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6261U - Nake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lens structure layer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Nake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lens structure layer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6261U
TWM576261U TW107217233U TW107217233U TWM576261U TW M576261 U TWM576261 U TW M576261U TW 107217233 U TW107217233 U TW 107217233U TW 107217233 U TW107217233 U TW 107217233U TW M576261 U TWM576261 U TW M57626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ractive
predetermined
pixel
sub
fu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72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賴忠正
陳盈同
Original Assignee
詠巨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詠巨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詠巨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172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76261U/zh
Publication of TWM5762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6261U/zh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層。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器以及一透鏡結構層。透鏡結構層設置於顯示器上。透鏡結構層包括一本體部以及設置於本體部上的至少一個折射部。其中,至少一個折射部具有一第一折射面、一第二折射面以及一連接於第一折射面與第二折射面之間的連接面。其中,第一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之間的連接處至第二折射面與本體部之間的連接處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連接面具有一預定寬度,預定間距與預定寬度的比值介於0.1至0.4之間。

Description

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層
本創作涉及一種立體顯示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層。
首先,隨著科技之進步,三維(3D)立體影像之顯示技術發展迅速,已逐漸深入生活中。一般而言,由於人類的左右眼彼此相距約5至7公分的距離,因此會有雙眼視差,3D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係利用此雙眼視差的基礎來進行設計,讓使用者的左眼僅觀看到給左眼的影像而右眼僅觀看到給右眼的影像。
接著,現有技術例如TW I526717號專利案,公開了一種「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及排列裸視立體顯示裝置之像素的方法」,其中能夠藉由調整立體顯示裝置之特徵參數,以降低干涉條紋產生,並提升觀賞的舒適度。然而,上述專利案降低干涉條紋(Moire)產生的效果仍能進一步改善。另外,現有技術例如TW M553427號專利案,公開了一種「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層」以減少干涉條紋的產生,並提升觀賞的舒適度。
然而,上述TW I526717號專利案及TW M553427號專利案雖然可以有效降低干涉條紋帶來的不舒適觀賞感受,但也因為光線分佈的寬度(影像寬度)較寬,會較接近非目標眼或直接投射至非目標眼上,使得非目標眼看到了不該看到的畫面(即,右眼看到了僅應投射至左眼的影像,或者是左眼看到了僅應投射至右眼的影像),而導致3D串擾(或可稱錯置影像、疊影,Crosstalk)的狀況產生。所以,當疊影狀況產生時,會導致所看到的三維影像是模糊的,而降低3D立體影像的顯示效果。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層,以減少影像的串擾,並改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3D立體影像的顯示效果。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包括:一顯示器以及一透鏡結構層。所述透鏡結構層設置於所述顯示器上。所述透鏡結構層包括一本體部以及設置於所述本體部上的至少一個折射部。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具有一第一折射面、一第二折射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第二折射面之間的連接面。