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1391U - 飛行載具 - Google Patents

飛行載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11391U
TWM611391U TW110200033U TW110200033U TWM611391U TW M611391 U TWM611391 U TW M611391U TW 110200033 U TW110200033 U TW 110200033U TW 110200033 U TW110200033 U TW 110200033U TW M611391 U TWM611391 U TW M6113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tail
unit
bracket
wing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000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永龍
Original Assignee
天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天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天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000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11391U/zh
Publication of TWM6113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11391U/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飛行載具,包含一主體單元,及一安裝於該主體單元的作動單元。該主體單元包括一本體、二連接於該本體之底面及頂面的尾翼、二安裝於該本體後半部之左右兩側的後側翼,及二安裝於該本體前半部之左右兩側的前側翼。該作動單元包括一連接於該本體之該底面的支架,及二安裝於該支架左右兩側且延伸至該本體外側並用以產生驅動力的驅動模組。藉由該作動單元之該等驅動模組產生的驅動力,能提供該主體單元額外的輔助動力,藉此提高載重效能,還能配合該等尾翼、該等後側翼、該等前側翼,優化控制方向的操控性。

Description

飛行載具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運輸工具,特別是指一種飛行載具。
現有的充氣式飛行載具,主要藉由充填例如氦氣之密度較輕的氣體來產生浮力,借助於該充氣式飛行載具可原地上升而不需加速起飛的特性,常應用於就地附掛欲搭載之例如照明、通訊等等設備,以直接升空作業的情況。隨著各樣的搭載、應用需求漸趨多元化,也會針對該充氣式飛行載具的載重、操控性有所要求。
在可負擔之載重的方面,若要提高該充氣式飛行載具的載重,在不改變設計也不考量增加體積的情況下,僅能用提高充氣壓力的方式來增加氣體提供的浮力。然而,過度地充氣會使內部氣壓持續增高,過高的內壓有可能超出既定的負擔餘裕而造成危險,也有可能因氣體自內部的撐膨而使整體形狀有所改變,除了有可能影響到該充氣式飛行載具上搭載的其他配備,甚至可能進而影響到預設的操控性。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可提高載重並優化操控性的飛行載具。
於是,本新型飛行載具,包含一主體單元,及一安裝於該主體單元的作動單元。
該主體單元包括一具有一底面及一呈向上圓弧而銜接於該底面周緣之頂面的本體、二分別連接於該底面及該頂面的尾翼、二安裝於該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後側翼,及二安裝於該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前側翼。
定義一橫向通過該本體之幾何中心的參考面,該等尾翼是以遠離該本體且垂直該參考面的方向延伸,且每一尾翼具有一尾板片、一設置於該尾板片且轉軸沿平行該參考面之橫向延伸的尾螺槳,及一連接於該尾板片後側且能以實質平行於該參考面之轉軸擺動的尾舵片。
該等後側翼位於該參考面之後,且每一個後側翼具有一遠離該本體而沿橫向延伸的後板片,及一連接於該後板片後側且能以實質平行於該參考面之轉軸擺動的後導向片。
該等前側翼位於該參考面之前,且每一個前側翼具有一遠離該本體而沿橫向延伸的前板片,及一連接於該前板片後側且能以實質平行於該參考面之轉軸擺動的前導向片。
該作動單元包括包括一連接於該本體之該底面的支架,及二安裝於該支架左右兩側且延伸至該本體外側並用以產生驅動力的驅動模組。
本新型之功效在於:藉由該作動單元之該等驅動模組產生的驅動力,能提供該主體單元額外的輔助動力,藉此提高載重效能。另外,由於該等尾翼、該等後側翼、該等前側翼能針對個方向的移動產生導向的效果,配合該等驅動模組產生的驅動力,更能優化控制方向的操控性。
在本新型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為本新型飛行載具的一第一實施例,本第一實施例包含一主體單元1,及一安裝於該主體單元1的作動單元2。在本第一實施例中,是以「充氣式」飛行載具來說明,而充填的氣體較佳是使用氦氣。
同時參閱圖1與圖2,該主體單元1包括一用以充填氣體且具有一底面111及一呈向上圓弧而銜接於該底面111周緣之頂面112的本體11、二分別連接於該底面111及該頂面112的尾翼12、二安裝於該本體11的左右兩側的後側翼13(圖1、圖2中因繪示角度關係僅可見一個),及二安裝於該本體11的左右兩側且分別位於該等後側翼13前方的前側翼14。定義一橫向通過該本體11之幾何中心的參考面A,該等尾翼12是以遠離該本體11且垂直該參考面A的方向延伸,該等後側翼13是位於該參考面A之後,且配合該等尾翼12共同構成概呈十字狀的導向翼片結構。
