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2080U - 高密度連接器及薄片型針座 - Google Patents

高密度連接器及薄片型針座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2080U
TWM572080U TWM572080U TW M572080 U TWM572080 U TW M572080U TW M572080 U TWM572080 U TW M57208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ail
needle holder
frame
sheet ty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Publication date

Links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高密度連接器及薄片型針座。在該高密度連接器的絕緣外殼上形成有一導引支架,以實現對插頭連接器的導引與鎖扣功能。該些薄片型針座包括相鄰排布的訊號針座、訊號針座及接地針座,其中相鄰的兩個訊號針座組成一對,並且該兩相鄰的訊號針座中的訊號端子形成多個能夠側邊耦合的差分對,以降低訊號傳輸的損耗,改善差分訊號傳輸性能。

Description

高密度連接器及薄片型針座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連接器,特別係有關於一種高密度連接器及薄片型針座,在該高密度連接器的絕緣外殼上直接設置導引支架,以實現對插頭連接器的導引與鎖扣功能;此外在薄片型針座中設置有側邊耦合的差分對訊號端子,以降低訊號傳輸的損耗,改善差分訊號傳輸性能。
目前,連接器正朝著高性能高密度的方向發展,例如Mini SAS HD(高密度)連接器是高密度接口,體積小節省設備機內空間,頻寬更寬容量更大,資料傳輸更快,其主要應用於大型伺服器,高速網路服務器和網路存儲設備的連接。
但是高性能高密度的連接器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因端子佈置的更密集而減少電隔離會導致訊號降級;還有為確保插頭連接器與相對的插座連接器準確對接而需考慮設置導引框架的問題。
因此,人們希望通過改變端子構造而提高連接器的電氣性能,並且通過設計導引框架而提高連接器的可使用性。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密度連接器,在其絕緣外殼上直接形成導引支架,以同時實現對插頭連接器的導引與鎖扣功能;同 時,該高密度連接器還將差分對訊號端子設置為側邊耦合的結構,以降低訊號傳輸的損耗,改善差分訊號傳輸性能。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薄片型針座,將其設置為訊號針座-訊號針座-接地針座的模式,藉側邊耦合的差分對訊號端子能夠降低訊號傳輸的損耗,改善差分訊號傳輸性能,同時還能夠藉接地針座實現電磁遮罩的功能。
本創作之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密度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外殼、以及一安裝於該絕緣外殼中的針座模組。該絕緣外殼具有一基部、一自該基部之前表面向前延伸的對接部、以及一形成於該基部之頂面並向前延伸至該對接部上方的導引支架;其中該基部形成有一空腔;在該對接部之前表面形成至少一個電子卡接收槽以及兩排分佈於該電子卡接收槽的上下兩側的端子收容槽,該些端子收容槽與該空腔相連通。該針座模組容納於該絕緣外殼的空腔中,該針座模組係由多個以並排結構設置的薄片型針座裝配而成;該些薄片型針座包括相鄰排布的第一薄片型針座、第二薄片型針座及第三薄片型針座,其中該第一薄片型針座與該第二薄片型針座係訊號針座,用來支撐多個訊號端子;該第三薄片型針座係接地針座,用來支撐至少一接地端子;該針座模組以訊號針座-訊號針座-接地針座的反復模式配置,其中相鄰的兩個訊號針座組成一對,並且位於該兩相鄰的訊號針座中的訊號端子形成多個能夠側邊耦合的差分對。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該導引支架具有一設置一鎖扣結構的水 平部及兩對稱位於該水平部兩側的豎直部,其中該水平部的後端與該基部之頂面相連接,而該水平部的前端則位於該對接部上方,由該水平部與該兩豎直部共同限定一位於該對接部上方的導引空間。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該絕緣外殼還包括有兩個對稱形成於該基部的兩側並豎直延伸至與該基部的底面相平齊的支柱,該兩支柱分別位於該兩豎直部的下方,並且在每一支柱的底面均形成有一孔。