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3930U - 配件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配件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3930U
TWM573930U TW107213336U TW107213336U TWM573930U TW M573930 U TWM573930 U TW M573930U TW 107213336 U TW107213336 U TW 107213336U TW 107213336 U TW107213336 U TW 107213336U TW M573930 U TWM573930 U TW M57393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block
disposed
hole
guiding
accesso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133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靖夫
Original Assignee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愛進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133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73930U/zh
Publication of TWM573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73930U/zh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種配件連接器,包含主體、內緣部件以及外緣部件。主體具有貫穿孔,內緣部件沿貫穿孔之端部之內側邊緣設置,與主體形成容置空間以適接配件。外緣部件相對於貫穿孔之端部,沿主體之外側邊緣設置。

Description

配件連接器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配件連接器;尤其係指一種用於手持行動裝置之配件連接器。
隨著科技進步,手持行動裝置具有越來越多元化之功能(例如:連接網際網路、攝像等),因此,相關延伸功能之配件隨之發展。惟受限於手持行動裝置之原始設計,如何將不同配件固定於各式各樣之手持行動裝置上使用,成為值得研究之技術。
目前常見之一種方式係直接於配件上設置夾固元件,如此配件便可透過夾固之方式固定於手持行動裝置上,然此種方式除固定力不足易脫落外,亦無法夾固於裝設有保護殼體之手持行動裝置上。
另外一種方式係將配件搭配手持行動裝置之保護殼體使用。具體而言,保護殼體之一部分設計成固定配件的配接單元,而此配接單元相對於保護殼體係屬可拆卸式的元件,如此一來,當保護殼體裝設於手持行動裝置時,配件亦相對地固定於手持行動裝置。
然而,由於保護殼體之配接單元係以可拆卸式之方式設置,因此,配接單元及其配件亦容易因為外力造成脫落,且當配件不使用時,需連同配接單元一併自保護殼體移除,使得保護殼體產生缺口,進而降低對於手持行動裝置之保護力。
有鑑於此,本創作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改善前述缺失之手持行動裝置之配件連接器。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配件連接器,包含主體、內緣部件以及外緣部件。主體具有貫穿孔。內緣部件沿貫穿孔之端部之內側邊緣設置,與主體形成容置空間以適接配件。外緣部件相對於貫穿孔之端部,沿主體之外側邊緣設置。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內緣部件更具有第一凹口、第二凹口、第一導引槽、第二導引槽、第一定位塊以及第二定位塊。第一導引槽之一端鄰接於第一凹口,第一定位塊設置於第一導引槽上。第二導引槽之一端鄰接於第二凹口,第二定位塊設置於第二導引槽上。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一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第二凹口,第一定位塊設置於第一導引槽之中間區段。第二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第一凹口,第二定位塊設置於第二導引槽之中間區段。
本創作更提供一種配件連接器,包含主體、內緣部件以及外緣部件。主體具有第一貫穿孔以及第二貫穿孔。內緣部件沿第一貫穿孔以及第二貫穿孔之同一端部之內側邊緣設置,與主體形成容置空間,以透過第一貫穿孔或第二貫穿孔選擇性地適接配件。外緣部件相對於第一貫穿孔以及第二貫穿孔之同一端部,沿主體之外側邊緣設置。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內緣部件更具有第一適接部件,相應於第一貫穿孔設置。第一適接部件具有第一凹口、第二凹口、第一導引槽、第二導引槽、第一定位塊以及第二定位塊。第一導引槽之端鄰接於第一凹口,第一定位塊設置於第一導引槽上。第二導引槽之一端鄰接於第二凹口,第二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二導引槽上。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內緣部件更具有第二適接部件,相應於第二貫穿孔設置。第二適接部件具有第三凹口、第四凹口、第三導引槽、第四導引槽、第三定位塊以及第四定位塊。第三導引槽之一端鄰接於第三凹口,第三定位塊設置於第三導引槽上。第四導引槽之一端鄰接於第四凹口,第四定位塊設置於第四導引槽上。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一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第二凹口,第一定位塊設置於第一導引槽之中間區段。第二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第一凹口,第二定位塊設置於第二導引槽之中間區段。第三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第四凹口,第三定位塊設置於第三導引槽之中間區段。第四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第三凹口,第四定位塊設置於第四導引槽之中間區段。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第二凹口與第三凹口實質相連。
