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2603U - 鈕釦壓合裝置 - Google Patents

鈕釦壓合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2603U
TWM562603U TW107200847U TW107200847U TWM562603U TW M562603 U TWM562603 U TW M562603U TW 107200847 U TW107200847 U TW 107200847U TW 107200847 U TW107200847 U TW 107200847U TW M562603 U TWM562603 U TW M56260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ud
arm
lower die
upper mold
bear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08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年壕
Original Assignee
廖年壕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廖年壕 filed Critical 廖年壕
Priority to TW1072008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2603U/zh
Publication of TWM562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2603U/zh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種壓合裝置,包括:一主體,其有一連接部,該連接部支持一第一臂與一第二臂隔空相對;一配置於第一臂而可拆卸的下模;一設在第二臂的螺柱,該螺柱被一外力驅動且能朝向第一臂直線位移;一結合於螺柱而可拆卸的上模,其與下模是彼此相向的;一配置於上模和螺柱間的軸承總成,可以承受一沿著螺柱軸向的負荷。在壓合作業時,該軸承總成將螺柱的旋轉動能轉換為一直線下壓的作用力,該上模不隨著螺柱轉動為必要,其與下模共同壓合一鈕釦。

Description

鈕釦壓合裝置
本創作涉及一種鈕釦(Eyelet,又稱雞眼釘,或是企眼釦)的壓合裝置。
所述的鈕釦通常是由二華司(Washer)與一管狀結構體所組成,該管狀結構體與二華司之一成型為一體。在華司結合為鈕釦時,一壓合裝置使管狀結構體變成鉚接構造,達到二華司結合在一起之目的。
臺灣第M297178號專利案的壓合裝置,係由一模座與一壓桿組成。所述的模座突出一定位桿,該定位桿的根部被一形成於模座表面的凹弧緣所圍繞。當定位桿通過工作物的孔洞與單片華司,該壓桿沿著大致垂直於工作物的方向衝擊華司,迫使管狀結構體被凹弧緣彎折成鉚接構造,從而結合工作物環繞孔洞的部位,完成企眼扣的組裝作業。
臺灣第M481257號專利案的壓合裝置,係由二模座、二長板與一銷所組成。這些長板的一端被銷串聯為一鉸鍊結構,該銷支持二長板沿著圓周方向執行相向靠攏、反向分開的往復運動。這些模座鉚接於相應的長板,將二華司組裝於工作物的孔洞處,完成鈕釦的組裝作業。
本創作提供新的鈕釦壓合裝置,其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採用扭矩轉換成直線移動的結構,完成上、下二模對鈕釦予以壓合的作業。
本創作提供新的鈕釦壓合裝置,其主要目的之一在於:該壓 合裝置既能手持使用,也能穩定的安排在工作地點,透過手動與自動方式之一完成鈕釦的壓合動作。
緣於上述目的之達成,本創作的鈕釦壓合裝置,包括:一主體,其有一連接部,該連接部支持一第一臂與一第二臂隔空相對;一配置於第一臂而可拆卸的下模;一設在第二臂的螺柱,該螺柱被一外力驅動且能朝向第一臂直線位移;一結合於螺柱而可拆卸的上模,其與下模是彼此相向的;一配置於上模和螺柱間的軸承總成,可以承受一沿著螺柱軸向的負荷。
