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5991U - Zipper head combination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Zipper head combination structu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5991U
TWM565991U TW106217524U TW106217524U TWM565991U TW M565991 U TWM565991 U TW M565991U TW 106217524 U TW106217524 U TW 106217524U TW 106217524 U TW106217524 U TW 106217524U TW M565991 U TWM565991 U TW M5659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elastic
width
section
bas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17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於寳
Original Assignee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17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5991U/zh
Priority to CN201721824283.7U priority patent/CN207898052U/zh
Publication of TWM5659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5991U/zh

Link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公開一種拉鍊頭組合結構。拉鍊頭組合結構包括滑動組件以及拉動件。滑動組件具有基底部、第一側擋部、第二側擋部、基座部、彈性件以及鎖鉤件。基座部具有至少一卡固凸塊。卡固凸塊的內表面相對於基座部的內表面傾斜一可調整角度。鎖鉤件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過貫穿式定位開口的定位部,並且鎖鉤件的另外一末端上具有一固持部。藉此,固持部會被至少一卡固凸塊的一下側端面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而不會受到可調整角度的改變而變動。

Description

拉鍊頭組合結構
本創作涉及一種組合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拉鍊頭組合結構。
常見服裝的基本拉合元件不外乎使用鈕釦或拉鍊結構。相較於鈕釦,使用拉鍊結構擁有更好的使用性以及較為堅固的結構特性,一般拉鍊結構具有一拉鍊頭以及一拉鍊帶,拉鍊頭主要配合拉鍊帶做為拉鍊結構進行往復拉動的連結元件,使得拉鍊結構應用在服飾以及配件將更為普及。然而,先前技術的拉鍊結構的拉鍊頭、彈性件與鎖鉤件不管是個別或是兩兩在配合上仍然有改善的空間。
本創作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拉鍊頭組合結構。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創作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拉鍊頭組合結構,其包括:一滑動組件以及一拉動件。所述滑動組件包括一滑動件、一彈性件以及一鎖鉤件,且所述滑動件具有一基底部、一第一側擋部、一第二側擋部以及一基座部,其中,所述第一側擋部與所述第二側擋部分別從所述基底部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側擋部與所述第二側擋部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前端部,所述基座部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後端部,所述基座部具有一位於所述第一側擋部與所述第二側擋部之間的貫穿式定位開口,且所述彈性件設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以彈性頂抵所述鎖鉤件。 所述拉動件可活動地與所述鎖鉤件相互配合。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至少一卡固凸塊以及至少一鄰近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塊的貫穿開口,所述卡固凸塊的一內表面從所述基座部的一內表面向內延伸,所述卡固凸塊的所述內表面相對於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內表面傾斜一可調整角度,且所述卡固凸塊具有一上側端面、一與所述上側端面相對設置的下側端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上側端面與所述下側端面之間的前端面。其中,所述鎖鉤件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過所述貫穿式定位開口的定位部,所述鎖鉤件的另外一末端上具有一固持部,且所述固持部被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塊的所述下側端面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而不會受到所述可調整角度的改變而變動。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其能通過“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塊的所述內表面相對於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內表面傾斜一可調整角度”以及“所述固持部被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塊的所述下側端面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的技術方案,以使得所述固持部不會受到所述可調整角度的改變而變動。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創作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創作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創作加以限制。
Z‧‧‧拉鍊頭組合結構
1‧‧‧滑動組件
A‧‧‧滑動件
10‧‧‧基底部
101‧‧‧前端部
102‧‧‧後端部
11‧‧‧第一側擋部
12‧‧‧第二側擋部
13‧‧‧基座部
13001‧‧‧外表面
13002‧‧‧內表面
1301‧‧‧前固持段
W1’‧‧‧寬度
1302‧‧‧後固持段
W2’‧‧‧寬度
1303‧‧‧中間固持段
W3’‧‧‧寬度
1304‧‧‧輔助固持段
130‧‧‧貫穿式定位開口
