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1948U - 車燈裝置 - Google Patents
車燈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11948U TWM611948U TW110201734U TW110201734U TWM611948U TW M611948 U TWM611948 U TW M611948U TW 110201734 U TW110201734 U TW 110201734U TW 110201734 U TW110201734 U TW 110201734U TW M611948 U TWM611948 U TW M611948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mitting
- unit
- emitting element
- project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29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26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揭露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一發光單元、一第一反射單元、一第二反射單元以及一透鏡模組。發光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鄰近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第一反射單元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第二反射單元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透鏡模組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面對於該發光單元、該第一反射單元以及該第二反射單元。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一光束藉由該第一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一部分;其中,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二光束投射藉由該第二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二部分。
Description
本創作關於一種車燈裝置,特別是關於一種具有擴光以及調整近光燈光形的功能的車燈裝置。
隨著車業的蓬勃發展,人們交通往返與貨物運送往來已可大幅縮短所花費的時間。而一般車輛在不同的位置都設置有各種車燈,例如前燈、尾燈、方向燈或煞車燈等,以提醒其他駕駛人或用路人注意來車位置與行車方向等,進而確保行車安全之目的。
其中,就車輛的前車燈而言,礙於現行前車燈的結構設計,使得習知前車燈所投射出的近光燈光形(如圖1及圖3所示)與遠光燈(如圖2至圖4所示)光形較為聚集、所照射的範圍較小,使得用路人在夜晚可取得的視線範圍較窄,而影響行車安全。並且,習知前車燈所投射出的近光燈光形的邊緣也偏低(如圖5所示),位於HV點以下約負1度左右,而無法有效符合現行法規的要求。
故,如何通過結構設計的改良,來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為該項事業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車燈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一發光單元、一第一反射單元、一第二反射單元以及一透鏡模組。發光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鄰近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第一反射單元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第二反射單元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透鏡模組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面對於該發光單元、該第一反射單元以及該第二反射單元。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一光束藉由該第一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一部分;其中,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二光束投射藉由該第二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二部分。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一發光單元、一第一光學單元以及一透鏡模組。發光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鄰近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第一光學單元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透鏡模組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面對於該發光單元以及該第一光學單元。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一光束藉由該第一光學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一部分。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車燈裝置,其能通過“發光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鄰近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第一反射單元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第二反射單元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透鏡模組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面對於該發光單元、該第一反射單元以及該第二反射單元。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一光束藉由該第一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一部分;其中,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二光束投射藉由該第二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二部分”的技術方案,以達到擴光的效果。
