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71211U - Tibial locking bone plate and tibia locking plate group - Google Patents

Tibial locking bone plate and tibia locking plate group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71211U
TWM571211U TWM571211U TW M571211 U TWM571211 U TW M571211U TW M571211 U TWM571211 U TW M57121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ortion
bone plate
edge region
region
locking bo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Publication date

Links

Abstract

本創作為一種肱骨鎖定骨板,其為一長板體,該長板體包含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該第一端部具有本體區與外緣區,該本體區具有複數穿孔,該外緣區沿該本體區之外周邊延伸,且該本體區之厚度大於該外緣區之厚度;該第二端部具有主體區及邊緣區,該主體區具有複數穿孔,該邊緣區沿該主體區之外周邊延伸,且該主體區之厚度大於該邊緣區之厚度;其中,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相連接,且該第一端部之寬度大於該第二端部之寬度,藉此具有為低異物感、無區別左右手、高骨板強度、結構角度穩定且不易鬆脫,以克服傳統骨板造型死角,以此鎖定結構能固定每一碎骨,以提高骨肉癒合療效的鎖定骨板。

Description

肱骨鎖定骨板及肱骨鎖定骨板組
本創作為一種肱骨鎖定骨板,及用於固定近端外側肱骨碎骨之肱骨鎖定骨板組。
骨折係指骨組織之完整性及連續性受到破壞,屬常見之意外傷害。骨折雖然較少即刻危及生命,但癒合時間需時較長,一旦疏於照護,易造成傷口感染、患部癒合不佳、肌肉萎縮等症狀或後遺症。此外,臨床上常見之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 fracture),係導因於骨頭本身已產生不正常或病理性病變,例如:骨質疏鬆或骨頭因癌細胞擴散導致骨頭品質及結構變差;而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 或疲勞骨折(fatique fracture)則常見於運動選手或舞者。
骨折固定方法及骨材選擇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而日新月異,其中,骨板骨釘仍為最常用來治療骨折之內固定物,尤其是在粉碎性骨折、患有骨質疏鬆症之骨折、及靠近關節位置之骨折等,一般皆需要骨板骨釘等鋼材進行輔助,以加速骨折癒合。然而,當以骨板連接上、下斷骨,使外部力量傳遞上,由上方骨頭傳至骨板,再傳至下方骨頭時,骨板必須承受拉扯力道,因此骨釘或骨板可能因無法承受重量或應力而斷裂或鬆脫,故臨床上導致病患骨折無法順利癒合之情況屢見不鮮。
人體之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鎖骨、雙臂及手部骨頭共64塊,其中肱骨為雙臂之重要骨頭,並與肩胛骨共同構成肩關節,因雙臂之日常活動量大,且現行骨板,例如:台灣專利證書號M411218所示之肱骨骨板,不僅須區分左右手以貼合肱骨,且周圍未經切削處理,無法使各種病患安裝骨板後皆能順利加以適應,故如何兼顧骨板之穩固性及降低患者安裝骨板後之異物感,即屬重要之待解決問題。
本創作之目的為提供一種肱骨鎖定骨板,其更進一步為一種提高骨肉癒合療效之固定近端外側肱骨碎骨之肱骨鎖定骨板組。
本創作的另一目的為提供一種低異物感、無區別左右手、高骨板強度、結構角度穩定、不易鬆脫、克服傳統骨板造型死角,且其鎖定結構能固定每一碎骨,提高療效之新穎肱骨鎖定骨板及其肱骨鎖定骨板組。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肱骨鎖定骨板,其為一長板體,該長板體包含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該第一端部具有本體區與外緣區,該本體區具有複數穿孔,該外緣區沿該本體區之外周邊延伸,且該本體區之厚度大於該外緣區之厚度;該第二端部具有主體區及邊緣區,該主體區具有複數穿孔,該邊緣區沿該主體區之外周邊延伸,且該主體區之厚度大於該邊緣區之厚度;其中,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相連接,且該第一端部之寬度大於該第二端部之寬度。
