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8728U - 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 - Google Patents

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8728U
TWM598728U TW109204175U TW109204175U TWM598728U TW M598728 U TWM598728 U TW M598728U TW 109204175 U TW109204175 U TW 109204175U TW 109204175 U TW109204175 U TW 109204175U TW M598728 U TWM598728 U TW M59872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ption
pipeline
desorption
gas
volatile organ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41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鄭石治
扶亞民
Original Assignee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上海華懋環保節能設備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陸商上海華懋環保節能設備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41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8728U/zh
Priority to CN202020856829.2U priority patent/CN212594811U/zh
Publication of TWM5987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8728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為一種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主要係為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係設有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而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間的空隙係設有第一真空泵抽取口,另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係設有第三區域及該第四區域,且該第三區域及第四區域之間的空隙係設有第二真空泵抽取口,當該第一吸附/脫附筒或是第二吸附/脫附筒由該吸附模式切換成脫附模式時,能透過該真空泵回收管路的真空泵來進行真空震盪脫附,而對揮發性有機氣體,如油罐車卸油過程的油氣(一次性油氣)、加油過程的油氣(二次性油氣)、地下油槽所呼出的油氣(三次性油氣)或有機廢氣等進行回收,以具有提昇揮發性有機氣體的處理效率。

Description

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尤指一種對揮發性有機氣體,如油罐車卸油過程的油氣(一次性油氣)、加油過程的油氣(二次性油氣)、地下油槽所呼出的油氣(三次性油氣)或有機廢氣等進行回收,以具有提昇揮發性有機氣體的處理效率,而適用於加油站、地下儲油槽或是類似之區域。
油罐車在卸油過程中會揮發出油氣,而目前的作法是在油罐車與地下油槽之間除了有一條油管線來輸送油品外,還會拉一條氣管線來將卸油過程中所揮發出油氣經由該氣管線回到油罐車內,以達到油氣收集目的,並將回到油罐車內的油氣再運回儲油庫進行油氣回收處理,待卸油結束後,地下油槽與該油罐車內壓力達到平衡狀態,其一次油氣回收階段(卸油油氣回收系統)也就結束。
加油站在為汽機車進行加油過程中會揮發出油氣,而目前的作法是在該加油機下方埋設有加油機內油氣回收管線,且該加油機內油氣回收管線的另一端則與該地下油槽連接,並透過真空輔助式油氣回收設備來將加油過程中揮發出油氣經由該加油機內油氣回收管線來收集到下油下油槽內,以達到油氣收集目的,其二次油氣回收階段(加油油氣回收系統) 也就完成。
而上述不管是一次油氣回收或是二次油氣回收都是將油氣輸送到地下油槽內,而地下油槽的油品在儲放時還是會揮發出油氣,且當儲放一段時間後,該地下油槽內的油氣會逐漸產生壓力,因此,該地下油槽都設有壓力閥與呼吸管,當油氣所產生的壓力大於壓力閥所設定的值時,該壓力閥會打開並透過呼吸管來排放至空氣中,讓地下油槽內油氣所產生的壓力回到安全值,避免產生危險。
但是,地下油槽透過呼吸管所排出的油氣很容易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除了污染周遭空氣外,還有當呼吸管所排出的油氣的濃度過濃時,會有安全上的隱患及危險。而且,現在環保意識抬頭,針對加油站的地下油槽所呼出的油氣也開始訂定排放標準,所以,很多新設的加油站都開始尋找以增加設備的方式或是方法來對地下油槽所產生的油氣進行回收(俗稱三次油氣回收),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因此,本創作人有鑑於上述缺失,期能提出一種具有對揮發性有機氣體進行回收的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令使用者可輕易操作組裝,乃潛心研思、設計組製,以提供使用者便利性,為本創作人所欲研發之創作動機者。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主要係為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係設有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而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之間的空隙係設有第一真空泵抽取口,另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係設有第三區域及該第四區域,且該第三區域及第四區域之間的空隙 係設有第二真空泵抽取口,當該第一吸附/脫附筒或是第二吸附/脫附筒由該吸附模式切換成脫附模式時,能透過該真空泵回收管路的真空泵來進行真空震盪脫附,而對揮發性有機氣體,如油罐車卸油過程的油氣(一次性油氣)、加油過程的油氣(二次性油氣)、地下油槽所呼出的油氣(三次性油氣)或有機廢氣等進行回收,以具有提昇揮發性有機氣體的處理效率,進而增加整體之實用性。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透過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係裝有沸石、活性碳、活性氧化鋁、蜂巢吸附材、管式膜或中空纖維之其中任一,而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三區域與第四區域係裝有沸石、活性碳、活性氧化鋁、蜂巢吸附材、管式膜或中空纖維之其中任一,且該第一吸附/脫附筒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能透過時間的設定來進行吸附模式與脫附模式之切換,當第一吸附/脫附筒為吸附模式時,該第二吸附/脫附筒則為脫附模式,反之,當第一吸附/脫附筒為脫附模式時,該第二吸附/脫附筒則為吸附模式,使第一吸附/脫附筒與第二吸附/脫附筒能具有定時切換之效能,另配合該排放管路係設有濃度偵測器,使該第一吸附/脫附筒與第二吸附/脫附筒除了能進行定時切換外,還能根據濃度偵測器所偵測到的濃度來進行濃度切換,藉此,以達到具有雙重效能之切換模式,進而增加整體之使用性。