在壓合作業時,該軸承總成將螺柱的旋轉動能轉換為一直線下壓的作用力,該上模不隨著螺柱轉動為必要,其與下模共同壓合一鈕釦。
其中,該第二臂有一供螺柱螺接的環部,該螺柱有一限制部,該限制部配合環部決定螺柱相對主體位移的行程。
該螺柱與上模的結合方式,有下列幾種構造可供選擇:第一種結合模式:該螺柱有一從限制部往下模方向延伸的套接部,所述的套接部通過軸承總成,並在套接部的端面形成一凹部。該上模有一凸部,該凸部有具備彈性作用力的珠體與束緊凸部周圍的彈性圈之一。當凸部插入套接部的凹部,該珠體與彈性圈之一迫緊凹部的壁面,支持上模和螺柱結合在一起。
第二種結合模式:該螺柱有一從限制部往下模方向延伸的插入部,該插入部通過軸承總成而可進入一形成於上模的深凹部,並在插入部超出軸承總成的部位配置一阻止軸承總成離開插入部的扣環。在插入部 結合上模的深凹部時,該插入部有具備彈性的珠體與束緊插入部周圍的彈性圈之一,該珠體與彈性圈之一迫緊於深凹部的壁面,支持上模和螺柱結合在一起。
至於扭矩傳遞方式,區分手動與自動等模式。在手動模式方面:該螺柱有一受力部與一貫穿受力部的孔,允許一桿體通過受力部的孔。該桿體被一使用者操縱,對螺柱施予扭矩。
在自動模式方面:該螺柱有一多邊形的受力部,藉由一套筒結合受力部與一電動/氣動工具的操作部。通電後,該電動/氣動工具即能輸出扭矩至受力部,連帶螺柱自動執行同向轉動作業。
另外,本創作的鈕釦壓合裝置還有一結合第一臂與下模的模座。關於模座聯結第一臂和下模的構造,茲詳述如下:該第一臂有一結合孔,該結合孔是由彼此相通的一大直徑室與一小直徑室組成。該模座頂面形成一凹部,其底面突出一通過小直徑室進入大直徑室的外螺紋段,供一置入大直徑室的螺帽鎖著外螺紋段。該下模有一凸部,該凸部配置具備彈性作用力的鋼珠與束緊凸部周圍的彈性圈之一。當凸部插入模座的凹部,該鋼珠與彈性圈之一迫緊於凹部的壁面,支持下模結合於模座。
特別是,一碟形簧片套在外螺紋段,恰好在第一臂和螺帽之間。因此,該碟形簧片推動螺帽,帶動外螺紋段讓模座連同下模保持平穩狀態。即使該小直徑室的直徑大於外螺紋段的直徑,在上模撞擊下模期間,該外螺紋段相對第一臂微幅偏擺,使上、下二模保持對齊狀態。
除了主體被使用者握緊以外,亦可採用下列構造讓鈕釦壓合裝置穩定地安排在工作地點,完成鈕釦壓合的自動化操作。
簡單的說,該第一臂還有二呈環形的固定部與一螺孔,這些 固定部在第一臂兩側,允許二牢固於支撐件的緊固件通過相應的固定部。或者,該螺孔與結合孔在連接部兩旁,其上方是一形成於連接部的平坦部,該平坦部配合一鎖入螺孔的夾持件共同夾住其他的支撐件。
如此,本創作的壓合裝置採用螺柱鎖入第二臂的構造,就能輕鬆達到扭矩轉換成直線移動的功能,完成上、下二模對鈕釦的壓合作業。
同時,該固定部、夾持件與平坦部均能在工作地點安排一列壓合裝置,在工作物迅速完成鈕釦壓合的自動化作業。即使手持單一壓合裝置,搭配手動方式或電動/氣動工具完成鈕釦的壓合作業,也會比前述的習知技術更加輕鬆。
為使本創作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更加淺顯易懂,茲舉一個或以上較佳的實施例,配合所附的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10‧‧‧主體
11‧‧‧第一臂
12‧‧‧固定部
13‧‧‧螺孔
14‧‧‧結合孔
141‧‧‧大直徑室
142‧‧‧小直徑室
15‧‧‧連接部
16‧‧‧平坦部
17‧‧‧第二臂
18‧‧‧環部
181‧‧‧內螺紋段
19‧‧‧夾持件
20‧‧‧螺柱
21、211‧‧‧受力部
22‧‧‧孔
23‧‧‧限制部
24‧‧‧套接部
24A‧‧‧環溝
25、41‧‧‧凹部
26‧‧‧插入部
27‧‧‧扣環
27A‧‧‧環扣
30‧‧‧上模
31‧‧‧軸承總成
32、37‧‧‧凸部
321‧‧‧淺凹部
322‧‧‧深凹部
33‧‧‧珠體
34‧‧‧衝頭
35‧‧‧第一凹穴
36‧‧‧下模
38‧‧‧鋼珠
39‧‧‧容納部
391‧‧‧第二凹穴
40‧‧‧模座
401‧‧‧間隙
42‧‧‧外螺紋段
43‧‧‧墊片
44‧‧‧碟形簧片
45‧‧‧螺帽