較佳的,第一端部之外緣區形狀呈左右對稱。
較佳的,第二端部之邊緣區形狀呈左右對稱。
更佳的,上述外緣區及/或邊緣區經去稜角或切削處理。
較佳的,上述穿孔各自獨立地為主穿孔、副穿孔或通孔。
較佳的,該本體區在位於遠離該第二端部處具有兩個副穿孔,並以左右對稱之方式排列。
較佳的,該本體區在位於靠近該第二端部處具有單一主穿孔。
較佳的,該邊緣區在遠離該第一端部之末端處呈倒錐形或倒三角型。
較佳的,該第一端部靠近該第二端部之下外側面與遠離該第二端部之上外側面非位於同一平面,且兩平面間具有一夾角。
較佳的,該外緣區在該夾角處經去稜角或切削處理,且處理程度大於該外緣區其他部分。更佳的,該外緣區在該夾角處具有複數錐形、複數三角型或複數上窄下寬之多邊形。
本創作亦提供一種肱骨鎖定骨板組,其包含:一如前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以及複數骨釘,該等骨釘分別穿設於該肱骨鎖定骨板之穿孔。
本創作所述之「第一端部之外側面」與「第二端部之外側面」係分別指右臂肱骨朝向人體右手邊之側面,或左臂肱骨朝向人體左手邊之側面;此外,本創作之實施例僅描述及展示骨板經構型後,應用於病患之左上臂或右上臂,故設計用於左臂與右臂之構型互為鏡像。本創作所述之「上外側面」與「下外側面」係依人體結構以頭為上,足為下之方位加以界定,而以固定處接近人體頭部者為上,接近足部者下。此外,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理解,本創作之實施方式不以所列舉者為限。
本創作之優點在於,該骨板之復位孔較現有技術之肱骨骨板的通孔與肱骨外側之隆起部形狀更為吻合,能夠確實將肱骨碎骨固定於正確位置,提升提高骨肉癒合療效之復健效果,並透過邊緣薄型化之設計來降低骨板整體引發之異物感,本創作尤其適合女性或骨架較小之患者。
以下藉由圖式及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創作為達上述目的所使用的技術手段。
如圖1所示之前視圖,本創作為一種肱骨鎖定骨板10,其為一長板體,該長板體包含第一端部100及第二端部200,該第一端部100具有本體區110與外緣區120,該本體區110具有複數穿孔,該外緣區120沿該本體區110之外周邊延伸,且該本體區110之厚度大於該外緣區120之厚度;該第二端部200具有主體區210及邊緣區220,該主體區210具有複數穿孔,該邊緣區220沿該主體區210之外周邊延伸,且該主體區210之厚度大於該邊緣區220之厚度;其中,該第一端部100與該第二端部200相連接,該第一端部100之寬度大於該第二端部200之寬度,使第一端部100能以所具有的大面積包覆肱骨之結節,以及該第二端部200配合肱骨體或三角肌粗隆之長度,可調整長度以增加固定面積。
該第一端部100之外緣區120形狀呈左右對稱,且該第二端部200之邊緣區220形狀亦呈左右對稱。在另一實施例中,外緣區120及/或邊緣區220經去稜角、切邊或切削處理,以提升與肱骨之貼合度,強化骨肉癒合療效。
上述該本體區110的複數穿孔包括有各自獨立地為一主穿孔150、複數副穿孔151及複數通孔152。該主穿孔150為定位孔,該副穿孔151為可變角度孔或斜貫孔,即該副穿孔151的孔中心與該長板體的板面形成有一角度,使醫師在一許可角度範圍內,能依患者之碎骨情況選定角度,使骨釘以可欲角度穿設並固定於肱骨。在圖中所示的一實施例中,該副穿孔151為鎖孔,於其孔壁設有螺紋,配合骨釘上之螺紋,可增加副穿孔151與骨釘間之摩擦力,避免骨釘鬆脫。在另一實施例中,鎖孔的孔中心與長板體的板面所具有的角度亦能依患者之碎骨情況選定。
上述該本體區110在位於遠離該第二端部200處具有兩個副穿孔151,並以左右對稱之方式排列,且該本體區110在位於遠離該第二端部200處具有兩個通孔152,並以左右對稱之方式排列。該本體區110在位於靠近該第二端部200處具有單一主穿孔150。該本體區110在位於靠近該第二端部200處之副穿孔151以非對稱之方式排列,該本體區110在位於靠近該第二端部200處之通孔152以非對稱之方式排列。該主體區210之副穿孔151沿一直線排列,且相鄰之副穿孔151彼此以固定距離間隔排列。