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還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薄片型針座包括依次並排設置的第一薄片型針座、第二薄片型針座及第三薄片型針座。該第一薄片型針座係一訊號針座,其包括有一第一框架及多個由該第一框架支撐的第一訊號端子,每個第一訊號端子均包括有一從該第一框架之第一邊緣伸出的第一訊號尾部、一從該第一框架之第二邊緣伸出的第一訊號接觸部、以及一位於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一訊號接觸部之間的第一中間部分;其中該第一中間部分位於一豎直平面內並暴露於空氣中。該第二薄片型針座係一訊號針座,其包括有一第二框架及多個由該第二框架支撐的第二訊號端子,每一第二訊號端子均包括有一從該第二框架之第一邊緣伸出的第二訊號尾部、一從該第二框架之第二邊緣伸出的第二訊號接觸部、以及一位於該第二訊號尾部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之間的第二中間部分;其中該第二中間部分也位於該豎直平面內並暴露於空氣中,該第二中間部分能夠與相對應之第一中間部分側邊耦合在一起,從而使得每個第二訊號端子均能夠與相對應之第一訊號端子構成一個差分對。該第三薄片型針座係一接地針座,其包括有一第三框架及至少一由該第三框架支撐的接地端子,該接地端子具有一行從該第三框架的底邊緣伸出的接地尾部、一 列從該第三框架的側邊緣伸出的接地接觸部、以及一位於接地尾部與接地接觸部之間的接地主體部;其中該接地主體部位於該第二薄片型針座的一側以覆蓋位於該第一、二薄片型針座中的第一、第二中間部分。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在每一差分對中,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脫離該豎直平面,使得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平行排布,並且形成寬邊對寬邊的樣式;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二訊號尾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脫離該豎直平面,使得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二訊號尾部錯開佈置,且即不共面也不共軸。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該第一訊號端子進一步包括有一頭部位置調整結構和一尾部位置調整結構,其中該頭部位置調整結構介於該第一中間部分與該第一訊號接觸部之間,用來改變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一中間部分的相對位置,使得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脫離該第一中間部分所在的豎直平面;該尾部位置調整結構介於該第一中間部分與該第一訊號尾部之間,用來改變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一中間部分的相對位置,使得該第一訊號尾部脫離該第一中間部分所在的豎直平面;該第二訊號端子也進一步包括有一介於該第二中間部分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之間的頭部位置調整結構和一介於該第二中間部分與該第二訊號尾部之間的尾部位置調整結構。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藉由在其絕緣外殼上直接形成導引支架,以同時實現對插頭連接器的導引與鎖扣功能;同時,該高密度連接器還將訊號端子設置為側邊耦合的差分對,以降低訊號傳輸的損耗,改善差分訊號傳輸性能。本創作薄片型針座藉由將每個差分對訊號端子設置為中間部分外露,並且在中間部分之間藉空氣介質實現側邊耦 合,以降低訊號傳輸的損耗,改善差分訊號傳輸性能。
1‧‧‧高密度連接器
10‧‧‧絕緣外殼
11‧‧‧基部
110‧‧‧空腔
112‧‧‧底部
114‧‧‧後部
116‧‧‧固定槽
12‧‧‧對接部
120‧‧‧電子卡接收槽
122‧‧‧端子收容槽
13‧‧‧導引支架
130‧‧‧水平部
132‧‧‧豎直部
133‧‧‧鎖扣結構
134‧‧‧導引空間
14‧‧‧支柱
140‧‧‧孔
20‧‧‧針座模組
21‧‧‧第一薄片型針座
210‧‧‧第一框架
211、221‧‧‧第一邊緣
212、222‧‧‧第二邊緣
213‧‧‧第一凸塊
214‧‧‧第二凸塊
22‧‧‧第二薄片型針座
220‧‧‧第二框架
23‧‧‧第三薄片型針座
230‧‧‧第三框架
30‧‧‧訊號端子組件
30a、30b、30c、30d‧‧‧差分對
