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8242U - 補強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 - Google Patents

補強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8242U
TWM618242U TW110206799U TW110206799U TWM618242U TW M618242 U TWM618242 U TW M618242U TW 110206799 U TW110206799 U TW 110206799U TW 110206799 U TW110206799 U TW 110206799U TW M618242 U TWM618242 U TW M61824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extension
reinforcing steel
loop
ben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6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榕梆
Original Assignee
王榕梆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王榕梆 filed Critical 王榕梆
Publication of TWM618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8242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 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dgs (AREA)
  • Load-Bearing And Curtain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補強鋼筋結構及使用它之鋼筋混凝土牆版。本創作 之補強鋼筋為以一支鋼筯自起始端部沿著內側依序彎折或延伸而接續形成有第一錨定部、第一彎折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彎折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彎折部、第三延伸部、第四彎折部、第二錨定部所構成;當俯視觀看時,補強鋼筋形成有互相重疊之第一迴路圍束圈及第二迴路圍束圈,第一迴路圍束圈為由第一錨定部、第二錨定部、第一彎折部、第四彎折部、及重合之第一延伸部與第三延伸部所構成,第二迴路圍束圈為由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第二彎折部、第三彎折部所構成。

Description

補強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補強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用於建築結構的鋼筋混凝土牆版之開口補強的鋼筋結構及牆版開口補強結構。
一般建築結構係以抗壓性質優異的混凝土構成,惟其抗拉性質較差,因此會搭配抗拉性質優異的鋼筋一同設置,常利用以混凝土中埋設鋼筋組合體而構成鋼筋混凝土結構體,俾藉由二者的特性確保建築結構的抗壓及抗拉強度。尤其台灣地理位置處高地震帶,氣候環境屬海島型氣候,種種外在環境的侵襲對於建築物的影響甚鉅。因此,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多透過不同的強化結構綁紮或交織方式,來增強建築的結構安全性以及抗震能力,尤其是為了門窗、樓梯或電梯等所預留的樓版開口,容易產生應力破壞之情形,為建築施工補強的重點之一。
各類以鋼筋搭配混凝土灌漿搭建形成之建築物,在搭建過程中,皆先在預定的設計位置配設鋼筋並在鋼筋外圍設置模板以形成可供灌注混凝土漿之空間,待所灌注之混凝土漿凝固成形而將鋼筋包覆固定於其內部後,再將模板予以拆卸,以供進行後續之作業處理而完成鋼筋混凝土建築物。
例如,如圖1所示的習知技術,其中顯示一種具備有於一開口部的各角隅45度斜張裂縫200補強加固的結構之建築本體的示意圖。在圖1中,於建築施工的牆壁或版面之開口10處,在複數個縱向主筋20、橫向主筋30之間加入一個補強鋼筋100以做為加強結構體的強度。但是,在發生地震時,經常會因受到地震力之作用而致使牆體或樓版的開口的各角隅之應力過度集中而有容易造成剪力開裂等之問題。
另一方面,在牆版開口端部雙層牆版筋之間,時常會由於主筋層配置過多及/或設置多個斜向補強鋼筋100,致使發生混凝土澆置流動受到不當干擾與混凝土充填不夠充分之問題。其次,當施工補強鋼筋3的設置位置距離牆體或樓版的開口10的各角隅之距離過大時,則會發生補強鋼筋100無法有效阻止剪力破壞而導致產生斜張裂縫200的問題。再者,當牆體開口側邊鋼筋收頭加工弧度過大、牆體直筋未靠近窗緣時,也還會發生無法有效防裂等之問題。
又,圖2是顯示穩固牆體及樓版的應力結構的補強鋼筋之示意圖。如圖2所示的習知技術,該補強鋼筋是設置在牆體開口的周圍,在緊鄰於開口的兩兩主筋之間平行設置補強鋼筋100,採用平行於縱向主筋20的縱向定位筋60及平行於橫向主筋30的橫向定位筋70,縱向定位筋60,縱向定位筋60設有用以限制複數個橫向主筋30移動的第一彎鉤結構61,橫向定位筋70設有用以限制複數個縱向主筋20移動的第二彎鉤結構71。由於如圖2所例示的補強工法及結構設計不是針對45度斜張裂縫進行補強,因此在牆體的開口處需要大量增加縱向主筋20、橫向主筋30,不僅造成施工複雜程度,而且還會增加施工成本。再者,也會有因省略45度斜向預裂的補強鋼筋之設置而導致降低或喪失對抗斜張剪力的能力等之缺陷問題。
