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6415U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6415U
TWM566415U TW106213733U TW106213733U TWM566415U TW M566415 U TWM566415 U TW M566415U TW 106213733 U TW106213733 U TW 106213733U TW 106213733 U TW106213733 U TW 106213733U TW M566415 U TWM566415 U TW M56641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electrical connector
casing
shield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137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趙俊
Original Assignee
英屬開曼群島商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屬開曼群島商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屬開曼群島商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66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6415U/zh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分別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的兩排導電端子及包覆在所述絕緣本體外的遮蔽殼體,所述遮蔽殼體外設有外殼及設在所述電連接器前端的防水墊圈,所述電連接器後端點膠形成有膠水牆,所述防水墊圈靠近所述遮蔽殼體一端嵌設抵持於所述外殼內壁上,所述遮蔽殼體的外壁與所述外殼的內壁相互貼合配合,所述防水墊圈內壁靠近所述絕緣外殼一側或所述遮蔽殼體的外壁與所述外殼的內壁至少其中之一凹設有讓位槽,使其與防水墊圈間隔一定距離。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
本新型有關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是指一種適用於正反插的電連接器。
參照中國大陸新型第CN204167590號專利,公開了一種可正反插的防水插座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包括一絕緣本體、設在絕緣本體上的兩排導電端子及套設在絕緣本體外的金屬內殼。所述遮蔽殼體外包覆有絕緣殼體。所述絕緣殼體前埠外壁環設有防水圈。所述防水圈內壁光滑貼合在所述絕緣殼體外,外壁凸設有複數環形凸棱。
唯,上述絕緣殼體與金屬內殼之間存在細小空隙,在電連接器尾部點膠過程中,由於毛細現象,點膠時膠水沿所述空隙流至對端口堆積,從而影響對端口的防水墊圈組裝。
因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改進的電連接器來解決上述問題。
本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實現有效防水的電連接器。
本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分別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的兩排導電端子及包覆在所述絕緣本體外的遮蔽殼體,所述遮蔽殼體外設有外殼及設在所述電連接器前端的防水墊圈,所述電連接器後端點膠形成有膠水牆,所述防水墊圈靠近所述遮蔽殼體一端嵌設抵持於所述外殼內壁上,所述遮蔽殼體的外壁與所述外殼的內壁相互貼合配合,所述防水墊圈內壁靠近所述絕緣外殼一側或所述遮蔽殼體的外壁與所述外殼的內壁至少其中之一凹設有讓位槽,使其與防水墊圈間隔一定距離。
進一步,所述防水墊圈被夾持設置於外殼與遮蔽殼體之間,所述讓位槽設於所述外殼內壁朝向所述遮蔽殼體一側。
進一步,所述防水墊圈被夾持設置於外殼與遮蔽殼體之間,所述讓位槽設於所述遮蔽殼體外壁朝向所述外殼一側。
進一步,所述外殼為一絕緣外殼,所述絕緣外殼自其前端向後凹設形成有收容所述防水墊圈以使其夾持於所述絕緣外殼與所述遮蔽殼體之間的容納部,所述容納部與所述讓位槽相鄰且連通設置。
進一步,所述絕緣外殼的前端周緣處一體凸設有環狀部,所述容納部自所述環狀部向後凹設形成,所述防水墊圈具有環形主體部及凸設於所述環形主體部一側的環形突部。
進一步,所述環形突部收容於所述容納部內,所述環形主體部抵靠於所述環形突部前端。
進一步,所述環狀部兩側設有前後左右端通的貫穿孔,所述防水墊圈兩側設有向外延伸形成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卡合在所述貫穿孔內,前端卡持在所述貫穿孔前。