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為一種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係包括一來源管路、一第一吸附/脫附筒、一第二吸附/脫附筒、一第一熱氣輸送管路、一第二熱氣輸送管路、一脫附氣體輸送管路、一排放管路及一真空泵回收管路;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係設有一第一進氣管路及一第一 出氣管路,該第一進氣管路係與該來源管路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係設有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間係設有一第一真空泵抽取口;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係設有一第二進氣管路及一第二出氣管路,該第二進氣管路係與該來源管路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係設有一第三區域及一第四區域,該第三區域及第四區域之間係設有一第二真空泵抽取口;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一區域連接,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三區域連接;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二區域連接,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四區域連接;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一真空泵抽取口連接,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二真空泵抽取口連接;該排放管路的一端係連接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一出氣管路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二出氣管路;以及該真空泵回收管路係設有一真空泵,該真空泵回收管路的一端係與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連接。
為了能夠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之特徵、特點和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之詳細說明與附圖,惟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創作。
10:來源管路
101:來源控制閥門
20:第一吸附/脫附筒
201:第一區域
202:第二區域
21:第一進氣管路
211:第一進氣控制閥門
22:第一出氣管路
221:第一出氣控制閥門
23:真空泵抽取口
30:第二吸附/脫附筒
301:第三區域
302:第四區域
31:第二進氣管路
311:第二進氣控制閥門
32:第二出氣管路
321:第二出氣控制閥門
33:真空泵抽取口
40:第一熱氣輸送管路
401:第一熱氣輸送控制閥門
402:第二熱氣輸送控制閥門
41:第一熱源管路
411:第一熱源裝置
412:第一限流閥
413:第一熱源控制閥門
50:第二熱氣輸送管路
501:第三熱氣輸送控制閥門
502:第四熱氣輸送控制閥門
51:第二熱源管路
511:第二熱源裝置
512:第二限流閥
513:第二熱源控制閥門
60:脫附氣體輸送管路
601:第一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
602:第二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
70:排放管路
71:濃度偵測器
80:真空泵回收管路
801:真空泵
90:地下油槽
91:管體
第1圖係為本創作之主要架構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之第一吸附/脫附筒進行吸附模式而第二吸附/脫附筒進行脫附模式之管路運行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創作之第一吸附/脫附筒進行脫附模式而第二吸附/脫附筒進行吸附模式之管路運行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至第3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之示意圖。而本創作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的最佳實施方式係運用於加油站、地下儲油槽或是類似之區域,透過本創作來對揮發性有機氣體,如油罐車卸油過程的油氣(一次性油氣)、加油過程的油氣(二次性油氣)、地下油槽所呼出的油氣(三次性油氣)或有機廢氣等進行回收,以具有提昇揮發性有機氣體的處理效率。
而本創作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主要係包括有一來源管路10、一第一吸附/脫附筒20、一第二吸附/脫附筒30、一第一熱氣輸送管路40、一第二熱氣輸送管路50、一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一排放管路70及一真空泵回收管路80(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其中該來源管路10的一端係輸入揮發性有機氣體,且該揮發性有機氣體係為油罐車卸油過程的油氣(一次性油氣)、加油過程的油氣(二次性油氣)、地下油槽90所呼出的油氣(三次性油氣)或有機廢氣之其中任一。一般來說,不管是油罐車在卸油過程(圖未示)或是加油站的加油過程(圖未示)中都會產生油氣,另外,儲存在地下油槽90內的油品也會產生油氣,而上述所產生的油氣大部分都會回流至地下油槽90,所以地下油槽90都會設有一隻俗稱「呼吸管」之管體91來進行洩放油氣,因此,本創作之實施例的來源管路10的一端就是連接該地下油槽90所伸出的「呼吸管」之管體91(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使該經由「呼吸管」之管體91 所洩放的油氣能進入該來源管路10內,但本創作不以上述之說明及圖式為限,也可以將該來源管路10直接與加油站的加油機連接(圖未示),或是將該來源管路10直接與油罐車連接(圖未示),使所產生的油氣都能輸送到該來源管路10內。另該來源管路10係設有一來源控制閥門101(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透過該來源控制閥門101來控制該進入該來源管路10內之揮發性有機氣體的流量。
