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9435U - 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9435U
TWM559435U TW106218070U TW106218070U TWM559435U TW M559435 U TWM559435 U TW M559435U TW 106218070 U TW106218070 U TW 106218070U TW 106218070 U TW106218070 U TW 106218070U TW M559435 U TWM559435 U TW M55943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upper cover
electronic device
connecting portion
free e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180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昭凱
Original Assignee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180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9435U/zh
Publication of TWM5594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9435U/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電子裝置可放置於承載面上,並包含主體及上蓋。主體設置於承載面。上蓋包含上蓋本體及連接部。上蓋本體藉由連接部樞接於主體之一側,以選擇性與主體形成開啟狀態或疊合狀態。連接部具有自由端,當上蓋本體相對於主體轉動以與主體形成開啟狀態時,上蓋本體帶動連接部轉動,以使連接部之自由端抵接承載面而加大主體與承載面之間的空間。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
本創作一般係關於一種電子裝置,具體而言,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開啟時可形成腳墊使底部抬升之電子裝置。
電競用筆記型電腦在執行遊戲等需求不僅需要強大運算能力,更需要強大的散熱能力。一般筆記型電腦是將風扇設計在底部,所以進風口是開設在底部。由於操作時需要大量進風,所以設置於底部的腳墊需要有一定的高度,才能吸進足夠的風量。
然而,在追求薄型化設計的趨勢下,若腳墊的高度太高不僅使筆記型電腦的攜帶性變差,也影響外觀表現。
鑑於先前技術的缺點,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於上蓋相對於主體開啟時,可同時抬升主體,以增加散熱的空間。
於一實施例,本創作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主體及上蓋,主體置於承載面;上蓋包含上蓋本體及連接部,上蓋本體藉由連接部樞接於主體之一側,以選擇性與主體形成開啟狀態或疊合狀態,連接部具有自由端,當上蓋本體相對於主體轉動以與主體形成開啟狀態時,上蓋本體帶動連接部轉動,以使連接部之自由端抵接承載面而增加主體與承載面 之間的空間。
於一實施例,上蓋更具有一連接端,連接端連接上蓋本體,上蓋本體以一轉動軸相對於主體轉動,且轉動軸通過連接部並位於連接端及自由端之間。
於一實施例,上蓋本體具有顯示面,且連接部連接於上蓋本體之一側下方,且轉動軸位於顯示面所在平面的一側。
於一實施例,當上蓋本體與主體形成疊合狀態時,連接部之自由端於主體之垂直投影在主體內。
於一實施例,轉動軸至自由端之距離大於轉動軸至主體之底面的距離。
於一實施例,本創作之電子裝置更包含緩衝墊,其中緩衝墊設置於自由端,且當上蓋本體與主體形成開啟狀態時,自由端藉由緩衝墊抵接承載面。
於一實施例,主體具有進風口及出風口,進風口開設於主體之底面,且出風口開設於上蓋本體連接主體之該側。
於一實施例,主體具有容置槽,當上蓋本體與主體形成疊合狀態時,連接部至少部分收納於容置槽。
於一實施例,上蓋本體具有延伸軸,自由端及轉動軸位於延伸軸之相同側,且轉動軸較自由端接近延伸軸。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創作之電子裝置利用簡單的轉軸原理,以簡化上蓋與主體的機械結構,不僅於上蓋相對於主體開啟時可同時抬升主體,大幅提高底部的進氣量使散熱效能提高,同時於上蓋相對於主體疊 合時可使作為腳墊的連接部至少部分收納於主體中,以增加攜帶方便性。
1‧‧‧電子裝置
2‧‧‧承載面
10‧‧‧主體
10a‧‧‧底面
110‧‧‧進風口
120‧‧‧出風口
130‧‧‧容置槽
140‧‧‧突出部
150‧‧‧孔洞
20‧‧‧上蓋
210‧‧‧上蓋本體
210a‧‧‧顯示面
212‧‧‧上蓋殼體
214‧‧‧顯示面板
220、220’‧‧‧連接部
221‧‧‧連接端
222‧‧‧自由端
226‧‧‧通孔
228‧‧‧容置空間
230‧‧‧緩衝墊
30‧‧‧轉軸模組
32‧‧‧凸軸
C‧‧‧轉動軸
D1、D2‧‧‧距離
L‧‧‧延伸軸
S‧‧‧空間
圖1A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於疊合狀態之側視圖。
