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9312U -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 Google Patents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9312U
TWM579312U TW107217577U TW107217577U TWM579312U TW M579312 U TWM579312 U TW M579312U TW 107217577 U TW107217577 U TW 107217577U TW 107217577 U TW107217577 U TW 107217577U TW M579312 U TWM579312 U TW M57931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unit
movable bracket
movable
pivo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7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安賜
戴偉翰
趙少君
Original Assignee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175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79312U/zh
Publication of TWM5793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9312U/zh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種可撓式電子裝置包含一可撓式螢幕、一承載結構及二樞轉機構。各樞轉機構藉由一第一活動支架朝一第二活動支架方向樞轉的過程中,一第一頂凸段從一凸輪相對應的一內凹弧面中移出並沿對應的一外擴弧面滑移,且該第二活動支架朝該第一活動支架方向樞轉的過程中,一第二頂凸段從該凸輪相對應的一內凹弧面中移出並沿對應的一外擴弧面滑移,藉此在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之間形成一避位空間,而使得可撓式螢幕彎折於承載結構的第一基板單元與第二基板單元之間。

Description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樞轉機構,特別是指一種與一可撓式螢幕相關的樞轉機構,以及一具有該樞轉機構的可撓式電子裝置。
隨著科技不斷精進,採用可撓式螢幕的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已逐漸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而在這類的電子裝置 (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中通常具有兩塊攤平並排的基板、一設置於該兩塊基板上的可撓式螢幕以及設於兩塊基板之間的至少一樞轉機構(例如鉸鏈、轉軸等),因此兩塊基板可藉由該樞轉機構相對樞轉而使該可撓式螢幕處於一彎折收起狀態或一攤平使用狀態,然而,由於可撓式螢幕被彎折時,其彎折處將會形成內、外周長變化,因此該樞轉機構設計時需考量該彎折處的內、外周長變化以避免可撓性螢幕過度彎折(彎曲)而受損。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能避免可撓性螢幕過度彎折(彎曲)之樞轉機構及應用該樞轉機構的可撓式電子裝置。
於是,本新型樞轉機構包含一第一支架單元、一第二支架單元及一凸輪。該第一支架單元及該第二支架單元沿一橫向攤平且相鄰設置。該第一支架單元包括一第一活動支架,其具有一朝該第二支架單元延伸的第一頂凸段,及一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該第二支架單元包括一第二活動支架,其具有一朝該第一支架單元延伸的第二頂凸段,及一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
該凸輪位於該第一活動支架及該第二活動支架之間並沿該橫向設置,該凸輪的靠近中央處具有二在該橫向相間隔的限位孔,且該凸輪之鄰近該第一活動支架及該第二活動支架的相對兩側的下端分別形成一開口向上的內凹弧面,且該相對兩側的上端分別形成一與該內凹弧面相連的外擴弧面,且該等外擴弧面分別用於頂推該第一頂凸段與該第二頂凸段,該等限位孔分別套設於該第一卡制段及該第二卡制段,使得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能相對樞轉。
該第一活動支架朝該第二活動支架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一頂凸段從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中移出並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且該第二活動支架朝該第一活動支架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二頂凸段從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中移出並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藉此在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之間形成一避位空間。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在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相對靠合的狀態下,該第一活動支架朝遠離該第二活動支架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一頂凸段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並移入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該第二活動支架朝遠離該第一活動支架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二頂凸段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並移入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而使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回到攤平且相鄰設置的狀態。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樞轉機構適用於安裝在一承載結構,該承載結構包括一第一基板單元及一第二基板單元。該樞轉機構還包含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之間的一第一連動單元及一第二連動單元。該第一活動支架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一基板單元的第一外端部及一靠抵於該凸輪的第一內端部,該第一內端部具有該第一頂凸段及該第一卡制段。
該第一支架單元還包括一第一固定支架及一第一彈性件。該第一固定支架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一連動單元的第一連接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一連接端的第一固定端。該第一彈性件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固定端及該第一活動支架的該第一外端部。