而該來源管路10的另一端則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及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連接(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其中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係設有一第一進氣管路21及一第一出氣管路22,另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係設有一第二進氣管路31及一第二出氣管路32,且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進氣管路21係與該來源管路10的另一端連接,並於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進氣管路21設有一第一進氣控制閥門211(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以控制該來源管路10所輸送的油氣經由該第一進氣管路21來進入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內的流量,而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二進氣管路31係與該來源管路10的另一端連接,並於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二進氣管路31設有一第二進氣控制閥門311(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以控制該來源管路10所輸送的油氣經由該第二進氣管路31來進入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內的流量。
再者,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係設有一第一區域201及一第二區域202,而該第一區域201與該第二區域202之間係設有空隙,且該第一區域201與該第二區域202之間的空隙係設有一第一真空泵抽取口23(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該第一區域201與該第 二區域202係分別裝有沸石、活性碳、活性氧化鋁、蜂巢吸附材、管式膜或中空纖維之其中任一,其中上述之管式膜係為一管狀體,且該管式膜之管狀體的外徑係為0.5mm以上,而該管式膜之管狀體係由聚合物及吸附劑所組成(圖未示),使該第一區域201與該第二區域202能具有吸附或是脫附之效能。另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係設有一第三區域301及一第四區域302,而該第三區域301與該第四區域302之間係設有空隙,且該第三區域301與該第四區域302之間的空隙係設有一第二真空泵抽取口33(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該第三區域301與該第四區域302係分別裝有沸石、活性碳、活性氧化鋁、蜂巢吸附材、管式膜或中空纖維之其中任一,其中上述之管式膜係為一管狀體,且該管式膜之管狀體的外徑係為0.5mm以上,而該管式膜之管狀體係由聚合物及吸附劑所組成(圖未示),使該第三區域301與該第四區域302能具有吸附或是脫附之效能。
而上述之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出氣管路22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二出氣管路32係與該排放管路70的一端連接,其中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出氣管路22係設有一第一出氣控制閥門221,且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二出氣管路32係設有一第二出氣控制閥門321(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使能透過該第一出氣控制閥門221及該第二出氣控制閥門321來分別控制由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出氣管路22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二出氣管路32所輸出經過吸附後之氣體以進入該排氣管路70內,而該排放管路70的另一端係為大氣或指定場所之其中任一,其中該指定場所可以是業主所指定 的地方,以進行循環回收之作業。另排放管路70係設有一濃度偵測器71(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該濃度偵測器71可以偵測經由該排放管路70所排放之氣體濃度,並將所偵測的氣體濃度回傳,當所偵測的氣體濃度超標時,可以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與第二吸附/脫附筒30進行模式切換,如第一吸附/脫附筒20為吸附模式時則切換為脫附模式,而第二吸附/脫附筒30為脫附模式時則切換為吸附模式,使進入該排放管路70的氣體能符合排放大氣的標準值。
另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真空泵抽取口23係位於該第一區域201與該第二區域202之間,而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二真空泵抽取口33係位於該第三區域301與該第四區域302之間,且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的一端係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真空泵抽取口23連接,而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二真空泵抽取口33連接(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其中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於靠近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真空泵抽取口23處係設有一第一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601,而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於靠近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二真空泵抽取口33處係設有一第二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602,並透過該第一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601與該第二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602來分別控制由該第一真空泵抽取口23與該第二真空泵抽取口33所輸送經過脫附後之揮發性有機氣體來進入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內。