其中,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之間的連接處至所述第二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之間的連接處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所述連接面具有一預定寬度,所述預定間距與所述預定寬度的比值介於0.1至0.4之間。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設置於一顯示器上的透鏡結構層,所述透鏡結構層包括:一本體部以及至少一個折射部。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設置於所述本體部上。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具有一第一折射面、一第二折射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第二折射面之間的連接面。其中,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之間的連接處至所述第二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之間的連接處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所述連接面具有一預定寬度,所述預定間距與所述預定寬度的比值介於0.1至0.4之間。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實施例所提供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層,其能利用“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具有一第一折射面、一第二折射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第二折射面之間的連接面”以及“所述預定間距與所述預定寬度的比值介於0.1至0.4之間”的技術方案,而能減少影像的串擾, 並改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3D立體影像的顯示效果。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U‧‧‧裸視立體顯示裝置
1‧‧‧顯示器
11‧‧‧第一表面
12‧‧‧第二表面
13‧‧‧第一全像素
131‧‧‧第一子像素
132‧‧‧第二子像素
133‧‧‧第三子像素
14‧‧‧第二全像素
141‧‧‧第一子像素
142‧‧‧第二子像素
143‧‧‧第三子像素
15‧‧‧第三全像素
16‧‧‧第四全像素
17‧‧‧第五全像素
18‧‧‧第六全像素
2‧‧‧透鏡結構層
20‧‧‧本體部
201‧‧‧底表面
21‧‧‧第一折射部
211‧‧‧第一折射面
212‧‧‧第二折射面
213‧‧‧連接面
22‧‧‧第二折射部
221‧‧‧第一折射面
222‧‧‧第二折射面
223‧‧‧連接面
23‧‧‧第三折射部
231‧‧‧第一折射面
232‧‧‧第二折射面
233‧‧‧連接面
3‧‧‧黏著層
θ‧‧‧預定角度
H‧‧‧預定高度
P‧‧‧預定間距
W‧‧‧預定寬度
D‧‧‧預定距離
T‧‧‧折射部高度
α1‧‧‧第一傾斜角度
α2‧‧‧第二傾斜角度
L‧‧‧影像寬度
P1‧‧‧第一投射光線
P2‧‧‧第二投射光線
P3‧‧‧第三投射光線
P4‧‧‧第四投射光線
P5‧‧‧第五投射光線
P6‧‧‧第六投射光線
R1‧‧‧第一折射光線
R2‧‧‧第二折射光線
R3‧‧‧第三折射光線
R4‧‧‧第四折射光線
R5‧‧‧第五折射光線
R6‧‧‧第六折射光線
J1‧‧‧第一預定位置
J2‧‧‧第二預定位置
HH‧‧‧基準線
E1、E2‧‧‧眼睛
X、Y、Z‧‧‧方向
圖1為本創作實施例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實施例的透鏡結構層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實施例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4A為本創作實施例的折射部的其中一側視示意圖。
圖4B為本創作實施例的折射部的其中一側視示意圖。
圖5A為本創作實施例的透鏡結構層設置在顯示器上的俯視透視示意圖。
圖5B為本創作實施例的透鏡結構層設置在顯示器上的另外一實施態樣的俯視透視示意圖。
圖5C為本創作實施例的透鏡結構層設置在顯示器上的再一實施態樣的俯視透視示意圖。
圖6A為本創作實施例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其中一光線投射示意圖。
圖6B為本創作實施例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另外一光線投射示意圖。
圖6C為本創作實施例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再一光線投射示意圖。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層”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構思下進行各種 修改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或者信號,但這些元件或者信號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或者一信號與另一信號。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