本創作再提供一種用於手持行動裝置之配件連接器,手持行動裝置裝設有殼體。配件連接器包含抵接部、突出部以及適接部。抵接部用以於手持行動裝置以及殼體間抵接殼體。突出部設置於抵接部,貫穿殼體之孔槽且具有容置空間。適接部相對於抵接部設置於突出部,用以與容置空間適接配件。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適接部具有至少二接收單元以及適接總成。至少二接收單元用以相應地接收配件之至少二卡接元件。適接總成用以與容置空間適接配件之至少二卡接元件。
於部分實施態樣中,適接總成包含至少二導引元件以及至少二定位元件。至少二導引元件用以相應地導引配件之至少二卡接元件。至少二定位元件用以相應地定位配件之至少二卡接元件。
藉此,本創作所揭露之配件連接器可直接設置於手持行動裝置以及殼體間,不會因為固定力不足或碰撞發生脫落,如此,增加配件使用之穩定度。另外,本創作之配件連接器亦可獨立於殼體拆卸,以在提升配件使用彈性之情況下,不影響殼體保護手持行動裝置之功能。
為更好的理解本創作的精神,以下結合本創作的部分優選實施例對其作進一步說明。雖然已通過下述實施例描述並說明了本創作,但下述描述及說明並不限制本創作。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在不脫離如由所附權利要求保護的本創作的真實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可做出各種改變且可替代等效物。
需要說明的是,附圖均採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確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清晰地輔助說明本創作實施例的目的。
請先參閱圖1A以及圖1B。圖1A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一配件連接器1之立體圖,圖1B係圖1A沿線段A—A’之剖視圖。其中,配件連接器1包含一主體11、一內緣部件13以及一外緣部件15。
如圖所示,主體11具有一貫穿孔110,而此貫穿孔110具有相對之二端部110a、110b。換言之,當貫穿孔110以貫穿之方式形成於主體11時,將會產生相對之二端部110a、110b。其中,內緣部件13沿主體11之貫穿孔110之其中一端部110a之內側邊緣設置,並與主體11形成一容置空間112。
當內緣部件13設置於貫穿孔110之端部110a之內側邊緣時,將於端部110a形成沿內側邊緣突出之擋塊,而此突出之擋塊與主體11之貫穿孔110界定容置空間112。另一方面,外緣部件15沿主體11之貫穿孔110之另一端部110b之外側邊緣設置,換言之,外緣部件15於端部110b形成沿外側邊緣突出之擋塊。
請一併參考圖1C及圖1D,其係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1使用之示意圖。如圖所示,當使用者欲於一手持行動裝置8(例如:具拍照功能之智慧型手機)上使用一配件9時,使用者先將符合貫穿孔110形狀之配件9經由貫穿孔110穿過主體11,如此,容置空間112便可容納配件9之一卡接元件91,並透過用以作為適接部位之內緣部件13,將配件9之卡接元件91固定於容置空間112中。據此,內緣部件13可稱為配件連接器1的適接部。
接著,搭配相應於手持行動裝置8之一殼體7使用。由於殼體7具有相對應於主體11外型之一孔槽70,因此,把作為突出部之主體11連同配件9穿過孔槽70後,使外緣部件15抵接於手持行動裝置8與殼體7之間,此時外緣部件15便可防止配件連接器1自殼體7或手持行動裝置8脫離,同時,配件連接器1及配件9將固定於孔槽70之位置。承上所述,外緣部件15亦可稱為配件連接器1的抵接部。
於本實施例中,孔槽70係相對於手持行動裝置8之鏡頭位置形成於殼體7上,配件9可為相應之配件主體(例如:迷你鏡頭)或配件零件(例如:迷你鏡頭之組合零件)。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實施態樣,使用者可根據不同之需求決定所需之孔槽70於殼體7上之位置,亦可挑選適合之配件使用。
請參閱圖2A以及圖2B。圖2A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1之立體圖,圖2B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1之仰視圖。其中,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結構相似,因此符號相同之元件功能亦同,於此不再贅述。第二實施例主要係進一步例示本創作之內緣部件13之細節。
於第二實施例中,內緣部件13具有作為接收單元之一第一凹口131以及一第二凹口132,用以接收可能之配件。同時,內緣部件13具有作為適接可能配件之總成,包括一第一導引槽133、一第二導引槽134、一第一定位塊135以及一第二定位塊136。其中,第一凹口131與第二凹口132係形成於內緣部件13之相對位置。
更細部觀之,第一導引槽133之一端鄰接第一凹口131,第一定位塊135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一導引槽133上。另外,第二導引槽134之一端鄰接第二凹口132,第二定位塊136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二導引槽134上。
透過此種凹口以及導引槽之結構,配件9之附接方式將更具彈性。請一併參考圖2C以及圖2D,其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1使用之示意圖。如圖所示,配件連接器1之主體11可先獨立於配件9穿過孔槽70,並使外緣部件15夾固於手持行動裝置8與殼體7之間。