該第二端部200之橫截面呈一梯型或上底為水平線,下底為一寬度比上底長之一弧線之多邊形,邊緣區220在遠離該第一端部100之末端處呈倒錐形或倒三角型。
如圖2之後視圖所示之肱骨鎖定骨板10,該肱骨鎖定骨板10之內側面呈平滑狀,且肱骨鎖定骨板10之總長L為70公釐至260公釐,較佳實施例為100公釐至243公釐,最佳實施例可為90公釐、103公釐、129公釐、155公釐、181公釐、207公釐或233公釐。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肱骨鎖定骨板10之總長L為90公釐時,第二端部200之副穿孔151數量為2至4個,較佳為3個;當總長L為103公釐時,第二端部200之副穿孔151數量為3至5個,較佳為4個;總長L為129公釐時,第二端部200之副穿孔151數量為5至7個,較佳為6個;總長L為155公釐時,第二端部200之副穿孔151數量為7至9個,較佳為8個;總長L為181公釐時,第二端部200之副穿孔151數量為9至11個,較佳為10個;總長L為207公釐時,第二端部200之副穿孔151數量為11至13個,較佳為12個;總長L為233公釐時,第二端部200之副穿孔151數量為13至15個,較佳為14個。
該第一端部100之寬度W1為15公釐至25公釐,較佳實施例為18至22公釐,最佳實施例為20公釐;該第二端部200之寬度W2為10至16公釐,較佳為12至14公釐,最佳為13公釐。
如圖3之立體圖所示之肱骨鎖定骨板10,該第一端部100遠離第二端部200之上外側面111與第二端部200之外側面211非位於同一平面。該第一端部100靠近該第二端部200之下外側面112與遠離該第二端部200之上外側面111非位於同一平面,且兩平面間具有一夾角,該第一端部100之外緣區120在夾角處122經去稜角、切邊或切削處理,且處理程度大於該外緣區120其他部分,並具有複數錐形、複數三角型或複數上窄下寬之多邊形,以提升與肱骨之貼合度,使骨肉更易於癒合。
從圖4及圖7可知,該第一端部100之內側面113與第二端部之內側面213各別內凹,以分別配合結節、肱骨體或三角肌粗隆之曲度。
從圖5之實施狀態參考圖可知,該第一端部100設於結節50之外側,該第二端部200設於肱骨體60,以提供肱骨碎骨全方位之固定。
如圖6之實施狀態參考圖所示,肱骨鎖定骨板組包含一肱骨鎖定骨板10以及複數骨釘30,該等骨釘30分別穿設於該肱骨鎖定骨板10之副穿孔151,第一端部100沿結節50外側之表面彎折或凹曲,骨釘30穿過副穿孔151並固定於結節50,且該副穿孔151為一可變角度孔或斜貫孔,使醫師在一許可角度範圍內,能依患者之碎骨情況選定角度,例如:θ 1 o、θ 2 o,使骨釘30以可欲角度穿設並固定於結節50,而不以與第一端部100沿結節50外側延伸之平面相互垂直之角度為限。在另一實施例中,骨釘30具有螺紋,且副穿孔151為一鎖孔,以增加副穿孔151與骨釘30間之摩擦力,避免骨釘30鬆脫。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理解,在不溢脫本創作之精神與範疇下,能對本創作進行單一或多重修改。因此,本創作意欲涵蓋屬於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同等物範疇內之修改、調整或變更。
10‧‧‧肱骨鎖定骨板
30‧‧‧骨釘
50‧‧‧結節
60‧‧‧肱骨體
100‧‧‧第一端部
110‧‧‧本體區
111‧‧‧第一端部之上外側面
112‧‧‧第一端部之下外側面
113‧‧‧第一端部之內側面
120‧‧‧外緣區
122‧‧‧夾角處
150‧‧‧主穿孔
151‧‧‧副穿孔
152‧‧‧通孔
200‧‧‧第二端部
210‧‧‧主體區
211‧‧‧第二端部之外側面
213‧‧‧第二端部之內側面
220‧‧‧邊緣區
L‧‧‧肱骨鎖定骨板之總長
W1‧‧‧第一端部之寬度
W2‧‧‧第二端部之寬度
圖1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前視圖。
圖2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後視圖。
圖3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4係本創作一實施例右後方視角之立體圖。
圖5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實施狀態參考圖。
圖6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穿設於副穿孔之骨釘的實施狀態參考圖。
圖7係本創作一實施例之仰視圖。

