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5366U - 鉸鏈機構 - Google Patents
鉸鏈機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85366U TWM585366U TW108208351U TW108208351U TWM585366U TW M585366 U TWM585366 U TW M585366U TW 108208351 U TW108208351 U TW 108208351U TW 108208351 U TW108208351 U TW 108208351U TW M585366 U TWM585366 U TW M585366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end portion
- guide
- substrate unit
- bas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種鉸鏈機構,其所包含的第一移動件的第一連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第一移動端部會朝遠離第二基板單元方向滑移,且第二移動件的第二連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第二移動端部會朝遠離第一基板單元方向滑移,同時第一移動件使第一基板單元朝向上方轉動,且第一內端部朝遠離第二基板單元方向滑移,第二移動件使第二基板單元朝向上方轉動,且第二內端部朝遠離第一基板單元方向滑移,藉此可撓式螢幕的第一面部與第二面部相對且第一內端部與第二內端部形成一彎折空間供可撓式螢幕的一彎折部彎折。
Description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鉸鏈機構,特別是指一種應用於具有一可撓式螢幕的可撓式電子裝置的鉸鏈機構。
隨著科技不斷精進,採用可撓式螢幕的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已逐漸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而在這類的電子裝置中通常具有兩塊攤平並排的基板、一設置於該兩塊基板上的可撓式螢幕以及設於兩塊基板之間的至少一鉸鏈機構,因此兩塊基板可藉由該鉸鏈機構相對轉動,使該可撓式螢幕能隨著基板依預定的型態變換為彎折收起狀態或攤平使用狀態。然而,在彎折收起狀態下如何透過該鉸鏈機構設計以避免可撓式螢幕過度彎折(彎曲)而發生受損的情況為目前所需克服的問題。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應用於可撓式電子裝置且能避免可撓式螢幕過度彎折(彎曲)之鉸鏈機構。
於是,本新型鉸鏈機構,適用於安裝在一承載機構以
導引一可撓式螢幕的彎折型態變化,該承載機構包括一底座、位於該底座的兩相反側的一第一基板單元及一第二基板單元,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用於承載該可撓式螢幕,該鉸鏈機構包含:至少一第一內導引件、一第一移動件、至少一第二內導引件、一第二移動件。該第一內導引件設置於該底座內,該第一內導引件形成一個沿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排列方向延伸的第一內滑孔。該第一移動件在該底座的延伸方向上與該第一內導引件鄰接,並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一內滑孔的第一移動端部,及一連接該第一基板單元靠近該底座之一第一內端部的第一連接端部。該第二內導引件設置於該底座內,該第二內導引件形成一個沿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排列方向延伸的第二內滑孔。該第二移動件在該底座的延伸方向上與該第二內導引件鄰接,並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二內滑孔的第二移動端部,及一連接該第二基板單元靠近該底座之一第二內端部的第二連接端部。其中,該第一移動件的該第一連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該第一移動端部會朝遠離該第二基板單元方向滑移,且該第二移動件的該第二連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該第二移動端部會朝遠離該第一基板單元方向滑移,同時該第一移動件使該第一基板單元及該可撓式螢幕的一第一面部朝向上方轉動,且該第一內端部朝遠離該第二基板單元方向滑移,該第二移動件使該第二基板單元及該可撓式螢幕
的一第二面部朝向上方轉動,且該第二內端部朝遠離該第一基板單元方向滑移,藉此該第一面部與該第二面部相對且該第一內端部與該第二內端部形成一彎折空間供該可撓式螢幕的一彎折部彎折。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內滑孔呈圓弧形並朝該底座方向彎曲且靠近該第一基板單元,該第二內滑孔呈圓弧形並朝該底座方向彎曲且靠近該第二基板單元。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內導引件具有一與該第一內滑孔相間隔且沿著該第一內滑孔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前底面;該第一移動件的該第一移動端部具有一穿設於該第一內滑孔的第一滑移銷,及一可滑移地靠抵於該第一前底面的第一滑移塊;該第二內導引件具有一與該第二內滑孔相間隔且沿著該第二內滑孔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底面;該第二移動件的該第二移動端部具有一穿設於該第二內滑孔的第二滑移銷,及一可滑移地靠抵於該第二前底面的第二滑移塊。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鉸鏈機構還包含多個第一內導引件及多個第二內導引件,該等第一內導引件倆倆並排且鄰接,且每一第一內導引件的該第一內滑孔被該第一移動端部穿設;該等第二內導引件倆倆並排且鄰接,且每一第二內導引件的該第二內滑孔被該第二移動端部穿設。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鉸鏈機構還包含二支撐件、一
第一外導引件組、一第一外連接件、一第一連動單元、一第二外導引件組、一第二外連接件及一第二連動單元,該等支撐件設置於該底座內且分別在該底座延伸方向上相間隔;該第一外導引件組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單元的第一外導引件,該第一外導引件形成一沿一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滑孔,該第一外連接件相鄰於該第一外導引件且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一外滑孔的第一外滑移銷,該第一連動單元的一端連接於該第一外連接件且另一端設置於該等支撐件;該第二外導引件組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二基板單元的第二外導引件,該第二外導引件形成一沿該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外滑孔,該第二外連接件相鄰於該第二外導引件且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二外滑孔的第二外滑移銷,該第二連動單元的一端連接於該第二外連接件且另一端設置於該等支撐件,該第一移動件的該第一連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將使該第一基板單元連動該第一外導引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滑移,且該第一外導引件將相對於該第一外滑移銷滑移,且該第二移動件的該第二連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將使該第二基板單元連動該第二外導引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滑移,且該第二外導引件將相對於該第二外滑移銷滑移。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鉸鏈機構還包含一設置於該等支撐件且兩相反端分別靠抵該第一連動單元與該第二連動單元的傳動單元,該傳動單元用以被該第一連動單元和該第二連動單元的
