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8525U - 電連接器組合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8525U
TWM608525U TW109214045U TW109214045U TWM608525U TW M608525 U TWM608525 U TW M608525U TW 109214045 U TW109214045 U TW 109214045U TW 109214045 U TW109214045 U TW 109214045U TW M608525 U TWM608525 U TW M60852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erminals
terminal
signal
powe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14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俊甫
游勝男
林志強
Original Assignee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140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8525U/zh
Publication of TWM6085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8525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電連接器組合,包括:一第一連接器,設有一第一絕緣本體、複數第一信號端子及複數第一電源端子,複數第一信號端子與複數第一電源端子設置於第一絕緣本體內,第一電源端子為一平板狀,複數第一電源端子排列呈一多邊形並圍繞複數第一信號端子;及一第二連接器,對應於第一連接器,設有一第二絕緣本體、複數第二信號端子及複數第二電源端子,複數第二信號端子與複數第二電源端子設置於第二絕緣本體內,複數第二電源端子排列呈一多邊形並圍繞複數第二信號端子,第一信號端子與第二信號端子相對應,第一電源端子與第二電源端子相對應。因此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對接時容易對位保護內部端子不易損傷。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組合
本創作涉及一種電連接器組合,尤其是涉及一種車用電連接器組合。
台灣新型公告第M584027號揭露了「一種電源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及安裝於絕緣本體的端子,所述絕緣本體設置有柱狀的承載部及位於承載部外側的環形收容槽,所述承載部具有對接面,其中所述承載部設置有縱長的電源端子槽及針孔狀的訊號端子槽,所述訊號端子槽位於所述電源端子槽的兩側,所述端子包括位於所述電源端子槽內的電源端子及位於所述訊號端子槽內的訊號端子。
然,上述電源連接器之電源端子與信號端子同時裸露於外部,使對接時容易撞傷電源端子與信號端子,造成電連接器的損壞。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有別於上述結構的電連接器組合,提供一種電源端子與信號端子不同時裸露的結構,且對接時容易對位保護內部端子不易損傷的電連接器組合。
本創作之目的提供一種電連接器組合,包括:一第一連接器,所述第一連接器設有一第一絕緣本體、複數第一信號端子及複數第一電源端子,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與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設置於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內,所述第一電源端子為一平板狀,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排列呈一多邊形並圍繞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及一第二連接器,所述第二連接器對應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所述第二連接器設有一第二絕緣本體、複數第二信號端子及複數第二電源端子,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與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設置於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內,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排列呈一多邊形並圍繞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所述第一信號端子與所述第二信號端子相對應,所述第一電源端子與所述第二電源端子相對應。
選擇性地,所述第一絕緣本體設有一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一主體部設有一對接面及一連接面,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對接面設有向所述第二連接器延伸形成的一對接部,所述對接部設有向所述第一主體部凹陷形成的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對接面設有向所述第二連接器方向延伸形成的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設置於所述第一凹槽內,所述第一信號端子之前端設置於所述凸出部內,所述第一電源端子之前端外露在所述第一凹槽之位置,所述第二絕緣本體設有一第二主體部,所述第二主體部設有一對接面及一連接面,所述第二主體部之所述對接面凹陷形成有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內設有一承載部,所述第一凹槽對應所述承載部,所述對接部對應所述收容槽,所述承載部凹陷形成的一對接凹口,所述凸出部對應所述對接凹口,所述第二信號端子之前端外露於所述對接凹口之位置,所述承載部設有貫穿所述承載部前表面與所述第二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的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所述對接凹口設置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之間,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內。
選擇性地,所述第一連接器還設有一第一背蓋、一第一膠體及一密封圈,所述第一背蓋及所述第一膠體設置於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內,所述第二連接器還設有一第二背蓋及一第二膠體,所述第二背蓋及所述第二膠體設置於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內,所述密封圈設置於所述第一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連接器之間,所述密封圈套設於所述對接部之外表面。