接著,由於第二實施例之配件9之卡接元件91具有相應於凹口131、132形狀之二翼910、912,因此,第一凹口131以及第二凹口132可分別接收卡接元件91之翼910、912,且第一導引槽133以及第二導引槽134可分別導引翼910、912,以旋轉之方式將翼910、912分別導引至第一定位塊135以及第二定位塊136後進行定位。
承上所述,導引槽133、134以及定位塊135、136可視為一適接總成,用以適接配件。其中,導引槽133、134亦可稱為配件連接器1的導引元件,定位塊135、136可稱為配件連接器1的定位元件。
另需說明,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第一凹口131與第二凹口132於內緣部件13之相對位置,主要係基於貫穿孔110之中心線正對設置,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實施態樣,使用者可根據不同之需求以及不同配件卡接元件之類型,決定第一凹口131以及第二凹口132之位置。
請參閱圖3A,其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1之仰視圖。其中,第三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之結構相似,因此符號相同之元件功能亦同,於此不再贅述。而第三實施例主要係描述本創作之內緣部件13之另一實施態樣。
如圖所示,於第三實施例中,第一導引槽133之另一端鄰接於第二凹口132,而第一定位塊135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一導引槽133之中間區段。另一方面,第二導引槽134之另一端鄰接於第一凹口131,而第二定位塊136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二導引槽134之中間區段。
請一併參閱圖3B,其係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1使用之示意圖。當第一凹口131以及第二凹口132分別接收卡接元件91之翼910、912後,往A方向旋轉時,第一導引槽133便可導引翼910,並將其導引至第一定位塊135後進行定位,同時,第二導引槽134便可導引翼912,並將其導引至第二定位塊136後進行定位。
另一方面,往B方向旋轉時,第二導引槽134便可導引翼910,並將其導引至第二定位塊136後進行定位,同時,第一導引槽133便可導引翼912,並將其導引至第一定位塊135後進行定位。
需說明,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第一定位塊135以及第二定位塊136係分別設置於第一導引槽133以及第二導引槽134之中間區段,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實施態樣,使用者可根據不同之需求以及不同配件卡接元件之類型,決定第一定位塊135以及第二定位塊136於第一導引槽133以及第二導引槽134之設置區域。
請參閱圖4A以及圖4B。圖4A係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一配件連接器2之立體圖,圖4B係圖4A沿線段A—A’之剖視圖。配件連接器2包含具有一主體21、一內緣部件23以及一外緣部件25。
如圖所示,主體21具有二貫穿孔210、212,並具有相對之二端部210a、210b。換言之,當貫穿孔210、212以貫穿之方式形成於主體21時,將會產生相對之二端部210a、210b。其中,內緣部件23沿主體21之貫穿孔210、212之其中一端部210a之內側邊緣設置,並與主體21形成一容置空間214。
當內緣部件23設置於貫穿孔210、212之端部210a之內側邊緣時,將於端部210a形成沿內側邊緣突出之擋塊,而此突出之擋塊與主體21之貫穿孔210、212界定容置空間214。另一方面,外緣部件25沿主體21之另一端部210b之外側邊緣設置,並於端部210b形成沿外側邊緣突出之擋塊。
請一併參考圖4C及圖4D,其係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2使用之示意圖。如圖所示,當使用者欲於一手持行動裝置5上使用一配件6時,使用者先將符合貫穿孔210(或貫穿孔212)形狀之配件9經由貫穿孔210(或貫穿孔212)穿過主體21,如此,容置空間214便可容納配件6之一卡接元件61,並透過內緣部件23將配件6之卡接元件61固定於容置空間214中。
接著,搭配相應於手持行動裝置5之一殼體4使用。由於殼體4具有相對應於主體21外型之一孔槽40,因此,把突出部位主體21連同配件6穿過孔槽40後,使外緣部件25抵接於手持行動裝置5與殼體4之間,此時外緣部件25便可防止配件連接器2自殼體4或手持行動裝置5脫離,同時,配件連接器2及配件6將固定於孔槽40之位置。
於本實施例中,孔槽40係相對於手持行動裝置5之雙鏡頭位置形成於殼體4上,配件6同樣可為相應之配件主體或配件零件。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實施態樣,使用者可根據不同之需求決定所需之孔槽40於殼體4上之位置,亦可挑選適合之配件使用。
請參閱圖5A以及圖5B。圖5A係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2之立體圖,圖5B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5之仰視圖。其中,第五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之結構相似,因此符號相同之元件功能亦同,於此不再贅述。而第五實施例主要係進一步例示本創作之內緣部件23之細節。
於第二實施例中,內緣部件23具適接部件230a以及230b。其中,適接部件230a相應於貫穿孔210設置,具有一第一凹口231a、一第二凹口232a、一第一導引槽233a、一第二導引槽234a、一第一定位塊235a以及一第二定位塊236a。其中,第一凹口231a與第二凹口232a係形成於內緣部件23之相對位置。
另一方面,適接部件230b相應於貫穿孔212設置,具有一第三凹口231b、一第四凹口232b、一第三導引槽233b、一第四導引槽234b、一第三定位塊235b以及一第四定位塊236b。其中,第三凹口231b與第四凹口232b係形成於內緣部件23之相對位置。