131‧‧‧第一容置凹槽
132‧‧‧第二容置凹槽
133‧‧‧卡固凸塊
1330‧‧‧內表面
1331‧‧‧上側端面
1332‧‧‧下側端面
1333‧‧‧前端面
134‧‧‧貫穿開口
13A‧‧‧外凹槽
13B‧‧‧內凹槽
θ‧‧‧可調整角度
14‧‧‧鎖鉤件
H‧‧‧均等的厚度
140‧‧‧定位部
1400‧‧‧閃避切邊
141‧‧‧固持部
15‧‧‧彈性件
151‧‧‧第一固定部
h1‧‧‧厚度
1511‧‧‧前固定段
W11‧‧‧寬度
1512‧‧‧後固定段
W12‧‧‧寬度
15121‧‧‧第一固定段
h11‧‧‧厚度
15122‧‧‧第二固定段
h12‧‧‧厚度
1513‧‧‧中間固定段
W13‧‧‧寬度
152‧‧‧彈性部
h2‧‧‧厚度
W2‧‧‧寬度
153‧‧‧頂抵部
h3‧‧‧厚度
W3‧‧‧寬度
1530‧‧‧斜傾倒角
154‧‧‧第二固定部
h4‧‧‧厚度
W4‧‧‧寬度
1540‧‧‧卡固體
155‧‧‧裸露部
h5‧‧‧厚度
W5‧‧‧寬度
2‧‧‧拉動件
20‧‧‧末端部
21‧‧‧可活動件
圖1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彈性件尚未被基座部的頂部所鉚接而卡固)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的滑動件(基座部的頂部尚未進行鉚接)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的俯視組合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的彈性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的彈性件的俯視示意圖。
圖6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的彈性件的仰視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彈性件已經被基座部的頂部所鉚接而卡固)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8為圖7的VIII-VIII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的拉鍊頭組合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的拉鍊頭組合結構的鎖鉤件被向上拉動前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創作的拉鍊頭組合結構的鎖鉤件被向上拉動後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12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彈性件尚未被基座部的頂部所鉚接而卡固)的分解示意圖。
圖13為本創作的滑動件(基座部的頂部尚未進行鉚接)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14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彈性件已經被基座部的頂部所鉚接而卡固)的組合示意圖。
圖15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的彈性件的側視示意圖。
圖16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的彈性件的俯視示意圖。
圖17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的彈性件的仰視示意圖。
圖18為本創作的滑動組件(彈性件已經被基座部的頂部所鉚接而卡固)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圖19為圖18的XIX-XIX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0為本創作的拉鍊頭組合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1為本創作的拉鍊頭組合結構的鎖鉤件被向上拉動前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22為本創作的拉鍊頭組合結構的鎖鉤件被向上拉動後的部分剖面示意圖。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創作所公開有關“拉 鍊頭組合結構”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創作的優點與效果。本創作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創作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予以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創作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圍。
[第一實施例]
請參閱圖1至圖8所示,本創作提供一種滑動組件1(或稱拉頭組件、拉鍊頭組件),其包括:一基底部10、一第一側擋部11、一第二側擋部12、一基座部13、一鎖鉤件14以及一彈性件15,其中基底部10、第一側擋部11、第二側擋部12以及基座部13構成一滑動件A。
配合圖1、圖7以及圖8所示,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分別從基底部10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並且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前端部101。另外,基座部13設置在基底部1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後端部102,並且基座部13具有一位於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之間的貫穿式定位開口130。此外,彈性件15設置在基座部13上以彈性頂抵鎖鉤件14,並且彈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固定部151、一從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彈性部152以及一從彈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頂抵鎖鉤件14的頂抵部153。再者,鎖鉤件14可活動地設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動地接觸彈性件15的頂抵部153,鎖鉤件14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過貫穿式定位開口130的定位部140,並且鎖鉤件14的另外一末端上具有一固持部141。