有鑑於上述的各種問題點,本創作人等經過潛心檢討研究的結果,終至研發出一種能夠解決上述的先前技術的各項問題點之補強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又,由於本創作之補強鋼筋結構具備容易加工施作並且方便現埸設置之作業簡便性,因此不但可以容易進行混凝土澆注、充分充填混凝土、而且能夠提高防止並對抗斜張剪力破壞能力,進而夠有效增強建築的結構安全性以及抗震能力等之優異的效果。
亦即,本創作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補強鋼筋結構,由一支鋼筋彎折形成有形心近乎重合之第一迴路圍束圈及第二迴路圍束圈,且以單一支鋼筋的始端、終端做為主要綁固之兩個錨定部,以提供結構應力加強的補強結構,加固於於牆版開口的各角隅附近的主筋,可有效防止斜張裂縫。
本創作還有一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種使用補強鋼筋結構之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用以鋼筋混凝土牆版的抗剪力破壞強度,可確保建築結構的抗壓及抗拉強度,有效減少開口處各角隅發生斜張裂縫,符合目前建築上安全穩固的結構要求。
根據上述目的,本創作揭露的補強鋼筋結構,用以增加一具備有開口之鋼筋混凝土牆版的抗剪力破壞強度之具有至少一錨定部、複數個彎折部、及複數個延伸部的補強鋼筋。其中,補強鋼筋為以一支鋼筯自起始端部沿著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依序彎折或延伸而接續形成有第一錨定部、第一彎折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彎折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彎折部、第三延伸部、第四彎折部、第二錨定部所構成;當俯視觀看時,補強鋼筋形成有一個第一迴路圍束圈及一個第二迴路圍束圈,第一迴路圍束圈為由 第一錨定部、第二錨定部、第一彎折部、第四彎折部、以及第一延伸部與第三延伸部之重合部分所構成,第二迴路圍束圈為由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第二彎折部、第三彎折部所構成。第一錨定部與第二錨定部為至少間隔一指定距離或相互連接。第一彎折部、第二彎折部、第三彎折部及第四彎折部分別呈U字形或ㄩ字形且相互平行配置;第二延伸部及第三延伸部分別呈直線狀並相互連接且與第一延伸部相互平行配置。第一錨定部的直線長度為相同於第二錨定部的直線長度。
在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中,第一迴路圍束圈的形心為與第二迴路圍束圈的形心重合,第一迴路圍束圈的面積為小於或等於第二迴路圍束圈的面積。
在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中,當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及第三延伸部的直線長度分別設為L1、L2、L3時,第一延伸部的直線長度L1為等於或近似相同第三延伸部的直線長度L3。
在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中,當第一彎折部、第二彎折部、第三彎折部及第四彎折部為呈U字形時的曲率半徑分別設為R1、R2、R3、R4時,R1、R2、R3、R4分別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徑
根據上述目的,本創作揭露的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其為包括對於具有由複數個稜邊所界定的一開口之鋼筋混凝土牆版,在相鄰的兩稜邊構成之角隅的預裂方向設置複數個補強鋼筋之經補強的建築本體。其中,鋼筋混凝土牆版至少包含由複數個縱向主筋、複數個橫向主筋、分別垂直交疊而且圍繞開口配置而成的一主筋層。預裂方向為構成角隅之相鄰的兩稜邊各自向外延伸形成之夾角的角平分線方向;複數個補強鋼筋為設置成正交於該預裂方向。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補強鋼筯為以一支鋼筯自起始端部沿著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依序彎折或延伸而接續形成有第一錨定部、第一彎折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彎折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彎折部、第三延伸部、第四彎折部、第二錨定部所構成而具有補強鋼筋結構。
較佳地,複數個補強鋼筋與該主筋層為共構設置。
較佳地,補強鋼筋的設置總量為至少二個以上。
較佳地,在每一角隅的預裂方向上所設置之補強鋼筋的總量為至少一個以上。
較佳地,當設立的主筋層為單層時,補強鋼筋、複數個縱向主筋、複數個橫向主筋為共構固設於同一平面上。
較佳地,當主筋層為兩層時,補強鋼筋為以同時補強構成兩層的複數個縱向主筋、複數個橫向主筋的方式共構固設於牆版的厚度方向。
較佳地,至少一個補強鋼筋為配置成傾斜於該開口的角隅之縱向主筋或橫向主筋的設置方向,並使角隅的預裂方向之起裂點與補強鋼筋之第一迴路圍束圈構成一部分相交。
1:鋼筋層
10:開口、牆版開口
11:前層