31‧‧‧第一訊號端子
310‧‧‧第一訊號尾部
311‧‧‧第一訊號接觸部
312‧‧‧第一中間部分
32‧‧‧第二訊號端子
320‧‧‧第二訊號尾部
321‧‧‧第二訊號接觸部
322‧‧‧第二中間部分
33‧‧‧接地端子
330‧‧‧接地尾部
331‧‧‧接地接觸部
332‧‧‧接地主體部
34、34’‧‧‧頭部位置調整結構
35、35’‧‧‧尾部位置調整結構
40‧‧‧連接片
50‧‧‧固定件
2‧‧‧電路板
W‧‧‧對接部寬度
P‧‧‧豎直平面
第1圖係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2圖係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之另一方向之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3圖係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安裝於電路板上之示意圖。
第4圖係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安裝於電路板上之另一方向之示意圖。
第5圖係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之拆解結構示意圖。
第6圖係第5圖所示高密度連接器沿另一方向之示意圖。
第7圖係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之絕緣殼體結構示意圖。
第8圖係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之針座模組與一連接片拆分後的示意圖。
第9圖係本創作第一、第二、第三薄片型針座合併後的結構示意圖。
第10圖係本創作第一、第二薄片型針座合併後的結構示意圖。
第11圖係沿第10圖所示O-O線的本創作第一、第二薄片型針座合併後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12圖係本創作第一薄片型針座與第二薄片型針座分開後的結構示意圖,其中主要表現出第二薄片型針座之詳細結構。
第13圖係本創作第一薄片型針座與第二薄片型針座分開後的結構示意圖,其中主要表現出第一薄片型針座之詳細結構。
第14圖係本創作訊號端子組件之結構示意圖。
第15圖係本創作訊號端子組件沿另一方向之結構示意圖。
第16圖係第15圖所示本創作訊號端子組件之平面結構示意圖。
第17圖係第15圖所示本創作訊號端子組件之側面結構示意圖。
第18圖係本創作第三薄片型針座之結構示意圖。
第19圖係本創作接地端子之結構示意圖。
以下實施例的說明係參考附加的圖式,用以例示本創作可用以實施的特定實施例。本創作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頂」、「底」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故,使用的方向用語係用以說明及理解本創作,而非用以限制本創作。
請參照第1圖至第4圖所示,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1係一直角連接器,其安裝至一電路板2上。在其他實施例中,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1也能夠以其他角度設置於該電路板2,例如可以將該高密度連接器1設置成一豎直連接器,以豎直安裝於該電路板2上。
請參照第5圖、第6圖所示,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1包括有一絕緣外殼10、以及一安裝於該絕緣外殼10中的針座模組20。
如第5圖、第6圖、第7圖所示,該絕緣外殼10具有一基部11、一自該基部11之前表面向前延伸的對接部12、以及一形成於該基部11之頂面並向前延伸至該對接部12上方的導引支架13。其中,如第6圖、第7圖所示,該基部11形成有一空腔110,用來容納該針座模組20。詳言之,該基部11具有一敞開的底部112及一敞開的後部114,以便於安裝該針座模組20。在該空腔110的上方形成有一排朝向該對接部12延伸的固定槽116,用來固定該針座模組20。
如第5圖、第7圖所示,該對接部12之前表面形成有一個或多 個水平電子卡接收槽120,在本實施例中,第5圖表現出兩個平行的電子卡接收槽120,用來接收要插入的電子卡(或稱電路板卡,未圖示)。在每個電子卡接收槽120的上下兩側各分佈有一排端子收容槽122。如第6圖所示,該些端子收容槽122與該基部11的空腔110相連通。