進一步,所述防水墊圈兩側設有位於所述凸起部後端且向後延伸形成的抵持部,所述抵持部卡持在所述貫穿孔後。
進一步,所述遮蔽殼體與所述外殼間形成的空隙與所述讓位槽貫通。
進一步,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分別固持所述兩排導電端子的第一絕緣本體和第二絕緣本體,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設於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和第二絕緣本體間的加強件,所述加強件後端設有固定部及設在所述固定部上的穿孔,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後端設有通孔,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後端設有穿過所述穿孔收容卡合在所述通孔內的扣持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新型電連接器在所述絕緣外殼內部對接埠處凹設一圈讓位槽,所述絕緣外殼與遮蔽殼體之間存在細小空隙,在電連接器尾部點膠過程中,由於毛細現象,點膠時膠水沿所述空隙流至對端口的讓位槽,從而以保證防水墊圈在組裝的時候不與溢出的膠水干涉,避免組裝移位而造成密封效果不好。
以下,將結合第一圖至第九圖介紹本新型電連接器100的第一實施方式。定義所述電連接器100與插頭連接器插接的端口為插接端。界定對接方向、橫斷方向及與對接方向和橫斷方向均垂直的豎直方向,所述對接方向與橫斷方向所在面構成水平面。
請參照第一圖至第九圖所示,本新型電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固持於絕緣本體1內的導電端子2、安裝於絕緣本體1內的加強件3、成型於絕緣本體1後端的膠水牆4、包覆於絕緣本體1外的遮蔽殼體5、套設於所述遮蔽殼體5外的絕緣外殼6及套設在所述絕緣外殼6端口的防水墊圈7。
請參照第五圖至第八圖所示,所述絕緣本體1包括一體成型的第一絕緣本體11、第二絕緣本體12及第三絕緣本體13。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包括第一基座111及自第一基座11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112。所述第一基座111包括水平延伸的平臺部114和自所述平臺部114向前傾斜延伸並連接所述第一舌板112的第一連接部113。所述平臺部114上開設有開口115以令部分導電端子2露出。所述第一舌板112上表面凸設有複數第一凸塊116,且其下表面前端凸設有複數突起117。所述第一基座111設有位於兩側且上下貫通的通孔118及位於兩側邊緣的抵接部119。所述第二絕緣本體12包括第二基座121及自第二基座12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板122。所述第二基座121具有傾斜延伸形成且與所述第二舌板122連接的第二連接部123。所述第二連接部123包括設在兩側且夾持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的第一連接部113的一對側部124及設在所述側部124頂部的一對直角部125。參閱第五圖所示,所述直角部125卡合所述平臺部114前端兩角。所述第二舌板122前端設有與所述突起117卡扣的卡扣部126,且其下表面設有複數第二凸塊127。所述第二基座121後端設有與所述通孔118對應配合的扣持部128。所述第三絕緣本體13包括第三基座131及自第三基座13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三舌板132。所述第三舌板132具有收容第一舌板112和第二舌板122的鏤空部133及位於兩側的固持槽134。所述第一基座111、第二基座121及第三基座131可統稱為基座。所述第一舌板112、第二舌板122及第三舌板132可統稱為舌板。
所述導電端子2包括固持於第一絕緣本體11上的第一端子21及固持於第二絕緣本體12上的第二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包括露出第一舌板112上表面的第一接觸部211及自所述絕緣本體1的第一基座111底部向外延伸出的第一焊接部212。所述第二端子22包括露出第二舌板122下表面的第二接觸部221及延伸出第二絕緣本體12外的第二焊接部222。位於兩側的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分別自所述舌板側緣部分露出。
