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1828U - 四片式取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四片式取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01828U
TWM601828U TW109204457U TW109204457U TWM601828U TW M601828 U TWM601828 U TW M601828U TW 109204457 U TW109204457 U TW 109204457U TW 109204457 U TW109204457 U TW 109204457U TW M601828 U TWM601828 U TW M60182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bject side
refractive power
curvature
image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44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義方
陳泓餘
Original Assignee
今國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今國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今國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44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01828U/zh
Publication of TWM6018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01828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四片式取像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第一鏡片、第二鏡片、光圈、第三鏡片以及第四鏡片。第一鏡片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像側面為凹面。第二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第三鏡片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凹面。第四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其中,四片式取像鏡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0>F1/F3≦1.5,其中F1為第一鏡片的焦距值,F3為第三鏡片的焦距值,藉此有助於提升成像品質。

Description

四片式取像鏡頭
本新型是關於一種光學鏡頭,特別是關於一種四片式的取像鏡頭。
光學鏡頭普遍為人們所使用,其中車用鏡頭亦為常用領域。在此類鏡頭中,如果前、後鏡群的搭配組合不佳,可能導致成像品質不佳。因此,如何藉由調整鏡頭結構以提升成像品質,是值得本領域人士思量的課題。
本新型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四片式取像鏡頭,同時可提升成像品質、減少像差及球差,並使鏡片縮小化。
為了達成上述及其他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種四片式取像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第一鏡片、第二鏡片、光圈、第三鏡片以及第四鏡片。第一鏡片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像側面為凹面。第二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第三鏡片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凹面。第四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其中,四片式取像鏡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0>F1/F3≦1.5,其中F1為第一鏡片的焦距值,F3為第三鏡片的焦距值。藉由控制第一鏡片及第三鏡片的焦距值,提供較佳的負屈光力,有助於平衡系統,提升成像品質。
此外,本新型中,第一鏡片為負屈折力,第二鏡片為正屈折力,第三鏡片為負屈折力,第四鏡片為正屈折力,亦即,利用前群(即第一鏡片與第二鏡片)及後群(即第三鏡片與第四鏡片)各一組正負屈折力的鏡片搭配,可減少像差,並使光路平緩以縮小鏡片的大小。此外,後群(即第三鏡片與第四鏡片)正負屈折力的鏡片搭配,還可以降低球差並縮短光學系統長度。
如前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中,第二鏡片的像側面可為凹面,第三鏡片的像側面可為凹面,第四鏡片的像側面可為凸面。
為了達成上述及其他目的,本新型還提供一種四片式取像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第一鏡片、第二鏡片、光圈、第三鏡片以及第四鏡片。第一鏡片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為凹面,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1>R2,其中R1為第一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2為第一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第二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第三鏡片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為凹面,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5>R6,其中R5為第三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6為第三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第四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像側面為凸面,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7>R8,其中R7為第四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8為第四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其中,四片式取像鏡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0>F1/F3≦1.5,其中F1為第一鏡片的焦距值,F3為第三鏡片的焦距值。藉由控制第一鏡片及第三鏡片的焦距值,提供較佳的負屈光力,有助於平衡系統,提升成像品質。