該本體11的該底面111為與該參考面A相互垂直的平面,該頂面112具有一通過該參考面A且呈向上彎曲的頂弧邊115、二自該頂弧邊115分別往兩側向下傾斜延伸的頂段116,及二分別自該頂段116向下彎折延伸且銜接於該底面111的側段117。也就是說,該本體11的該頂面112概呈現長軸延前後方向延伸之上半部橢圓弧面,配合該底面111呈現的平面狀,在氣流向後通過的過程中,會因流過該頂面112及該底面111之路徑距離的差異,依據白努利定律(Bernoulli's principle)而產生額外的抬升力。
每一尾翼12具有一圍繞界定出一通孔129的尾板片121、一安裝於該尾板片121之該通孔129中且轉軸沿平行該參考面A之橫向延伸的尾螺槳122,及一連接於該尾板片121後側且能以實質平行於該參考面A之轉軸擺動的尾舵片123。每一個後側翼13具有一遠離該本體11而沿橫向延伸的後板片131,及一連接於該後板片131後側且能以實質平行於該參考面A之轉軸擺動的後導向片132。藉由該等尾翼12及該等後側翼13,得以針對該本體11的後半部作導向調控。而該等前側翼14是位於該參考面A之前,且每一個前側翼14具有一遠離該本體11而沿橫向延伸的前板片141,及一連接於該前板片141後側且能以實質平行於該參考面A之轉軸擺動的前導向片142,藉此針對該本體11的前半部作導向調控。
參閱圖3並配合圖1,該作動單元2包括一連接於該本體11之該底面111的支架21,及二安裝於該支架21左右兩側且延伸至該本體11外側並用以產生驅動力的驅動模組22。每一個驅動模組22具有一連接於該支架21的動力機構4,也就是說,本第一實施例中共配置有兩個動力機構4。該支架21具有一架體211,及一樞接於該架體211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而銜接於該等動力機構4之間,並能帶動該等動力機構4一同轉動的旋動軸212。每一個動力機構4具有一連接於該支架21的框架41,及一設置於該框架41且能旋轉而提供氣流動力的動力螺槳42。
同時參閱圖1至圖3,本第一實施例飛行時,藉由該等動力機構4運轉所產生的動力,即能在該主體單元1之該本體11充氣所產生的浮力以外,進一步配合利用該本體11之外型所自然產生的額外抬升力,因應承載需求而提高載重效能。此外,由於該等動力機構4能藉由該旋動軸212的轉動而一同轉動,故能藉此改變氣流動力的朝向,配合該等尾舵片123、該等後導向片132、該等前導向片142可自由擺動的機能,即可在本第一實施例仍是向前飛行的前提下,在各個可能轉向的自由度以及抬升、下降的移動需求,都提供得以自由操控的靈活性。甚至,設置在該等尾翼12上之該等尾螺槳122的轉動,也更能提供左右方向的氣流動力,利用在該作動單元2相對後方提供左右偏擺動力的方式,能配合該等動力機構4產生的主要動力,確實提供左右轉向的動力,藉此提高左右轉向之控制的靈活性,也優化轉向之操作的反應速度。
參閱圖4,為本新型飛行載具的一第二實施例,本第二實施例與該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於:該作動單元2的每一個驅動模組22具有二沿前後方向間隔設置的動力機構4。而該支架21具有一架體211,及二沿前後方向間隔地樞接於該架體211,且分別沿左右方向延伸而銜接於對應的該二個動力機構4之間,並能帶動對應的該二個動力機構4一同轉動的旋動軸212。也就是說,本第二實施例相較於該第一實施例而言多配置了二個動力機構4,藉由概呈四角分布的該等動力機構4,能在該等動力機構4運作時,使產生的氣流動力更加均勻地作用在該本體11上,藉此優化飛行時的穩定性。另外,由於該等動力機構4的作用相同,故能藉由更多數量的該等動力機構4,增加產生的氣流動力而再提高載重效能,除此之外則同樣能達成該第一實施例所能達成的所有功效。
綜上所述,本新型飛行載具,除了該本體11填充氣體後產生的浮力,還藉由該本體11之型態的設計,利用飛行時的氣流自然產生額外的抬升力,並利用該作動單元2提供實質的氣流動力,以確實優化載重性能。另外,該等動力機構4配合該等尾翼12、該等後側翼13、該等前側翼14,得以提供多方向的控制自由度,也確實優化了轉向時的操控性及靈活度。因此,確實能達成本新型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主體單元 11:本體 111:底面 112:頂面 115:頂弧邊 116:頂段 117:側段 12:尾翼 121:尾板片 122:尾螺槳 123:尾舵片 129:通孔 13:後側翼 131:後板片 132:後導向片 14:前側翼 141:前板片 142:前導向片 2:作動單元 21:支架 211:架體 212:旋動軸 22:驅動模組 4:動力機構 41:框架 42:動力螺槳 A:參考面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一立體圖,說明本新型飛行載具的一第一實施例; 圖2是一側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的一主體單元; 圖3是一仰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的一作動單元;及 圖4是一類似圖3的仰視圖,說明本新型飛行載具的一第二實施例。
1:主體單元
11:本體
111:底面
112:頂面
115:頂弧邊
116:頂段
117:側段
12:尾翼
121:尾板片
122:尾螺槳
123:尾舵片
129:通孔
13:後側翼
131:後板片
132:後導向片
14:前側翼
141:前板片
142:前導向片
2:作動單元
22:驅動模組
4:動力機構
41:框架
42:動力螺槳