[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圖1為本創作實施例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創作實施例的透鏡結構層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3為本創作實施例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側視示意圖。本創作提供一種裸視立體顯示裝置U及其透鏡結構層2。以下將先說明裸視立體顯示裝置U的主要架構,透鏡結構層2的架構容後說明。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至圖3所示,裸視立體顯示裝置U包括一顯示器1以及一透鏡結構層2,透鏡結構層2可設置於顯示器1上。舉例來說,顯示器可以為一液晶顯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LED顯示器或者是OLED顯示器,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另外,舉例來說,裸視立體顯示裝置U還可進一步包括:一黏著層3,黏著層3可設置於顯示器1與透鏡結構層2之間,以使得透鏡結構層2通過黏著層3而設置於顯示器1上。然而,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態樣中,也可以不用通過黏著層3而將透鏡結構層2設置在顯示器1上,舉例來說,透鏡結構層2可利用掛設式的方式而將透鏡結構層設置在顯示器1上,然本創作不以 此為限。值得說明的是,黏著層3可為光學樹脂(Optically Clear Resin,OCR)、液態光學透明膠(Liquid Optically Clear Adhesive,LOCA)、光學透明膠(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感壓膠(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矽膠或者是其他具有透光性的黏著體,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2所示,舉例來說,顯示器1可為電腦、手機或平板等具有顯視螢幕的顯示裝置,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藉此,通過將本創作實施例所提供的透鏡結構層2設置在顯示器1,能使相對使用者的眼睛產生三維(3D)視覺效果。另外,若是將透鏡結構層2移除,則可以恢復成原有的二維(2D)視覺效果。值得說明的是,透鏡結構層2的材質可以為玻璃或高分子材料,其透光度約可以是80%至95%之間,而光學折射率也可以介於1.38至1.65之間。須說明的是,為利於圖式之呈現,圖2中的透鏡結構層2未以實際尺寸呈現。
接著,請復參閱圖3所示,顯示器1可具有一第一表面11以及一第二表面12,透鏡結構層2可設置在顯示器1的第一表面11上。進一步來說,可以通過黏著層3將透鏡結構層2的底表面201黏貼在顯示器1的第一表面11上。此外,顯示器1可具有至少兩個全像素,至少兩個全像素彼此相鄰且沿著一第一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每一個全像素可具有至少一個子像素,舉例來說,每一個全像素具有三個沿著第二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的子像素(sub-pixel)。本創作實施例將以至少兩個全像素分別為第一全像素13以及第二全像素14進行說明,同時,第一全像素13以及第二全像素14可分別包括一第一子像素(131、141)、一第二子像素(132、142)以及一第三子像素(133、143)進行說明。
詳細來說,如圖3所示,顯示器1可具有一第一全像素13以及一第二全像素14,第一全像素13以及第二全像素14彼此相鄰且沿著一第一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另外,第一全像素13 可具有一第一子像素131、一第二子像素132以及一第三子像素133,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第二子像素132以及第三子像素133沿著第二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再者,第二全像素14可具有一第一子像素141、一第二子像素142以及一第三子像素143,第二全像素14的第一子像素141、第二子像素142以及第三子像素143沿著第二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換句話說,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一第二子像素132以及一第三子像素133,與第二全像素14的第一子像素141、一第二子像素142以及一第三子像素143可沿著相同方向進行排列,而形成一直條狀的狀態。此外,以圖3的實施態樣而言,第一預定軸向(X方向)與第二預定軸向(X方向)彼此呈大致平行。
承上述,進一步來說,至少兩個全像素中的其中一個全像素的三個子像素的顏色彼此相異,至少兩個全像素中的另外一個全像素的三個子像素的顏色彼此相異。舉例來說,以本創作實施例而言,第一全像素13以及一第二全像素14的第一子像素(131、141)可以為一紅色(R)子像素,第一全像素13以及一第二全像素14的第二子像素(132、142)可以為一綠色(G)子像素,第一全像素13以及一第二全像素14的第三子像素(133、143)可以為一藍色(B)子像素,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在其他實施態樣中,第一子像素(131、141)也可以是綠色子像素或藍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132、142)也可以是紅色子像素或藍色子像素,第三子像素(133、143)也可以是紅色子像素或綠色子像素。然而,須說明的是,本創作不以全像素中的子像素的數量為限制,同時也不以子像素的排列方式為限制。