111:前縱向主筋
112:前橫向主筋
12:後層
121:後縱向主筋
122:後橫向主筋
4、100:補強鋼筋
5:模板
40:缺口
401:第一錨定部
402:第二錨定部
403:第一迴路圍束圈
404:第二迴路圍束圈
41:第一延伸部
410:第一彎折部
42:第二延伸部
420:第二彎折部
43:第三延伸部
430:第三彎折部
440:第四彎折部
20:縱向主筋
30:橫向主筋
200:斜張裂縫
201:預裂方向
60:縱向定位筋
61:第一彎鉤結構
70:橫向定位筋
71:第二彎鉤結構
M1:第一錨定部的直線長度
M2:第二錨定部的直線長度
D:指定距離
L1:第一延伸部的直線長度
L2:第二延伸部的直線長度
L3:第三延伸部的直線長度
R1:第一彎折部的曲率半徑
R2:第二彎折部的曲率半徑
R3:第三彎折部的曲率半徑
R4:第四彎折部的曲率半徑
圖1是表示習知技術的示意圖。
圖2是表示另一習知技術的示意圖。
圖3A是表示根據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補強鋼筋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3B是表示根據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的補強鋼筋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3C是表示根據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補強鋼筋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3D是表示根據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補強鋼筋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3E是表示根據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補強鋼筋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3F是表示根據本創作之第六實施例的補強鋼筋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4A是表示設置有根據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U字型補強鋼筋之主筋層為單層的補強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4B是表示設置有根據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的U字型補強鋼筋之主筋層為單層的補強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4C是表示設置有根據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U字型補強鋼筋之主筋層為單層的補強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4D是表示設置有根據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ㄩ字型補強鋼筋之主筋層為單層的補強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4E是表示設置有根據本創作之第四實施例的ㄩ字型補強鋼筋之主筋層為單層的補強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4F是表示設置有根據本創作之第六實施例的ㄩ字型補強鋼筋之主筋層為單層的補強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5A是表示設置有根據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U字型補強鋼筋之主筋層為雙層的補強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5B是表示設置有根據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的U字型補強鋼筋之主筋層為雙層的補強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5C是表示設置有根據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的ㄩ字型補強鋼筋之主筋層為雙層的補強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圖5D是表示設置有根據本創作之第四實施例的ㄩ字型補強鋼筋之主筋層為雙層的補強結構之俯視平面示意圖。
以下提供本創作具體實施例的詳細內容說明,然而本創作並不受限於下述實施例,且本創作中的圖式均屬於示意圖式,主要意在表示各元件、機構、模組之間的連接關係,於此實施方式搭配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創作之補強鋼筋結構可提升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的抗剪力破壞強度,補強鋼筋結構具有圖3A至圖3E所表示的特殊結構設計。首先請參考圖3A,補強鋼筋為以一支鋼筯自起始端部沿著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內側彎折並直線延伸而接續構成至少兩個互相重疊的迴路圍束圈,且補強鋼筋的起始端部、末端部分別設定為錨定部,錨定部主要能與欲補強之等待施作的至少一支主筋錨固。
