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00809U - 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 - Google Patents
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00809U TWM600809U TW109204754U TW109204754U TWM600809U TW M600809 U TWM600809 U TW M600809U TW 109204754 U TW109204754 U TW 109204754U TW 109204754 U TW109204754 U TW 109204754U TW M600809 U TWM600809 U TW M600809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age
- shafts
- blocks
- spiral track
- driving parts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雙軸式連動模組包括兩個軸桿及一連動件。兩個軸桿各於外表面凹設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兩個螺旋軌道槽,並且任一個軸桿的兩個螺旋軌道槽分別面向另一個軸桿的兩個螺旋軌道槽。連動件包含有兩個連動塊及連接固定兩個連動塊的一固定件,並且每個連動塊形成有兩個驅動部。兩個連動塊夾持於兩個軸桿之間,並且每個連動塊的兩個驅動部穿設於分別位在兩個軸桿且彼此相向的兩個螺旋軌道槽。兩個軸桿的其中一個軸桿能自轉,以通過兩個連動塊帶動另一個軸桿同步自轉。
Description
本創作涉及一種扭力模組,尤其涉及一種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
現有的連動裝置包含有兩個軸桿、連動上述兩個軸桿的單個連動塊、及套設於所述兩個軸桿的一扭力模組,並且所述連動塊設置於所述兩個軸桿之間,使得所述兩個軸桿能夠產生連動。然而,現有的連動塊在製造上有生產公差、在與兩個所述軸桿的組裝上有組裝公差,而上述生產公差與組裝公差的累積,易使得所述兩個軸桿連動時產生晃動與磨耗。
於是,本創作人認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潛心研究並配合科學原理的運用,終於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創作。
本創作實施例在於提供一種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能有效地改善現有連動裝置所可能產生的缺失。
本創作實施例公開一種連動裝置,其包括:兩個軸桿,各定義有一中心軸線,並且兩個所述軸桿的所述中心軸線彼此平行;其中,每個所述軸桿的外表面凹設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兩個螺旋軌道槽,並且任一個所述軸桿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分別面向另一個所述軸桿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一連動件,包含有兩個連動塊及連接固定兩個所述連動塊的一固定件,並且每個所述連動塊形成有兩個驅動部;其中,兩個所述連動塊夾持於兩個所述軸桿之間,並且每個所述連動塊的兩個所述驅動部穿設於分別位在兩個所述軸桿且彼此相向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以及兩個外接件,分別固定於位在兩個所述軸桿同一側的兩個末端段,用來分別固定於兩個外部構件上,而位在兩個所述軸桿另一側的兩個末端段呈懸空狀;其中,兩個所述軸桿的其中一個所述軸桿能自轉,以通過兩個所述連動塊帶動另一個所述軸桿同步自轉。
本創作實施例也公開一種雙軸式連動模組,其包括:兩個軸桿,各於外表面凹設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兩個螺旋軌道槽,並且任一個所述軸桿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分別面向另一個所述軸桿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以及一連動件,包含有兩個連動塊及連接固定兩個所述連動塊的一固定件,並且每個所述連動塊形成有兩個驅動部;其中,兩個所述連動塊夾持於兩個所述軸桿之間,並且每個所述連動塊的兩個所述驅動部穿設於分別位在兩個所述軸桿且彼此相向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其中,兩個所述軸桿的其中一個所述軸桿能自轉,以通過兩個所述連動塊帶動另一個所述軸桿同步自轉。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所公開的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其通過所述連動件包含有兩個所述連動塊,據以利於使所述兩個軸桿與連動件之間的連接關係更為穩定。