接著,請復參閱圖1及圖3所示,透鏡結構層2可設置於顯示器1上,透鏡結構層2可包括一本體部20以及設置於本體部20上的至少一個折射部(21、22、23)。以本創作的圖式而言,以下將以透鏡結構層2包括沿著第三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的三個折 射部(21、22、23)進行說明。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及圖3所示,詳細來說,透鏡結構層2可包括至少一個折射部(或可稱第一折射部21)、至少另外一個折射部(或可稱第二折射部22)以及至少再一個折射部(或可稱第三折射部23),且第一折射部21、第二折射部22以及第三折射部23都設置在本體部20上。第一折射部21、第二折射部22以及第三折射部23都沿著第三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進一步來說,第一折射部21可對應於至少兩個全像素(即,至少六個子像素)中的其中兩個彼此相鄰的子像素。此外,第二折射部22可對應於至少兩個全像素(即,至少六個子像素)中的另外兩個彼此相鄰的子像素。再者,第三折射部23可對應於至少兩個全像素(即,至少六個子像素)中的再兩個彼此相鄰的子像素。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及圖3所示,第一折射部21可對應於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以及第二子像素132,第二折射部22可對應於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三子像素133以及第二全像素14的第一子像素141,第三折射部23可對應於第二全像素14的第二子像素142以及第三子像素143。換句話說,每一個折射部(21、22、23)可以對應於兩個彼此相鄰的子像素。藉此,以圖3的實施態樣而言,第一預定軸向(X方向)與第二預定軸向(X方向)彼此呈大致平行,且第二預定軸向(X方向)與第三預定軸向(X方向)彼此呈大致平行。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及圖3所示,進一步來說,第一折射部21可具有一第一折射面211、一第二折射面212以及一連接於第一折射面211與第二折射面212之間的連接面213。由於第一折射部21、第二折射部22以及第三折射部23的結構相同,因此,第二折射部22可具有一第一折射面221、一第二折射面222以及一連接面223。同時,第三折射部23可具有一第一折射面231、一第二折射面232以及一連接面233。
承上述,如圖3所示,第一折射部21的第一折射面211、第二折射面212及連接面213可對應於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及第二子像素132。第二折射部22的第一折射面221、第二折射面222及連接面223可對應於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三子像素133及第二全像素14的第一子像素141。第三折射部23的第一折射面231、第二折射面232及連接面233可對應於第二全像素14的第二子像素142及第三子像素143。
接著,請復參閱圖1及圖3所示,進一步來說,由於第一折射部21、第二折射部22以及第三折射部23的結構相同,以下將以第一折射部21作為舉例說明。詳細來說,第一折射面211與本體部20之間的連接處至第二折射面212與本體部20之間的連接處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P,連接面213可具有一預定寬度W,預定間距P與預定寬度W的比值可介於0.1至0.4之間,優選地,預定間距P與預定寬度W的比值可介於0.15至0.25之間。換句話說,預定間距P與預定寬度W可符合關係式:0.1PW0.4P,優選地,可符合關係式:0.15PW0.25P。藉此,由於三個折射部(21、22、23)的構造彼此相同,所以,第二折射部22以及第三折射部23的第一折射面(221、231)、第二折射面(222、232)及連接面(223、233)也可以具有相同的特徵。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及圖3所示,更進一步來說,第一折射面(211、221、231)與第二折射面(212、222、232)可為斜面,且連接面(213、223、233)可為平面。換句話說,第一折射面(211、221、231)及第二折射面(212、222、232)為兩個分別朝向不同方向傾斜的斜面,連接面(213、223、233)可以與本體部20的底表面201呈平行設置的平面。藉此,折射部(21、22、23)可呈一梯形形狀。另外,值得說明的是,每一個折射部(21、22、23)的縱向方向可沿著Y方向延伸,在其中一實施態樣中,沿著一第一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的兩個全像素與每一個折射部(21、22、23)的縱 向方向(或可稱長度方向,Y方向)呈非平行設置或是呈相互垂直設置。
接著,請復參閱圖1及圖3所示,並請一併參閱圖4A及圖4B所示,圖4A為本創作實施例的折射部的其中一側視示意圖,圖4B為本創作實施例的折射部的其中一側視示意圖。第一折射面(211、221、231)與第二折射面(212、222、232)之間可具有一介於120度至179度之間的預定角度θ。進一步來說,第一折射面(211、221、231)與本體部20的一底表面201之間可具有一介於0.5度至30度之間的第一傾斜角度α1(圖式以一與底表面201平行的基準線HH作為示意性說明),第二折射面(212、222、232)與本體部20的底表面201之間可具有一介於0.5度至30度之間的第二傾斜角度α2(圖式以一與底表面201平行的基準線HH作為示意性說明)。優選地,第一傾斜角度α1可介於2.5度至12.5度之間,第二傾斜角度α2可介於2.5度至12.5度之間,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優選地,第一傾斜角度α1與第二傾斜角度α2的角度為相同。另外,須說明的是,為便於圖式之了解,圖式中的預定角度θ非以120度至179度之間呈現。