詳細來說,補強鋼筋為以一支鋼筯自起始端部沿著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依序彎折或延伸而接續形成有第一錨定部401、第一彎折部410、第一延伸部41、第二彎折部420、第二延伸部42、第三彎折部430、第三延伸部43、第四彎折部440、第二錨定部402所構成。
當俯視觀看時,由彎折所形成的第一迴路圍束圈403為由第一錨定部401、第二錨定部402、第一彎折部410、第四彎折部440、以及第一延伸部41與第三延伸部43之重合部分所構成;而第二迴路圍束圈404為由第一延伸部41、第二延伸部42、第三延伸部43、第二彎折部420、第三彎折部430所構成。
較佳地,第一迴路圍束圈403的形心為與第二迴路圍束圈404的形心重合或近乎重疊,第一迴路圍束圈403的面積為小於或等於第二迴路圍束圈404的面積,較佳地第一迴路圍束圈403配置在第二迴路圍束圈404的內側。第二延伸部42及第三延伸部43分別呈直線狀並相互連接且與第一延伸部41相互平行配置;第一彎折部410、第二彎折部420、第三彎折部430及第四彎折部440分別具有相同或約略相等的曲率半徑。第一錨定部401的直線長度M1為相同或約略相等於第二錨定部402的直線長度M2。
較佳地,當第一延伸部41、第二延伸部42及第三延伸部43的直線長度分別設為L1、L2、L3時,第一延伸部41的直線長度L1等於或近似相同第三延伸部43的直線長度L3。
在圖3A所表示之第一實施例與圖3B所表示之第二實施例中,第一彎折部410、第二彎折部420、第三彎折部430及第四彎折部440為相互平行配置,且呈現U字形,第一迴路圍束圈403的第一彎折部410與第四彎折部440、及第二迴路圍束圈404的第二彎折部420、第三彎折部430的U字形的U形部配置為彼此相向。
請參考圖3B,第一彎折部410、第二彎折部420、第三彎折部430及第四彎折部440的呈現U字形的U形部的曲率半徑分別設為R1、R2、R3、R4時,R1、R2、R3、R4可以是皆為相異或相同。
圖3C表示的第三實施例的第一迴路圍束圈403為由第一彎折部410、第四彎折部440、以及第一延伸部41與第三延伸部43之重合部分和第四延伸部44所構成;而第二迴路圍束圈404為由第一錨定部401、第二錨定部402、第一延伸部41、第二延伸部42、第三延伸部43、第二彎折部420、第三彎折部430所構成。圖3C的第三實施例與圖3A及圖3B的實施例的差異在於第一錨定部401、第二錨定部402設置在尺寸較大的第二迴路圍束圈404。
在圖3D所表示之第三實施例與圖3E所表示之第四實施例中,第一彎折部410、第二彎折部420、第三彎折部430及第四彎折部440也是相互平行配置,且呈現ㄩ字形,第一迴路圍束圈403的第一彎折部410與第四彎折部440、及第二迴路圍束圈404的第二彎折部420、第三彎折部430的ㄩ字形的ㄩ形部配置為彼此相向。
又,以圖3A、圖3D來表示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至少間隔一個指定距離D,則在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之間形成缺口40;以圖3B、圖3E來表示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相互連接,則在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之間沒有缺口40。
圖3F表示的第六實施例的第一迴路圍束圈403為由第一彎折部410、第四彎折部440、以及第一延伸部41與第三延伸部43之重合部分和第四延伸部44所構成;而第二迴路圍束圈404為由第一錨定部401、第二錨定部402、第一延伸部41、第二延伸部42、第三延伸部43、第二彎折部420、第三彎折部430所構成。圖3F的第六實施例與圖3D及圖3E的實施例的差異在於第一錨定部401、第二錨定部402設置在尺寸較大的第二迴路圍束圈404。第一彎折部410、第二彎折部420、第三彎折部430及第四彎折部440也是相互平行配置,且呈現ㄩ字形。
接著,本創作的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請參考圖4A至圖4E,本創作藉由將補強鋼筋4綁固在同一層鋼筋層1上靠近牆版開口10各角隅處,增強牆版開口10四周的抗拉裂應力強度,以避免牆版開口10周圍的水泥混凝土產生裂縫。
如圖4A至圖4E所示,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是為了補強具有開口10的建築本體,在各模板5之間,建築本體組立包含至少一層主筋層的鋼筋層1。於應用面來看,建築本體可以是具開口10的牆版,其中該開口10可以是樓梯口、電梯口、窗框口、天井、門框口等多種類別的牆版開口10,且由於本實施例以正方形或矩形做為牆版開口10可能的實施樣態,故本實施例的牆版開口10包含有上側、下側、左側、右側共四側的側邊。牆版開口10的四周側邊設有複數個縱向主筋20、複數個橫向主筋30圍繞。
特別要敘明的是,本創作定義之複數個縱向主筋20是指垂直於或垂直立於地面或地基設置的縱向主筋20,據此實施本創作實施例中所定義的其他結構。因此,本實施例之複數個縱向主筋20與複數個橫向主筋30共構為同一平面的網狀結構(抑或可稱格子狀結構)。又,本實施例將複數個縱向主筋20、複數個橫向主筋30所共構的網狀平面鋼筋統稱為主筋層。複數個縱向主筋20、複數個橫向主筋30分別垂直交疊而且圍繞牆版開口10配置。此外,本實施例於圖4A中,牆版開口10以方框表示,且交叉於方框中的兩條虛線清楚定義出牆版開口10可做為中空結構的面積範圍,意即中間部分沒有鋼筋混凝土結構。
