窗簾;輔助調節機構設置於樑且與調頻機構可連動地連接,第一拉繩及第二拉繩分別通過輔助調節機構後各自對應地從第一出繩部及第二出繩部穿出樑,且第一拉繩與第二拉繩與輔助調節機構連動;當調頻機構驅動多個遮蔽件轉動時,第一拉繩從第一出繩部釋出樑外,第二拉繩從第二出繩部收回樑內。
較佳地,梯繩具有第一經線及第二經線;當調頻機構驅動多個遮蔽件轉動時,第一經線釋出樑外,第二經線收回樑內,且第一拉繩釋出樑外之長度大於或等於第一經線釋出樑外之長度。
較佳地,當調頻機構驅動多個遮蔽件轉動時,第二拉繩收回樑內之長度大於或等於第二經線收回樑內之長度。
較佳地,前述的百葉窗簾,其中輔助調節機構還具包含隨動件及與隨動件連接之行程調節件,隨動件可操作地與調頻機構連動設置,行程調節件可移動地與第一拉繩及第二拉繩連動設置;當調頻機構作動時,隨動件受調頻機構之驅動而驅使行程調節件移動,且行程調節件之移動連動第一拉繩及第二拉繩並改變第一拉繩及第二拉繩位於樑內之長 度。
較佳地,前述的百葉窗簾,其中當調頻機構驅動多個遮蔽件轉動而使百葉窗簾呈現打開狀態時,行程調節件位於第一位置;當調頻機構驅動多個遮蔽件轉動而使百葉窗簾呈現閉合狀態時,行程調節件位於第二位置,第一位置不同於第二位置。
較佳地,前述的百葉窗簾,其中調頻機構驅動多個遮蔽件使百葉窗簾從打開狀態改變至閉合狀態時,第一拉繩從第一出繩部釋出之長度或第二拉繩從第二出繩部收回之長度,為行程調節件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之移動行程之整數倍數。
較佳地,前述的百葉窗簾,其中輔助調節機構還包含有助力件,助力件抵接於行程調節件,且助力件包含有彈性件以提供行程調節件朝向第二位置移動之助推力。
較佳地,前述的百葉窗簾,其中助力件還包含有擺臂及伸縮件,擺臂可樞擺地相對行程調節件設置,彈性件設置於擺臂及伸縮件之間,且伸縮件一端抵壓於行程調節件之卡接部;當百葉窗簾呈現打開狀態時,位於第一位置之行程調節件的卡接部與擺臂之距離最短,彈性件呈壓縮狀態且具有第一長度;當百葉窗簾呈現閉合狀態時,位於第二位置之行程調節件的卡接部與擺臂之距離最長,彈性件呈伸展狀態且具有第二長度,第二長度大於第一長度。
較佳地,前述的百葉窗簾,其中調頻機構具有調頻軸,隨動件具有套筒及傳動件,套筒套設於調頻軸並構造成與調頻軸同動,傳動件可受操作地連接於套筒及行程調節件之間,當套筒隨調頻軸轉動時,傳動件帶動行程調節件移動。
較佳地,前述的百葉窗簾,其中傳動件包含傳動繩,傳動繩一端固接於套筒,另一端固接於行程調節件。
較佳地,前述的百葉窗簾,其中行程調節件包含滑動件,第一拉繩繞經滑動件之第一端,第二拉繩繞經滑動件之第二端,第二端相對於樑之長軸而相反於第一端。
較佳地,前述的百葉窗簾,其中滑動件包含第一滑車、第二滑車,及連接於第一滑車與第二滑車之間之連動繩,第一拉繩繞經第一滑車,第二拉繩繞經第二滑車。
較佳地,前述的百葉窗簾,其中傳動件包含第一傳動繩及第二傳動繩,行程調節件包含可移動的第一滑車及第二滑車;第一傳動繩與第一滑車連動設置,且第一傳動繩之一端固接於套筒;第二傳動繩與第二滑車連動設置,且第二傳動繩之一端固接於套筒;第一拉繩繞經第一滑車,第二拉繩繞經第二滑車。
較佳地,所述的百葉窗簾,其中調頻機構包含至少二調頻單元,輔助調節機構位於其中二該調頻單元之間,且輔助調節機構還包含與第一滑車對應設置之第一換向件及 與第二滑車對應設置之第二換向件,第一拉繩繞經第一換向件及第一滑車,第二拉繩繞經第二換向件及第二滑車。
較佳地,其中調頻機構包含至少一調頻單元,調頻單元具有固定芯,固定芯套設於調頻軸並構造成與調頻軸同動,梯繩一端連接於固定芯,且套筒之直徑大於或等於固定芯之直徑的一半。
承上所述,依本創作之百葉窗簾,其具有下述優點:
(1)百葉窗簾於閉合狀態時,遮光效果良好,無漏光情況發生。
(2)使用者於操作調頻機構欲使百葉窗簾閉合時,操作省力且定位準確。
【先前技術】
100:百葉窗簾
200:上樑
300:葉片
400:下樑
501:第一拉繩
502:第二拉繩
600:調頻裝置
601:梯繩
【本創作】
1:百葉窗簾
10:樑
11:第一出繩部
11L:左側第一出繩部
11R:右側第一出繩部
12:第二出繩部
12L:左側第二出繩部
12R:右側第二出繩部
11M:中間第一出繩部
12M:中間第二出繩部
20:遮蔽件
21:下樑
30:升降機構
31:第一拉繩
31L:左側第一拉繩
31R:右側第一拉繩
32:第二拉繩
32L:左側第二拉繩
32R:右側第二拉繩
33:動力單元
40:調頻機構
41:梯繩
411:第一經線
412:第二經線
42:調頻軸
43:驅動單元
44:調頻單元
441:固定芯
50、50’、50”:輔助調節機構
51、51’、51”:隨動件
511、511’、511”:套筒
512、512’、512”:傳動件
5121’、5121”:第一傳動繩
5122’、5122”:第二傳動繩
52、52’、52”:行程調節件
P1、P3、P4、P7、P8:第一位置
P2、P5、P6、P9、P10:第二位置
521、521’、521”:滑動件
5210:卡接部
5211:第一端
5211’、5211”:第一滑車
5212:第二端
5212’、5212”:第二滑車
5213’:連動繩
522、523、5211a”、5211b”、5212a”、5212b”:栓軸
53:助力件
531:彈性件
L1:第一長度
L2:第二長度
532:擺臂
533:伸縮件
54、54’、54”:殼體
551”:第一換向件
552”:第二換向件
〔圖1〕為習知百葉窗簾翻轉至閉合狀態之側視圖。
〔圖2〕為本創作百葉窗簾呈現打開狀態時之立體示意圖。
〔圖3〕為圖2之側視圖。
〔圖4〕為本創作百葉窗簾呈現閉合狀態時之立體示意圖。
〔圖5〕為圖4之側視圖。
〔圖6〕為本創作百葉窗簾之樑內機構之立體示意圖。
〔圖7〕為輔助調節機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8〕為輔助調節機構去掉殼體之爆炸立體示意圖。
〔圖9〕為位於樑內之輔助調節機構之側視圖,此時百葉窗簾呈現如圖2及圖3所示之打開狀態。
〔圖10〕為位於樑內之輔助調節機構之側視圖,此時百葉窗簾呈現如圖4及圖5所示之閉合狀態。
〔圖11〕為圖9之上視圖,揭示百葉窗簾呈現打開狀態時,其輔助調節機構中之行程調節件、助力件與拉繩相配合之位置及狀態。
〔圖12〕為圖10之上視圖,揭示百葉窗簾呈現閉合狀態時,其輔助調節機構中之行程調節件、助力件與拉繩相配合之位置及狀態。
〔圖13〕為套設於調頻軸上之套筒及固定芯之側視圖。
〔圖14〕為輔助調節機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15〕為輔助調節機構第二實施例之上視圖,此時百葉窗簾呈現如圖2及圖3所示的打開狀態。
〔圖16〕為輔助調節機構第二實施例之上視圖,此時百葉窗簾呈現如圖4及圖5所示的閉合狀態。
〔圖17〕為輔助調節機構第三實施例及應用其之百葉窗簾之樑內配置上視圖。
〔圖18〕為輔助調節機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19〕為輔助調節機構第三實施例之上視圖,此時百葉窗簾呈現如圖2及圖3所示的打開狀態。