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1、圖3、圖4A及圖4B所示,每一個折射部(21、22、23)可具有一折射部高度T,折射部高度T與預定間距P的比值介於0.003至0.26之間。優選地,折射部高度T與預定間距P的比值介於0.016至0.094之間。換句話說,折射部高度T與預定間距P可符合關係式:0.003PT0.26P,優選地,可符合關係式:0.016PT0.094P。然而,本創作不以上述所舉例子為限制。此外,本體部20可具有一預定高度H,以本創作實施例而言,預定高度H可介於0.05毫米(millimeter,mm)至20毫米之間,然本創作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本體部20的材質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時,常用的預定高度H可為0.125毫米,但可選用0.05毫米、0.125毫米、0.188毫 米、0.25毫米等,本創作不以此為限。此外,可通過調整預定高度H的尺寸,例如加入更厚的玻璃,從而進一步改變三維視覺效果的最佳觀賞距離(optimum viewing distance,OVD)。另外,也可以通過調整預定角度θ的角度值,而改變三維視覺效果的最佳觀賞距離。另外,須說明的是,本創作實施例中預定間距P及最佳觀賞距離的計算方式如同TW I526717號專利案及TW M553427號專利案所說明,在此不再贅述。
接著,請復參閱圖1、圖3、圖4A及圖4B所示,並請一併參閱圖5A所示,圖5A為本創作實施例的透鏡結構層設置在顯示器上的俯視透視示意圖。進一步來說,當透鏡結構層2設置在顯示器1上時,每一個折射部(21、22、23)大致上可以對應於兩個子像素,在實際應用上,至少兩個子像素之間可具有一預定距離D,預定間距P的尺寸可小於預定距離D的尺寸。另外,需特別說明的是,圖式中的紅色(R)子像素、綠色(G)子像素以及藍色(B)子像素的排列方式僅為舉例,本創作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5B所示,圖5B為本創作實施例的透鏡結構層設置在顯示器上的另外一實施態樣的俯視透視示意圖。由圖5B與圖5A的比較可知,在圖5B的實施態樣中,顯示器1可具有至少六個全像素,且至少六個全像素彼此相鄰且沿著一第一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舉例來說,顯示器1可包括一第一全像素13、一第二全像素14、一第三全像素15、一第四全像素16、一第五全像素17及一第六全像素18,且第一全像素13、第二全像素14、第三全像素15、第四全像素16、第五全像素17及第六全像素18彼此相鄰且沿著一第一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此外,第一全像素13、第二全像素14、第三全像素15、第四全像素16、第五全像素17及第六全像素18的第一子像素(R)、第二子像素(G)以及第三子像素(B)可彼此相鄰並沿著一第二預定軸向(Y方向)依序排列。換句話說,第一全像素13、第二全像素14、第三全像素 15、第四全像素16、第五全像素17及第六全像素18可以呈並排設置。另外,以圖5B的實施態樣而言,第一預定軸向(X方向)與第二預定軸向(Y方向)彼此呈大致垂直。
承上述,進一步來說,透鏡結構層2的第一折射部21、第二折射部22以及第三折射部23可沿著一第三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進一步來說,第一折射部21可對應於至少六個全像素中的其中兩個彼此相鄰的全像素。此外,第二折射部22可對應於至少六個全像素中的另外兩個彼此相鄰的全像素。再者,第三折射部23可對應於至少六個全像素中的再兩個彼此相鄰的全像素。換句話說,第一折射部21可對應於第一全像素13及第二全像素14的第一子像素(R)、第二子像素(G)以及第三子像素(B)。第二折射部22可對應於第三全像素15及第四全像素16的第一子像素(R)、第二子像素(G)以及第三子像素(B)。第三折射部23可對應於第五全像素17及第六全像素18的第一子像素(R)、第二子像素(G)以及第三子像素(B)。
接著,請參閱圖5C所示,圖5C為本創作實施例的透鏡結構層設置在顯示器上的再一實施態樣的俯視透視示意圖。由圖5C與圖5A的比較可知,在圖5C的實施態樣中,顯示器1可為LED顯示器,且顯示器1可具有至少六個全像素,且至少六個全像素彼此相鄰且沿著一第一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舉例來說,顯示器1可包括一第一全像素13、一第二全像素14、一第三全像素15、一第四全像素16、一第五全像素17及一第六全像素18,且第一全像素13、第二全像素14、第三全像素15、第四全像素16、第五全像素17及第六全像素18彼此相鄰且沿著一第一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此外,第一全像素13、第二全像素14、第三全像素15、第四全像素16、第五全像素17及第六全像素18的第一子像素(R)、第二子像素(G)以及第三子像素(B)可彼此相鄰。
承上述,進一步來說,透鏡結構層2的第一折射部21、第二 折射部22以及第三折射部23可沿著一第三預定軸向(X方向)依序排列。進一步來說,第一折射部21可對應於至少六個全像素中的其中兩個彼此相鄰的全像素。此外,第二折射部22可對應於至少六個全像素中的另外兩個彼此相鄰的全像素。再者,第三折射部23可對應於至少六個全像素中的再兩個彼此相鄰的全像素。換句話說,第一折射部21可對應於第一全像素13及第二全像素14的第一子像素(R)、第二子像素(G)以及第三子像素(B)。第二折射部22可對應於第三全像素15及第四全像素16的第一子像素(R)、第二子像素(G)以及第三子像素(B)。第三折射部23可對應於第五全像素17及第六全像素18的第一子像素(R)、第二子像素(G)以及第三子像素(B)。