如第5圖、第7圖所示,該導引支架13具有一設置有一鎖扣結構133的水平部130及兩對稱位於該水平部130兩側的豎直部132,其中該水平部130的後端與該基部11之頂面相連接,而該水平部130的前端則位於該對接部12上方並與該對接部12之頂面相隔一定距離,該兩豎直部132之間的距離大於該對接部12的寬度W,因此該水平部130與該兩豎直部132共同限定一位於該對接部12上方的導引空間134。當一插頭連接器(未圖示)與該高密度連接器1對接時,該導引支架13能提供導引和鎖扣作用,從而將該插頭連接器限位於一固定位置。在本實施例中,該鎖扣結構133係一凹口,用來與插頭連接器的一凸起結合,從而固定插頭連接器。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導引支架13的豎直部132還可以進一步向下延伸,從而對該對接部12形成半包圍的樣子。
此外,如第5圖、第7圖所示,該絕緣外殼10還包括有兩個對稱形成於該基部11的兩側並豎直延伸至與該基部11的底面相平齊的支柱14,在每一支柱14的底面均形成有一孔140,用來與如第3圖所示的電路板2固定。
如第8圖所示,該針座模組20係由多個以並排結構設置的薄片型針座裝配而成,該些薄片型針座包括相鄰排布的第一薄片型針座21、第二薄片型針座22、以及第三薄片型針座23,其中該第一薄片型針座21與 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為訊號針座,用來支撐多個訊號端子31、32;而該第三薄片型針座23為接地針座,用來支撐至少一接地端子33,該些訊號端子31、32與該接地端子33的詳細結構請容後詳述。因此,該針座模組20係以訊號針座-訊號針座-接地針座的反復模式配置。相鄰的兩個訊號針座(第一薄片型針座21與第二薄片型針座22)組成一對,並且位於其中的訊號端子31、32構成多個耦合在一起的差分對。而在每兩對相鄰訊號針座之間佈置一個接地針座(第三薄片型針座23)。
如第13圖所示,該第一薄片型針座21包括有一第一框架210及多個由該第一框架210支撐的第一訊號端子31,每個第一訊號端子31均包括有一從該第一框架210之第一邊緣211伸出的第一訊號尾部310、一從該第一框架210之第二邊緣212伸出的第一訊號接觸部311、以及一位於該第一訊號尾部310與該第一訊號接觸部311之間的第一中間部分312,其中該第一中間部分312位於該第一框架210的面對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的那一側,暴露於空氣中。該些第一訊號端子31的第一中間部分312位於同一豎直平面P(標號見於第14圖至第17圖)內。該些第一訊號端子31的第一訊號尾部310沿一橫向(X軸)排成一行,並且脫離該豎直平面P,能夠安裝至如第3圖所示的電路板2上。該些第一訊號端子31的第一訊號接觸部311沿一縱向(Y軸)排成一列,並且脫離該豎直平面P。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邊緣211與該第二邊緣212相鄰且垂直。
如第12圖所示,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的結構與該第一薄片型針座21的結構類似。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包括有一第二框架220及多個由該第二框架220支撐的第二訊號端子32,每個第二訊號端子32均包括有一從該 第二框架220之第一邊緣221伸出的第二訊號尾部320、一從該第二框架220之第二邊緣222伸出的第二訊號接觸部321、以及一位於該第二訊號尾部320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321之間的第二中間部分32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中間部分322位於該第二框架220的面對該第一薄片型針座21的那一側,並暴露於空氣中,如第12圖所示。同樣地,該些第二訊號端子32的第二中間部分322也是位於同一豎直平面P(標號見於第14圖至第17圖)內。該些第二訊號端子32的第二訊號尾部320沿橫向(X軸)排成一行,並且脫離該豎直平面P。該些第二訊號端子32的第二訊號接觸部321沿縱向(Y軸)排成一列,並且脫離該豎直平面P。
如第18圖、第19圖所示,該第三薄片型針座23包括有一第三框架230及至少一由該第三框架230支撐的接地端子33,該接地端子33具有一行從該第三框架230的底邊緣伸出的接地尾部330、一列從該第三框架230的側邊緣伸出的接地接觸部331、以及一位於接地尾部330與接地接觸部331之間的接地主體部332。
