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6629B - 車燈裝置 - Google Patents
車燈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76629B TWI776629B TW110129017A TW110129017A TWI776629B TW I776629 B TWI776629 B TW I776629B TW 110129017 A TW110129017 A TW 110129017A TW 110129017 A TW110129017 A TW 110129017A TW I776629 B TWI776629 B TW I77662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main
- light source
- sub
- source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了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相互獨立且分離的一第一照明模組以及一第二照明模組。第一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一透鏡單元。第二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二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二透鏡單元。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束經由該第一透鏡單元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一缺陷光形,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束經由該第二透鏡單元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二缺陷光形,且該第一缺陷光形與該第二缺陷光形互補而形成一完整照明光形。藉此,本發明的車燈裝置不僅能提升美觀性,而且還可有效縮小車燈裝置的體積,以及降低散熱成本。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一種車燈裝置,特別是關於一種具有雙投射模組且光形能互補的車燈裝置。
在習知的車燈照明裝置的架構中,會設置兩個車燈模組,其中一個車燈模組配置成近光燈投射模組,另外一個車燈模組則配置成遠光燈投射模組。因此,在安裝有上述兩個車燈模組的車輛行駛在路上時,當車燈模組切換為近光燈模式時,僅會有其中一個車燈模組會投射出光束,另外一個車燈模組則不會投射出光束,使得該車輛會呈現出有如單眼的外觀,導致多數的消費者無法接受如此設計的車輛。並且,由於車燈模組中需要設置多個發光元件,以使其投射出的近光光形、遠光光形能符合法規,因此,在多個發光元件密集地安裝在同一個車燈照明裝置中,車燈模組的體積無法有效的縮小,且在散熱設計的成本也無法有效的降低。
另外,近光燈模組具有近光燈透鏡及相關機械固定結構,遠光燈模組具有遠光燈透鏡及相關的機械固定結構,彼此的照明目的不同,因此屬於不同的透鏡、不同的機械固定結構,在模具數量、組裝、備料等等上,會造成成本的上升,不利產業競爭性。
故,如何通過結構設計的改良,來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為本領域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車燈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一第一照明模組以及一第二照明模組。第一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一透鏡單元。第一透鏡單元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單元。第二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二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二透鏡單元。第二透鏡單元對應於該第二發光單元。其中,該第一照明模組與該第二照明模組相互獨立且分離,且該第一透鏡單元的結構與該第二透鏡單元的結構相同;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束經由該第一透鏡單元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一缺陷光形,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束經由該第二透鏡單元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二缺陷光形,且該第一缺陷光形與該第二缺陷光形互補而形成一完整照明光形。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所提供的車燈裝置,其能通過“第一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一透鏡單元。第一透鏡單元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單元。第二照明模組包括一第二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二透鏡單元。第二透鏡單元對應於該第二發光單元。其中,該第一照明模組與該第二照明模組相互獨立且分離,且該第一透鏡單元的結構與該第二透鏡單元的結構相同;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束經由該第一透鏡單元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一缺陷光形,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束經由該第二透鏡單元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二缺陷光形,且該第一缺陷光形與該第二缺陷光形互補而形成一完整照明光形”的技術方案,不僅能提升美觀性,而且還可有效縮小車燈裝置的體積,以及降低散熱成本。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所公開有關“車燈裝置”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發明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發明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但這些元件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至圖17,分別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二發光單元的結構示意圖、第一照明模組與第二照明模組的結構示意圖、第一照明模組的第一結構示意圖、第二照明模組的第一結構示意圖、第一照明模組與第二照明模組模擬疊合的結構示意圖、近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近光燈狀態與遠光燈狀態的第二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近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遠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遠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第一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第二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第一主光學元件的結構示意圖、近光燈狀態的第二光形示意圖以及遠光燈狀態的第二光形示意圖。
首先,如圖1至圖8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車燈裝置Z,其包括一第一照明模組1以及一第二照明模組2,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相互獨立且分離。舉例來說,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可分別為裝設於行動載具(例如汽車、機車等,但不以此為限)上的左前車燈以及右前車燈,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配合圖1所示,本發明的第一照明模組1可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10以及一第一透鏡單元11。舉例來說,第一透鏡單元11對應於第一發光單元10,第一透鏡單元11可具有一入光面110、一出光面111以及一第一透鏡焦點112,第一透鏡單元11的入光面110與出光面111相對設置,第一透鏡焦點112位於第一發光單元10上、或者第一透鏡焦點112鄰近於第一發光單元10(例如,第一透鏡焦點112位於第一透鏡單元11的入光面110與第一發光單元10之間,但不此為限)。
並且,配合圖1至圖4所示,第一發光單元10可包括多個主光源元件,多個主光源元件可包括一第一主光源元件101以及一第二主光源元件102;其中,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可為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 LED),第一主光源元件101可為近光燈光源,第二主光源元件102可為遠光燈光源,但不以此為限。第一主光源元件101可具有發光面101a,第一透鏡焦點112可位於發光面101a上或可鄰近於發光面101a。第二主光源元件102可具有發光面102a,第一透鏡焦點112可位於發光面102a上或可鄰近於發光面102a。而第一透鏡單元11還可具有一第一基準面113、一第一光軸114、一第一水平軸線115以及一第一垂直軸線116。進一步配合圖2至圖4所示,第一透鏡焦點112位於第一基準面113上,第一光軸114、第一水平軸線115以及第一垂直軸線116三者相互垂直且相交於第一透鏡焦點112,第一水平軸線115與第一垂直軸線116將第一基準面113區分為多個主區域,多個主區域可包括一第一主區域113a、一第二主區域113b、一第三主區域113c以及一第四主區域113d。
進一步來說,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發光面101a以及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的發光面102a可分別對應於第一主區域113a、第二主區域113b、第三主區域113c與第四主區域113d中的至少一個主區域。配合圖2至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主光源元件101對應於第二主區域113b,第一透鏡焦點112鄰近於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發光面101a,並且,第二主光源元件102對應於第一主區域113a、第二主區域113b、第三主區域113c以及第四主區域113d,第一透鏡焦點112位於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的發光面102a上,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下來,配合圖1至圖3、及圖5所示,本發明的第二照明模組2可包括一第二發光單元20以及一第二透鏡單元21。舉例來說,第二透鏡單元21對應於第二發光單元20,第二透鏡單元21可具有一入光面210、一出光面211以及一第二透鏡焦點212,第二透鏡單元21的入光面210與出光面211相對設置,第二透鏡焦點212位於第二發光單元20上、或者第二透鏡焦點212鄰近於第二發光單元20(例如,第二透鏡焦點212位於第二透鏡單元21的入光面2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之間,但不此為限)。
並且,配合圖1至圖3及圖5所示,第二發光單元20可包括至少一個副光源元件,至少一個副光源元件可包括一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其中,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可為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 LED),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可為近光燈光源,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可具有發光面201a,第二透鏡焦點212位於發光面201a上或鄰近於發光面201a。而第二透鏡單元21還可具有一第二基準面213、一第二光軸214、一第二水平軸線215以及一第二垂直軸線216。進一步配合圖2、圖3及圖5所示,第二透鏡焦點212位於第二基準面213上,第二光軸214、第二水平軸線215以及第二垂直軸線216三者相互垂直且相交於第二透鏡焦點212,且第二水平軸線215與第二垂直軸線216將第二基準面213區分為多個副區域,多個副區域可包括一第一副區域213a、一第二副區域213b、一第三副區域213c以及一第四副區域213d。並且,至少一個副光源元件的一發光面對應於第一副區域213a、第二副區域213b、第三副區域213c以及第四副區域213d中的至少一個副區域;即,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發光面201a可對應於第一副區域213a、第二副區域213b、第三副區域213c以及第四副區域213d中的至少一個副區域。配合圖2、圖3及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副光源元件201位於第一副區域213a,第二透鏡焦點212鄰近於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發光面201a,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因此,第一發光單元10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束經由第一透鏡單元11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一缺陷光形,第二發光單元20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束經由第二透鏡單元21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二缺陷光形,且第一缺陷光形與第二缺陷光形互補而形成一完整照明光形。具體來說,配合圖1至圖11所示,本發明的第一缺陷光形FDS1、FDS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都是屬於不符合法規的近光燈光形或遠光燈光形,即第一照明模組1或第二照明模組2在單獨投射的情況下,所投射出的第一缺陷光形FDS1、FDS2或第二缺陷光形SDS是無法通過法規認證,自然也無法提供用路人具有安全性的近光燈光形或遠光燈光形。相反地,在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同時投射的情況下,第一缺陷光形FDS1、FDS2的亮區可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亮區彼此互補,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FDS2的暗區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暗區彼此部分重疊,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照明光形CLS1、CLS2;並且,完整照明光形CLS為符合法規且具備安全性的完整近光燈光形或完整遠光燈光形。其中,第一缺陷光形FDS1、FDS2、第二缺陷光形SDS與完整照明光形CLS1、CLS2分別為單一光形,而不是呈分離狀的多個光形。