接著,請參閱圖6A至圖6C所示,圖6A至6C分別為本創作實施例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光線投射示意圖。以下將進一步說明當顯示器1中的一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圖中未示出)提供光線給液晶顯示模組時,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以及第二全像素14的第一子像素131、141、一第二子像素132、142以及一第三子像素133、143投射至透鏡結構層2上的光線路徑。同時,進一步說明本創作實施例(如圖6A至6C所示)與TW M553427號專利案的光線投射路徑(如TW M553427號專利案的圖4A所示)之間的差異。此外,需特別說明的是,雖然預定間距P的尺寸可小於預定距離D的尺寸,然而,為利於圖6A至6C的呈現,圖6A至6C中的預定間距P的尺寸與預定距離D的尺寸以大致相同表示。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6A至6C所示,以下將僅說明背光模組所產生的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後所產生的光線路徑,而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的第二子像素132後所產生的光線路徑與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後所產生的光線路徑相仿,差異在於光線所投射的位置,因此,在此不再贅述。
承上述,進一步來說,如圖6A所示,背光模組所產生的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後,能形成投射到第一折射部21的第二折射面212上的第一投射光線P1以及第二投射光線P2。第一投射光線P1通過第一折射部21的第二折射面212的折射後能形成一投射至一第一預定位置J1上的第一折射光線R1。第二投射光線P2通過第一折射部21的第二折射面212的折射後能形成一投射至一第二預定位置J2上的第二折射光線R2。此外,第一預定位置J1與第二預定位置J2之間定義有一影像寬度L。同時,眼睛E1可以位於第一預定位置J1與第二預定位置J2之間。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6B所示,背光模組所產生的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後,能形成投射到第一折射部21的第一折射面211上的第三投射光線P3以及第四投射光線P4。第三投射光線P3通過第一折射部21的第一折射面211的折射後能形成一投射至一第一預定位置J1上的第三折射光線R3。第四投射光線P4通過第一折射部21的第一折射面211的折射後能形成一投射至一第二預定位置J2上的第四折射光線R4。此外,第一預定位置J1與第二預定位置J2之間也定義有一影像寬度L。同時,眼睛E1可以位於第一預定位置J1與第二預定位置J2之間。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6C所示,背光模組所產生的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後,能形成投射到第一折射部21的連接面213上的第五投射光線P5以及第六投射光線P6。第五投射光線P5通過第一折射部21的連接面213的折射後能形成一投射至第一預定位置J1與第二預定位置J2之間(請參閱圖6A及圖6B所示)的第五折射光線R5。第六投射光線P6通過第一折射部21的連接面213的折射後能形成一投射至第一預定位置J1與第二預定位置J2之間(請參閱圖6A及圖6B所示)的第六折射光線R6。
藉此,通過連接面(213、223、233)的設置,本創作實施例所 提供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U及其透鏡結構層2所產生的影像寬度L的尺寸相較於TW M553427號專利案中第一預定位置K1至第二預定位置K2之間的距離來的窄,因此,能避免非目標眼看到了不該看到的畫面。換句話說,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後所產生的光線路徑通過第一折射部21的折射後都能投射到目標眼(眼睛E1)上,而避免投射到非目標眼(眼睛E2)上。另外,值得說明的是,背光模組所產生的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的第二子像素132後所產生的光線路徑與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的第一子像素131後所產生的光線路徑相仿,因此,光線通過第一全像素13的第二子像素132後所產生的光線路徑能投射到目標眼(眼睛E2)上,而避免投射到非目標眼(眼睛E1)上。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實施例所提供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U及其透鏡結構層2,其能利用“至少一個折射部(21、22、23)具有一第一折射面(211、221、231)、一第二折射面(212、222、232)以及一連接於第一折射面(211、221、231)與第二折射面(212、222、232)之間的連接面(213、223、233)”以及“預定間距P與預定寬度W的比值介於0.1至0.4之間”的技術方案,而能減少影像的串擾,並改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3D立體影像的顯示效果。
另外,相較於TW M553427號專利案所形成的影像寬度(TW M553427號專利案K1至K2之間的距離或是K1’至K2’之間的距離)而言,本案所提供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U及其透鏡結構層2所形成的影像寬度L能較窄,而避免非目標眼看到了不該看到的畫面。藉此,本創作能減少影像的串擾,並改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的3D立體影像的顯示效果。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 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Claims (14)

