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5819U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65819U TWM565819U TW107202996U TW107202996U TWM565819U TW M565819 U TWM565819 U TW M565819U TW 107202996 U TW107202996 U TW 107202996U TW 107202996 U TW107202996 U TW 107202996U TW M565819 U TWM565819 U TW M565819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 bracket
- magnetic member
- electronic device
- portable electronic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機體、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以及隔磁件。第一支架樞接於機體以相對於機體旋轉而開闔。第二支架可移動地耦接於機體。第一磁性件配置於第一支架,第二磁性件配置於第二支架,隔磁件配置於第二磁性件的局部。當第一支架朝向機體閉闔時,第一支架移近第二支架,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的相同磁極彼此移近而產生斥力,以驅動第二支架移動,而從隱沒於機體的狀態轉換至凸出於機體的狀態,且隔磁件遮蔽部分第二磁性件的磁力線,以使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的磁力線彼此順向而不衝突。
Description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隨著觸控面板產業的發展,具有觸控面板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平板電腦(tablet computer)已逐漸應用至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時,更有將平板電腦連接於外接鍵盤,藉以提供使用者除了於觸控螢幕上進行操作的平板電腦操作模式外,更可提供使用者如傳統筆記型電腦般的操作模式,進而提升平板電腦的適用性。
現有平板電腦多以支架藉由樞軸機構而使其能處於前述的筆記型電腦的輸入模式,然現有支架仍須使用者以手動方式拉開或閉闔,因此在使用上仍存在相當的不便。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不同支架藉由磁性件的對應而提高使用上的省力程度與便利性。
在本新型創作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機體、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以及隔磁件。第一支架樞接於機體以相對於機體旋轉而開闔。第二支架可移動地耦接於機體。第一磁性件配置於第一支架。第二磁性件配置於第二支架。隔磁件配置於第二磁性件的局部。當第一支架相對於機體閉闔時,第一支架移近第二支架,以使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的相同磁極彼此移近而產生斥力,以驅動第二支架相對於機體移動而凸出於機體,而隔磁件遮蔽部分第二磁性件的磁力線,以使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的磁力線彼此順向而不衝突。
基於上述,可攜式電子裝置藉由在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分設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以讓第一支架相對於機體的旋轉閉闔動作能進一步地帶動第二支架相對於機體的運動。同時,由於隔磁件配置在第二磁性件上且遮蔽第二磁性件的部分磁力線,因此當第一支架閉闔於機體的狀態下,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之間的磁力線能彼此順向而不衝突。如此一來,即能有效地提供給使用者平順的操作手感。也就是說,當使用者施力於第一支架而使其閉闔至機體的過程中,先是藉由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因同極相斥的斥力以驅動第二支架移動,而後當完全閉闔第一支架時,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之間的磁場(與磁力線)彼此順向地匯流,而讓第一支架得以藉由第一磁性件與第二支架的第二磁性件順利地吸附。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依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構件示意圖。在此同時以機體110為基準而提供第一軸向D1、第二軸向D2與第三軸向D3,且第一軸向D1、第二軸向D2與第三軸向D3彼此正交,以利於相關構件的描述。請同時參考圖1至圖4,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包括機體110、第一支架120與第二支架130,機體110具有彼此相對的顯示側S1與背側S2,第一支架120呈U形而使其相對兩端樞接於機體110的背側S2。在此,第一支架120是沿第三軸向D3而樞接於機體110,以使第一支架120能相對於機體110旋轉而開闔。如圖1所示,當第一支架120相對於機體110展開時,第一支架120即能作為機體110的支撐架來使用。同時搭配以鍵盤180,而讓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可作為如同筆記型電腦的使用狀態。在此並未限制第一支架120樞接於機體110的手段及其開闔角度。因此,第一支架120還能沿第三軸向D3閉闔於機體110,此時可將鍵盤180移除,而讓機體110與閉闔的第一支架110形成如平板電腦的使用狀態。