此外,本新型中,第一鏡片為負屈折力,第二鏡片為正屈折力,第三鏡片為負屈折力,第四鏡片為正屈折力,亦即,利用前群(即第一鏡片與第二鏡片)及後群(即第三鏡片與第四鏡片)各一組正負屈折力的鏡片搭配,可減少像差,並使光路平緩以縮小鏡片的大小。此外,後群(即第三鏡片與第四鏡片)正負屈折力的鏡片搭配,還可以降低球差並縮短光學系統長度。
如前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中,第二鏡片的像側面可為平面或凹面,第三鏡片的物側面可為凹面,第四鏡片的物側面可為凸面。
為了達成上述及其他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種四片式取像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第一鏡片、第二鏡片、光圈、第三鏡片以及第四鏡片。第一鏡片具有負屈光力,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1×R2>0,且R1>R2,其中R1為第一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2為第一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第二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第三鏡片具有負屈光力,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5×R6>0,且R5>R6,其中R5為第三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6為第三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第四鏡片具有正屈光力,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7×R8>0,且R7>R8,其中R7為第四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8為第四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其中,四片式取像鏡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0>F1/F3≦1.5,其中F1為第一鏡片的焦距值,F3為第三鏡片的焦距值。藉由控制第一鏡片及第三鏡片的焦距值,提供較佳的負屈光力,有助於平衡系統,提升成像品質。
此外,本新型中,第一鏡片為負屈折力,第二鏡片為正屈折力,第三鏡片為負屈折力,第四鏡片為正屈折力,亦即,利用前群(即第一鏡片與第二鏡片)及後群(即第三鏡片與第四鏡片)各一組正負屈折力的鏡片搭配,可減少像差,並使光路平緩以縮小鏡片的大小。此外,後群(即第三鏡片與第四鏡片)正負屈折力的鏡片搭配,還可以降低球差並縮短光學系統長度。
如前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中,第二鏡片的像側面可為平面或凹面,第三鏡片的像側面可為凹面,第四鏡片的像側面可為凸面。
如前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N2+N4)/2>1.8,其中N2為第二鏡片的折射率,N4為第四鏡片的折射率。以此設計,可提供較短的系統總長。
如前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8>R4/R5>0,其中R4第二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5為第三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以此設計,可使光圈兩旁凹面朝向光圈,有助於降低像散。
如前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3>R4/F>14,其中R4第二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F為四片式取像鏡頭的系統焦距。以此設計,可使光圈兩旁凹面朝向光圈,有助於降低像散。
前述四片式取像鏡頭中,更可滿足下列關係式:2.0≦R1/F≦62、 0.3≦R2/F≦0.7、0.5≦R3/F≦0.8、-1 >R5/F≦-0.5、0.6≦R6/F≦1.2、1.0≦R7/F≦3.0、-1.5≦R8/F≦-0.5、-1.2≦F/F1≦-0.8、1.0≦F/F2≦2、-1.5≦F/F3≦-1.0、1.0≦F/F4≦2.0、3.0≦ALT/Gaa≦5.0、1.5≦TTL/F≦3.0、2.0≦FNO≦3.0,其中F1為第一鏡片的焦距值,F2為第二鏡片的焦距值,F3為第三鏡片的焦距值,F4為第四鏡片的焦距值,Gaa為第一至第四鏡片在光軸上的間隙長度總和,FNO為四片式取像鏡頭的光圈值,藉此可使四片式取像鏡頭提升成像品質、減少像差,並使鏡片縮小化。
請參考第1圖,所繪示者為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四片式取像鏡頭(下稱四片式鏡頭)在光軸L上由物側A至像側B依序包括第一鏡片10、第二鏡片20、光圈ST、第三鏡片30及第四鏡片40,於像側B處設有CCD、CMOS或其他感光元件(未繪示),於感光元件與第四鏡片40之間可設有濾光片及/或保護玻璃等平板鏡片50,平板鏡片50的數量可依需求增減或不設置。其中,較光圈ST靠近物側A的第一、第二鏡片10、20為前鏡群;與之相對地,較光圈ST靠近像側B的第三、第四鏡片30、40為後鏡群。