舉例來說,所述連動件透過兩個所述連動塊先行設置於兩個所述軸桿之間,每個所述連動塊的兩個所述驅動部分別穿設於彼此相向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再將兩個所述連動塊固定連結,藉以使得每個所述驅動部更能夠準確地設置於相對應所述螺旋軌道槽內,而能夠大幅降低所述連動裝置的製造與組裝上所產生的公差(也就是,所述連動裝置的組裝精準度可以被大幅提升),進而使連動件不但能夠穩固地夾持於兩個軸桿之間,且還能穩定地於兩個軸桿之間移動。
為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附圖僅用來說明本創作,而非對本創作的保護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或者信號,但這些元件或者信號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請參閱圖1至圖11所示,其為本創作的實施例,需先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對應附圖所提及的相關數量與外型,僅用來具體地說明本創作的實施方式,以便於了解本創作的內容,而非用來侷限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一種連動裝置100,包括兩個軸桿1、夾持於上述兩個軸桿1之間的一連動件2、分別固定於所述兩個軸桿1同一側末端的兩個外接件4、安裝於所述兩個軸桿1的一夾持式扭力組件3、及堆疊設置且安裝於所述兩個軸桿1的多個扭力片5。其中,所述兩個軸桿1、所述連動件2、及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於本實施例中可被共同定義為一雙軸式連動模組(圖未標示)。以下將分別說明所述連動裝置100中的各個元件構造及其連接關係。
請參閱圖3至圖5所示,兩個所述軸桿1各定義有一中心軸線L,並且兩個所述軸桿1的所述中心軸線L彼此平行;其中,每個所述軸桿1的外表面凹設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兩個螺旋軌道槽111、位於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111一側(如:圖4中的左側)的一第一扣持槽121、及位於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111另一側(如:圖4中的右側)的一第二扣持槽122。任一個所述軸桿1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111分別面向另一個所述軸桿1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111。進一步地說,兩個所述軸桿1於本實施例中是呈鏡像對稱設置,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換個角度來說,所述軸桿1包含有一驅動段11、分別自所述驅動段11兩端延伸的兩個扭力段12、及分別自兩個所述扭力段12延伸的兩個末端段13、13’。其中,所述驅動段11形成有上述兩個螺旋軌道槽111;兩個所述扭力段12其中一個形成有所述第一扣持槽121,兩個所述扭力段12其中另一個形成有所述第二扣持槽122,所述驅動段11大致呈圓柱狀且其最大外徑即為所述軸桿1的最大外徑。其中一個末段端13’為截面呈非圓形的柱體,藉以利於插設在任一個所述外接件4而相互固定。
請參閱圖4至圖6所示,每個所述螺旋軌道槽111的螺旋角σ(如:圖5)介於40度至60度。所述螺旋角σ於本實施例是以45度為例作一說明,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其中,每個螺旋軌道槽111的深度D(如:圖6)介於所述軸桿1(如:驅動段11)最大外徑的1/14至1/18,而上述螺旋軌道槽111的所述深度D於本實施例中大致為所述軸桿1(如:驅動段11)最大外徑的1/16。再者,每個螺旋軌道槽111沿上述軸桿1的長度方向(如:中心軸線L的方向)投影至一平面所形成的一投影區域P呈圓弧狀(如:圖5),並且上述投影區域P的圓心角σ111大致在180度以內,所述圓心角σ111於本實施例中是以180度,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
請參閱圖4、及圖6至圖8所示,所述連動件2於本實施例中包含有兩個連動塊21及連接固定所述連動塊21的一固定件22。
其中,兩個所述連動塊21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大致相同的構造,所以為便於說明本實施例,下述僅介紹單個連動塊21的構造,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兩個所述連動塊21的構造也可以略有差異。
所述連動塊21包含有一塊體211、及安裝於上述塊體211的一柱體212。所述塊體211形成有一大曲面2111、一小曲面2112、貫穿於上述大曲面2111及所述小曲面2112的一穿孔2113;其中,所述大曲面2111及小曲面2112分別凹設於所述塊體211的相反兩側。更詳細地說,所述大曲面2111及所述小曲面2112大致呈圓弧狀,所述大曲面2111的圓心C2111與所述小曲面2112的圓心C2112分別於所述塊體211相反兩側而遠離設置。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連動塊21也可以是一體成形的單件式構造。
