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89366U - 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89366U
CN209389366U CN201920358493.4U CN201920358493U CN209389366U CN 209389366 U CN209389366 U CN 209389366U CN 201920358493 U CN201920358493 U CN 201920358493U CN 209389366 U CN209389366 U CN 209389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ace
connector
electric connector
insul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584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俊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 Conn Precis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 Conn Precis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 Conn Precision Corp filed Critical T Conn Precisi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035849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893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89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89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第二连接器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第一连接器的公端子插接于第二连接器的母端子,第二连接器的公端子插接于第一连接器的母端子;其中第一连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可以做不对称的配置,而第二连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对应于第一连接器的母端子及公端子也做不对称的配置,如此可以达到防呆及安全的效果,而且通过公端子及母端子混合配置的方式,可以缩减公端子及母端子对接结构的尺寸,使整体电连接器组合的尺寸最小化。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在互相接合的两连接器上各自都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连接器通常是一个制作成公连接器,另一个制作成母连接器,也就是公连接器上的端子都是公端子,母连接器上的端子都是母端子,但是这对于具有电源端子的电连接器而言,如果与电源做电性连接的端子是公端子,会增加使用者触电的危险。此外,如果公、母连接器各端子的排列方式是对称的,会增加使用者误插的机率。
现有技术如中国台湾专利第I635672号揭露一种电连接装置及配对连接器,电连接器包括一中心端子(公端子)以及圆环槽(母端子),配对连接器包括第一槽(母端子)以及第二端子(公端子)。中国台湾专利第I635672号虽然也有揭露公端子与母端子混合配置于电连接器,但是与本实用新型相比较,中国台湾专利第I635672号的公端子与母端子的配置是对称于轴心,因此中国台湾专利第I635672号不具有防呆及安全的功能,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公端子与母端子的配置是不对称的,这样可达到具有防止误插与安全防护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第二连接器也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第一连接器的公端子插接于第二连接器的母端子,第二连接器的公端子插接于第一连接器的母端子;其中第一连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可以做不对称的配置,而第二连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对应于第一连接器的母端子及公端子也做不对称的配置,如此可以达到防呆及安全的效果,而且通过公端子及母端子混合配置的方式,可以缩减公端子及母端子对接结构的尺寸,使整体电连接器组合的尺寸最小化。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一较佳实施例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包含:
一第一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前端面及一第二前端面,第一前端面高于第二前端面;
至少一第一端子,第一端子穿设于第一绝缘本体且第一端子的末端齐平或凹设于第一前端面;以及
至少一第二端子,第二端子穿设于第一绝缘本体且凸出于第二前端面;
一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含:
一第二绝缘本体,第二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三前端面以及一第四前端面,第三前端面低于第四前端面;
至少一第三端子,第三端子穿设于该第二绝缘本体且凸出于该第三前端面;
至少一第四端子,第四端子穿设于第二绝缘本体且第四端子的末端齐平或凹设于第四前端面;
其中,在第一连接器结合于第二连接器的状态下,第三前端面相对于第一前端面,第四前端面相对于第二前端面,且至少一第三端子插接于至少一第一端子,至少一第二端子插接于至少一第四端子。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前端面与所述第二前端面之间形成一第一段差部,所述第三前端面与所述第四前端面之间形成一第二段差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段差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段差部。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前端面为一第一封闭形状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前端面为所述第一封闭形状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前端面与所述第二前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段差部形成非对称结构。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前端面及所述第二前端面构成所述第一封闭形状。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三前端面为一第二封闭形状的一部分,所述第四前端面为所述第二封闭形状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前端面与所述第四前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二段差部形成非对称结构。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三前端面及所述第四前端面构成所述第二封闭形状。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封闭形状及所述第二封闭形状为圆形。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更包含一第一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围绕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包含一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二结合件围绕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结合件卡合于所述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一连接器定位至所述第二连接器并保持连接状态。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结合件包含一弧形沟槽,所述第二结合件包含一凸起,通过所述凸起卡合于所述弧形沟槽将所述第一结合件卡合于所述第二结合件。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结合件能旋转地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外周面。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弧形沟槽贯通所述第一结合件的外周面及所述第一结合件的内周面。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弧形沟槽仅形成于所述第一结合件的内周面。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结合件由金属或塑胶制成,所述第二结合件由金属或塑胶制成。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为同轴母端子,所述第三端子为同轴公端子。