該第二活動支架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二基板單元的第二外端部及一靠抵於該凸輪的第二內端部,該第二內端部具有該第二頂凸段及該第二卡制段。
該第二支架單元還包括一第二固定支架及一第二彈性件。該第二固定支架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二連動單元的第二連接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二連接端的第二固定端。該第二彈性件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二固定端及第二活動支架的該第二外端部。該第一支架單元與該第二支架單元彼此相對樞轉時,該第一活動支架及該第二活動支架會分別相對該第一固定支架及該第二固定支架移動而使該第一彈性件與該第二彈性件被拉伸並分別提供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一彈性回復力,使該第一頂凸段及該第二頂凸段分別緊迫地靠抵於該等外擴弧面並沿著該等外擴弧面滑移。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支架單元還具有一設置於該第一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較該第一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一凸塊,該第一凸塊在該第一活動支架相對於該第一固定支架滑移時靠抵於該第一活動支架。該第二支架單元還具有一設置於該第二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較該第二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二凸塊,該第二凸塊在該第二活動支架相對於該第二固定支架滑移時靠抵於該第二活動支架。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活動支架形成有一第一滑槽,該第一固定支架具有一朝向該第一活動支架凸伸且穿伸於該第一滑槽的第一擋止部,該第一擋止部定位在該第一滑槽內以限制該第一活動支架相對於該第一固定支架滑移的距離。該第二活動支架形成有一第二滑槽,該第二固定支架具有一朝向該第二活動支架凸伸且穿伸於該第二滑槽的第二擋止部,該第二擋止部定位在該第二滑槽內以限制該第二活動支架相對於該第二固定支架滑移的距離。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連動單元及該第二連動單元安裝於一外殼結構,該外殼結構具有一底殼,其中,該樞轉機構還包含設置於該第一連動單元及該第二連動單元之間的傳動單元,該第一連動單元與該底殼樞接並與該傳動單元抵接,且供該第一固定支架的該第一連接端連接。該第二連動單元與該底殼樞接並與該傳動單元抵接,且供該第二固定支架的該第二連接端連接,該第一活動支架朝靠近該第二活動支架方向樞轉時,該第一活動支架會相對於該第一固定支架朝遠離該凸輪的方向滑移,同時會連動該第一固定支架帶動該第一連動單元,使該第一連動單元連動該傳動單元而帶動該第二連動單元,使該第二連動單元連動該第二固定支架而帶動該第二活動支架朝該第一活動支架方向樞轉,並使該第二活動支架相對於該第二固定支架朝遠離該凸輪的方向滑移。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連動單元包括一沿一垂直於該第一支架單元方向延伸且兩相反端分別樞接於該底殼的第一樞軸,及一套設於該第一樞軸且與該傳動單元抵接的第一齒輪,且該第一樞軸供該第一固定支架連接;該第二連動單元包括一垂直於該第二支架單元方向延伸且兩相反端分別樞接於該底殼的第二樞軸,及一套設於該第二樞軸且與該傳動單元抵接的第二齒輪,且該第二樞軸供該第二固定支架連接,其中,該第一樞軸受該第一固定支架帶動而連動該第一齒輪,使連動該傳動單元帶動該第二齒輪,使得該第二齒輪連動該第二樞軸而帶動該第二固定支架朝該第一固定支架方向樞轉。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傳動單元包括一設於該第一樞軸與該第二樞軸之間並與該第一齒輪及該第二齒輪嚙合的傳動齒輪,一縱向穿設於該傳動齒輪的軸桿、二位於該傳動齒輪的兩相反側的第一蓋體,及二供該軸桿的兩端穿設並分別與該二第一蓋體連接的第二蓋體,且每一第一蓋體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樞軸與該第二樞軸,而將該傳動齒輪固定在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二齒輪之間。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樞轉機構還包含一定位單元,其具有一套設於該第一樞軸的第一扭力結構,及一套設於該第二樞軸的第二扭力結構,且該第一扭力結構提供一第一摩擦力給該第一樞軸,該第二扭力結構提供一第二摩擦力給該第二樞軸,使該第一支架單元及該第二支架單元能在一樞轉角度定位。
於是,本新型可撓式電子裝置包含一可撓式螢幕、一承載結構及二樞轉機構。該承載結構包括並排且間隔設置的一第一基板單元及一第二基板單元,一連接於該第一基板單元且位於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之間的第一側板,以及一連接於該第二基板單元且位於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之間的第二側板,且該第一基板單元、該第二基板單元、該第一側板及該第二側板共同形成一供該可撓式螢幕設置的承載面。
該等樞轉機構分別設於該第一基板單元和該第二基板單元兩相鄰側之間並與該兩相鄰側的端部連接,並包括一第一支架單元、一第二支架單元及一凸輪。該第一支架單元及該第二支架單元沿一橫向攤平且相鄰設置。該第一支架單元包括一第一活動支架,其具有一朝該第二支架單元延伸的第一頂凸段,及一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該第二支架單元包括一第二活動支架,其具有一朝該第一支架單元延伸的第二頂凸段,及一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
該凸輪位於該第一活動支架及該第二活動支架之間並沿該橫向設置,該凸輪的靠近中央處具有二在該橫向相間隔的限位孔,且該凸輪之鄰近該第一活動支架及該第二活動支架的相對兩側的下端分別形成一開口向上的內凹弧面,且該相對兩側的上端分別形成一與該內凹弧面相連的外擴弧面,且該等外擴弧面分別用於頂推該第一頂凸段與該第二頂凸段,該等限位孔分別套設於該第一卡制段及該第二卡制段,使得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能相對樞轉。
該第一支架單元朝該第二支架單元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一頂凸段從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中移出並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而使該第一活動支架朝遠離該凸輪的方向移動,而使得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一側板相隔一間距,該第二支架單元朝該第一支架單元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二頂凸段從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中移出並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而使該第二活動支架朝遠離該凸輪的方向移動,而使得該第二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側板相隔該間距,而於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之間形成一供該可撓式螢幕彎折的避位空間。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承載結構還具有一設於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之間,並與該第一側板及該第二側板樞接的底板;該第一基板單元具有一兩相反端分別供該等第一活動支架連接的第一基座,及多數個自該第一基座朝該底板方向凸伸的第一連接塊,各該第一連接塊形成一朝該底板斜向延伸且供該第一側板的一側穿伸的第一通孔;該第二基板單元具有一兩相反端分別供該等第二活動支架連接的第二基座,及多數個自該第二基座朝該底板方向凸伸的第二連接塊,各該第二連接塊形成一朝該底板斜向延伸且供該第二側板的一側穿伸的第二通孔。