更細部觀之,第一導引槽233a之一端鄰接第一凹口231a,第一定位塊235a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一導引槽233a上。另外,第二導引槽234a之一端鄰接第二凹口232a,第二定位塊236a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二導引槽234a上。
類似地,第三導引槽233b之一端鄰接第三凹口231b,第三定位塊235b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三導引槽233b上。另外,第四導引槽234b之一端鄰接第四凹口232b,第四定位塊236b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四導引槽234b上。
透過此種凹口以及導引槽之結構,配件6之附接方式將更具彈性。請一併參考圖5C以及圖5D,其係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2使用之示意圖。如圖所示,配件連接器2之主體21可先獨立於配件6穿過孔槽40,使外緣部件25夾固於手持行動裝置5與殼體4之間。接著,使用者可選擇性地將配件6透過貫穿孔210或212配接至配件連接器2。
當第五實施例之配件6之卡接元件61具有相應於凹口231a、232a形狀之二翼610、612時,第一凹口231a以及第二凹口232a可分別接收卡接元件61之翼610、612,且第一導引槽233a以及第二導引槽234a可分別導引翼610、612,以旋轉之方式將翼610、612分別導引至第一定位塊235a以及第二定位塊236a後進行定位。
另一方面,當第五實施例之配件6之卡接元件61具有相應於凹口231b、232b形狀之二翼610、612時,第三凹口231b以及第四凹口232b可分別接收卡接元件61之翼610、612,且第三導引槽233b以及第四導引槽234b可分別導引翼610、612,以旋轉之方式將翼610、612分別導引至第三定位塊235b以及第四定位塊236b後進行定位。
需說明,如圖所示,本實施例凹口231a及232a(或231b及232b)於內緣部件2之相對位置,主要係基於貫穿孔210(或212)之中心線正對設置,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實施態樣,使用者可根據不同之需求以及不同配件卡接元件之類型,決定凹口之位置。
請參閱圖6A,其係本創作第六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2之仰視圖。其中,第六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之結構相似,因此符號相同之元件功能亦同,於此不再贅述。而第六實施例主要係描述本創作之內緣部件23之另一實施態樣。
如圖所示,於第六實施例中,第一導引槽233a之另一端鄰接於第二凹口232a,而第一定位塊235a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一導引槽233a之中間區段。另一方面,第二導引槽234a之另一端鄰接於第一凹口231a,而第二定位塊236a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二導引槽233a之中間區段。
同樣地,第三導引槽233b之另一端鄰接於第四凹口232b,而第三定位塊235b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三導引槽233b之中間區段。另一方面,第四導引槽234b之另一端鄰接於第三凹口231b,而第四定位塊236b以突塊之方式形成於第四導引槽234b之中間區段。
請一併參閱圖6B,其係本創作第六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2使用之示意圖。當第一凹口231a以及第二凹口232a分別接收卡接元件61之翼610、612後,往A方向旋轉時,第一導引槽233a便可導引翼610,並將其導引至第一定位塊235a後進行定位,同時,第二導引槽234a便可導引翼612,並將其導引至第二定位塊236a後進行定位。 另一方面,往B方向旋轉時,第二導引槽234a便可導引翼610,並將其導引至第二定位塊236a後進行定位,同時,第一導引槽233a便可導引翼612,並將其導引至第一定位塊235a後進行定位。
同樣地,當第三凹口231b以及第四凹口232b分別接收卡接元件61之翼610、612後,往A方向旋轉時,第三導引槽233b便可導引翼610,並將其導引至第三定位塊235b後進行定位,同時,第四導引槽234b便可導引翼612,並將其導引至第四定位塊236b後進行定位。
另一方面,往B方向旋轉時,第四導引槽234b便可導引翼610,並將其導引至第四定位塊236b後進行定位,同時,第三導引槽233b便可導引翼612,並將其導引至第三定位塊235b後進行定位。
需說明,如圖所示,本實施例定位塊235a、236a、235b及236b係分別設置於導引槽233a、234a、233b及234b之中間區段,惟其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實施態樣,使用者可根據不同之需求以及不同配件卡接元件之類型,決定定位塊235a、236a、235b及236b於導引槽233a、234a、233b及234b之設置區域。
請接著參考圖7A~7C,其係本創作第七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2之示意圖。如圖所示,第二凹口232a與第三凹口231b實質相連,如此,若以配件單向旋轉結構觀之,即如第7B圖所示之形狀。另一方面,若以配件可雙向旋轉結構觀之,即如第7C圖所示之形狀。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配件連接器可藉由外緣部件被夾固於手持行動裝置與相應之殼體間,不輕易脫落,因此,能穩固地將配件相對地設置於手持行動裝置之特定位置。另外,本創作之配件連接器可輕易地自手持行動裝置與殼體間卸除,同時不影響殼體對於手持行動裝置之保護性。
上述之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創作之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創作之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之改變或均等性之安排均屬於本創作所主張之範圍,本創作之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2‧‧‧配件連接器