首先需聲明的是,於本文中,當一曲面的曲面圓心較該曲面本身更靠近像側時,則該曲面之曲率半徑為正值;反之,當一曲面的曲面圓心較該曲面本身更靠近物側時,則該曲面之曲率半徑為負值。而除非另為說明,否則所述「物側面」及「像側面」的凹、凸面型及曲率半徑均係指該表面在光軸L處的面型及曲率半徑。
於本新型的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鏡片10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及其像側面的曲率半徑均為正值,且物側面的曲率半徑大於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由於第一鏡片10為具有負屈光力的凸凹透鏡,且其物側面凸向物側,因而有助於實現鏡頭小型化並縮小畸變量。
第二鏡片20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皆為正值,且物側面的曲率半徑小於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由於第二鏡片20為具有正屈光力的凸凹透鏡,可用具有高折射率的玻璃材質製成,且其像側面為凹面,因而有助於縮短系統全長,實現鏡頭小型化,並且平衡像差。
第三鏡片30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凹面且其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負值,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正值。由於第三鏡片30為具有負屈光力的雙凹透鏡,其凹面的物側面恰朝向光圈,因而有助於平衡像差。
第四鏡片40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像側面為凸面,其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正值,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負值。由於第四鏡片40為具有正屈光力的雙凸透鏡,可用具有高折射率的玻璃材質製成,且其像側面為凸面,因而有助於縮短系統全長,實現鏡頭小型化,且其與第三鏡片的正、負屈光力搭配可進一步降低球差。
於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鏡片10、第三鏡片30及第四鏡片40皆為玻璃鏡片。
本實施例的四片式取像鏡頭的設計參數如下表一所示,需先說明的是,物側面對應的距離值代表該鏡片在光軸L上的厚度,像側面對應的距離值代表該鏡片與次一鏡片或次一光圈ST在光軸L上的間距:
表一
表一,第一實施例
系統焦距值F為5.64 mm,系統長度為13mm,最大視角達64 o
鏡片 曲率半徑(mm) 距離 折射率 色散係數 焦距
(mm) (Nd) (Vd) (mm)
第一鏡片 物側面1 12.45 0.57 1.55 63.33 -5.44
像側面2 2.35 0.56
第二鏡片 物側面3 4.22 2.46 2.00 25.47 5.09
像側面4 21.00 0.17
光圈   0.21      
第三鏡片 物側面5 -28.82 0.55 1.85 32.27 -5.44
像側面6 5.37 0.32
第四鏡片 物側面7 12.64 1.65 1.95 32.31 3.42
像側面8 -3.97 0.5
平板鏡片 物側面9 0.5 1.52 64.08  
像側面10 5.511  
依據表一可得到下列表二關係式數值:
在下列的關係式中,R1為第一鏡片10物側面的曲率半徑 ,R2為第一鏡片10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3為第二鏡片20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4為第二鏡片20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5為第三鏡片30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6為第三鏡片30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7為第四鏡片40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8為第四鏡片40像側面的曲率半徑,N2為第二鏡片的折射率,N4為第四鏡片的折射率,TTL為四片式取像鏡頭的系統全長,ATL為第一鏡片10至第四鏡片40在光軸L上的厚度總和,F為四片式取像鏡頭的系統焦距,F1為第一鏡片的焦距值,F2為第二鏡片的焦距值,F3為第三鏡片的焦距值,F4為第四鏡片的焦距值,Gaa為第一至第四鏡片在光軸上的間隙長度總和,FNO為四片式取像鏡頭的光圈值。
表二
關係式 數值 關係式 數值
F1/F3 1.0 (N2+N4)/2 1.98
R4/R5 -0.73 R4/F 3.71
T1/F 0.10 R1/F 2.21
T2/F 0.10 R2/F 0.42
T3/F 0.44 R3/F 0.75
T4/F 0.07 R5/F -5.11
T5/F 0.10 R6/F 0.95
T6/F 0.06 R7/F 2.24
T7/F 0.29 R8/F -0.70
T8/F 0.09 TTL/F 2.30  
F/F1 -1.04 ATL/Gaa 4.19
F/F2 1.11 FNO 2.40
F/F3 -1.04    
F/F4 1.65    
請參閱第2圖及第3圖,分別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場曲圖及畸變圖。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前鏡群中的第一鏡片10、第二鏡片20以及後鏡群中的第三鏡片30、第四鏡片40的適當搭配,最大場曲不超過±0.10 mm,且能夠實現較小光學畸變(>10%)的光學表現。換言之,本實施例成像效果優異,且有效減少像差。
請參考第4圖,所繪示者為本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其鏡片配置與第一實施例相似,差別在於,第四鏡片40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均為非球面。本實施例的四片式取像鏡頭的設計參數如下表三所示:
表三
表三,第二實施例
系統焦距值F為5.45 mm,系統長度為11.56mm,最大視角達65.4 o
鏡片 曲率半徑(mm) 距離 折射率 色散係數 焦距
(mm) (Nd) (Vd) (mm)
第一鏡片 物側面1 12.15 0.58 1.55 63.33 -5.80