另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係與該真空泵回收管路80的一端連接,而該真空泵回收管路80係設有一真空泵801(如第1圖至 第3圖所示),並透過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所連接的第一真空泵抽取口23或是該第二真空泵抽取口33來進行真空震盪脫附,且該真空泵回收管路80的另一端係與地下油槽90連接或是與其他之油槽連接(圖未示),以將經過真空震盪脫附後之揮發性有機氣體再輸送至該地下油槽90或是其他油槽內儲存,也可以透過該真空泵回收管路80的另一端與一後處理系統(圖未示)連接,其中該後處理系統係為焚化爐、冷擬器或吸附裝置之其中任一,以將經過真空震盪脫附後之揮發性有機氣體再輸送至後處理系統內進行後續的處理,例如經由焚化爐來進行燃燒處理,或是經由吸附裝置來進行再次吸附之動作。
再者,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40的一端係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區域201連接,而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40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三區域301連接,且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40係連接一第一熱源管路41,該第一熱源管路41係設有一第一熱源裝置411及一第一限流閥412,而該第一熱源管路41係設有一第一熱源控制閥門413(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且該第一限流閥412係設於該第一熱源管路41上,並靠近該第一熱源裝置411之位置處,以能限制該第一熱源裝置411之熱源由另一端來流出,再透過該第一熱源控制閥門412來控制該第一熱源管路41的流量,另該第一熱源裝置411再透過該第一熱源管路41來將熱源輸送至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40內,其中該第一熱源裝置411係為電熱器或加熱器之其中任一,再透過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40來將熱源分別輸送至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區域201內或是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三區域301內,而該第一 熱氣輸送管路40係設有一第一熱氣輸送控制閥門401及一第二熱氣輸送控制閥門402(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且該第一熱氣輸送控制閥門401係靠近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區域201的位置處,並透過該第一熱氣輸送控制閥門401來控制該熱源進入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區域201內的流量,讓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區域201在進行脫附時能有較高溫度之熱源來進入該第一區域201內進行脫附,另該第二熱氣輸送控制閥門402係靠近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三區域301的位置處,而透過該第二熱氣輸送控制閥門402來控制該熱源進入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三區域301內的流量,讓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三區域301在進行脫附時能有較高溫度之熱源來進入該第三區域301內進行脫附。
另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50的一端係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二區域202連接,而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50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四區域302連接,且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50係連接一第二熱源管路51,該第二熱源管路51係設有一第二熱源裝置511及一第二限流閥512,而該第二熱源管路51係設有一第二熱源控制閥門513(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且該第二限流閥512係設於該第二熱源管路51上,並靠近該第二熱源裝置511之位置處,以能限制該第二熱源裝置511之熱源由另一端來流出,再透過該第二熱源控制閥門513來控制該第二熱源管路51的流量,另該第二熱源裝置511再透過該第二熱源管路51來將熱源輸送至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50內,其中該第二熱源裝置511係為電熱器或加熱器之其中任一,再透過 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50來將熱源分別輸送至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二區域202內或是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四區域302內,而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50係設有一第三熱氣輸送控制閥門501及一第四熱氣輸送控制閥門502(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且該第三熱氣輸送控制閥門501係靠近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二區域202的位置處,並透過該第三熱氣輸送控制閥門501來控制該熱源進入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二區域202內的流量,讓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二區域202在進行脫附時能有較高溫度之熱源來進入該第二區域202內進行脫附,另該第四熱氣輸送控制閥門502係靠近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四區域302的位置處,而透過該第四熱氣輸送控制閥門502來控制該熱源進入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四區域302內的流量,讓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四區域302在進行脫附時能有較高溫度之熱源來進入該第四區域302內進行脫附。