舉例來說,配合圖1至圖9所示,當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在投射近光燈光束時,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會同時發光;此時,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發光面101a所產生的第一光束會朝第一透鏡單元11的入光面110投射,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發光面201a也會朝第二透鏡單元21的入光面210投射第二光束。接下來,第一主光源元件101所投射的第一光束通過第一透鏡單元11且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的出光面111而投射到第一透鏡單元11的外部,並形成第一缺陷光形FDS1;並且,第一副光源元件201所投射的第二光束通過第二透鏡單元21且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的出光面211而投射到第二透鏡單元21的外部,並形成第二缺陷光形SDS。最後,第一缺陷光形FDS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相接且互補而形成完整照明光形CLS1。
進一步來說,配合圖7至圖9所示,當第一主光源元件101所投射出的第一光束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而投射到一測試屏幕(圖中未具體繪示,測試屏幕可為德國道路交通許可規範所採用的用於測試出光分佈的投影布幕,但不以此為限;其中,測試屏幕包括了水平線H-H以及垂直線V-V)上時,會在測試屏幕上所形成第一缺陷光形FDS1(如圖7所示)。當第一副光源元件201所投射出的第二光束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投射到測試屏幕上時,會在測試屏幕上形成第二缺陷光形SDS(如圖8所示)。而當車燈裝置Z在投射近光燈光束時,第一缺陷光形FDS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會在同一個測試屏幕上重疊且互補而形成完整照明光形CLS1(如圖9所示,其為近光燈光形)。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7所示,第一缺陷光形FDS1可包括一第一亮區FDS11以及一第一暗區FDS12,第一暗區FDS12可部分包圍第一亮區FDS11。舉例來說,配合圖1至圖7所示,第一發光單元10在近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所投射出的第一缺陷光形FDS1是位於水平線H-H的下方,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相較於垂直線V-V是比較偏右。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亮區FDS11還可包括一第一主亮區FDS111以及一第一次亮區FDS112,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暗區FDS12還可包括一第一漸暗區FDS121以及一第一主暗區FDS122,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所呈現的亮度(或稱光強度)會由第一主亮區FDS111向外(朝第一主暗區FDS122)擴散且逐漸減弱(或稱降低)。其中,第一主亮區FDS111可稱為熱區(Hot spot)。再由圖7觀之,第一主亮區FDS111位於垂直線V-V的右側。
接著,配合圖8所示,第二缺陷光形SDS可包括一第二亮區SDS11以及一第二暗區SDS12,第二暗區SDS12部分包圍第二亮區SDS11。舉例來說,配合圖1至圖8所示,第二發光單元20在近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所投射出的第二缺陷光形SDS是位於水平線H-H的下方,且第二缺陷光形SDS相較於垂直線V-V是比較偏左。並且,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亮區SDS11可包括一第二主亮區SDS111以及一第二次亮區SDS112,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暗區SDS12可包括一第二漸暗區SDS121以及一第二主暗區SDS122,且第二缺陷光形SDS所呈現的亮度(或稱光強度)會由第二主亮區SDS111向外(朝第二主暗區SDS122)擴散且逐漸減弱(或稱降低)。其中,第二主亮區SDS111可稱為熱區(Hot spot)。再由圖8觀之,第二主亮區SDS111位於垂直線V-V的左側。
接下來,配合圖7至圖9所示,完整照明光形CLS1可包括一組合亮區CLS11以及一疊合暗區CLS12。舉例來說,配合圖1至圖9所示,當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一起投射時,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亮區FDS1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亮區SDS11能互補而形成組合亮區CLS11,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暗區FDS1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暗區SDS12能互補而形成疊合暗區CLS12。進一步來說,完整照明光形CLS1的組合亮區CLS11還可包括一最終主亮區CLS111以及一最終次亮區CLS112,完整照明光形CLS1的疊合暗區CLS12還可包括一最終漸暗區CLS121以及一最終主暗區CLS122。最終主亮區CLS111可由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主亮區FDS11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主亮區SDS111相接且互補(或稱為對稱設置)而形成;其中,第一主亮區FDS111與第二主亮區SDS11不重疊。最終次亮區CLS112可由第一次亮區FDS112與第二次亮區SDS112部分重疊而形成,第一次亮區FDS112與第二次亮區SDS112重疊的範圍比例可介於60~90%。最終漸暗區CLS121可由第一漸暗區FDS121與第一漸暗區FDS121部分重疊而形成,第一漸暗區FDS121與第二漸暗區1SDS121重疊的範圍比例介於60~90%。最終主暗區CLS122可由第一主暗區FDS122與第二主暗區SDS122部分重疊而形成,第一主暗區FDS122與第二主暗區SDS122重疊的範圍比例介於60~90%。藉此,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可利用第一缺陷光形FDS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重疊且互補而形成完整照明光形CLS1(如圖9所示,其為近光燈光形)。
相對地,配合圖1至圖11所示,在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在投射遠光燈光束時,可藉由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發光面101a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的發光面102a一起朝第一透鏡單元11的入光面110投射第一光束,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發光面201a也朝第二透鏡單元21的入光面210投射第二光束。接著,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所投射的第一光束通過第一透鏡單元11且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的出光面111而投射到第一透鏡單元11的外部,並形成第一缺陷光形FDS2(如圖10所示);並且,第一副光源元件201所投射的第二光束通過第二透鏡單元21且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的出光面211而投射到第二透鏡單元21的外部,並形成第二缺陷光形SDS(如圖8所示)。最後,第一缺陷光形FDS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部分重疊且互補而形成完整照明光形CLS2(如圖11所示,其為遠光燈光形)。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0所示,第一缺陷光形FDS2可包括一第一亮區FDS21以及一第一暗區FDS22,第一暗區FDS22部分包圍第一亮區FDS21。舉例來說,配合圖1至圖10所示,第一發光單元10在近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所投射出的第一缺陷光形FDS2是位於水平線H-H上,且第一缺陷光形FDS2相較於垂直線V-V是比較偏右。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2的第一亮區FDS21還可包括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1、FDS212以及一第一次亮區FDS213,第一缺陷光形FDS2的第一暗區FDS22還可包括一第一漸暗區FDS221以及一第一主暗區FDS222,且第一缺陷光形FDS2所呈現的亮度(或稱光強度)會由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1、FDS212向外(朝第一主暗區FDS222)擴散且亮度逐漸減弱(或稱降低)。其中,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1、FDS212可稱為熱區(Hot spot)。再由圖10觀之,第一主亮區FDS211落在垂直線V-V上,第一主亮區FDS212位於垂直線V-V的右側。
其中,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在遠光燈狀態與近光燈狀態下,第二照明模組2所產生的第二缺陷光形SDS都是相同的(即遠光燈光形與近光燈光形相同,如圖8所示),因此,在此不再特別說明。
接下來,配合圖8、圖10及圖11所示,完整照明光形CLS2可包括一組合亮區CLS21以及一疊合暗區CLS22。舉例來說,配合圖1至圖11所示,當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一起投射時,第一缺陷光形FDS2的第一亮區FDS2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亮區SDS11能互補而形成組合亮區CLS11,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2的第一暗區FDS2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暗區SDS12能互補而形成疊合暗區CLS12。進一步來說,完整照明光形CLS2的組合亮區CLS21還可包括多個最終主亮區CLS211、CLS212以及一最終次亮區CLS213,完整照明光形CLS2的疊合暗區CLS22還可包括一最終漸暗區CLS221以及一最終主暗區CLS222。其中,最終主亮區CLS211可由第一主亮區FDS211所形成的,最終主亮區CLS212可由第一主亮區FDS212與第二主亮區SDS111相接且互補而形成的;其中,第一主亮區FDS212與第二主亮區SDS111不重疊。最終次亮區CLS213可由第一次亮區FDS213與第二次亮區SDS112部分重疊而形成,第一次亮區FDS213與第二次亮區SDS112重疊的範圍比例可介於60~90%。最終漸暗區CLS221可由第一漸暗區FDS221與第二漸暗區SDS121部分重疊而形成,第一漸暗區FDS221與第二漸暗區SDS121重疊的範圍比例介於60~90%。最終主暗區CLS222可為第一主暗區FDS222與第二主暗區SDS122部分重疊而形成,第一主暗區FDS222與第二主暗區SDS122重疊的範圍比例介於60~90%。藉此,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可利用第一缺陷光形FDS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重疊且互補而形成完整照明光形CLS2(如圖11所示,其為遠光燈光形)。