圖1B為圖1A之電子裝置於半開啟狀態之側視圖。
圖1C為圖1A之電子裝置於開啟狀態之側視圖。
圖2A及圖2B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之主體於不同視角之立體圖。
圖2C為圖2A之主體側視圖。
圖3A及圖3B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之上蓋之立體圖及側視圖。
圖4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之爆炸示意圖。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尤其是一種開啟時可形成腳墊使底部抬升之電子裝置。於本創作實施例中,電子裝置較佳例如筆記型電腦等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可依據電子裝置之上蓋的開啟狀態形成腳墊抬升主體底部以增加散熱的空間,或依據上蓋的疊合狀態以收納作為腳墊的部分以提升攜帶便利性,但不以此為限。於後參考圖式詳細說明本創作之電子裝置之實施例。
圖1A至圖1C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電子裝置1分別於疊合狀態、半開啟狀態及開啟狀態之側視示意圖。如圖1A至圖1C所示,電子裝置1包含主體10及上蓋20。電子裝置1可藉由將主體10設置於承載面2,而放置於承載面2上。上蓋20包含上蓋本體210及連接部220。上蓋本體210藉由連 接部220連接於主體10之一側,並以轉動軸C相對於主體10轉動以選擇性與主體10形成疊合狀態(如圖1A所示)或開啟狀態(如圖1C所示)。連接部220具有連接端221及自由端222。連接端221連接上蓋本體210,且轉動軸C通過連接部220並位於連接端221及自由端222之間。當上蓋本體210相對於主體10轉動以與主體10形成開啟狀態時,上蓋本體210帶動連接部220轉動,以使連接部220之自由端222抵接承載面2而加大主體10與承載面2之間的空間S(例如散熱的空間)。
於一實施例,電子裝置1較佳為筆記型電腦,其中主體10可為使電子裝置1執行控制、處理、輸入所需之各種電腦功能元件組合的電腦主體,即主體10可為筆記型電腦之系統機身,但不以此為限。上蓋20較佳包含任何適當之顯示屏幕,亦可為具有觸控功能之顯示屏幕,但不以此為限。舉例而言,當主體10為包含鍵盤之電腦主體時,上蓋20可包含單純的顯示屏幕,僅作為輸出電腦主體之資訊的顯示器。
具體而言,如圖2A及圖2B所示,主體10為筆記型電腦的電腦主機,且主體10具有進風口110及出風口120。進風口110較佳開設於主體10之底面10a,且出風口120開設於主體10之一側。於一實施例,出風口120較佳開設於上蓋本體20連接於主體10之同側,例如後側,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依據實際設計需求,出風口120可設置於主體10之前側、左/右兩側、或上側。此外,主體10較佳具有容置槽130,且容置槽130用於至少部分收納上蓋20的連接部220,以最小化電子裝置1於疊合狀態時的尺寸,提升電子裝置1的可攜性。舉例而言,容置槽130係由主體10後側向內凹陷的空間,且空間的尺寸較佳對應連接部220的大小,以於疊合狀態實質 容置大部分的連接部220,而僅小部分的連接部220(例如連接部220的上方連接端221)突出主體10。換句話說,轉動軸C較佳位於容置槽130中,且通過界定容置槽130的兩側壁面。
再者,主體10的底面10a可選擇性設置突出部140,以使主體10與承載面2之間具有預設的空間S。突出部140可為由例如橡膠製成的條狀或柱狀腳墊,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突出部140可為主體10之殼體一體成形的凸部。於此實施例,當電子裝置1為疊合狀態且放置於承載面2時,轉動軸C至承載面2的距離為D1。亦即,距離D1等於轉動軸C至主體10之底面10a的距離加上突出部140自底面10a突出的距離。於另一實施例,當電子裝置不設置突出部140時,轉動軸C至承載面2的距離等於轉動軸C至主體10之底面10a的距離。
如圖3A及圖3B所示,於一實施例,上蓋本體210較佳為包含上蓋殼體212及顯示面板214的顯示器。連接部220具有連接端221及自由端222,其中連接端221連接上蓋本體210,而自由端222係為連接部220的末端並不與主體10連接。連接部220之連接端221較佳連接於上蓋本體210之一側下方。具體而言,連接部220較佳與上蓋殼體212一體成形,使得連接部220之自由端222為自上蓋殼體212延伸而出的末端部分,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連接部220可以任何習知方式例如螺絲、螺栓、卡固機構、黏著等方式連接於上蓋殼體212。
於一實施例,連接部220之連接端221與自由端222的連線方向與上蓋本體210的延伸軸L不重疊,且較佳為不平行。舉例而言,連接部220相對於顯示面板214的顯示面210a朝顯示方向偏移設置,使得上蓋本體 210的延伸軸L與轉動軸C不在同一直線上。於一實施例,轉動軸C較佳位於連接端221及自由端222之間,且於顯示面板214的顯示面210a所在平面的一側,例如轉動軸C位於顯示面210a所在平面的前側。於此實施例,連接部220較佳為與上蓋殼體212一體成形的類扇形塊體或框體,且連接部220的連接端221及自由端222分別為類扇形體之弧形外緣的相對兩端,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依據設計需求,連接部220可具有其他形狀,例如菱形、矩形等。於一實施例,連接端221及自由端222的連線方向較佳與上蓋本體210的延伸軸L相交。自由端222及轉動軸C較佳位於上蓋本體210的延伸軸L之相同側(例如顯示面210a的前側),且轉動軸C較自由端222接近延伸軸L。