〔圖20〕為輔助調節機構第三實施例之上視圖,此時百葉 窗簾呈現如圖4及圖5所示的閉合狀態。
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創作,茲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請參閱圖2至圖6及圖9,其揭示了本創作之百葉窗簾1。百葉窗簾1包含有樑10、多個遮蔽件20、下樑21、升降機構30、調頻機構40及輔助調節機構50。樑10為一橫向延伸之殼體,多個遮蔽件20依序排列於樑10下方,下樑21位於最下方遮蔽件20的下方。升降機構30具有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及連動前述拉繩之動力單元33,第一拉繩31一端連接至動力單元33,另一端則繞過輔助調節機構50後從樑10之第一出繩部11穿出,並從多個遮蔽件20前側通過,最後連接至下樑21。第二拉繩32一端連接至動力單元33、另一端繞過輔助調節機構50後從樑10之第二出繩部12穿出,從多個遮蔽件20後側通過後連接至下樑21。如圖9所示,第一出繩部11為設於樑10底部且偏靠一側之出繩孔,第二出繩部12為設於樑10底部且偏靠另一側之出繩孔,兩出繩孔為各自獨立之穿孔,以更好地保持第一拉繩31及第二拉繩32穿出樑10之位置。但出繩部之型態不以此為限,亦可於樑10底部開設一貫穿底面之長孔,讓第一拉繩31和第二拉繩32通過前述單一長孔而穿出樑10外,此時第一出繩部11為樑10之長孔中供第一拉繩31通過之部位,第二出繩部12為樑10之長孔中供第二 拉繩32通過之部位。在本實施例中,下樑21的重量大於單一遮蔽件20的重量,而增加重量的手段可以是利用改變下樑21的材料、厚度或體積來達成,也可以在下樑21設置配重物件以增加下樑21的重量。在下樑21重量的影響下,與下樑21連接之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隨時處於張緊的狀態。動力單元33可為各種可提供第一、第二拉繩31、32動力之機構,動力來源可為手動或電動,例如:外露之操作繩、電動馬達、彈簧馬達等。在本實施例中,動力單元33以一彈簧盒為例,透過使用者下拉下樑21使第一、第二拉繩31、32自彈簧盒釋出並使彈簧蓄能,或上推下樑21使彈簧放能以將第一、第二拉繩31、32收回彈簧盒,此彈簧盒之結構已為習知技術,此處不再贅述。當第一、第二拉繩31、32從動力單元33釋出時,多個遮蔽件20及下樑21朝向遠離樑10之方向移動,使百葉窗簾1展開,當遮蔽件20及下樑21呈現如圖2、圖3所示之狀態時,即為完全展開之狀態。反之,當第一、第二拉繩31、32收回至動力單元33時,多個遮蔽件20及下樑21朝向靠近樑10之方向移動並堆疊,使百葉窗簾1收合。
調頻機構40具有梯繩41、調頻軸42、驅動單元43及兩調頻單元44。調頻軸42位於樑10內而沿樑10長軸方向延伸,並在此實施例中依序穿過驅動單元43、兩調頻單元44及輔助調節機構50。驅動單元43可受外力(手動或電動)操作而驅動調頻軸42轉動,調頻單元44之固定芯441套設於調頻軸42 上,且調頻單元44之固定芯441受調頻軸42驅動而與調頻軸42同動,驅動單元43之機構屬習用技術,在此不贅述其細節。梯繩41由兩條垂直且相互平行之第一經線411、第二經線412及連接於第一經線411、第二經線412之間之多條水平緯線構成,第一經線411、第二經線412上端分別通過調頻單元44相對的兩側而連接於固定芯441上,第一經線411、第二經線412分別穿過第一出繩部11、第二出繩部12後下端連接至下樑21,多個遮蔽件20則設置於前述多條水平緯線上而受其所支撐。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經線411是通過與第一拉繩31相同之第一出繩部11後穿出樑10外,第二經線412是通過與第二拉繩32相同之第二出繩部12後穿出樑10外,拉繩與梯繩配置在一起的目的在於使拉繩與梯繩的經線盡量靠近,如此可減少正視百葉窗簾時所看到的繩線數量,維持美觀。同時,減少樑10上孔洞的數量,可減少工序且維持樑體強度。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經線411、第二經線412亦可通過樑10上與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不同之其他孔洞穿出樑10外,亦不影響本案機構之作動及效果。
當驅動單元43驅動調頻軸42轉動,連接梯繩41之調頻單元44將隨調頻軸42轉動,固定芯441轉動時將釋出梯繩41的第一經線411和第二經線412的其中一經線並收取另一經線,進而連動梯繩41之第一經線411、第二經線412產生垂直方向之移動,亦即當其中一經線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樑10外 時,另一經線則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樑10內,反之亦然,連接於第一經線411和第二經線412之間之多條水平緯線則因此傾斜,同時帶動位於緯線上之遮蔽件20轉動而傾斜。為便於說明,當多個遮蔽件20及下樑21轉動至遮蔽件20的遮光面呈現水平狀態且各遮蔽件20彼此間隔距離最大時,稱百葉窗簾1位於透光程度最大之打開狀態,如圖2、圖3所示。當多個遮蔽件20及下樑21轉動至其中一遮蔽件之一長邊側端部與其所相鄰之遮蔽件的另一長邊側端部彼此相鄰而互相抵靠時,百葉窗簾1位於遮光程度最大之閉合狀態,如圖4、圖5所示。
為便於理解,下述將以圖2所示之百葉窗簾1右側的第一拉繩31和第二拉繩32為例。請參閱圖6,輔助調節機構50連接於升降機構30之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及調頻機構40之調頻軸42,在本實施例中,輔助調節機構50設於靠近樑10端部,位於調頻單元44旁且相反於驅動單元43一側。如圖7所示,輔助調節機構50具有隨動件51、行程調節件52、兩助力件53及供前述元件設置之殼體54,圖7已將殼體54透明化並以虛線表示,以示出各元件於殼體54內之相對位置。接著請參閱圖8,隨動件51具有套筒511及傳動件512,套筒511套設於調頻軸42上,且套筒511內表面輪廓與調頻軸42外表面相配合而可與調頻軸42同動,傳動件512於本實施例中為二傳動繩,各傳動繩一端固接於套筒511,另一端則固接於行程調節件52,以將套筒511之轉動傳遞給行程調節件52;但傳動件之 態樣不以此為限,任何可將套筒之旋轉運動轉換為平移運動之機構,如齒輪齒條等,亦可為傳動件。行程調節件52大致呈塊狀,其可於殼體54內沿樑10之短軸方向往復移動,且此行程調節件52至少由滑動件521及二栓軸522、523所構成,再請搭配參看圖11,其中栓軸522位於滑動件521之第一端5211,栓軸523則位於相反於第一端5211的第二端52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5211與第二端5212大致沿樑10的短軸方向配置,滑動件521相異於栓軸522、523的另外兩側(即對應於栓軸522、523兩端之側面)則分別具有卡接部5210,此二卡接部5210大致沿樑10的長軸方向配置。前述傳動件512固接於行程調節件52之位置即滑動件521之中央頂部,第一拉繩31從動力單元33穿出後,繞過滑動件521第一端5211之栓軸522,而後從第一出繩部11離開樑10。第二拉繩32從動力單元33穿出後,繞過滑動件521第二端5212之栓軸523,而後從第二出繩部12離開樑10。兩助力件53分別設於殼體54二側,並分別對應於滑動件521之二卡接部5210。各助力件53至少分別具有彈性件531、擺臂532及伸縮件533,彈性件531於本實施例中為一壓縮彈簧,且兩端分別抵壓擺臂532與伸縮件533。擺臂532透過一樞軸樞設於殼體54而可相對殼體54擺動,伸縮件533設置為可隨擺臂532擺動(例如:插設於擺臂532內),並藉由彈性件531而可相對擺臂532伸縮滑動,且各伸縮件533遠離擺臂532之端部受彈性件531之彈力作用而抵壓於滑動件521側邊 之卡接部5210內。
