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4729U - 量子點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量子點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4729U
TWM564729U TW107202455U TW107202455U TWM564729U TW M564729 U TWM564729 U TW M564729U TW 107202455 U TW107202455 U TW 107202455U TW 107202455 U TW107202455 U TW 107202455U TW M564729 U TWM564729 U TW M56472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quantum dot
backlight module
incident surface
guide plate
optic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24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蔣盛全
郭育豪
葉靜潔
趙永杰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瑞儀光電(南京)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瑞儀光電(南京)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瑞儀光電(南京)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647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4729U/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此量子點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以及藍光光源。導光板包含本體。本體具有入光面,且本體中分布有複數個量子點粒子。藍光光源鄰設於入光面。本體鄰近藍光光源的厚度是大於本體遠離藍光光源的厚度。

Description

量子點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光源組件及其應用,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及其在顯示裝置的應用。
隨著影像品質的提升,目前顯示設備的顯示色域範圍有限,已無法滿足高飽和色彩影像的顯示需求。目前提升顯示設備的色域的方法是在量子點背光模組中增加量子點膜,來增加顯示設備的顯示色域。
然而,目前的量子點膜的製作成本較高。而且,目前的量子點膜在實際使用時,需先裁切成符合不同量子點背光模組的尺寸的大小,故被裁切後的量子點膜邊緣因無法產生功能而使得量子點背光模組的無效區增加,而不符合窄邊框的設計趨勢。再者,在量子點背光模組中增加量子點膜的方式不但會增加組裝複雜度外,也會使整體量子點背光模組厚度增加,亦不符合薄型化的需求。
因此,本新型之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種量子點背 光模組及顯示裝置,其具有厚度輕薄、組裝容易、以及具有廣色域輸出效果等優點。
根據本新型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此量子點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以及藍光光源。導光板包含本體。其中,本體具有入光面,且本體中分布有複數個量子點粒子。藍光光源鄰設於入光面。其中,本體鄰近藍光光源的厚度是大於本體遠離藍光光源的厚度。
根據本新型之上述目的,提出另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此量子點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以及藍光光源。導光板包含本體。本體具有入光面,且本體中分布有複數個量子點粒子。藍光光源鄰設於入光面。其中,本體更包含反入光面,反入光面相對入光面,且反入光面為一斜切面。
根據本新型之上述目的,提出另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此量子點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以及藍光光源。導光板包含本體。本體具有入光面,且本體中分布有複數個量子點粒子。藍光光源鄰設於入光面。其中,本體鄰近藍光光源的厚度是大於本體遠離藍光光源的厚度。而且,本體更包含反入光面,反入光面相對入光面,且反入光面為一斜切面。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本體具有相對之第一光學面以及第二光學面,其中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是連接入光面。量子點粒子是分布在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之間。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本體具有漸縮部鄰近藍光光源。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本體具有相對之第一光學面以及第二光學面,其中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是連接入光面。量子點粒子是分布在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之間。導光板更包含複數個微結構設置在第一光學面及/或第二光學面上。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微結構為點狀為結構或條狀微結構。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量子點粒子包含複數個不同尺寸及/或不同顏色的奈米粒子。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上述之量子點粒子包含複數個紅色奈米粒子以及複數個綠色奈米粒子。