50‧‧‧鈕釦
51、52‧‧‧華司
53‧‧‧桿體
54、56‧‧‧支撐件
55‧‧‧緊固件
57‧‧‧套筒
58‧‧‧操作部
59‧‧‧筒口
第1圖是本創作壓合裝置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第2圖是壓合裝置的俯視圖。
第3圖是沿第2圖A-A線切開的剖視圖。
第4圖是沿第2圖B-B線切開的剖視圖。
第5圖是組裝上模相關元件的分解圖。
第6圖是組裝下模所需元件的分解圖。
第7圖是本創作壓合裝置第二實施例局部的示意圖。
第8圖是本創作壓合裝置第三實施例局部的示意圖。
第9、10圖是本創作壓合裝置第四實施例部分元件的分解圖與組裝圖。
第11圖是鈕釦被壓合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動作圖。
第1、2圖繪製壓合裝置第一實施例,具體的結構是由一主體10、一螺柱20、一上模30、一軸承總成31、一下模36與一模座40組成。
在結構方面,該主體10是呈C形體設計,界定為一第一臂11、一連接部15與一第二臂17。該連接部15支持第一臂11與第二臂17隔空相對,當連接部15被一使用者握住,整個壓合裝置處於手動模式,對一鈕釦50執行壓合的操作。其中,該第一臂11平行於第二臂17,供下模36配置於第一臂11。該螺柱20是擁有外螺紋的柱體,其與第二臂17維持螺接關係。當螺柱被一外力(通常是指扭矩)驅動,可朝向第一臂11為直線的往復位移。所述的上模30結合於螺柱20而可拆卸,其與下模36是彼此相向的。
此處所稱的軸承總成31,通常是指一種止推滾珠軸承(Thrust Ball Bearing)。所述的止推滾珠軸承配置於上模30和螺柱20之間,可以承受一沿著螺柱20軸向的負荷。
接著看到第3~5圖,該第二臂17有一環部18,該環部18的內面形成一內螺紋段181,以致螺柱20與環部18保持螺接關係。其中,該螺柱20沿半徑方向延伸一圓的限制部23,該限制部23抵住環部18底面充當螺柱20位移的起點。因此,在螺柱20相對主體10移動的行程中,該環部18與限制部23成為決定因素之一。
該螺柱20與上模30的結合方式,有多種選擇。在本實施例,該螺柱20有一套接部24,所述的套接部24從限制部23往下模36方向延伸,從而通過軸承總成31,並在套接部24的端面形成一凹部25。一環扣27A鑲嵌在一沿圓周方向形成於套接部24表面的環溝24A,阻止軸承總成31離開套接部24。該上模30有一凸部32,該凸部32配置一珠體33與一壓縮彈簧(未標號),以致珠體33被壓縮彈簧推動,能夠局部露出凸部32外。
某些實施例中,一條環形的彈性圈束緊於凸部32周圍,該凸 部32外表陷入一容納彈性圈的溝槽為佳。
當凸部32插入套接部24的凹部25,該珠體33與彈性圈之一接觸且迫緊於凹部25的壁面,支持上模30結合於螺柱20下方不輕易掉落。
在本實施例,該壓合裝置採用手動模式傳遞所需的扭矩。簡單的說,該螺柱20有一受力部21,一孔22貫穿受力部21的兩側,允許一桿體53通過受力部21的孔22。該桿體53被使用者操縱,對螺柱20施予扭矩。
在第3、4、6圖中,一模座40將第一臂11與下模36結合在一起。具體而言,該第一臂11有一結合孔14,該結合孔14是由彼此相通的一大直徑室141與一小直徑室142組成。該模座40頂面形成一凹部41,在模座40底面突出一外螺紋段42,該外螺紋段42通過小直徑室142進入大直徑室141,用以鎖住一置入大直徑室141的螺帽45,支持模座40平穩接觸第一臂11的表面。一墊片43套在外螺紋段42上,恰好被螺帽45壓制在大直徑室141的壁面。
該下模36也有一凸部37,該凸部37配置一具備彈性作用力的鋼珠38。當凸部37插入模座40的凹部41,該鋼珠38迫緊於凹部41的壁面,支持下模36結合於模座40不輕易離開。
某些實施例中,沒有鋼珠,而是用一條環形的彈性圈束緊於凸部37周圍。當然,該凸部37外表陷入一容納彈性圈的溝槽,亦在本創作的容許範圍內。在凸部37插入模座40的凹部41時,該彈性圈同樣能迫緊於凹部41的壁面,支持下模36結合於模座40不輕易離開。