接著請參閱圖9至圖12,將說明輔助調節機構50於百葉窗簾1調節遮蔽件20角度過程中之作動方式。當百葉窗簾1位於透光程度最大之打開狀態時,即多個遮蔽件20大致呈水平且彼此間隔距離最大之狀態,輔助調節機構50之行程調節件52位於殼體54靠中間之第一位置P1,此時助力件53大致呈相互面對之位置,如圖11所示,此時位於擺臂532與伸縮件533之間之彈性件531呈較大壓縮狀態且具有第一長度L1;同時可以理解為,彈性件531藉由伸縮件533而頂推於滑動件521上的力,大致為垂直於滑動件521,而無水平方向的分力。
當使用者欲將百葉窗簾1調整至遮光程度最大之閉合狀態時,即其中一遮蔽件之一長邊側端部與其所相鄰之遮蔽件的另一長邊側端部彼此相鄰而互相抵靠時,如圖5及圖6所示,操作驅動單元43使調頻軸42轉動以帶動固定芯441轉動,從而使第一經線411向下移動、且第二經線412向上移動,同步帶動梯繩41之多條水平緯線大致呈左下右上的傾斜狀態(即對應於圖4所示視角的前下後上),而位於緯線上之各遮蔽件20及與其第一、第二經線411、412連接之下樑21也同時呈現左下右上之傾斜狀態(如圖5所示);再請一併參閱圖9及圖10,操作驅動單元43使調頻軸42轉動的同時,隨動件51之套筒511將受調頻軸42之帶動而同步轉動,且套筒511轉動同時牽動傳動件512,使得與傳動件512另一端固接之行程調節件 52開始移動而離開第一位置P1。進一步說明細節,由於傳動件512繞經套筒511的周壁,故當套筒511轉動時,傳動件512相對於行程調節件52會呈現收取或釋出的狀態,加之第一拉繩31與第二拉繩32分別繞經行程調節件52的第一端5211和第二端5212的栓軸522、523,使行程調節件52持續受到至少包含下樑21重力及動力單元33拉力的作用,而恆被施加沿樑10短軸方向移動的作用力,致使行程調節件52隨傳動件512的收取或釋出而於殼體54中產生往復位移。
此外,本實施例中用以表示為傳動件512的傳動繩數量為二,各繩的一端分別繞經套筒511相對的兩側周壁、再分別經由至少一個插銷轉折後,固接於套筒511,另一端則分別固接於行程調節件52的相同位置(如圖9所示)。在套筒511受調頻軸42驅轉時,其中一傳動繩相較於行程調節件52呈現由套筒511釋出之狀態時,另一繩則呈現被套筒511收取的狀態,如此可更為穩定且確切地傳遞套筒511的旋轉運動轉換為行程調節件52的平移運動。於此同時,由於行程調節件52之移動,抵於行程調節件52的卡接部5210之兩助力件53亦受行程調節件52帶動而擺動,並偏離原本相互面對之位置。當助力件53開始偏擺,由於其內之彈性件531具有朝向自然狀態變化之伸展力(在此定義,當行程調節件52位於第一位置P1時,彈性件531被壓抵在擺臂532及伸縮件533之間而呈受力而被壓縮的狀態),且同時因擺臂532的偏擺使得從擺臂532的樞軸 至行程調節件52的卡接部5210之距離增加,等同於伸縮件533可相對擺臂532伸縮之距離增加,進而使得伸縮件533可被彈性件531推離擺臂532而持續抵於卡接部5210以頂推行程調節件52移動,亦即在此過程中,助力件53之彈性件531將會提供把行程調節件52推離第一位置P1之助推力。換句話說,彈性件531藉由伸縮件533而頂推於滑動件521上的力,在擺臂532產生偏擺之後,不再僅有垂直於滑動件521方向的力,還有水平方向的分力構成前述的助推力,此助推力加之傳動件512對滑動件521之傳動作用,使得行程調節件52產生水平方向的移動。調頻軸42持續轉動,隨動件51將持續帶動行程調節件52移動,助力件53同時提供行程調節件52移動之助力,直到行程調節件52移動至第二位置P2,此時助力件53大致呈傾斜之位置,如圖12所示,位於擺臂532與伸縮件533之間之彈性件531偏向呈伸展狀態,較佳地恰好呈自然狀態,且彈性件531具有大於前述第一長度L1之第二長度L2。
行程調節件52移至第二位置P2時,如圖12所示,滑動件521之位移將連動第一拉繩31減少其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同時也等同於減少第一拉繩31在樑10內之長度(介於第一出繩部11至第一端5211間之拉繩長度),且在下樑21重量的影響下,第一拉繩31將從樑10之第一出繩部11完整釋出前述於輔助調節機構50內所減少的長度。由於第一拉繩31受下樑21重量作用而保持呈現張緊狀態,因此第一拉繩31在 輔助調節機構50內所減少的長度將會被完全釋出樑10之外,而不會於樑10內產生鬆弛或滯留的現象。相應地,行程調節件52移至第二位置P2時,如圖12,滑動件521亦連動第二拉繩32增加其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同時增加其在樑10內之長度(介於第二出繩部12至第二端5212間之拉繩長度),因此第二拉繩32將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前述於輔助調節機構50內所增加的長度至樑10內。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拉繩31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或第二拉繩32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的長度約等於行程調節件52於輔助調節機構50內所移動的行程的2倍。且行程調節件52於輔助調節機構50內所移動的行程即等於套筒511釋出或收取傳動繩(傳動件512)之長度,故在調頻軸42轉動而同步驅動套筒511及固定芯441轉動相同角度之情況下,套筒511釋出或收取傳動繩之長度、固定芯441釋出第一經線411或收取第二經線412之長度,均取決於套筒511及固定芯441兩者之直徑。