藉此,本發明所提供的車燈裝置Z藉由上述的技術方案,可在行動載具上對稱設置第一照明模組1以及第二照明模組2,而提升行動載具外觀的美觀性。並且,近光燈的發光元件與遠光燈的發光元件可分散的設置在第一照明模組1以及第二照明模組2,因此,如圖4與圖5所示,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可以不需要緊密地設置在同一個裝置、同一個空間中,使得車燈裝置Z可以不需要設置過多的散熱元件,即可有效地散熱,且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的體積也能有效的縮小。
值得注意的是,配合圖1至圖6所示,在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模擬一重合狀態且第一透鏡焦點112重合於第二透鏡焦點212時,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呈一互補設置形態。進一步來說,配合圖6所示,在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模擬重合(或稱重疊)狀態且第一透鏡焦點112重合於第二透鏡焦點212時,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發光面101a、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的發光面102a以及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發光面201a彼此不重疊。並且,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可呈現對稱設置(即互補設置形態)。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2及圖13所示,本發明的第一照明模組1還可包括一第一導光單元12,第一導光單元12可位於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一透鏡單元11之間。並且,第二照明模組2還可包括一第二導光單元22,第二導光單元22位於第二發光單元20與第二透鏡單元21之間。其中,第一導光單元12與第二導光單元22的材料可為透明的塑膠或是玻璃,若是為塑膠,其材質可為光學級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或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舉例來說,配合圖2至圖4、圖12及圖14所示,第一導光單元12可包括一第一主光學元件120。其中,第一導光單元12所包括的主光學元件的數量較佳與第一發光單元1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相同,以本實施例而言,由於第一發光單元10僅包括一個近光燈光源元件(即第一主光源元件101),因此,第一導光單元12的主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一個,但不以此為限。第一主光學元件120對應於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第一主光學元件120鄰近於第一水平軸線115的一側或/且鄰近於第一垂直軸線116的一側具有至少一個第一主導光面120a;較佳地,第一主導光面120a可設置在第一主光學元件120較為靠近第一垂直軸線116的那一側。其中,第一主導光面120a可為一R角面、類似R角的一曲面、或一斜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並且,第一主光學元件120還可具有一入光面120b以及一出光面120c,入光面120b相對於出光面120c,第一主導光面120a連接於入光面120b與出光面120c且對應於第一透鏡單元11。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主光學元件120鄰近於第一水平軸線115的一側還可具有另一個第一主導光面120d。並且,第一主光學元件120的數量也可以是至少一個,如圖12及圖14所示。
接著,配合圖2、圖3、圖5及圖13所示,第二導光單元22可包括一第一副光學元件220;其中,第二導光單元22所包括的副光學元件的數量與第二發光單元2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相同,但不以此為限。以本實施例而言,由於第二發光單元20僅包括一個近光燈光源元件(即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因此,第二導光單元22的副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一個。第一副光學元件220對應於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第一副光學元件220鄰近於第二水平軸線215的一側或/且鄰近於第二垂直軸線216的一側具有一第一副導光面220a;較佳地,第一副導光面220a可設置在第一副光學元件220較為靠近第二垂直軸線216的那一側。其中,第一副導光面220a可為一R角面、類似R角的一弧面、或一斜面,但不以此為限。並且,第一副光學元件220可具有一入光面220b以及一出光面220c,入光面220b相對於出光面220c,第一副導光面220a連接於入光面220b與出光面220c且對應於第二透鏡單元21。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副光學元件220鄰近於第二水平軸線215的一側還可具有另一個第一副導光面(類似於圖14中第一主導光面120d的結構)。並且,第二導光單元22所包括的副光學元件的數量也可以大於第二發光單元2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不同,如圖14所示。
因此,配合圖1至圖16所示,當第一主光源元件101朝第一透鏡單元11投射第一光束時,一部分的第一光束會先投射到第一主光學元件120的入光面120b,接著,再由第一主光學元件120的出光面120c與第一主導光面120a投射到第一透鏡單元11。接下來,第一透鏡單元11的出光面111投射出第一光束,並形成第一校正缺陷光形。而當第一副光源元件201朝第一透鏡單元11投射第二光束時,一部分的第二光束會先投射到第一副光學元件220的入光面220b,接著,再由第一副光學元件220的出光面220c與第一副導光面220a投射到第二透鏡單元21。接下來,第二透鏡單元21的出光面211投射出第二光束,並形成第二校正缺陷光形。最後,第一校正缺陷光形與第二校正缺陷光形會重疊且互補而形成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1、CSS2(如圖15、16所示,其中,圖15為近光燈的光形,圖16為遠光燈的光形)。
藉此,由於車燈裝置Z在沒有設置第一導光單元12與第二導光單元22的情況下,所產生的近光燈光形(如圖9所示的完整照明光形CLS1)與遠光燈光形(如圖11所示的完整照明光形CLS2)會存在多個光鬚LW1、LW2,且遠光燈光形的多個最終主亮區CLS211、CLS212之間也會存在暗區DZ。因此,本發明所提供的車燈裝置Z可藉由在第一發光單元10的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一透鏡單元11之間設置第一主光學元件120,以及在第二發光單元20的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二透鏡單元21之間設置第一副光學元件220,以利用第一主光學元件120的第一主導光面120a與第一副光學元件220的第一副導光面220a分別擴大第一光束與第二光束的投射範圍,並解決近光燈光形偏下的問題,進而消除近光燈光形下方的多個光鬚以及遠光燈光形下方的多個光鬚。例如,圖9中的近光燈光形(即完整照明光形CLS1)下方具有兩個光鬚LW1、LW2,而圖15則表示出消除光鬚LW1、LW2(light whiskers)後的近光燈光形(即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1)。並且,圖11中的遠光燈光形(即完整照明光形CLS2)下方具有兩個光鬚LW1、LW2,且兩個熱區(即最終主亮區CLS211、CLS212)之間具有一個暗區DZ,而圖16則表示出消除光鬚LW1、LW2與暗區DZ後的遠光燈光形(即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2)。其中,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1可具有一校正亮區CSS11以及一校正暗區CSS12,校正亮區CSS11還可包括一校正主亮區CSS111以及一校正次亮區CSS112,校正暗區CSS12還可包括一校正漸暗區CSS121以及一校正主暗區CSS122,並且,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1的校正亮區CSS11以及校正暗區CSS12的形成原理與圖9中組合亮區CLS11以及疊合暗區CLS12的形成原理相同,在此不再特別說明。而且,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2也可具有一校正亮區CSS21以及一校正暗區CSS22,校正亮區CSS21還可包括多個校正主亮區CSS211、CSS212以及一校正次亮區CSS213,校正暗區CSS22還可包括一校正漸暗區CSS221以及一校正主暗區CSS222,並且,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2的校正亮區CSS21以及校正暗區CSS22的形成原理與圖11中組合亮區CLS21以及疊合暗區CLS22的形成原理相同,在此不再特別說明。
此外,再配合圖12所示,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本發明的第一導光單元12所包括的主光學元件的數量可與第一發光單元10的數量相同;也就是說,第一導光單元12還可包括第二主光學元件121。第二主光學元件121對應於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第二主光學元件121鄰近於第一水平軸線115的一側、或鄰近於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一側可具有一第二主導光面121a;其中,第二主導光面121a可為一R角面、類似R角的一曲面、或一斜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並且,第二主光學元件121還可具有一入光面121b以及一出光面121c,入光面121b相對於出光面121c,第二主導光面121a連接於入光面121b與出光面121c且對應於第一透鏡單元11。
並且,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也可藉由調整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第二主光源元件102以及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設置位置,例如,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之間的距離縮短,或者,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彼此更趨近於第一透鏡焦點112(或是第一垂直軸線116)與第二透鏡焦點212(或是第二垂直軸線216)。
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在實際實施時,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的設置方式並不限於上述內容,也可以左右對調、或是上下顛倒。並且,本發明的第一透鏡單元11與第二透鏡單元12為相同的透鏡結構,具有相同的光學設計參數(如透鏡材料、外觀、外形、曲面面形、焦點位置、焦距長等等皆為光學設計參數,但不以此為限),才能投射出彼此互補的光形;其中,第一透鏡單元11與第二透鏡單元12可為平凸型透鏡,且為單一曲面或多曲面結構,但不以此為限,習知技術領域者當知道任何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的透鏡或透鏡組(由一片以上的透鏡組成)技術,都被包含在本發明所稱之透鏡模組的範圍內。如此,在一個彼此分離且具相同的透鏡及機械固定結構下,可以結省開發成本,增加產業競爭力。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17至圖29,分別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的結構示意圖、第二照明模組的結構示意圖、第一照明模組與第二照明模組模擬疊合的結構示意圖、近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近光燈狀態的第二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近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遠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遠光燈狀態的第二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遠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第一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第二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近光燈狀態的第二光形示意圖以及遠光燈狀態的第二光形示意圖,並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16。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車燈裝置Z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Z大致相似,因此,相同元件的設置或作動在此不再贅述。配合圖4及圖5與圖17及圖18比較所示,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的排列方式,以及本實施例的第二發光單元20的數量。