根據本新型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顯示裝置。此顯示裝置包含量子點背光模組以及顯示面板。顯示面板,設置在導光板的前方。
由上述可知,本新型是直接在導光板的材料中加入量子點粒子,以形成具有量子點粒子的導光板。藉此,藍光光源所產生的藍光可進入導光板而激發導光板中的量子點粒子來產生不同色光,再混合藍光光源本身所發出的藍色光,藉以產生液晶顯示幕所需要的白色背光,並且形成廣色域的出光效果。此外,使用此具有量子點粒子的導光板的量子點背光模組可以省略傳統量子點膜的使用,藉以減少整體量子點背光模組的厚度以及組裝工時。
另一方面,本新型之具有量子點粒子的導光板亦可直接拿來做後加工處理,以在導光板上形成微結構或其 他光耦合結構,進而增加導光板的使用效率。
120‧‧‧藍光光源
200‧‧‧量子點背光模組
210‧‧‧導光板
211‧‧‧本體
211a‧‧‧入光面
211b‧‧‧第一光學面
211c‧‧‧第二光學面
211d‧‧‧反入光面
212‧‧‧量子點粒子
213‧‧‧微結構
300‧‧‧量子點背光模組
310‧‧‧導光板
311‧‧‧本體
311a‧‧‧漸縮部
311b‧‧‧平板部
311c‧‧‧入光面
311d‧‧‧反入光面
312‧‧‧量子點粒子
313‧‧‧微結構
400‧‧‧量子點背光模組
410‧‧‧導光板
411‧‧‧本體
411a‧‧‧入光面
411b‧‧‧第一光學面
411c‧‧‧第二光學面
411d‧‧‧反入光面
412‧‧‧量子點粒子
413‧‧‧微結構
500‧‧‧顯示裝置
510‧‧‧顯示面板
為了更完整了解實施例及其優點,現參照結合所附圖式所做之下列描述,其中:〔圖1〕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第一實施方式之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圖2〕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第二實施方式之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圖3〕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第三實施方式之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以及〔圖4〕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顯示裝置之裝置示意圖。
請先參照圖1,其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第一實施方式之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量子點背光模組200主要包含導光板210以及鄰設於導光板210的藍光光源120。導光板210包含本體211以及微結構213。本體211包含入光面211a、第一光學面211b、第二光學面211c以及反入光面211d。第一光學面211b相對第二光學面211c,且第一光學面211b與第二光學面211c是分別連接入光面211a的相對兩側邊。反入光面411d相對入光面 411a。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面211b可為出光面,且第二光學面211c可為反射面。此外,反入光面211d為一斜切面。藉此,透過反入光面211d為斜切面的設計可減少光線從反入光面211d射出的機率,有效地反射光線回到本體211之中,以增加光線從第一光學面211b射出的量,進而提升光線使用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本體211中分布有複數個量子點粒子212。本體211主要是透過將量子點粒子212混入壓克力(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材料後,再利用射出成形的方式所形成。藉此,量子點粒子212可分布在本體211的內部,也就是分布在第一光學面211b與第二光學面211c之間。藍光光源120鄰設於入光面211a,且藍光光源120所產生的藍光在進入導光板210後,可激發量子點粒子212產生不同色光而從第一光學面211b射出,進而形成廣色域的出光效果。在一例子中,前述藍光指的是波長約445nm的光。
請繼續參照圖1,在一些實施例中,量子點粒子212為奈米大小的粒子,且不同尺寸或不同顏色的量子點粒子212的直徑可激發出不同波長的光。藉此,透過混合不同尺寸及/或不同顏色的量子點粒子212可激發出不同顏色的光,且透過這些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後來產生所需之色光。具體而言,可透過調整不同規格之量子點例子的數量比例,來達到精準地控制出光色彩,同時產生廣色域的出光效果。
在一些例子中,量子點粒子212可包含複數個 紅色奈米粒子、複數個綠色奈米粒子。依據不同的需求可適當地調整紅色奈米粒子、綠色奈米粒子的數量比例,以滿足不同的色彩顯示需求。舉例而言,在量子點電視的技術領域之中,主要是通過藍色LED照射量子點材料來激發紅光及綠光,同時產生液晶顯示幕所需要的白色背光。由於量子點顆粒的大小及分佈可以精准控制,量子點所發出光的顏色和純度也更為精細,從而使液晶電視的色域覆蓋率、色彩精確性大幅提升。
請繼續參照圖1,微結構213是分別設置在第一光學面211b與第二光學面211c上。微結構213主要是用來提升導光板210的出光均勻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微結構213可透過熱壓、雷射雕刻或是印刷等方式形成在本體211上。也就是說,在將量子點粒子212與壓克力材料混合共同形成本體211後,此本體211可另外進行其他加工以形成微結構213。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先將量子點粒子212與壓克力材料混合後,再透過射出成型的方式將微結構213一體成形在本體211上。
在一些例子中,設置在第一光學面211b上的微結構213與設置在第二光學面211c上的微結構213可為不同的微結構。例如,設置在第一光學面211b上的微結構213可為V形條狀微結構,設置在第二光學面211c上的微結構213可為點狀微結構,但並非以此為限。微結構213的設計可依據實際的光學需求而定。