如上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二端子为电源公端子,所述第四端子为电源母端子。
如上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更包含一对第五端子,成对的所述第五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成对的所述第五段子的末端齐平或凹设于所述第一前端面,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包含一对第六端子,成对的所述第六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凸出于所述第三前端面。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成对的所述第五端子为母双绞线讯号端子对,成对的所述第六端子为公双绞线讯号端子对。
如上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更包含一第七端子,所述第七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所述第七端子的末端齐平或凹设于所述第一前端面,且所述第七端子被所述第一端子与成对的所述第五端子围绕,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包含一第八端子,所述第八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凸出于所述第三前端面,且所述第八端子被所述第三端子与成对的所述第六端子围绕。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更包含一第九端子,所述第九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凸出于所述第二前端面,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包含一第十端子,所述第十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所述第十端子的末端齐平或凹设于所述第四前端面。
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第七端子为接地母端子,所述第八端子为接地公端子,所述第九端子为接地公端子,所述第十端子为接地母端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及一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第二连接器也具有公端子及母端子,第一连接器的公端子插接于第二连接器的母端子,第二连接器的公端子插接于第一连接器的母端子;其中第一连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可以做不对称的配置,而第二连接器的公端子及母端子对应于第一连接器的母端子及公端子也做不对称的配置,如此可以达到防呆及安全的效果,而且通过公端子及母端子混合配置的方式,可以缩减公端子及母端子对接结构的尺寸,使整体电连接器组合的尺寸最小化。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电连接器组合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电连接器组合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1的电连接器组合的各端子配置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1的电连接器组合的从另一视角观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2的第一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第一连接器;
110、第一绝缘本体;
111、第一前端面;
112、第二前端面;
113、第一段差部;
114、环状凸缘;
120、第一端子;
130、第二端子;
140、套筒件;
150、第一结合件;
151、弧形沟槽;
151’、弧形沟槽;
160、应力消除罩;
170、第五端子;
180、第七端子;
190、第九端子;
200、第二连接器;
210、第二绝缘本体;
211、第三前端面;
212、第四前端面;
213、第二段差部;
220、第三端子;
230、第四端子;
240、第二结合件;
241、凸起;
250、第六端子;
260、第八端子;
270、第十端子;
300、电连接器组合;
P、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300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00以及一第二连接器200。第一连接器100插接于第二连接器200,第二连接器200可以是设置在一电路板P,并连接于讯号源及电源(未图示),第一连接器100可以是连接于一电子装置,通过第一连接器100插接至第二连接器200,使前述电子装置电性连接于电路板P。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第一连接器100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110、至少一第一端子120以及至少一第二端子130。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本体110为圆柱形,而且以电性绝缘的材质制成,例如塑胶。第一绝缘本体110的前方末端形成阶梯状,且具有一第一前端面111以及一第二前端面112,第一前端面111及第二前端面112为沿着第一绝缘本体110的轴向形成与轴向垂直延伸的端面,第一前端面111高于第二前端面112,即第一前端面111位于第二前端面112的前方,在第一前端面111与第二前端面112之间形成一第一段差部113,第一段差部113沿着第一绝缘本体110的轴向延伸且连接第一前端面111与第二前端面112。第一端子120穿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10且其末端大体上齐平或凹设于第一前端面111,因此第一端子120形成一母端子。第二端子130穿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10且凸出于第二前端面112,因此第二端子130形成一公端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130的前端未超过第一前端面1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20为极细同轴母端子(micro coaxial cable),在第一前端面111设有三个第一端子120,第二端子130为电源公端子(power pin),在第二前端面112设有两个第二端子130。
请参阅图3、图4及图6,第二连接器200包括一第二绝缘本体210、至少一第三端子220以及至少一第四端子230。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绝缘本体210为圆柱形,而且以电性绝缘的材质制成,例如塑胶。第二绝缘本体210的前方末端形成阶梯状,且第二绝缘本体210具有一第三前端面211以及一第四前端面212,第三前端面211及第四前端面212为沿着第二绝缘本体210的轴向形成与轴向垂直延伸的端面,第三前端面211低于第四前端面212,即第三前端面211位于第四前端面212的后方,第三前端面211与第四前端面212之间形成一第二段差部213,第二段差部213沿着第二绝缘本体210的轴向延伸且连接第三前端面211与第四前端面212。第三端子220穿设于第二绝缘本体210且凸出于第三前端面211,因此第三端子220为公端子。第四端子230穿设于第二绝缘本体210且其末端大体上齐平或凹设于第四前端面212,因此第四端子230为母端子。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端子220为极细同轴公端子,在第三前端面211设有三个第三端子220,第四端子230为电源母端子,在第四前端面212设有二个第四端子230。
请参阅图3,当第一连接器100结合于第二连接器200时,第三前端面211相向(相对)于第一前端面111,第四前端面212相向(相对)于第二前端面112,且第三端子220插接于第一端子120,第二端子130插接于第四端子230,且第一段差部113相向(相对)于第二段差部213。