配合圖1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10可包括多個主光源元件,多個主光源元件可包括具有一發光面101a的一第一主光源元件101以及具有一發光面102a的一第二主光源元件102;其中,第一主光源元件101可為近光燈光源,第二主光源元件102可為遠光燈光源,但不以此為限。第一主光源元件101以及第二主光源元件102分別對應於第一主區域113a、第二主區域113b、第三主區域113c與第四主區域113d中的至少一個主區域。舉例來說,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發光面101a可對應於第二主區域113b。第二主光源元件102與發光面102a可對應於第一主區域113a與第四主區域113d;其中,發光面101a的下緣與發光面102a的上緣較佳可為平齊狀態。進一步來說,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可對應於完全相同的主區域、部分相同的主區域、或者完全不同的主區域,但是,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的設置方式是以交錯方式設置。
接著,配合圖1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單元20可包括多個副光源元件,多個副光源元件包括具有一發光面201a的一第一副光源元件201以及具有一發光面202a的一第二副光源元件202;其中,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可為近光燈光源,第二副光源元件202可為遠光燈光源,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副光源元件201以及第二副光源元件202分別對應於第一副區域213a、第二副區域213b、第三副區域213c與第四副區域213d中的至少一個副區域。舉例來說,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發光面201a可對應於第一副區域213a。第二副光源元件202與發光面202a可對應於第二副區域213b與第三副區域213c。進一步來說,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可對應於完全相同的主區域、部分相同的主區域、或者完全不同的主區域,但是,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的設置方式是以交錯方式設置。
其中,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模擬一重合狀態且第一透鏡焦點112重合於第二透鏡焦點212時,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發光面101a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的發光面202a彼此接觸而不交疊,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的發光面102a與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發光面201a彼此接觸而不交疊(如圖19所示)。
因此,在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在投射近光燈光束時,可藉由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發光面101a朝第一透鏡單元11的入光面110投射第一光束,以及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發光面201a也朝第二透鏡單元21的入光面210投射第二光束。接著,第一主光源元件101所投射的第一光束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的出光面111而投射到第一透鏡單元11的外部,並形成第一缺陷光形FDS1(如圖20所示);並且,第一副光源元件201所投射的第二光束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的出光面211而投射到第二透鏡單元21的外部,並形成第二缺陷光形SDS1(如圖21所示)。最後,第一缺陷光形與第二缺陷光形部分重疊且互補而形成近光燈完整照明光形CLS1(如圖22所示,其為近光燈光形)。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20所示,第一缺陷光形FDS1可包括一第一亮區FDS11以及一第一暗區FDS12,第一暗區FDS12部分包圍第一亮區FDS11。舉例來說,第一發光單元10在近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所投射出的第一缺陷光形FDS1是位於水平線H-H的下方,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相較於垂直線V-V是比較偏右。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亮區FDS11還可包括一第一主亮區FDS111以及一第一次亮區FDS112,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暗區FDS12還可包括一第一漸暗區FDS121以及一第一主暗區FDS122,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所呈現的亮度會由第一主亮區FDS111向外擴散且逐漸減弱。其中,第一主亮區FDS111可稱為熱區(Hot spot)。再由圖21觀之,第一主亮區FDS111位於垂直線V-V的右側。
接著,配合圖21所示,第二缺陷光形SDS1可包括一第二亮區SDS11以及一第二暗區SDS12,第二暗區SDS12部分包圍第二亮區SDS11。舉例來說,第二發光單元20在近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所投射出的第二缺陷光形SDS1是位於水平線H-H的下方,且第二缺陷光形SDS1相較於垂直線V-V是比較偏左。並且,第二缺陷光形SDS1的第二亮區SDS11可包括一第二主亮區SDS111以及一第二次亮區SDS112,第二缺陷光形SDS1的第二暗區SDS12可包括一第二漸暗區SDS121以及一第二主暗區SDS122,且第二缺陷光形SDS1所呈現的亮度會由第二主亮區SDS111向外擴散且逐漸減弱。其中,第二主亮區SDS111可稱為熱區(Hot spot)。再由圖21觀之,第二主亮區SDS111位於垂直線V-V的左側。
接下來,配合圖20至圖22所示,完整照明光形CLS1可包括一組合亮區CLS11以及一疊合暗區CLS12。舉例來說,當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一起投射時,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亮區FDS1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亮區SDS11能互補而形成組合亮區CLS11,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暗區FDS1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暗區SDS12能互補而形成疊合暗區CLS12。並且,完整照明光形CLS1的組合亮區CLS11還可包括一最終主亮區CLS111以及一最終次亮區CLS112,完整照明光形CLS1的疊合暗區CLS12還可包括一最終漸暗區CLS121以及一最終主暗區CLS122。其中,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所產生完整照明光形CLS1(即近光燈光形,如圖22所示)的原理與第一實施例中車燈裝置Z所產生完整照明光形CLS1(即近光燈光形,如圖9所示)的原理相似,在此不再特別說明。藉此,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可利用第一缺陷光形FDS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1重疊且互補而形成完整照明光形CLS1。
相對地,在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在投射遠光燈光束時,可藉由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發光面101a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的發光面102a一起朝第一透鏡單元11的入光面110投射第一光束,以及利用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發光面201a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的發光面202a也朝第二透鏡單元21的入光面210投射第二光束。接著,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所投射的第一光束通過第一透鏡單元11且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的出光面111而投射到第一透鏡單元11的外部,並形成第一缺陷光形FDS2(如圖23所示);並且,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所投射的第二光束通過第二透鏡單元21且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的出光面211而投射到第二透鏡單元21的外部,並形成第二缺陷光形SDS2(如圖24所示)。最後,第一缺陷光形FDS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2部分重疊且互補而形成完整照明光形CLS2(如圖25所示,其為遠光燈光形)。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23所示,第一缺陷光形FDS2可包括一第一亮區FDS21以及一第一暗區FDS22,第一暗區FDS22部分包圍第一亮區FDS21。舉例來說,第一發光單元10在遠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所投射出的第一缺陷光形FDS2是位於水平線H-H上。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2的第一亮區FDS21還可包括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1、FDS212以及一第一次亮區FDS213,第一暗區FDS22還可包括一第一漸暗區FDS221以及一第一主暗區FDS222,且第一缺陷光形FDS2所呈現的亮度會由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1、FDS212向外擴散且逐漸減弱。其中,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1、FDS212可稱為熱區(Hot spot)。再由圖23觀之,第一主亮區FDS211位於垂直線V-V左側,第一主亮區FDS212位於垂直線V-V的右側。
接著,配合圖24所示,第二缺陷光形SDS2可包括一第二亮區SDS21以及一第二暗區SDS22,第二暗區SDS22部分包圍第二亮區SDS21。舉例來說,第二發光單元20在遠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所投射出的第二缺陷光形SDS2是位於水平線H-H上。並且,第二缺陷光形SDS2的第二亮區SDS21可包括多個第二主亮區SDS211、SDS212以及一第二次亮區SDS213,第二缺陷光形SDS2的第二暗區SDS22可包括一第二漸暗區SDS221以及一第二主暗區SDS222,且第二缺陷光形SDS2所呈現的亮度會由多個第二主亮區SDS211、SDS212向外擴散且逐漸減弱。其中,多個第二主亮區SDS211、SDS212可稱為熱區。再由圖24觀之,第二主亮區SDS211位於垂直線V-V右側,第二主亮區SDS212位於垂直線V-V的左側。
接下來,配合圖23至圖25所示,完整照明光形CLS2可包括一組合亮區CLS21以及一疊合暗區CLS22。舉例來說,當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一起投射時,第一缺陷光形FDS2的第一亮區FDS2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2的第二亮區SDS21能互補而形成組合亮區CLS21,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2的第一暗區FDS2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2的第二暗區SDS22能互補而形成疊合暗區CLS22。進一步來說,完整照明光形CLS2的組合亮區CLS21還可包括多個最終主亮區CLS211、CLS212以及一最終次亮區CLS213,完整照明光形CLS2的疊合暗區CLS22還可包括一最終漸暗區CLS221以及一最終主暗區CLS222。其中,最終主亮區CLS211可由第一主亮區FDS211與第二主亮區SDS211相接且互補而形成的,最終主亮區CLS212可由第一主亮區FDS212與第二主亮區SDS212相接且互補而形成的;其中,第一主亮區FDS211與第二主亮區SDS211不重疊,且第一主亮區FDS212與第二主亮區SDS212不重疊。最終次亮區CLS213可由第一次亮區FDS213與第二次亮區SDS213部分重疊而形成,第一次亮區FDS213與第二次亮區SDS213重疊的範圍比例可介於60~90%。最終漸暗區CLS221可由第一漸暗區FDS221與第二漸暗區SDS221部分重疊而形成,第一漸暗區FDS221與第二漸暗區SDS221重疊的範圍比例介於60~90%。最終主暗區CLS222可為第一主暗區FDS222與第二主暗區SDS222部分重疊而形成,第一主暗區FDS222與第二主暗區SDS222重疊的範圍比例介於60~90%。藉此,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可利用第一缺陷光形FDS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2重疊且互補而形成完整照明光形CLS2(如圖25所示,其為遠光燈光形)。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的車燈裝置Z在實際實施時,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的設置方式並不限於上述內容,也可以左右對調、或是上下顛倒。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的第一照明模組1還可包括一第一導光單元12,第一導光單元12位於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一透鏡單元11之間,第一導光單元12可包括至少一個第一主光學元件,第一主光學元件對應於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第一主光學元件鄰近於第一透鏡焦點112的一側具有一第一主導光面。