4、7‧‧‧殼體
5、8‧‧‧手持行動裝置
6、9‧‧‧配件
11、21‧‧‧主體
13、23‧‧‧內緣部件
15、25‧‧‧外緣部件
40、70‧‧‧孔槽
61、91‧‧‧卡接元件
110、210、212‧‧‧貫穿孔
110a、110b‧‧‧端部
112、214‧‧‧容置空間
131、132‧‧‧凹口
133、134‧‧‧導引槽
135、136‧‧‧定位塊
210a、210b‧‧‧端部
230a、230b‧‧‧適接部件
231a、232a‧‧‧凹口
231b、232b‧‧‧凹口
233a、234a‧‧‧導引槽
233b、234b‧‧‧導引槽
235a、236a‧‧‧定位塊
235b、236b‧‧‧定位塊
610、612‧‧‧翼
910、912‧‧‧翼
當搭配附圖閱讀時,依據以下詳細說明可最佳地理解本創作之態樣。應注意,根據行業中之標準實踐,各種構件未按比例繪製。實際上,為論述清晰起見,可任意地增大或減小各種構件之尺寸。 圖1A係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1B係第1A圖沿A—A’剖面線之剖視圖。 圖1C係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使用示意圖。 圖1D係圖1C之元件結合後沿A—A’剖面線之剖視圖。 圖2A係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2B係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仰視圖。 圖2C~2E係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使用示意圖。 圖3A係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仰視圖。 圖3B係本創作之第三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使用示意圖。 圖4A係本創作之第四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4B係圖4A沿A—A’剖面線之剖視圖。 圖4C係本創作之第四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使用示意圖。 圖4D係圖4C之元件結合後沿A—A’剖面線之剖視圖。 圖5A係本創作之第五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5B係本創作之第五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仰視圖。 圖5C~5D係本創作之第五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使用示意圖。 圖6A係本創作之第六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仰視圖。 圖6B係本創作之第六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使用示意圖。 圖7A係本創作之第七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立體圖。 圖7B係本創作之第七實施例之配件連接器之仰視圖。 圖7C圖係本創作之第七實施例之另一配件連接器之仰視圖。

Claims (11)

  1. 一種配件連接器,包含: 一主體,具有一貫穿孔; 一內緣部件,沿該貫穿孔之一端部之內側邊緣設置,與該主體形成一容置空間以適接一配件; 一外緣部件,相對於該貫穿孔之該端部,沿該主體之外側邊緣設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件連接器,其中,該內緣部件更具有: 一第一凹口; 一第一導引槽,一端鄰接於該第一凹口; 一第一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一導引槽上; 一第二凹口; 一第二導引槽,一端鄰接於該第二凹口;以及 一第二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二導引槽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配件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該第二凹口,該第一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一導引槽之中間區段,該第二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該第一凹口,該第二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二導引槽之中間區段。
  4. 一種配件連接器,包含: 一主體,具有一第一貫穿孔以及一第二貫穿孔; 一內緣部件,沿該第一貫穿孔以及該第二貫穿孔之同一端部之內側邊緣設置,與該主體形成一容置空間,以透過該第一貫穿孔或該第二貫穿孔選擇性地適接一配件; 一外緣部件,相對於該第一貫穿孔以及該第二貫穿孔之同一端部,沿該主體之外側邊緣設置。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配件連接器,其中,該內緣部件更具有: 一第一適接部件,相應於該第一貫穿孔設置,具有: 一第一凹口; 一第一導引槽,一端鄰接於該第一凹口; 一第一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一導引槽上; 一第二凹口; 一第二導引槽,一端鄰接於該第二凹口;以及 一第二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二導引槽上。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配件連接器,其中,該內緣部件更具有: 一第二適接部件,相應於該第二貫穿孔設置,具有: 一第三凹口; 一第三導引槽,一端鄰接於該第三凹口; 一第三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三導引槽上; 一第四凹口; 一第四導引槽,一端鄰接於該第四凹口;以及 一第四定位塊,設置於該第四導引槽上。