值得注意的是,配合圖1、圖2以及圖8所示,基座部13具 有至少一卡固凸塊133以及至少一鄰近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貫穿開口134,並且卡固凸塊133的一內表面1330從基座部13的一內表面13002向內延伸。另外,卡固凸塊133的內表面1330相對於基座部13的內表面13002傾斜一可調整角度θ,並且卡固凸塊133具有一上側端面1331、一與上側端面1331相對設置的下側端面1332以及一連接於上側端面1331與下側端面1332之間的前端面1333。藉此,固持部141會被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下側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而不會受到可調整角度θ的改變而變動。也就是說,不管可調整角度θ會被如何的調整或者改變(例如在形成卡固凸塊133時的打孔力道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可調整角度θ),固持部141會被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下側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也就是說,固持部141會持續接觸到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下側端面1332而進行一預定角度的旋轉),但固持部141並不會因為可調整角度θ的調整或者改變而產生偏移的問題,其原因是,可調整角度θ的調整都是在一水平面上進行,而並非在垂直面上。
舉例來說,如圖2所示,基座部13的外表面13001上具有至少一外凹槽13A,基座部13的內表面13002上具有至少一內凹槽13B,並且至少一卡固凸塊133從至少一外凹槽13A與至少一內凹槽13B向內延伸而出。藉此,由於至少一外凹槽13A與至少一內凹槽13B會預先成形成基座部13的外表面13001與內表面13002上,所以基座部13位於外表面13001與內表面13002之間的材料厚度即可有效縮小(亦即材料被打薄而縮小厚度),以使得本創作可輕易通過機械打點的方式,來同時形成至少一卡固凸塊133與貫穿開口134。然而,本創作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再舉例來而,本創作可省略至少一內凹槽13B的使用,而使得至少一卡固凸塊133只會從至少一外凹槽13A向內延伸而出。或者,本創作可省略至少一外凹槽13A的使用,而使得至少一卡固凸塊133只 會從至少一內凹槽13B向內延伸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如圖4所示,彈性部152的厚度h2會小於固定部151的厚度h1,以用於增加彈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彈性係數以及彈性力,藉此以避免彈性部152產生彈性疲乏或者塑性形變,而能有效提升彈性件15的使用壽命。另外,配合圖4、圖6以及圖8所示,頂抵部153的一末端上具有一能滑動地接觸鎖鉤件14的斜傾倒角1530,以用於增加頂抵部153與鎖鉤件14之間的接觸面積。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圖5以及圖6所示,固定部151具有一前固定段1511、一連接於彈性部152的後固定段1512以及一連接於前固定段1511以及後固定段1512之間的中間固定段1513。關於彈性件15的寬度,如圖5所示,後固定段1512的寬度W12會小於前固定段1511的寬度W11,並且中間固定段1513的寬度W13會從前固定段1511往後固定段1512漸漸縮小。如圖6所示,彈性部152的寬度W2會遠小於後固定段1512的寬度W12,以用於增加彈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彈性係數以及彈性力,藉此以避免彈性部152產生彈性疲乏或者塑性形變,而能有效提升彈性件15的使用壽命。另外,頂抵部153的寬度W3會大於彈性部152的寬度W2,以用於增加彈性件15與鎖鉤件14之間的接觸面積。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以及圖4所示,後固定段1512具有一連接於中間固定段1513的第一固定段15121以及一連接於第一固定段15121與彈性部152之間的第二固定段15122。關於彈性件15的厚度,如圖4所示,彈性部152的厚度h2會小於後固定段1512的第一固定段15121的厚度h11以及第二固定段15122的厚度h12,並且第二固定段15122的厚度h12會從第一固定段15121往彈性部152漸漸縮小。另外,彈性部152的厚度h2與頂抵部153的厚度h3會大致上相同。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以及圖3所示,基座部13具有一用於固定前固定段1511的前固持段1301、一用於固定後固定段1512的後固持段1302以及一連接於前固持段1301與後固持段1302之間以用於固定中間固定段1513的中間固持段1303。另外,如圖3所示,後固持段1302的寬度W2’會小於前固持段1301的寬度W1’,並且中間固持段1303的寬度W3’會從前固持段1301往後固持段1302漸漸縮小。由於中間固持段1303的寬度W3’與後固持段1302的寬度W2’都會比前固持段1301的寬度W1’小,所以可以有效降低基座部13與衣物之間的摩擦力,藉此以增加滑動組件1與衣物之間在滑動配合上的順滑度。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7以及圖8所示,如圖8所示,鎖鉤件14的固持部141會被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下側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所以鎖鉤件14就將固持部141做為一轉軸來進行向上移動(如圖11所示)或者向下移動(如圖10所示)。
請參閱圖1以及圖9至圖11所示,本創作提供一種拉鍊頭組合結構Z,其包括:一滑動組件1以及一拉動件2(或稱拉片)。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分別從基底部10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並且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前端部101。另外,基座部13設置在基底部1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後端部102,並且基座部13具有一位於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之間的貫穿式定位開口130。此外,彈性件15設置在基座部13上以彈性頂抵鎖鉤件14,並且彈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固定部151、一從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彈性部152以及一從彈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頂抵鎖鉤件14的頂抵部153。再者,鎖鉤件14可活動地設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動地接觸彈性件15的頂抵部153,並且鎖鉤件14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過貫穿式定位開口130的定位部140。另 外,拉動件2可活動地與鎖鉤件14相互配合。舉例來說,拉動件2的其中一末端部20具有一可活動地與鎖鉤件14相互配合的可活動件21。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拉鍊頭組合結構Z,其可通過“設置在基座部13上”以及“彈性件15設置在基座部13內且位於與鎖鉤件14之間”的設計,以使得鎖鉤件14可活動地設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動地接觸彈性件15。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12至圖19所示,本創作提供一種滑動組件1(或稱拉頭組件、拉鍊頭組件),其包括:一基底部10、一第一側擋部11、一第二側擋部12、一基座部13、一鎖鉤件14以及一彈性件15,並且基底部10、第一側擋部11、第二側擋部12以及基座部13可構成一滑動件A。