再者,第二支架130可移動地配置於機體110內,其例如是鄰近於機體110之底側114,且沿第一軸向D1相對於機體110移動,以凸出於機體110的底側114,或收納於機體110內的空間112。
圖3與圖4分別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圖。請同時參考圖3與圖4,在此為讓使用者便於操作,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第一磁性件140與第二磁性件150,其中第一磁性件140配置於第一支架120而隨其移動,第二磁性件150配置於第二支架130而隨其移動,且第一磁性件140與第二磁性件150的相同磁極是處於彼此相對的狀態,如圖4、圖5所示,彼此的磁極N相對,而彼此的磁極S背對。如此,將能讓第一支架140與第二支架130的運動狀態能因第一磁性件140與第二磁性件150的存在而產生對應關係。
進一步地說,當第一支架120閉闔於機體110的背側S2時,第二支架130實質上會凸出於機體110的底側114,因此當使用者欲展開第一支架120時,即能藉由手持機體110而讓第二支架130下壓抵接於平台(未繪示),如此將會使第二支架130經由底側114沒入機體110,同時,由於彼此磁極N相互移近所產生的磁斥力,即能驅使第一支架120相對於機體110旋轉並展開,例如從圖4轉換至圖3,而形成如圖1所示的狀態。
反過來說,當欲將第一支架120再次閉闔於機體110的背側S2,則使用者需施力於第一支架120而使其旋轉,即從圖3轉換至圖4之過程,以讓第一支架120在靠近背側S2時讓第一磁性件140沿第二軸向D2移近第二磁性件150,如此便能再次讓磁極N相互移近而產生磁斥力,以驅動第二支架130沿第一軸向D1移動而再次凸出於機體110的底側。
一般而言,藉由第一磁性件140與第二磁性件150的對應磁力而完成上述動作的過程中,由於磁性件的位置差異,故而在第一磁性件140與第二磁性件150之間所產生的對應磁場與磁力線並非處於完全不受干擾的狀態。故,值得一提的是,為讓使用者在閉闔第一支架120時具有較佳的手感,以避免上述干擾狀態,本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隔磁件160,其設置在第二磁性件150的局部,以遮蔽第二磁性件150的部分磁力線。
圖5是可攜式電子裝置於圖4所示狀態的磁力線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3至圖5,詳細而言,第二磁性件150具有位於第一軸向D1上的第一側E1、第三側E3以及位於第二軸向D2上的第二側E2與第四側E4,其中第一側E1與第三側E3彼此相對且第二側E2與第四側E4彼此相鄰,亦即,第一側E1、第二側E2、第三側E3與第四側E4彼此鄰接,而如圖3、圖4所示。再者,當第一支架120閉闔於機體110時,第一側E1與第四側E3分別面對第一磁性件140,而第二側E2與第三側E3分別背對第一磁性件140。也就是說,在圖4所示狀態下,第一磁性件140的磁極N、S是沿第二軸向D2配置,且第二磁性件150的磁極N、S也是沿第二軸向D2配置。
另外,如圖5所示,在此以第二磁性件150為基準的二維(x-y)座標系統中,當第一支架120閉闔於機體110時,第一磁性件140實質上位於第二磁性件150的左上方,即第二象限處,也就是在第一支架120相對於機體110閉闔的過程中,第一磁性件140是沿正x軸方向與負y軸方向移近第二磁性件150。換句話說,以所述二維座標系統來描述第二磁性件150,即能清楚得知其第一側E1(正y軸方向)、第二側E2(正x軸方向)、第三側E3(負y軸方向)與第四側E4(負x軸方向)的配置,且第三側E3相對於第一磁性件140的距離大於第一側E1相對於第一磁性件140的距離,第二側E2相對於第一磁性件140的距離大於第四側E4相對於第一磁性件140的距離。當然,隨著座標系統的定義不同,上述的位置描述也會隨之不同,但構件的相對位置關係仍維持不變。
在此,為讓進一步描述隔磁件160所產生的效果,圖6A至圖6C分別是不同於本新型創作的磁力線示意圖,且同以圖4所示狀態顯示,藉以對照出未設置隔磁件,或隔磁件設置於非本新型所設之區域時的磁力線狀態。同時,圖7是本新型創作之磁性件於不同狀態的磁力量測示意圖,用以表示在不同狀態所量測到的高斯值,如圖所示,所量測的部分是磁鐵的表面S3,在此將量測值適於圖式下方,同時據以比對量測值的大小,其中部分搭配以隔磁件而對應圖6B與圖5。請先參考圖6A與圖7,所示為尚未設置隔磁件的狀態,亦即如前述,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之間雖能完成上述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的驅動關係,但彼此間的磁力線卻存在許多干擾,例如第二磁性件150的磁力線M2會與第一磁性件140的磁力線M3因方向不同而彼此衝突,進而影響使用者在閉闔第一支架120時的手感。此時量測到表面S3的磁力約為3000高斯。