其中一者連動而驅動該第一連動單元和該第二連動單元的其中另一者。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連動單元包括一個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支撐件的第一連動樞軸,及一套設於該第一連動樞軸的第一連動齒輪;該第二連動單元包括一個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支撐件的第二連動樞軸,及一套設於該第二連動樞軸的第二連動齒輪;該傳動單元包括一個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支撐件的第一傳動樞軸、一套設於該第一傳動樞軸且與該第一連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一傳動齒輪、一個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支撐件的第二傳動樞軸、一套設於該第二傳動樞軸且與該第二連動齒輪和該第一傳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二傳動齒輪。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鉸鏈機構還包含一設置於該第一連動單元、該第二連動單元及該傳動單元的定位單元,該定位單元用以提供一摩擦力給該第一連動單元、該第二連動單元和該傳動單元的至少其中一者,使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能在一轉動角度定位。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定位單元包括至少一個兩相反端分別夾持該第一連動樞軸與該第一傳動樞軸的第一扭力件,及至少一個兩相反端分別夾持該第二連動樞軸與該第二傳動樞軸的第二扭力件。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外導引件具有一第一外左表面,及一自該第一外左表面的一端面部凸伸的第一外凸面,該第一外凸面具有一沿著該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導引平面部,及二個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外導引平面部的兩相反側的第一外導引斜面部;該鉸鏈機構還包含一設置於該第一外連接件的第一鎖固單元,該第一鎖固單元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一外連接件的第一框體、一設置於該第一框體內且可相對於該第一框體滑移的第一卡制塊、一設置於該第一框體內且兩相反端分別靠抵於該第一框體與該第一卡制塊的第一彈性件,該第一卡制塊具有一第一卡制端部,該第一卡制塊受該第一彈性件加壓而使該第一卡制端部靠抵於該第一外凸面,且當該第一基板單元自該攤平狀態轉換成該對折狀態時,將連動該第一外導引件相對於該第一鎖固單元滑移時,進而使該第一卡制端部由靠抵該等第一外導引斜面部的其中一者沿著該第一外導引平面部轉換成靠抵於該等第一外導引斜面部的其中另一者。
本新型之功效在於:藉由將鉸鏈機構安裝於該承載機構,透過該第一移動件朝向上方轉動,且朝遠離該第二基板單元方向滑移,以及該第二移動件朝向上方轉動,且朝遠離該第一基板單元方向滑移,進一步使該第一基板單元連接於該第一移動件的一端以及該第二基板單元連接於該第二移動件的一端相間隔而形成可供該可撓式螢幕的該彎折部彎折的彎折空間,藉此保護該可撓式螢
幕不會因過度彎折而受損,且縮小可撓式電子裝置的體積以提升攜帶便利性。
1‧‧‧可撓式螢幕
11‧‧‧第一面部
12‧‧‧第二面部
13‧‧‧彎折部
2‧‧‧承載機構
21‧‧‧底座
3772‧‧‧第二外攤平端
378‧‧‧第二外凸面
3781‧‧‧第二外導引平面部
3782‧‧‧第二外導引斜面部
3782A‧‧‧第二外前導引斜面部
3782B‧‧‧第二外後導引斜面部
211‧‧‧底壁
212‧‧‧第一延伸壁
213‧‧‧第二延伸壁
214‧‧‧容置空間
22‧‧‧第一基板單元
221‧‧‧第一外殼
222‧‧‧第一外支撐板
223‧‧‧第一內支撐板
2231‧‧‧第一內端部
23‧‧‧第二基板單元
231‧‧‧第二外殼
232‧‧‧第二外支撐板
233‧‧‧第二內支撐板
2331‧‧‧第二內端部
24‧‧‧頂支撐板
25‧‧‧彎折空間
3‧‧‧鉸鏈機構
31‧‧‧第一內導引件
311‧‧‧第一內導引固定部
312‧‧‧第一內滑孔
3121‧‧‧第一內攤平端
3122‧‧‧第一內對折端
313‧‧‧第一前底面
3131‧‧‧第一滑移空間
379‧‧‧第二外輔助滑孔
39‧‧‧第一外連接件
391‧‧‧第一外連接體
3911‧‧‧第一前側緣
392‧‧‧第一外延伸體
393‧‧‧第一外輔助滑移銷
394‧‧‧第一外滑移銷
41‧‧‧第二外連接件
411‧‧‧第二外連接體
4111‧‧‧第二前側緣
412‧‧‧第二外延伸體
413‧‧‧第二外輔助滑移銷
414‧‧‧第二外滑移銷
42‧‧‧支撐件
421‧‧‧連接固定部
422‧‧‧樞接孔
422A‧‧‧第一前樞接孔
422B‧‧‧第一後樞接孔
422C‧‧‧第二後樞接孔
422D‧‧‧第二前樞接孔
43‧‧‧第一連動單元
431‧‧‧第一連動本體
4311‧‧‧第一外連接側緣
4312‧‧‧第一內連接側緣
314‧‧‧第一後底面
32‧‧‧第二內導引件
321‧‧‧第二內導引固定部
322‧‧‧第二內滑孔
3221‧‧‧第二內攤平端
3222‧‧‧第二內對折端
323‧‧‧第二前底面
3231‧‧‧第二滑移空間
324‧‧‧第二後底面
33‧‧‧第一移動件
331‧‧‧第一移動端部
3311‧‧‧第一滑移銷
3312‧‧‧第一滑移塊
332‧‧‧第一連接端部
3321‧‧‧第一移動固定部
34‧‧‧第二移動件
341‧‧‧第二移動端部
3411‧‧‧第二滑移銷
3412‧‧‧第二滑移塊
342‧‧‧第二連接端部
3421‧‧‧第二移動固定部
35‧‧‧第一外導引件組
351‧‧‧第一外導引件
352‧‧‧第一外輔助導引件
432‧‧‧第一連動結構
4321‧‧‧第一連動樞軸
4322‧‧‧第一連動齒輪
44‧‧‧第二連動單元
441‧‧‧第二連動本體
4411‧‧‧第二外連接側緣
4412‧‧‧第二內連接側緣
442‧‧‧第二連動結構
4421‧‧‧第二連動樞軸
4422‧‧‧第二連動齒輪
45‧‧‧傳動單元
451‧‧‧第一傳動樞軸
452‧‧‧第一傳動齒輪
453‧‧‧第二傳動樞軸
454‧‧‧第二傳動齒輪
46‧‧‧定位單元
461‧‧‧第一扭力件
462‧‧‧第二扭力件
47‧‧‧第一鎖固單元
471‧‧‧第一框體
4711‧‧‧開口
4712‧‧‧第一伸縮空間
4713‧‧‧第一靠抵壁
472‧‧‧第一卡制塊
353‧‧‧第一外導引固定部
354‧‧‧第一後表面
355‧‧‧第一外左表面
356‧‧‧第一外右表面
357‧‧‧第一外滑孔
3571‧‧‧第一外對折端
3572‧‧‧第一外攤平端
358‧‧‧第一外凸面
3581‧‧‧第一外導引平面部
3582‧‧‧第一外導引斜面部
3582A‧‧‧第一外前導引斜面部
3582B‧‧‧第一外後導引斜面部
359‧‧‧第一外輔助滑孔
37‧‧‧第二外導引件組
371‧‧‧第二外導引件
372‧‧‧第二外輔助導引件
373‧‧‧第二外導引固定部
374‧‧‧第二後表面
375‧‧‧第二外左表面
376‧‧‧第二外右表面
377‧‧‧第二外滑孔
3771‧‧‧第二外對折端
4721‧‧‧第一內側面
4722‧‧‧第一限位孔
4723‧‧‧第一外側面
4724‧‧‧第一卡制端部
473‧‧‧第一彈性件
474‧‧‧第一限位桿
48‧‧‧第二鎖固單元
481‧‧‧第二框體
4811‧‧‧開口
4812‧‧‧第二伸縮空間
4813‧‧‧第二靠抵壁
482‧‧‧第二卡制塊
4821‧‧‧第二內側面
4822‧‧‧第二限位孔
4823‧‧‧第二外側面