在前述實施例中,導光板的本體可依據不同的 使用需求而做不同的設計。在其他實施例中,導光板的本體靠近入光側的厚度較厚。請參照圖2所示,其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第二實施方式之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量子點背光模組300的結構大致上與前述實施方式之量子點背光模組200的結構相同,差異僅在於量子點背光模組300的導光板310的本體311靠近入光側的部分具有較大厚度,且本體311的反入光面311d具有不同的設計。
請繼續參照圖2,導光板310的本體311包含漸縮部311a與平板部311b,漸縮部311a的一側為入光面311c,且漸縮部311a的厚度是從靠近入光面311c的一端朝向遠離入光面311c的另一端漸縮。平板部311b為厚度均勻的結構,且設置在漸縮部311a遠離入光面311c的一側。其中,平板部311b之相對入光面311c的一側面為反入光面311d。在本實施例中,反入光面311d平行於入光面311c。在本實施例中,本體311的內部分布有複數個量子點粒子312,同樣可達到前述相同之輸出廣色域光線的功效。在本實施例中,本體311的表面同樣設置有微結構313,以達到前述相同之均勻光線的效果,故於此不再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光板亦可有不同的結構設計。請參照圖3,其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第三實施方式之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之裝置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量子點背光模組400的結構大致上與前述實施方式之量子點背光模組300的結構相同,差異僅在於量子點背光模組400的導光板 410的本體411具有不同的結構設計。
請繼續參照圖3,導光板410包含本體411以及設置在本體411上的微結構413。本體411的內部分布有複數個量子點粒子412,且本體411具有入光面411a、第一光學面411b、第二光學面411c以及反入光面411d。第一光學面411b相對第二光學面411c,且第一光學面411b與第二光學面411c是分別連接入光面411a的相對兩側邊。反入光面411d相對於入光面411a。在本實施例中,反入光面411d為一斜切面。藉此,透過反入光面411d為斜切面的設計可減少光線從反入光面411d射出的機率,有效地反射光線回到本體411之中,以增加光線從第一光學面411b射出的量,進而提升光線使用效率。同樣地,設置在本體411上的微結構413可達到使光線出光更均勻之目的。在一例子中,設置在第二光學面411c的微結構413為凹入結構,以達到反射光線之目的。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410的本體411同樣可透過將量子點粒子412混入壓克力材料後,再利用射出成形的方式所形成,以達到與前述相同之目的。同樣地,本實施例之本體411為入光側設計成漸縮部的本體,其可提高光線的利用率。
請同時參照圖1及圖4,其中圖4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顯示裝置之裝置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顯示裝置500包含如圖1所示之量子點背光模組200以及顯示面板510。如圖5所示,顯示面板510係設置在量子點背光模組100之導光板210的出光側,且經由從導光板210 出光之廣色域的光線可射入顯示面板510中,並可達到高色彩飽和度的顯示效果。欲陳明者,本案實施例以圖1所示之量子點背光模組100應用於顯示裝置500中僅用來作為示範說明用,並非用以限制本新型。前述其他實施例的量子點背光模組,例如量子點背光模組300及400亦可應用於顯示裝置中,以產生同樣之效果。
由上述本新型實施方式可知,本新型是直接在導光板的材料中加入量子點粒子,以形成具有量子點粒子的導光板。藉此,藍光光源所產生的藍光可進入導光板而激發其中的量子點粒子來產生不同色光,再混合藍光光源本身所發出的藍色光,藉以產生液晶顯示幕所需要的白色背光,並且形成廣色域的出光效果。此外,使用此具有量子點粒子的導光板的量子點背光模組可以省略傳統量子點膜的使用,藉以減少整體量子點背光模組的厚度以及組裝工時。
另一方面,本新型之具有量子點粒子的導光板亦可直接拿來做後加工處理,以在導光板上形成微結構或其他光耦合結構,進而增加導光板的使用效率。
雖然本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10)

  1. 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本體,其中該本體具有一入光面,且該本體中分布有複數個量子點粒子;以及一藍光光源,鄰設於該入光面;其中,該本體鄰近該藍光光源的厚度是大於該本體遠離該藍光光源的厚度。
  2. 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本體,其中該本體具有一入光面,且該本體中分布有複數個量子點粒子;以及一藍光光源,鄰設於該入光面;其中,該本體更包含一反入光面,其中該反入光面相對該入光面,且該反入光面為一斜切面。
  3. 一種量子點背光模組,包含:一導光板,包含一本體,其中該本體具有一入光面,且該本體中分布有複數個量子點粒子;以及一藍光光源,鄰設於該入光面;其中,該本體鄰近該藍光光源的厚度是大於該本體遠離該藍光光源的厚度;其中,該本體更包含一反入光面,其中該反入光面相對該入光面,且該反入光面為一斜切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 所述之量子點背光模組,其中該本體具有相對之一第一光學面以及一第二光學面,其中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是連接該入光面;以及該量子點粒子是分布在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量子點背光模組,其中該本體具有一漸縮部,鄰近該藍光光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量子點背光模組,其中該本體具有相對之一第一光學面以及一第二光學面,其中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是連接該入光面;以及該導光板更包含複數個微結構設置在該第一光學面及/或該第二光學面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量子點背光模組,其中該些微結構為點狀為結構或條狀微結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量子點背光模組,其中該些量子點粒子包含複數個不同尺寸及/或不同顏色的奈米粒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 中任一項所述之量子點背光模組,其中該些量子點粒子包含複數個紅色奈米粒子以及複數個綠色奈米粒子。