本實施例來說,所述小曲面2112對應於所述中心軸線L具有一長度,所述大曲面2111對應於所述中心軸線L也具有一長度,並且所述小曲面2112的長度為所述大曲面2111的1/2~1/3長度,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
所述穿孔2113一端連通於所述小曲面2112的中心位置,且所述穿孔2113另一端連通於所述大曲面2111。更詳細地說,所述穿孔2113自所述小曲面2112沿垂直任一個所述中心軸線L的一方向延伸至所述大曲面2111,並且所述穿孔2113的位置鄰近於所述塊體211的一側。
所述柱體212包含有埋置固定於上述穿孔2113的一埋置段2121及分別自述埋置段2121兩端延伸的兩個驅動部2122,每個所述驅動部2122於本實施例中大致呈半球狀,而半球狀邊緣大致切齊所述埋置段2121。兩個所述驅動部2122的外形於本實施例中大致相同,並且兩個所述驅動部2122的其中之一裸露於所述塊體211的所述大曲面2111之外,而兩個所述驅動部2122的其中另一裸露於所述小曲面2112之外。
以上為單個連動塊21的構造說明,以下接著介紹兩個連動塊21之間的位置關係。其中,在垂直兩個所述中心軸線L的一方向上,兩個所述連動塊21的所述塊體211彼此抵接。每個所述連動塊21凹設形成的所述大曲面2111切齊於另一個所述連動塊21凹設形成的所述小曲面2112、並且共同構成所述連動件2的一配合面S(也就是說,所述連動件2具有呈凹陷狀的兩個配合面S)。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每個所述連動塊21凹設形成的所述大曲面2111非切齊於另一個所述連動塊21凹設形成的所述小曲面2112、並且共同構成所述連動件2的所述配合面S。
換個角度來說,每個所述配合面S是由兩個所述連動塊21所構成的,而每個所述連動塊21的兩個所述驅動部2122分別位於兩個所述配合面S,而位於任一個所述配合面S上且分屬不同連動塊21的兩個所述驅動部2122則分別位於所述配合面S的兩端處、且沿平行任一個所述中心軸線L的一方向排列。其中,所述連動件2的四個驅動部2122於本實施例中是以大致呈鏡像對稱設置作一說明,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
再者,任一個上述配合面S的兩個驅動部2122之間留有一間隙G1,所述固定件22連接固定於兩個所述連動塊21之間,以使兩個所述連動塊21的相對位置保持固定。其中,所述固定件22於本實施例中限定為一焊接體22a,而所述焊接體22a充填於每個所述間隙G1。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焊接體22a能以其他構件取代(如:膠體)。
更詳細地說,所述連動件2夾持於兩個所述軸桿1之間,並且兩個所述配合面S分別面向兩個所述軸桿1,以使每個所述配合面S收容相對應的部分所述軸桿1(如:驅動段11)。更進一步說,於每個所述連動塊21中,所述大曲面2111與所述小曲面2112分別面向兩個所述軸桿1,而兩個所述驅動部2122分別穿設於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111內。
再者,為使兩個所述軸桿1與所述連動塊21之間的連接關係更為穩定,本實施例通過下述結構設計來進一步提升兩個軸桿1與連動塊21之間的連接關係穩定性。
具體而言,於本實施例的兩個所述軸桿1與所述連動塊21的一橫剖面中(如:圖6,上述橫剖面於本實施例中是指垂直於任一軸桿1中心軸線L的剖面),每個所述軸桿1(如:驅動段11)大致呈圓形,每個所述大曲面2111與所述小曲面2112大致呈圓弧狀,所述大曲面2111的圓心C2111與小曲面2112的圓心C2112分別位於兩個所述中心軸線L上。其中,所述大曲面2111的半徑R2111大致相等於相對應所述軸桿1的半徑R11,所述小曲面2112的半徑R2112大致相等於相對應所述軸桿1的半徑R11。
所述大曲面2111的圓心角σ2111大致等同於所述小曲面2112的圓心角σ2112,所述大曲面2111的圓心角σ2111與所述小曲面2112的圓心角σ2112較佳是各介於120度至140度(本實施例的所述大曲面2111的圓心角σ2111或所述小曲面2112的圓心角σ2112大致為130度),但本創作不以上述條件為限。
請參閱圖10和圖11所示,每個所述連動塊21的兩個所述驅動部2122穿設於分別位在兩個所述軸桿1且彼此相向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111。兩個所述軸桿1的其中一個所述軸桿1能自轉,以通過兩個所述連動塊21(或連動件2)帶動另一個所述軸桿1同步自轉,且所述連動件2沿平行所述中心軸線L的一直線方向上移動。
請參閱圖1和圖2所示,所述兩個外接件4分別固定於位在兩個所述軸桿1同一側(如:圖1中的兩個所述軸桿1的左側)的兩個末端段13,用來分別固定於兩個外部構件(圖中未示出,如顯示器,鍵盤)上,而位在兩個所述軸桿1另一側(如:圖1中的兩個軸桿1的右側)的兩個末端段13’呈懸空狀。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的每個所述軸桿1中,呈懸空狀的所述末端段13’是排除固定有所述外接件4的情況。