4824‧‧‧第二卡制端部
483‧‧‧第二彈性件
484‧‧‧第二限位桿
D1‧‧‧長度方向
D2‧‧‧高度方向
D3‧‧‧寬度方向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本新型可撓式電子裝置的一實施例的一立體示意圖;圖2是該實施例的一立體示意圖;圖3是該實施例之一立體分解圖;圖4是該實施例之一局部分解示意圖;圖5是該實施例之一不完整的立體示意圖;圖6是該實施例之一不完整的立體示意圖;圖7是該實施例之一立體分解示意圖;圖8是類似圖4視角之一立體分解示意圖;圖9是該實施例之一立體分解示意圖;圖10是該實施例之一局部分解示意圖;圖11是該實施例之一立體分解示意圖;圖12與圖13是該實施例之一俯視示意圖;圖14是沿圖12線XIV-XIV所截取之一剖視示意圖;圖15是沿圖13線XV-XV所截取之一剖視示意圖;
圖16是沿圖12線XVI-XVI所截取之一剖視示意圖;圖17是沿圖12線XVII-XVII所截取之一剖視示意圖;圖18是沿圖13線XVIII-XVIII所截取之一剖視示意圖;圖19是該實施例之一局部分解示意圖;圖20是該實施例之一立體示意圖;圖21是沿圖12線XXI-XXI所截取之一剖視示意圖;圖22是沿圖13線XXII-XXII所截取之一剖視示意圖;圖23是該實施例之一仰視示意圖;及圖24與圖25是該實施例之一側視示意圖。
參閱圖1與圖2,本新型可撓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包含一可撓式螢幕1、一承載機構2,及二鉸鏈機構3。於本實施例中,可撓式電子裝置舉例為一具有可撓式螢幕1的智慧型平板電腦,承載機構2的上表面供可撓式螢幕1固定。該承載機構2用於供該等鉸鏈機構3以及電路板和相關電子零組件設置。鉸鏈機構3除用於提供可撓式電子裝置在如圖1所示的一攤平狀態及如圖2所示的一對折狀態間變換狀態後的支撐定位功用之外,在該對折狀態下,該鉸鏈機構3還能提供可撓式螢幕1之彎折處適當的彎折空間,以避免可撓式螢幕1的過度彎折。特別要注意的是,可撓式電子裝置並
不限於具可撓式螢幕1的智慧型平板電腦,其他例如具可撓式螢幕1的手機,具可撓式螢幕1的筆記型電腦均在本案實施範圍內。
在詳述之前,於本實施例中,該可撓式電子裝置是以朝如圖1所示的一長度方向D1攤平及朝一高度方向D2對折之作動舉例說明,且一寬度方向D3是垂直該長度方向D1與該高度方向D2,但不限於此,該長度方向D1、該高度方向D2及該寬度方向D3依該可撓式電子裝置的使用狀態而定。
參閱圖1至圖3,該承載機構2包括一底座21、一第一基板單元22、一第二基板單元23及一頂支撐板24。在本實施例中,該底座21具有一底壁211、一自該底壁211的一側向外延伸且呈弧形的第一延伸壁212、一自該底壁211的另一側向外延伸且呈弧形的第二延伸壁213。該底壁211形成一沿該寬度方向D3延伸的容置空間214。該第一基板單元22與該第二基板單元23沿該長度方向D1並排且分別間隔設置於該底座21的該第一延伸壁212與該第二延伸壁213。該第一基板單元22具有一第一外殼221、一第一外支撐板222及一第一內支撐板223。該第一外支撐板222與該第一內支撐板223設置於該第一外殼221且彼此並排鄰接,且共平面,以供該可撓式螢幕1的一第一面部11設置,其中,該第一內支撐板223位於該第一延伸壁212上方且橫跨該第一延伸壁212的內外側,該第一內支撐板223具有一位於該容置空間214上的第一內端部
2231。相對地,該第二基板單元23具有一第二外殼231、一第二外支撐板232及一第二內支撐板233。該第二外支撐板232與該第二內支撐板233設置於該第二外殼231且彼此並排鄰接,且共平面,以供該可撓式螢幕1的一第二面部12設置,其中,該第二內支撐板233位於該第二延伸壁213上方且橫跨該第二延伸壁213的內外側,該第二內支撐板233具有一位於該容置空間214上的第二內端部2331。該頂支撐板24設於該底座21上方,且其兩相反側分別相鄰該第一內支撐板223的該第一內端部2231與該第二內支撐板233的該第二內端部2331,以呈共平面,並用於支撐該可撓式螢幕1的一彎折部13。
在該攤平狀態時,該第一外殼221與該第二外殼231的兩相鄰側相互靠抵,並遮蔽住該底座21在該寬度方向D3上的兩相反端。當該第一外殼221與該第二外殼231在該對折狀態時,該第一外殼221與該第二外殼231相貼合,且該底座21顯露,在此情況下,該底座21係用於保護並遮蔽設於該底座21內的該等鉸鏈機構3。
參閱圖3與圖4,首先,說明該可撓式螢幕1、該承載機構2及該等鉸鏈機構3在該攤平狀態時的組合及分解關係。該等鉸鏈機構3分別設於該第一基板單元22和該第二基板單元23兩相鄰側之間並與該兩相鄰側的端部連接,於本實施例中,該等鉸鏈機構3
相互對稱地連結該第一基板單元22和該第二基板單元23。為便於後續說明,以圖4中位於寬度方向D3上的其中一鉸鏈機構3舉例說明,該鉸鏈機構3包括至少一第一內導引件31、至少一第二內導引件32、一第一移動件33、一第二移動件34、一第一外導引件組35、一第二外導引件組37、一第一外連接件39、一第二外連接件41、二支撐件42、一第一連動單元43、一第二連動單元44、一傳動單元45、一定位單元46、一第一鎖固單元47及一第二鎖固單元48。
參閱圖4至圖7,在本實施例中,該鉸鏈機構3包括多個第一內導引件31及多個第二內導引件32。該等第一內導引件31倆倆並排且鄰接地置放於該容置空間214,每一第一內導引件31藉由形成於頂面的一第一內導引固定部311穿設於該頂支撐板24,藉此定位於該容置空間214且易於更換維修,每一第一內導引件31形成一個沿該第一基板單元22與該第二基板單元23排列方向(即長度方向D1)延伸的第一內滑孔312,更進一步來說,該第一內滑孔312呈圓弧形且朝向該底座21的底壁211方向彎曲,且靠近該第一基板單元22,即該第一內滑孔312橫跨該頂支撐板24與該第一內支撐板223,為便於後續說明,該第一內滑孔312具有一靠近該頂支撐板24的第一內攤平端3121及一靠近該第一內支撐板223的第一內對折端3122。此外,每一第一內導引件31還具有一與該第一內滑孔312相間隔且沿著該第一內滑孔312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前底面
313,及一連接該第一前底面313且靠抵於該底座21的第一後底面314。該第一前底面313的彎曲程度與該第一內滑孔312相同,且與該底壁211及該第一延伸壁212共同形成一呈弧形的第一滑移空間3131。
參閱圖4至圖7,該等第二內導引件32倆倆並排且鄰接地置放於該容置空間214,且該等第二內導引件32位於該等第一內導引件31與該底座21的該端壁之間,每一第二內導引件32藉由形成於頂面的一第二內導引固定部321穿設於該頂支撐板24,藉此定位於該容置空間214,每一第二內導引件32形成一個沿該第一基板單元22與該第二基板單元23排列方向(即長度方向D1)延伸的第二內滑孔322,更進一步來說,該第二內滑孔322呈圓弧形且朝向該底座21的底壁211方向彎曲,且靠近該第二基板單元23,即該第二內滑孔322橫跨該頂支撐板24與該第二內支撐板233,為便於後續說明,該第二內滑孔322具有一靠近該頂支撐板24的第二內攤平端3221及一靠近該第二內支撐板233的第二內對折端3222。此外,每一第二內導引件32還具有一與該第二內滑孔322相間隔且沿著該第二內滑孔322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底面323,及一連接該第二前底面323且靠抵於該底座21的第二後底面324。該第二前底面323的彎曲程度與該第二內滑孔322相同,且與該底壁211及該第二延伸壁213共同形成一呈弧形的第二滑移空間3231。
參閱圖4至圖7,該第一移動件33在該底座21的延伸方向上與該第一內導引件31鄰接,並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一內滑孔312的第一移動端部331,及一連接該第一基板單元22靠近該底座21之一第一內端部2231的第一連接端部332。進一步來說,該第一移動件33的該第一移動端部331具有一穿設於該第一內滑孔312的第一滑移銷3311,及一可滑移地靠抵於該第一前底面313的第一滑移塊331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移動件33靠近該等第一內導引件31背向於該等第二內導引件32的一者,該第一連接端部332靠近該第一延伸壁212,且該第一移動件33透過位於該第一連接端部332的頂面處形成的一第一移動固定部3321穿設於該第一內支撐板223,進而達到保持靠抵於相對應的該第一內導引件31的狀態。該第一移動端部331靠近該第二延伸壁213,該第一滑移銷3311呈圓柱狀且自該第一移動端部331朝向該等第一內導引件31的側面朝向該等第一內導引件31凸伸,以穿伸於相互連通的該等第一內滑孔312,且該第一滑移銷3311的外表面幾乎靠在每一第一內滑孔312的孔壁上,再者,該第一滑移塊3312呈矩形,亦朝向該等第一內導引件31凸伸,以穿伸於該第一滑移空間3131,且形狀略微彎曲以符合該等第一前底面313的弧度,在此情況下,藉由該第一滑移塊3312靠抵於該第一前底面313,以使得與該第一滑移銷3311共同夾持住該第一內導引件31介於該第一內滑孔312與該第