  10.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之量子點背光模組;以及一顯示面板,位於該導光板的前方。
TW107202455U 2018-02-05 2018-02-14 量子點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M5647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01078.3U CN207937734U (zh) 2018-02-05 2018-02-05 量子点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201820201078.3 2018-02-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4729U true TWM564729U (zh) 2018-08-01

Family

ID=63104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2455U TWM564729U (zh) 2018-02-05 2018-02-14 量子點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217457U (zh)
CN (1) CN207937734U (zh)
TW (1) TWM5647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0658B (zh) * 2019-09-16 2021-06-11 神盾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於顯示面板的背光模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56567B (zh) * 2021-02-07 2022-09-02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0658B (zh) * 2019-09-16 2021-06-11 神盾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於顯示面板的背光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17457U (ja) 2018-08-09
CN207937734U (zh) 2018-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91852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 using phosphor remote from light source
TWI489180B (zh) A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609367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I428673B (zh) 背光模組
TWI425278B (zh) 背光模組
US20100060819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 light guide for use in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a device comprising such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O2019196528A1 (zh) 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前置光源、显示装置
US9588373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7115695A (ja) バックライト構造
WO2017024654A1 (zh)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TWI544256B (zh) 顯示裝置
WO2019138722A1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169067A1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US20210389629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088706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2028822A (zh)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408046B (zh) 背光模組、導光裝置及其導光板製造方法
JP3217457U (ja) 量子ドット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09239834B (zh) 一种高亮背光模组用导光板
US20210333459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031510B (zh) 一种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TWI494662B (zh)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20042692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131879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JP3283923B2 (ja) エッジライト用導光体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