再者,電子裝置1可更包含緩衝墊230,其中緩衝墊230設置於自由端222。當上蓋本體210與主體10形成開啟狀態時,自由端222藉由緩衝墊230抵接承載面2。緩衝墊230可為由例如橡膠製成的腳墊,以加強連接部220之自由端222與承載面2之間的接觸,進而達到止滑、防刮的作用。再者,電子裝置1以可藉由緩衝墊230增加與承載面2的接觸面積,提升支撐的穩定性。於一實施例,當電子裝置1設置有緩衝墊230於自由端222時,轉動軸C至緩衝墊230的距離D2較佳大於轉動軸C至主體10之底面10a(或突出部140)的距離D1,亦即轉動軸C至自由端222的距離加上緩衝墊230的厚度較佳大於疊合狀態時轉動軸C至承載面2的距離。於另一實施例,當電子裝置1不具有緩衝墊230時,轉動軸C至自由端222的距離較佳大於疊合狀態時轉動軸C至承載面2的距離(即D1)。
於後參考圖1A至圖1C,說明電子裝置1的操作。如圖1A所示,當上蓋20與主體10形成疊合狀態時,上蓋本體210實質平行於主體10疊 置,且連接部220之自由端222於主體10之垂直投影較佳在主體10內。舉例而言,當上蓋本體210與主體10形成疊合狀態時,顯示面210a實質平行且面向主體10,而連接部220較佳至少部分收納於容置槽130,且自由端222不超出主體10的後側。藉此,可使得電子裝置1於疊合狀態時具有最小化的尺寸,有效減少電子裝置1所需的收納空間,並提升電子裝置1的可攜性。
如圖1B所示,當上蓋本體210相對於與主體10轉動時,上蓋本體210帶動連接部220轉動,進而使得連接部220的自由端222朝承載面2的方向接近,進而抵接承載面2。如圖1C所示,當上蓋本體210繼續相對於主體10轉動而達到開啟狀態時,由於轉動軸C至緩衝墊230(或自由端222)之距離D2大於轉動軸C至突出部140(或主體底面10a)的距離D1,藉由連接部220之自由端222作為腳墊而使主體10相對於承載面2抬升,進而加大主體10之底面10a與承載面2之間的空間S,大幅提高氣體自進氣口110進入主體10的進氣量,以使散熱效能提高。再者,於此實施例,由於連接部220之自由端222及連接端221的連線方向與上蓋本體210的延伸軸L相交,即轉動軸C較自由端222接近延伸軸L,當上蓋本體210與主體10為開啟狀態時,連接部220可更穩定地支撐上蓋本體210於承載面2。
在此需注意,連接部220可藉由習知合宜的方式與主體10樞接而形成轉動軸C,以使得上蓋本體210以轉動軸C相對於主體10轉動而選擇性與主體10形成開啟狀態或疊合狀態。於一實施例(未繪示),連接部220可具有向外突出的轉軸,而主體10於容置槽130的側壁具有對應的軸孔,使得連接部220及主體10可藉由轉軸與軸孔可轉動地卡合而形成轉動軸C。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主體10可具轉軸設置於容置槽130的相對側壁並朝容置 槽130相向突出,而連接部220則具有對應的軸孔,使得連接部220及主體10可藉由轉軸與軸孔可轉動地卡合而形成轉動軸C。亦即,連接部220及主體10之間可藉由對應的轉軸與軸孔樞接而形成轉動軸C,但不以此為限。
如圖4所示,於另一實施例,電子裝置可更包含轉軸模組30,且主體10及上蓋20(包含上蓋本體210及連接部220’)的其餘細節可參考圖3A至圖3B的說明,於此不再贅述。於此實施例,上蓋20藉由轉軸模組30與主體10形成樞接,而可以轉動模組30為轉動軸C相對於主體10轉動。於此實施例,連接部220’可為具有容置空間228的框體或塊體,以供容置至少部分的轉軸模組30。具體而言,轉軸模組30可設置於連接部220’中,且轉軸模組30的凸軸32可自連接部220’的通孔226突出,進而插入主體10開設於容置槽130內壁的孔洞150。藉此,上蓋20可藉由轉軸模組30與主體10形成可轉動的連接,進而於上蓋20相對於主體10開啟時可藉由連接部220’同時抬升主體10,大幅提高底部的進氣量使散熱效能提高,同時於上蓋20相對於主體10疊合時可使作為腳墊的連接部220’至少部分收納於主體10的容置槽130中,以增加攜帶方便性。
本創作已由上述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目的而非用於限制。熟此技藝者當知在不悖離本創作精神下,於此特別說明的實施例可有例示實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創作範疇亦涵蓋此類修改且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Claims (9)