配合圖12、圖18以及圖19所示,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分別從基底部10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並且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前端部101。另外,基座部13設置在基底部1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後端部102,並且基座部13具有一位於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之間的貫穿式定位開口130。此外,彈性件15設置在基座部13上以彈性頂抵鎖鉤件14,並且彈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二固定部154、一連接於第一固定部151與第二固定部154之間且裸露在基座部13的外部的裸露部155、一從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彈性部152以及一從彈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頂抵鎖鉤件14的頂抵部153。再者,鎖鉤件14可活動地設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動地接觸彈性件15的頂抵部153,並且鎖鉤件14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 穿過貫穿式定位開口130的定位部140。值得一提的是,鎖鉤件14具有一均等的厚度H,並且鎖鉤件14的定位部140的其中一側面具有一閃避切邊1400。
值得注意的是,配合圖12、圖13以及圖19所示,基座部13具有至少一卡固凸塊133以及至少一鄰近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貫穿開口134,並且卡固凸塊133的一內表面1330從基座部13的一內表面13002向內延伸。另外,卡固凸塊133的內表面1330相對於基座部13的內表面13002傾斜一可調整角度θ,並且卡固凸塊133具有一上側端面1331、一與上側端面1331相對設置的下側端面1332以及一連接於上側端面1331與下側端面1332之間的前端面1333。藉此,固持部141會被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下側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而不會受到可調整角度θ的改變而變動。也就是說,不管可調整角度θ會被如何的調整或者改變(例如在形成卡固凸塊133時的打孔力道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可調整角度θ),固持部141會被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下側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也就是說,固持部141會持續接觸到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下側端面1332而進行一預定角度的旋轉),但固持部141並不會因為可調整角度θ的調整或者改變而產生偏移的問題,其原因是,可調整角度θ的調整都是在一水平面上進行,而並非在垂直面上。
舉例來說,如圖13所示,基座部13的外表面13001上具有至少一外凹槽13A,基座部13的內表面13002上具有至少一內凹槽13B,並且至少一卡固凸塊133從至少一外凹槽13A與至少一內凹槽13B向內延伸而出。藉此,由於至少一外凹槽13A與至少一內凹槽13B會預先成形成基座部13的外表面13001與內表面13002上,所以基座部13位於外表面13001與內表面13002之間的材料厚度即可有效縮小(亦即材料被打薄而縮小厚度),以使得本創作可輕易通過機械打點的方式,來同時形成至少一卡固凸塊 133與貫穿開口134。然而,本創作不以上述所舉的例子為限。再舉例來而,本創作可省略至少一內凹槽13B的使用,而使得至少一卡固凸塊133只會從至少一外凹槽13A向內延伸而出。或者,本創作可省略至少一外凹槽13A的使用,而使得至少一卡固凸塊133只會從至少一內凹槽13B向內延伸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如圖15所示,彈性部152的厚度h2會小於第一固定部151的厚度h1,以用於增加彈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彈性係數以及彈性力,藉此以避免彈性部152產生彈性疲乏或者塑性形變,而能有效提升彈性件15的使用壽命。另外,第一固定部151的厚度h1、第二固定部154的厚度h4以及裸露部155的厚度h5大致上都會相同,並且頂抵部153的一末端上具有一斜傾倒角1530。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2、圖16以及圖17所示,第一固定部151具有一前固定段1511、一連接於彈性部152的後固定段1512以及一連接於前固定段1511與後固定段1512之間的中間固定段1513。關於彈性件15的寬度,如圖16所示,後固定段1512的寬度W12會小於前固定段1511的寬度W11,並且中間固定段1513的寬度W13會從前固定段1511往後固定段1512漸漸縮小。彈性部152的寬度W2會遠小於後固定段1512的寬度W12,以用於增加彈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彈性係數以及彈性力,藉此以避免彈性部152產生彈性疲乏或者塑性形變,而能有效提升彈性件15的使用壽命。另外,如圖17所示,頂抵部153的寬度W3會大於或者大致上等於彈性部152的寬度W2。當頂抵部153的寬度W3大於彈性部152的寬度W2時,彈性件15與鎖鉤件14之間的接觸面積就會增加。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圖16以及圖17所示,頂抵部153的寬度W3與裸露部155的寬度W5會大致相同,並且第二固定部154的寬度W4為一漸縮的寬度。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2以及圖15所示,後固定段1512具 有一連接於中間固定段1513的第一固定段15121以及一連接於第一固定段15121與彈性部152之間的第二固定段15122。關於彈性件15的厚度,如圖15所示,彈性部152的厚度h2會小於後固定段1512的第一固定段15121的厚度h11以及第二固定段15122的厚度h12,並且第二固定段15122的厚度h12會從第一固定段15121往彈性部152漸漸縮小。另外,彈性部152的厚度h2與頂抵部153的厚度h3會大致上相同。