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沿前後延伸的中軸對稱分佈,分別包括四根向前突出的電力端子和八根位置稍後的端子。位於兩側的兩根電力端子用於接地,而中部的兩根電力端子用於提供電源。八根位置稍後的端子中包括分列兩側的四根高速差分端子、位於中央的兩根低速差分端子及分列一對差分端子兩旁的兩根控制用端子。所述第一端子21的第一接觸部211和第二端子22的第二接觸部221為上下對應設置,而第一端子21的第一焊接部212和第二端子22的第二焊接部222分別位於同一平面內。從而,不管對接連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時,均能夠保證電連接器100的第一接觸部211和第二接觸部221與對接連接器的對應接觸部正確且對位的電性連接。
參閱第七圖和第八圖所示,所述加強件3包括固持於第一絕緣本體11的第一舌板112與第二絕緣本體12的第二舌板122之間的第一支撐部31、設於所述第一基座111和第二基座121之間的第二支撐部32及連接所述第一支撐部31和第二支撐部32的第三連接部33。所述第三連接部33中部開設有通孔30容納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和第二絕緣本體12相對面接觸。所述第二支撐部32後端向下彎折延伸形成有一對焊腳34。所述焊腳34後設有夾持於所述第一基座111和第二基座121之間的固定部35。參閱第四圖所示,所述固定部35上設有穿孔36以容納所述絕緣本體1的扣持部128穿過並收容至所述通孔118內,令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第二絕緣本體12及加強件3穩定固持。
參閱第四圖至第九圖所示,所述膠水牆4為灌膠成型於所述絕緣本體1後包裹所述導電端子2露出開口115的部分,從而填充所述絕緣本體1的空隙,進而密封所述絕緣本體1的第三基座131與所述遮蔽殼體5之間的空隙。
參閱第一圖至第六圖所示,所述遮蔽殼體5對接框口呈圓角矩形,包括上下相對設置的頂壁51與底壁52及連接所述頂壁51與底壁52的一對側壁53。所述頂壁51向後延伸形成有延伸壁54。所述底壁52後端設有向上彎折延伸而成的第一固定腳521。所述一對側壁53上設有向內延伸形成的第二固定腳531。所述第一固定腳521和所述延伸壁54高於所述頂壁51且所述延伸壁54兩側設有向下彎折延伸形成的第三固定腳541。所述第三固定腳541沿對接方向延伸並在橫斷方向上夾持所述第一絕緣本體11的第一基座111兩側。所述第三固定腳後端設有臺階部542。參閱第二圖所示,所述加強件3的固定部35貼合在所述絕緣本體1的第一基座111下表面,所述臺階部542抵接在所述固定部35上,參閱第三圖所示,所述絕緣本體1的抵接部119抵接在所述延伸壁54後端,以加強固定所述遮蔽殼體5和加強件3、絕緣本體1。
參閱第一圖至第九圖所示,所述絕緣外殼6包括圓筒式主體部61及自所述主體部61兩側向外水平延伸形成的一對定位臂62。所述主體部61插接埠具有前端壁611及環狀部63。所述環狀部63較所述主體部61的埠大並與所述主體部61的前端壁611形成容納部60。所述環狀部63兩側設有前後左右端通的貫穿孔631。所述貫穿孔631與所述容納部60貫通。所述主體部61後端口為矩形框口,以令所述絕緣本體1的第二基座121卡合於所述主體部61內部,並且被膠水牆4完全密封所述主體部61後埠,填充所述絕緣本體1與所述絕緣外殼6之間的空隙。參閱第三圖和第九圖所示,所述主體部61凹設有位於所述前端壁611前的讓位槽64。所述讓位槽64槽口一側朝向所述遮蔽殼體5外表面,另一側朝向所述防水墊圈7。所述絕緣外殼6與遮蔽殼體5之間存在細小空隙,在電連接器100尾部點膠過程中,由於毛細現象,點膠時膠水沿所述空隙流至對端口的讓位槽64,從而以保證防水墊圈7在組裝的時候不與溢出的膠水干涉,避免組裝移位而造成密封效果不好。
所述防水墊圈7成圓環狀,內表面光滑而外表面凸設有複數凸棱以與對接連接器干涉加強防水效果。所述防水墊圈7兩側設有向外延伸形成的凸起部71及設於所述凸起部71後端且向後延伸形成的抵持部72。所述防水墊圈7套設在所述絕緣外殼6上,並收容在所述絕緣外殼6的容納部60內。參閱第一圖和第二圖所示,所述防水墊圈7套設在所述絕緣外殼6上後,所述凸起部71卡合在所述貫穿孔631內,前端卡持在所述貫穿孔631前,所述抵持部72卡持在所述貫穿孔後,以令所述防水墊圈7穩定安裝在所述絕緣外殼6上。所述防水墊圈7嵌設抵持於所述絕緣外殼6內壁上的部分具有貼合抵接所述絕緣外殼6內壁的外邊緣73及貼合抵接所述遮蔽殼體5外壁的內邊緣74。所述防水墊圈7具有環形主體部75及凸設於所述環形主體部75一側的環形突部76。所述環形突部76收容於所述容納部60內,所述環形主體部75抵靠於所述環形突部76前端。
參閱第十圖 所示,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所述絕緣外殼6’上不設置讓位槽而在所述遮蔽殼體5’外壁上設置複數讓位槽55’,亦能達到上述功效。在尾部點膠過程中,由於毛細現象,點膠時膠水沿所述空隙流至對端口的讓位槽55’,從而以保證防水墊圈7’在組裝的時候不與溢出的膠水干涉,避免組裝移位而造成密封效果不好。
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絕緣外殼6、6’亦可由其他材質的殼體替代。