如第9圖所示,當該第一薄片型針座21與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並排設置時,位於該第一薄片型針座21與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內的所有訊號端子31、32構成本創作訊號端子組件30(標號見於第14圖)。其中每一第一訊號端子31均與相對應之第二訊號端子32構成耦合在一起的差分對。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薄片型針座21包括有四根第一訊號端子31,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包括有四根第二訊號端子32,因此當該第一薄片型針座21與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結合在一起時,能夠形成四個耦合在一起的差分對30a、30b、30c、30d。其中,該些第一訊號端子31與第二訊號端子32的中間 部分312、322均位於同一豎直平面P內,如第14圖所示。
如第9圖、第19圖所示,當該第三薄片型針座23與該第一、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1、22並排設置時,該接地端子33的接地主體部332位於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的一側,也即位於本創作訊號端子組件30(標號見於第14圖)的中間部分312、322的一側,從而在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的一側覆蓋整個中間部分312、322,以提供遮罩的作用。該接地端子33的這一列接地接觸部331與該訊號端子組件30的訊號接觸部311、321沿一垂向(Z軸)並排而設。該接地端子33的這一行接地尾部330(標號見於第19圖)則與該訊號端子組件30的訊號尾部以預定的排布模式向下伸出,以準備與第3圖所示的該電路板2連接。
請參照第14圖、第15圖所示,位於該第一薄片型針座21內的所有第一訊號端子31與位於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內的所有第二訊號端子32共同構成本創作訊號端子組件30。詳細來講,本創作訊號端子組件30包括多個耦合在一起的差分對30a-30d,在本實施例中,包括有四個差分對30a-30d。
現以其中一差分對30a為例介紹訊號端子的詳細結構。如第14圖所示,該第一訊號端子31的第一中間部分312與該第二訊號端子32的第二中間部分322均位於同一豎直平面P內,此時第一中間部分312與第二中間部分322側邊耦合在一起,從而降低習知技術中因寬邊耦合的電容效應產生的損耗。該第一訊號接觸部311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321的至少其中之一脫離該豎直平面P,使得該第一訊號接觸部311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321沿垂向(Z軸)平行排布,並且形成寬邊對寬邊的樣式。該第一訊號尾部310與該 第二訊號尾部320的至少其中之一脫離該豎直平面P,使得該第一訊號尾部310與該第二訊號尾部320在沿橫向(X軸)和垂向(Z軸)均錯開後即不共面也不共軸。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中間部分312與該第二中間部分322均大致呈L型。
如第14圖、第15圖、第17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差分對(如30a)的該第一訊號接觸部311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321沿相反的方向脫離該豎直平面P。例如,該第一訊號接觸部311朝向該豎直平面P的一側偏移,而該第二訊號接觸部321朝向該豎直平面P的另一側偏移,再藉一特殊結構調整二者之間的位置或間隔,使得該第一訊號接觸部311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321形成寬邊對寬邊的平行排布結構。
如第14圖、第15圖、第17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差分對(如30a)的該第一訊號尾部310與該第二訊號尾部320也是沿相反的方向脫離該豎直平面P。該第一訊號尾部310朝向該豎直平面P的一側偏移,而該第二訊號尾部320朝向該豎直平面的另一側偏移,再藉另一特殊結構調整二者之間的位置或間隔,從而使得該第一訊號尾部310與該第二訊號尾部320能夠與如第3圖所示的電路板上的導電通孔排列模式一致。