更進一步來說,配合圖12、圖14以及圖18所示,基座部13具有一用於固定前固定段1511的前固持段1301、一用於固定後固定段1512的後固持段1302以及一連接於前固持段1301與後固持段1302之間以用於固定中間固定段1513的中間固持段1303。另外,如圖14所示,後固持段1302的寬度W2’會小於前固持段1301的寬度W1’,並且中間固持段1303的寬度W3’會從前固持段1301往後固持段1302漸漸縮小。由於中間固持段1303的寬度W3’與後固持段1302的寬度W2’都會比前固持段1301的寬度W1’小,所以可以有效降低基座部13與衣物之間的摩擦力,藉此以增加滑動組件1與衣物之間在滑動配合上的順滑度。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圖14以及圖18所示,基座部13具有一與前固持段1301彼此分離以用於固定第二固定部154的輔助固持段1304。
更進一步來說,鎖鉤件14的固持部141會被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下側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所以鎖鉤件14就能將固持部141做為一轉軸來進行向上移動(如圖22所示)或者向下移動(如圖21所示)。另外,第二固定部154具有一被限位在第二容置槽132內的卡固體1540。
請參閱圖12以及圖20至圖22所示,本創作提供一種拉鍊頭組合結構Z,其包括:一滑動組件1以及一拉動件2(或稱拉片)。滑動組件1包括一基底部10、一第一側擋部11、一第二側擋部12、一基座部13、一鎖鉤件14以及一彈性件15。第一側擋部11與第 二側擋部12分別從基底部10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並且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前端部101。另外,基座部13設置在基底部10上且連接至基底部10的一後端部102,並且基座部13具有一位於第一側擋部11與第二側擋部12之間的貫穿式定位開口130。此外,彈性件15設置在基座部13上以彈性頂抵鎖鉤件14,並且彈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二固定部154、一連接於第一固定部151與第二固定部154之間且裸露在基座部13的外部的裸露部155、一從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彈性部152以及一從彈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頂抵鎖鉤件14的頂抵部153。再者,鎖鉤件14可活動地設置在基座部13上且可活動地接觸彈性件15的頂抵部153,並且鎖鉤件14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過貫穿式定位開口130的定位部140。另外,拉動件2可活動地與鎖鉤件14相互配合。舉例來說,拉動件2的其中一末端部20具有一可活動地與鎖鉤件14相互配合的可活動件21。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拉鍊頭組合結構Z,其能通過“彈性件15的第一固定部151與第二固定部154都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技術特徵,以提升彈性件15與基座部13之間的接合力(或結合強度),藉此以避免彈性件15從基座部13脫離,也就是說能夠避免拉動件2從滑動組件1脫離。
此外,本創作技術方案所提供的拉鍊頭組合結構Z及其彈性件15,其能通過“彈性件15具有一固定在基座部13上的第一固定部151、一從第一固定部151延伸而出的彈性部152以及一從彈性部152延伸而出且頂抵鎖鉤件14的頂抵部153”以及“彈性部152的厚度h2會小於第一固定部151的厚度h1”的技術特徵,以用於增加彈性部152所能提供的彈性係數以及彈性力,藉此以避免彈性部152產生彈性疲乏或者塑性形變,而能有效提升彈性件 15的使用壽命。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創作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創作所提供的拉鍊頭組合結構Z,其能通過“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內表面1330相對於基座部13的內表面13002傾斜一可調整角度θ”以及“固持部141被至少一卡固凸塊133的下側端面1332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的技術方案,以使得固持部141不會受到可調整角度θ的改變而變動。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創作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Claims (10)

  1. 一種拉鍊頭組合結構,其包括:一滑動組件,所述滑動組件包括一滑動件、一彈性件以及一鎖鉤件,且所述滑動件具有一基底部、一第一側擋部、一第二側擋部以及一基座部,其中,所述第一側擋部與所述第二側擋部分別從所述基底部的兩相反側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側擋部與所述第二側擋部彼此相互對應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前端部,所述基座部設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連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後端部,所述基座部具有一位於所述第一側擋部與所述第二側擋部之間的貫穿式定位開口,且所述彈性件設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以彈性頂抵所述鎖鉤件;以及一拉動件,所述拉動件可活動地與所述鎖鉤件相互配合;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至少一卡固凸塊以及至少一鄰近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塊的貫穿開口,所述卡固凸塊的一內表面從所述基座部的一內表面向內延伸,所述卡固凸塊的所述內表面相對於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內表面傾斜一可調整角度,且所述卡固凸塊具有一上側端面、一與所述上側端面相對設置的下側端面以及一連接於所述上側端面與所述下側端面之間的前端面;其中,所述鎖鉤件的其中一末端上具有一穿過所述貫穿式定位開口的定位部,所述鎖鉤件的另外一末端上具有一固持部,且所述固持部被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塊的所述下側端面所限位且能活動地卡固在一預定平面上,而不會受到所述可調整角度的改變而變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其中,所述彈性件具有一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固定部、一從所述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彈性部以及一從所述彈性部延伸而出且頂抵所述鎖鉤件的頂抵 部,且所述鎖鉤件可活動地設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且可活動地接觸所述彈性件的所述頂抵部。