選擇性地,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設有凸出的一第一包覆壁,所述第一背蓋與所述第一膠體設置於所述第一包覆壁內,所述第一包覆壁設有向所述第一主體部方向凹陷形成的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設有向所述對接部方向凹陷形成的一第一凹面,所述第一凹面設置於所述第一包覆壁內,所述第一凹面形成於所述第二凹槽之內表面,所述第一背蓋設置於所述第一凹面之位置,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設有凸出的複數第一擋壁,複數所述第一擋壁設置於所述第一包覆壁內,複數所述第一擋壁設置於所述第二凹槽內,所述第一凹面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擋壁之間,複數所述第一擋壁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及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之間。
選擇性地,所述第一主體部設有貫穿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對接面與所述連接面的複數第一電源端子槽,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設置於所述對接部內,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之前端設置於所述第一凹槽內,所述凸出部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之間,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設置於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之位置並穿過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所述第一電源端子之一端外露於所述對接部內,所述凸出部設有貫穿所述凸出部前側與所述第一本體部之所述連接面的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槽,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之前端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槽內,並被所述凸出部包覆,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之後端穿出所述第一信號端子槽並外露於所述第一本體部之所述連接面。
選擇性地,所述第一信號端子後端為所述第一信號端子向所述第一包覆壁延伸形成的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外露於所述第一膠體之外側面,所述第一電源端子後端為所述第一電源端子向所述第一包覆壁延伸形成的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外露於所述第一膠體之外側面。
選擇性地,所述第一信號端子前端為所述第一信號端子向所述第二絕緣本體方向延伸形成的一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設置於所述凸出部內,所述第二信號端子前端為所述第二信號端子向所述第一絕緣本體方向延伸形成的一第三接觸部,所述第三接觸部外露於所述對接凹口之位置,所述第三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相對應。
選擇性地,所述第一電源端子前端為所述第一電源端子向所述第二絕緣本體方向延伸形成的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外露於所述第一凹槽之位置,所述第二電源端子前端為所述第二電源端子向所述第一絕緣本體方向延伸形成的一夾持部,所述夾持部設置於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內,所述夾持部夾持所述第二接觸部。
選擇性地,所述第二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設有凸出的一第二包覆壁,所述第二背蓋與所述第二膠體設置於所述第二包覆壁內,所述第二包覆壁設有向所述第二主體部方向凹陷形成的一第三凹槽,所述第二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凹陷形成一第二凹面,所述第二凹面設置於所述第二包覆壁內,所述第二凹面形成於所述第三凹槽內表面。
選擇性地,所述第二信號端子後端為所述第二信號端子向所述第二包覆壁延伸形成的一第三焊接部,所述第三焊接部外露於所述第二膠體外側面,所述第二電源端子後端為所述第二電源端子向所述第二包覆壁延伸形成的一第四焊接部,所述第四焊接部外露於所述第二膠體之外側面。
為詳細說明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100之技術內容、構造特徵、所達成的目的及功效,以下茲例舉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予說明。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三圖所示,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100包括一第一連接器10及與所述第一連接器10對接的一第二連接器20。
請參閱第三圖至第八圖所示,所述第一連接器10設有一第一絕緣本體11、複數第一信號端子12、複數第一電源端子13、一第一背蓋14、一第一膠體15及一密封圈16。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所述第一背蓋14及所述第一膠體15皆設置於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內,所述密封圈16套設於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上。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之間,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具有屏蔽效果,隔絕外部信號干擾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所述第一背蓋14用於固定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所述第一膠體15具有防水功能。請參閱第三圖所示,所述第一連接器10與所述第二連接器20對接,所述密封圈16位於所述第一連接器10與所述第二連接器20之間,所述密封圈16用於防止水流入所述第一連接器10或所述第二連接器20。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之數量為八個,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之數量為三個。三支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可傳遞電源信號與接地信號。