本創作的另外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車燈裝置,其能通過“發光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鄰近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第一光學單元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透鏡模組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面對於該發光單元以及該第一光學單元。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一光束藉由該第一光學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一部分”的技術方案,以達到調整近光燈的光形位置。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車燈裝置”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但這些元件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6至圖14,分別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側視示意圖、剖面示意圖、部分剖面示意圖、部分前視示意圖與結構示意圖,以及本創作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的光形圖、遠光燈的光形圖、近光燈的路照圖與遠光燈的路照圖。如圖所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車燈裝置Z,其可包括一發光單元1、一第一反射單元2、一第二反射單元3以及一透鏡模組4。
首先,配合圖6至圖8所示,本創作的發光單元1可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以及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其中,第一發光元件10與第二發光元件11可為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 LED),並且,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元件10與第二發光元件11各以兩個做為示例,但不以此為限,於實際實施時,第一發光元件10與第二發光元件11的數量也可以是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鄰近於第一發光元件10。進一步來說,多個第一發光元件10可位於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的上方,第一發光元件10可作為近光燈的光源,第二發光元件11可作為遠光燈的光源,但不以此為限。進一步來說,配合圖6至圖8所示,每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可具有一第一發光面100,每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可具有一第二發光面110,每一個第一發光面100與每一個第二發光面110面向透鏡模組4的入光面40。
接著,配合圖6至圖8所示,第一反射單元2對應於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第二反射單元3對應於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舉例來說,配合圖6至圖8所示,第一反射單元2與第二反射單元3可為擴光燈杯,並皆為半弧狀結構;其中,第一反射單元2可為由單曲面或多曲面所構成的C形結構,第二反射單元3可為由多曲面所構成的U形結構,但不以為限。第一反射單元2鄰近於第一發光元件10的發光群組,第二反射單元3鄰近於第二發光元件11的發光群組,且第一反射單元2與第二反射單元3圍繞著多個第一發光元件10與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並且,第一反射單元2與第二反射單元3位於發光單元1(包括多個第一發光元件10以及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與透鏡模組4之間。
進一步來說,配合圖7至圖10所示,第一反射單元2可具有一第一缺口20、一第一反射面21以及一第二缺口22。第一缺口20與第二缺口22分別位於第一反射單元2的其中一端,第一缺口20鄰近於第一發光元件10的第一發光面100,第二缺口22鄰近於透鏡模組4的入光面40;其中,第一缺口20大於第二缺口22。第一反射面21位於第一反射單元2的內壁,並連接第一缺口20與第二缺口22;其中,第一反射面21可為單曲率或多曲率的弧面。而第二反射單元3可具有一第三缺口30、一第二反射面31以及一第四缺口32。第三缺口30與第四缺口32分別位於第二反射單元3的一端,第三缺口30鄰近於第二發光元件11,第四缺口32鄰近於透鏡模組4,且第二反射面31與第一反射面21相互面對。其中,第三缺口30大於第四缺口32,且第三缺口30小於第一缺口20。
更進一步地,配合圖9及圖10所示,每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邊111與一第二側邊112,以及相對設置的一第三側邊113與一第四側邊114。每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一側邊111對應於上方的第一發光元件10。第二反射單元3的第三缺口30圍繞於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二側邊112與第三缺口30之間具有一第一間距H1,其中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三側邊113與第三缺口30之間具有一第二間距H2,另外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四側邊114與第三缺口30之間具有一第三間距H3;其中,第一間距H1可介於0.1 mm至5 mm之間,第二間距H2可介於第三間距H3可介於0.1 mm至5 mm之間。此外,第一發光元件10的第一發光面100的邊緣與第二缺口22之間具有一第四間距H4,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二發光面110的邊緣與第三缺口30之間具有一第五間距H5;其中,透鏡模組4的1/4直徑>第四間距H4>第五間距H5>0.1 mm。
並且,再配合圖10所示,第二反射面31可區分為一第一反射曲面31a、一第二反射曲面31b以及一反射斜面31c。第一反射曲面31a與第二反射曲面31b對稱設置在反射斜面31c的兩側,且反射斜面31c連接於第一反射曲面31a與第二反射曲面31b;其中,第一反射曲面31a與第二反射曲面31b可呈扇形的曲面,而反射斜面31c可呈方形的斜面(即非曲面),但不以此為限。而且,第三缺口30還可區分為一第一邊段30a、一第二邊段30b以及一第三邊段30c,第一邊段30a對應且連接於第一反射曲面31a,第二邊段30b對應且連接於第二反射曲面31b,第三邊段30c對應且連接於反射斜面31c;其中,第一邊段30a與第二邊段30b可略呈L形,第三邊段30c可呈直線形,但不以此為限。第四缺口32還可區分為一第四邊段32a、一第五邊段32b以及一第六邊段32c,第四邊段32a對應且連接於第一反射曲面31a,第五邊段32b對應且連接於第二反射曲面31b,第六邊段32c對應且連接於反射斜面31c;其中,第四邊段32a與第五邊段32b可略呈C形,第六邊段32c可呈直線形,並且,第四邊段32a與第一邊段30a的形狀與長度都不同,第五邊段32b與第二邊段30b的形狀與長度都不同,但不以此為限。