而本創作的實際操作,在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與第二吸附/脫附筒30在吸附模式與脫附模式的選擇上,其第一種實施方式係以時間來設定,例如設定為四小時為限(不以本實施例為限),當時間一到時,原本為吸附模式的第一吸附/脫附筒20則關閉該第一進氣控制閥門211及該第一出氣控制閥門221(如第3圖所示),以轉變為脫附模式,而原本為脫附模式的第二吸附/脫附筒30則開啟該第二進氣控制閥門311及該第二出氣控制閥門321,以轉變為吸附模式,使原本由該來源管路10所輸送的揮發性有機氣體無法再經由該第一進氣管路21來進入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內,必須經由該第二進氣管路31來進入該第二吸附/脫附 筒30內進行吸附,而當第二吸附/脫附筒30轉變為吸附模式時,則該第二熱氣輸送控制閥門402、第四熱氣輸送控制閥門502及第二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602必須為關閉狀態。
而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轉變為脫附模式後,再開啟第一熱氣輸送控制閥門401、第三熱氣控制輸送閥門501及第一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601(如第3圖所示),以將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40與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50內較高溫度的熱源分別輸送至該第一區域201與該第二區域202內來進行脫附,再經由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之第一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601的開啟,使脫附後的揮發性有機氣體能透過該第一真空泵抽取口23來進入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內,再透過該真空泵回收管路80的真空泵801來進行真空震盪脫附,讓脫附後的揮發性有機氣體能藉由該真空泵回收管路80來輸送到該地下油槽90或是其他油槽內儲存或是輸送到後處理系統(圖未示)進行處理。
反之,當時間再經過四小時後,原本為脫附模式的第一吸附/脫附筒20則開啟該第一進氣控制閥門211及該第一出氣控制閥門221(如第2圖所示),以轉變為吸附模式,而當第一吸附/脫附筒20轉變為吸附模式時,則該第一熱氣輸送控制閥門401、第三熱氣輸送控制閥門501及第一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601必須為關閉狀態,另原本為吸附模式的第二吸附/脫附筒30則關閉該第二進氣控制閥門311及該第二出氣控制閥門321(如第2圖所示),以轉變為脫附模式,而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轉變為脫附模式後,再開啟第二熱氣輸送控制閥門402、第四熱氣控制輸送閥門502及第二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602, 使能具有定時切換之效能。
再者,本創作的第一吸附/脫附筒20與第二吸附/脫附筒30在吸附模式與脫附模式的選擇上,其第二種實施方式係以濃度來設定,透過該排放管路70係設有濃度偵測器71,讓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30能根據該濃度偵測器71所偵測到濃度來進行吸附模式與脫附模式的切換,例如當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在進行吸附模式時(如第2圖所示),經過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區域201與第二區域202所吸附後的氣體會由該第一出氣管路22來輸送至該排氣管路70內,再經由該排氣管路70來排放至大氣或是指定場所之其中任一,因此,有經過吸附模式所產出的吸附後的氣體要能符合標準值才能排出,但是如果有經過吸附模式所產出的吸附後的氣體超出標準值太多,代表正在進行吸附模式的第一吸附/脫附筒20內的揮發性有機氣體已經無法再被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區域201與第二區域202進行吸附,所以必須緊急將原本為吸附模式的第一吸附/脫附筒20切換成脫附模式,而原本為脫附模式的第二吸附/脫附筒30切換成吸附模式(如第3圖所示),才不會造成所排出去之吸附後的氣體不符合環保規定,使具有濃度切換之效能。而上述的第二種實施方式之第一吸附/脫附筒20與第二吸附/脫附筒30的吸附模式與脫附模式之運行方式可以參考第一種實施方式之第一吸附/脫附筒20與第二吸附/脫附筒30的吸附模式與脫附模式之運行方式,不在此贅述。
藉此,本創作主要係透過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之第一區域201與第二區域202之間的空隙設有第一真空泵抽取口23,而該 第二吸附/脫附筒30之第三區域301與第四區域302之間的空隙設有第二真空泵抽取口33,且第一真空泵抽取口23與該第二真空泵抽取口33係分別與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連接,再透過真空泵回收管路80的一端與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60連接,其中該真空泵回收管路80設有真空泵801,使當該第一吸附/脫附筒20或是第二吸附/脫附筒30由該吸附模式切換成脫附模式時,能透過該真空泵回收管路80的真空泵801來進行真空震盪脫附,讓第一吸附/脫附筒20或是第二吸附/脫附筒30能分別藉由該第一真空泵抽取口23或是該第二真空泵抽取口33來輸出脫附後之揮發性有機氣體至該真空泵回收管路80內,再輸送到該地下油槽90或是油槽內儲存或是輸送到後處理系統(圖未示)內進行處理,使能對揮發性有機氣體,如油罐車卸油過程的油氣(一次性油氣)、加油過程的油氣(二次性油氣)、地下油槽90所呼出的油氣(三次性油氣)或有機廢氣等進行回收,以具有提昇揮發性有機氣體的處理效率,進而增加整體之實用性。
藉由以上詳細說明,可使熟知本項技藝者明瞭本創作的確可達成前述目的,實已符合專利法之規定,爰提出專利申請。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故,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創作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來源管路
101:來源控制閥門
20:第一吸附/脫附筒
201:第一區域
202:第二區域
21:第一進氣管路
211:第一進氣控制閥門
22:第一出氣管路
221:第一出氣控制閥門
23:真空泵抽取口
30:第二吸附/脫附筒
301:第三區域
302:第四區域
31:第二進氣管路
311:第二進氣控制閥門
32:第二出氣管路
321:第二出氣控制閥門
33:真空泵抽取口
40:第一熱氣輸送管路
401:第一熱氣輸送控制閥門
402:第二熱氣輸送控制閥門
41:第一熱源管路
411:第一熱源裝置
412:第一限流閥
413:第一熱源控制閥門
50:第二熱氣輸送管路
501:第三熱氣輸送控制閥門
502:第四熱氣輸送控制閥門
51:第二熱源管路
511:第二熱源裝置
512:第二限流閥
513:第二熱源控制閥門
60:脫附氣體輸送管路
601:第一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
602:第二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
70:排放管路
71:濃度偵測器
80:真空泵回收管路