請參閱圖3、圖4、及圖9所示,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包括有互相組接且彼此相向的兩個夾持件31a、31b及螺鎖於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的多個鎖固件32。需說明的是,於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鎖固件32的數量也可以是至少一個;或者,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的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也可以相互組接,據以省略上述鎖固件32;又或者,所述鎖固件32能以其他構件取代(如:鉚接件)。
每個所述夾持件31a、31b包含有一連接部311及自述連接部311分別朝不同側延伸的兩個弧狀翼部312。進一步來說,兩個所述弧狀翼部312相對於所述連接部311呈鏡像對稱設置,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兩個所述弧狀翼部312相對於所述連接部311也可以是呈非鏡像對稱設置。
每個所述夾持件31a、31b具有形狀大致呈"3"的截面,上述截面於本實施例中是垂直於所述中心軸線L。再者,每個所述弧狀翼部312相對於所述連接部311能具有一定程度的結構彈性(也就是,每個弧狀翼部312能相對於所述連接部311彈性地擺動),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所述夾持件31a、31b於本實施例中具有彼此相異的構造,所以下述各別介紹夾持件31a的構造,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兩個所述夾持件31a也可以具有大致相同的構造(如:所述連動裝置100採用兩個所述夾持件31a)。
進一步地說,在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的其中一個所述夾持件31a之中,每個所述弧狀翼部312是與所述連接部311具有相同的厚度d,且兩個所述弧狀翼部312能夠相對於所述連接部311彈性地擺動。進一步來說,所述夾持件31a能是通過彎折具有彈性的片體結構而成,但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在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的另一個所述夾持件31b中,所述連接部311大致成塊狀,兩個所述弧狀翼部312一端的外表面相切於所述連接部311的相鄰表面,而所述弧狀翼部312內表面與所述連接部311的相鄰表面相連以共同呈圓弧狀,並且所述連接部311與弧狀翼部312能據以容置部分所述軸桿1(如:扭力段12)。所述夾持件31b在其內表面形成有多個凹槽3121,每個所述凹槽3121呈長條狀且平行於任一個所述中心軸線L,並且多個所述凹槽3121彼此等距離地凹設於所述弧狀翼部312內表面與所述連接部311的相鄰表面上。
所述鎖固件32螺鎖於兩個所述連接部311,並且兩個所述連接部311彼此相隔一距離W。更詳細地說,所述鎖固件32能夠調整所述距離W,據以能夠改變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夾持於兩個所述軸桿1(如:扭力段12)的力量。
請參閱圖3、圖4、及圖9所示,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安裝於兩個所述軸桿1的所述第一扣持槽121,且相互組接鄰近於兩個所述外接件4,但本創作不受限於此。舉例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能以其他構件取代(如:多個扭力片)。
於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夾持件31a、31b的兩個所述弧狀翼部312分別容置於兩個所述第一扣持槽121內,且個所述弧狀翼部312的所述圓心位於所述中心軸線L上。所述連動裝置100能透過在兩個所述軸桿1上安裝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據以維持兩個所述中心軸線L相對位置。
進一步地說,在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中,其中一個所述夾持件31a的所述連接部311未接觸於兩個所述第一扣持槽121,另一個所述夾持件31b的兩個所述弧狀翼部312與所述連接部311共同所接觸兩個所述第一扣持槽121。其中一個所述夾持件31a的兩個所述弧狀翼部312的末端分別與另一個所述夾持件31b的兩個所述弧狀翼部312的末端彼此相鄰設置且間隔形成有一間隙G2。
再者,為使兩個所述第一扣持槽121與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之間的連接關係更為穩定,本實施例中通過下述結構設計來進一步提升任一個所述第一扣持槽121與相對應所述夾持件31a、31b之間的連接關係穩定性。