再配合圖6至圖8所示,透鏡模組4可具有一入光面40以及一出光面41,入光面40面對於發光單元1、第一反射單元2以及第二反射單元3。舉例來說,配合圖6至圖8所示,透鏡模組4的入光面40與出光面41相對設置,出光面41可為單曲面或多曲面的結構。並且,透鏡模組4可具有一光軸4a,光軸4a可通過透鏡模組4本體的中心,且光軸4a可位於第一發光元件10與第二發光元件11之間,或者光軸4a位於相鄰的兩個第二發光元件11之間,又或者光軸4a穿過其中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其中,在本實施例中,光軸4a是以位於相鄰的兩個第二發光元件11之間作為示例,但不以此為限。透鏡模組4的入光面40以光軸4a為基準而區分為第一部分401(即上半部區域)與第二部分402(即下半部區域)。其中,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垂直投影於第一反射單元2以及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垂直投影於第二反射單元3以及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
因此,配合圖7及圖8所示,當多個第一發光元件10的第一發光面100產生多個第一光束L1後,其中一部分的第一光束L1會直接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另外一部分的第一光束L1會投射到第一反射單元2。接著,投射到第一反射單元2的第一光束L1可藉由被第一反射單元2反射,而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最後,透鏡模組4將第一部分401所接收的多個第一光束L1由出光面41射出而形成近光燈光形(如圖11與圖13所示)。
再配合圖7及圖8所示,而當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二發光面110產生多個第二光束L2後,其中一部分的第二光束L2會直接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另外一部分的第二光束L2會投射到第二反射單元3。接著,投射到第二反射單元3的第二光束L2可藉由被第二反射單元3反射,而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最後,透鏡模組4將第二部分402所接收的多個第二光束L2由出光面41射出而形成遠光燈光形(如圖12與圖14所示)。此外,隨著第三缺口30接近第二發光元件11(即第一間距H1、第二間距H2及第三間距H3越小),可使得透鏡模組4所投射出的遠光燈光形較為密集;相反地,隨著第三缺口30遠離於第二發光元件11(即第一間距H1、第二間距H2及第三間距H3越大),可使得透鏡模組4所投射出的遠光燈光形更為擴散。
據此,本創作的車燈裝置Z藉由上述的技術方案,利用第一反射單元2收集一部分散射的第一光束L1,並將所收集的第一光束L1反射到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以及藉由第二反射單元3收集一部分散射的第二光束L2,並將所收集的第二光束L2反射到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使得透鏡模組4所投射出的近光燈光形(如圖11與圖13所示)與遠光燈光形(如圖12與圖14所示)相較於習知車燈所投射出的近光燈光形(如圖1及圖3所示)與遠光燈光形(如圖2及圖4所示)能更為擴散。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15至圖19,分別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剖面示意圖、實施狀態示意圖、近光燈的局部光形示意圖以及近光燈的光形圖,並請一併參閱圖6至圖14。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車燈裝置Z與上述實施例的車燈裝置Z相同的元件的作動方式相似,在此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車燈裝置Z還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學單元5。
舉例來說,配合圖15及圖16所示,第一光學單元5可位於第一反射單元2與第二反射單元3之間。其中,第一光學單元5可連接於第二反射單元3,以與第二反射單元3形成一體化結構,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光學單元5與第二反射單元3也可以是各自獨立且相互不連接的兩個元件。
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7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一光學單元5為反射板結構,第一光學單元5的截面可近似於三角形。第一光學單元5可具有一反射面50以及一非反射面51,反射面50可對應於第一發光元件10與第一反射單元2,非反射面51可對應於第二發光元件11與第二反射單元3。第一光學單元5可位於第一發光面100與第二發光面110之間,並且,反射面50緊鄰於第一發光面100的邊緣,非反射面51緊鄰於第二發光面110的邊緣,但不以此為限。此外,再配合圖24所示,透鏡模組4的光軸4a與反射面50之間可具有一預定夾角θ,預定夾角θ可介於1度至5度,較佳可為3度。
因此,配合圖17所示,當多個第一發光元件10的第一發光面100投射出多個第一光束L1時,多個第一光束L1會分別投向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第一反射單元2與第一光學單元5。其中,投向第一反射單元2的部分第一光束L1會被第一反射單元2反射而投向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而投向第一光學單元5的反射面50的部分第一光束L1會被反射面50反射而投向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接著,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的多個第一光束L1再由透鏡模組4的出光面41射出而形成近光燈光形(如圖11與圖13所示)。
並且,配合圖17所示,當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二發光面110投射出多個第二光束L2時,多個第二光束L2會分別投向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第二反射單元3與第一光學單元5。其中,投向第二反射單元3的部分第二光束L2會被第二反射單元3反射而投向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而投向第一光學單元5的非反射面51的部分第二光束L2會被反射面50阻擋或吸收。接著,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的多個第二光束L2再由透鏡模組4的出光面41射出而形成遠光燈光形(如圖12與圖14所示)。
據此,本創作的車燈裝置Z藉由上述的技術方案,利用第一光學單元5的反射面50反射一部分的第一光束L1,使得近光燈光形的邊緣(即明暗截止線)可成功的對應到HV點以下的一固定角度範圍,固定角度範圍可為-0.57°± 0.3°,如圖18所示。並且,配合圖19所示,本創作的車燈裝置Z藉由設置第一光學單元5,可有效抑制第一發光元件10的第一發光面100所產生的雜光,並可避免第一發光面100所產生的較大角度的光束會直接打向第二反射單元3,而造成HH水平線以上之雜光。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20及圖21,分別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實施狀態示意圖以及第二實施狀態示意圖,並請一併參閱圖6至圖19。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車燈裝置Z與上述各實施例的車燈裝置Z相同的元件的作動方式相似,在此不再贅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車燈裝置Z還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學單元5。其中,本實施例的第一光學單元5與上述第二實施例的第一光學單元5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光學單元5為吸光板結構。
