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3787U - 杯具 - Google Patents

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3787U
TWM593787U TW108217150U TW108217150U TWM593787U TW M593787 U TWM593787 U TW M593787U TW 108217150 U TW108217150 U TW 108217150U TW 108217150 U TW108217150 U TW 108217150U TW M593787 U TWM593787 U TW M59378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p
opening
threaded portion
cup body
c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217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吳伯倫
陳俐君
Original Assignee
吳伯倫
陳俐君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吳伯倫, 陳俐君 filed Critical 吳伯倫
Priority to TW1082171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3787U/zh
Publication of TWM593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3787U/zh
Priority to JP2020001968U priority patent/JP3227658U/ja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 Portable Outdo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種杯具,包括一杯蓋、一第一杯身以及一底杯。杯蓋具有一第一開口,第一開口的外側周緣具有一第一螺紋部。第一杯身具有相對且彼此相互貫通的一第二開口與一第三開口,第二開口的內側周緣具有與第一螺紋部對應設置的一第二螺紋部,且第三開口的外側周緣具有一第三螺紋部。底杯具有一第四開口及一底部,第四開口的內側周緣具有與第三螺紋部對應設置的一第四螺紋部,底杯的杯體鄰近第四開口的外側周緣更具有一外螺紋部,外螺紋部與第二螺紋部對應設置,且底部的直徑小於第二開口的直徑。本新型的杯具在分解、重組後仍具有一體性。

Description

杯具
本新型關於一種杯具,特別關於一種分解、收合或重新組合後仍具有一體性優點的杯具。
隨著國人飲料偏好改變及飲用咖啡人口增加,現調手搖飲料及現磨咖啡販售據點林立。近年來,國內飲料店業者致力開發新品,加上深耕品牌、積極展店,致營業額逐年攀升。
隨著限塑政策的推行,有越來越多人到咖啡館、手搖飲料店購買飲品時會帶上自己專屬的杯具(例如保溫杯或隨行杯),除了響應環保且能長時間保溫外,顏色及款式也相當多樣化,深受許多上班族和通勤族的喜愛。
然而,市面上的杯具一般具有固定容量,若要承裝比較多的飲品時,必需使用較多的杯具,或是使用可承裝較大容量的杯具。另外,市面上的杯具一般無法分解收納或重組,即使有些杯具可以分解收納或重組也沒有一體性,不方便攜帶,特別不適合上班族和通勤族使用。
本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杯具。本新型的杯具在分解、收合或重新組合後仍具有一體性,同時還是容量比原有組合還要小的杯具,並且具有隔熱效果。
為達上述目的,依據本新型的一種杯具,包括一杯蓋、一第一杯身以及一底杯。杯蓋具有一第一開口,第一開口的外側周緣具有一第一螺紋部。第一杯身具有相對且彼此相互貫通的一第二開口與一第三開口,第二開口的內側周緣具有與第一螺紋部對應設置的一第二螺紋部,且第三開口的外側周緣具有一第三螺紋部。底杯具有一第四開口及一底部,第四開口的內側周緣具有與第三螺紋部對應設置的一第四螺紋部,其中,底杯的杯體鄰近第四開口的外側周緣更具有一外螺紋部,外螺紋部與第二螺紋部對應設置,且底部的直徑小於第二開口的直徑。
承上所述,在本新型之杯具中,透過第一杯身具有與杯蓋之第一螺紋部對應設置的第二螺紋部、底杯具有與第一杯身之第三螺紋部對應設置的第四螺紋部、底杯還具有與第一杯身之第二螺紋部對應設置外螺紋部,且底杯的底部的直徑小於第一杯身之開口直徑的結構設計,使得本新型的杯具的容量較大,而在分解、收合或重新組合後仍具有一體性,同時還是容量比原有組合還要小的杯具,並且具有隔熱效果。此外,本新型的杯具在分解、收合或重新組合後可降低整體的體積,方便使用者攜帶,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自由地調整及組合,應用彈性相當大,並且可增加配件以擴大其應用。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本新型一些實施例的杯具,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加以說明。