具體而言,於本實施例中的兩個所述第一扣持槽121與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的一橫剖面中(如:圖9,上述橫剖面於本實施例中是指垂直於任一所述軸桿1的所述中心軸線L的剖面),每個所述第一扣持槽121大致呈圓形,每個所述夾持件31a、31b的所述弧狀翼部312大致呈圓弧狀,所述弧狀翼部312與所述第一扣持槽121相對應互相設置。進一步地說,每個所述弧狀翼部312的圓心C312分別位於兩個所述中心軸線L上,任一個所述夾持件31a、31b的每個所述弧狀翼部312的半徑大致相等於相對應所述第一扣持槽121的半徑R121。
在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的其中一個所述夾持件31a中,每個所述弧狀翼部312抵接相對應於所述第一扣持槽121的圓心角σ312較佳是介於80度至100度(本實施例中所述弧狀翼部312抵接所述第一扣持槽121的圓心角σ312大致為90度)。而在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的另一個所述夾持件31b中,每個所述弧狀翼部312與所述連接部311抵接相對應於所述第一扣持槽121的圓心角σ312’不小於180度,其較佳是介於180度至200度(本實施例中所述弧狀翼部312與所述連接部311抵接所述第一扣持槽121的圓心角σ312’大致為190度),但本創作不以上述條件為限。
所述間隙G2對應於所述中心軸線L構成小於90度一圓心角σ1,所述圓心角σ1較佳是小於45度(本實施例中所述圓心角σ1大致呈30度為例),但本創作不以上述條件為限。
請參閱圖3和圖4所示,多個所述扭力片5堆疊且安裝套設於兩個所述軸桿1的所述第二扣持槽122內。在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第二扣持槽122的一端各設置有一扣持件1221,每個所述扣持件1221能夠固定多個所述扭力片5的相對應部位,以使得多個所述扭力片5被限位於兩個所述第二扣持槽122上,而不會脫離兩個所述第二扣持槽122。換個角度來說,在本創作未繪示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扣持槽122內也能夠設置安裝另一個夾持式扭力組件,據以取代多個所述扭力片5。
以上為本實施例雙軸式驅動模組的構造說明,下述將接著介紹所述雙軸式驅動模組的運作方式。其中,所述兩個軸桿1的其中一個軸桿1能自轉,以通過所述連動件2帶動另一個軸桿1同步自轉(如:圖1、圖10、及圖11)。進一步地說,當其中一個軸桿1(如:圖10中的左側軸桿1)自轉時,其兩個螺旋軌道槽111壓迫內部所收容的兩個驅動部2122(如:連動件2的左側驅動部2122),以使上述兩個驅動部2122各沿著相對應的螺旋軌道槽111移動,進而使連動件另一側的兩個驅動部2122(如:連動件2的右側驅動部2122)壓迫另一個軸桿1(如:圖10中的右側軸桿1)的兩個螺旋軌道槽111,以迫使上述另一個軸桿1同步地自轉。其中,當上述兩個軸桿1自轉時,所述連動件2是沿著平行任一所述中心軸線軸桿1的一方向直線移動。
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安裝於兩個所述軸桿1,以使得所述軸桿1固定在中心軸線L位置上自轉,從而避免所述軸桿1偏移的情況發生。再者,兩個所述軸桿1能相對於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自轉,以使兩個所述第一扣持槽121能與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磨擦而產生扭力。所述連動裝置100可藉由所述鎖固件32調整兩個所述連接部311之間的所述距離W,而達到調整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所提供的扭力大小的目的。
[本創作實施例的技術效果]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所公開的連動裝置100及雙軸式連動模組,通過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的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的結構設計及其彼此相向且夾持兩個所述軸桿1,以維持兩個所述軸桿1的所述中心軸線L的相對位置,藉以使兩個所述軸桿1的所述中心軸線L平行且距離更為穩定限制,並可使得兩個所述軸桿1扭轉時有效地降低產生扭動與錯位。
再者,所述夾持式扭力組件3能透過所述鎖固件32調整對於夾持兩個所述軸桿1的摩擦力,以使得提升兩個所述夾持件31a、31b對於所述軸桿1產生足夠扭力。更能夠精準地控制扭力範圍與整體扭力穩定度,而使得兩個所述軸桿1能夠連動更為順暢。
另外,本實施例所公開的連動裝置100及雙軸式連動模組,其通過所述連動件2包含有兩個所述連動塊21,據以利於使所述兩個軸桿1與連動件2之間的連接關係更為穩定。舉例來說,所述連動件2透過兩個所述連動塊21先行設置於兩個所述軸桿1之間,每個所述連動塊21的兩個所述驅動部2122分別穿設於彼此相向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111,再將兩個所述連動塊21固定連結,藉以使得每個所述驅動部2122更能夠準確地設置於相對應所述螺旋軌道槽111內,而能夠大幅降低所述連動裝置100的製造與組裝上所產生的公差(也就是,所述連動裝置100的組裝精準度可以被大幅提升),進而使連動件2不但能夠穩固地夾持於兩個軸桿1之間,且還能穩定地於兩個軸桿1之間移動。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專利範圍內。