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配件連接器,其中: 該第一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該第二凹口,該第一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一導引槽之中間區段; 該第二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該第一凹口,該第二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二導引槽之中間區段; 該第三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該第四凹口,該第三定位塊設置於該第三導引槽之中間區段;以及 該第四導引槽之另一端鄰接於該第三凹口,該第四定位塊設置於該第四導引槽之中間區段。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配件連接器,其中,該第二凹口與該第三凹口實質相連。
  9. 一種用於手持行動裝置之配件連接器,該手持行動裝置可裝設於一殼體,該配件連接器包含: 一抵接部,於該手持行動裝置以及該殼體間抵接該手持行動裝置以及該殼體; 一突出部,形成於該抵接部上並貫穿該殼體之一孔槽,具有一容置空間;以及 一適接部,相對於該抵接部形成於該突出部,與該容置空間用以適接一配件。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配件連接器,其中,該適接部包含: 至少二接收單元,以相應地接收該配件之至少二卡接元件;以及 一適接總成,與該容置空間適接該配件之至少二卡接元件。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配件連接器,其中,該適接總成包含: 至少二導引元件,以相應地導引該配件之至少二卡接元件; 至少二定位元件,以相應地定位該配件之至少二卡接元件。
TW107213336U 2018-10-01 2018-10-01 配件連接器 TWM5739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3336U TWM573930U (zh) 2018-10-01 2018-10-01 配件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3336U TWM573930U (zh) 2018-10-01 2018-10-01 配件連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3930U true TWM573930U (zh) 2019-02-01

Family

ID=66214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13336U TWM573930U (zh) 2018-10-01 2018-10-01 配件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739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38086B2 (en) Locking assembly,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holder
US9071671B2 (en) Cellular telephone cas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lens attachments
TW201318514A (zh) 外置鏡頭固定結構及可攜帶型電子裝置
JP2004177417A (ja) シャッター付き光コネクタ
US20130107442A1 (en) Flash drive with protecting casings
JP2013042486A (ja) 携帯式電子装置用ハウジングアセンブリ
JP2013047803A (ja) 光ファイバコネクタ
JP6429394B2 (ja) 光コネクタ
JP2003098383A (ja) プラスチック光ファイバ用コンセントおよびプラグを含む組立体
US20160098066A1 (en) Flash drive with attached cover
TWM573930U (zh) 配件連接器
TWI485454B (zh) 光纖耦合連接器
JP2013222744A (ja) 電子機器
JP2016170127A (ja) 電流検出装置
US20100053573A1 (en) Handheld projector
TWI592708B (zh) Optical coupling member and optical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JP2018205387A (ja) 光コネクタ
TW201405286A (zh) 防護結構及具有該防護結構之電子裝置
US11681111B2 (en) Connector, and optical module
CN107870650B (zh) 音量调节机构及具备该音量调节机构的电子装置
JP6911727B2 (ja) コネクタ用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TWI446778B (zh) 便攜式電子裝置
TWM600064U (zh)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
US8792241B2 (en) Assembly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casing, a heat-dissipating module and a waterproofing module, and the waterproofing module
TWI738261B (zh) 手持裝置保護殼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