為最佳化百葉窗簾1整體之閉合效果,第一拉繩31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的長度至少必須等於第一經線411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的長度,而第二拉繩32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的長度至少必須等於第二經線412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的長度,因此,在如本實施例所示,拉繩釋出/收回長度為行程調節件移動行程2倍之情況下,套筒511的直徑D1必須大於或等於固定芯441的直徑D2的一半。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3所 示,套筒511的直徑D1約為固定芯441的直徑D2的0.6倍,使得第一拉繩31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的長度大於第一經線411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的長度,而第二拉繩32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的長度大於第二經線412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的長度。如此,下樑21翻轉之角度將不受第一、第二拉繩31、32長度的限制,可完全隨梯繩41之第一、第二經線411、412之垂直移動而變化。此外,當下樑21翻轉至接近豎直狀態時,下樑21的重量亦可進一步輔助遮蔽件20翻轉至接近垂直角度,且使各遮蔽件20彼此相鄰之側端部貼合良好、無間隙。第一拉繩31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或第二拉繩32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的長度,相比於行程調節件52於輔助調節機構50內所移動的行程之關係,不限制為2倍之關係,而可視需求改變。套筒511及固定芯441兩者直徑的比例關係亦可視前述行程倍數之變化及需求而改變。
進一步說明,當使用者欲將百葉窗簾1從遮光程度最大之閉合狀態調整回至透光程度最大之打開狀態時,僅需反向操作調頻機構40之驅動單元43以反向轉動調頻軸42,使調頻單元44帶動梯繩41之緯線回復至大致呈水平狀態。此時,輔助調節機構50亦將反向作動,隨動件51之套筒511將隨調頻軸42反向轉動,並帶動傳動件512驅動行程調節件52反向移動,使得行程調節件52從靠邊之第二位置P2回復至靠中央之第一位置P1,兩助力件53亦從原本傾斜之位置回復至相互 面對之位置。由於行程調節件52之移動,與其連動之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亦隨之改變狀態,滑動件521之位移將牽動第一拉繩31以增加其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使第一拉繩31因而從第一出繩部11收回至樑10內。相應地,滑動件521之位移及下樑21的重量,將使第二拉繩32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減少,且使第二拉繩32因而從第二出繩部12釋出樑10外。如此,百葉窗簾1將回復至如圖2、圖3之打開狀態。
再進一步說明,當使用者於百葉窗簾1回復至如圖2、圖3之打開狀態後,(於前述狀態下)持續反向轉動調頻機構40之驅動單元43,調頻單元44將再次帶動梯繩41之緯線傾斜,惟此次是呈現側視為左上右下的傾斜狀態(即對應為正視視角所見的前上後下狀態),梯繩41進而帶動緯線上之遮蔽件20及與第一、第二經線411、412連接之下樑21產生左上右下的傾斜(圖未示)。輔助調節機構50在百葉窗簾1從打開狀態變化至閉合狀態時,無論是遮蔽件20翻轉至側視為左下右上或左上右下之狀態(即對應為正視視角所見的前下後上或前上後下狀態),各元件間均為相同之連動關係,僅移動方向相反。以圖9、圖10為例,輔助調節機構50之各元件將產生與圖10移動方向相反之反向作動。調頻軸42將以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隨動件51之套筒511順時針轉動,傳動件512驅動行程調節件52移動,行程調節件52因而朝向相對於原始第一位置P1相反於第二位置P2之另側移動。請參閱圖12,在行程調節件52 移動的同時,兩助力件53亦從原本相互面對之位置,向上擺動至傾斜之位置。由於行程調節件52之移動,與其連動之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也隨之改變狀態,滑動件521之位移將增加第一拉繩31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使第一拉繩31因而從第一出繩部11進一步收回至樑10內。相應地,滑動件521之位移及下樑21的重量將減少第二拉繩32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且使第二拉繩32因而從第二出繩部12進一步釋出樑10外。
透過上述機構之配合,並將百葉窗簾1的各第一拉繩31和第二拉繩32均採用相同配置通過輔助調節機構50,在使用者操作調頻機構40時,各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均受輔助調節機構50帶動,而可隨調頻機構40作動進而同步調整收納於樑10之內的長度,因此不會有拉繩長度固定而限制下樑21及鄰近下樑21的遮蔽件20無法傾斜之問題,最終使百葉窗簾1可呈現完全閉合狀態,而不會有漏光情況發生。同時,行程調節件52亦受到助力件53所提供朝向第二位置P2移動之助力,使得整體操作省力且可準確定位。輔助調節機構50的數量不限制為一個,本實施例中輔助調節機構50的數量設置為一個,百葉窗簾1的各第一拉繩31和各第二拉繩32均通過同一個輔助調節機構50。在另一實施例中,輔助調節機構50的數量也可以設置為多個,每一組相對應的第一拉繩31和第二拉繩32可以分別通過多個輔助調節機構50,同樣能夠達 到使百葉窗簾1呈現完全閉合狀態而不漏光的效果。
接著請參閱圖14至圖16揭示的輔助調節機構之第二實施例,主要在於提供另一種行程調節件之實施方式。同前述實施例,輔助調節機構50’之隨動件51’透過套筒511’與調頻軸42同動,傳動件512’一端固接於套筒511’,另一端固接於滑動件521’,使傳動件512’可受套筒511’所帶動。在本實施例中,行程調節件52’之滑動件521’由第一滑車5211’、第二滑車5212’及連接於二者之間之連動繩5213’所組成。傳動件512’則由第一傳動繩5121’及第二傳動繩5122’所構成,第一傳動繩5121’一端繞接於套筒511’,另一端則連接於第一滑車5211’;第二傳動繩5122’一端繞接於套筒511’,另一端則連接於第二滑車5212’。連動繩5213’繞經至少一個支點(例如:插銷等元件)後,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滑車5211’及第二滑車5212’,再經由殼體54’的導槽之導引,使得第一滑車5211’、第二滑車5212’可於殼體54’內沿樑10之長軸方向移動,且因受長度固定的連動繩5213’之限制,使得第一滑車5211’及第二滑車5212’在殼體54’內的移動方向相反且行程互補。