以下實施例之杯具可為保溫杯、隨行杯,或是手搖飲料、咖啡店所提供的杯子,或其他可容納液體狀(例如茶飲、咖啡、飲料、熱飲、…)或非液體狀(例如奶粉、…)等內容物的容器,並不限制。另外,以下實施例之杯具的材質可包括不鏽鋼、塑膠、橡膠、陶瓷、或其他合適的材料,或其組合,並不限制。此外,以下實施例中出現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只是為了區別,其可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結構。
圖1A至圖1C分別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一種杯具的分解示意圖、組合示意圖及剖視示意圖;而圖2A至圖2C分別為圖1A之杯具收合或重新組合時的分解示意圖、組合示意圖及剖視示意圖。
請先參照圖1A至圖1C所示,杯具1可包括一杯蓋11、一第一杯身12以及一底杯13。於俯視情況下,杯蓋11、第一杯身12和底杯13可分別為圓形狀,並且可兩兩配合設置。具體來說,杯蓋11和第一杯身12、第一杯身12和底杯13,以及杯蓋11和底杯13可彼此配合且連接。
杯蓋11可蓋合在第一杯身12或底杯13上。其中,杯蓋11的一側具有一第一開口O1,第一開口O1的外側周緣具有一第一螺紋部111。於此,第一螺紋部111為外螺紋。另外,本實施例的杯蓋11遠離第一螺紋部111的一側更具有可掀開之一蓋合部112、以及與蓋合部112相互配合的一頂部113(圖1A),蓋合部112可透過例如樞軸而可掀開地與蓋合部112連接。其中,頂部113具有至少一貫穿孔,蓋合部112具有與至少一貫穿孔對應設置的至少一突出部。本實施例之頂部113具有兩個貫穿孔h1、h2,且蓋合部112具有與貫穿孔h1、h2對應設置的兩個突出部p1、p2。當蓋合部112蓋合在頂部113時,突出部p1、p2可分別對應位於貫穿孔h1、h2內(圖1C),以成為一完整的杯蓋11。當然,在不同的實施例中,杯蓋11也可以不具有頂部113及蓋合部112。
如圖1A所示,當掀開蓋合部112時,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貫穿孔h1喝內裝的飲品;或者,也可將吸管插入貫穿孔h1或貫穿孔h2來吸取內裝的飲品,不需打開整個杯蓋11。
第一杯身12具有相對而且彼此相互貫通的一第二開口O2與一第三開口O3。換言之,第一杯身12為中空圓桶狀。其中,第二開口O2的內側周緣具有與第一螺紋部111對應設置的一第二螺紋部121,且第三開口O3的外側周緣具有一第三螺紋部122。於此,第二螺紋部121為內螺紋,且第三螺紋部122為外螺紋。由於第一杯身12的第二螺紋部121與杯蓋11的第一螺紋部111對應設置,因此,兩者可以彼此直接螺合連接(利用公、母螺紋鎖合連接在一起,不需透過接合件),使杯蓋11可蓋合第一杯身12的第二開口O2。
底杯13為杯具1的杯底,其具有一第四開口O4及一底部131,第四開口O4的內側周緣具有與第一杯身12之第三螺紋部122對應設置的一第四螺紋部132。因此,當底杯13獨立存在時,其可為一個小杯子。由於底杯13的第四螺紋部132與第一杯身12的第三螺紋部122對應設置,因此,兩者可以彼此直接螺合連接。另外,本實施例之杯蓋11的第一螺紋部111與底杯13的第四螺紋部132也彼此對應設置,因此,可使第一螺紋部111螺合第四螺紋部132,使杯蓋11蓋合底杯13的第四開口O4。此外,本實施例之底部131的直徑小於第一杯身12的第二開口O2(及第三開口O3)的直徑,藉此,底杯13可以透過其底部131通過第一杯身12的第二開口O2(或第三開口O3)而至少部分置放在第一杯身12中。
具體來說,請參照圖1C所示,本實施例的杯蓋11面對第一杯身12的一側具有第一螺紋部111,第一杯身12面對杯蓋11的一側具有第二螺紋部121,第一螺紋部111與第二螺紋部121對應設置且可彼此直接連接;另外,第一杯身12面對底杯13的一側(或遠離杯蓋11的一側)具有第三螺紋部122,底杯13面對第一杯身12的一側具有第四螺紋部132,第三螺紋部122與第四螺紋部132對應設置且可彼此直接連接。因此,藉由彼此對應設置且可彼此螺合連接的螺紋部,使杯蓋11、第一杯身12與底杯13可以穩固地的連接在一起,以組成杯具1,藉此可承裝較大容量的飲品。但是,若將杯蓋11、第一杯身12與底杯13分離後,使用者就可選擇利用杯蓋11螺合底杯13以承裝較小容量的飲品(如圖2A),方便不同的飲品容量承裝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證內裝飲品不會漏出,在一些實施例中,杯具1更可包括多個密封件(未繪示),各密封件可分別對應設置於兩個相互連接的螺紋部之間,從而防止內裝飲品由連接處漏出來。密封件可例如但不限於為橡膠製的O型環(O-ring)。