Claims (11)

  1. 一種肱骨鎖定骨板,其為一長板體,該長板體包含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該第一端部具有本體區與外緣區,該本體區具有複數穿孔,該外緣區沿該本體區之外周邊延伸,且該本體區之厚度大於該外緣區之厚度;該第二端部具有主體區及邊緣區,該主體區具有複數穿孔,該邊緣區沿該主體區之外周邊延伸,且該主體區之厚度大於該邊緣區之厚度;其中,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相連接,且該第一端部之寬度大於該第二端部之寬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其中該外緣區形狀呈左右對稱及/或該邊緣區形狀呈左右對稱。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其中該外緣區及/或該邊緣區經去稜角、切邊或切削處理。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其中該等穿孔包括有各自獨立地為主穿孔、副穿孔或通孔。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其中該本體區在位於遠離該第二端部處具有兩個副穿孔,並以左右對稱之方式排列。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其中該本體區在位於靠近該第二端部處具有單一主穿孔。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其中該邊緣區在遠離該第一端部之末端處呈倒錐形或倒三角型。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其中該第一端部靠近該第二端部之下外側面與遠離該第二端部之上外側面非位於同一平面,且兩平面間具有一夾角。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其中該外緣區在該夾角處經去稜角、切邊或切削處理,且處理程度大於該外緣區其他部分。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其中該外緣區在該夾角處具有複數錐形、複數三角型或複數上窄下寬之多邊形。
  11. 一種肱骨鎖定骨板組,其包含:一如請求項1至10項所述之肱骨鎖定骨板;以及複數骨釘,該等骨釘分別穿設於該肱骨鎖定骨板之穿孔。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96040A (en) Upper extremity bone plates
US20100217327A1 (en) Plate and system for lateral treatment of a fracture of the calcaneus
US8398687B2 (en) Volar plate fixation device
JP5996562B2 (ja) モジュラーフックプレート組立体
JP7208791B2 (ja) 骨プレートおよび骨プレートシステム
US20040116930A1 (en) Bone plates
EP3398545B1 (en) Implants for ankle syndesmosis treatment
KR20160056761A (ko) 후부 발목 결합 플레이트
WO1997047251A9 (en) Upper extremity bone plate
EP3013264B1 (en) Medial distal femur bone plate system
CA2951656C (en) Anterolateral calcaneal plate
US11730525B2 (en) Femoral nail with enhanced bone conforming geometry
TWM571211U (zh) Tibial locking bone plate and tibia locking plate group
Sapkota et al. Study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Distal Humerus in Children and Its Management with Lateral K-Wire Fixation.
CN217408943U (zh) 一种肱骨近端重建系统
TWI576085B (zh) 一種長骨固定裝置
CN219323481U (zh) 肱骨近端锁定板及肱骨骨折固定装置
JP3168257U (ja) 上腕骨の大結節用アナトミカルプレート
TWM551907U (zh) 一種用於脛骨骨折之髓內釘
CN211460476U (zh) 一种肱骨大结节骨折板
TWM537878U (zh) 一種橈骨近端固定裝置
RU2180814C1 (ru) Узел для фиксации повреждений лонного сочленения
TWM411217U (en) Heel bone plate and heel bone plate set
WO2018099040A1 (zh) 腓骨锁定板
Thakor et al. Study of operated fracture mid shaft clav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