同樣地,為便於理解,下述將以圖14至圖16配合圖2所示之百葉窗簾1右側的第一拉繩31和第二拉繩32為例進行說明。第一拉繩31從動力單元33穿出後,繞過第一滑車5211’之栓軸,而後從第一出繩部11離開樑10,第二拉繩32從動力單元33穿出後,繞過第二滑車5212’之栓軸,而後從第二出繩 部12離開樑10。由於第一、第二拉繩31、32均繞經滑動件521’,因此隨著滑動件521’整體之移動及下樑21重量的影響,而可改變第一、第二拉繩31、32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同時改變位於樑10內之長度(介於第一出繩部11至第一滑車5211’間之拉繩長度、介於第二出繩部12至第二滑車5212’間之拉繩長度),進而控制第一拉繩31從第一出繩部11及第二拉繩32從第二出繩部12釋出及收回樑10之長度。
如圖14及圖15所示,此時百葉窗簾1呈如圖2、圖3所示的打開狀態,而輔助調節機構50’之第一、第二滑車5211’、5212’分別位於殼體54’靠中間之第一位置P3和P4,從圖15可見,第一、第二滑車5211’、5212’之左右兩側均還留有可移動的空間,此時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位於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相當。當使用者欲將百葉窗簾1調整至如圖4、圖5所示的遮光程度最大之閉合狀態時,請搭配參看圖16之上視圖,操作驅動單元43使調頻軸42轉動,隨動件51’之套筒511’隨調頻軸42同步轉動,此時的第二傳動繩5122’受套筒511’所收取而驅動第二滑車5212’向右滑動至第二滑車5212’的第二位置P5,同時,因第一傳動繩5121’相應地自套筒511’釋出一定長度,加上連動繩5213’亦受第二滑車5212’之帶動,第一滑車5211’則向左滑動至第一滑車5211’的第二位置P6。第一滑車5211’與第二滑車5212’之移動大致呈現方向相反但距離相同的情形,即第一滑車5211’的第一位置P3與第二滑車 5212’的第一位置P4雖大致相對應,但二者的第二位置P6和P5則分別以不同方向分別遠離原第一位置P3和P4。透過上述輔助調節機構50’之作動結合下樑21重量的影響,與第一滑車5211’連動之第一拉繩31將從樑10之第一出繩部11釋出,與第二滑車5212’連動之第二拉繩32將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至樑10內。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拉繩31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或第二拉繩32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的長度約等於第一滑車5211’、第二滑車5212’於輔助調節機構50’內所移動的行程的2倍。
同前一實施例,為最佳化百葉窗簾1整體之閉合效果,套筒511’的直徑至少必須大於或等於固定芯441的直徑的一半,使得第一拉繩31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的長度大於或等於第一經線411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的長度,而第二拉繩32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的長度大於或等於第二經線412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的長度。如此,下樑21翻轉之角度將不受第一、第二拉繩31、32長度的限制,可完全隨梯繩41之第一、第二經線411、412之垂直移動而變化。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拉繩31從第一出繩部11釋出或第二拉繩32從第二出繩部12收回的長度與第一滑車5211’、第二滑車5212’於輔助調節機構50’內所移動的行程也可以設置為其他合適的倍數關係。套筒511’及固定芯441兩者直徑的比例關係亦可視前述行程倍數之變化及需求而改變。
進一步說明,當使用者欲將百葉窗簾1從遮光程 度最大之閉合狀態調整回至透光程度最大之打開狀態時,僅需反向操作調頻機構40之驅動單元43以反向轉動調頻軸42,使調頻單元44帶動梯繩41之緯線回復至大致呈水平狀態。此時,輔助調節機構50’將反向作動,隨動件51’之套筒511’將隨調頻軸42反向轉動,第一傳動繩5121’受套筒511’所收取而帶動第一滑車5211’向右滑動而回到第一滑車5211’的第一位置P3,第二傳動繩5122’則從套筒511’所釋出,加上連動繩5213’亦受第一滑車5211’所帶動,第二滑車5212’因此向左滑動而回到第二滑車5212’的第一位置P4。由於行程調節件52’整體狀態之改變(第一、第二滑車5211’、5212’之位置變化),與其連動之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亦隨之改變狀態,第一滑車5211’牽動第一拉繩31以增加其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使第一拉繩31因而從第一出繩部11收回至樑10內。相應地,第二滑車5212’之位移及下樑21的重量將使第二拉繩32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減少,且使第二拉繩32因而從第二出繩部12釋出樑10外。如此,百葉窗簾1將回復至如圖2、圖3之打開狀態。
再進一步說明,當使用者於百葉窗簾1回復至圖2、圖3之打開狀態後,(於前述狀態下)持續反轉調頻機構40之驅動單元43,調頻單元44將再次帶動梯繩41之緯線傾斜,惟此次是呈現左上右下的傾斜狀態,梯繩41進而帶動緯線上之遮蔽件20及與第一、第二經線411、412連接之下樑21產生 左上右下的傾斜(圖未示)。輔助調節機構50’在百葉窗簾1從打開狀態變化至閉合狀態時,無論是遮蔽件20翻轉至左下右上或左上右下之狀態,各元件間均為相同之連動關係,僅移動方向相反。以圖15、圖16為例,輔助調節機構50’之各元件將產生與圖16移動方向相反之反向作動。調頻軸42反向轉動,進而帶動套筒511’反向轉動,第一傳動繩5121’將受套筒511’所進一步收取而帶動第一滑車5211’從第一滑車5211’的第一位置P3朝向相反於第二位置P6之另側滑動,第二傳動繩5122’則從套筒511’進一步釋出,加上連動繩5213’亦受第一滑車5211’所帶動,第二滑車5212’因此從第二滑車5212’的第一位置P4朝向相反於第二位置P5之另側滑動。由於行程調節件52’整體狀態之改變(第一、第二滑車5211’、5212’之位置變化),與其連動之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亦隨之改變狀態,第一滑車5211’的移動增加了第一拉繩31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使第一拉繩31因而從第一出繩部11進一步收回至樑10內;相應地,第二滑車5212’之位移及下樑21重量將使第二拉繩32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減少,且使第二拉繩32因而從第二出繩部12進一步釋出樑10外。