舉例來說,配合圖26所示,第一導光單元12可包括一第一主光學元件120;其中,第一導光單元12所包括的主光學元件的數量較佳與第一發光單元1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相同,但不以此為限。第一主光學元件120對應於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第一主光學元件120鄰近於第一水平軸線115的一側或/且鄰近於第一垂直軸線116(請一併參閱圖12)的一側的一側具有一第一主導光面120a;較佳地,第一主導光面120a可設置在第一主光學元件120較為靠近第一垂直軸線116的那一側。其中,第一主導光面120a可為一R角面、類似R角的一曲面、或一斜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並且,第一主光學元件120還可具有一入光面120b以及一出光面120c,入光面120b相對於出光面120c,第一主導光面120a連接於入光面120b與出光面120c且對應於第一透鏡單元11。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主光學元件120鄰近於第一水平軸線115的一側還可具有另一個第一主導光面(類似於圖14中第一主導光面120d的結構)。並且,第一導光單元12所包括的主光學元件的數量也可以大於第一發光單元1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不同,如圖14所示。
並且,本實施例的第二照明模組2也可包括一第二導光單元22,第二導光單元22位於第二發光單元20與第二透鏡單元21之間,第二導光單元22可包括至少一個第二副光學元件,第二副光學元件對應於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第二副光學元件鄰近於第二透鏡焦點212的一側具有一第一副導光面。
舉例來說,配合圖28所示,第二導光單元22可包括一第一副光學元件220;其中,第二導光單元22所包括的副光學元件的數量較佳與第二發光單元2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相同,但不以此為限;以本實施例而言,由於第二發光單元20僅包括一個近光燈光源元件(即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因此,第二導光單元22的副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一個。第一副光學元件220對應於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第一副光學元件220鄰近第二水平軸線215的一側或/且鄰近於第二垂直軸線216(請一併參閱圖13)的一側具有一第一副導光面220a;較佳地,第一副導光面220a可設置在第一副光學元件220較為靠近第二垂直軸線216的那一側。其中,第一副導光面220a可為一R角面、類似R角的一弧面、或一斜面,但不以此為限。並且,第一副導光面220a可具有一入光面220b以及一出光面220c,入光面220b相對於出光面220c,第一副導光面220a連接於入光面220b與出光面220c且對應於第二透鏡單元21。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副光學元件220鄰近於第二水平軸線215的一側還可具有另一個第一副導光面(類似於圖14中第一主導光面120d的結構)。並且,第二導光單元22所包括的副光學元件的數量也可以大於第二發光單元2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不同,如圖14所示。
藉此,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藉由在第一發光單元10的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一透鏡單元11之間設置第一主光學元件120,以及在第二發光單元20的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二透鏡單元21之間設置第一副光學元件220,以利用第一主光學元件120的第一主導光面120a與第一副光學元件220的第一副導光面220a分別擴大第一光束與第二光束的投射範圍,進而消除近光燈光形與遠光燈光形下方的光鬚,並消除遠光燈光形中的暗區。例如,圖22中的近光燈光形(即完整照明光形CLS1)下方具有兩個光鬚LW1、LW2,而圖28則表示出消除光鬚LW1、LW2後的近光燈光形(即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1)。並且,圖25中的遠光燈光形(即完整照明光形CLS2)下方具有兩個光鬚LW1、LW2,且兩個熱區(即最終主亮區CLS211、CLS212)之間具有一個暗區DZ,而圖29則表示出消除光鬚LW1、LW2與暗區DZ後的遠光燈光形(即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2)。其中,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1可具有一校正亮區CSS11以及一校正暗區CSS12,校正亮區CSS11還可包括一校正主亮區CSS111以及一校正次亮區CSS112,校正暗區CSS12還可包括一校正漸暗區CSS121以及一校正主暗區CSS122,並且,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1的校正亮區CSS11以及校正暗區CSS12的形成原理與圖22中組合亮區CLS11以及疊合暗區CLS12的形成原理相同,在此不再特別說明。而且,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2也可具有一校正亮區CSS21以及一校正暗區CSS22,校正亮區CSS21還可包括一校正主亮區CSS211以及一校正次亮區CSS213,校正暗區CSS22還可包括一校正漸暗區CSS221以及一校正主暗區CSS222,並且,完整校正照明光形CSS2的校正亮區CSS21以及校正暗區CSS22的形成原理與圖25中組合亮區CLS21以及疊合暗區CLS22的形成原理相同,在此不再特別說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藉由設置第一主光學元件120以及第一副光學元件220,使得圖25中的最終主亮區CLS211、CLS212相互趨近,而形成了校正主亮區CSS211。
此外,配合圖12所示,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二主光源元件102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的前方也可設置類似於圖12中的第二主光學元件121的光學元件,且設置方式可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在此不再特別說明。
[第三實施例]
請參閱圖30至圖40,分別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的結構示意圖、第二照明模組的結構示意圖、第一照明模組與第二照明模組模擬疊合的結構示意圖、近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近光燈狀態的第二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近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遠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遠光燈狀態的第二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遠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第一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以及第二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並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29。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車燈裝置Z與上述各實施例的車燈裝置Z大致相似,因此,相同元件的設置或作動在此不再贅述。而本實施例與上述各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配合圖4及圖5、圖17及圖18、與圖30及圖31比較所示,本實施例與上述各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的排列方式,以及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的數量。
配合圖30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10可包括多個主光源元件,多個主光源元件包括具有一發光面101a的一第一主光源元件101、具有一發光面102a的一第二主光源元件102以及具有一發光面103a的一第三主光源元件103;其中,第一主光源元件101可為近光燈光源,第二主光源元件102與第三主光源元件103可為遠光燈光源,但不以此為限。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第二主光源元件102以及第三主光源元件103可分別對應於第一主區域113a、第二主區域113b、第三主區域113c與第四主區域113d中的至少一個主區域。舉例來說,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發光面101a可對應於第一主區域113a與第二主區域113b;第二主光源元件102可對應於第二主區域113b與第三主區域113c,而發光面102a對應於第三主區域113c;第三主光源元件103可對應於第一主區域113a與第四主區域113d,而發光面103a對應於第四主區域113d,但不以此為限。也就是說,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第二主光源元件102與第三主光源元件103可對應於完全相同的主區域、部分相同的主區域、或者完全不同的主區域。但是,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是以交錯方式設置,且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三主光源元件103也是以交錯方式設置。此外,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下緣可對應於第一透鏡焦點112與第一水平軸線115,發光面102a的上緣與發光面103a的上緣可對應於第一水平軸線115。並且,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之間可具有一預定距離H,且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與第三主光源元件103之間的距離也與預定距離H相同。
接著,配合圖3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單元20可包括多個副光源元件,多個副光源元件包括具有一發光面201a的一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具有一發光面202a的一第二副光源元件202以及具有一發光面203a的一第三副光源元件203;其中,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可為近光燈光源,第三副光源元件203可為遠光燈光源,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第二副光源元件202以及第三副光源元件203可分別對應於第一副區域213a、第二副區域213b、第三副區域213c與第四副區域213d中的至少一個主區域。舉例來說,第一副光源元件201可對應於第一副區域213a、第二副區域213b、第三副區域213c與第四副區域213d,且發光面203a可對應於第三副區域213c與第四副區域213d;第二副光源元件202與發光面202a可對應於第二副區域213b;第三副光源元件203與發光面203a可對應於第一副區域213a,但不以此為限;也就是說,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第二副光源元件202以及第三副光源元件203可對應於完全相同的主區域、部分相同的主區域、或者完全不同的主區域。但是,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是以交錯方式設置,且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三副光源元件203也是以交錯方式設置。此外,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上緣可對應於第二透鏡焦點212與第二水平軸線215,第二副光源元件202的下緣與第三副光源元件203的下緣可對應於第二水平軸線215。並且,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三副光源元件203之間的距離與預定距離H(如圖30所示)相同。
進一步地,配合圖3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模擬重合狀態且第一透鏡焦點112重合於第二透鏡焦點212時,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發光面101a的下緣與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上緣重疊,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的發光面102a的上緣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的下緣重疊,第三主光源元件103的發光面103a的上緣與第三副光源元件203的下緣重疊;並且,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發光面201a的上緣與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下緣重疊、第二副光源元件202的發光面202a的下緣與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的上緣重疊,第三副光源元件203的發光面203a的下緣與第三主光源元件103的上緣重疊。