舉例來說,配合圖20所示,第一光學單元5可位於第一反射單元2與第二反射單元3之間;其中,第一光學單元5可連接於第二反射單元3,以與第二反射單元3形成一體化結構,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光學單元5與第二反射單元3也可以是各自獨立且相互不連接的兩個元件。並且,第一光學單元5的截面可近似於三角形。第一光學單元5可具有一第一非反射面52以及一第二非反射面53,第一非反射面52可對應於第一發光元件10與第一反射單元2,第二非反射面53可對應於第二發光元件11與第二反射單元3。其中,配合圖20所示,第一光學單元5可位於第一發光面100與第二發光面110之間,並且,第一非反射面52緊鄰於第一發光面100的邊緣,第二非反射面53緊鄰於第二發光面110的邊緣,但不以此為限。此外,透鏡模組4的光軸4a可通過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二發光面110。
因此,配合圖20示,當多個第一發光元件10的第一發光面100投射出多個第一光束L1時,多個第一光束L1會分別投向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第一反射單元2與第一光學單元5。其中,投向第一反射單元2的部分第一光束L1會被第一反射單元2反射而投向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而投向第一光學單元5的第一非反射面52的部分第一光束L1會被第一非反射面52阻擋或吸收。接著,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的多個第一光束L1再由透鏡模組4的出光面41射出而形成近光燈光形。
並且,配合圖20所示,當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二發光面110投射出多個第二光束L2時,多個第二光束L2會分別投向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第二反射單元3與第一光學單元5。其中,投向第二反射單元3的部分第二光束L2會被第二反射單元3反射而投向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而投向第一光學單元5的第二非反射面53的部分第二光束L2會被第二非反射面53阻擋或吸收。接著,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的多個第二光束L2再由透鏡模組4的出光面41射出而形成遠光燈光形。
藉此,本創作的車燈裝置Z藉由上述的技術方案,利用設置第一光學單元5,可有效抑制第一發光元件10的第一發光面100所產生的雜光,並可避免第一發光面100所產生的較大角度的光束會直接打向第二反射單元3,而造成HH水平線以上之雜光,如圖19所示。
進一步地,配合圖21所示,本創作的車燈裝置Z還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光學單元6,第二光學單元6可為具導光功能的光學元件;其中,第二光學單元6的材料可為透明的塑膠或是玻璃,若是為塑膠,其材質可為光學級的PC或是PMMA,但不以此為限。
舉例來說,配合圖21所示,第二光學單元6可位於第一反射單元2與第一光學單元5之間,並鄰近於第一發光元件10。因此,其中,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所產生的多個第一光束L1分別投射至第一反射單元2、第一光學單元5與第二光學單元6,其中一部分第一光束L1分別藉由第一反射單元2與第二光學單元6而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另外一部分的第一光束L1被第一光學單元5阻擋或吸收。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第四實施例]
請參閱圖22至圖24,分別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剖面示意圖以及部分剖面示意圖,並請一併參閱圖6至圖21。如圖所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車燈裝置Z,其可包括一發光單元1、一第一光學單元5以及一透鏡模組4。
配合圖22至圖24所示,本創作的發光單元1可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以及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其中,第一發光元件10與第二發光元件11可為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 LED),並且,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元件10與第二發光元件11各以兩個做為示例,但不以此為限,於實際實施時,第一發光元件10與第二發光元件11的數量也可以是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鄰近於第一發光元件10。進一步來說,多個第一發光元件10可位於多個第二發光元件11的上方,第一發光元件10可作為近光燈的光源,第二發光元件11可作為遠光燈的光源,但不以此為限。
並且,配合圖22至圖24所示,第一光學單元5對應於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舉例來說,第一光學單元5為反射板結構,第一光學單元5的截面可近似於三角形。第一光學單元5可具有一反射面50以及一非反射面51,反射面50可對應於第一發光元件10與第一反射單元2,非反射面51可對應於第二發光元件11與第二反射單元3。其中,配合圖24所示,每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可具有一第一發光面100,每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可具有一第二發光面110,而第一光學單元5可位於第一發光面100與第二發光面110之間,並且,反射面50緊鄰於第一發光面100的邊緣,非反射面51緊鄰於第二發光面110的邊緣,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配合圖22及圖24所示,透鏡模組4可具有一入光面40以及一出光面41,入光面40面對於發光單元1、第一反射單元2以及第二反射單元3。舉例來說,透鏡模組4的出光面41可為單曲面或多曲面的結構。並且,透鏡模組4可具有一光軸4a,光軸4a可通過第二發光元件11,較佳地,透鏡模組4的光軸4a可通過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二發光面110;其中,透鏡模組4的入光面40以光軸4a基準而區分為第一部分401(即上半部)與第二部分402(即下半部)。並且,光軸4a與反射面50之間可具有一預定夾角θ,預定夾角θ可介於1度至5度,較佳可為3度。其中,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垂直投影於第一反射單元2以及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垂直投影於第二反射單元3以及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