透過上述機構之配合,並將百葉窗簾1的各第一拉繩31和第二拉繩32均通過輔助調節機構50’,在使用者操作調頻機構40時,各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受輔助調節機構50’帶動而可隨調頻機構40作動,進而同步調整收納於樑10內 的長度,使得下樑21不受拉繩長度固定之限制,可翻轉至完全閉合狀態,進而使百葉窗簾1可完全閉合,不會有漏光情形發生。
接著請參閱圖17至圖20,揭示輔助調節機構之第三實施例,主要在於提供另一種輔助調節機構之實施方式及應用所述輔助調節機構的另一種樑內機構配置方式。如圖17所示,調頻機構40包含梯繩41、調頻軸42、驅動單元43及若干調頻單元44,在本實施例中,其配置為由左至右依序設有驅動單元43、調頻單元44、動力單元33、另一調頻單元44、輔助調節機構50”、再一調頻單元44,且調頻軸42貫穿調頻機構40各構件及輔助調節機構50”,在配置上與前些實施例之差異在於輔助調節機構50”設置於調頻機構40之二調頻單元44之間。
如圖18所示,輔助調節機構50”具有設於殼體54”之隨動件51”與行程調節件52”,除此之外,還設有第一換向件551”、第二換向件552”。輔助調節機構50”之隨動件51”透過套筒511”與調頻軸42同動,傳動件512”一端固接於套筒511”,另一端繞經滑動件521”後固接於殼體54”。滑動件521”由第一滑車5211”、第二滑車5212”所組成。傳動件512”則具有第一傳動繩5121”及第二傳動繩5122”,第一傳動繩5121”一端繞接於套筒511”,另一端則繞經第一滑車5211”的栓軸5211a”後固接於殼體54”;第二傳動繩5122”一端繞接 於套筒511”,另一端則繞經第二滑車5212”的栓軸5212a”後固接於殼體54”。第一滑車5211”、第二滑車5212”可於殼體54”內沿樑10之長軸方向移動,此外殼體54”內可進一步設有導槽,以導引第一滑車5211”、第二滑車5212”之移動方向。根據行程所需,第一、第二傳動繩5121”、5122”也可固接於第一、第二滑車5211”、5212”上的其他合適位置而不為所限。
參酌圖2及圖6所示之百葉窗簾1可知,位於遮蔽件20前側至少有二第一拉繩31、位於遮蔽件20後側有二第二拉繩32,各拉繩分別從分設於靠近樑10之兩端的調頻單元44下方的出繩孔穿出樑10。為使容易理解,於此定義從圖17中左下方的左側第一出繩部11L落下之拉繩為左側第一拉繩31L,從圖17中右下方的右側第一出繩部11R落下之拉繩為右側第一拉繩31R。同樣地,定義從圖17中左上方的左側第二出繩部12L落下之拉繩為左側第二拉繩32L,從圖17中右上方的右側第二出繩部12R落下之拉繩為右側第二拉繩32R。各調頻單元44之固定芯441上亦分別連接有第一經線411及第二經線412。位於圖17左側之調頻單元44,其第一經線411從左側第一出繩部11L穿出樑10,其第二經線412從左側第二出繩部12L穿出樑10。位於圖17右側之調頻單元44,其第一經線411從右側第一出繩部11R穿出樑10,其第二經線412從右側第二出繩部12R穿出樑10。位於圖17中間之調頻單元44,其第一經線411從中間第一出繩部11M穿出樑10,其第二經線412從中間第二 出繩部12M穿出樑10。
具體說明本實施例之各拉繩31L、31R、32L、32R與輔助調節機構50”之配置關係。由於輔助調節機構50”位於二調頻單元44之間,因此左側第一拉繩31L從動力單元33穿出後,從輔助調節機構50”的左方進入並繞過第一滑車5211”之栓軸5211b”,而後由輔助調節機構50”的左方離開並從左側調頻單元44下方的第一出繩部11L離開樑10;右側第一拉繩31R從動力單元33穿出後,從輔助調節機構50”的左方進入並繞過第一滑車5211”之栓軸5211b”,再繞經第一換向件551”,而後由輔助調節機構50”的右側離開並從右側調頻單元44下方的第一出繩部11R離開樑10。左側第二拉繩32L從動力單元33穿出後,從輔助調節機構50”的左方進入並繞過第二滑車5212”之栓軸5212b”,而後由輔助調節機構50”的左方離開並從左側調頻單元44下方的第二出繩部12L離開樑10;右側第二拉繩32R從動力單元33穿出後,從輔助調節機構50”的左方進入並繞過第二滑車5212”之栓軸5212b”,再繞經第二換向件552”,而後由輔助調節機構50”的右側離開並從右側調頻單元44下方的第二出繩部12R離開樑10。
如圖18、圖19所示,此時百葉窗簾1如圖2、圖3所示的打開狀態,輔助調節機構50”之第一滑車5211”、第二滑車5212”位於殼體54”靠中央位置,此處分別定義為第一滑車5211”的第一位置P7和第二滑車5212”的第一位置P8,其左 右兩側均還留有可移動的空間。當使用者欲將百葉窗簾1調整至如圖4、圖5所示的閉合狀態時,操作驅動單元43使調頻軸42轉動,隨動件51”之套筒511”隨調頻軸42同步轉動,第二滑車5212”受第二傳動繩5122”帶動而向右移動至第二滑車5212”的第二位置P9,同時,第一滑車5211”則因第一傳動繩5121”自套筒511”釋出相應的長度及下樑21重量之帶動等因素,而向左滑動至第一滑車5211”的第二位置P10,如圖20所示。類似前述實施例,第一滑車5211”的第二位置P10與第二滑車5212”的第二位置P9分別以不同方向分別遠離原第一位置P7和P8。透過上述輔助調節機構50”之作動結合下樑21重量的影響,與第一滑車5211”連動之左、右側第一拉繩31L、31R將分別從樑10之左、右側第一出繩部11L、11R釋出,與第二滑車5212”連動之左、右側第二拉繩32L、32R將分別從左、右側第二出繩部12L、12R收回至樑10內。在本實施例中,左、右側第一拉繩31L、31R分別從左、右側第一出繩部11L、11R釋出之長度約為第一滑車5211”於殼體54”內所移動的行程的2倍;左、右側第二拉繩32L、31R分別從左、右側第二出繩部12L、12R收回之長度亦約為第二滑車5212”於殼體54”內所移動的行程的2倍。