本新型之功效在於:可撓式電子裝置,藉由兩樞轉機構的第一活動支架與第二活動支架同步相對於該凸輪樞轉,使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分別朝遠離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的方向滑移,而使該第一側板、該第二側板及該底板相對下沉且共同提供一供可撓式螢幕彎折及凸伸的空間,以解決可撓式螢幕彎折後所導致內、外周長差的問題,並藉此縮小可撓式電子裝置的體積以提升攜帶便利性,此外,由於該等樞轉機構並不直接設置在該可撓式螢幕上,因此樞轉機構的設計或製造人員無須費時設計該樞轉機構的彎折細節,故能提升該樞轉機構的使用彈性並降低其製造成本。
參閱圖1至圖3,本新型可撓式電子裝置之一實施例,包含一可撓式螢幕1、一外殼結構2、一承載結構3、及二樞轉機構4。於本實施例中,可撓式電子裝置舉例為一具有可撓式螢幕1的智慧型平板電腦,承載結構3上表面供可撓式螢幕1固定。外殼結構2用於供該承載結構3及該等樞轉機構4以及電路板和相關電子零組件設置。樞轉機構4除用於提供可撓式電子裝置在如圖1所示的一攤平狀態及如圖2所示的一對折狀態間變換狀態後的支撐定位功用之外,在該對折狀態下,該樞轉機構4還能提供可撓式螢幕1之彎折處適當的彎折空間,以避免可撓式螢幕1的過度彎折。特別要注意的是,可撓式電子裝置並不限於具可撓式螢幕1的智慧型平板電腦,其他例如具可撓式螢幕1的手機,具可撓式螢幕1的筆記型電腦均在本案實施範圍內。
在詳述之前,於本實施例中,該可撓式電子裝置是以朝如圖1所示的一橫向D1攤平及朝一縱向D2對折之作動舉例說明,且一前後方向D3是垂直該橫向D1與該縱向D2,在本實施例中,該橫向D1以圖1為基準為一左右方向,該縱向D2為一上下方向,該前後方向D3為一前後方向,但不限於此,該橫向D1、該縱向D2及該前後方向D3依該可撓式電子裝置的使用狀態而定。
參閱圖1~圖3,該外殼結構2包括一用於容置該等樞轉機構4的底殼21、一供該承載結構3設置且供該底殼21靠抵的第一外殼22,及一供該承載結構3設置且供該底殼21靠抵的第二外殼23。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外殼22與該第二外殼23在該攤平狀態時,該第一外殼22與該第二外殼23的兩相鄰側相互靠抵,並遮蔽住該底殼21。當該第一外殼22與該第二外殼23在該對折狀態時,該第一外殼22與該第二外殼23相貼合,且該底殼21顯露,在此情況下,該底殼21係用於保護並遮蔽該等樞轉機構4。且如圖4所示,該底殼21的內側面具有多數個兩兩相對的樞接槽211。
續參閱圖3,該承載結構3包括一第一基板單元31、一第一側板32、一第二基板單元33、一第二側板34及一底板35。該第一基板單元31與該第二基板單元33沿該橫向D1並排且間隔設置,該第一側板32連接於該第一基板單元31且位於該第一基板單元31與該第二基板單元33之間,該第二側板34連接於該第二基板單元33且位於該第一基板單元31與該第二基板單元33之間,該底板35位於該第一側板32與該第二側板34之間,且該底板35的兩相反側分別樞接於該第一側板32與該第二側板34,且該第一基板單元31、該第一側板32、該第二基板單元33、該第二側板34及該底板35共同形成一供該可撓式螢幕1設置的承載面。
參閱圖3與圖4,進一步而言,該第一基板單元31具有一第一基座311、一第一支撐板312及多數個第一連接塊313。該第一基座311沿該前後方向D3延伸且螺栓於該第一外殼32的內表面。該第一支撐板312概呈矩形且其中一側緣螺鎖於該第一基座311的上表面,且該第一支撐板312的頂面與該第一基座311的上表面共平面,以供該可撓式螢幕1平坦置放。該等第一連接塊313係自該第一基座311面向該底板35的一側面朝該底板35方向延伸,且在該前後方向D3上相間隔,而且各該第一連接塊313形成一朝該底板35下方斜向延伸的第一通孔3131。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側板32連接於該第一基座311的一側形成有多數個第一凹槽321,且該第一側板32還具有多數個分別位於該等第一凹槽321的第一連接桿322,該等第一連接桿322沿該前後方向D3延伸且分別對應穿伸於該等第一通孔3131,且各該第一連接桿322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一凹槽321的槽壁,以使得該等第一連接桿322分別定位於該等第一通孔3131內,而使該第一基板單元31能相對於該第一側板32在一適當的距離內滑移。此外,該第一側板32能受該第一基板單元31的帶動而相對於該底板35樞轉。
參閱圖3與圖4,該第二基板單元33具有一第二基座331、一第二支撐板332及多數個第二連接塊333。該第二基座331沿該前後方向D3延伸且螺栓於該第二外殼23的內表面。該第二支撐板332概呈矩形且其中一側緣螺鎖於該第二基座331的上表面,且該第二支撐板332的頂面與該第二基座331的上表面共平面。該等第二連接塊333係自該第二基座331面向該底板35的一側面朝該底板35方向延伸,且在該前後方向D3上相間隔,而且各該第二連接塊333形成一朝該底板35斜向延伸的第二通孔3331。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側板34連接於該第二基座331的一側形成有多數個第二凹槽341,該第二側板34具有多數個分別位於該等第二凹槽341的第二連接桿342,該等第二連接桿342沿該前後方向D3延伸且分別穿伸於該等第二通孔3331,且各該第二連接桿342的兩相反端分別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二凹槽341的槽壁,以使得該等第二連接桿342分別定位於該等第二通孔3331內,進而使該第二基板單元33能相對於該第二側板34在一適當的距離內滑移。此外,該第二側板34能受該第二基板單元33的帶動而相對於該底板35樞轉,且該第一側板32與該第二側板34相對於該底板35樞轉時能共同形成U形狀以提供該可撓式螢幕1彎折的彎折空間36如圖16所示,且可保護該可撓式螢幕1的彎折處,以避免該可撓式螢幕1過度彎折。
參閱圖3與圖4,首先,說明可撓式螢幕1、承載結構3及該等樞轉機構4在該攤平狀態時的組合及分解關係。該等樞轉機構4分別設於該第一基板單元31和該第二基板單元33兩相鄰側之間並與該兩相鄰側的端部連接,於本實施例中,該等樞轉機構4相互對稱地連結該第一基板單元31和該第二基板單元33,且兩者結構上為對稱設置,但該等樞轉機構4並不以對稱設置以及對稱結構為限。為便於後續說明,以圖4中位於前後方向D3上的其中一樞轉機構4舉例說明,配合參閱圖5,該樞轉機構4包括一第一支架單元41、一第二支架單元43、一凸輪45、一第一連動單元46、一第二連動單元47、一傳動單元48及一定位單元49。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支架單元41及該第二支架單元43沿該橫向D1方向延伸且相鄰設置。該第一支架單元41包括一第一活動支架411、一第一固定支架412、一第一彈性件413及多數個第一凸塊414。