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設有一第一主體部110、一對接部111、一第一凹槽112、一凸出部113、複數第一電源端子槽114、複數第一信號端子槽115、一第一包覆壁116、一第二凹槽117、一第一凹面118及複數第一擋壁119。所述第一主體部110設有一對接面101及一連接面102。所述第一主體部110之所述對接面101設有向所述第二連接器20延伸形成的所述對接部111,所述密封圈16套設於所述對接部111之外表面,所述對接部111設有向所述第一主體部110凹陷形成的所述第一凹槽112,所述第一凹槽112與所述第二連接器20之對應機構相對應,所述第一主體部110之所述對接面101設有向所述第二連接器20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凸出部113,所述凸出部113設置於所述第一凹槽112內,所述凸出部113用於與所述第二連接器20之對應機構對接,使所述第一連接器10與所述第二連接器20對接時容易對位,保護信號端子在裝配時不易損傷。所述第一主體部110設有貫穿所述第一主體部110之所述對接面101與所述連接面102的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114,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114設置於所述對接部111內,所述凸出部113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114之間,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之數量與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114相對應,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設置於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114之位置並穿過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114,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之前端外露於所述第一凹槽112內。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114之數量為三個且平均設置於所述第一主體部110上。所述凸出部113設有貫穿所述凸出部113前側與所述第一本體部110之所述連接面102的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槽115,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之前端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槽115內,並被所述凸出部113包覆,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之後端穿出所述第一信號端子槽115並外露於所述第一本體部110之所述連接面102。
所述第一主體部110之所述連接面102設有凸出的所述第一包覆壁116,所述第一背蓋14與所述第一膠體15設置於所述第一包覆壁116內,所述第一包覆壁116用於點膠及保護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與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所述第一包覆壁116設有向所述第一主體部110方向凹陷形成的所述第二凹槽117,所述第一主體部110之所述連接面102設有向所述對接部111方向凹陷形成的所述第一凹面118,所述第一凹面118設置於所述第一包覆壁116內,所述第一凹面118形成於所述第二凹槽117之內表面,所述第一背蓋14設置於所述第一凹面118之位置,使所述第一背蓋14固定於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內。所述第一主體部110之所述連接面102設有凸出的複數所述第一擋壁119,複數所述第一擋壁119設置於所述第一包覆壁116內,複數所述第一擋壁119設置於所述第二凹槽117內,所述第一凹面118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擋壁119之間,複數所述第一擋壁119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之內側及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之外側,複數所述第一擋壁119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及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之間,複數所述第一擋壁119之數量與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相對應,所述第一擋壁119用於減少焊線搭接與增加爬電距離。複數所述第一擋壁119與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之後端相鄰設置。
每一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皆設有一第一接觸部121與一第一焊接部122,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前端為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向所述第二連接器20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一接觸部121,所述第一接觸部121設置於所述凸出部113內,所述第一接觸部121與所述第二連接器20之對應機構相對應。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後端為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向所述第一包覆壁116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22,所述第一焊接部122用於焊線。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部122外露於所述第一膠體15之一側面。
每一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皆設有一第二接觸部131與一第二焊接部132,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前端為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向所述第二連接器20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二接觸部131,所述第二接觸部131外露於所述第一凹槽112之位置,所述第二接觸部131與所述第二連接器20之對應機構相對應。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後端為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向所述第一包覆壁116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二焊接部132,所述第二焊接部132用於焊線。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觸部131之寬度大於所述第二焊接部132之寬度,所述第二焊接部132外露於所述第一膠體15之外側面。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呈圓筒狀,所述第一接觸部121呈夾持結構,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呈平板狀,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彼此不互相平行也不互相垂直,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之延伸方向呈現多邊形。
