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83151U - 電連接器組合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83151U TWM583151U TW108202647U TW108202647U TWM583151U TW M583151 U TWM583151 U TW M583151U TW 108202647 U TW108202647 U TW 108202647U TW 108202647 U TW108202647 U TW 108202647U TW M583151 U TWM583151 U TW M583151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end surface
- connector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onnector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種電連接器組合,該電連接器組合包括第一連接器及第二連接器,第一連接器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第二連接器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第一連接器的公端子插接於第二連接器的母端子,第二連接器的公端子插接於第一連接器的母端子;其中第一連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可以做不對稱的配置,而第二連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對應於第一連接器的各端子也做不對稱的配置,如此可以達到防呆及安全的效果,而且藉由公母端子混合配置的方式,可以縮減公母端子對接結構的尺寸,使整體電連接器組合的尺寸最小化。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電連接器組合,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在互相接合的兩連接器上各自都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的電連接器組合。
現有的電連接器通常是一個製作成公連接器,另一個製作成母連接器,也就是公連接器上的端子都是公端子,母連接器上的端子都是母端子,但是這對於具有電源端子的電連接器而言,如果與電源做電性連接的端子是公端子,會增加使用者觸電的危險。此外,如果公、母連接器各端子的排列方式是對稱的,會增加使用者誤插的機率。
習用技術如中華民國專利I635672揭露一種電連接裝置及配對連接器,電連接器1包括一中心端子121(公端子)以及圓環槽1225(母端子),配對連接器2包括第一槽211(母端子)以及第二端子221(公端子)。I635672雖然也有揭露公端子與母端子混合配置於電連接器,但是與本發明相比較,I635672的公端子與母端子的配置是對稱於軸心,因此I635672不具有防呆及安全的功能,但是本發明的公端子與母端子的配置是不對稱的,這樣可達到具有防止誤插與安全防護的功能。
有鑑於此,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連接器組合,該電連接器組合包括一第一連接器及一第二連接器,第一連接器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
第二連接器也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第一連接器的公端子插接於第二連接器的母端子,第二連接器的公端子插接於第一連接器的母端子;其中第一連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可以做不對稱的配置,而第二連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對應於第一連接器的各端子也做不對稱的配置,如此可以達到防呆及安全的效果,而且藉由公母端子混合配置的方式,可以縮減公母端子對接結構的尺寸,使整體電連接器組合的尺寸最小化。
本創作的電連接器組合的一較佳實施例包括一第一連接器以及一第二連接器。該第一連接器包含一第一絕緣本體、至少一第一端子以及至少一第二端子,第一絕緣本體具有一第一前端面及一第二前端面,第一前端面高於第二前端面,第一端子係穿設於第一絕緣本體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第一前端面,第二端子係穿設於第一絕緣本體且突出於第二前端面;該第二連接器包含一第二絕緣本體、至少一第三端子以及至少一第四端子,第二絕緣本體具有一第三前端面以及一第四前端面,第三前端面低於第四前端面,第三端子係穿設於該第二絕緣本體且突出於該第三前端面,第四端子係穿設於第二絕緣本體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第四前端面,當第一連接器結合於第二連接器時,第三前端面係相向於第一前端面,第四前端面係相向於第二前端面,且第三端子插接於第一端子,第二端子插接於第四端子。
為了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瞭解,以下特舉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
100‧‧‧第一連接器
110‧‧‧第一絕緣本體
111‧‧‧第一前端面
112‧‧‧第二前端面
113‧‧‧第一段差部
114‧‧‧環狀突緣
120‧‧‧第一端子
130‧‧‧第二端子
140‧‧‧套筒件
150‧‧‧第一結合件
151‧‧‧弧形溝槽
151’‧‧‧弧形溝槽
160‧‧‧應力消除罩
170‧‧‧第五端子
180‧‧‧第七端子
190‧‧‧第九端子
200‧‧‧第二連接器
210‧‧‧第二絕緣本體
211‧‧‧第三前端面
212‧‧‧第四前端面
213‧‧‧第二段差部
220‧‧‧第三端子
230‧‧‧第四端子
240‧‧‧第二結合件
241‧‧‧突起
250‧‧‧第六端子
260‧‧‧第八端子
270‧‧‧第十端子
300‧‧‧電連接器組合
P‧‧‧電路板
圖1為本創作之電連接器組合的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為圖1之電連接器組合的側視圖。
圖3為圖2之電連接器組合沿A-A線的剖視圖。