一滑移空間3131之間的結構,進而提升該第一移動件33的該第一滑移銷3311在該等第一內滑孔312內的滑移穩定度。當然,該第一移動件33也可以在省略該第一滑移塊3312的情況下滑移。在該攤平狀態下,該第一滑移銷3311位在該第一內攤平端3121,且該第一滑移塊3312位在該第一前底面313靠近該第一後底面314處。
參閱圖4至圖7,該第二移動件34在該底座21的延伸方向上與該第二內導引件32鄰接,並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二內滑孔322的第二移動端部341,及一連接該第二基板單元23靠近該底座21之一第二內端部2331的第二連接端部342。進一步來說,該第二移動件34的該第二移動端部341具有一穿設於該第二內滑孔322的第二滑移銷3411,及一可滑移地靠抵於該第二前底面323的第二滑移塊341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移動件34靠近該等第二內導引件32朝向於該等第一內導引件31的一者,該第二連接端部342靠近該第二延伸壁213,且該第二移動件34透過位於該第二連接端部342的頂面處形成的一第二移動固定部3421穿設於該第二內支撐板233,進而達到保持靠抵於相對應的該第二內導引件32的狀態。該第二移動端部341靠近該第一延伸壁212,該第二滑移銷3411呈圓柱狀且自該第二移動端部341朝向該等第二內導引件32的側面朝向該等第二內導引件32凸伸,以穿伸於相互連通的該等第二內滑孔322,且該第二滑移銷3411的外表面幾乎靠在每一第二內
滑孔322的孔壁上,再者,該第二滑移塊3412呈矩形,亦朝向該等第二內導引件32凸伸,以穿伸於該第二滑移空間3231,且形狀略微彎曲以符合該等第二前底面323的弧度,在此情況下,藉由該第二滑移塊3412靠抵於該第二前底面323,以使得與該第二滑移銷3411共同夾持住該第二內導引件32介於該第二內滑孔322與該第二滑移空間3231之間的結構,進而提升該第二移動件34的該第二滑移銷3411在該等第二內滑孔322內的滑移穩定度。當然,該第二移動件34也可以在省略該第二滑移塊3412的情況下滑移。在該攤平狀態下,該第二滑移銷3411位在該第二內攤平端3221,且該第二滑移塊3412位在該第二前底面323靠近該第二後底面324處。
參閱圖7與圖8,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外導引件組35包括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單元22且在該寬度方向D3上相間隔的一第一外導引件351及一第一外輔助導引件352。進一步來說,該第一外導引件351與該第一外輔助導引件352位於該第一外殼221內且靠近該第一延伸壁212,其中,該第一外導引件351靠近該第一外殼221的側壁。該第一外導引件351概呈長方體,並透過自頂面凸伸形成的一第一外導引固定部353穿設於該第一內支撐板223。該第一外導引件351具有一靠近該第一延伸壁212的第一後表面354、一朝向該第一外輔助導引件352的第一外左表面355、一背向於該第一外左表面355的第一外右表面356、一形成於該第一外右
表面356且沿該長度方向D1延伸的第一外滑孔357,及一自該第一外左表面355靠近該第一延伸壁212的一端面部凸伸的第一外凸面358。該第一外滑孔357呈圓弧形且朝向該第一外殼221的底壁彎曲。該第一外凸面358具有一平行於該第一外左表面355的第一外導引平面部3581,及二個在該長度方向D1相間隔且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外導引平面部3581的兩相反側邊的第一外導引斜面部3582,其中,為便於後續說明,將該等第一外導引斜面部3582分別命名為第一外前導引斜面部3582A及該第一外後導引斜面部3582B,該第一外前導引斜面部3582A連接該第一外導引平面部3581遠離該第一延伸壁212,且自相對應的該側邊朝遠離該底座21方向斜向延伸至該第一外左表面355,該第一外後導引斜面部3582B連接該第一外導引平面部3581靠近該第一延伸壁212,且自相對應的該側邊朝向該底座21方向斜向延伸至該第一後表面354。為便於後續作動說明,該第一外滑孔357具有一靠近該底座21的第一外對折端3571,及一遠離該底座21的第一外攤平端3572。
此外,該第一外輔助導引件352的結構類似於該第一外導引件351,其差異在於省略該第一外凸面358。該第一外輔助導引件352形成一朝向該第一外導引件351的第一外輔助滑孔359,且在該寬度方向D3上與該第一外滑孔357的位置相對應,而且彎曲程度亦相同於該第一外滑孔357。
參閱圖7與圖8,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外導引件組37包括設置於該第二基板單元23且在該寬度方向D3上相間隔的一第二外導引件371及一第二外輔助導引件372。進一步來說,該第二外導引件371與該第二外輔助導引件372位於該第二外殼231內且靠近該第二延伸壁213,其中,該第二外導引件371靠近該第二外殼231的側壁。該第二外導引件371概呈長方體,並透過自頂面凸伸形成的一第二外導引固定部373穿設於該第二內支撐板233。該第二外導引件371具有一靠近該第二延伸壁213的第二後表面374、一朝向該第二外輔助導引件372的第二外左表面375、一背向於該第二外左表面375的第二外右表面376、一形成於該第二外右表面376且沿該長度方向D1延伸的第二外滑孔377,及一自該第二外左表面375靠近該第二延伸壁213的一端面部凸伸的第二外凸面378。該第二外滑孔377呈圓弧形且朝向該第二外殼231的底壁彎曲。該第二外凸面378具有一平行於該第二外左表面375的第二外導引平面部3781,及二個在該長度方向D1相間隔且分別連接於該第二外導引平面部3781的兩相反側邊的第二外導引斜面部3782,其中,為便於後續說明,將該等第二外導引斜面部3782分別命名為第二外前導引斜面部3782A及該第二外後導引斜面部3782B,該第二外前導引斜面部3782A連接該第二外導引平面部3781遠離該第二延伸壁213,且自相對應的該側邊朝遠離該底座21方向斜向延
伸至該第二外左表面375,該第二外後導引斜面部3782B連接該第二外導引平面部3781靠近該第二延伸壁213,且自相對應的該側邊朝向該底座21方向斜向延伸至該第二後表面374。為便於後續作動說明,該第二外滑孔377具有一靠近該底座21的第二外對折端3771,及一遠離該底座21的第二外攤平端3772。
此外,該第二外輔助導引件372的結構類似於該第二外導引件371,其差異在於省略該第二外凸面378。該第二外輔助導引件372形成一朝向該第二外導引件371的第二外輔助滑孔379,且在該寬度方向D3上與該第二外滑孔377的位置相對應,而且彎曲程度亦相同於該第二外滑孔377。
參閱圖7、圖8與圖9,該第一外連接件39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單元22、該第一外連接件39包括一第一外連接體391、一自該第一外連接體391沿著該第一外導引件351彎折延伸的第一外延伸體392、一自該第一外延伸體392朝向該第一外連接體391凸伸的第一外滑移銷394,及一自該第一外連接體391朝向遠離該第一外延伸體392方向凸伸的第一外輔助滑移銷393。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外連接體391位於該第一外導引件351與該第一外輔助導引件352之間,並間隔於該第一外殼221的底壁,該第一外連接體391具有一鄰近該第一延伸壁212的第一前側緣3911,且該第一外輔助滑移銷393係自該第一外連接體391相鄰於該第一外輔助導引件