  1. 一種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包括:一顯示器;以及一透鏡結構層,所述透鏡結構層設置於所述顯示器上,所述透鏡結構層包括一本體部以及設置於所述本體部上的至少一個折射部;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具有一第一折射面、一第二折射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第二折射面之間的連接面;其中,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之間的連接處至所述第二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之間的連接處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所述連接面具有一預定寬度,所述預定間距與所述預定寬度的比值介於0.1至0.4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還進一步包括:一黏著層,所述黏著層設置於所述顯示器與所述透鏡結構層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第二折射面為斜面,且所述連接面為平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第二折射面之間具有一介於120度至179度之間的預定角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具有一折射部高度,所述折射部高度與所述預定間距的比值介於0.003至0.26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的一底表面之間具有一介於0.5度至30度之間的第一傾斜角度,所述第二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的所述底表面之間具有一介於0.5度至30度之間的第二傾斜角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透鏡結構層還進一步包括至少另外一個折射部以及至少再一個折射部,至少另外一個所述折射部以及至少再一個所述折射部設置在所述本體部上;其中,所述顯示器具有至少兩個全像素,至少兩個所述全像素彼此相鄰且沿著一第一預定軸向依序排列,每一個所述全像素具有三個沿著一第二預定軸向依序排列的子像素;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至少另外一個所述折射部以及至少再一個所述折射部沿著一第三預定軸向依序排列;其中,所述第一預定軸向與所述第二預定軸向彼此平行,且所述第二預定軸向與所述第三預定軸向彼此平行。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對應於至少六個所述子像素中的其中兩個彼此相鄰的子像素;其中,至少另外一個所述折射部對應於至少六個所述子像素中的另外兩個彼此相鄰的子像素;其中,至少再一個所述折射部對應於至少六個所述子像素中的再兩個彼此相鄰的子像素。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至少兩個所述全像素中的其中一個全像素的三個所述子像素的顏色彼此相異,至少兩個所述全像素中的另外一個全像素的三個所述子像素的顏色彼此相異。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透鏡結構層還進一步包括至少另外一個折射部以及至少再一個折射部,至少另外一個所述折射部以及至少再一個所述折射部設置在所述本體部上;其中,所述顯示器具有至少兩個全像素,至少兩個所述全像素彼此相鄰且沿著一第一預定軸向依序排列,每一個所述全像素具有三個沿著一第二預定軸向依序排列的子像素;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至少另外一個所述折射部以及至少再一個所述折射部沿著一第三預定軸向依序排列;其 中,所述第一預定軸向與所述第二預定軸向彼此垂直,且所述第二預定軸向與所述第三預定軸向彼此垂直。
  11. 如請求項7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至少兩個所述全像素之間具有一預定距離,所述預定間距的尺寸小於所述預定距離的尺寸。
  12. 如請求項7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透鏡結構層還進一步包括至少另外一個折射部以及至少再一個折射部,至少另外一個所述折射部以及至少再一個所述折射部設置在所述本體部上;其中,所述顯示器具有至少六個全像素,至少六個所述全像素彼此相鄰且沿著一第一預定軸向依序排列;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至少另外一個所述折射部以及至少再一個所述折射部沿著一第三預定軸向依序排列;其中,所述第一預定軸向與所述第三預定軸向彼此平行。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對應於至少六個所述全像素中的其中兩個彼此相鄰的所述全像素,至少另外一個所述折射部對應於至少六個所述全像素中的另外兩個彼此相鄰的所述全像素,至少再一個所述折射部對應於至少六個所述全像素中的再兩個彼此相鄰的所述全像素。
  14. 一種設置於一顯示器上的透鏡結構層,所述透鏡結構層包括:一本體部;以及至少一個折射部,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設置於所述本體部上;其中,至少一個所述折射部具有一第一折射面、一第二折射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第二折射面之間的連接面;其中,所述第一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之間的連接處至所述第二折射面與所述本體部之間的連接處之間具有一預定間距,所述連接面具有一預定寬度,所述預定間距與所述預定寬度的 比值介於0.1至0.4之間。