所述第一背蓋14設置於所述第一凹面118之位置,所述第一背蓋14用於固定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所述第一背蓋14設有貫穿所述第一背蓋14前後表面的複數第一穿孔141,複數所述第一穿孔141、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槽115及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數量相對應,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之所述第一焊接部122穿過所述第一穿孔141並外露於所述第一膠體15之外側面。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所述第一穿孔141之數量為八個。
所述第一膠體15設置於所述第一包覆壁116內並包覆所述第一背蓋14,且填塞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及所述第一擋壁119之空隙,所述第一膠體15用於防水,所述第一膠體15設有貫穿所述第一膠體15前後表面的複數第一開槽151,複數所述第一開槽151、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114及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數量相對應。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所述第一開槽151之數量為三個且平均設置於所述第一膠體15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之所述第一焊接部122、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之所述第二焊接部132及部分所述第一擋壁119外露於所述第一膠體15外側面。
請參閱第三圖至第六圖、第九圖與第十圖所示,所述第二連接器20設有一第二絕緣本體21、複數第二信號端子22、複數第二電源端子23、一第二背蓋24及一第二膠體25。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所述第二背蓋24及所述第二膠體25皆設置於所述第二絕緣本體21內。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之間,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具有屏蔽效果,隔絕外部信號干擾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所述第二背蓋24用於固定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所述第二膠體25具有防水功能。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與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相對應,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與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相對應。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之數量為八個,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之數量為三個。
所述第二絕緣本體21設有一第二主體部210、一承載部211、一收容槽212、一對接凹口213、複數第二電源端子槽214、複數第二信號端子槽215、一第二包覆壁216、一第三凹槽217及一第二凹面218。所述第二主體部210設有一對接面201及一連接面202。所述第二主體部210之所述對接面201凹陷形成有所述收容槽212,所述收容槽212內設有所述承載部211,所述第一凹槽112對應所述承載部211,所述對接部111對應所述收容槽212,所述承載部211凹陷形成所述對接凹口213,所述凸出部113對應所述對接凹口213,使所述第一連接器10與所述第二連接器20對接時容易對位,且保護信號端子在裝配時不易損傷。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之前端外露於所述對接凹口213之位置。所述承載部211設有貫穿所述承載部211前表面與所述第二主體部210之所述連接面202的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214,所述對接凹口213設置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214之間,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之數量與複數第二電源端子槽214相對應,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214內。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214之數量為三個且平均設置於所述承載部211上。
所述第二主體部210之所述連接面202設有凸出的所述第二包覆壁216,所述第二背蓋24與所述第二膠體25設置於所述第二包覆壁216內,所述第二包覆壁216設有向所述第二主體部210方向凹陷形成的所述第三凹槽217。所述第二主體部210之所述連接面202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凹面218,所述第二凹面218設置於所述第二包覆壁216內,所述第二凹面218形成於所述第三凹槽217內表面,所述第二凹面218與所述第二背蓋24之對應機構相對應,使所述第二背蓋24固定於所述第二包覆壁216內。
每一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皆設有一第三接觸部221與一第三焊接部222。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對應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前端為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向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三接觸部221,所述第三接觸部221外露於所述對接凹口213之位置,所述第三接觸部221與所述第一接觸部121相對應。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後端為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向所述第二包覆壁216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三焊接部222,所述第三焊接部222用於焊線。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焊接部222外露於所述第二膠體25一側面。
每一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皆設有一夾持部231與一第四焊接部232。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對應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前端為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向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夾持部231,所述夾持部231設置於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214內,所述夾持部231夾持所述第二接觸部121。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後端為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向所述第二包覆壁216延伸形成的所述第四焊接部232,所述第四焊接部232用於焊線。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四焊接部232外露於所述第二膠體25之外側面。