類似地,在圖6B中,隔磁件相當於配置在第二磁性件的第二側,但其仍無助於改善磁力線M2會與第一磁性件的磁力線M3相互干擾的情形,且此時量測到的磁力約為3250高斯。在圖6C中,隔磁件相當於配置在第二磁性件的第二側與第三側,同樣也無助於改善磁力線M2會與第一磁性件的磁力線M3相互干擾的情形。換句話說,如圖5所示,隔磁件160需至少配置在第二磁性件150的第一側E1,方能有效地遮蔽磁力線M2,而達到避免磁力線M2與第一磁性件的磁力線M3相互衝突的情形。同時,由圖7可知此時量測到的磁力較高,為3360高斯。
換句話說,圖6A至圖6C在對照圖7的狀態下,未設置隔磁件或僅設於單側的狀態下,其量測到表面的磁力(高斯值)皆不若遮蔽第二磁性件之兩側時所量測到的磁力,而進一步地對照圖5與圖6C,則能清楚的得知,本新型創作的隔磁件160,其配置在第二磁性件150上的位置需至少包括在第一軸向D1上相鄰於第一磁性件140的一側(即第一側E1)與背對第一磁性件140的一側(即第二側E2),方能使第二磁性件150的磁力線與第一磁性件140的磁力線彼此順向且一致,而避免可能的衝突情形。
另一方面,請再參考圖1與圖2,可攜式電子裝置100還包括設置於機體110內的多個第三磁性件170,其位於一對第二支架130之間,且用以與鍵盤180的磁吸部182產生磁吸效果,而使鍵盤180得以順利地組裝於機體110。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上述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藉由在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分設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以讓第一支架相對於機體的旋轉閉闔動作能進一步地帶動第二支架相對於機體的運動。同時,由於隔磁件配置在第二磁性件上且遮蔽第二磁性件的部分磁力線,因此當第一支架閉闔於機體的狀態下,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之間的磁力線能彼此順向而不衝突。如此一來,即能有效地提供給使用者平順的操作手感。也就是說,當使用者施力於第一支架而使其閉闔至機體的過程中,先是藉由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因同極相斥的斥力以驅動第二支架移動,而後當完全閉闔第一支架時,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之間的磁場(與磁力線)彼此順向地匯流,而讓第一支架得以藉由第一磁性件與第二支架的第二磁性件順利地吸附。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機體
112‧‧‧空間
114‧‧‧底側
120‧‧‧第一支架
130‧‧‧第二支架
140‧‧‧第一磁性件
150‧‧‧第二磁性件
160‧‧‧隔磁件
170‧‧‧第三磁性件
180‧‧‧鍵盤
182‧‧‧磁吸部
D1‧‧‧第一軸向
D2‧‧‧第二軸向
D3‧‧‧第三軸向
E1‧‧‧第一側
E2‧‧‧第二側
E3‧‧‧第三側
E4‧‧‧第四側
M1、M2、M3、M4、M5‧‧‧磁力線
N、S‧‧‧磁極
S1‧‧‧顯示側
S2‧‧‧背側
S3‧‧‧表面
x-y‧‧‧二維座標系統
110‧‧‧機體
112‧‧‧空間
114‧‧‧底側
120‧‧‧第一支架
130‧‧‧第二支架
140‧‧‧第一磁性件
150‧‧‧第二磁性件
160‧‧‧隔磁件
170‧‧‧第三磁性件
180‧‧‧鍵盤
182‧‧‧磁吸部
D1‧‧‧第一軸向
D2‧‧‧第二軸向
D3‧‧‧第三軸向
E1‧‧‧第一側
E2‧‧‧第二側
E3‧‧‧第三側
E4‧‧‧第四側
M1、M2、M3、M4、M5‧‧‧磁力線
N、S‧‧‧磁極
S1‧‧‧顯示側
S2‧‧‧背側
S3‧‧‧表面
x-y‧‧‧二維座標系統
圖1是依據本新型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部分構件示意圖。 圖3與圖4分別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5是可攜式電子裝置於圖4所示狀態的磁力線示意圖。 圖6A至圖6C分別是不同於本新型創作的磁力線示意圖。 圖7是本新型創作之磁性件於不同狀態的磁力量測示意圖。
Claims (10)
-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 一機體; 一第一支架,樞接於該機體以相對於該機體旋轉而開闔; 一第二支架,可移動地配置於該機體內; 一第一磁性件,配置於該第一支架; 一第二磁性件,配置於該第二支架,當該第一支架相對於該機體閉闔時,該第一支架移近該第二支架,以使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二磁性件的相同磁極彼此移近而產生斥力,以驅動該第二支架相對於該機體移動而凸出於該機體;以及 一隔磁件,配置於該第二磁性件的局部,當該第一支架相對於該機體閉闔,且該第二支架凸出於該機體時,該隔磁件遮蔽部分該第二磁性件的磁力線,而使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二磁性件的磁力線彼此順向而不衝突。