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其中,所述彈性部的厚度小於所述固定部的厚度,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連接於所述彈性部的後固定段以及一連接於所述前固定段以及所述後固定段之間的中間固定段,所述後固定段的寬度小於所述前固定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定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後固定段漸漸縮小,其中,所述後固定段具有一連接於所述中間固定段的第一固定段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固定段與所述彈性部之間的第二固定段,所述彈性部的厚度小於所述後固定段的所述第一固定段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從所述第一固定段往所述彈性部漸漸縮小。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其中,所述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連接於所述彈性部的後固定段以及一連接於所述前固定段以及所述後固定段之間的中間固定段,所述後固定段的寬度小於所述前固定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定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後固定段漸漸縮小,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一用於固定所述前固定段的前固持段、一用於固定所述後固定段的後固持段以及一連接於所述前固持段與所述後固持段之間以用於固定所述中間固定段的中間固持段,所述後固持段的寬度小於所述前固持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持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持段往所述後固持段漸漸縮小,其中,所述頂抵部的寬度大於所述彈性部的寬度,且所述頂抵部的一末端上具有一能滑動地接觸所述鎖鉤件的斜傾倒角,以用於增加所述頂抵部與所述鎖鉤件之間的接觸面積。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其中,所述彈性件具有一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第一固定部、一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的 第二固定部、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且裸露在所述基座部的外部的裸露部、一從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彈性部以及一從所述彈性部延伸而出且頂抵所述鎖鉤件的頂抵部,且所述鎖鉤件可活動地設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且可活動地接觸所述彈性件的所述頂抵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其中,所述彈性部的厚度小於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厚度,以用於增加所述彈性部所能提供的彈性係數,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連接於所述彈性部的後固定段以及一連接於所述前固定段與所述後固定段之間的中間固定段,所述後固定段的寬度小於所述前固定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定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後固定段漸漸縮小,其中,所述後固定段具有一連接於所述中間固定段的第一固定段以及一連接於所述第一固定段與所述彈性部之間的第二固定段,所述彈性部的厚度小於所述後固定段的所述第一固定段的厚度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且所述第二固定段的厚度從所述第一固定段往所述彈性部漸漸縮小,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厚度、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厚度以及所述裸露部的厚度都相同,所述彈性部的厚度與所述頂抵部的厚度相同,所述頂抵部的寬度大於或者等於所述彈性部的寬度,且所述鎖鉤件具有一均等的厚度。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一前固定段、一連接於所述彈性部的後固定段以及一連接於所述前固定段與所述後固定段之間的中間固定段,所述後固定段的寬度小於所述前固定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定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定段往所述後固定段漸漸縮小,其中,所述基座部具有一用於固定所述前固定段的前固持段、一用於固定所述後固定段的後固持段一連接於所述前固持段與所述後固持段之間以用於固定所述中間固定段的中間固持段以及一與所述前 固持段彼此分離以用於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輔助固持段,所述後固持段的寬度小於所述前固持段的寬度,且所述中間固持段的寬度從所述前固持段往所述後固持段漸漸縮小。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其中,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外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外凹槽,且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塊從至少一所述外凹槽向內延伸而出。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其中,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內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內凹槽,且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塊從至少一所述內凹槽向內延伸而出。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其中,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外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外凹槽,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內表面上具有至少一內凹槽,且至少一所述卡固凸塊從至少一所述外凹槽與至少一所述內凹槽向內延伸而出。