所述第二背蓋24設置於所述第二凹面218之位置,所述第二背蓋24用於固定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所述第二背蓋24設有一第三凹面241、複數第二擋壁242、複數第二穿孔243、複數第二開槽244、一第一凸塊245及複數固定部246。所述第二背蓋24之外側面設有向所述第二絕緣本體21方向凹陷形成的所述第三凹面241,所述第二背蓋24外側面凸出設有複數所述第二擋壁242,所述第三凹面241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二擋壁24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擋壁242之數量為三個且平均設置於所述第二背蓋24上,所述第二擋壁242用於減少焊線搭接與增加爬電距離。所述第二背蓋24設有貫穿所述第二背蓋24前後表面的複數所述第二穿孔243,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之所述第三焊接部222穿過所述第二穿孔243並外露於所述第二膠體25之一側面。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所述第二穿孔243之數量、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槽215及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相對應,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穿孔243之數量為八個。所述第二背蓋24設有貫穿所述第二背蓋24前後表面的複數所述第二開槽24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開槽244之數量為三個且平均設置於所述第二背蓋24,複數所述第二開槽244與複數所述第二擋壁242位置相對應,複數所述第二開槽244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二擋壁242之外側。複數所述第二擋壁242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二開槽244與複數所述第二穿孔243之間。複數所述第二穿孔243形成於所述第三凹面241內。
所述第二背蓋24前表面設有向所述第二絕緣本體21方向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一凸塊245,所述第一凸塊245固定於所述第二絕緣本體21之所述第二凹面218,使所述第二背蓋24固定於所述第二絕緣本體21內。所述第二背蓋24後表面設有向所述第二絕緣本體21方向延伸形成的複數所述固定部246,所述第二開槽244設置於所述固定部246一側,複數所述固定部246之數量與複數第二電源端子23相對應,所述固定部246用於固定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之位置,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一端穿過所述第二開槽244後卡固於所述固定部246。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部246之數量為三個。複數所述固定部246填塞於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214內。
所述第二膠體25設置於所述第二包覆壁116內並包覆所述第二背蓋24,且填塞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及所述第二擋壁242之空隙,所述第二膠體25用於防水,所述第二膠體25設有複數第三開槽251及一第二凸塊252。所述第二膠體25設有貫穿所述第二膠體25前後表面的複數第三開槽251,複數所述第三開槽251、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214及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數量相對應。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所述第三開槽251之數量為三個,且平均設置於所述第二膠體25上。所述第二膠體25前表面設有向所述第二背蓋24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二凸塊252,所述第二凸塊252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三開槽251之間,所述第二凸塊252卡合於所述第三凹面241使所述第二膠體25固定於所述第二背蓋24之後側。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之所述第三焊接部222、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之所述第四焊接部232及部分所述第二擋壁119外露於所述第二膠體25外側面。
綜上所述,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之所述第一接觸部121設置於所述凸出部113內,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之所述第二接觸部131外露在所述第一凹槽112上,使所述第一連接器10之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與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不同時裸露。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之間,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具有屏蔽效果,隔絕外部信號干擾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之所述第三接觸部221外露在所述對接凹口113上,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之所述夾持部231設置於所述承載部211之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214內,使所述第二連接器20之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與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不同時裸露,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之間,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具有屏蔽效果,隔絕外部信號干擾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當所述第一連接器10與所述第二連接器20對接時,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2與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2相對應,所述第一電源端子13與所述第二電源端子23相對應,所述凸出部113與所述對接凹口213相對應。因此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100之電源端子與信號端子不同時裸露於外部,且對接時容易對位保護內部端子不易損傷。