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支架沿一第一軸向可移動地配置於該機體,當該第一支架閉闔於該機體時,該第一磁性件沿一第二軸向移近該第二磁性件,以驅使該第二支架沿該第一軸向移動而凸出於該機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軸向正交於該第二軸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磁性件具有位於該第一軸向上的一第一側以及位於該第二軸向上的一第二側,該第一側鄰接該第二側,當該第一支架閉闔於該機體時,該第一側朝向該第一磁性件,該第二側背對該第一磁性件,該隔磁件遮蔽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磁性件的不同磁極沿該第二軸向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當該第一支架閉闔於該機體時,該第一磁性件的不同磁極沿該第二軸向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磁性件還具有位於該第一軸向上的一第三側,與位於該第二軸向上的一第四側,該第三側相對於該第一側,該第四側相對於該第二側,且該第三側鄰接於該第四側,當該第一支架閉闔於該機體時,該第三側相對於該第一磁性件的距離大於該第一側相對於該第一磁性件的距離,該第四側相對於該第一磁性件的距離大於該第二側相對於該第一磁性件的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隔磁件為馬口鐵或不鏽鋼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當該第一支架閉闔於該機體時,在以該第二磁性件為基準的二維(x-y)座標系統中,該第一磁性件位於所述二維座標系統的第二象限,且該第一磁性件是沿正x軸方向與負y軸方向移近該第二磁性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隔磁件遮蔽該第二磁性件的正x軸方向側與正y軸方向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202996U TWM565819U (zh) | 2018-03-07 | 2018-03-07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202996U TWM565819U (zh) | 2018-03-07 | 2018-03-07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65819U true TWM565819U (zh) | 2018-08-21 |
Family
ID=63961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202996U TWM565819U (zh) | 2018-03-07 | 2018-03-07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6581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16596A1 (zh) * | 2021-12-21 | 2023-06-2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2018
- 2018-03-07 TW TW107202996U patent/TWM565819U/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16596A1 (zh) * | 2021-12-21 | 2023-06-2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46369B (zh) | 顯示裝置與電子裝置 | |
US9354669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KR102222288B1 (ko) | 휴대형 전자 장치 | |
EP3091419A1 (en) | Hinge structure | |
CN104765412B (zh)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
TWM470482U (zh) | 電子裝置 | |
TWM446354U (zh) | 攜帶式電子裝置 | |
WO2013114503A1 (ja) | 情報端末装置 | |
TWI519934B (zh) | 基座裝置及其電子系統 | |
TWI647400B (zh) | 支撐裝置 | |
TW201430623A (zh) | 電子裝置及人機交互方法 | |
TWM566839U (zh) | 折疊式電子裝置 | |
US9075577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keyboard thereof | |
TWI505067B (zh) | 電子裝置 | |
TWM565819U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
TWM539065U (zh) | 電子裝置 | |
JP2011209899A (ja) | 情報処理装置、入力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CN111158434B (zh) | 电子设备 | |
TW201432490A (zh) | 電子裝置和用於電子裝置中的解鎖方法 | |
TW201323739A (zh) | 用來驅動顯示模組相對於主機模組滑動之滑動機構與其可攜式電子裝置 | |
TWI510892B (zh) | 電子裝置 | |
TWM513381U (zh) | 電子裝置 | |
TWI697754B (zh) | 筆記型電腦 | |
TW201428195A (zh) | 電子裝置 | |
TWI759112B (zh) | 筆記型電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