352的一側面凸伸,並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一外輔助滑孔359。該第一外延伸體392則是自該第一前側緣3911靠近該第一外導引件351的第一後表面354沿著該第一後表面354及該第一外右表面356彎折延伸,而且該第一外滑移銷394是自該第一延伸體相鄰於該第一外右表面356的一側面朝向該第一外導引件351凸伸,並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一外滑孔357。
參閱圖7、圖8與圖9,該第二外連接件41設置於該第二基板單元23、該第二外連接件41包括一第二外連接體411、一自該第二外連接體411沿著該第二外導引件371彎折延伸的第二外延伸體412、一自該第二外延伸體412朝向該第二外連接體411凸伸的第二外滑移銷414,及一自該第二外連接體411朝向遠離該第二外延伸體412方向凸伸的第二外輔助滑移銷413。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外連接體411位於該第二外導引件371與該第二外輔助導引件372之間,並間隔於該第二外殼231的底壁,該第二外連接體411具有一鄰近該第二延伸壁213的第二前側緣4111,且該第二外輔助滑移銷413係自該第二外連接體411相鄰於該第二外輔助導引件372的一側面凸伸,並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二外輔助滑孔379。該第二外延伸體412則是自該第二前側緣4111靠近該第二外導引件371的第二後表面374沿著該第二後表面374及該第二外右表面376彎折延伸,而且該第二外滑移銷414是自該第二外延伸體412
相鄰於該第二外右表面376的一側面朝向該第二外導引件371凸伸,並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二外滑孔377。
參閱圖8與圖9,該等支撐件42設置於該底座21內且分別在該底座21延伸方向上相間隔,更明確地說,該等支撐件42設置於該容置空間214且位於該等第二內導引件32(參閱圖4)與該底座21的端壁之間,且彼此在該寬度方向D3上相間隔,每一支撐件42的頂面形成一連接固定部421,穿設於該頂支撐板24,藉此在該容置空間214內定位。每一支撐件42還形成四個沿該長度方向D1間隔排列且沿該寬度方向D3貫穿延伸的樞接孔422,為便於後續說明,將該等樞接孔422自該第一延伸壁212朝向該第二延伸壁213方向依序命名為第一前樞接孔422A、第一後樞接孔422B、第二後樞接孔422C及第二前樞接孔422D。
參閱圖8與圖9,該第一連動單元43的一端連接於該第一外連接件39且另一端設置於該等支撐件4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連動單元43包括一第一連動本體431及一第一連動結構432。該第一連動本體431橫跨於該第一延伸壁212,並具有一連接該第一外連接件39的該第一外連接體391的第一外連接側緣4311,及一相反於該第一外連接側緣4311且相鄰該第二延伸壁213的第一內連接側緣4312。該第一連動結構432是自該第一內連接側緣4312朝向該第二延伸壁213凸伸,並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一內連接側緣
4312且沿該寬度方向D3延伸的第一連動樞軸4321,及一形成於該第一連動樞軸4321的外表面且以該第一連動樞軸4321的軸線呈放射狀延伸成鋸齒狀的第一連動齒輪4322,其中,該第一連動樞軸4321的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第一前樞接孔422A,藉此使該第一連動單元43能相對於該等支撐件42樞轉。其中,該第一連動單元43與該第一外連接件39為一體成型。
參閱圖8與圖9,該第二連動單元44的一端連接於該第二外連接件41且另一端設置於該等支撐件4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連動單元44包括一第二連動本體441及一第二連動結構442。該第二連動本體441橫跨於該第二延伸壁213,並具有一連接該第二外連接件41的該第二外連接體411的第二外連接側緣4411,及一相反於該第二外連接側緣4411且相鄰該第一延伸壁212的第二內連接側緣4412。該第二連動結構442是自該第二內連接側緣4412朝向該第一延伸壁212凸伸,並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二內連接側緣4412且沿該寬度方向D3延伸的第二連動樞軸4421,及一形成於該第二連動樞軸4421的外表面且以該第二連動樞軸4421的軸線呈放射狀延伸成鋸齒狀的第二連動齒輪4422,其中,該第二連動樞軸4421的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第二前樞接孔422D,藉此使該第二連動單元44能相對於該等支撐件42樞轉。其中,該第二連動單元44與該第二外連接件41為一體成型。
參閱圖8與圖9,該傳動單元45設置於該等支撐件42且兩相反端分別靠抵該第一連動單元43與該第二連動單元44。更清楚地說,該傳動單元45包括一第一傳動樞軸451、一第一傳動齒輪452、一第二傳動樞軸453及一第二傳動齒輪454。該第一傳動樞軸451呈圓柱狀且沿該寬度方向D3延伸,其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第一後樞接孔422B,該第一傳動齒輪452套設於該第一傳動樞軸451的外表面,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傳動樞軸451與該第一傳動齒輪452為一體成型,且舉例為直齒齒輪,而該第二傳動樞軸453與該第二傳動齒輪454的結構與該第一傳動樞軸451與該第一傳動齒輪452的結構相同,故不再贅述,安裝時,該第二傳動樞軸453的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第二後樞接孔422C,且該第一傳動齒輪452與該第一連動齒輪4322、該第二傳動齒輪454相嚙合,該第二傳動齒輪454又與該第二連動齒輪4422相嚙合,在此情況下,不管是該第一基板單元22轉動還是該第二基板單元23轉動都能同時帶動另一基板單元轉動,且在該第一連動齒輪4322、該第一傳動齒輪452、該第二傳動齒輪454及該第二連動齒輪4422的齒數比為相同的情況下,能確保兩基板單元的轉動角度相同。當然,該第一連動齒輪4322、該第一傳動齒輪452、該第二傳動齒輪454及該第二連動齒輪4422的齒數比能依照實際設計需求而對應調整。此外,由於直齒齒輪的結構簡單,較容易計算基板單元旋轉角度的精
確度,進而依比例縮小體積,減少空間佔用。
參閱圖8與圖9,該定位單元46設置於該第一連動單元43、該第二連動單元44及該傳動單元45,該定位單元46包括至少一個兩相反端分別夾持該第一連動樞軸4321與該第一傳動樞軸451的第一扭力件461,及至少一個兩相反端分別夾持該第二連動樞軸4421與該第二傳動樞軸453的第二扭力件462。在本實施例中,該定位單元46包括十四個第一扭力件461及十四個第二扭力件462,其中七個第一扭力件461彼此並排鄰接地設置於靠近該等第二內導引件32(參閱圖4)的該支撐件42與該第一連動齒輪4322和該第一傳動齒輪452之間。剩餘七個第一扭力件461彼此並排鄰接地設置於靠近該底座21的端壁的該支撐件42與該第一連動齒輪4322和該第一傳動齒輪452之間,且每一第一扭力件461的兩相反端各形成缺口,分別容置該第一連動樞軸4321與該第一傳動樞軸451,且該第一扭力件461的成分包含金屬沖壓件,以具有彈性的材質特性,藉此夾持住該第一連動樞軸4321與該第一傳動樞軸451,並用以提供一摩擦力給該第一連動樞軸4321與該第一傳動樞軸451,使該第一基板單元22能在一轉動角度定位。另外,該等第二扭力件462的位置對應於該等第一扭力件461,且每一第二扭力件462的兩相反端分別夾持住該第二連動樞軸4421及該第二傳動樞軸453,提供一摩擦力給該第二連動樞軸4421與該第二傳動樞軸
453,使該第二基板單元23能在另一轉動角度定位。此處所述角度是指該第一基板單元22和該第二基板單元23相對樞轉時之間所夾的角度,於本實施例中該角度為0~180度中的任一角度。