像側面2 2.46 0.54
第二鏡片 物側面3 3.58 1.89 2.00 25.47 3.84
像側面4 74.68 0.28
光圈   0.24      
第三鏡片 物側面5 -12.37 0.50 1.85 32.27 -3.94
像側面6 4.50 0.36
第四鏡片 物側面7 9.89 1.60 1.95 32.31 3.35
像側面8 -4.18 0.5
平板鏡片 物側面9 1.04 1.51 64.08  
像側面10 4.05  
Figure 02_image001
其中,第四鏡片的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均為非球面,其面型滿足下列非球面公式:
其中c=1/r,r為表面曲率半徑,h為光線在此表面的高度,k為錐面係數,B為第四階係數,C為第六階係數,D為第八階係數,E為第十階係數,F為第十二階係數,G為第十四階係數。第二實施例各非球面之參數如下表四所示:
表四
  物側面7 像側面8
B -5.56E-04 2.49E-04
C 0 0
D 0 0
E 0 0
F 0 0
G 0 0
依據表三、表四可得到下列表五關係式數值:
表五
關係式 數值 關係式 數值
F1/F3 1.47 (N2+N4)/2 1.98
R4/R5 -6.04 R4/F 13.70
T1/F 0.11 R1/F 2.23
T2/F 0.10 R2/F 0.45
T3/F 0.35 R3/F 0.66
T4/F 0.09 R5/F -2.27
T5/F 0.09 R6/F 0.83
T6/F 0.07 R7/F 1.81
T7/F 0.29 R8/F -0.77
T8/F 0.09 TTL/F 2.12
F/F1 -0.94 ATL/Gaa 3.26
F/F2 1.42 FNO 2.25
F/F3 -1.38    
F/F4 1.63    
請參閱第5圖及第6圖,分別為本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場曲圖及畸變圖。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前鏡群中的第一鏡片10、第二鏡片20以及後鏡群中的第三鏡片30、第四鏡片40的適當搭配,最大場曲不超過±0.10 mm,且能夠實現較小光學畸變(>10%)的光學表現。換言之,本實施例成像效果優異,且有效減少像差。
請參考第7圖,所繪示者為本新型的第三實施例,其鏡片配置與第一實施例相似。本實施例的四片式取像鏡頭的設計參數如下表六所示:
表六
表六,第三實施例
系統焦距值F為5.5 mm,系統長度為12.21mm,最大視角達65.4 o
鏡片 曲率半徑(mm) 距離 折射率 色散係數 焦距
(mm) (Nd) (Vd) (mm)
第一鏡片 物側面1 14.93 0.52 1.55 63.33 -5.21
像側面2 2.35 0.49
第二鏡片 物側面3 3.81 2.20 2.00 25.47 4.20
像側面4 43.28 0.17
光圈   0.22      
第三鏡片 物側面5 -17.17 0.52 1.85 32.27 -4.54
像側面6 4.86 0.31
第四鏡片 物側面7 11.37 1.70 1.95 32.30 3.36
像側面8 -3.98 0.5
平板鏡片 物側面9 0.64 1.52 64.08  
像側面10 4.93  
依據表六可得到下列表七關係式數值:
表七
關係式 數值 關係式 數值
F1/F3 1.15 (N2+N4)/2 1.98
R4/R5 -2.52 R4/F 7.87
T1/F 0.10 R1/F 2.71
T2/F 0.09 R2/F 0.43
T3/F 0.40 R3/F 0.69
T4/F 0.07 R5/F -3.12
T5/F 0.10 R6/F 0.88
T6/F 0.06 R7/F 2.07
T7/F 0.31 R8/F -0.72
T8/F 0.09 TTL/F 2.22
F/F1 -1.06 ATL/Gaa 4.16
F/F2 1.31 FNO 2.35
F/F3 -1.21    
F/F4 1.64    
請參閱第8圖及第9圖,分別為本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場曲圖及畸變圖。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前鏡群中的第一鏡片10、第二鏡片20以及後鏡群中的第三鏡片30、第四鏡片40的適當搭配,最大場曲不超過±0.10 mm,且能夠實現較小光學畸變(>10%)的光學表現。換言之,本實施例成像效果優異,且有效減少像差。
請參考第10圖,所繪示者為本新型的第四實施例,其鏡片配置與第一實施例相似,差異在於第二鏡片20的像側面為平面,且第四鏡片40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均為非球面。本實施例的四片式取像鏡頭的設計參數如下表八所示:
表八
表八,第四實施例
系統焦距值F為5.52 mm,系統長度為10.34mm,最大視角達65.5 o
鏡片 曲率半徑(mm) 距離 折射率 色散係數 焦距
(mm) (Nd) (Vd) (mm)
第一鏡片 物側面1 339.65 0.5 1.52 64.20 -6.32
像側面2 3.18 0.325
第二鏡片 物側面3 3.23 1.853 1.95 17.94 3.58
像側面4 0.011
光圈   0.265      
第三鏡片 物側面5 -4.40 0.5 1.62 36.36 -4.11
像側面6 5.97 0.433
第四鏡片 物側面7 7.24 1.218 1.95 29.83 3.66
像側面8 -5.81 0.5
平板鏡片 物側面9 0.64 1.52 64.13  
像側面10 0.4  
Figure 02_image001
其中,第四鏡片的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均為非球面,其面型滿足下列非球面公式:
其中c=1/r,r為表面曲率半徑,h為光線在此表面的高度,k為錐面係數,B為第四階係數,C為第六階係數,D為第八階係數,E為第十階係數,F為第十二階係數,G為第十四階係數。第四實施例各非球面之參數如下表九所示:
表九
  物側面7 像側面8
B 3.13E-02 9.93E-04
C -1.55E-02 3.59E-03
D 5.12E-03 -1.34E-03
E -8.16E-04 1.86E-04
F -2.43E-05 1.31E-05
G 2.88E-05 -4.11E-06
依據表八、表九可得到下列表十關係式數值:
表十
關係式 數值 關係式 數值
F1/F3 1.5 (N2+N4)/2 1.95
T1/F 0.09 R1/F 61.53
T2/F 0.06 R2/F 0.58
T3/F 0.34 R3/F 0.59