從第1、3、11圖來看,該鈕釦50包括二呈圓環狀的華司51、52。其中,該華司51有一管狀結構體(未標號),在華司51落入一形成於下模36端面的第二凹穴391,該華司51環繞一陷入下模36中央的容納部39周圍,支撐管狀結構體向著上模30。另外,該華司52套在一形成於上模30的衝頭34,從而接觸一形成於上模30端面的第一凹穴35。
當管狀結構體通過一工作物(譬如帆布、紙張或其他的平面物)的孔洞(圖未繪),該管狀結構體被直徑漸增的衝頭34往外擴張,並順著第一凹穴35反捲,直到衝頭34深入下模36的容納部39為止。此刻,該管狀結構體轉換為鉚接構造,將二華司51、52往第二凹穴391方向下壓結合在一起,從而夾在工作物兩面而不易分開。
該壓合裝置採用螺柱20鎖入第二臂17的構造,能輕鬆達到螺旋運動轉換成直線往復位移的功能,完成上、下二模30、36對鈕釦50的壓合作業。縱使,使用者單手握緊主體10的連接部15,另隻手操作桿體53轉動螺柱20,也比習知技術更輕鬆完成鈕釦50的壓合作業。
另外,該壓合裝置能穩定安排在固定的工作地點。如第1、4圖所示,該第一臂11擁有二呈環形的固定部12,這些固定部12在第一臂11的兩側,用二緊固件55(如螺栓、螺絲等)通過相應的固定部12,進而牢固於一支撐件56(例如地表)即可。
或像第1、3圖,該第一臂11還有一螺孔13,該螺孔13與結合孔14在連接部15兩旁。一平坦部16與連接部15設計為一體,恰好位於螺孔13的上方。該平坦部16配合一鎖入螺孔13的夾持件19共同夾住其他的支撐件54(例如工作檯周邊)。
第7圖是壓合裝置的第二實施例,其構造大致相同於第一實施例,差異處在於:自動傳遞扭矩的方式。
其中,該螺柱20的受力部211是多邊形,能夠插入一套筒57下方的筒口59。該套筒57上方的筒口59結合一操作部58,該操作部58屬於一電動/氣動工具(圖未繪)的部分。通電後,該電動/氣動工具輸出扭矩至受力部211,連帶螺柱20自動執行同向轉動作業。
特別是,在相同的工作地點安排一列壓合裝置,配合整排的 電動/氣動工具就能完成壓合鈕釦的自動化控制的操作系統,非常簡便且省力。
第8圖是壓合裝置的第三實施例,其構造大致相同於第一實施例,差異處在於:該螺柱20與上模30不同的結合模式。
圖中,該螺柱20有一實心的插入部26,取代原來的套接部。該插入部26從限制部23往下模40(見第3圖)方向延伸,通過軸承總成31(參閱第3圖)而可進入一形成於上模30的深凹部322中。所述的珠體33(或是彈性圈)配置在插入部26超出軸承總成31的部位,在插入部26結合上模30的深凹部322時,該珠體33(或是彈性圈)接觸且迫緊於深凹部322的壁面,支持上模30和螺柱20結合在一起。
其次,一扣環27鑲嵌於插入部26,對於套在插入部26的軸承總成31(參閱第3圖)具備阻擋作用,避免軸承總成31離開插入部26。同時,一淺凹部321形成於上模30的端面,其與深凹部322是相通的,既能容納扣環27,又不影響螺柱20與上模30的結合。
第9、10圖是壓合裝置的第四實施例,其構造大致相同於第一實施例,差異處在於:多了一碟形簧片44。該碟形簧片44套在外螺紋段42,恰好在第一臂11的大直徑室141壁面和螺帽45之間。該碟形簧片44擁有弓形的截斷面,能夠抵制墊片43而對螺帽45產生一推力,帶動外螺紋段42牽引模座40連同下模36在第一臂11保持平穩狀態。
圖中,該小直徑室142的直徑大於外螺紋段42的直徑,二者之間存在一間隙401。縱使上模30(參閱第3圖)撞擊下模36,該外螺紋段42因為間隙401而相對第一臂11致生微幅偏擺,使上、下二模30、36保持對齊狀態。同時,該碟形簧片44因應外螺紋段42的偏擺產生形變,在外螺紋段42偏擺的關係解除後,該碟形簧片44恢復原狀,讓模座40連同下模36回復到平 穩狀態。

Claims (10)