100:連動裝置
1:軸桿
11:驅動段
111:螺旋軌道槽
12:扭力段
121:第一扣持槽
122:第二扣持槽
1221:扣持件
13、13’:末端段
2:連動件
21:連動塊
211:塊體
2111:大曲面
2112:小曲面
2113:穿孔
212:柱體
2121:埋置段
2122:驅動部
22:固定件
22a:焊接體
3:夾持式扭力組件
31a、31b:夾持件
311:連接部
312:弧狀翼部
3121:凹槽
32:鎖固件
4:外接件
5:扭力片
L:中心軸線
D:深度
P:投影區域
R11、R121、R2111、R2112:半徑
C2111、C2112、C312:圓心
σ111、σ2111、σ2112、σ312、σ312’、σ1:圓心角
σ:螺旋角
S:配合面
G1、G2:間隙
d:厚度
W:距離
圖1為本創作實施例的連動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另一視角立體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圖1另一視角分解示意圖。
圖5為圖3的軸桿的驅動段示意圖。
圖6為沿圖1的剖線VI-VI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圖3的連動件示意圖。
圖8為圖7的剖線VIII-VIII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圖1的剖線IX-IX的剖面示意圖。
圖10為圖1的連動裝置的兩個外接件轉動90度後的立體示意圖。
圖11為圖1的連動裝置的兩個外接件轉動180度後的立體示意圖。
2:連動件
21:連動塊
211:塊體
2111:大曲面
2112:小曲面
2113:穿孔
212:柱體
2121:埋置段
2122:驅動部
22:固定件
22a:焊接體
S:配合面
G1:間隙
Claims (10)
- 一種連動裝置,其包括: 兩個軸桿,各定義有一中心軸線,並且兩個所述軸桿的所述中心軸線彼此平行;其中,每個所述軸桿的外表面凹設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兩個螺旋軌道槽,並且任一個所述軸桿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分別面向另一個所述軸桿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 一連動件,包含有兩個連動塊及連接固定兩個所述連動塊的一固定件,並且每個所述連動塊形成有兩個驅動部;其中,兩個所述連動塊夾持於兩個所述軸桿之間,並且每個所述連動塊的兩個所述驅動部穿設於分別位在兩個所述軸桿且彼此相向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以及 兩個外接件,分別固定於位在兩個所述軸桿同一側的兩個末端段,用來分別固定於兩個外部構件上,而位在兩個所述軸桿另一側的兩個末端段呈懸空狀; 其中,兩個所述軸桿的其中一個所述軸桿能自轉,以通過兩個所述連動塊帶動另一個所述軸桿同步自轉。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動裝置,其中,所述連動件具有分別面向兩個所述軸桿的兩個配合面,並且每個所述配合面是由兩個所述連動塊所構成,而每個所述連動塊的兩個所述驅動部分別位於兩個所述配合面。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連動裝置,其中,每個所述配合面呈凹陷狀、並收容相對應的部分所述軸桿;位於任一個所述配合面的兩個所述驅動部,其沿平行任一個所述中心軸線的一方向排列。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連動裝置,其中,位於任一個所述配合面的兩個所述驅動部之間留有一間隙,並且所述固定件進一步限定為一焊接體,而所述焊接體充填於每個所述間隙。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動裝置,其中,每個所述連動塊包含有: 一塊體,夾持於兩個軸桿之間的一塊體;及 一柱體,包含有埋置固定於所述塊體內的一埋置段及分別自所述埋置段兩端延伸的兩個所述驅動部,並且兩個所述驅動部裸露於所述塊體之外; 其中,在垂直兩個所述中心軸線的一方向上,兩個所述連動塊的所述塊體彼此抵接。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動裝置,其中,兩個所述連動塊具有相同的構造,並且每個所述連動塊具有分別面向兩個所述軸桿的一大曲面與一小曲面,每個所述連動塊的兩個所述驅動部分別位於所述大曲面與所述小曲面。
-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連動裝置,其中,任一個所述連動塊的所述大曲面切齊於另一個所述連動塊的所述小曲面、並共同構成所述連動件的一個配合面。