  1. 一種電子裝置,可放置於一承載面上,包含:一主體,設置於該承載面;以及一上蓋,包含一上蓋本體及一連接部,該上蓋本體藉由該連接部樞接於該主體之一側,以選擇性與該主體形成一開啟狀態或一疊合狀態,該連接部具有一自由端,當該上蓋本體相對於該主體轉動以與該主體形成該開啟狀態時,該上蓋本體帶動該連接部轉動,以使該連接部之該自由端抵接該承載面而增加該主體與該承載面之間的空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上蓋更具有一連接端,該連接端連接該上蓋本體,該上蓋本體以一轉動軸相對於該主體轉動,且該轉動軸通過該連接部並位於該連接端及該自由端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上蓋本體具有一顯示面,且該連接部連接於該上蓋本體之一側下方,且該轉動軸位於該顯示面所在平面的一側。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轉動軸至該自由端之距離大於該轉動軸至該主體之一底面的距離。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上蓋本體具有一延伸軸,該自由端及該轉動軸位於該延伸軸之相同側,且該轉動軸較該自由端接近該延伸軸。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當該上蓋本體與該主體形成該疊合狀態時,該連接部之該自由端於該主體之一垂直投影在該主體內。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更包含一緩衝墊,其中該緩衝墊設置於該自由端,且當該上蓋本體與該主體形成該開啟狀態時,該自由端藉由該緩衝墊抵接該承載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主體具有一進風口及一出風口,該進風口開設於該主體之一底面,且該出風口開設於該上蓋本體連接該主體之 該側。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主體具有一容置槽,當該上蓋本體與該主體形成該疊合狀態時,該連接部至少部分收納於該容置槽。
TW106218070U 2017-12-05 2017-12-05 電子裝置 TWM5594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8070U TWM559435U (zh) 2017-12-05 2017-12-05 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18070U TWM559435U (zh) 2017-12-05 2017-12-05 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9435U true TWM559435U (zh) 2018-05-01

Family

ID=62950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18070U TWM559435U (zh) 2017-12-05 2017-12-05 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594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7418A (zh) * 2019-01-09 2020-07-17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笔记本电脑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7418A (zh) * 2019-01-09 2020-07-17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笔记本电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2901B (zh) 攜帶式電子裝置
TWI669597B (zh) 筆記型電腦
US7203062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air cooling unit
TWI419642B (zh) 具有散熱結構之電腦裝置
US2006011465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6165560B2 (ja) 電子機器
TW201503810A (zh) 轉軸模組及使用其之電子裝置
JP2010009385A (ja) 電子機器
WO2011147112A1 (zh) 一种计算机电源
JP2010011160A (ja) 電子機器
TWI764712B (zh) 筆記型電腦
CN108628394B (zh) 可携带式电子装置
US893424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oling capability
JP2010009387A (ja) 組立体および電子機器
TW201925954A (zh) 筆記型電腦
TWM559435U (zh) 電子裝置
CN110442188B (zh) 笔记本电脑
TWM584451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M562995U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10871257B2 (en) Supporting device
US1180922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382296B (zh) 電子裝置
TW201448715A (zh) 電子裝置
JP2020183721A (ja) 遠心ファン及び電子機器
JP7399230B1 (ja) 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