參閱圖5與圖7,該第一活動支架411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一基板單元31(見圖3)的第一外端部415,及一靠抵於該凸輪45的第一內端部416。該第一內端部416具有一朝該第二支架單元方向43延伸的第一頂凸段4161及一第一卡制段4162。更清楚地說,該第一外端部415螺鎖於該第一基座311(見圖4),該第一頂凸段4161係自該第一內端部416的一端面朝向該第二支架單元43方向凸伸且靠抵於該凸輪45的一側面,該第一內端部416還具有一自該端面且位於該第一頂凸段4161的上方並朝該第二支架單元43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臂4163,該第一延伸臂4163與該凸輪45在該前後方向D3上的位置重疊如圖9所示,且該第一卡制段4162係自該第一延伸臂4163的末端部沿該前後方向D3凸伸,其穿伸之處於稍後說明。該第一活動支架411還形成有一位於該第一外端部415與該第一內端部416之間且沿該橫向D1延伸的第一滑槽417,以及一用於容置該第一彈性件413及該第一固定支架412的第一滑道418。且該第一滑道418內表面靠近該第一外端部415的一端形成一概呈鳩尾狀的第一外卡制槽4151。
參閱圖5、圖7與圖8,該第一固定支架412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一連動單元46的第一連接端419、一相反於該第一連接端419的第一固定端421,及一朝向該第一活動支架411凸伸且穿伸於該第一滑槽417的第一擋止部422。該第一擋止部422定位在該第一滑槽417內以限制該第一活動支架411相對於該第一固定支架412滑移的距離。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固定端421位於該第一滑道418內,且凹陷形成一呈鳩尾形的第一內卡制槽4211。該第一連接端419套設於該第一連動單元46。該第一擋止部422舉例為一螺絲,穿設於該第一固定支架412相鄰於該第一活動支架411的表面,且穿伸於該第一滑槽417內,用以限制該第一活動支架411在樞轉過程中相對於該第一固定支架412的滑移距離。此外,該第一固定支架412的下側緣凹陷形成二個沿該橫向D1間隔排列的第一安裝槽423。
參閱圖5,該第一彈性件413兩相反端分別嵌設於該第一外卡制槽4151及該第一內卡制槽4211,該第一彈性件413的作動及功能於稍後說明。
參閱圖5與圖8,該等第一凸塊414分別設置於該等第一安裝槽423且其端面較該第一固定支架412凸出,且該等第一凸塊414在該第一活動支架411相對於該第一固定支架412滑移時靠抵於該第一活動支架411,藉此讓該第一活動支架411是靠抵於該等第一凸塊414滑動,使該第一活動支架411與該第一固定支架412在相對滑移的過程中不會直接接觸摩擦,進而能有效避免該第一支架單元41的結構磨損,而延長該樞轉機構4的使用壽命。
參閱圖5與圖7,該第二支架單元43包括一第二活動支架431、一第二固定支架432、一第二彈性件433及多數個第二凸塊434。
參閱圖5與圖7,該第二活動支架431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二基板單元33(見圖3)的第二外端部435,及一靠抵於該凸輪45的第二內端部436。該第二內端部436具有一朝該第一支架單元41方向延伸的第二頂凸段4361及一第二卡制段4362。更清楚地說,該第二外端部435螺鎖於該第二基座331(見圖4),該第二頂凸段4361係自該第二內端部436的一端面朝向該第一支架單元41方向凸伸且靠抵於該凸輪45的一側面,該第二內端部436還具有一自該端面且位於該第二頂凸段4361的上方並朝該第一支架單元41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臂4363,該第二延伸臂4363與該凸輪45在該前後方向D3上的位置重疊如圖9所示,且該第二卡制段4362係自該第二延伸臂4363的末端部沿該前後方向D3凸伸,其穿伸之處於稍後說明。該第二活動支架431還形成有一位於該第二外端部435與該第二內端部436之間且沿該橫向D1延伸的第二滑槽437,以及一用於容置該第二彈性件433與該第二固定支架432的第二滑道438。且該第二滑道438的內表面靠近該第二外端部435的一端形成一概呈鳩尾狀的第二外卡制槽4351。
參閱圖5、圖7與圖8,該第二固定支架432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二連動單元47的第二連接端439、一相反於該第二連接端439的第二固定端441,及一朝向該第二活動支架431凸伸且穿伸於該第二滑槽437的第二擋止部442。該第二擋止部442定位在該第二滑槽437內以限制該第二活動支架431相對於該第二固定支架432滑移的距離。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固定端441位於該第二滑道438內,且凹陷形成一呈鳩尾形的第二內卡制槽4411。該第二連接端439套設於該第二連動單元47。該第二擋止部442舉例為一螺絲,穿設於該第二固定支架432相鄰於該第二活動支架431的表面,且穿伸於該第二滑槽437內,用以限制該第二活動支架431在樞轉過程中相對於該第二固定支架432的滑移距離。此外,該第二固定支架432的下側緣凹陷形成二個沿該橫向D1間隔排列的第二安裝槽443。
參閱圖5,該第二彈性件433兩相反端分別嵌設於該第二外卡制槽4351及該第二內卡制槽4411,該第二彈性件433的作動及功能於稍後說明。
參閱圖5與圖8,該等第二凸塊434分別設置於該等第二安裝槽443且其端面較該第二固定支架432凸出,且該等第二凸塊434在該第二活動支架431相對於該第二固定支架432滑移時靠抵於該第二活動支架431,藉此讓該第二活動支架431是靠抵於該等第二凸塊434滑動,使該第二活動支架431與該第二固定支架432在相對滑移的過程中不會直接接觸摩擦,進而能有效避免該第二支架單元43的結構磨損,而延長該樞轉機構4的使用壽命。
參閱圖5與圖9,該凸輪45位於該第一活動支架411及該第二活動支架431之間並沿該橫向D1設置,該凸輪45的靠近中央處具有二在該橫向D1相間隔的限位孔455,且該凸輪45之鄰近該第一活動支架411及該第二活動支架431的相對兩側的下端分別形成一開口向上的內凹弧面4531、4541,且該相對兩側的上端分別形成一與該內凹弧面4531、4541相連的外擴弧面4532、4542。更明確地說,該凸輪45具有在該縱向D2上的兩相反側的一頂側面451及一底側面452、一鄰近該第一支架單元41且連接該頂側面451的一端與該底側面452的一端的左側面453,及一鄰近該第二支架單元43且連接該頂側面451的另一端與該底側面452的另一端的右側面454。該頂側面451呈水平在該橫向D1上延伸,該左側面453的下端形成開口朝上斜向延伸的內凹弧面4531。該左側面453的上端形成朝該第一支架單元41凸伸且與該內凹弧面4531與該頂側面451相連接的該外擴弧面4532。此外,該右側面454的結構與該左側面453的結構為鏡射成型,在此不再一一贅述。而該等限位孔455沿該縱向D2延伸,且鄰近該左側面453的該限位孔455的下端處還朝該左側面453延伸形成一連接該限位孔455的孔壁的左弧面4551,同時,鄰近該右側面454的該限位孔455的下端處還朝該右側面454延伸形成一連接該限位孔455的孔壁的右弧面4552,藉此該左弧面4551與該右弧面4552分別提供該第一卡制段4162與該第二卡制段4362靠抵,使該第一活動支架411與該第二活動支架431分別相對於該凸輪45樞轉時不脫離該凸輪45。
參閱圖9,當該第一活動支架411與該第二活動支架431在水平時,該第一頂凸段4161與該第二頂凸段4361分別位於該等內凹弧面4531、4541,且參閱圖10,當該第一活動支架411與該第二活動支架431由水平轉動至垂直的過程中,該第一頂凸段4161與該第二頂凸段4361分別自該等內凹弧面4531、4541移出,並沿著該等外擴弧面4532、4542向上滑移,且該等外擴弧面4532、4542分別頂推該第一頂凸段4161與該第二頂凸段4361,同時,由於該等限位孔455分別套設於該第一卡制段4162及該第二卡制段4362,使得該第一活動支架411與該第二活動支架431在受該等外擴弧面4532、4542頂推的同時不會脫離該凸輪45,進而能順利相對樞轉至垂直如圖11所示。