參閱第十一圖 所示,在第三實施方式中,電連接器100’’與所述電連接器100基本一致,所述防水墊圈7內部後端凹設有一圈讓位槽70’’。所述絕緣外殼6與遮蔽殼體5之間存在細小空隙,在電連接器100尾部點膠過程中,由於毛細現象,點膠時膠水沿所述空隙流至對端口的讓位槽70’’,從而以保證防水墊圈7在組裝的時候不與溢出的膠水干涉,避免組裝移位而造成密封效果不好。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絕緣外殼6亦可替換為金屬殼體,且統稱為外殼。
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的部分實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本新型說明書而對本新型技術方案採取的任何等效的變化,均為本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100、100’、100’’‧‧‧電連接器
1‧‧‧絕緣本體
11‧‧‧第一絕緣本體
111‧‧‧第一基座
112‧‧‧第一舌板
113‧‧‧第一連接部
114‧‧‧平臺部
115‧‧‧開口
116‧‧‧第一凸塊
117‧‧‧突起
118‧‧‧通孔
119‧‧‧抵接部
12‧‧‧第二絕緣本體
121‧‧‧第二基座
122‧‧‧第二舌板
123‧‧‧第二連接部
124‧‧‧側部
125‧‧‧直角部
126‧‧‧卡扣部
127‧‧‧第二凸塊
128‧‧‧扣持部
13‧‧‧第三絕緣本體
131‧‧‧第三基座
132‧‧‧第三舌板
133‧‧‧鏤空部
134‧‧‧固持槽
2‧‧‧導電端子
21‧‧‧第一端子
211‧‧‧第一接觸部
212‧‧‧第一焊接部
22‧‧‧第二端子
221‧‧‧第二接觸部
222‧‧‧第二焊接部
3‧‧‧加強件
30‧‧‧通孔
31‧‧‧第一支撐部
32‧‧‧第二支撐部
33‧‧‧第三連接部
34‧‧‧焊腳
35‧‧‧固定部
36‧‧‧穿孔
4‧‧‧膠水牆
5、5’‧‧‧遮蔽殼體
51‧‧‧頂壁
52‧‧‧底壁
521‧‧‧第一固定腳
53‧‧‧側壁
531‧‧‧第二固定腳
54‧‧‧延伸壁
541‧‧‧第三固定腳
542‧‧‧臺階部
6、6’‧‧‧絕緣外殼
60‧‧‧容納部
61‧‧‧主體部
611‧‧‧前緣壁
62‧‧‧定位臂
63‧‧‧環狀部
631‧‧‧貫穿孔
64、55’、70’’‧‧‧讓位槽
7‧‧‧防水墊圈
71‧‧‧凸起部
72‧‧‧抵持部
73‧‧‧外邊緣
74‧‧‧內邊緣
75‧‧‧環形主體部
76‧‧‧環形突部
第一圖係本新型電連接器 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二圖係第一圖自另一方向看之立體組合圖。
第三圖係本新型電連接器第一實施例取出防水墊圈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四圖係第三圖自另一方向看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五圖係第三圖進一步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係第五圖自另一方向看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七圖係本新型電連接器第一實施例之絕緣本體和導電端子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八圖係第七圖自另一方向看之部分立體分解圖。
第九圖係本新型電連接器第一實施例沿第一圖之IX-IX線之剖面圖。
第十圖係本新型電連接器第二實施例之剖面圖。
第十一圖係本新型電連接器第三實施例之剖面圖。

Claims (10)

  1. 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分別固持於所述絕緣本體的兩排導電端子及包覆在所述絕緣本體外的遮蔽殼體,所述遮蔽殼體外設有外殼及設在所述電連接器前端的防水墊圈,所述電連接器後端點膠形成有膠水牆,其中,所述防水墊圈靠近所述遮蔽殼體一端嵌設抵持於所述外殼內壁上,所述遮蔽殼體的外壁與所述外殼的內壁相互貼合配合,所述防水墊圈內壁靠近所述絕緣外殼一側或所述遮蔽殼體的外壁與所述外殼的內壁至少其中之一凹設有讓位槽,使其與防水墊圈間隔一定距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防水墊圈被夾持設置於外殼與遮蔽殼體之間,所述讓位槽設於所述外殼內壁朝向所述遮蔽殼體一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防水墊圈被夾持設置於外殼與遮蔽殼體之間,所述讓位槽設於所述遮蔽殼體外壁朝向所述外殼一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為一絕緣外殼,所述絕緣外殼自其前端向後凹設形成有收容所述防水墊圈以使其夾持於所述絕緣外殼與所述遮蔽殼體之間的容納部,所述容納部與所述讓位槽相鄰且連通設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絕緣外殼的前端周緣處一體凸設有環狀部,所述容納部自所述環狀部向後凹設形成,所述防水墊圈具有環形主體部及凸設於所述環形主體部一側的環形突