同於前述實施例,為最佳化百葉窗簾1整體之閉合效果,套筒511”的直徑至少必須大於或等於固定芯441的直徑的一半,使得左側第一拉繩31L從左側第一出繩部11L釋出 的長度大於或等於第一經線411從左側第一出繩部11L釋出的長度,而左側第二拉繩32L從左側第二出繩部12L收回的長度大於或等於第二經線412從左側第二出繩部12L收回的長度。同樣地,使得右側第一拉繩31R從右側第一出繩部11R釋出的長度大於或等於第一經線411從右側第一出繩部11R釋出的長度,而右側第二拉繩32R從右側第二出繩部12R收回的長度大於或等於第二經線412從右側第二出繩部12R收回的長度。前述左、右側第一拉繩31L、31R從左、右側第一出繩部11L、11R釋出的長度亦將大於或等於第一經線411從中間第一出繩部11M釋出的長度;前述左、右側第二拉繩32L、32R從左、右側第二出繩部12L、12R收回的長度亦將大於或等於第二經線412從中間第二出繩部12M釋出的長度。如此,下樑21翻轉之角度將不受左側第一、第二拉繩31L、32L及右側第一、第二拉繩32R、32L長度的限制,可完全隨梯繩41之第一、第二經線411、412之垂直移動而變化。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釋出/收回長度與行程間之倍數非為定數,例如可透過於殼體增設固定銷(例如第一換向件551”、第二換向件552”即等於固定銷)來改變,當拉繩僅繞經滑車一次時(1圈),其釋出/收回長度約為滑車移動行程之2倍,當拉繩繞經滑車後不直接穿出殼體,而是繞經固定銷後再繞經滑車一次(2圈),其釋出/收回長度約為滑車移動行程之4倍;依此類推,或者亦可以設置為其他合適的倍數關係。套 筒511”及固定芯441兩者直徑的比例關係亦可視前述行程倍數之變化及需求而改變。
進一步說明,當使用者欲將百葉窗簾1從遮光程度最大之閉合狀態調整回至透光程度最大之打開狀態時,僅需反向操作調頻機構40之驅動單元43以反向轉動調頻軸42,使調頻單元44帶動梯繩41之緯線回復至大致呈水平狀態。此時,輔助調節機構50”將反向作動,隨動件51”之套筒511”將隨調頻軸42反向轉動,第一傳動繩5121”受套筒511”所收取而帶動第一滑車5211”向右滑動而回到第一滑車5211”的第一位置P7,第二傳動繩5122”則從套筒511”所釋出,第二滑車5212”因此向左滑動而回到第二滑車5212”的第一位置P8。由於行程調節件52”整體狀態之改變(第一、第二滑車5211”、5212”之位置變化),與其連動之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亦隨之改變狀態,第一滑車5211”牽動第一拉繩31以增加其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使第一拉繩31因而從第一出繩部11收回至樑10內;相應地,第二滑車5212”之位移及下樑21的重量將使第二拉繩32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減少,且使第二拉繩32因而從第二出繩部12釋出樑10外。如此,百葉窗簾1將回復至如圖2、圖3之打開狀態。
再進一步說明,當使用者於百葉窗簾1回復至圖2、圖3之打開狀態後,(於前述狀態下)持續反轉調頻機構40之驅動單元43,調頻單元44將再次帶動梯繩41之緯線傾斜, 惟此次是呈現左上右下的傾斜狀態,梯繩41進而帶動緯線上之遮蔽件20及與第一、第二經線411、412連接之下樑21產生左上右下的傾斜(圖未示)。輔助調節機構50”在百葉窗簾1從打開狀態變化至閉合狀態時,無論是遮蔽件20翻轉至左下右上或左上右下之狀態,各元件間均為相同之連動關係,僅移動方向相反。以圖19、圖20為例,輔助調節機構50”之各元件將產生與圖20移動方向相反之反向作動。調頻軸42反向轉動,進而帶動套筒511”反向轉動,第一傳動繩5121”將受套筒511”所進一步收取而帶動第一滑車5211”從第一滑車5211”的第一位置P7朝向相反於第二位置P10之另側滑動,第二傳動繩5122”則從套筒511”進一步釋出,第二滑車5212”因此從第二滑車5212”的第一位置P8朝向相反於第二位置P9之另側滑動。由於行程調節件52”整體狀態之改變(第一、第二滑車之位置變化),與其連動之第一拉繩31、第二拉繩32亦隨之改變狀態,第一滑車5211”之位移增加了第一拉繩31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使第一拉繩31因而從第一出繩部11進一步收回至樑10內;相應地,第二滑車5212”之位移及下樑21的重量將使第二拉繩32在輔助調節機構50”內之長度減少,且使第二拉繩32因而從第二出繩部12進一步釋出樑10外。
如此,透過前述輔助調節機構50”之配合,並將百葉窗簾1的各拉繩均採用相同配置通過輔助調節機構50”,在使用者操作調頻機構40時,下樑21可不受拉繩長度固定之 限制而隨梯繩41一起翻轉至完全閉合狀態的角度,位於梯繩41緯線上之各遮蔽件20亦隨梯繩41翻轉,進而使百葉窗簾1可完全閉合,不會有漏光情形發生。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舉凡應用本創作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百葉窗簾
10:樑
20:遮蔽件
21:下樑
31:第一拉繩
32:第二拉繩
40:調頻機構
41:梯繩
411:第一經線
412:第二經線
50:輔助調節機構

Claims (15)

  1. 一種百葉窗簾,包含:一樑,具有一第一出繩部及一第二出繩部,且該第一出繩部與該第二出繩部分別位在該樑的不同側;多個遮蔽件,設置於該樑下方;一調頻機構,可操作地設置於該樑,且該調頻機構具有一梯繩,該多個遮蔽件受該梯繩所支撐;該調頻機構用於驅動該多個遮蔽件轉動,當該多個遮蔽件轉動至呈水平且彼此間隔距離最大時,該百葉窗簾呈一打開狀態,當該多個遮蔽件轉動至其中一遮蔽件的一側端部與相鄰之遮蔽件的另側端部相鄰時,該百葉窗簾呈一閉合狀態;一第一拉繩及一第二拉繩,該第一拉繩之一端設於該樑內,該第一拉繩之另一端穿過該第一出繩部後位於該多個遮蔽件之一側,該第二拉繩之一端設於該樑內,該第二拉繩之另一端穿過該第二出繩部後位於該多個遮蔽件之另一側,且該第一拉繩及該第二拉繩用於帶動該多個遮蔽件遠離或靠近該樑以展開或收合該百葉窗簾;及一輔助調節機構,設置於該樑,且該輔助調節機構與該調頻機構可連動地連接,該第一拉繩及該第二拉繩分別通過該輔助調節機構後各自對應地從該第一出繩部及該第二出繩部穿出該樑,且該第一拉繩及該第二拉繩與該輔助調節機構連動;當該調頻機構驅動該多個遮蔽件轉動時,該第一拉繩從該第一出繩部釋出該樑外,且該第二拉繩從該第二出繩部收回該樑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百葉窗簾,該梯繩具有一第一經線及一第二經線;當該調頻機構驅動該多個遮蔽件轉動時,該第一經線釋出該樑外,該第二經線收回該樑內,且該第一拉繩釋出該樑外之長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經線釋出該樑外之長度。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百葉窗簾,當該調頻機構驅動該多個遮蔽件轉動時,該第二拉繩收回該樑內之長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二經線收回該樑內之長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輔助調節機構具有一隨動件及與該隨動件連接之一行程調節件,該隨動件可操作地與該調頻機構連動設置,該行程調節件可移動地與該第一拉繩及該第二拉繩連動設置;當該調頻機構作動時,該隨動件受該調頻機構之驅動而驅使該行程調節件移動,且該行程調節件之移動連動該第一拉繩及該第二拉繩並改變該第一拉繩及該第二拉繩位於該樑內之長度。