更明確地說,再參閱圖9,該第一頂凸段4161與該第一卡制段4162在水平狀態的情況下,隨著該第一頂凸段4161從該凸輪45的該內凹弧面4531中以順時針方向轉動移出的過程中,該第一卡制段4162自該限位孔455的頂端朝向該限位孔455的底端方向滑移並滑移至鄰近該左弧面4551處如圖10所示。隨後,當該第一頂凸段4161持續以順時針方向轉動而進入該外擴弧面4532的過程中,該第一頂凸段4161受該外擴弧面4532頂撐而朝遠離該凸輪45的方向偏移,同時也帶動該第一卡制段4162朝向該左弧面4551的方向偏移並使該第一卡制段4162抵靠於該左弧面4551,在此情況下,該第一卡制段4162受該左弧面4551的限制而讓該第一頂凸段4161不會脫離該凸輪45。隨著該第一頂凸段4161以順時針方向經過該外擴弧面4532的過程中,該第一卡制段4162則抵靠著該左弧面4551持續向下滑動。在該第一頂凸段4161進入到該頂側面451的過程中,該第一卡制段4162則自該左弧面4551移出並移至該限位孔455的底端形成垂直狀態如圖11所示。
續參閱圖4、圖5與圖8,該第一連動單元46與該底殼21樞接並與該傳動單元48抵接,且供該第一固定支架412的該第一連接端419連接。該第一連動單元46包括一沿一垂直於該第一支架單元41方向延伸且其兩相反端分別樞接於該底殼21的第一樞軸461,及一套設於該第一樞軸461且與該傳動單元48抵接的第一齒輪462,且該第一樞軸461供該第一固定支架412連接。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樞軸461沿該前後方向D3延伸,且其兩相反端分別樞接於在該前後方向D3上兩兩相對的樞接槽211,且鄰近該凸輪45的一端供該第一固定支架412套接,藉此受該第一固定支架412驅動而轉動。該第一齒輪462舉例為一螺旋齒輪,並隨該第一樞軸461轉動。
續參閱圖4、圖5與圖8,該第二連動單元47與該底殼21樞接並與該傳動單元48抵接,且供該第二固定支架432的該第二連接端439連接。該第二連動單元47包括一沿一垂直於該第二支架單元方向43延伸且其兩相反端分別樞接於該底殼21的第二樞軸471,及一套設於該第二樞軸471且與該傳動單元48抵接的第二齒輪472,且該第二樞軸471供該第二固定支架432連接。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樞軸471沿該前後方向D3延伸,且其兩相反端分別樞接於另一在該前後方向D3兩兩相對的樞接槽211,且鄰近另一凸輪45的一端供該第二固定支架432套接,藉此受該第二固定支架432驅動而轉動。該第二齒輪472舉例為一螺旋齒輪,並隨該第二樞軸471轉動。
續參閱圖4、圖5與圖8,該傳動單元48設置於該第一連動單元46及該第二連動單元47之間。該傳動單元48包括一設於該第一樞軸461與該第二樞軸471之間並與該第一齒輪462及該第二齒輪472嚙合的傳動齒輪481,一縱向D2穿設於該傳動齒輪481的軸桿482、二在該前後方向D3上位於該傳動齒輪481的兩相反側的第一蓋體483,及二供該軸桿482的兩端穿設並分別與該二第一蓋體483連接的第二蓋體484,且每一第一蓋體483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樞軸461與該第二樞軸471,而將該傳動齒輪481固定在該第一齒輪462與該第二齒輪47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該傳動齒輪481舉例為沿該縱向D2延伸的螺旋齒輪,且藉由該傳動齒輪481,該第一齒輪462與該第二齒輪472的動力能透過該傳動齒輪481相互傳遞,而達到同步樞轉之功效。
參閱圖4與圖5,該定位單元49具有一套設於該第一樞軸461的第一扭力結構491,及一套設於該第二樞軸471的第二扭力結構492,且該第一扭力結構491提供一第一摩擦力給該第一樞軸461,該第二扭力結構492提供一第二摩擦力給該第二樞軸471,使該第一支架單元41及該第二支架單元43能在一樞轉角度定位。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扭力結構491與該第二扭力結構492為一體成型,當該第一支架單元41和該第二支架單元43樞轉至一角度時,藉由該第一扭力結構491提供一第一摩擦力給該第一樞軸461,該第二扭力結構492提供一第二摩擦力給該第二樞軸471,且該第一摩擦力大於該第一樞軸461的旋轉扭力,以及該第二摩擦力大於該第二樞軸471的旋轉扭力,能使該第一連動單元46和該第二連動單元47定位在該角度,並連同使該第一支架單元41和該第二支架單元43在該角度定位,而使該第一基板單元31和該第二基板單元33也在該角度定位,此處所述角度是指該第一支架單元41和該第二支架單元43相對樞轉時之間所夾的角度,於本實施例中該角度為0~180度中的任一角度。
因此,當一使用者操控該可撓式電子裝置由該攤平狀態變換成該對折狀態時,例如以操控該第一外殼22(參閱圖1)舉例說明,該第一外殼22與該第二外殼23在攤平且相鄰設置的狀態下,如圖12所示,當對該第一外殼22朝該縱向D2施力時,該第一外殼22將對該第一支撐板312及該第一基座311施力,使與第一基座311連接的該第一支架單元41(見圖4)朝該第二支架單元43(見圖4)方向樞轉,且在該樞轉過程中,如圖9至圖11所示,該第一頂凸段4161從該凸輪45的該內凹弧面4531中移出並沿該外擴弧面4532向上滑移至該頂側面451,而使該第一活動支架411朝遠離該凸輪45的方向移動,同時帶動該第一基座311朝遠離該第一側板32的方向滑移而相隔一間距d(如圖 14、15所示),其中,該間距d可依照該可撓式螢幕1的尺寸而對應調整,並不以本實施例為限。
當該第一支架單元41朝該第二支架單元43方向樞轉,參閱圖8與圖16,該第一活動支架411帶動該第一彈性件413連動該第一固定支架412朝該第二固定支架432樞轉,在此情況下,由於該第一彈性件413相對於該第一固定支架412朝遠離該凸輪45的方向滑移而被拉伸,而提供該第一活動支架411一彈性回復力,使該第一頂凸段4161(見圖10)在該樞轉的過程中,緊迫地靠抵於該凸輪45(見圖10)。隨後,該第一固定支架412連動該第一樞軸461旋轉而帶動該第一齒輪462,使該第一齒輪462旋轉而連動該傳動齒輪481旋轉並帶動該第二齒輪472,使該第二齒輪472旋轉而連動該第二樞軸471,使該第二樞軸471旋轉並帶動該第二固定支架432朝該第一固定支架412的方向轉動,在此情況下,由於該第二彈性件433相對於該第二固定支架432朝遠離該凸輪45的方向滑移而被拉伸,而提供該第二活動支架431一彈性回復力,使該第二頂凸段4361(見圖10)在該樞轉的過程中,也緊迫地靠抵於該凸輪45(見圖10),使該第二固定支架432連動該第二彈性件433而帶動該第二活動支架431旋轉。
在該第二活動支架431朝該第一活動支架411的方向樞轉的過程中,再參閱圖9至圖11,該第二頂凸段4361從該內凹弧面4541中移出並沿該外擴弧面4542向上滑移至該頂側面451而使該第二活動支架431朝遠離該凸輪45的方向移動,而使得帶動該第二基座331朝遠離該第二側板34的方向滑移而相隔該間距d如圖12與圖14所示,而於該第一基板單元31與該第二基板單元33之間形成一供該可撓式螢幕1彎折的避位空間5,如圖14所示,藉此由於該可撓式螢幕1的兩相反端分別藉由該第一支撐板312與該第二支撐板332被往上拉伸,而使該可撓式螢幕1位在該避位空間5的彎折處的彎折幅度縮小,進而避免發生過度彎折的狀況。
在該第一活動支架411與該第二活動支架431相對靠合的狀態下,如圖14所示,對該第一外殼22朝該橫向D1施力時,該第一外殼22將對該第一支撐板312及該第一基座311施力,使該第一支架單元41朝遠離該第二支架單元43方向樞轉,且在該樞轉過程中,如圖11至圖9所示,該第一頂凸段4161自該頂側面451沿該外擴弧面4532向下滑移並移入該內凹弧面4531而使該第一活動支架411朝靠近該凸輪45的方向移動,同時帶動該第一基座311朝靠近該第一側板32的方向滑移而相靠抵(如圖12所示)。
當該第一支架單元41朝遠離該第二支架單元43方向樞轉,參閱圖8與圖16,該第一活動支架411帶動該第一彈性件413而連動該第一固定支架412朝遠離該第二固定支架432樞轉,該第一固定支架412連動該第一樞軸461旋轉而帶動該第一齒輪462,使該第一齒輪462旋轉而連動該傳動齒輪481旋轉並帶動該第二齒輪472,使該第二齒輪472旋轉而連動該第二樞軸471,使該第二樞軸471旋轉並帶動該第二固定支架432朝遠離該第一固定支架412的方向轉動,使該第二固定支架432連動該第二彈性件433而帶動該第二活動支架431旋轉,且在該第二活動支架431朝遠離該第一活動支架411的方向樞轉的過程中,參閱圖9至圖11,該第二頂凸段4361自該頂側面451沿該外擴弧面4542向下滑移並移入該內凹弧面4541而使該第二活動支架431朝靠近該凸輪45的方向移動,而使該第一活動支架411與該第二活動支架431回到攤平且相鄰設置的狀態如圖12所示,藉此也讓該可撓式螢幕1回到攤平狀態。