圖4為圖1之電連接器組合的各端子配置的示意圖。
圖5為圖1之電連接器組合的立體分解圖。
圖6為圖1之電連接器組合的從另一視角觀看的立體分解圖。
圖7為圖2之第一連接器的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請參閱圖1、圖2及圖3,本創作的電連接器組合300包括一第一連接器100以及一第二連接器200。第一連接器100插接於第二連接器200,第二連接器200可以是設置在一電路板P,並連接於訊號源及電源(未圖示),第一連接器100可以是連接於一電子裝置,經由第一連接器100插接至第二連接器200,使前述電子裝置電性連接於電路板P。
請參閱圖3、圖4及圖5,第一連接器100包括一第一絕緣本體110、至少一第一端子120以及至少一第二端子130。在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絕緣本體110為圓柱形,而且以電性絕緣的材質製成,例如塑膠。第一絕緣本體110的前方末端形成階梯狀,且具有一第一前端面111以及一第二前端面112,第一前端面111及第二前端面112為沿著第一絕緣本體110的軸向形成與軸向垂直延伸的端面,第一前端面111係高於第二前端面112,即第一前端面111位於第二前端面112的前方,在第一前端面111與第二前端面112之間形成一第一段差部113,第一段差部113係沿著第一絕緣本體110的軸向延伸且連接第一前端面111與第
二前端面112。第一端子120係穿設於第一絕緣本體110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第一前端面110,因此第一端子120形成一母端子。第二端子130係穿設於第一絕緣本體110且突出於第二前端面120,因此第二端子130形成一公端子,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端子130的前端未超過第一前端面11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子120為極細同軸母端子(micro coaxial cable),在第一前端面111設有三個第一端子120,第二端子130為電源公端子(power pin),在第二前端面112設有兩個第二端子130。
請參閱圖3、圖4及圖6,第二連接器200包括一第二絕緣本體210、至少一第三端子220以及至少一第四端子230。在本較佳實施例中,第二絕緣本體210為圓柱形,而且以電性絕緣的材質製成,例如塑膠。第二絕緣本體210的前方末端形成階梯狀,且第二絕緣本體210具有一第三前端面211以及一第四前端面212,第三前端面211及第四前端面212為沿著第二絕緣本體210的軸向形成與軸向垂直延伸的端面,第三前端面211係低於第四前端面212,即第三前端面211位於第四前端面212的後方,第三前端面211與第四前端面212之間形成一第二段差部213,第二段差部213係沿著第二絕緣本體210的軸向延伸且連接第三前端面211與第四前端面212。第三端子220係穿設於第二絕緣本體210且突出於第三前端面211,因此第三端子220為公端子。第四端子230穿設於第二絕緣本體210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第四前端面212,因此第四端子230為母端子。在本實施例中,第三端子220為極細同軸公端子,在第三前端面211設有三個第三端子220,第四端子230為電源母端子,在第四前端面212設有二個第四端子230。
請參閱圖3,當第一連接器100結合於第二連接器200時,第三前端面211係相向於第一前端面111,第四前端面212係相向於第二前端面112,且第三端子220插接於第一端子120,第二端子130插接於第四端子230,且第一段差部113係相向於第二段差部213。
第一前端面111為一第一封閉形狀的一部分,第二前端面112為該第一封閉形狀的一部分。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封閉形狀為圓形,第一前端面111為扇形,第二前端面112也是扇形,第一前端面111及第二前端面112從第一連接器100的前方觀看構成前述第一封閉形狀,即第一前端面111及第二前端面112組合後形成一完整的圓形。第一前端面111與第二前端面112相對於第一段差部113形成非對稱結構,第一前端面111的扇形面積較大,第二前端面112的扇形面積較小。
同樣地,第三前端面211為一第二封閉形狀的一部分,第四前端面212為該第二封閉形狀的一部分。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封閉形狀為圓形,第三前端面211為扇形,第四前端面212也是扇形,第三前端面211及第四前端面212從第二連接器200的前方觀看構成前述第二封閉形狀,即第三前端面211及第四前端面212組合後形成一完整的圓形。第三前端面211與第四前端面212相對於第二段差部213形成非對稱結構,第三前端面211的扇形面積較大,第四前端面212的扇形面積較小。
請參閱圖5,第一連接器100進一步包括一套筒件140、一第一結合件150以及一應力消除罩160,第一絕緣本體110的外周壁突設一環狀突緣114,套筒件140套設於第一絕緣本體110的外周壁,且套筒件140的邊緣抵接於環狀突
緣114,第一結合件150可旋轉地設於套筒件140的外周壁,且第一結合件150包含一弧形溝槽151,在本實施例中,弧形溝槽151係貫通第一結合件150的外周面及內周面,應力消除罩160套設於套筒件140的末端。
請參閱圖6,第二連接器200進一步包括一第二結合件240,圍繞第二絕緣本體210設置,第二結合件240包括一突起241,當第一連接器100結合於第二連接器200時,請同時參閱圖2,藉由突起241卡合於溝槽151使第一結合件150卡合於第二結合件240,而使第一連接器100定位至第二連接器200而保持連接狀態。
請參閱圖7,其表示第一結合件150的另一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結合件150包含一弧形溝槽151’,弧形溝槽151’僅形成於第一結合件150的內周面,而沒有貫穿第一結合件150。
第一結合件150可由金屬或塑膠製成,第二結合件240可由金屬或塑膠製成。
請參閱圖4及圖5,第一連接器100更包括一對第五端子170,該對第五端子170係穿設於第一絕緣本體110,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第一前端面111,因此第五端子170為母端子,第五端子170係接近於第一前端面111的下邊緣且被第一端子120所圍繞。