因此,在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在投射近光燈光束時,可藉由第一主光源元件101的發光面101a朝第一透鏡單元11的入光面110投射第一光束,以及利用第一副光源元件201的發光面201a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的發光面202a朝第二透鏡單元21的入光面210投射第二光束。接著,第一主光源元件101所投射的第一光束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的出光面111而投射到第一透鏡單元11的外部,並形成第一缺陷光形FDS1(如圖33所示);並且,第一副光源元件201與第二副光源元件202所投射的第二光束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的出光面211而投射到第二透鏡單元21的外部,並形成第二缺陷光形SDS1(如圖34所示)。最後,第一缺陷光形FDS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1部分重疊且互補而形成完整照明光形CLS1(如圖35所示,其為近光燈光形)。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33所示,第一缺陷光形FDS1可包括一第一亮區FDS11以及一第一暗區FDS12,第一暗區FDS12部分包圍第一亮區FDS11。舉例來說,第一發光單元10在近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所投射出的第一缺陷光形FDS1是位於水平線H-H的下方。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亮區FDS11還可包括一第一主亮區FDS111以及一第一次亮區FDS112,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暗區FDS12還可包括一第一漸暗區FDS121以及一第一主暗區FDS122;即,第一缺陷光形FDS1所呈現的亮度會由第一主亮區FDS111向外擴散且逐漸減弱。其中,第一主亮區FDS111可稱為熱區(Hot spot)。再由圖33觀之,第一主亮區FDS111位於垂直線V-V上。
接著,配合圖34所示,第二缺陷光形SDS1可包括一第二亮區SDS11以及一第二暗區SDS12,第二暗區SDS12部分包圍第二亮區SDS11。舉例來說,第二發光單元20在近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所投射出的第二缺陷光形SDS1是位於水平線H-H的下方。並且,第二缺陷光形SDS1的第二亮區SDS11可包括多個第二主亮區SDS111、SDS113以及一第二次亮區SDS112,第二缺陷光形SDS1的第二暗區SDS12可包括一第二漸暗區SDS121以及一第二主暗區SDS122;即,第二缺陷光形SDS1所呈現的亮度會由多個第二主亮區SDS111、SDS113向外擴散且逐漸減弱。其中,多個第二主亮區SDS111、SDS113可稱為熱區。再由圖34觀之,多個第二主亮區SDS111、SDS113分別位於垂直線V-V的兩側。
接下來,配合圖33至圖35所示,完整照明光形CLS1可包括一組合亮區CLS11以及一疊合暗區CLS12。舉例來說,當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一起投射時,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亮區FDS1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亮區SDS11能互補而形成組合亮區CLS11,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1的第一暗區FDS1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的第二暗區SDS12能互補而形成疊合暗區CLS12。並且,完整照明光形CLS1的組合亮區CLS11還可包括一最終主亮區CLS111以及一最終次亮區CLS112,完整照明光形CLS1的疊合暗區CLS12還可包括一最終漸暗區CLS121以及一最終主暗區CLS122。其中,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所產生完整照明光形CLS1(即近光燈光形)的原理與前述實施例中車燈裝置Z所產生完整照明光形CLS1(即近光燈光形,如圖9與圖22所示)的原理相似,在此不再特別說明;值得注意的是,最終主亮區CLS111可由第一主亮區FDS111與多個第二主亮區SDS111、SDS113相接且互補而形成;其中,第一主亮區FDS111與多個第二主亮區SDS111、SDS113彼此不重疊。
相對地,在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在投射遠光燈光束時,在近光燈開啟的基礎下,可再藉由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的發光面102a與第三主光源元件103的發光面103a一起朝第一透鏡單元11的入光面110投射第一光束,以及利用第三副光源元件203的發光面203a朝第二透鏡單元21的入光面210投射第二光束。接著,第二主光源元件102與第三主光源元件103再加上近光燈開啟的基礎下所投射的第一光束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的出光面111而投射到第一透鏡單元11的外部,並形成第一缺陷光形FDS2(如圖36所示);並且,第三副光源元件203再加上近光燈開啟的基礎下所投射的第二光束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的出光面211而投射到第二透鏡單元21的外部,並形成第二缺陷光形SDS2(如圖37所示)。最後,第一缺陷光形FDS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2部分重疊且互補而形成完整照明光形CLS2(如圖38所示,其為遠光燈光形)。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36所示,第一缺陷光形FDS2可包括一第一亮區FDS21以及一第一暗區FDS22,第一暗區FDS22部分包圍第一亮區FDS21。舉例來說,第一發光單元10在遠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一透鏡單元11所投射出的第一缺陷光形FDS2是位於水平線H-H上。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2的第一亮區FDS21還可包括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1、FDS212、FDS214以及一第一次亮區FDS213,第一暗區FDS22還可包括一第一漸暗區FDS221以及一第一主暗區FDS222;即,第一缺陷光形FDS2所呈現的亮度會由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1、FDS212、FDS214向外擴散且逐漸減弱。其中,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1、FDS212、FDS214可稱為熱區。再由圖36觀之,第一主亮區FDS211位於水平線H-H上方且位於垂直線V-V上,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2、FDS214位於水平線H-H下方且分別位於垂直線V-V兩側。
接著,配合圖37所示,第二缺陷光形SDS2可包括一第二亮區SDS21以及一第二暗區SDS22,第二暗區SDS22部分包圍第二亮區SDS21。舉例來說,第二發光單元20在遠光燈狀態下藉由第二透鏡單元21所投射出的第二缺陷光形SDS2是位於水平線H-H上。並且,第二缺陷光形SDS2的第二亮區SDS21可包括多個第二主亮區SDS211、SDS212、SDS214以及一第二次亮區SDS213,第二缺陷光形SDS2的第二暗區SDS22可包括一第二漸暗區SDS221以及一第二主暗區SDS222;即,第二缺陷光形SDS2所呈現的亮度會由多個第二主亮區SDS211、SDS212、SDS214向外擴散且逐漸減弱。其中,多個第二主亮區SDS211、SDS212、SDS214可稱為熱區(Hot spot)。再由圖37觀之,多個第二主亮區SDS211、SDS212位於水平線H-H上方且分別位於垂直線V-V兩側,第二主亮區SDS214位於水平線H-H下方且位於垂直線V-V上。
接下來,配合圖36至圖38所示,完整照明光形CLS2可包括一組合亮區CLS21以及一疊合暗區CLS22。舉例來說,當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一起投射時,第一缺陷光形FDS2的第一亮區FDS21與第二缺陷光形SDS2的第二亮區SDS21能互補而形成組合亮區CLS21,並且,第一缺陷光形FDS2的第一暗區FDS22與第二缺陷光形SDS2的第二暗區SDS22能互補而形成疊合暗區CLS22。進一步來說,完整照明光形CLS2的組合亮區CLS21還可包括多個最終主亮區CLS211、CLS212以及一最終次亮區CLS213,完整照明光形CLS2的疊合暗區CLS22還可包括一最終漸暗區CLS221以及一最終主暗區CLS222。其中,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所產生完整照明光形CLS2(即遠光燈光形,如圖38所示)的原理與第二實施例中車燈裝置Z所產生完整照明光形CLS2(即遠光燈光形,如圖25所示)的原理相似,在此不再特別說明;值得注意的是,最終主亮區CLS211可由第一主亮區FDS211與多個第二主亮區SDS211、SDS212相接且互補而形成的,最終主亮區CLS212可由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2、FDS214與第二主亮區SDS214相接且互補而形成的;其中,第一主亮區FDS211與多個第二主亮區SDS211、SDS212彼此不重疊,且多個第一主亮區FDS212、FDS214與第二主亮區SDS214彼此不重疊。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的車燈裝置Z在實際實施時,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的設置方式並不限於上述內容,也可以左右對調、或是上下顛倒。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的第一照明模組1還包括一第一導光單元12,第一導光單元12位於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一透鏡單元11之間,第一導光單元12包括至少一個第一主光學元件,第一主光學元件對應於第一主光源元件101。舉例來說,配合圖30及圖39所示,第一導光單元12可包括一第一主光學元件120;其中,第一導光單元12所包括的主光學元件的數量較佳與第一發光單元1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相同,但不以此為限;以本實施例而言,由於第一發光單元10僅包括一個近光燈光源元件(即第一主光源元件101),因此,第一導光單元12的主光學元件的數量為一個。第一主光學元件120對應於第一主光源元件101,且第一主光學元件120對應於於第一垂直軸線116(請一併參閱圖12)的兩側分別具有一第一主導光面120a;其中,第一主導光面120a可為一R角面、類似R角的一曲面、或一斜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並且,第一主光學元件120還可具有一入光面120b以及一出光面120c,入光面120b相對於出光面120c,每一個第一主導光面120a連接於入光面120b與出光面120c且對應於第一透鏡單元11。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導光單元12所包括的主光學元件的數量也可以大於第一發光單元1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不同,如圖14所示。
並且,配合圖31及圖40所示,本實施例的第二照明模組2還可包括一第二導光單元22,第二導光單元22位於第二發光單元20與第二透鏡單元21之間,第二導光單元22包括多個第二副光學元件,多個第二副光學元件分別對應於第一副光源元件201以及第二副光源元件202。舉例來說,配合圖40所示,第二導光單元22可包括一第一副光學元件220以及一第二副光學元件221;其中,第二導光單元22所包括的主光學元件的數量較佳與第二發光單元2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相同,但不以此為限。第一副光學元件220對應於第一副光源元件201,且第一副光學元件220鄰近於第二水平軸線215的一側或/且鄰近於第二垂直軸線216(請一併參閱圖13)的一側具有一第一副導光面220a;其中,第一副光學元件220還可具有一入光面220b以及一出光面220c,入光面220b相對於出光面220c,第一副導光面220a連接於入光面220b與出光面220c且對應於第二透鏡單元21。而第二副光學元件221對應於第二副光源元件202,第二副光學元件221鄰近於第二水平軸線215的一側或/且鄰近於第二垂直軸線216(請一併參閱圖13)的一側具有一第二副導光面221a;其中,第二副光學元件221還可具有一入光面221b以及一出光面221c,入光面221b相對於出光面221c,第二副導光面221a連接於入光面221b與出光面221c且對應於第二透鏡單元21。其中,第一副導光面220a與第二副導光面221a可為一R角面、類似R角的一弧面、或一斜面,但不以此為限。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導光單元22所包括的副光學元件的數量也可以大於第二發光單元20的近光燈光源元件的數量不同,如圖14所示。
藉此,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藉由在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一透鏡單元11之間設置第一主光學元件120,以及在第二發光單元20與第二透鏡單元21之間設置第一副光學元件220與第二副光學元件221,以利用第一主光學元件120的第一主導光面120a、第一副光學元件220的第一副導光面220a與第二副光學元件221的第二副導光面221a分別擴大第一光束與第二光束的投射範圍,進而消除近光燈光形(即圖35中的完整照明光形CLS1)及遠光燈光形(即圖38中的完整照明光形CLS2)下方的光鬚LW1、LW2,以及消除遠光燈光形中的暗區DZ。