第一前端面111为一第一封闭形状的一部分,第二前端面112为该第一封闭形状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封闭形状为圆形,第一前端面111为扇形,第二前端面112也是扇形,第一前端面111及第二前端面112从第一连接器100的前方观看构成前述第一封闭形状,即第一前端面111及第二前端面112组合后形成一完整的圆形。第一前端面111与第二前端面112相对于第一段差部113形成非对称结构,第一前端面111的扇形面积较大,第二前端面112的扇形面积较小。
同样地,第三前端面211为一第二封闭形状的一部分,第四前端面212为该第二封闭形状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封闭形状为圆形,第三前端面211为扇形,第四前端面212也是扇形,第三前端面211及第四前端面212从第二连接器200的前方观看构成前述第二封闭形状,即第三前端面211及第四前端面212组合后形成一完整的圆形。第三前端面211与第四前端面212相对于第二段差部213形成非对称结构,第三前端面211的扇形面积较大,第四前端面212的扇形面积较小。
请参阅图5,第一连接器100进一步包括一套筒件140、一第一结合件150以及一应力消除罩160,第一绝缘本体110的外周壁凸设一环状凸缘114,套筒件140套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10的外周壁,且套筒件140的边缘抵接于环状凸缘114,第一结合件150可旋转地设于套筒件140的外周壁,且第一结合件150包含一弧形沟槽151,在本实施例中,弧形沟槽151贯通第一结合件150的外周面及内周面,应力消除罩160套设于套筒件140的末端。
请参阅图6,第二连接器200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结合件240,围绕第二绝缘本体210设置,第二结合件240包括一凸起241,当第一连接器100结合于第二连接器200时,请同时参阅图2,通过凸起241卡合于弧形沟槽151使第一结合件150卡合于第二结合件240,而使第一连接器100定位至第二连接器200而保持连接状态。
请参阅图7,其表示第一结合件150的另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件150包含一弧形沟槽151’,弧形沟槽151’仅形成于第一结合件150的内周面,而没有贯穿第一结合件150。
第一结合件150可由金属或塑胶制成,第二结合件240可由金属或塑胶制成。
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连接器100更包括一对第五端子170,该对第五端子170穿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10,且其末端大体上齐平或凹设于第一前端面111,因此第五端子170为母端子,第五端子170接近于第一前端面111的下边缘且被第一端子120所围绕。
请参阅图4及图6,第二连接器200更包括一对第六端子250,该对第六端子250穿设于第二绝缘本体210且凸出于第三前端面211,因此第六端子250为公端子。在本实施例中,该对第五端子170为母双绞线(twist pair)讯号端子对,该对第六端子250为公双绞线讯号端子对,第六端子250接近于第三前端面211的下边缘且被第三端子220所围绕。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接合时,该对第六端子250插接于该对第五端子170。
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连接器100更包括一第七端子180,第七端子180穿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10,且其末端大体上齐平或凹设于第一前端面111,且第七端子180被第一端子120与该对第五端子170围绕,因此第七端子180为母端子。
请参阅图4及图6,第二连接器200更包括一第八端子260,第八端子260穿设于第二绝缘本体210且凸出于第三前端面211,且第八端子260被第三端子220与该对第六端子250围绕,因此第八端子260为公端子。在本实施例中,第七端子180及第八端子260为接地端子,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接合时,第八端子260插接于第七端子180。
请参阅图4及图5,第一连接器100更包括一第九端子190,第九端子190穿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10且凸出于第二前端面112,因此第九端子190为公端子,且第九端子190设于两个第二端子130之间。
请参阅图4及图6,第二连接器200更包括一第十端子270,第十端子270穿设于第二绝缘本体210,且其末端大体上齐平或凹设于第四前端面212,因此第十端子270为母端子,且第十端子270设于两个第四端子23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九端子190及第十端子270为接地端子,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接合时,第九端子190插接于第十端子270。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300,由于第一前端面111与第二前端面112相对于第一段差部113形成非对称结构,且第三前端面211与第四前端面212相对于第二段差部213形成非对称结构,可以在第一连接器100插接于第二连接器200时发挥防呆的效果,使用者可以直觉地将第一连接器100插接于第二连接器200,而避免误插的状况发生。
另外,由于电性连接于电源的电源端子形成母端子,即第二连接器200的第四端子230形成母端子,其隐藏在第二绝缘本体210中,因此可以防止使用者直接接触而造成触电,形成安全防护的效果。同时,由于第一连接器100及第二连接器200均混合地设置公端子及母端子的结构,因此可以缩小对接结构的尺寸,而使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300最小化。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结合件150及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结合件240可以用金属或塑胶材质制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包含:
一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前端面以及一第二前端面,所述第一前端面高于所述第二前端面;
至少一第一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所述第一端子的末端齐平或凹设于所述第一前端面;以及
至少一第二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凸出于所述第二前端面;
一第二连接器,包含:
一第二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三前端面以及一第四前端面,所述第三前端面低于所述第四前端面;
至少一第三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凸出于所述第三前端面;
至少一第四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所述第四端子的末端齐平或凹设于所述第四前端面;
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第三前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前端面,所述第四前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前端面,且至少一所述第三端子插接于至少一所述第一端子,至少一所述第二端子插接于至少一所述第四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端面与所述第二前端面之间形成一第一段差部,所述第三前端面与所述第四前端面之间形成一第二段差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段差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段差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端面为一第一封闭形状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前端面为所述第一封闭形状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前端面与所述第二前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段差部形成非对称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端面及所述第二前端面构成所述第一封闭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前端面为一第二封闭形状的一部分,所