  1. 一種鈕釦壓合裝置,包括:一主體(10),其有一連接部(15),該連接部(15)支持一第一臂(11)與一第二臂(17)隔空相對;一配置於第一臂(11)而可拆卸的下模(36);一設在第二臂(17)的螺柱(20),該螺柱(20)被一外力驅動且能朝向第一臂(11)直線位移;一結合於螺柱(20)而可拆卸的上模(30),該上模(30)與下模(36)是彼此相向的;一配置於上模(30)和螺柱(20)間的軸承總成(31),可承受一沿著螺柱(20)軸向的負荷;在壓合作業時,該軸承總成(31)將螺柱(20)的旋轉動能轉換為一直線下壓的作用力,該上模(30)不隨著螺柱(20)轉動為必要,其與下模(36)共同壓合一鈕釦(5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鈕釦壓合裝置,其中,該第二臂(17)有一供螺柱(20)螺接的環部(18),該螺柱(20)有一限制部(23),該限制部(23)配合環部(18)決定螺柱(20)相對主體(10)位移的行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鈕釦壓合裝置,其中,該螺柱(20)有一從限制部(23)往下模(36)方向延伸的套接部(24),該套接部(24)通過軸承總成(31),並在套接部(12)的端面形成一凹部(25);該上模(30)有一凸部(32),該凸部(32)有具備彈性作用力的珠體(33)與束緊凸部 (32)周圍的彈性圈之一,當凸部(32)插入套接部(12)的凹部(25),該珠體(33)與彈性圈之一迫緊於凹部(25)的壁面,支持上模(30)和螺柱(20)結合在一起。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鈕釦壓合裝置,其中,該螺柱(20)有一從限制部(23)往下模(36)方向延伸的插入部(26),該插入部(26)通過軸承總成(31)而可進入一形成於上模(30)的深凹部(322),並在插入部(26)超出軸承總成(31)的部位配置一阻止軸承總成(31)離開插入部(26)的扣環(27),在插入部(26)結合上模(30)的深凹部(322)時,該插入部(26)有具備彈性的珠體(33)與束緊插入部(26)周圍的彈性圈之一,該珠體(33)與彈性圈之一迫緊於深凹部(322)的壁面,支持上模(30)和螺柱(20)結合在一起。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鈕釦壓合裝置,其中,該螺柱(20)有一受力部(21)與一貫穿受力部(21)的孔(22),允許一桿體(53)通過受力部(21)的孔(22)對螺柱(20)施予扭矩。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鈕釦壓合裝置,其中,該螺柱(20)有一多邊形的受力部(211),藉由一套筒(57)結合受力部(211)與一電動/氣動工具的操作部(58)。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鈕釦壓合裝置,還有一結合第一臂(11)與下模(36)的模座(40)。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鈕釦壓合裝置,其中,該第一臂(11)有一結合孔(14),該結合孔(14)是由彼此相通的一大直徑室(141)與一小直徑室(142)組成;該模座(40)頂面形成一凹部(41),其底面突出一通過小直徑室(142)進入大直徑室(141)的外螺紋段(42),供一置入大直徑室(141)的螺帽(45)鎖著外螺紋段(42);該下模(36)有一凸部(37),該凸部(37)配置具備彈性作用力的鋼珠(38)與束緊凸部(37)周圍的彈性圈之一,當凸部(37)插入模座(40)的凹部(41),該鋼珠(38)與彈性圈之一迫緊於凹部(41)的壁面,支持下模(36)結合於模座(40)。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鈕釦壓合裝置,還有一套在外螺紋段(42)的碟形簧片(44),該碟形簧片(44)在第一臂(11)和螺帽(45)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鈕釦壓合裝置,其中,該第一臂(11)還有二呈環形的固定部(12)與一螺孔(13),這些固定部(12)在第一臂(11)兩側,允許二牢固於支撐件(56)的緊固件(55)通過相應的固定部(12);該螺孔(13)與結合孔(14)在連接部(15)兩旁,其上方是一形成於連接部(15)的平坦部(16),該平坦部(16)配合一鎖入螺孔(13)的夾持件(19)共同夾住其他的支撐件(54)。