更詳細地,如第14圖、第15圖、第16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謂的特殊結構是指一頭部位置調整結構34和一尾部位置調整結構35。也即,每一差分對,如差分對30a的每一訊號端子31(32)均進一步包括有一頭部位置調整結構34(34’)和一尾部位置調整結構35(35’)。舉例來講,該第一訊號端子31的頭部位置調整結構34介於該第一中間部分312與該第一訊號接觸部311之間,用來改變該第一訊號接觸部311與該第一中間部分 312的相對位置,使得該第一訊號接觸部311脫離該第一中間部分312所在的豎直平面P。該尾部位置調整結構35介於該第一中間部分312與該第一訊號尾部310之間,用來改變該第一訊號尾部310與該第一中間部分312的相對位置,使得該第一訊號尾部310脫離該第一中間部分312所在的豎直平面。同樣地,該第二訊號端子32也是依靠其頭部位置調整結構34’和尾部位置調整結構35’來調整第二訊號接觸部321與第二訊號尾部320的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訊號端子31(32)的訊號接觸部311(321)均借助其頭部位置調整結構34(34’)調整其位置,而訊號尾部310(320)則均借助其尾部位置調整結構35(35’)調整其位置。惟,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根據需要,僅在一部分訊號端子上設置頭部位置調整結構34(34’)或/和尾部位置調整結構35(35’),也能夠實現每一差分對的兩訊號接觸部311(321)均沿縱向平行排布,而兩訊號尾部310(320)則沿橫向和垂向均錯開佈置。
在本實施例中,如第14圖、第15圖所示,該頭部位置調整結構34(34’)或該尾部位置調整結構35(35’)可以是一個或多個通過衝壓形成的向下或向上或朝向斜側的延伸段,還可以是一個或多個通過向左或向右折彎而成的彎曲段,又可以是一個由該延伸段與該彎曲段組合成的組合段。實際上,該些調整結構主要是用來保證相鄰的第一訊號端子與第二訊號端子的中間部分形成側邊耦合的同時,其訊號接觸部能夠與對接連接器實現對接功能,而其訊號尾部則以一定模式排布,從而與電路板電性連接。
如第13圖所示,在第一薄片型針座21中,該第一框架210還具有至少一鄰近該第一邊緣211設置的第一凸塊213,以及至少一鄰近該第 二邊緣212設置的第二凸塊214。在本實施例,該第一框架210具有一行沿該第一邊緣211設置的第一凸塊213,以及一列沿第二邊緣212設置的第二凸塊214,其中每一第一訊號端子31的尾部位置調整結構35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該第一凸塊213中,而該頭部位置調整結構34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該第二凸塊214中。同理,如第12圖所示,第二薄片型針座22的第二框架220也設置有基本相同的凸塊結構。所述第一凸塊213與第二凸塊214的數量係按照所述第一訊號端子31的數量而定。
本創作薄片型針座21(22)藉由設置該些凸塊213、214能夠極大地降低框架210(220)的厚度,以充分地將訊號端子31(32)的中間部分312(322)暴露於外,同時該些凸塊213、214還能夠提供一定的結構強度以固定該些訊號端子31(32)。如第9圖、第10圖、第11圖所示,當該第一薄片型針座21與該第二薄片型針座22相結合時,形成差分對的第一訊號端子31與第二訊號端子32的中間部分能夠側邊耦合在一起,並在二者之間以空氣(A)當介質,以進一步降低損耗。
如第8圖所示,藉由一連接片40,將該些薄片型針座21、22、23預先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完整的針座模組20。
在組裝時,如第6圖所示,將該針座模組20的前端沿著該絕緣外殼10的固定槽116插入該空腔110內;所有端子的前端(例如訊號接觸部及接地接觸部)均伸入相對應之端子收容槽122中,並暴露於相對應之電子卡接收槽120,以準備與待插入的電子卡(未圖示)電性連接;而所有端子的尾端(例如訊號尾部及接地尾部)均自該絕緣外殼10的敞開底部112伸出於外,以準備與如第3圖所示的電路板2電性連接。最後,藉如第5圖、第 6圖所示的一固定件50將該針座模組20固定在該絕緣外殼10中。
綜上所述,本創作高密度連接器1藉由在其絕緣外殼10上直接形成導引支架13,以同時實現對插頭連接器的導引與鎖扣功能;同時,該高密度連接器1還將訊號端子31、32設置為側邊耦合的差分對,以降低訊號傳輸的損耗,改善差分訊號傳輸性能。本創作薄片型針座藉由將兩個訊號針座21、22中的訊號端子31、32設置為中間部分312、322外露,並且在中間部分312、322藉空氣介質實現側邊耦合,以降低訊號傳輸的損耗,改善差分訊號傳輸性能。本創作訊號端子組件30藉由將第一訊號端子31與第二訊號端子32設置為側邊耦合的差分對,以降低訊號傳輸的損耗,改善差分訊號傳輸性能。

Claims (10)