參閱圖10與圖11,該第一鎖固單元47設置於該第一外連接件39,該第一鎖固單元47包括一第一框體471、一第一卡制塊472、至少一第一彈性件473,及至少一第一限位桿474。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框體471位於該第一外導引件351與該第一外輔助導引件352之間且螺鎖於該第一外連接體391的底面,該第一框體471概呈U型,且具有一開口4711朝向該第一外凸面358的第一伸縮空間4712,及一位於該開口4711相對側的第一靠抵壁4713。該第一卡制塊472在該第一伸縮空間4712及該第一伸縮空間4712的外部之間移動,該第一卡制塊472具有一朝向該第一靠抵壁4713的第一內側面4721、多個自該第一內側面4721沿該長度方向D1排列且沿該寬度方向D3延伸的第一限位孔4722、一相反於該第一內側面4721的第一外側面4723、一自該第一外側面4723朝向該第一外左表面355延伸且靠在該第一外凸面358的第一卡制端部4724。該第一鎖固單元47包括三個第一彈性件473及三個第一限位桿474,其中,該等第一彈性件473舉例為螺旋彈簧,該等第一彈性件473位於該第一伸縮空間4712,且分別位置對應於該等第一限位孔4722,每一第一彈性件473的兩相反端分別靠抵於該第一靠抵壁
4713及相對應的該第一限位孔4722的孔壁。該等第一限位桿474分別穿伸於該等第一彈性件473,且每一第一限位桿474的兩相反端分別靠抵於該第一靠抵壁4713及穿伸於相對應的該第一限位孔4722,但間隔於相對應的該第一限位孔4722的末端孔壁,藉此使該等第一彈性件473及該第一卡制塊472沿著該寬度方向D3滑移,且透過三個第一彈性件473以提升該第一卡制塊472的滑移穩定度。當然,該第一彈性件473、該第一限位桿474的數量並不以三個為限,也可以是一個、兩個或四個以上。
參閱圖10與圖11,該第二鎖固單元48設置於該第二外連接件41,該第二鎖固單元48包括一第二框體481、一第二卡制塊482、至少一第二彈性件483,及至少一第二限位桿484。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框體481位於該第二外導引件371與該第二外輔助導引件372之間且螺鎖於該第二外連接體411的底面,該第二框體481概呈U型,且具有一開口4811朝向該第二外凸面378的第二伸縮空間4812,及一位於該開口4711相對側的第二靠抵壁4813。該第二卡制塊482在該第二伸縮空間4812及該第二伸縮空間4812的外部之間移動,該第二卡制塊482具有一朝向該第二靠抵壁4813的第二內側面4821、多個自該第二內側面4821沿該長度方向D1排列且沿該寬度方向D3延伸的第二限位孔4822、一相反於該第二內側面4821的第二外側面4823、一自該第二外側面4823朝向該第二外左
表面375延伸且靠在該第二外凸面378的第二卡制端部4824。該第二鎖固單元48包括三個第二彈性件483及三個第二限位桿484,其中,該等第二彈性件483舉例為螺旋彈簧,該等第二彈性件483位於該第二伸縮空間4812,且分別位置對應於該等第二限位孔4822,每一第二彈性件483的兩相反端分別靠抵於該第二靠抵壁4813及相對應的該第二限位孔4822的孔壁。該等第二限位桿484分別穿伸於該等第二彈性件483,且每一第二限位桿484的兩相反端分別靠抵於該第二靠抵壁4813及穿伸於相對應的該第二限位孔4822,但間隔於相對應的該第二限位孔4822的末端孔壁,藉此使該等第二彈性件483及該第二卡制塊482沿著該寬度方向D3滑移,且透過三個第二彈性件483以提升該第二卡制塊482的滑移穩定度。當然,該第二彈性件483、該第二限位桿484的數量並不以三個為限,也可以是一個、兩個或四個以上。
參閱圖12與圖13,分別是該可撓式螢幕裝置由該攤平狀態轉換至該對折狀態的俯視圖,藉此提供後續不同狀態時的剖視圖面的一剖線的參考位置。
因此,當一使用者操控該可撓式電子裝置由該攤平狀態變換成該對折狀態時,例如以操控該第一外殼221舉例說明,該第一外殼221與該第二外殼231在攤平且相鄰設置的狀態下,如圖14所示,當對該第一外殼221朝該高度方向D2向上施力時,該第一
外殼221將連動該第一外支撐板222及該第一內支撐板223,使與該第一內支撐板223連接的該第一移動件33向上轉動,意即該可撓式螢幕1的該第一面部11朝向該第二面部12方向移動,且在轉動過程中,如圖14與圖15所示,該第一移動件33的該第一連接端部332朝向上方移動,該第一移動端部331會朝遠離該第二基板單元23方向滑移,更清楚地說,該第一滑移銷3311會從該第一內攤平端3121沿著該第一內滑孔312滑移至該第一內對折端3122,且該第一滑移塊3312同步隨著該第一滑移銷3311沿著該第一前底面313滑移至靠近該第一延伸壁212處,進而使該第一移動端部331靠近該第一延伸壁212,並且透過呈圓弧形的該第一內滑孔312,使該第一移動端部331在滑移的過程中順勢將該第一連接端部332推向上方,使該第一連接端部332凸出於該底座21,而且使連接於該第一連接端部332的該第一內支撐板223的該第一內端部2231(參閱圖3)遠離該第二基板單元23,在此情況下,該第一內支撐板223與該第一外支撐板222呈直立狀態,並且位於該頂支撐板24與該第一延伸壁212的一側緣之間。
參閱圖16,當對該第一基板單元22朝該高度方向D2向上施力時,該第一外殼221將連動該第一外導引件組35而帶動該第一外連接件39,使該第一外連接件39連動該第一連動單元43而帶動該傳動單元45,進而連動該第二連動單元44,使該第二連動單
元44連動該第二外連接件41而帶動該第二外導引件組37,藉此帶動該第二基板單元23同步朝向該高度方向D2向上轉動。
當該第二外殼231朝該高度方向D2向上轉動時,該第二外殼231將連動該第二外支撐板232及該第二內支撐板233,使與該第二內支撐板233連接的該第二移動件34朝該高度方向D2向上轉動,意即該可撓式螢幕1的該第二面部12朝向該第一面部11方向移動,且在轉動過程中,如圖17與圖18所示,該第二移動件34的該第二連接端部342朝向上方移動,該第二移動端部341會朝遠離該第一基板單元22方向滑移,更清楚地說,該第二滑移銷3411會從該第二內攤平端3221沿著該第二內滑孔322滑移至該第二內對折端3222,且該第二滑移塊3412會隨著該第二滑移銷3411沿著該第二前底面323滑移至靠近該第二延伸壁213處,進而使該第二移動端部341靠近該第二延伸壁213,並且透過呈圓弧形的該第二內滑孔322,使該第二移動端部341在滑移的過程中順勢將該第二連接端部342推向上方,使該第二連接端部342凸出於該底座21,而且使連接於該第二連接端部342的該第二內支撐板233的該第二內端部2331(參閱圖3)遠離該第一基板單元22,在此情況下,該第二內支撐板233與該第二外支撐板232呈直立狀態,並且位於該頂支撐板24與該第二延伸壁213的一側緣之間。藉此配合參閱圖19與圖20,該第一內支撐板223的該第一內端部2231與第二內支撐板233
的該第二內端部2331相間隔而形成一彎折空間25,供該可撓式螢幕1的該彎折部13彎折,進而避免發生過度彎折的狀況。
此外,參閱圖21與圖22,隨著該第一基板單元22朝該高度方向D2向上轉動地過程中,該第一內支撐板223同步連動該第一外導引件組35,使該第一外導引件組35相對於該第一外連接件39朝遠離該底座21方向滑移,也就是原本由該第一外滑孔357的該第一外攤平端3572靠抵於該第一外滑移銷394轉換成該第一外滑孔357的該第一外對折端3571靠抵於該第一外滑移銷394,該第一外輔助滑移銷393(參閱圖9)在該第一外輔助滑孔359(參閱圖9)內的作動與該第一外滑移銷394同步。另一方面,隨著該第二基板單元23朝該高度方向D2向上轉動地過程中,該第二內支撐板233同步連動該第二外導引件組37,使該第二外導引件組37相對於該第二外連接件41朝遠離該底座21方向滑移,也就是原本由該第二外滑孔377的該第二外攤平端3772靠抵於該第二外滑移銷414轉換成該第二外滑孔377的該第二外對折端3771靠抵於該第二外滑移銷414,該第二外輔助滑移銷413(參閱圖9)在該第二外輔助滑孔379(參閱圖9)內的作動與該第二外滑移銷414同步。藉此,透過該第一基板單元22與該第二基板單元23朝遠離該底座21方向移動而拉伸該可撓式螢幕1的該第一面部11及該第二面部12,進而防止該彎折部13發生過度彎折的狀況。