述第四前端面为所述第二封闭形状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前端面与所述第四前端面相对于所述第二段差部形成非对称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前端面及所述第四前端面构成所述第二封闭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形状及所述第二封闭形状为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更包含一第一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围绕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包含一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二结合件围绕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结合件卡合于所述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一连接器定位至所述第二连接器并保持连接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件包含一弧形沟槽,所述第二结合件包含一凸起,通过所述凸起卡合于所述弧形沟槽将所述第一结合件卡合于所述第二结合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件能旋转地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外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沟槽贯通所述第一结合件的外周面及所述第一结合件的内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沟槽仅形成于所述第一结合件的内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合件由金属或塑胶制成,所述第二结合件由金属或塑胶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为同轴母端子,所述第三端子为同轴公端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为电源公端子,所述第四端子为电源母端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更包含一对第五端子,成对的所述第五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成对的所述第五端子的末端齐平或凹设于所述第一前端面,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包含一对第六端子,成对的所述第六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凸出于所述第三前端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成对的所述第五端子为母双绞线讯号端子对,成对的所述第六端子为公双绞线讯号端子对。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更包含一第七端子,所述第七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所述第七端子的末端齐平或凹设于所述第一前端面,且所述第七端子被所述第一端子与成对的所述第五端子围绕,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包含一第八端子,所述第八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凸出于所述第三前端面,且所述第八端子被所述第三端子与成对的所述第六端子围绕。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更包含一第九端子,所述第九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且凸出于所述第二前端面,所述第二连接器更包含一第十端子,所述第十端子穿设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且所述第十端子的末端齐平或凹设于所述第四前端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端子为接地母端子,所述第八端子为接地公端子,所述第九端子为接地公端子,所述第十端子为接地母端子。
CN201920358493.4U 2019-03-20 2019-03-20 电连接器组合 Active CN2093893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58493.4U CN209389366U (zh) 2019-03-20 2019-03-20 电连接器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58493.4U CN209389366U (zh) 2019-03-20 2019-03-20 电连接器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89366U true CN209389366U (zh) 2019-09-13

Family

ID=678547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58493.4U Active CN209389366U (zh) 2019-03-20 2019-03-20 电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893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7194A (zh) * 2021-03-19 2021-07-02 昆山欧德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端子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7194A (zh) * 2021-03-19 2021-07-02 昆山欧德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端子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70204B2 (en) Patch cords for reduced-pair Ethernet applications having strain relief units that resist rotational loads and related strain relief units and connectors
KR100478426B1 (ko) 내마모성 결합 수단을 구비한 커넥터
JP4318810B2 (ja) 漏話が低減されると共に異なる接触装置で使用されるように構成されたモジュラコネクタ
CN104348025B (zh) 电连接器组合
US5453019A (en) Internal/external antenna switch connector
US20060134983A1 (en) Electrical socket assembly and plug connector coupled thereto
JP4312866B2 (ja) コンタクトセット
TWM506401U (zh) 插頭連接器
US761138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ower contacts designed to handle instantaneous inrush current
CN104505679A (zh) 一种连接器和一种连接器的实现方法
US6227883B1 (en) Electric combination socket
GB2426129A (en) Adapter or connector for high frequency signal transmission
CN209389366U (zh) 电连接器组合
JPH05182726A (ja) スタック式配向独立形電気コネクタ
CN108448347A (zh) 一种磁吸连接器
CN201656165U (zh) 电源连接器的插座和插头、以及电源连接器
CN209217383U (zh) 一种新型数据线
US20100255725A1 (en) LVDS Connector
CN209730363U (zh) 一种快速插拔的sma射频同轴连接器
CN209860301U (zh) 一种复合接头
CN219937547U (zh) 一种可用于高清信号的推拉自锁连接器
CN116247474B (zh) 组配密封高速连接器
CN217882077U (zh) 一种高屏蔽性防水rj45连接器端子
JP3079264U (ja) アース機能付きコード接続セット
TWM583151U (zh) 電連接器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