綜上所述,本新型可撓式電子裝置,藉由兩樞轉機構4的第一活動支架411與第二活動支架431同步相對於該凸輪45樞轉,使該第一基板單元31與該第二基板單元33分別朝遠離該第一側板32與該第二側板34的方向滑移,而使該第一側板32、該第二側板34及該底板35相對下沉且共同提供一供可撓式螢幕1彎折及凸伸的避位空間5,以解決可撓式螢幕1彎折時所導致內、外周長差的問題,並藉此縮小可撓式電子裝置的體積以提升攜帶便利性,此外,由於該等樞轉機構4並不直接設置在該可撓式螢幕1上,因此樞轉機構4的設計或製造人員無須費時設計該樞轉機構4的對折細節,故能提升該樞轉機構4的使用彈性並降低其製造成本,故確實能達成本新型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可撓式螢幕
2‧‧‧外殼結構
21‧‧‧底殼
211‧‧‧樞接槽
22‧‧‧第一外殼
23‧‧‧第二外殼
3‧‧‧承載結構
31‧‧‧第一基板單元
311‧‧‧第一基座
312‧‧‧第一支撐板
313‧‧‧第一連接塊
3131‧‧‧第一通孔
32‧‧‧第一側板
321‧‧‧第一凹槽
322‧‧‧第一連接桿
33‧‧‧第二基板單元
331‧‧‧第二基座
332‧‧‧第二支撐板
333‧‧‧第二連接塊
3331‧‧‧第二通孔
34‧‧‧第二側板
341‧‧‧第二凹槽
342‧‧‧第二連接桿
35‧‧‧底板
36‧‧‧彎折空間
4‧‧‧樞轉機構
41‧‧‧第一支架單元
411‧‧‧第一活動支架
412‧‧‧第一固定支架
413‧‧‧第一彈性件
414‧‧‧第一凸塊
415‧‧‧第一外端部
4151‧‧‧第一外卡制槽
416‧‧‧第一內端部
4161‧‧‧第一頂凸段
4162‧‧‧第一卡制段
4163‧‧‧第一延伸臂
417‧‧‧第一滑槽
418‧‧‧第一滑道
419‧‧‧第一連接端
421‧‧‧第一固定端
4211‧‧‧第一內卡制槽
422‧‧‧第一擋止部
423‧‧‧第一安裝槽
43‧‧‧第二支架單元
431‧‧‧第二活動支架
432‧‧‧第二固定支架
433‧‧‧第二彈性件
434‧‧‧第二凸塊
435‧‧‧第二外端部
4351‧‧‧第二外卡制槽
436‧‧‧第二內端部
4361‧‧‧第二頂凸段
4362‧‧‧第二卡制段
4363‧‧‧第二延伸臂
437‧‧‧第二滑槽
438‧‧‧第二滑道
439‧‧‧第二連接端
441‧‧‧第二固定端
4411‧‧‧第二內卡制槽
442‧‧‧第二擋止部
443‧‧‧第二安裝槽
45‧‧‧凸輪
451‧‧‧頂側面
452‧‧‧底側面
453‧‧‧左側面
4531‧‧‧內凹弧面
4532‧‧‧外擴弧面
454‧‧‧右側面
4541‧‧‧內凹弧面
4542‧‧‧外擴弧面
455‧‧‧限位孔
4551‧‧‧左弧面
4552‧‧‧右弧面
46‧‧‧第一連動單元
461‧‧‧第一樞軸
462‧‧‧第一齒輪
47‧‧‧第二連動單元
471‧‧‧第二樞軸
472‧‧‧第二齒輪
48‧‧‧傳動單元
481‧‧‧傳動齒輪
482‧‧‧軸桿
483‧‧‧第一蓋體
484‧‧‧第二蓋體
49‧‧‧定位單元
491‧‧‧第一扭力結構
492‧‧‧第二扭力結構
5‧‧‧避位空間
D1‧‧‧橫向
D2‧‧‧縱向
D3‧‧‧前後方向
d‧‧‧間距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本新型可撓式電子裝置的一實施例的一立體示意圖,說明該可撓式電子裝置在一攤平狀態; 圖2是該實施例的一立體示意圖,說明該可撓式電子裝置在一對折狀態; 圖3是該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實施例主要包含的構件; 圖4是該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實施例之該等樞轉機構與一底殼間的位置關係; 圖5是該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實施例之該樞轉機構的構件; 圖6是在該攤平狀態的一俯視圖; 圖7是沿圖6中線VII-VII所截取的一剖視圖,說明該實施例之一第一支架單元、一第二支架單元及一凸輪在該攤平狀態; 圖8是沿圖6中線VIII-VIII所截取的一剖視圖; 圖9是該實施例的一側視圖,說明該實施例之該第一支架單元、該第二支架單元及該凸輪在該攤平狀態; 圖10是類似圖9視角的一側視圖,說明該實施例之該第一支架單元、該第二支架單元及該凸輪的轉動狀態; 圖11是類似圖9視角的一側視圖,說明該實施例之該第一支架單元、該第二支架單元及該凸輪在該對折狀態; 圖12是沿圖6中線XII-XII所截取的一剖視圖,說明該實施例之一第一基板單元、一第二基板單元、一第一側板及一第二側板在該攤平狀態; 圖13是在該對折狀態的一俯視圖; 圖14是沿圖13中線XIV-XIV所截取的一剖視圖,說明該實施例之該第一基板單元、該第二基板單元、該第一側板及該第二側板在該對折狀態; 圖15是沿圖13中線XV-XV所截取的一剖視圖,說明該實施例之該第一支架單元、該第二支架單元及該凸輪在該對折狀態;及 圖16是沿圖13中線XVI-XVI所截取的一剖視圖。

Claims (11)

  1. 一種樞轉機構,包含: 沿一橫向攤平且相鄰設置的一第一支架單元及一第二支架單元,該第一支架單元包括一第一活動支架,其具有一朝該第二支架單元延伸的第一頂凸段,及一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該第二支架單元包括一第二活動支架,其具有一朝該第一支架單元延伸的第二頂凸段,及一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及 一凸輪,位於該第一活動支架及該第二活動支架之間並沿該橫向設置,該凸輪的靠近中央處具有二在該橫向相間隔的限位孔,且該凸輪之鄰近該第一活動支架及該第二活動支架的相對兩側的下端分別形成一開口向上的內凹弧面,且該相對兩側的上端分別形成一與該內凹弧面相連的外擴弧面,且該等外擴弧面分別用於頂推該第一頂凸段與該第二頂凸段,該等限位孔分別套設於該第一卡制段及該第二卡制段,使得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能相對樞轉, 其中,該第一活動支架朝該第二活動支架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一頂凸段從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中移出並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且該第二活動支架朝該第一活動支架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二頂凸段從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中移出並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藉此在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之間形成一避位空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樞轉機構,在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相對靠合的狀態下,該第一活動支架朝遠離該第二活動支架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一頂凸段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並移入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該第二活動支架朝遠離該第一活動支架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二頂凸段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並移入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而使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回到攤平且相鄰設置的狀態。