此外,配合圖12所示,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二主光源元件102、第三主光源元件103以及第三副光源元件203的前方也可設置類似於圖12中的第二主光學元件121的光學元件,且設置方式可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在此不再特別說明。
然而,上述各實施例所舉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可行的實施例而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所提供的車燈裝置Z,其能通過“第一照明模組1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10以及一第一透鏡單元11。第一透鏡單元11對應於第一發光單元10。第二照明模組2包括一第二發光單元20以及一第二透鏡單元21。第二透鏡單元21對應於第二發光單元20。其中,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相互獨立且分離,且第一透鏡單元11的結構與第二透鏡單元21的結構相同;其中,第一發光單元10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束經由第一透鏡單元11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一缺陷光形,第二發光單元20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束經由第二透鏡單元21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二缺陷光形,且第一缺陷光形與第二缺陷光形互補而形成一完整照明光形”的技術方案,不僅能提升美觀性,而且還可有效縮小車燈裝置的體積,以及降低散熱成本。
更進一步來說,本發明所提供的車燈裝置Z藉由上述的技術方案,可在行動載具上對稱設置第一照明模組1以及第二照明模組2,而提升行動載具外觀的美觀性。並且,近光燈的發光元件與遠光燈的發光元件可分散的設置在第一照明模組1以及第二照明模組2,因此,如圖4與圖5所示,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二發光單元20可以不需要緊密地設置在同一個裝置、同一個空間中,使得車燈裝置Z可以不需要設置過多的散熱元件,即可有效地散熱,且第一照明模組1與第二照明模組2的體積也能有效的縮小。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車燈裝置Z還可藉由在第一發光單元10與第一透鏡單元11之間設置第一導光單元12,以及在第二發光單元20與第二透鏡單元21之間設置第二導光單元22,以擴大第一光束與第二光束的投射範圍,進而消除原先近光燈 光形下方的光鬚或消除原先遠光燈光形下方的光鬚。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Z:車燈裝置
1:第一照明模組
10:第一發光單元
101:第一主光源元件
101a、102a、103a:發光面
102:第二主光源元件
103:第三主光源元件
11:第一透鏡單元
110、120b、121b:入光面
111、120c、121c:出光面
112:第一透鏡焦點
113:第一基準面
113a:第一主區域
113b:第二主區域
113c:第三主區域
113d:第四主區域
114:第一光軸
115:第一水平軸線
116:第一垂直軸線
12:第一導光單元
120:第一主光學元件
120a、120d:第一主導光面
121:第二主光學元件
121a:第二主導光面
122:第三主光學元件
2:第二照明模組
20:第二發光單元
201:第一副光源元件
201a、202a、203a:發光面
202:第二副光源元件
203:第三副光源元件
21:第二透鏡單元
210、220b、221b:入光面
211、220c、221c:出光面
212:第二透鏡焦點
213:第二基準面
213a:第一副區域
213b:第二副區域
213c:第三副區域
213d:第四副區域
214:第二光軸
215:第二水平軸線
216:第二垂直軸線
22:第二導光單元
220:第一副光學元件
220a:第一副導光面
221:第二副光學元件
221a:第二副導光面
222:第三副光學元件
CLS1、CLS2:完整照明光形
CLS11、CLS21:組合亮區
CLS111、CLS211、CLS212:最終主亮區
CLS112、CLS213:最終次亮區
CLS12、CLS22:疊合暗區
CLS121、CLS221:最終漸暗區
CLS122、CLS222:最終主暗區
CSS1、CSS2:完整校正照明光形
CSS11、CSS21:校正亮區
CSS111、CSS211、CSS212:校正主亮區
CSS112、CSS213:校正次亮區
CSS12、CSS22:校正暗區
CSS121、CSS221:校正漸暗區
CSS122、CSS222:校正主暗區
DZ:暗區
FDS1、FDS2:第一缺陷光形
FDS11、FDS21:第一亮區
FDS111、FDS211、FDS212、FDS214:第一主亮區
FDS112、FDS213:第一次亮區
FDS12、FDS22:第一暗區
FDS121、FDS221:第一漸暗區
FDS122、FDS222:第一主暗區
H:預定距離
LW1、LW2:光鬚
SDS、SDS1、SDS2:第二缺陷光形
SDS11、SDS21:第二亮區
SDS111、SDS113、SDS211、SDS212、SDS214:第二主亮區
SDS112、SDS213:第二次亮區
SDS12、SDS22:第二暗區
SDS121、SDS221:第二漸暗區
SDS122、SDS222:第二主暗區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發光單元與第二發光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與第二照明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二照明模組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與第二照明模組模擬疊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與遠光燈狀態的第二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二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主光學元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的第二光形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狀態的第二光形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二照明模組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1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與第二照明模組模擬疊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20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的第二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2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2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狀態的第二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25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
圖26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2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二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2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的第二光形示意圖。
圖2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狀態的第二光形示意圖。
圖30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31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二照明模組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32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與第二照明模組模擬疊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33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34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的第二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35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近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
圖36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狀態的第一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37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狀態的第二缺陷光形的光形示意圖。
圖38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遠光燈狀態的第一光形示意圖。
圖39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一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40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車燈裝置的第二照明模組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Z:車燈裝置
1:第一照明模組
10:第一發光單元
101:第一主光源元件
102:第二主光源元件
11:第一透鏡單元
110:入光面
111:出光面
112:第一透鏡焦點
114:第一光軸
115:第一水平軸線
116:第一垂直軸線
2:第二照明模組
20:第二發光單元
201:第一副光源元件
21:第二透鏡單元
210:入光面
211:出光面
212:第二透鏡焦點
214:第二光軸
215:第二水平軸線
216:第二垂直軸線
Claims (10)
- 一種車燈裝置,其包括:一第一照明模組,其包括:一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一透鏡單元,其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二照明模組,其包括:一第二發光單元;以及一第二透鏡單元,其對應於該第二發光單元;其中,該第一照明模組與該第二照明模組相互獨立且分離,且該第一透鏡單元的結構與該第二透鏡單元的結構相同;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所產生的一第一光束經由該第一透鏡單元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一缺陷光形,該第二發光單元所產生的一第二光束經由該第二透鏡單元的投射而形成一第二缺陷光形,且該第一缺陷光形與該第二缺陷光形互補而形成一完整照明光形;其中,該第一透鏡單元還具有一第一基準面、一第一水平軸線以及一第一垂直軸線,該第一水平軸線與該第一垂直軸線將該第一基準面區分為多個主區域,且多個該主區域包括一第一主區域、一第二主區域、一第三主區域以及一第四主區域;其中,該第二透鏡單元還具有一第二基準面、一第二水平軸線以及一第二垂直軸線,該第二水平軸線與該第二垂直軸線將該第二基準面區分為多個副區域,且多個該副區域包括一第一副區域、一第二副區域、一第三副區域以及一第四副區域;其中,該第一發光單元包括多個主光源元件,每一該主光源元件的一發光面對應於該第一主區域、該第二主區域、該第三主區域以及第四主區域中的至少一該主區域;其中, 該第二發光單元包括至少一副光源元件,至少一該副光源元件的一發光面對應於該第一副區域、該第二副區域、該第三副區域以及第四副區域中的至少一該副區域。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該第一缺陷光形包括一第一亮區以及一第一暗區,該第一暗區部分包圍該第一亮區,該第二缺陷光形包括一第二亮區以及一第二暗區,該第二暗區部分包圍該第二亮區,該完整照明光形包括一組合亮區以及一疊合暗區;其中,該第一亮區與該第二亮區部分重疊而形成該組合亮區,該第一暗區與該第二暗區部分重疊而形成該疊合暗區;其中,該第一缺陷光形、該第二缺陷光形與該完整照明光形分別為單一光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單元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第一透鏡焦點,該第一透鏡單元的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相對設置,該第一透鏡焦點位於該第一發光單元上或者位於該第一透鏡單元的該入光面與該第一發光單元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單元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第二透鏡焦點,該第二透鏡單元的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相對設置,該第二透鏡焦點位於該第二發光單元上或者位於該第二透鏡單元的該入光面與該第二發光單元之間;其中,在該第一照明模組與該第二照明模組模擬一重合狀態且該第一透鏡焦點重合於該第二透鏡焦點時,該第一發光單元與該第二發光單元呈一互補設置形態。