為達到足夠的結構強度,並更進一步提升該建築本體於牆版開口10的各角隅處的結構強度,更於各角隅處附近設置至少一個補強鋼筋4。於各角隅處定義有一預裂方向201,該預裂方向201係指該建築本體承受 應力時,牆穿孔可能出現於其各角隅處裂開的方向;上述該預裂方向201係構成該角隅之相鄰的兩稜邊各自向外延伸形成之夾角的角平分線方向,例如在一呈直角狀之角隅處,該預裂方向201係與該角隅之兩稜邊分別相距135度。該建築本體於每個角隅之預裂方向201上設有至少一個正交於該預裂方向201的補強鋼筋4。補強鋼筋的設置總量為至少二個以上,於本實施例中,各角隅處的補強鋼筋4的數量為一個,使得補強鋼筋與該主筋層為共構設置。得視情形再按設計間距於相對於牆版開口10的角隅之遠端增加補強鋼筋4的數量配置。
當設立的主筋層為單層時,補強鋼筋4、複數個縱向主筋20、複數個橫向主筋30為共構固設於同一平面上。詳細言之,圖4A表示在單層主筋層上U字型補強鋼筋4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相隔指定距離D的缺口40之實施態樣;圖4B表示在單層主筋層上U字型補強鋼筋4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相互連接之實施態樣;圖4D表示在單層主筋層上ㄩ字型補強鋼筋4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相隔指定距離D的缺口40之實施態樣;圖4E表示在單層主筋層上ㄩ字型補強鋼筋4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相互連接之實施態樣。在第一錨定部401、第二錨定部402之間設有缺口40之實施例(圖4A、圖4D),以遠離牆板開口10各角隅之方式配置其缺口40,即以第二延伸部42相較於第一延伸部41、第三延伸部43離各角隅較遠之方式將U字型或ㄩ字型補強鋼筋4綁固於主筋層上。且較佳為第一錨定部401、第二錨定部402能與縱向主筋20、橫向主筋30錨固。
以下為了對本創作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提出實際應用的雙層配筋實施例,以說明本創作可達成的功效。顯然所描述的實例僅是本創作的一部分實施例,而本創作並不受限於下述實例的實施過程及所收穫的實驗結果。
接著,請參考圖5A至圖5D來說明本創作的雙層配筋4個實施例。在圖5A至圖5D中,第二實施例為設立的鋼筋層1為雙層配筋的實施態樣,設立在模板5之間的鋼筋層1為雙層主筋層,一層主筋層為前層11,是由複數個前縱向主筋111及複數個前橫向主筋112所構成;另一層主筋層為後層12,是由複數個後縱向主筋121及複數個後橫向主筋122所構成。前層11、後層12互為前後組立而配置於牆版開口10的周圍,補強鋼筋4可以綁固在前層11主筋層的前縱向主筋111與前橫向主筋112、後層12主筋層的後縱向主筋121與後橫向主筋122上,且補強鋼筋4較佳為以同時補強構成兩層的複數個前縱向主筋111與前橫向主筋112、後層12主筋層的後縱向主筋121與後橫向主筋122的方式共構固設於牆版的厚度方向。
也就是說,以補強鋼筋4的徑方向DI與牆版的厚度方向相同之方式綁固補強鋼筋4,補強鋼筋4的徑方向DI繪示於圖5A。使得至少一個前縱向主筋111與後縱向主筋121、及至少一個前橫向主筋112與後橫向主筋122都能以通過補強鋼筋4的第一迴路圍束圈403或第二迴路圍束圈404之方式來補強配置補強鋼筋4,且補強鋼筋4的第一錨定部401、第二錨定部402都能錨固在不同的前縱向主筋111、前橫向主筋112、後縱向主筋121、或後橫向主筋122上。
較佳地,鄰近於牆版開口10的縱向主筋20、橫向主筋30都能受到補強鋼筋4的綁固;尤以至少一個補強鋼筋4為配置成傾斜於牆版開口10的角隅之縱向主筋20或橫向主筋30的設置方向,並使角隅的預裂方向201之起裂點與補強鋼筋4之第一迴路圍束圈403構成一部分相交為最佳。
詳細言之,圖5A表示在雙層主筋層上U字型補強鋼筋4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相隔指定距離D的缺口40之實施態樣;圖5B表示在雙層主筋層上U字型補強鋼筋4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相互 連接之實施態樣;圖5C表示在雙層主筋層上ㄩ字型補強鋼筋4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相隔指定距離D的缺口40之實施態樣;圖5D表示在雙層主筋層上ㄩ字型補強鋼筋4第一錨定部401與第二錨定部402相互連接之實施態樣。在第一錨定部401、第二錨定部402之間設有缺口40之實施例(圖5A、圖5C),較佳為能以遠離牆板開口各角隅之方式配置其缺口40,即以第二延伸部42相較於第一延伸部41、第三延伸部43離各角隅較遠之方式將U字型或ㄩ字型補強鋼筋4綁固於主筋層上。
此外,本創作雙層配筋的實施例並不限於將補強鋼筋4綁固在不同的兩層主筋層上,也可以是與單層配筋的實施態樣(即第一實施例)相同,補強鋼筋4是在同一平面綁固於單一一層主筋層上,亦可以兩層主筋層上皆固設有補強鋼筋4。
也就是說,可以將補強鋼筋4配置與前層11的前縱向主筋111、前橫向主筋112共構固設於同一平面上;也可以將補強鋼筋4配置與後層12的後縱向主筋121、後橫向主筋122共構固設於同一平面上。在第一錨定部401、第二錨定部402之間設有缺口40之實施例(圖5A、圖5C),以遠離牆板開口10各角隅之方式配置其缺口40,即以第二延伸部42相較於第一延伸部41、第三延伸部43離各角隅較遠之方式將U字型或ㄩ字型補強鋼筋4綁固於主筋層上。其他特徵如前述實施例所述,不再多加贅述。