100:電連接器組合 101:對接面 102:連接面 10:第一連接器 11:第一絕緣本體 110:第一主體部 111:對接部 112:第一凹槽 113:凸出部 114:第一電源端子槽 115:第一信號端子槽 116:第一包覆壁 117:第二凹槽 118:第一凹面 119:第一擋壁 12:第一信號端子 121:第一接觸部 122:第一焊接部 13:第一電源端子 131:第二接觸部 132:第二焊接部 14:第一背蓋 141:第一穿孔 15:第一膠體 151:第一開槽 16:密封圈 20:第二連接器 201:對接面 202:連接面 21:第二絕緣本體 210:第二主體部 211:承載部 212:收容槽 213:對接凹口 214:第二電源端子槽 215:第二信號端子槽 216:第二包覆壁 217:第三凹槽 218:第二凹面 22:第二信號端子 221:第三接觸部 222:第三焊接部 23:第二電源端子 231:夾持部 232:第四焊接部 24:第二背蓋 241:第三凹面 242:第二擋壁 243:第二穿孔 244:第二開槽 245:第一凸塊 246:固定部 25:第二膠體 251:第三開槽 252:第二凸塊
[第一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之立體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之另一角度立體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沿著第一圖中Ⅲ-Ⅲ線之剖面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之分解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之另一角度分解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沿著第四圖中Ⅵ-Ⅵ線之剖面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之第一連接器之分解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之第一連接器之另一角度分解圖。 [第九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之第二連接器之分解圖。 [第十圖]係本創作電連接器組合之第二連接器之另一角度分解圖。
100:電連接器組合
110:第一主體部
113:凸出部
116:第一包覆部
12:第一信號端子
13:第一電源端子
14:第一背蓋
15:第一膠體
16:密封圈
210:第二主體部
213:對接凹口
216:第二包覆壁
22:第二信號端子
23:第二電源端子
24:第二背蓋
25:第二膠體

Claims (10)

  1. 一種電連接器組合,包括:一第一連接器,所述第一連接器設有一第一絕緣本體、複數第一信號端子及複數第一電源端子,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與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設置於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內,所述第一電源端子為一平板狀,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排列呈一多邊形並圍繞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及一第二連接器,所述第二連接器對應於所述第一連接器,所述第二連接器設有一第二絕緣本體、複數第二信號端子及複數第二電源端子,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與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設置於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內,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排列呈一多邊形並圍繞複數所述第二信號端子,所述第一信號端子與所述第二信號端子相對應,所述第一電源端子與所述第二電源端子相對應。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一絕緣本體設有一第一主體部,所述第一主體部設有一對接面及一連接面,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對接面設有向所述第二連接器延伸形成的一對接部,所述對接部設有向所述第一主體部凹陷形成的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對接面設有向所述第二連接器方向延伸形成的一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設置於所述第一凹槽內,所述第一信號端子之前端設置於所述凸出部內,所述第一電源端子之前端外露在所述第一凹槽之位置,所述第二絕緣本體設有一第二主體部,所述第二主體部設有一對接面及一連接面,所述第二主體部之所述對接面凹陷形成有一收容槽,所述收容槽內設有一承載部,所述第一凹槽對應所述承載部,所述對接部對應所述收容槽,所述承載部凹陷形成的一對接凹口,所述凸出部對應所述對接凹口,所述第二信號端子之前端外露於所述對接凹口之位置,所述承載部設有貫穿所述承載部前表面與所述第二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的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所述對接凹口設置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之間,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內。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一連接器還設有一第一背蓋、一第一膠體及一密封圈,所述第一背蓋及所述第一膠體設置於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內,所述第二連接器還設有一第二背蓋及一第二膠體,所述第二背蓋及所述第二膠體設置於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內,所述密封圈設置於所述第一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連接器之間,所述密封圈套設於所述對接部之外表面。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設有凸出的一第一包覆壁,所述第一背蓋與所述第一膠體設置於所述第一包覆壁內,所述第一包覆壁設有向所述第一主體部方向凹陷形成的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設有向所述對接部方向凹陷形成的一第一凹面,所述第一凹面設置於所述第一包覆壁內,所述第一凹面形成於所述第二凹槽之內表面,所述第一背蓋設置於所述第一凹面之位置,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設有凸出的複數第一擋壁,複數所述第一擋壁設置於所述第一包覆壁內,複數所述第一擋壁設置於所述第二凹槽內,所述第一凹面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擋壁之間,複數所述第一擋壁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及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之間。