801:真空泵
90:地下油槽
91:管體

Claims (21)

  1. 一種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係包括:
    一來源管路;
    一第一吸附/脫附筒,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係設有一第一進氣管路及一第一出氣管路,該第一進氣管路係與該來源管路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係設有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之間係設有一第一真空泵抽取口;
    一第二吸附/脫附筒,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係設有一第二進氣管路及一第二出氣管路,該第二進氣管路係與該來源管路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係設有一第三區域及一第四區域,該第三區域及第四區域之間係設有一第二真空泵抽取口;
    一第一熱氣輸送管路,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一區域連接,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三區域連接;
    一第二熱氣輸送管路,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二區域連接,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四區域連接;
    一脫附氣體輸送管路,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的一端係與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一真空泵抽取口連接,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的另一端係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二真空泵抽取口連接;
    一排放管路,該排放管路的一端係連接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一出氣管路與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二出氣管路;以及
    一真空泵回收管路,該真空泵回收管路係設有一真空泵,該真空泵回收管路的一端係與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來源管路的一端係進一步輸入揮發性有機氣體,該揮發性有機氣體係為地下油槽所呼出的油氣、油罐車卸油過程的油氣、加油過程的油氣或有機廢氣之其中任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真空泵回收管路的另一端係進一步與一油槽連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真空泵回收管路的另一端係進一步與一後處理系統連接。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後處理系統係進一步為焚化爐、冷擬器或吸附裝置之其中任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排放管路的另一端係進一步為大氣或指定場所之其中任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6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排放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濃度偵測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係進一步分別裝有沸石、活性碳、活性氧化鋁、蜂巢吸附材、管式膜或中空纖維之其中任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三區域與第四區域係進一步分別裝有沸石、活性碳、活性氧化鋁、蜂巢吸附材、管式膜或中空纖維之其中任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係進一步與一第一熱源管路連接,該第一熱源管路係設有一第一熱源裝置及一第一限流閥,透過該第一熱源裝置來提供熱源至第一熱氣輸送管路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一熱源裝置係進一步為電熱器或加熱器之其中任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一熱源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一熱源控制閥門。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係進一步與一第二熱源管路連接,該第二熱源管路係設有一第二熱源裝置及一第二限流閥,透過該第二熱源裝置來提供熱源至第二熱氣輸送管路內。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二熱源裝置係進一步為電熱器或加熱器之其中任一。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二熱源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二熱源控制閥門。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一進氣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一進氣控制閥門,該第一吸附/脫附筒之第一出氣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一出氣控制閥門。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二進氣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二進氣控制閥 門,該第二吸附/脫附筒之第二出氣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二出氣控制閥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一熱氣輸送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一熱氣輸送控制閥門及一第二熱氣輸送控制閥門。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第二熱氣輸送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三熱氣輸送控制閥門及一第四熱氣輸送控制閥門。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脫附氣體輸送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第一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及一第二脫附氣體輸送控制閥門。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其中該來源管路係進一步設有一來源控制閥門。