TW106217524U 2017-11-24 2017-11-24 Zipper head combination structure TWM5659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7524U TWM565991U (zh) 2017-11-24 2017-11-24 Zipper head combination structure
CN201721824283.7U CN207898052U (zh) 2017-11-24 2017-12-22 拉链头组合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7524U TWM565991U (zh) 2017-11-24 2017-11-24 Zipper head combination structur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5991U true TWM565991U (zh) 2018-09-01

Family

ID=63568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17524U TWM565991U (zh) 2017-11-24 2017-11-24 Zipper head combination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98052U (zh)
TW (1) TWM56599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3575B (zh) * 2017-11-24 2018-12-1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鍊頭組合結構
TWI678981B (zh) * 2019-04-03 2019-12-1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鍊頭組合結構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3575B (zh) * 2017-11-24 2018-12-1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鍊頭組合結構
TWI678981B (zh) * 2019-04-03 2019-12-1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鍊頭組合結構
US10813419B1 (en) 2019-04-03 2020-10-27 Chung Chwan Enterprise Co., Ltd. Zipper head assembly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98052U (zh) 2018-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0008B (zh) 具有內表面凹陷特徵的帽蓋結構及拉鍊頭組合結構
TWI605770B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
TWI517801B (zh) 用於提升定位效果的隱形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件
TWI646914B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
TW201632104A (zh) 用於提升抗扭強度的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件
TWM524101U (zh) 用於提升定位效果的隱形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件
TWM565991U (zh) Zipper head combination structure
TW201924565A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
TWM549544U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
TWM544227U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
TW201740831A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組件
TW202037304A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
TWM574421U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連接套環
TWM503790U (zh) 用於提升定位效果的隱形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件
JP7230222B2 (ja) 留め具
TWM567578U (zh) Zipper head combination structure and elastic member
JP2006112546A (ja) クリップ
TWI646915B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
US20170000221A1 (en) Zip slider structure
JP4790687B2 (ja) 樹脂製クリップ
TWM589994U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
US10405616B2 (en) Zipper head assembly structure and elastic element thereof
KR20100013640A (ko) 부품결합장치
TWM569571U (zh) Concealed zipper head combination structure
TWM540531U (zh)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滑動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