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一主體部設有貫穿所述第一主體部之所述對接面與所述連接面的複數第一電源端子槽,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設置於所述對接部內,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之前端設置於所述第一凹槽內,所述凸出部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之間,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設置於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之位置並穿過複數所述第一電源端子槽,所述第一電源端子之一端外露於所述對接部內,所述凸出部設有貫穿所述凸出部前側與所述第一本體部之所述連接面的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槽,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之前端設置於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槽內,並被所述凸出部包覆,複數所述第一信號端子之後端穿出所述第一信號端子槽並外露於所述第一本體部之所述連接面。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一信號端子後端為所述第一信號端子向所述第一包覆壁延伸形成的一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外露於所述第一膠體之外側面,所述第一電源端子後端為所述第一電源端子向所述第一包覆壁延伸形成的一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外露於所述第一膠體之外側面。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一信號端子前端為所述第一信號端子向所述第二絕緣本體方向延伸形成的一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設置於所述凸出部內,所述第二信號端子前端為所述第二信號端子向所述第一絕緣本體方向延伸形成的一第三接觸部,所述第三接觸部外露於所述對接凹口之位置,所述第三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相對應。
  8.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一電源端子前端為所述第一電源端子向所述第二絕緣本體方向延伸形成的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外露於所述第一凹槽之位置,所述第二電源端子前端為所述第二電源端子向所述第一絕緣本體方向延伸形成的一夾持部,所述夾持部設置於所述第二電源端子槽內,所述夾持部夾持所述第二接觸部。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二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設有凸出的一第二包覆壁,所述第二背蓋與所述第二膠體設置於所述第二包覆壁內,所述第二包覆壁設有向所述第二主體部方向凹陷形成的一第三凹槽,所述第二主體部之所述連接面凹陷形成一第二凹面,所述第二凹面設置於所述第二包覆壁內,所述第二凹面形成於所述第三凹槽內表面。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所述第二信號端子後端為所述第二信號端子向所述第二包覆壁延伸形成的一第三焊接部,所述第三焊接部外露於所述第二膠體外側面,所述第二電源端子後端為所述第二電源端子向所述第二包覆壁延伸形成的一第四焊接部,所述第四焊接部外露於所述第二膠體之外側面。
TW109214045U 2020-10-26 2020-10-26 電連接器組合 TWM6085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4045U TWM608525U (zh) 2020-10-26 2020-10-26 電連接器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4045U TWM608525U (zh) 2020-10-26 2020-10-26 電連接器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8525U true TWM608525U (zh) 2021-03-01

Family

ID=76036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14045U TWM608525U (zh) 2020-10-26 2020-10-26 電連接器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85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0779B (zh) * 2021-10-14 2023-01-21 大陸商昆山君磊電器有限公司 電機連接器套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0779B (zh) * 2021-10-14 2023-01-21 大陸商昆山君磊電器有限公司 電機連接器套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54001B2 (ja) 多芯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CN213692402U (zh) 电连接器组合
US10116107B2 (en) Connector production method and connector
US4592612A (en) Electric connector having cover case
JP6779123B2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
US11011866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821352B (zh) 電連接器組件
TW201834314A (zh) 連接器
TWI743475B (zh) 防水連接器
KR102003263B1 (ko) 고전압 전선 조인트 클립
TWM608525U (zh) 電連接器組合
TWM569951U (zh) 電連接器
TWI837484B (zh) 電連接器
US11431123B2 (en) Connector having holding member for holding conductive member
US10249977B2 (en) Connector, connector cover, and wire harness
US11177607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housing
US11056823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6532330A (zh) 电连接器
CN213692550U (zh) 电连接器
TWI821353B (zh) 電連接器
TWM608526U (zh) 電連接器
JPH11250706A (ja) 車両用ランプユニット
JP2013054930A (ja) シールド用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H04220971A (ja) 電気式の差込みコネクタ
TW202017259A (zh) 電連接器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