- 一種雙軸式連動模組,其包括: 兩個軸桿,各於外表面凹設形成有相互平行的兩個螺旋軌道槽,並且任一個所述軸桿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分別面向另一個所述軸桿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以及 一連動件,包含有兩個連動塊及連接固定兩個所述連動塊的一固定件,並且每個所述連動塊形成有兩個驅動部;其中,兩個所述連動塊夾持於兩個所述軸桿之間,並且每個所述連動塊的兩個所述驅動部穿設於分別位在兩個所述軸桿且彼此相向的兩個所述螺旋軌道槽; 其中,兩個所述軸桿的其中一個所述軸桿能自轉,以通過兩個所述連動塊帶動另一個所述軸桿同步自轉。
- 如請求項8所述的雙軸式連動模組,其中,所述雙軸式連動模組進一步包含有相互組接的兩個夾持件,並且每個所述夾持件包含有一連接部及自所述連接部分別朝不同側延伸所形成的兩個弧狀翼部;其中,兩個所述夾持件彼此相向且夾持兩個所述軸桿,兩個所述連接部彼此組接,並且每個所述夾持件的兩個所述弧狀翼部分別抵接於兩個所述軸桿,而任一個所述夾持件的兩個所述弧狀翼部的末端分別與另一個所述夾持件的兩個所述弧狀翼部的末端彼此間隔且相鄰設置。
-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雙軸式連動模組,其中,所述雙軸式連動模組進一步包含有螺鎖於兩個所述連接部的至少一個鎖固件,並且兩個所述連接部相隔有一距離,而至少一個所述鎖固件能調整所述距離,以改變兩個所述夾持件夾持於兩個所述軸桿的力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204754U TWM600809U (zh) | 2020-04-22 | 2020-04-22 | 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204754U TWM600809U (zh) | 2020-04-22 | 2020-04-22 | 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00809U true TWM600809U (zh) | 2020-09-01 |
Family
ID=73644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204754U TWM600809U (zh) | 2020-04-22 | 2020-04-22 | 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600809U (zh) |
-
2020
- 2020-04-22 TW TW109204754U patent/TWM600809U/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28624B2 (en) | Supporting device | |
EP2682550B1 (en) | Flexible composite hinge | |
TWI659290B (zh) | 支撐裝置、樞紐模組、及關節器 | |
TWM600808U (zh) | 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 | |
JP2010242427A (ja) | ヒンジ装置及びヒンジ装置用取付部材 | |
TWI733418B (zh) | 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 | |
JP4165897B1 (ja) | 組立ブロック玩具 | |
TWM600809U (zh) | 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 | |
EP2601417B1 (en) | Mechanical joint for reversibly connecting elements with any angle of approach | |
TW202141226A (zh) | 連動裝置及雙軸式連動模組 | |
CN113586592B (zh) | 连动装置及双轴式连动模块 | |
CN212803919U (zh) | 连动装置及双轴式连动模块 | |
US3370871A (en) | Device for joining panels, in particular wooden panels in the manufacture of compound furniture | |
TW202130252A (zh) | 轉軸鏈組之均配支撐結構 | |
CN212407307U (zh) | 连动装置及双轴式连动模块 | |
CN113586591A (zh) | 连动装置及双轴式连动模块 | |
SK632011A3 (en) | homokinetic joint | |
TWM640999U (zh) | 建材板體連接組件 | |
WO2021107070A1 (ja) | 板ばね装置 | |
JP7482338B1 (ja) | クリックヒンジ | |
US8231300B2 (en) | Architecture and component structure thereof | |
TWI815761B (zh) | 建材板體連接組件 | |
CN217761696U (zh) | 止位结构以及终端产品 | |
JP2006241762A (ja) | 蝶番と折れ戸 | |
TWI770513B (zh) | 支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