Claims (8)

  1. 一種飛行載具,包含: 一主體單元,包括 一本體,定義一橫向通過該本體之幾何中心的參考面,該本體具有一底面,及一呈向上圓弧而銜接於該底面周緣的頂面, 二尾翼,分別連接於該底面及該頂面,並以遠離該本體且垂直該參考面的方向延伸,每一尾翼具有一尾板片、一設置於該尾板片且轉軸沿平行該參考面之橫向延伸的尾螺槳,及一連接於該尾板片後側且能以實質平行於該參考面之轉軸擺動的尾舵片, 二後側翼,安裝於該本體的左右兩側且位於該參考面之後,每一個後側翼具有一遠離該本體而沿橫向延伸的後板片,及一連接於該後板片後側且能以實質平行於該參考面之轉軸擺動的後導向片,及 二前側翼,安裝於該本體的左右兩側且位於該參考面之前,每一個前側翼具有一遠離該本體而沿橫向延伸的前板片,及一連接於該前板片後側且能以實質平行於該參考面之轉軸擺動的前導向片;及 一作動單元,安裝於該主體單元,並包括一連接於該本體之該底面的支架,及二安裝於該支架左右兩側且延伸至該本體外側並用以產生驅動力的驅動模組。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飛行載具,其中,該作動單元的每一個驅動模組具有一連接於該支架的動力機構。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飛行載具,其中,該作動單元的每一個驅動模組具有二沿前後方向間隔設置的動力機構。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的飛行載具,其中,每一個驅動模組的該動力機構具有一連接於該支架的框架,及一設置於該框架的動力螺槳。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飛行載具,其中,該作動單元的該支架具有一架體,及一樞接於該架體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而銜接於該等動力機構之間,並能帶動該等動力機構一同轉動的旋動軸。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飛行載具,其中,該作動單元的該支架具有一架體,及二沿前後方向間隔地樞接於該架體,且分別沿左右方向延伸而銜接於對應的該二個動力機構之間,並能帶動對應的該二個動力機構一同轉動的旋動軸。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飛行載具,其中,該主體單元之該本體的該底面為與該參考面相互垂直的平面,該頂面具有一通過該參考面且呈向上彎曲的頂弧邊、二自該頂弧邊分別往兩側向下傾斜延伸的頂段,及二分別自該頂段向下彎折延伸且銜接於該底面的側段。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飛行載具,其中,該主體單元之每一尾翼的該尾板片圍繞界定出一通孔,每一尾翼的該尾螺槳是安裝於個別的該通孔中。
TW110200033U 2021-01-04 2021-01-04 飛行載具 TWM6113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0033U TWM611391U (zh) 2021-01-04 2021-01-04 飛行載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00033U TWM611391U (zh) 2021-01-04 2021-01-04 飛行載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11391U true TWM611391U (zh) 2021-05-01

Family

ID=77037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00033U TWM611391U (zh) 2021-01-04 2021-01-04 飛行載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113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67054B2 (ja) 傾斜翼付きマルチロータ
CN107458597A (zh) 用于直升机的反扭矩组件及系统以及操作直升机的方法
US11053000B2 (en) Aerodyne with vertical-takeoff-and-landing ability
US8336808B2 (en) Aircraft having helicopter rotor and front mounted propeller
US7281680B2 (en) VTOL/STOL ducted propeller aircraft
AU2013357155A1 (en) Convertible aircraft provided with two ducted rotors at the wing tips and with a horizontal fan in the fuselage
EP3549858A1 (en) Flying apparatus
US2736514A (en) Convertible aircraft
JP2012500156A (ja) 水平尾翼がない地面効果翼機
JP2009051381A (ja) サイクロイダル・ブレード
US2108093A (en) Aircraft
WO2014185492A1 (ja) 垂直離着陸機
US20180354614A1 (en)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TWM611391U (zh) 飛行載具
JP2018086916A (ja) 飛行体
US20220258859A1 (en)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and related control method
CN108423167A (zh) 一种双控制系统飞行器
TW202227326A (zh) 飛行載具
JP2023054312A (ja) 飛行体
JP5765771B2 (ja) ハチドリ型羽ばたき飛翔ロボット
CN105818981A (zh) 旋翼固定翼螺旋桨直升机
JP2010111216A (ja) 飛翔体
US8944366B2 (en) Rotorcraft empennage mounting system
CN206634200U (zh) 一种用于飞行器的尾翼结构
CN206634220U (zh) 一种用于飞行器的传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