因此,配合圖23及圖24示,當第一發光元件10的第一發光面100投射出多個第一光束L1時,其中一部分的第一光束L1會直接投向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而投向第一光學單元5的第一光束L1可被第一光學單元5的反射面50反射,而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接著,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的多個第一光束L1可再由透鏡模組4的出光面41射出而形成近光燈光形。
並且,配合圖23及圖24所示,當第二發光元件11的第二發光面110投射出多個第二光束L2時,其中一部分的第二光束L2會直接投向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而投向第一光學單元5的非反射面51的第二光束L2會被反射面50阻擋或吸收。接著,投射到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的多個第二光束L2再由透鏡模組4的出光面41射出而形成遠光燈光形。
據此,本創作的車燈裝置Z藉由上述的技術方案,利用第一光學單元5的反射面50反射一部分的第一光束L1,使得近光燈光形的邊緣(即明暗截止線)可成功的對應到HV點以下的一固定角度範圍,固定角度範圍可為-0.57°± 0.3°,如圖18所示。
然而,上述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車燈裝置Z,其能通過“發光單元1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以及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鄰近於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第一反射單元2對應於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第二反射單元3對應於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透鏡模組4具有一入光面40以及一出光面41,入光面40面對於發光單元1、第一反射單元2以及第二反射單元3。其中,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所產生的第一光束L1藉由第一反射單元2而投射到入光面40的一第一部分401;其中,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所產生的第二光束L2投射藉由第二反射單元3而投射到入光面40的一第二部分402”的技術方案,以達到擴光的效果。
本創作的另外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車燈裝置Z,其能通過“發光單元1包括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以及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至少一個第二發光元件11鄰近於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第一光學單元5對應於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透鏡模組4具有一入光面40以及一出光面41,入光面40面對於發光單元1以及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其中,至少一個第一發光元件10所產生的第一光束L1藉由第一光學單元5而投射到入光面40的一第一部分401”的技術方案,以達到調整近光燈的光形位置。
更進一步來說,本創作所提供的車燈裝置Z通過上述的技術方案,利用第一反射單元2收集一部分的第一光束L1,並將所收集的第一光束L1反射到入光面40的第一部分401,以及藉由第二反射單元3收集一部分的第二光束L2,並將所收集的第二光束L2反射到入光面40的第二部分402,而使得透鏡模組4所投射出的近光燈光形與遠光燈光形可更加擴散。並且,本創作的車燈裝置Z還可利用第一光學單元5的反射面50反射一部分的第一光束L1,使得近光燈光形的邊緣(即明暗截止線)可成功的對應到HV點以下的一固定角度範圍,固定角度範圍可為-0.57°± 0.3°。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Z:車燈裝置
1:發光單元
10:第一發光元件
100:第一發光面
11:第二發光元件
110:第二發光面
111:第一側邊
112:第二側邊
113:第三側邊
114:第四側邊
2:第一反射單元
20:第一缺口
21:第一反射面
22:第二缺口
3:第二反射單元
30:第三缺口
30a:第一邊段
30b:第二邊段
30c:第三邊段
31:第二反射面
31a:第一反射曲面
31b:第二反射曲面
31c:反射斜面
32:第四缺口
32a:第四邊段
32b:第五邊段
32c:第六邊段
4:透鏡模組
4a:光軸
40:入光面
401:第一部分
402:第二部分
41:出光面
5:第一光學單元
50:反射面
51:非反射面
52:第一非反射面
53:第二非反射面
6:第二光學單元
H1:第一間距
H2:第二間距
H3:第三間距
H4:第四間距
H5:第五間距
L1:第一光束
L2:第二光束
θ:預定夾角
圖1為習知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的光形圖。
圖2為習知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的光形圖。
圖3為習知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的路照圖。
圖4為習知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的路照圖。
圖5為習知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的局部光形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部分前視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發光單元與第二反射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的光形圖。
圖12為本創作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的光形圖。
圖13為本創作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的路照圖。
圖14為本創作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的路照圖。
圖15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16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17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實施狀態示意圖。
圖18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的局部光形示意圖。
圖19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的光形圖。