此外,請再參照圖1A所示,本實施例之底杯13的杯體鄰近第四開口O4的外側周緣更具有一外螺紋部133,外螺紋部133與第二螺紋部121對應設置。於此,底杯13具有第四螺紋部132的部分可稱為底杯13的開口部134,而第四螺紋部132位於開口部134的內側,且外螺紋部133位於開口部134下方的杯體上。由於底杯13的外螺紋部133與第一杯身12的第二螺紋部121對應設置,並且底部131的直徑小於第一杯身12的第二開口O2的直徑,因此,底杯13的底部131可以通過第一杯身12的第二開口O2,並且將底杯13的外螺紋部133與第一杯身12的第二螺紋部121螺合在一起,以得到不同的組合方式。
如圖1C所示,當本實施例之杯具1依序由杯蓋11、第一杯身12及底杯13組合後,可具有較大的容量而可承裝較多的飲品;當不使用而要收合與攜帶時,或者要承裝較小容量的飲品時,只要重新組合這些構件,將杯蓋11、第一杯身12及底杯13分離後,如圖2A所示,將底杯13放置於杯蓋11、與第一杯身12之間,藉由底杯13的底部131的直徑小於第一杯身12的第二開口O2的直徑的結構設計,如圖2B與圖2C所示,使底杯13可以穿過第一杯身12,由於底杯13的外螺紋部133與第一杯身12的第二螺紋部121對應設置,因此,可將兩者直接螺合連接,在此同時,由於杯蓋11的第一螺紋部111與底杯13的第四螺紋部132也對應設置,因此,可將杯蓋11直接螺合以蓋合在底杯13上,藉此重新組合成較小體積及較小容量的杯具1。
因此,如圖2A至圖2C所示,本實施例之的杯具1在分解後,運用原有的構件收合或重新組合後仍具有一體性,同時還是容量比原有組合還要小的杯具,藉此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調整(改變)所要承裝的飲品容量。另外,在圖2B及圖2C中,由於在第一杯身12位於底杯13的外圍,因此,在承裝熱飲時,可利用第一杯身12來達到隔熱的效果。此外,本實施例的杯具1在分解、收合或重新組合後的整體體積較小,方便使用者攜帶、收納。
圖3A至圖3C分別為本新型不同實施例之杯具的分解示意圖、組合示意圖及剖視示意圖;圖4A及圖4B分別為圖3A之杯具收合或重新組合時的分解示意圖及組合示意圖;而圖4C為圖4B之杯具收合或重新組合後與底蓋配合的示意圖。
如圖3A至圖3C所示,本實施例之杯具1a與前述實施例(圖1A)之杯具1大致相同。與杯具1主要的不同在於,本實施例之杯具1a更包括一個第二杯身14,第二杯身14具有相對且彼此相互貫通的一第五開口O5與一第六開口O6。其中,第五開口O5的內側周緣具有與第一螺紋部111及第三螺紋部122對應設置的一第五螺紋部141,且第六開口O6的外側周緣具有與第四螺紋部132及第二螺紋部121對應設置的一第六螺紋部142。於此,第二杯身14的結構、形狀及尺寸與第一杯身12相同。因此,底杯13的底部131的直徑同樣小於第二杯身14的第五開口O5或第六開口O6的直徑。當然,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第二杯身14的結構、形狀及尺寸也可與第一杯身12不相同。例如,第一杯身12與第二杯身14的側壁長度不同(但開口的直徑及螺紋部皆對應相同)。
因此,如圖3B及圖3C所示,第二杯身14可疊置在第一杯身12與底杯13之間,可以增加杯具1a的整體容量。當然,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第二杯身14也可位於杯蓋11與第一杯身12之間,視使用者的使用而定。此外,在不同的實施例中,也可增加第二杯身14的數量來增加整體杯具的容量,例如以兩個、三個、或四個第二杯身14等疊加的方式提高容量。
另外,如圖4A與圖4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杯身12的第二螺紋部121與底杯13的外螺紋部133螺合後,可透過第一杯身12第三螺紋部122螺合第五螺紋部141而將第二杯身14連接於第一杯身12之下。因此,在本實施例的杯具1a中,在分解、收合或重新組合後仍具有一體性(圖4B),同時還是容量比原有組合還要小的杯具,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調整(改變)所要承裝的飲品容量。另外,由於第一杯身12及第二杯身14位於底杯13的外圍,因此在承裝熱飲時,可利用第一杯身12及第二杯身14來達到隔熱效果。此外,本實施例的杯具1a在分解、收合或重新組合後的整體體積較小,方便使用者攜帶。
此外,在圖4C的實施例中,杯具1a還可與底蓋15配合應用。於此,底蓋15的一側具有一第七開口O7,第七開口O7的內側周緣具有與第一螺紋部111、第三螺紋部122、或第六螺紋部142對應設置的一第七螺紋部151。因此,底蓋15可與第一螺紋部111、第三螺紋部122、或第六螺紋部142螺合連接,以得到不同的運用組合。例如在圖4C的實施例中,底蓋15是透過第七螺紋部151與第二杯身14的第六螺紋部142螺合連接。不過,在不同的應用例中,可將底蓋15單獨螺合在例如圖4A的第一杯身12的第三螺紋部122,或第二杯身14的第六螺紋部122,藉此,可利用第一杯身12及底蓋15,或第二杯身14及底蓋15的連接而得到較小的杯子,以承裝容量較少的飲品。又或者,第二杯身14螺合第一杯身12後,再將底蓋15螺合在第二杯身14的底部,以得到較大容量的杯子,視使用者的使用需求而定,使用者可以自由搭配,應用的彈性相當大。