再一方面,參閱圖23至圖25,對於該第一鎖固單元47及該第二鎖固單元48而言,在該攤平狀態下,該等第一彈性件473施力於該第一卡制塊472,使該第一卡制塊472的該第一卡制端部4724緊迫地靠抵於該第一外前導引斜面部3582A,該使用者必須克服該第一外前導引斜面部3582A提供給該第一卡制端部4724的摩擦力及該等第一彈性件473的彈力才能搬動該第一基板單元22。隨著該第一基板單元22向上轉動,使該第一外導引件組35如上述滑移,使連動該第一卡制塊472壓縮該等第一彈性件473,讓該第一卡制端部4724能移動至該第一外導引平面部3581,並沿著該第一外導引平面部3581移動至該第一外後導引斜面部3582B成該對折狀態,當該第一卡制端部4724靠抵在該第一外後導引斜面部3582B時,該使用者亦必須克服該第一外後導引斜面部3582B提供給該第一卡制端部4724的摩擦力及該等第一彈性件473的彈力才能搬動該第一基板單元22回復至該攤平狀態。相對地,該第二鎖固單元48的作動與該第一鎖固單元47相同,故不再一一贅述。
當然,該等第一內導引件31與該等第二內導引件32的數量可依據該第一移動件33及該第二移動件34滑移實際滑移的穩定度調整,但是,在一個第一內導引件31及一個第二內導引件32,亦能分別套設於該第一移動件33及該第二移動件34,進而讓該第一移動件33及該第二移動件34滑移。
綜上所述,本新型鉸鏈機構3安裝於該承載機構2,並透過該第一移動件33朝向上方轉動,且朝遠離該第二基板單元23方向滑移,以及該第二移動件34朝向上方轉動,且朝遠離該第一基板單元22方向滑移,進一步使該第一基板單元22連接於該第一移動件33的一端以及該第二基板單元23連接於該第二移動件34的一端相間隔而形成可供該可撓式螢幕1的該彎折部13彎折的彎折空間25,藉此保護該可撓式螢幕1不會因過度彎折而受損,且縮小可撓式電子裝置的體積以提升攜帶便利性。故確實能達成本新型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Claims (10)
- 一種鉸鏈機構,適用於安裝在一承載機構以導引一可撓式螢幕的彎折型態變化,該承載機構包括一底座、位於該底座的兩相反側的一第一基板單元及一第二基板單元,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用於承載該可撓式螢幕,該鉸鏈機構包含:至少一第一內導引件,設置於該底座內,該第一內導引件形成一個沿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排列方向延伸的第一內滑孔;一第一移動件,在該底座的延伸方向上與該第一內導引件鄰接,並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一內滑孔的第一移動端部,及一連接該第一基板單元靠近該底座之一第一內端部的第一連接端部;至少一第二內導引件,設置於該底座內,該第二內導引件形成一個沿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排列方向延伸的第二內滑孔;及一第二移動件,在該底座的延伸方向上與該第二內導引件鄰接,並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二內滑孔的第二移動端部,及一連接該第二基板單元靠近該底座之一第二內端部的第二連接端部;其中,該第一移動件的該第一連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該第一移動端部會朝遠離該第二基板單元方向滑移,且該第二移動件的該第二連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該第二移動端部會朝遠離該第一基板單元方向滑 移,同時該第一移動件使該第一基板單元及該可撓式螢幕的一第一面部朝向上方轉動,且該第一內端部朝遠離該第二基板單元方向滑移,該第二移動件使該第二基板單元及該可撓式螢幕的一第二面部朝向上方轉動,且該第二內端部朝遠離該第一基板單元方向滑移,藉此該第一面部與該第二面部相對且該第一內端部與該第二內端部形成一彎折空間供該可撓式螢幕的一彎折部彎折。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鉸鏈機構,其中,該第一內滑孔呈圓弧形並朝該底座方向彎曲且靠近該第一基板單元,該第二內滑孔呈圓弧形並朝該底座方向彎曲且靠近該第二基板單元。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鉸鏈機構,其中,該第一內導引件具有一與該第一內滑孔相間隔且沿著該第一內滑孔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前底面;該第一移動件的該第一移動端部具有一穿設於該第一內滑孔的第一滑移銷,及一可滑移地靠抵於該第一前底面的第一滑移塊;該第二內導引件具有一與該第二內滑孔相間隔且沿著該第二內滑孔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前底面;該第二移動件的該第二移動端部具有一穿設於該第二內滑孔的第二滑移銷,及一可滑移地靠抵於該第二前底面的第二滑移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鉸鏈機構,還包含多個第一內導引件及多個第二內導引件,該等第一內導引件倆倆並排且鄰接,且每一第一內導引件的該第一內滑孔被該第一移動端部穿設;該等第二內導引件倆倆並排且鄰接,且每一第二內 導引件的該第二內滑孔被該第二移動端部穿設。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鉸鏈機構,還包含二支撐件、一第一外導引件組、一第一外連接件、一第一連動單元、一第二外導引件組、一第二外連接件及一第二連動單元,該等支撐件設置於該底座內且分別在該底座延伸方向上相間隔;該第一外導引件組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單元的第一外導引件,該第一外導引件形成一沿一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滑孔,該第一外連接件相鄰於該第一外導引件且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一外滑孔的第一外滑移銷,該第一連動單元的一端連接於該第一外連接件且另一端設置於該等支撐件;該第二外導引件組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二基板單元的第二外導引件,該第二外導引件形成一沿該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外滑孔,該第二外連接件相鄰於該第二外導引件且具有一可滑移地穿設於該第二外滑孔的第二外滑移銷,該第二連動單元的一端連接於該第二外連接件且另一端設置於該等支撐件,該第一移動件的該第一連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將使該第一基板單元連動該第一外導引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滑移,且該第一外導引件將相對於該第一外滑移銷滑移,且該第二移動件的該第二連接端部朝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將使該第二基板單元連動該第二外導引件朝遠離該底座方向滑移,且該第二外導引件將相對於該第二外滑移銷滑移。
- 如請求項5所述的鉸鏈機構,還包含一設置於該等支撐件且兩相反端分別靠抵該第一連動單元與該第二連動單元 的傳動單元,該傳動單元用以被該第一連動單元和該第二連動單元的其中一者連動而驅動該第一連動單元和該第二連動單元的其中另一者。
- 如請求項6所述的鉸鏈機構,其中,該第一連動單元包括一個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支撐件的第一連動樞軸,及一套設於該第一連動樞軸的第一連動齒輪;該第二連動單元包括一個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支撐件的第二連動樞軸,及一套設於該第二連動樞軸的第二連動齒輪;該傳動單元包括一個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支撐件的第一傳動樞軸、一套設於該第一傳動樞軸且與該第一連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一傳動齒輪、一個兩相反端分別穿設於該等支撐件的第二傳動樞軸、一套設於該第二傳動樞軸且與該第二連動齒輪和該第一傳動齒輪相嚙合的第二傳動齒輪。