TW107200847U 2018-01-18 2018-01-18 鈕釦壓合裝置 TWM5626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0847U TWM562603U (zh) 2018-01-18 2018-01-18 鈕釦壓合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0847U TWM562603U (zh) 2018-01-18 2018-01-18 鈕釦壓合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2603U true TWM562603U (zh) 2018-07-01

Family

ID=63640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0847U TWM562603U (zh) 2018-01-18 2018-01-18 鈕釦壓合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626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8011B (zh) * 2018-01-18 2019-01-21 廖年壕 Button pres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8011B (zh) * 2018-01-18 2019-01-21 廖年壕 Button pres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4378B2 (en) Vibratory and impact connector for a power tool
JP5626929B2 (ja) クリンチピン式パネル固定装置
US20110170968A1 (en) Locking hole saw collar
US20130071177A1 (en) Wrench quick release apparatus
JP2010500560A (ja) 荷重指示式留め具および製造の方法
US10288109B2 (en) Self-locking screwing attachment device and assembly provided with same
TWM562603U (zh) 鈕釦壓合裝置
CN109605262A (zh) 套筒
TWI648011B (zh) Button press
JP6641424B2 (ja) 緩み止めナット組のパンチヘッド構造
US8272297B1 (en) Easy to assemble ratchet wrench
JP5889374B2 (ja) 倍力機構付きシリンダ装置
CN208243032U (zh) 钮扣压合装置
JP3155204U (ja) 偏心ロックナット
US4494412A (en) Testing tool for studs and the like
JP6708904B2 (ja) 金属管の拡管工具
TW201924802A (zh) 車載用空氣壓縮機之軸承的定位方法及其定位構造
KR200452761Y1 (ko) 휴대용 파이프 확관기
JP5632902B2 (ja) 倍力機構付きシリンダ装置
JP2009544898A (ja) ピストンアセンブリ用のピストン部分及びピストンアセンブリ
JP2019078390A (ja) ブラインドボルト
EP3552764B1 (en) Reversible wrench
JP2003206922A5 (zh)
JP2014145386A (ja) 締結座金装置
TWI746305B (zh) 穿透式扳手卡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