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當該調頻機構驅動該多個遮蔽件轉動而使該百葉窗簾呈現該打開狀態時,該行程調節件位於一第一位置;當該調頻機構驅動該多個遮蔽件轉動而使該百葉窗簾呈現該閉合狀態時,該行程調節件位於一第二位置,該第一位置不同於該第二位置。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調頻機構驅動該多個遮蔽件使該百葉窗簾從該打開狀態改變至該閉合狀態時,該第一拉繩從該第一出繩部釋出之長度或該第二拉繩從該第二出繩部收回之長度,為該行程調節件從該第 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之移動行程之整數倍數。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輔助調節機構還具有一助力件,該助力件抵接於該行程調節件,且該助力件包含一彈性件以提供該行程調節件朝向該第二位置移動之助推力。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助力件還具有一擺臂及一伸縮件,該擺臂可樞擺地相對該行程調節件設置,該彈性件設置於該擺臂及該伸縮件之間,且該伸縮件一端抵壓於該行程調節件之一卡接部;當該百葉窗簾呈現該打開狀態時,位於該第一位置之該行程調節件的該卡接部與該擺臂之距離最短,該彈性件呈壓縮狀態且具有一第一長度;當該百葉窗簾呈現該閉合狀態時,位於該第二位置之該行程調節件的該卡接部與該擺臂之距離最長,該彈性件呈伸展狀態且具有一第二長度,該第二長度大於該第一長度。
  9. 如請求項4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調頻機構具有一調頻軸,該隨動件具有一套筒及一傳動件,該套筒套設於該調頻軸並構造成與該調頻軸同動,該傳動件可受操作地連接於該套筒及該行程調節件之間,當該套筒隨該調頻軸轉動時,該傳動件帶動該行程調節件移動。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傳動件包含一傳動繩,該傳動繩一端固接於該套筒,另一端固接於該行程調節件。
  11. 如請求項4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行程調節件包含一滑動件,該第一拉繩繞經該滑動件之一第一端, 該第二拉繩繞經該滑動件之一第二端,該第二端相對於該樑之長軸而相反於該第一端。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滑動件包含一第一滑車、一第二滑車,及連接於該第一滑車與該第二滑車之間之一連動繩,該第一拉繩繞經該第一滑車,該第二拉繩繞經該第二滑車。
  13. 如請求項9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傳動件包含一第一傳動繩及一第二傳動繩,該行程調節件包含可移動的一第一滑車及一第二滑車;該第一傳動繩與該第一滑車連動設置,且該第一傳動繩之一端固接於該套筒;該第二傳動繩與該第二滑車連動設置,且該第二傳動繩之一端固接於該套筒;該第一拉繩繞經該第一滑車,該第二拉繩繞經該第二滑車。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調頻機構包含至少二調頻單元,該輔助調節機構位於其中二該調頻單元之間,且該輔助調節機構還包含與該第一滑車對應設置之一第一換向件及與該第二滑車對應設置之一第二換向件,該第一拉繩繞經該第一換向件及該第一滑車,該第二拉繩繞經該第二換向件及該第二滑車。
  15. 如請求項9所述之百葉窗簾,其中該調頻機構包含至少一調頻單元,該調頻單元具有一固定芯,該固定芯套設於該調頻軸並構造成與該調頻軸同動,該梯繩一端連接於該固定芯,且該套筒之直徑大於或等於該固定芯之直徑的一半。
TW110204723U 2021-04-26 2021-04-26 百葉窗簾 TWM6184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4723U TWM618465U (zh) 2021-04-26 2021-04-26 百葉窗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4723U TWM618465U (zh) 2021-04-26 2021-04-26 百葉窗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8465U true TWM618465U (zh) 2021-10-21

Family

ID=79603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4723U TWM618465U (zh) 2021-04-26 2021-04-26 百葉窗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84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16947B2 (ja) ブラインド
CN212249783U (zh) 具有传动辅助功能的百叶窗
CN107269202B (zh) 百叶式窗帘
CN109424308B (zh) 百叶窗帘
CN107524402B (zh) 窗帘
JPH11270089A (ja) 日除ロールスクリーン
TWI647378B (zh) 窗簾
CA2851945C (en) Window covering
CN212898257U (zh) 百叶帘
TW201732140A (zh) 無拉繩窗簾之簾體傳動機構
TWI651462B (zh) 窗簾
CN210134790U (zh) 一种百叶帘收放机构
TWI743587B (zh) 窗簾和其彈簧驅動系統
CN215889877U (zh) 百叶窗帘
TWM618465U (zh) 百葉窗簾
CN108071329B (zh) 立式百叶窗挡光系统
CN111764810B (zh) 百叶帘的操控装置
CN110209005A (zh) 横向收卷的电动投影屏幕
TWM628072U (zh) 百葉窗簾
US20160153229A1 (en) Sequential control roller system for variable a pitch shutter
TW202035851A (zh) 具有雙捲收裝置之窗簾軌道
JP2020094379A (ja) 遮蔽装置
KR102440777B1 (ko) 블라인드
CN219826675U (zh) 可回收式电动百叶幕帘控制系统
CN216157555U (zh) 一种柔性机械遮阳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