  1. 一種高密度連接器,包括:一絕緣外殼,具有一基部、一自該基部之前表面向前延伸的對接部、以及一形成於該基部之頂面並向前延伸至該對接部上方的導引支架;其中該基部形成有一空腔;在該對接部之前表面形成至少一個電子卡接收槽以及兩排分佈於該電子卡接收槽的上下兩側的端子收容槽,該些端子收容槽與該空腔相連通;以及一針座模組,係安裝於該絕緣外殼中,且容納於該絕緣外殼的空腔中,該針座模組係由多個以並排結構設置的薄片型針座裝配而成;該些薄片型針座包括相鄰排布的第一薄片型針座、第二薄片型針座及第三薄片型針座,其中該第一薄片型針座與該第二薄片型針座係訊號針座,用來支撐多個訊號端子;該第三薄片型針座係接地針座,用來支撐至少一接地端子;該針座模組係以訊號針座-訊號針座-接地針座的反復模式配置,其中相鄰的兩個訊號針座組成一對,並且位於該兩相鄰的訊號針座中的訊號端子形成多個能夠側邊耦合的差分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密度連接器,其中該導引支架具有一設置一鎖扣結構的水平部及兩對稱位於該水平部兩側的豎直部,其中該水平部的後端與該基部之頂面相連接,而該水平部的前端則位於該對接部上方,由該水平部與該兩豎直部共同限定一位於該對接部上方的導引空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高密度連接器,其中該絕緣外殼還包括有兩個對稱形成於該基部的兩側並豎直延伸至與該基部的底面相平齊的支 柱,該兩支柱分別位於該兩豎直部的下方,並且在每一支柱的底面均形成有一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密度連接器,其中該第一薄片型針座包括有一第一框架及多個由該第一框架支撐的第一訊號端子,每個第一訊號端子均包括有一從該第一框架之第一邊緣伸出的第一訊號尾部、一從該第一框架之第二邊緣伸出的第一訊號接觸部、以及一位於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一訊號接觸部之間的第一中間部分;其中該第一中間部分係位於該第一框架的面對該第二薄片型針座的那一側,暴露於空氣中;以及該第二薄片型針座包括有一第二框架及多個由該第二框架支撐的第二訊號端子,每個第二訊號端子均包括有一從該第二框架之第一邊緣伸出的第二訊號尾部、一從該第二框架之第二邊緣伸出的第二訊號接觸部、以及一位於該第二訊號尾部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之間的第二中間部分;其中該第二中間部分係位於該第二框架的面對該第一薄片型針座的那一側,暴露於空氣中;其中該些第一訊號端子的第一中間部分與該些第二訊號端子的第二中間部分係位於同一豎直平面內,並且每一第一中間部分均與相對應之第二中間部分側邊耦合在一起,使得每一第一訊號端子均與相對應之第二訊號端子構成一個差分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高密度連接器,其中該第三薄片型針座包括有一第三框架及至少一由該第三框架支撐的接地端子,該接地端子具有一行從該第三框架的底邊緣伸出的接地尾部、一列從該第三框架的側邊緣伸出的接地接觸部、以及一位於接地尾部與接地接觸部之間的接地主 緣伸出的接地接觸部、以及一位於接地尾部與接地接觸部之間的接地主體部;其中該接地端子的接地主體部位於該第二薄片型針座一側以覆蓋位於該第一、二薄片型針座中的第一、第二中間部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高密度連接器,其中在每一差分對中,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借助一特殊結構脫離該豎直平面,使得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平行排布,並且形成寬邊對寬邊的樣式;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二訊號尾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借助另一特殊結構脫離該豎直平面,使得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二訊號尾部錯開佈置,且即不共面也不共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高密度連接器,其中在每一差分對中,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係沿相反的方向脫離該豎直平面;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二訊號尾部也是沿相反的方向脫離該豎直平面。