TW107217233U 2018-12-19 2018-12-19 Nake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lens structure layer thereof TWM5762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7233U TWM576261U (zh) 2018-12-19 2018-12-19 Nake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lens structure layer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7233U TWM576261U (zh) 2018-12-19 2018-12-19 Nake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lens structure layer thereof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6261U true TWM576261U (zh) 2019-04-01

Family

ID=66997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7233U TWM576261U (zh) 2018-12-19 2018-12-19 Nake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lens structure layer thereof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762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16800B2 (ja) 立体表示装置
US855896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lenticular sheet of the display device
US814934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lenticular sheet of th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JP5436171B2 (ja)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US20100027113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14155984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US10365496B2 (en) Three dimensiona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201426014A (zh) 立體顯示系統
TWI625553B (zh) 透鏡式顯示器
JP2018136525A (ja) 裸眼3d用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及び裸眼3d用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TWI461794B (zh) 顯示模組與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JP5659660B2 (ja) 立体画像表示用光学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TWI526717B (zh) 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及排列裸視立體顯示裝置之像素的方法
TWM576261U (zh) Naked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lens structure layer thereof
KR101246687B1 (ko) 무안경식 3차원 디스플레이
KR20130020299A (ko) 프리즘을 이용한 광 시야각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US9575326B2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3216564U (ja) 裸眼立体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そのレンズ構造層
TWM645516U (zh) 改良型裸視立體顯示裝置及其透鏡結構層
JP3243849U (ja) 裸眼立体視光学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7148903B2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CN218272765U (zh) 用于3d显示的透镜及3d显示装置
CN210166583U (zh) 一种同时兼容2d和3d显示的裸眼3d膜片
KR101649826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547769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