雖然上文中已說明了各種具體實施例,但應理解的是,它們係僅做為例示、而非限制而提出。因此,一較佳具體實施例的廣度與範疇並不受上述任一例示具體實施例所限制,而應僅由如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例所定義。
4:補強鋼筋
40:缺口
440:第四彎折部
401:第一錨定部
402:第二錨定部
403:第一迴路圍束圈
404:第二迴路圍束圈
41:第一延伸部
410:第一彎折部
42:第二延伸部
420:第二彎折部
43:第三延伸部
430:第三彎折部
M1:第一錨定部的直線長度
M2:第二錨定部的直線長度
D:指定距離
L1:第一延伸部的直線長度
L2:第二延伸部的直線長度
L3:第三延伸部的直線長度

Claims (11)

  1. 一種補強鋼筋結構,用以增加一具備有開口之鋼筋混凝土牆版的抗剪力破壞強度之具有至少一錨定部、複數個彎折部、及複數個延伸部的補強鋼筋,其特徵在於:該補強鋼筋為以一支鋼筯自起始端部沿著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依序彎折或延伸而接續形成有第一錨定部、第一彎折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彎折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彎折部、第三延伸部、第四彎折部、第二錨定部所構成;其中當俯視觀看時,該補強鋼筋形成有一第一迴路圍束圈及一第二迴路圍束圈,該第一迴路圍束圈為由該第一彎折部、該第四彎折部、以及該第一延伸部與該第三延伸部之重合部分所構成,該第二迴路圍束圈為由該第一延伸部、該第二延伸部、該第三延伸部、該第二彎折部、該第三彎折部所構成;該第一錨定部與該第二錨定部為至少間隔一指定距離或相互連接,且設置於該第一迴路圍束圈或該第二迴路圍束圈;該第一彎折部、該第二彎折部、該第三彎折部及該第四彎折部分別呈∪形狀或ㄩ字形且相互平行配置;該第二延伸部及該第三延伸部分別呈直線狀並相互連接且與該第一延伸部相互平行配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補強鋼筋結構,其中該第一迴路圍束圈的形心為與該第二迴路圍束圈的形心重合,該第一迴路圍束圈的面積為小於或等於該第二迴路圍束圈的面積。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補強鋼筋結構,其中該第一錨定部的直線長度與該第二錨定部的直線長度為相同或不同。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補強鋼筋結構,其中該第一延伸部的直線長度L1為等於該第三延伸部的直線長度L3。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補強鋼筋結構,其中該第一彎折部、該第二彎折部、該第三彎折部及該第四彎折部分別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徑。
  6. 一種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其為包括對於具有由複數個稜邊所界定的一開口之鋼筋混凝土牆版,在相鄰的該兩稜邊構成之角隅的預裂方向設置複數個補強鋼筋之經補強的建築本體,其特徵在於:
    該鋼筋混凝土牆版至少包含由複數個縱向主筋、複數個橫向主筋、分別垂直交疊而且圍繞該開口配置而成的一主筋層;
    該預裂方向為構成該角隅之相鄰的兩稜邊各自向外延伸形成之夾角的角平分線方向;
    該複數個補強鋼筋為設置成正交於該預裂方向;其中
    該補強鋼筯為以一支鋼筯自起始端部沿著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依序彎折或延伸而接續形成有第一錨定部、第一彎折部、第一延伸部、第二彎折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彎折部、第三延伸部、第四彎折部、第二錨定部所構成,而且具有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補強鋼筋結構。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其中該複數個補強鋼筋與該主筋層為共構設置。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其中該補強鋼筋的設置總量為至少二個以上。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其中在每一角隅的該預裂方向上所設置之該補強鋼筋的總量為至少一個以上。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該第一彎折部、該第二彎折部、該第三彎折部及該第四彎折部分別呈∪形狀。
  11. 如請求項6所述之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該第一彎折部、該第二彎折部、該第三彎折部及該第四彎折部分別呈ㄩ字形。
TW110206799U 2021-05-06 2021-06-11 補強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 TWM61824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6341 2021-05-06