  8. 一種薄片型針座,包括依次並排設置的第一薄片型針座、第二薄片型針座及第三薄片型針座;其中該第一薄片型針座係一訊號針座,其包括有一第一框架及多個由該第一框架支撐的第一訊號端子,每個第一訊號端子均包括有一從該第一框架之第一邊緣伸出的第一訊號尾部、一從該第一框架之第二邊緣伸出的第一訊號接觸部、以及一位於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一訊號接觸部之間的第一中間部分;其中該第一中間部分位於一豎直平面內並暴露於空氣中;該第二薄片型針座係一訊號針座,其包括有一第二框架及多個由該第二框架支撐的第二訊號端子,每一第二訊號端子均包括有一從該第二框架 之第一邊緣伸出的第二訊號尾部、一從該第二框架之第二邊緣伸出的第二訊號接觸部、以及一位於該第二訊號尾部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之間的第二中間部分;其中該第二中間部分也位於該豎直平面內並暴露於空氣中,該第二中間部分能夠與相對應之第一中間部分側邊耦合在一起,從而使得每個第二訊號端子均能夠與相對應之第一訊號端子構成一個差分對;以及該第三薄片型針座係一接地針座,其包括有一第三框架及至少一由該第三框架支撐的接地端子,該接地端子具有一行從該第三框架的底邊緣伸出的接地尾部、一列從該第三框架的側邊緣伸出的接地接觸部、以及一位於接地尾部與接地接觸部之間的接地主體部;其中該接地主體部位於該第二薄片型針座的一側以覆蓋位於該第一、二薄片型針座中的第一、第二中間部分。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薄片型針座,其中在每一差分對中,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脫離該豎直平面,使得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平行排布,並且形成寬邊對寬邊的樣式;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二訊號尾部的至少其中之一脫離該豎直平面,使得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二訊號尾部錯開佈置,且即不共面也不共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薄片型針座,其中該第一訊號端子進一步包括有一頭部位置調整結構和一尾部位置調整結構,其中該頭部位置調整結構介於該第一中間部分與該第一訊號接觸部之間,用來改變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一中間部分的相對位置,使得該第一訊號接觸部脫離 該第一中間部分所在的豎直平面;該尾部位置調整結構介於該第一中間部分與該第一訊號尾部之間,用來改變該第一訊號尾部與該第一中間部分的相對位置,使得該第一訊號尾部脫離該第一中間部分所在的豎直平面;該第二訊號端子也進一步包括有一介於該第二中間部分與該第二訊號接觸部之間的頭部位置調整結構和一介於該第二中間部分與該第二訊號尾部之間的尾部位置調整結構。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1743B (zh) 背板連接器
US9837768B2 (en) Direct backplane connector
US9525245B2 (en) High density connector
US7785152B2 (en) High density connector having two-leveled contact interface
JP4188908B2 (ja) 差動信号コネクタ用端子組立体
US20090246980A1 (en)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1370915B (zh) 电连接器
KR20070117694A (ko) 고밀도의 강성 커넥터
JP2012502436A (ja) 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された端子配列をともなうコネクタ
TWI785492B (zh) 電連接器
TW202131559A (zh) 電連接器組合
CN201805026U (zh) 垂直连接器
US20190207337A1 (en) Wafer group and signal terminal assembly
US10446964B2 (en) High density connector and wafer group
US8662932B2 (en) Connector system using right angle, board-mounted connectors
CN108173033B (zh) 薄片型针座及信号端子组件
CN108183349B (zh) 高密度连接器及薄片型针座
TWM572080U (zh) 高密度連接器及薄片型針座
TWM572079U (zh) 薄片型針座及訊號端子組件
CN207651707U (zh) 薄片型针座及信号端子组件
US10230186B2 (en) Connector with dual card slots
TWM627688U (zh) 電連接器
TWI431858B (zh) 電連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