圖5A及圖5B分別為本新型不同實施例之杯具的組合示意圖及剖視示意圖。如圖5A與圖5B所示,本實施例之杯具1b與前述實施例之杯具1a大致相同。與杯具1a主要的不同在於,本實施例之杯具1b更可包括至少一第三杯身。在本實施例中,第三杯身的數量為兩個(分別標示為16、17)。其中,兩第三杯身16、17的結構、形狀及尺寸可與第一杯身12或第二杯身14的結構、形狀及尺寸相同或不相同。於此,係以兩第三杯身16、17的結構、形狀及尺寸分別與第一杯身12(及第二杯身14)相同為例。因此,如圖所示,可將兩個第三杯身16、17透過其對應設置的螺紋部162、171彼此連接後,再將第三杯身16的螺紋部161與底杯13的外螺紋部133連接,之後,將底蓋15的第七螺紋部151與第三杯身17的螺紋部172連接,藉此組成外型相當完整、美觀且具有一體性的杯具1b。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之杯具中,透過第一杯身具有與杯蓋之第一螺紋部對應設置的第二螺紋部、底杯具有與第一杯身之第三螺紋部對應設置的第四螺紋部、底杯還具有與第一杯身之第二螺紋部對應設置外螺紋部,且底杯的底部的直徑小於第一杯身之開口直徑的結構設計,使得本新型的杯具的容量較大,而在分解、收合或重新組合後仍具有一體性,同時還是容量比原有組合還要小的杯具,並且具有隔熱效果。此外,本新型的杯具在分解、收合或重新組合後可降低整體的體積,方便使用者攜帶,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自由地調整及組合,應用彈性相當大,並且可增加配件以擴大其應用。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新型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1a、1b:杯具
11:杯蓋
111:第一螺紋部
112:蓋合部
113:頂部
12:第一杯身
121:第二螺紋部
122:第三螺紋部
13:底杯
131:底部
132:第四螺紋部
133:外螺紋部
134:開口部
14:第二杯身
141:第五螺紋部
142:第六螺紋部
15:底蓋
151:第七螺紋部
16、17:第三杯身
161、162、171、172:螺紋部
h1、h2:貫穿孔
O1:第一開口
O2:第二開口
O3:第三開口
O4:第四開口
O5:第五開口
O6:第六開口
O7:第七開口
p1、p2:突出部
圖1A至圖1C分別為本新型一實施例之一種杯具的分解示意圖、組合示意圖及剖視示意圖。 圖2A至圖2C分別為圖1A之杯具收合或重新組合時的分解示意圖、組合示意圖及剖視示意圖。 圖3A至圖3C分別為本新型不同實施例之杯具的分解示意圖、組合示意圖及剖視示意圖。 圖4A及圖4B分別為圖3A之杯具收合或重新組合時的分解示意圖及組合示意圖。 圖4C為圖4B之杯具收合或重新組合後與底蓋的配合示意圖。 圖 5A 及圖5B分別為本新型不同實施例之杯具的組合示意圖及剖視示意圖。
1:杯具
11:杯蓋
111:第一螺紋部
112:蓋合部
113:頂部
12:第一杯身
121:第二螺紋部
122:第三螺紋部
13:底杯
131:底部
132:第四螺紋部
133:外螺紋部
134:開口部
h1、h2:貫穿孔
O1:第一開口
O2:第二開口
O3:第三開口
O4:第四開口
p1、p2:突出部

Claims (12)

  1. 一種杯具,包括:一杯蓋,具有一第一開口,該第一開口的外側周緣具有一第一螺紋部;一第一杯身,具有相對且彼此相互貫通的一第二開口與一第三開口,該第二開口的內側周緣具有與該第一螺紋部對應設置的一第二螺紋部,且該第三開口的外側周緣具有一第三螺紋部;以及一底杯,具有一第四開口及一底部,該第四開口的內側周緣具有與該第三螺紋部對應設置的一第四螺紋部,其中,該底杯的杯體鄰近該第四開口的外側周緣更具有一外螺紋部,該外螺紋部與該第二螺紋部對應設置,且該底部的直徑小於該第二開口的直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杯具,其中該底部的直徑小於該第三開口的直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杯具,其中該第一螺紋部與該第四螺紋部對應設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杯具,其中該杯蓋遠離該第一螺紋部的一側更具有可掀開之一蓋合部、以及與該蓋合部相互配合的一頂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杯具,其中該頂部具有至少一貫穿孔,該蓋合部具有與該至少一貫穿孔對應設置的至少一突出