圖20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實施狀態示意圖。
圖21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二實施狀態示意圖。
圖22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3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4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Z:車燈裝置
1:發光單元
10:第一發光元件
11:第二發光元件
2:第一反射單元
3:第二反射單元
4:透鏡模組
Claims (11)
- 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 一發光單元,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鄰近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 一第一反射單元,其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 一第二反射單元,其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以及 一透鏡模組,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面對於該發光單元、該第一反射單元以及該第二反射單元; 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一光束藉由該第一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一部分;其中,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二光束投射藉由該第二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二部分。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燈裝置,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學單元,其位於該第一反射單元與該第二反射單元之間;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所產生的多個該第一光束分別投射至該第一反射單元與該第一光學單元,其中一部分該第一光束藉由該第一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該第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該第一光束藉由被該第一光學單元反射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該第一部分。
- 如請求項2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發光面,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具有一第二發光面,該第一光學單元位於該第一發光面與該第二發光面之間;其中,該透鏡模組的一光軸通過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
-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該第一光學單元具有一反射面以及一非反射面,該反射面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與該第一反射單元,該非反射面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與該第二反射單元;其中,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所產生的多個該第二光束分別投射至該第二反射單元與該第一光學單元的該非反射面,其中一部分該第二光束藉由該第二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該第二部分,另外一部分該第二光束被該非反射面阻擋或吸收。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燈裝置,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一光學單元,其位於該第一反射單元與該第二反射單元之間;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所產生的多個該第一光束分別投射至第一反射單元與該第一光學單元,其中一部分該第一光束藉由該第一反射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該第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該第一光束被該第一光學單元阻擋或吸收。
- 如請求項5所述的車燈裝置,還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光學單元,其位於該第一反射單元與該第一光學單元之間,並鄰近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所產生的多個該第一光束分別投射至第一反射單元、該第一光學單元與該第二光學單元,其中一部分該第一光束分別藉由該第一反射單元與該第二光學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該第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該第一光束被該第一光學單元阻擋或吸收。
- 如請求項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發光面,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具有一第二發光面,該第一光學單元位於該第一發光面與該第二發光面之間;其中,該透鏡模組的一光軸通過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一光學單元具有一第一非反射面以及一第二非反射面,該第一非反射面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與該第一反射單元,該第二非反射面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與該第二反射單元。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該第一反射單元具有一第一缺口,該第二反射單元具有一第三缺口,該第一缺口大於該第三缺口;其中,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邊與一第二側邊,以及相對設置的一第三側邊與一第四側邊,該第一側邊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該第三缺口圍繞於該第二側邊、該第三側邊與該第四側邊,該第二側邊與該第三缺口之間具有一第一間距,該第三側邊與該第三缺口之間具有一第二間距,該第四側邊與該第三缺口之間具有一第三間距。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該入光面的該第一部分垂直投影於該第一反射單元以及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該入光面的該第二部分垂直投影於該第二反射單元以及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