- 如請求項7所述的鉸鏈機構,還包含一設置於該第一連動單元、該第二連動單元及該傳動單元的定位單元,該定位單元用以提供一摩擦力給該第一連動單元、該第二連動單元和該傳動單元的至少其中一者,使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能在一轉動角度定位。
- 如請求項8所述的鉸鏈機構,其中,該定位單元包括至少一個兩相反端分別夾持該第一連動樞軸與該第一傳動樞軸的第一扭力件,及至少一個兩相反端分別夾持該第二連動樞軸與該第二傳動樞軸的第二扭力件。
- 如請求項5所述的鉸鏈機構,其中,該第一外導引件具有一第一外左表面,及一自該第一外左表面的一端面部凸伸 的第一外凸面,該第一外凸面具有一沿著該長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外導引平面部,及二個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外導引平面部的兩相反側的第一外導引斜面部;該鉸鏈機構還包含一設置於該第一外連接件的第一鎖固單元,該第一鎖固單元包括一設置於該第一外連接件的第一框體、一設置於該第一框體內且可相對於該第一框體滑移的第一卡制塊、一設置於該第一框體內且兩相反端分別靠抵於該第一框體與該第一卡制塊的第一彈性件,該第一卡制塊具有一第一卡制端部,該第一卡制塊受該第一彈性件加壓而使該第一卡制端部靠抵於該第一外凸面,且當該第一基板單元自該攤平狀態轉換成該對折狀態時,將連動該第一外導引件相對於該第一鎖固單元滑移時,進而使該第一卡制端部由靠抵該等第一外導引斜面部的其中一者沿著該第一外導引平面部轉換成靠抵於該等第一外導引斜面部的其中另一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69720.7U CN210423405U (zh) | 2019-06-24 | 2019-06-24 | 铰链机构 |
??201920969720.7 | 2019-06-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85366U true TWM585366U (zh) | 2019-10-21 |
Family
ID=69053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208351U TWM585366U (zh) | 2019-06-24 | 2019-06-28 | 鉸鏈機構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423405U (zh) |
TW (1) | TWM58536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1684B (zh) * | 2019-12-04 | 2021-03-11 |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隱藏型對開鉸鏈 |
TWI770921B (zh) * | 2020-04-16 | 2022-07-1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樞轉結構及具有其的電子裝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28215B (zh) * | 2019-06-24 | 2024-04-26 |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 铰链机构 |
KR20220109016A (ko) * | 2021-01-28 | 2022-08-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암부와 회전부의 개선된 결합 구조를 가지는 힌지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2019
- 2019-06-24 CN CN201920969720.7U patent/CN210423405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 2019-06-28 TW TW108208351U patent/TWM585366U/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1684B (zh) * | 2019-12-04 | 2021-03-11 |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隱藏型對開鉸鏈 |
TWI770921B (zh) * | 2020-04-16 | 2022-07-11 |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樞轉結構及具有其的電子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423405U (zh) | 2020-04-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95666B (zh) |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 |
TWM585366U (zh) | 鉸鏈機構 | |
JP7515572B2 (ja) | 電子デバイス及び折り畳みアセンブリ | |
TWI692289B (zh) | 鉸鏈機構 | |
TWM562989U (zh) | 連動定位結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 |
TW202024847A (zh) |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 |
TW202123803A (zh) | 同動式鉸鏈 | |
CN115076216B (zh) |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
CN209784874U (zh) |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 |
TWM579312U (zh) |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2160978A (zh) | 内折机构及显示装置 | |
TWM595945U (zh) | 同動式鉸鏈 | |
WO2024066685A1 (zh) | 转轴装置及电子设备 | |
TWM575953U (zh) | Bend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screen display device | |
CN111752340B (zh) |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 |
TWM581714U (zh) |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 |
TWM586375U (zh) |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 |
CN112214067B (zh) |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 |
TWM546082U (zh) | 樞紐器與使用其之電子裝置 | |
WO2024001103A1 (zh) |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
CN115405614B (zh) | 铰链结构和电子装置 | |
WO2024036654A1 (zh) | 铰链结构和电子装置 | |
WO2024001136A1 (zh) |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 |
CN118337894A (zh) | 折叠装置、折叠机壳及移动终端 | |
WO2024037165A1 (zh) |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