請參閱圖4及圖6,第二連接器200更包括一對第六端子250,該對第六端子250係穿設於第二絕緣本體210且突出於第三前端面211,因此第六端子250為公端子。在本實施例中,該對第五端子170為母雙絞線(twist pair)訊號端子對,該對第六端子250為公雙絞線訊號端子對,第六端子240係接近於第三前端
面211的下邊緣且被第三端子220所圍繞。當第一連接器100與第二連接器200接合時,該對第六端子250係插接於該對第五端子170。
請參閱圖4及圖5,第一連接器100更包括一第七端子180,第七端子180係穿設於第一絕緣本體110,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第一前端面111,且第七端子180被第一端子120與該對第五端子170圍繞,因此第七端子180為母端子。
請參閱圖4及圖6,第二連接器200更包括一第八端子260,第八端子260係穿設於第二絕緣本體210且突出於第三前端面211,且第八端子260被第三端子220與該對第六端子240圍繞,因此第八端子260為公端子。在本實施例中,第七端子180及第八端子260為接地端子,當第一連接器100與第二連接器200接合時,第八端子260係插接於第七端子180。
請參閱圖4及圖5,第一連接器100更包括一第九端子190,第九端子190係穿設於第一絕緣本體110且突出於第二前端面112,因此第九端子190為公端子,且第九端子190設於兩個第二端子130之間。
請參閱圖4及圖6,第二連接器200更包括一第十端子270,第十端子270係穿設於第二絕緣本體210,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第四前端面212,因此第十端子270為母端子,且第十端子270設於兩個第四端子23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九端子190及第十端子270為接地端子,當第一連接器100與第二連接器200接合時,第九端子190插接於第十端子270。
藉此,本創作的電連接器組合300,由於第一前端面111與第二前端面112相對於第一段差部113形成非對稱結構,且第三前端面211與第四前端面
212相對於第二段差部213形成非對稱結構,可以在第一連接器100插接於第二連接器200時發揮防呆的效果,使用者可以直覺地將第一連接器100插接於第二連接器200,而避免誤插的狀況發生。
另外,由於電性連接於電源的電源端子形成母端子,即第二連接器200的第四端子230形成母端子,其係隱藏在第二絕緣本體210中,因此可以防止使用者直接接觸而造成觸電,形成安全防護的效果。同時,由於第一連接器100及第二連接器200皆混合地設置公端子及母端子的結構,因此可以縮小對接結構的尺寸,而使本發明的電連接器組合300最小化。本創作的第一連接器100的第一結合件150及第二連接器200的第二結合件240可以用金屬或塑膠材質製作。
本創作雖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非用以限定本創作的範圍,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的精神範圍內,當可做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權利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0)
- 一種電連接器組合,其中包括:一第一連接器,包含:一第一絕緣本體,具有一第一前端面以及一第二前端面,該第一前端面高於該第二前端面;至少一第一端子,穿設於該第一絕緣本體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該第一前端面;以及至少一第二端子,穿設於該第一絕緣本體且突出於該第二前端面;一第二連接器,包含:一第二絕緣本體,具有一第三前端面以及一第四前端面,該第三前端面低於該第四前端面;至少一第三端子,穿設於該第二絕緣本體且突出於該第三前端面;至少一第四端子,穿設於該第二絕緣本體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該第四前端面;其中,當該第一連接器結合於該第二連接器時,該第三前端面係相向於該第一前端面,該第四前端面係相向於該第二前端面,且該至少一第三端子插接於該至少一第一端子,該至少一第二端子插接於該至少一第四端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前端面與該第二前端面之間形成一第一段差部,該第三前端面與該第四前端面之間形成 一第二段差部,當該第一連接器結合於該第二連接器時,該第一段差部係相向於該第二段差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前端面為一第一封閉形狀的一部分,該第二前端面為該第一封閉形狀的一部分,該第一前端面與該第二前端面相對於該第一段差部形成非對稱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前端面及該第二前端面從該第一連接器的前方觀看構成該第一封閉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三前端面為一第二封閉形狀的一部分,該第四前端面為該第二封閉形狀的一部分,該第三前端面與該第四前端面相對於該第二段差部形成非對稱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三前端面及該第四前端面從該第二連接器的前方觀看構成該第二封閉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封閉形狀及該第二封閉形狀為圓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連接器更包含一第一結合件,圍繞該第一絕緣本體設置,該第二連接器更包含一第二結合件,圍繞該第二絕緣本體設置,當該第一連接器結合於該第二連接器時,該第一結合件卡合於該第二結合件,而使該第一連接器定位至該第二連接器而保持連接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結合件包含一弧形溝槽,該第二結合件包含一突起,藉由該突起卡合於該弧形溝槽使該第一結合件卡合於該第二結合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結合件係可旋轉地設於該第一絕緣本體的外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弧形