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杯具,更包括:一第二杯身,具有相對且彼此相互貫通的一第五開口與一第六開口,該第五開口的內側周緣具有與該第一螺紋部或該第三螺紋部對應設置的一第五螺紋部,且該第六開口的外側周緣具有與該第四螺紋部或該第二螺紋部對應設置的一第六螺紋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杯具,其中該第二杯身的結構、形狀及尺寸與該第一杯身相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杯具,其中該底杯的該外螺紋部與該第二杯身的該第五螺紋部對應設置,且該底部的直徑小於該第五開口或該第六開口的直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杯具,更包括:一底蓋,其一側具有一第七開口,該第七開口的內側周緣具有與該第一螺紋部、該第三螺紋部、或該第六螺紋部對應設置的一第七螺紋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杯具,更包括:至少一第三杯身,其結構、形狀及尺寸與該第一杯身相同。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杯具,其中該第三杯身的數量為兩個,該兩個第三杯身彼此連接,且其中一個第三杯身與該底杯的該外螺紋部連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杯具,更包括:一底蓋,與彼此連接的該兩個第三杯身的其中一個連接。
TW108217150U 2019-05-29 2019-12-24 杯具 TWM593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7150U TWM593787U (zh) 2019-12-24 2019-12-24 杯具
JP2020001968U JP3227658U (ja) 2019-05-29 2020-05-27 カッ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217150U TWM593787U (zh) 2019-12-24 2019-12-24 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3787U true TWM593787U (zh) 2020-04-21

Family

ID=71133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17150U TWM593787U (zh) 2019-05-29 2019-12-24 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3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949635S1 (en) Insulating container for a beverage container
ES2209500T3 (es) Contenedor articulable.
JP3227658U (ja) カップ
USD982977S1 (en) Insulating beverage container with cup
TWM542973U (zh) 食物盛裝容器及其內層杯
TWM593787U (zh) 杯具
US20220297921A1 (en) System to hold multiple beverage containers
KR200417031Y1 (ko) 도시락
USD998423S1 (en) Insulating container with cover for a beverage can
KR200314787Y1 (ko) 투명합성수지 이중용기
TWM606697U (zh) 附插座的飲料容器
KR101173421B1 (ko) 식품용기
TWM625320U (zh) 複合式隨身瓶
TWI342290B (zh)
CN208447150U (zh) 一种杯盖
KR200354296Y1 (ko) 휴대용 보온 컵
TWM583247U (zh) 杯具
KR200474750Y1 (ko) 컵의 상단에 결합하여 이종의 음료를 음용할 수 있는 용기
KR20230033958A (ko) 조립기능이 있는 블록형 보온병
TWM457701U (zh) 杯蓋
TWM572179U (zh) Insulated beverage container
JPH0331247Y2 (zh)
CN221129526U (zh) 一种新型焖茶杯
WO2022006944A1 (zh) 一种高实用性咖啡杯
WO2009054675A2 (en) Foldable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