TW109204175U 2020-04-10 2020-04-10 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 TWM5987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4175U TWM598728U (zh) 2020-04-10 2020-04-10 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
CN202020856829.2U CN212594811U (zh) 2020-04-10 2020-05-20 吸附式挥发性有机气体回收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4175U TWM598728U (zh) 2020-04-10 2020-04-10 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8728U true TWM598728U (zh) 2020-07-21

Family

ID=72601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4175U TWM598728U (zh) 2020-04-10 2020-04-10 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94811U (zh)
TW (1) TWM59872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2029B (zh) * 2021-10-01 2023-05-1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冷凝器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回收系統及其方法
TWI804995B (zh) * 2021-09-23 2023-06-1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催化燃燒爐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回收系統及其方法
TWI807404B (zh) * 2021-08-31 2023-07-0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洗滌吸收塔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處理系統及其方法
TWI833118B (zh) * 2021-10-01 2024-02-2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冷凝器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處理系統及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7404B (zh) * 2021-08-31 2023-07-0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洗滌吸收塔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處理系統及其方法
TWI804995B (zh) * 2021-09-23 2023-06-1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催化燃燒爐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回收系統及其方法
TWI802029B (zh) * 2021-10-01 2023-05-1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冷凝器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回收系統及其方法
TWI833118B (zh) * 2021-10-01 2024-02-21 華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冷凝器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處理系統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94811U (zh) 2021-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98728U (zh) 吸附式揮發性有機氣體回收機
CN104801146B (zh) 一种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回收装置和工艺
CN107990334A (zh) 一种新型的VOCs废气的吸附真空脱附冷凝回收或焚烧处理系统
CN102295118B (zh) 一种循环式原油储罐油气真空吸附回收系统
CN205582520U (zh) 核电厂废气处理装置
CN106178820A (zh) 活性炭再生系统
CN213590085U (zh) 加油站油气排放高效处理装置
CN216878587U (zh) 具冷凝器的中空纤维管式膜油气回收系统
CN204865444U (zh) 一种油气回收后端精细处理系统
CN206152570U (zh) 活性炭再生系统
CN216909746U (zh) 具有冷凝器的中空纤维管式膜油气处理系统
TWI833118B (zh) 具冷凝器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處理系統及其方法
TWI802029B (zh) 具冷凝器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回收系統及其方法
CN216295686U (zh) 具有催化燃烧炉的中空纤维管式膜油气处理系统
CN207056264U (zh) 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系统
CN216878589U (zh) 具有催化燃烧炉的中空纤维管式膜油气回收系统
CN206276189U (zh) 一种适于废气吸附脱附处理的催化燃烧设备
TWI807404B (zh) 具洗滌吸收塔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處理系統及其方法
TWI804995B (zh) 具催化燃燒爐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回收系統及其方法
TWI804994B (zh) 具催化燃燒爐之中空纖維管式膜油氣處理系統及其方法
CN211562377U (zh) 一种有机废气回收装置
CN216171221U (zh) 具有洗涤吸收塔的中空纤维管式膜油气回收系统
CN215782595U (zh) 具洗涤吸收塔的中空纤维管式膜油气处理系统
CN204057943U (zh) 一种鼓泡吸收油气回收装置
CN201578968U (zh) 加油站用纯吸附法油气排放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