TW110116341 2021-05-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8242U true TWM618242U (zh) 2021-10-11

Family

ID=796028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6799U TWM618242U (zh) 2021-05-06 2021-06-11 補強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
TW110121467A TWI773377B (zh) 2021-05-06 2021-06-11 補強鋼筋結構、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1467A TWI773377B (zh) 2021-05-06 2021-06-11 補強鋼筋結構、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M6182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3377B (zh) * 2021-05-06 2022-08-01 王榕梆 補強鋼筋結構、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812Y2 (ja) * 1986-11-25 1994-06-01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開口部補強筋
TWI666367B (zh) * 2018-04-13 2019-07-21 馨雅建設有限公司 穿孔之角隅補強結構及補強方法
TWM618242U (zh) * 2021-05-06 2021-10-11 王榕梆 補強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3377B (zh) * 2021-05-06 2022-08-01 王榕梆 補強鋼筋結構、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3377B (zh) 2022-08-01
TW202244370A (zh) 2022-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oehle et al. Seismic design of cast-in-place concrete special structural walls and coupling beams
KR20200048596A (ko) 전단벽 시공용 피씨 더블월,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단벽 시공방법
CN110805169A (zh) 预制墙板的竖向缝拼接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TWM618242U (zh) 補強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牆版開口補強結構
CN109024699B (zh) 整体式止水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CN215330742U (zh) 一种免模板的装配式钢桁架-再生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JP6428027B2 (ja) 柱鉄筋接続パネルおよび鉄筋構造物
KR102467631B1 (ko) 연결후프근을 이용한 피씨 더블월
TWM621077U (zh) 耐震結構柱及其雙核心鋼筋結構
KR200469319Y1 (ko) 철골 또는 철골철근콘크리트 기둥과 철근콘크리트로 보강된 단부를 갖는 철골 보의 접합구조
CN113323190A (zh) 一种免模板的装配式钢桁架-再生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JP2009144500A (ja) 最上層の柱梁接合部のせん断補強構造
TWM524861U (zh) 連結用鋼筋結構及鋼筋混凝土結構
JP2005030195A (ja) 構造物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CN109868918B (zh) 一种l形叠合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连接构造
KR101617713B1 (ko) 조적줄눈부 매립형 보강철물에 의한 비보강 조적조 내진보강공법 및 그 보강구조물
JP3218297B2 (ja) 並列連層耐震壁を備えた建物
TWI835660B (zh) 建築結構及建築結構頂層之鋼桁架之安裝結構
JPH084195A (ja) 建物用パネル
RU2095526C1 (ru) Многослойная стена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JP4003911B2 (ja) 増し打ち鉄筋コンクリート補強壁および補強壁形成方法
KR102467370B1 (ko) 중앙부 연결블럭을 이용한 피씨 더블월
TWI769048B (zh) 耐震結構柱及其雙核心鋼筋結構
JP3089991B2 (ja) 段違い梁の鉄筋組立体及びその配筋方法
TWM556752U (zh) 版開口鋼筋補強結構及開口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