溝槽係貫通該第一結合件的外周面及內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弧形溝槽僅形成於該第一結合件的內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結合件可由金屬或塑膠製成,該第二結合件可由金屬或塑膠製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端子為極細同軸母端子,該第三端子為極細同軸公端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二端子為電源公端子,該第四端子為電源母端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連接器更包含一對第五端子,該對第五端子係穿設於該第一絕緣本體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該第一前端面,該第二連接器更包含一對第六端子,該對第六端子係穿設於該第二絕緣本體且突出於該第三前端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對第五端子為母雙絞線訊號端子對,該對第六端子為公雙絞線訊號端子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連接器更包含一第七端子,該第七端子係穿設於該第一絕緣本體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該第一前端面,且該第七端子被該第一端子與該對第五端子圍繞,該第二連接器更包含一第八端子,該第八端子係穿設於該第二絕緣本體且突出於該第三前端面,且該第八端子被該第三端子與該對第六端子圍繞。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一連接器更包含一第九端子,該第九端子係穿設於該第一絕緣本體且突出於該第二前端面,該第二連接器更包含一第十端子,該第十端子係穿設於該第二絕緣本體且其末端係大體上齊平或凹設於該第四前端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電連接器組合,其中該第七端子為接地母端子,該第八端子為接地公端子,該第九端子為接地公端子,該第十端子為接地母端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02647U TWM583151U (zh) | 2019-03-06 | 2019-03-06 | 電連接器組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202647U TWM583151U (zh) | 2019-03-06 | 2019-03-06 | 電連接器組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83151U true TWM583151U (zh) | 2019-09-01 |
Family
ID=68620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202647U TWM583151U (zh) | 2019-03-06 | 2019-03-06 | 電連接器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83151U (zh) |
-
2019
- 2019-03-06 TW TW108202647U patent/TWM583151U/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8032622A (ja) | 同軸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
US7104813B1 (en) | Power plug structure | |
US20060194465A1 (en) | Gimbling electronic connector | |
TWM506401U (zh) | 插頭連接器 | |
JP2008530754A5 (zh) | ||
TWI726285B (zh) | 插頭連接器 | |
TWM515722U (zh) | 電連接器及對接連接器 | |
TW201622271A (zh) | 具有密封殼體的高速連接器 | |
JP2002313497A (ja) | ミックスされた接地並びに非接地コンタクトを有する電気的コネクター | |
US7611386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ower contacts designed to handle instantaneous inrush current | |
JP2016526761A (ja) | プラグインコネクタ | |
JP6705027B2 (ja) | コネクタ | |
US755319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201014066A (en) |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housing | |
JP2004172131A (ja) | コネクタ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TWM583151U (zh) | 電連接器組合 | |
WO2015089906A1 (zh) | Usb电连接器的旋动装置 | |
CN209389366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US20090023341A1 (en) | Panel mounted power module | |
TW201347319A (zh) | 同軸連接器 | |
TWI500225B (zh) | 用來連接線纜與插座之連接器組合 | |
US6517387B1 (en) | Radio frequency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
TWI794387B (zh) | 轉接器 | |
CN214411658U (zh) | 防水连接器 | |
JP2006331972A (ja) | 電線中継コネク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