- 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 一發光單元,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二發光元件,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鄰近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 一第一光學單元,其對應於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以及 一透鏡模組,其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面對於該發光單元以及該第一光學單元; 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所產生的第一光束第一光束藉由該第一光學單元而投射到該入光面的一第一部分。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至少一該第一發光元件具有一第一發光面,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具有一第二發光面,該第一光學單元位於該第一發光面與該第二發光面之間;其中,該第一光學單元具有一反射面以及一非反射面,該反射面對應於該第一發光面,該非反射面對應於該第二發光面;其中,該透鏡模組的一光軸通過至少一該第二發光元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01734U TWM611948U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車燈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01734U TWM611948U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車燈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11948U true TWM611948U (zh) | 2021-05-11 |
Family
ID=77037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201734U TWM611948U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車燈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611948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76629B (zh) * | 2021-08-06 | 2022-09-01 |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車燈裝置 |
TWI816531B (zh) * | 2022-08-12 | 2023-09-21 | 巨鎧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多光源照明模組及其汽車燈具 |
WO2024119931A1 (zh) * | 2022-12-05 | 2024-06-13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远近光一体照明装置和车灯 |
-
2021
- 2021-02-09 TW TW110201734U patent/TWM611948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76629B (zh) * | 2021-08-06 | 2022-09-01 |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車燈裝置 |
TWI816531B (zh) * | 2022-08-12 | 2023-09-21 | 巨鎧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多光源照明模組及其汽車燈具 |
WO2024119931A1 (zh) * | 2022-12-05 | 2024-06-13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远近光一体照明装置和车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85603B2 (en) | Motor vehicle headlight module for emitting a light beam | |
CN108302457B (zh) | 用于照亮顶灯的光学模块 | |
TWM611948U (zh) | 車燈裝置 | |
JP6383953B2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の照明装置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 |
JP5369359B2 (ja) | 灯具 | |
US8342726B2 (en) | Vehicle headlight having plural light sources and lenses | |
JP6074630B2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の照明装置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 |
US10920947B2 (en) | Light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headlight | |
EP3176500B1 (en) | Lighting device for vehicles | |
EP3885644B1 (en) | Low-beam optical module, low-beam illumination module, vehicle lamp and vehicle | |
JP2019023965A (ja) | 車両用灯具 | |
WO2020232933A1 (zh) | 照明模组、车灯及车辆 | |
TWI793524B (zh) | 車燈裝置 | |
TWI788114B (zh) | 車燈裝置 | |
US20060039157A1 (en) | Illumination system | |
JP5708991B2 (ja) | 車両用灯具及び車両用灯具に用いられる導光レンズ | |
JP7330216B2 (ja) | 光分配部材、照明または合図装置、および自動車両 | |
KR20170001109U (ko) | 차량용 램프 | |
JP2004022223A (ja) | 照明装置 | |
TWI786003B (zh) | 虛焦式側入光車燈裝置 | |
TWI720874B (zh) | 照明裝置及光學模組 | |
CN210511470U (zh) | 光线投射装置和具有环形发光效果的透镜结构 | |
JP7265437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7023780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US20180292062A1 (en) | Light-projecting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