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樞轉機構,適用於安裝在一承載結構,該承載結構包括一第一基板單元及一第二基板單元,其中,該樞轉機構還包含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之間的一第一連動單元及一第二連動單元;該第一活動支架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一基板單元的第一外端部及一靠抵於該凸輪的第一內端部,該第一內端部具有該第一頂凸段及該第一卡制段;該第一支架單元還包括 一第一固定支架,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一連動單元的第一連接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一連接端的第一固定端,及 一第一彈性件,其兩相反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固定端及該第一活動支架的該第一外端部; 該第二活動支架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二基板單元的第二外端部及一靠抵於該凸輪的第二內端部,該第二內端部具有該第二頂凸段及該第二卡制段;該第二支架單元還包括 一第二固定支架,具有一連接於該第二連動單元的第二連接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二連接端的第二固定端,及 一第二彈性件,其兩相反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二固定端及第二活動支架的該第二外端部, 其中,該第一支架單元與該第二支架單元彼此相對樞轉時,該第一活動支架及該第二活動支架會分別相對該第一固定支架及該第二固定支架移動而使該第一彈性件與該第二彈性件被拉伸並分別提供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一彈性回復力,使該第一頂凸段及該第二頂凸段分別緊迫地靠抵於該等外擴弧面並沿著該等外擴弧面滑移。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樞轉機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單元還具有一設置於該第一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較該第一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一凸塊,該第一凸塊在該第一活動支架相對於該第一固定支架滑移時靠抵於該第一活動支架;該第二支架單元還具有一設置於該第二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較該第二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二凸塊,該第二凸塊在該第二活動支架相對於該第二固定支架滑移時靠抵於該第二活動支架。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樞轉機構,其中,該第一活動支架形成有一第一滑槽,該第一固定支架具有一朝向該第一活動支架凸伸且穿伸於該第一滑槽的第一擋止部,該第一擋止部定位在該第一滑槽內以限制該第一活動支架相對於該第一固定支架滑移的距離;該第二活動支架形成有一第二滑槽,該第二固定支架具有一朝向該第二活動支架凸伸且穿伸於該第二滑槽的第二擋止部,該第二擋止部定位在該第二滑槽內以限制該第二活動支架相對於該第二固定支架滑移的距離。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樞轉機構,該第一連動單元及該第二連動單元安裝於一外殼結構,該外殼結構具有一底殼,其中,該樞轉機構還包含設置於該第一連動單元及該第二連動單元之間的傳動單元,該第一連動單元與該底殼樞接並與該傳動單元抵接,且供該第一固定支架的該第一連接端連接;該第二連動單元與該底殼樞接並與該傳動單元抵接,且供該第二固定支架的該第二連接端連接,該第一活動支架朝靠近該第二活動支架方向樞轉時,該第一活動支架會相對於該第一固定支架朝遠離該凸輪的方向滑移,同時會連動該第一固定支架帶動該第一連動單元,使該第一連動單元連動該傳動單元而帶動該第二連動單元,使該第二連動單元連動該第二固定支架而帶動該第二活動支架朝該第一活動支架方向樞轉,並使該第二活動支架相對於該第二固定支架朝遠離該凸輪的方向滑移。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樞轉機構,其中,該第一連動單元包括一沿一垂直於該第一支架單元方向延伸且兩相反端分別樞接於該底殼的第一樞軸,及一套設於該第一樞軸且與該傳動單元抵接的第一齒輪,且該第一樞軸供該第一固定支架連接;該第二連動單元包括一垂直於該第二支架單元方向延伸且兩相反端分別樞接於該底殼的第二樞軸,及一套設於該第二樞軸且與該傳動單元抵接的第二齒輪,且該第二樞軸供該第二固定支架連接,其中,該第一樞軸受該第一固定支架帶動而連動該第一齒輪,使連動該傳動單元帶動該第二齒輪,使得該第二齒輪連動該第二樞軸而帶動該第二固定支架朝該第一固定支架方向樞轉。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樞轉機構,其中,該傳動單元包括一設於該第一樞軸與該第二樞軸之間並與該第一齒輪及該第二齒輪嚙合的傳動齒輪,一縱向穿設於該傳動齒輪的軸桿、二位於該傳動齒輪的兩相反側的第一蓋體,及二供該軸桿的兩端穿設並分別與該二第一蓋體連接的第二蓋體,且每一第一蓋體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樞軸與該第二樞軸,而將該傳動齒輪固定在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二齒輪之間。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樞轉機構,還包含一定位單元,其具有一套設於該第一樞軸的第一扭力結構,及一套設於該第二樞軸的第二扭力結構,且該第一扭力結構提供一第一摩擦力給該第一樞軸,該第二扭力結構提供一第二摩擦力給該第二樞軸,使該第一支架單元及該第二支架單元能在一樞轉角度定位。
  10. 一種可撓式電子裝置,包含: 一可撓式螢幕; 一承載結構,包括並排且間隔設置的一第一基板單元及一第二基板單元,一連接於該第一基板單元且位於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之間的第一側板,以及一連接於該第二基板單元且位於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之間的第二側板,且該第一基板單元、該第二基板單元、該第一側板及該第二側板共同形成一供該可撓式螢幕設置的承載面;及 二樞轉機構,分別設於該第一基板單元和該第二基板單元兩相鄰側之間並與該兩相鄰側的端部連接,並包括 沿一橫向攤平且相鄰設置的一第一支架單元及一第二支架單元,該第一支架單元包括一第一活動支架,其具有一朝該第二支架單元延伸的第一頂凸段,及一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該第二支架單元包括一第二活動支架,其具有一朝該第一支架單元延伸的第二頂凸段,及一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及 一凸輪,位於該第一活動支架及該第二活動支架之間並沿該橫向設置,該凸輪的靠近中央處具有二在該橫向相間隔的限位孔,且該凸輪之鄰近該第一活動支架及該第二活動支架的相對兩側的下端分別形成一開口向上的內凹弧面,且該相對兩側的上端分別形成一與該內凹弧面相連的外擴弧面,且該等外擴弧面分別用於頂推該第一頂凸段與該第二頂凸段,該等限位孔分別套設於該第一卡制段及該第二卡制段,使得該第一活動支架與該第二活動支架能相對樞轉, 其中,該第一支架單元朝該第二支架單元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一頂凸段從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中移出並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而使該第一活動支架朝遠離該凸輪的方向移動,而使得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一側板相隔一間距,該第二支架單元朝該第一支架單元方向樞轉的過程中,該第二頂凸段從相對應的該內凹弧面中移出並沿對應的該外擴弧面滑移而使該第二活動支架朝遠離該凸輪的方向移動,而使得該第二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側板相隔該間距,而於該第一基板單元與該第二基板單元之間形成一供該可撓式螢幕彎折的避位空間。