T4/F 0.05 R4/F  -
T5/F 0.09 R5/F -0.80
T6/F 0.08 R6/F 1.08
T7/F 0.22 R7/F 1.31
T8/F 0.09 R8/F -1.05
F/F1 -0.87 TTL/F 1.87
F/F2 1.54 ATL/Gaa 3.94
F/F3 -1.34 FNO 2.4
F/F4 1.51    
請參閱第11圖及第12圖,分別為本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場曲圖及畸變圖。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前鏡群中的第一鏡片10、第二鏡片20以及後鏡群中的第三鏡片30、第四鏡片40的適當搭配,最大場曲不超過±0.10 mm,且能夠實現較小光學畸變(>10%)的光學表現。換言之,本實施例成像效果優異,且有效減少像差。
經由上述一個或多個實施例的四片式取像鏡頭,第一鏡片為負屈折力,第二鏡片為正屈折力,第三鏡片為負屈折力,第四鏡片為正屈折力。前群鏡的兩鏡片組合及後鏡群兩鏡片組合,以光圈隔開,可減少像差,可提升成像品質,並使光路平緩以縮小鏡片大小。此外,介於光圈兩旁的第二鏡片及第三鏡片,皆為高折射率及低色散係數的鏡片材料,可減少像散,第三鏡片為負屈折力,第四鏡片為正屈折力的搭配組合,其屈光力互相補償,可降低球差並縮短光學系統長度。
10:第一鏡片 20:第二鏡片 30:第三鏡片 40:第四鏡片 50:平板鏡片 A:物側 B:像側 ST:光圈 L:光軸
第1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2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3圖為本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圖。
第4圖為本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5圖為本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6圖為本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畸變圖。
第7圖為本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8圖為本新型第三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9圖為本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畸變圖。
第10圖為本新型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11圖為本新型第四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12圖為本新型第四實施例的畸變圖。
10:第一鏡片
20:第二鏡片
30:第三鏡片
40:第四鏡片
50:平板鏡片
A:物側
B:像側
ST:光圈
L:光軸

Claims (10)

  1. 一種四片式取像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 一第一鏡片,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且其像側面為凹面; 一第二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 一光圈; 一第三鏡片,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凹面;以及 一第四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 其中,該四片式取像鏡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 0>F1/F3≦1.5,其中F1為該第一鏡片的焦距值,F3為該第三鏡片的焦距值。
  2. 一種四片式取像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 一第一鏡片,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為凹面,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1>R2,其中R1為該第一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2為該第一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一第二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 一光圈; 一第三鏡片,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為凹面,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5>R6,其中R5為該第三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6為該第三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以及 一第四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像側面為凸面,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7>R8,其中R7為該第四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8為該第四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其中,該四片式取像鏡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 0>F1/F3≦1.5,其中F1為該第一鏡片的焦距值,F3為該第三鏡片的焦距值。