-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單元還具有一第一光軸,該第一透鏡焦點位於該第一基準面上,該第一光軸、該第一水平軸線以及該第一垂直軸線三者相互垂直且相交於該第一透鏡焦點;其中,該第二透鏡單元還具有一第二光軸,該第二透鏡焦點位於該第二基準面上,該第二光軸、 該第二水平軸線以及該第二垂直軸線三者相互垂直且相交於該第二透鏡焦點。
- 如請求項4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多個該主光源元件包括一第一主光源元件以及一第二主光源元件,該第一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以及該第二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分別對應於該第一主區域、該第二主區域、該第三主區域與第四主區域中的至少一該主區域;其中,至少一該副光源元件包括一第一副光源元件,該第一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對應於該第一副區域、該第二副區域、該第三副區域與該第四副區域中的至少一該副區域;其中,在該第一照明模組與該第二照明模組模擬該重合狀態且該第一透鏡焦點重合於該第二透鏡焦點時,該第一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該第二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以及該第一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彼此不交疊。
- 如請求項5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該第一照明模組還包括一第一導光單元,該第一導光單元位於該第一發光單元與該第一透鏡單元之間,該第一導光單元包括一第一主光學元件,該第一主光學元件對應於該第一主光源元件,該第一主光學元件鄰近於該第一透鏡焦點的一側具有一第一主導光面;其中,該第二照明模組還包括一第二導光單元,該第二導光單元位於該第二發光單元與該第二透鏡單元之間,該第二導光單元包括一第一副光學元件,該第一副光學元件對應於該第一副光源元件,該第一副光學元件鄰近於該第二透鏡焦點的一側具有一第一副導光面。
- 如請求項4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多個該主光源元件包括一第一主光源元件以及一第二主光源元件,該第一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以及該第二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分別對應於該第一主區域、該第二主區域、該第三主區域與第四主區域 中的至少一該主區域;其中,該第二發光單元包括多個該副光源元件,多個該副光源元件包括一第一副光源元件以及一第二副光源元件,該第一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以及該第二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分別對應於該第一副區域、該第二副區域、該第三副區域與該第四副區域中的至少一該副區域;其中,在該第一照明模組與該第二照明模組模擬該重合狀態且該第一透鏡焦點重合於該第二透鏡焦點時,該第一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該第二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該第一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以及該第二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彼此不交疊。
-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該第一照明模組還包括一第一導光單元,該第一導光單元位於該第一發光單元與該第一透鏡單元之間,該第一導光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一主光學元件,至少一該第一主光學元件對應於該第一主光源元件,至少一該第一主光學元件鄰近於該第一透鏡焦點的一側具有一第一主導光面;其中,該第二照明模組還包括一第二導光單元,該第二導光單元位於該第二發光單元與該第二透鏡單元之間,該第二導光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二副光學元件,至少一該第二副光學元件對應於該第一副光源元件,該第二副光學元件鄰近於該第二透鏡焦點的一側具有一第一副導光面。
- 如請求項4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多個該主光源元件包括一第一主光源元件、一第二主光源元件以及一第三主光源元件,該第一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對應於該第一主區域與該第二主區域,該第二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對應於該第三主區域,該第三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對應於該第四主區域;其中,該第二發光單元包括多個該副光源元件,多個該副光源元件包括一第一副光源元件、一第二副光源元件以及一第 三副光源元件,該第一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對應於該第二副區域,該第二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對應於該第一副區域,該第三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對應於該第三副區域與該第四副區域;其中,在該第一照明模組與該第二照明模組模擬該重合狀態且該第一透鏡焦點重合於該第二透鏡焦點時,該第一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該第二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該第三主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該第一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該第二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以及該第三副光源元件的該發光面彼此不交疊。
- 如請求項9所述的車燈裝置,其中,該第一照明模組還包括一第一導光單元,該第一導光單元位於該第一發光單元與該第一透鏡單元之間,該第一導光單元包括至少一第一主光學元件,至少一該第一主光學元件對應於該第一主光源元件,該第一主光學元件的兩側分別具有一第一主導光面;其中,該第二照明模組還包括一第二導光單元,該第二導光單元位於該第二發光單元與該第二透鏡單元之間,該第二導光單元包括多個第二副光學元件,多個該第二副光學元件分別對應於該第一副光源元件以及該第二副光源元件,對應於該第一副光源元件的該第二副光學元件鄰近於該第二透鏡焦點的一側具有一第一副導光面,對應於該第二副光源元件的該第二副光學元件鄰近於該第二透鏡焦點的一側具有一第二副導光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29017A TWI776629B (zh) | 2021-08-06 | 2021-08-06 | 車燈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29017A TWI776629B (zh) | 2021-08-06 | 2021-08-06 | 車燈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76629B true TWI776629B (zh) | 2022-09-01 |
TW202307365A TW202307365A (zh) | 2023-02-16 |
Family
ID=84958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29017A TWI776629B (zh) | 2021-08-06 | 2021-08-06 | 車燈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76629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20127046A (ko) * | 2011-05-13 | 2012-11-21 | 에스엘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램프 |
JP2013243068A (ja) * | 2012-05-22 | 2013-12-05 | Koito Mfg Co Ltd | 車両用前照灯 |
CN108613099A (zh) * | 2016-12-16 | 2018-10-02 | 市光法雷奥(佛山)汽车照明系统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多功能发光装置 |
CN111735027A (zh) * | 2019-11-26 | 2020-10-02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车灯模组、车辆前照灯及车辆 |
TWM611948U (zh) * | 2021-02-09 | 2021-05-11 |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車燈裝置 |
CN113137585A (zh) * | 2020-01-20 | 2021-07-20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前照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
-
2021
- 2021-08-06 TW TW110129017A patent/TWI776629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20127046A (ko) * | 2011-05-13 | 2012-11-21 | 에스엘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램프 |
JP2013243068A (ja) * | 2012-05-22 | 2013-12-05 | Koito Mfg Co Ltd | 車両用前照灯 |
CN108613099A (zh) * | 2016-12-16 | 2018-10-02 | 市光法雷奥(佛山)汽车照明系统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多功能发光装置 |
CN111735027A (zh) * | 2019-11-26 | 2020-10-02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车灯模组、车辆前照灯及车辆 |
CN113137585A (zh) * | 2020-01-20 | 2021-07-20 | 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前照灯光学元件、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
TWM611948U (zh) * | 2021-02-09 | 2021-05-11 | 誠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車燈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07365A (zh) | 2023-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997587B2 (en) | Screenless elliptical illumination module producing an illumination beam with cutoff and lamp comprising such a module | |
US20080239742A1 (en) | Lamp unit of vehicle headlamp | |
CN208269047U (zh) | 远光系统 | |
US10578268B2 (en) | Smart headlight | |
JP5397186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6311440B2 (ja) | 車両用前照灯 | |
JP2012003986A (ja) | 車両用灯具ユニット | |
KR20190080506A (ko) | 차량용 램프 | |
JP7341634B2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2011086580A (ja) | 車両用前照灯 | |
WO2022198721A1 (zh) | 车灯光学组件、照明光学装置和车辆 | |
TWI776629B (zh) | 車燈裝置 | |
TWI698613B (zh) | 高效率光線投射裝置 | |
EP3789665B1 (en) | Headlight | |
JP2010205418A (ja) | 車両用灯具 | |
JP2021093325A (ja) | 車両用ランプ | |
KR20190048547A (ko) | 차량용 램프 | |
KR102219303B1 (ko) | 후사광 방지용 엘이디 렌즈 및 조명모듈용 커버 플레이트 | |
TW201500692A (zh) | Led自行車燈 | |
TWI527719B (zh) | 機車頭燈與機車頭燈裝置 | |
CN207688002U (zh) | 远近光一体化照明系统及前照灯 | |
TWM391490U (en) | Vehicle optical module | |
TW201533389A (zh) | 可投射出重疊熱點的車燈結構 | |
KR20220011406A (ko) | 차량용 램프 | |
CN211822202U (zh) | 用于车辆前照灯的光模块、前照灯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