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可撓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承載結構還具有一設於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之間,並與該第一側板及該第二側板樞接的底板;該第一基板單元具有一兩相反端分別供該等第一活動支架連接的第一基座,及多數個自該第一基座朝該底板方向凸伸的第一連接塊,各該第一連接塊形成一朝該底板斜向延伸且供該第一側板的一側穿伸的第一通孔;該第二基板單元具有一兩相反端分別供該等第二活動支架連接的第二基座,及多數個自該第二基座朝該底板方向凸伸的第二連接塊,各該第二連接塊形成一朝該底板斜向延伸且供該第二側板的一側穿伸的第二通孔。
TW107217577U 2018-12-25 2018-12-25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TWM5793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7577U TWM579312U (zh) 2018-12-25 2018-12-25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7577U TWM579312U (zh) 2018-12-25 2018-12-25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9312U true TWM579312U (zh) 2019-06-11

Family

ID=67703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7577U TWM579312U (zh) 2018-12-25 2018-12-25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7931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1284B (zh) * 2018-12-25 2020-01-0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I695666B (zh) * 2019-07-09 2020-06-0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I721684B (zh) * 2019-12-04 2021-03-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隱藏型對開鉸鏈
TWI780599B (zh) * 2020-03-09 2022-10-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鉸鏈機構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1284B (zh) * 2018-12-25 2020-01-0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I695666B (zh) * 2019-07-09 2020-06-01 富世達股份有限公司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I721684B (zh) * 2019-12-04 2021-03-11 兆利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隱藏型對開鉸鏈
TWI780599B (zh) * 2020-03-09 2022-10-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鉸鏈機構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1284B (zh)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M579312U (zh)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695666B (zh)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I540798B (zh) 連接器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TWM562989U (zh) 連動定位結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I479752B (zh) 連接器機構
CN100422578C (zh) 带旋转规制机构的2轴铰链
JP2020135280A (ja) 電子機器
TW202100883A (zh) 折疊式螢幕裝置及鉸鏈機構
TWI520168B (zh) 具有可升降按鍵模組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363143B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oving mechanism thereof
GB2423842A (en) Hinge for the screen of a notebook personal computer to transform into a tablet PC by rotating and pivoting in perpendicular axes
CN209784874U (zh)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N104653593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M585366U (zh) 鉸鏈機構
TWM450105U (zh) 連接器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CN117869455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TWI696912B (zh) 樞轉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202102096A (zh) 鉸鏈機構
TWI546487B (zh) 觸控單元及具有此觸控單元之電子裝置
TWM575953U (zh) Bend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screen display device
CN111399589B (zh)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TWM581714U (zh)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7256066B (zh) 电子装置
TWM531732U (zh) 可變扭力的鉸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