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環形突部收容於所述容納部內,所述環形主體部抵靠於所述環形突部前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環狀部兩側設有前後左右端通的貫穿孔,所述防水墊圈兩側設有向外延伸形成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卡合在所述貫穿孔內,前端卡持在所述貫穿孔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防水墊圈兩側設有位於所述凸起部後端且向後延伸形成的抵持部,所述抵持部卡持在所述貫穿孔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遮蔽殼體與所述外殼間形成的空隙與所述讓位槽貫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分別固持所述兩排導電端子的第一絕緣本體和第二絕緣本體,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設於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和第二絕緣本體間的加強件,所述加強件後端設有固定部及設在所述固定部上的穿孔,所述第一絕緣本體後端設有通孔,所述第二絕緣本體後端設有穿過所述穿孔收容卡合在所述通孔內的扣持部。
TW106213733U 2016-11-29 2017-09-15 電連接器 TWM5664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94608.0U CN206271952U (zh) 2016-11-29 2016-11-29 电连接器
??201621294608.0 2016-1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6415U true TWM566415U (zh) 2018-09-01

Family

ID=59042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13733U TWM566415U (zh) 2016-11-29 2017-09-15 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71952U (zh)
TW (1) TWM56641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23277B (zh) * 2016-11-29 2019-12-2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9698440A (zh) * 2017-10-20 2019-04-3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71952U (zh) 2017-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0114B (zh) 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TWI631780B (zh) 電連接器
TWI739908B (zh) 電連接器
TW201742325A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TW201743513A (zh) 電連接器
TWM577190U (zh) 板對板連接器
TW201324966A (zh) 插座連接器
TWI760485B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TWM552690U (zh) 電連接器
TWI728182B (zh) 電連接器
TWI769256B (zh) 電連接器
TWI738865B (zh) 電連接器
JP2017208321A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M498391U (zh) 電連接器
TWM496876U (zh) 電連接器
TW201725799A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TW201822413A (zh) 電連接器
TW201843889A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TW201733218A (zh) 電連接器
TWM552691U (zh) 電連接器
TWM563678U (zh) 電連接器
TWM566415U (zh) 電連接器
TWM506402U (zh) 插座連接器
TWI685153B (zh) 電連接器
TW201740634A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