  3. 一種四片式取像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 一第一鏡片,具有負屈光力,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1×R2>0,且R1>R2,其中R1為該第一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2為該第一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一第二鏡片,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為凸面; 一光圈; 一第三鏡片,具有負屈光力,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5×R6>0,且R5>R6,其中R5為該第三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6為該第三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以及 一第四鏡片,具有正屈光力,且滿足下列關係式:R7×R8>0,且R7>R8,其中R7為該第四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R8為該第四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其中,該四片式取像鏡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 0>F1/F3≦1.5,其中F1為該第一鏡片的焦距值,F3為該第三鏡片的焦距值。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鏡片的像側面為平面。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鏡片的像側面為凹面。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鏡片的像側面為凹面。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其中該第四鏡片的像側面為凸面。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 (N2+N4)/2>1.8,其中N2為該第二鏡片的折射率,N4為該第四鏡片的折射率。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 -8>R4/R5>0,其中R4該第二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R5為該第三鏡片的物側面的曲率半徑。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四片式取像鏡頭,更滿足下列關係式: 3>R4/F>14,其中R4該第二鏡片的像側面的曲率半徑,F為該四片式取像鏡頭的系統焦距。
TW109204457U 2020-04-16 2020-04-16 四片式取像鏡頭 TWM6018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4457U TWM601828U (zh) 2020-04-16 2020-04-16 四片式取像鏡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4457U TWM601828U (zh) 2020-04-16 2020-04-16 四片式取像鏡頭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1828U true TWM601828U (zh) 2020-09-21

Family

ID=74094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4457U TWM601828U (zh) 2020-04-16 2020-04-16 四片式取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018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297B (zh) * 2020-04-16 2021-09-01 今國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四片式取像鏡頭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297B (zh) * 2020-04-16 2021-09-01 今國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四片式取像鏡頭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155006A1 (en) Optical wide angle lens
TWI746435B (zh)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623773B (zh) Fixed focus projection lens
CN110908073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239965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355583B (zh) 光学镜头
CN107479169B (zh) 定焦投影镜头
TWM606731U (zh) 光學攝像鏡頭
TW202111376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326217A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M601828U (zh) 四片式取像鏡頭
TWM597875U (zh) 七片式鏡頭
TWI723259B (zh) 光學鏡頭
TWI738297B (zh) 四片式取像鏡頭
TWM612634U (zh) 六片式成像鏡頭
CN114236757A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M618542U (zh) 七片式鏡頭模組
TWM527550U (zh) 六片式小型化廣角鏡頭
TWM532034U (zh) 小型化五片式成像鏡頭
TWM588804U (zh) 車用四片式鏡頭
TW202141110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615628B (zh) 廣角鏡頭
TWI790968B (zh) 八片式取像鏡頭
TWI804330B (zh) 八片式取像鏡頭
TWI780398B (zh) 光學成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