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8972B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8972B
TWI548972B TW104120974A TW104120974A TWI548972B TW I548972 B TWI548972 B TW I548972B TW 104120974 A TW104120974 A TW 104120974A TW 104120974 A TW104120974 A TW 104120974A TW I548972 B TWI548972 B TW I5489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portable electronic
blocking member
blocking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0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1107A (zh
Inventor
陳乾園
張正茂
邱彥傑
楊宜軒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209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4897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8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897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01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1107A/zh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為因應現今電子產品高速度、高效能、且輕薄短小的要求,使得各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已漸成主流,其中較為常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種類例如筆記型電腦(Notebook PC)、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及平板型電腦(Tablet PC)等。就筆記型電腦而言,由於筆記型電腦無法提供很大的空間來容置散熱系統,所以如何在筆記型電腦之有限的空間中提高其散熱效率,此乃是業界所專注的焦點之一。
一般而言,筆記型電腦通常會配備有一風扇模組,其適於對筆記型電腦內部之發熱元件進行散熱。當風扇模組運作時,筆記型電腦內部之較熱的空氣將經由入風口進入風扇模組的風扇殼體內,並經由出風口排至筆記型電腦之外,藉以降低筆記型電腦之內部溫度。然而,出風口所排出的熱風容易被入風口再度吸入,而導致熱能在筆記型電腦內不斷循環而無法有效排出,降低 筆記型電腦的散熱效率。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阻流模組可活動地阻擋出風口排出的熱風回流至入風口,提升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散熱效率。
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機體以及一第二機體。第一機體包括一機殼、一風扇模組以及一阻流模組。機殼包括一阻流口、一出風口、一入風口、相對的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入風口位於下表面,且阻流口位於出風口與入風口之間。風扇模組設置於機殼內。阻流模組包括一阻擋件以及一復位機構。復位機構設置於機殼內並連接阻擋件,以使阻擋件穿過阻流口並突出於出風口與入風口之間。第二機體樞設於第一機體。第二機體適於承靠於上表面並相對第一機體旋轉至承靠於下表面。當第二機體承靠下表面時,第二機體朝下表面壓迫阻擋件及復位機構,使阻擋件的一頂面與下表面共平面。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設置有活動式的阻流模組,其包括阻擋件以及復位機構,其中,復位機構設置於機殼內並連接阻擋件,以透過復位機構所提供的復位力使阻擋件穿過機殼的阻流口而突出於機殼的出風口與入風口之間,以阻擋出風口所排出的熱風回流至入風口,因而可增加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散熱效率。並且,在復位機構未受壓迫而呈自然狀 態的情況下,阻擋件穿過阻流口而突出於出風口與入風口之間。當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旋轉至承靠於第一機體的下表面時,第二機體壓迫突出於第一機體的下表面的阻擋件及復位機構,而使阻擋件的頂面與第一機體的下表面共平面,第二機體因而得以與第一機體的下表面緊密貼合。因此,本發明不僅提高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散熱效率,更可增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使用彈性及方便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可攜式電子裝置
100‧‧‧第一機體
110‧‧‧機殼
112‧‧‧阻流口
114‧‧‧出風口
116‧‧‧入風口
118‧‧‧上表面
119‧‧‧下表面
120‧‧‧風扇模組
130‧‧‧阻流模組
132‧‧‧阻擋件
133‧‧‧頂面
134‧‧‧復位機構/彈性臂
134a‧‧‧彈性件
134b、134e‧‧‧蓋板
134c‧‧‧第一磁性件
134d‧‧‧第二磁性件
136‧‧‧突出部
140‧‧‧樞接部
142‧‧‧讓位斜角
200‧‧‧第二機體
210‧‧‧樞軸部
220‧‧‧顯示面
230‧‧‧外表面
D1‧‧‧移動方向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機體的底視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阻流模組的示意圖。
圖5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阻流模組的示意圖。
圖6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阻流模組的示意圖。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各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並且,在下列各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將採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號。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側視示意圖。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以及圖2,本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可包括一第一機體100以及一第二機體200。第二機體200可樞設於第一機體100以相對第一機體100旋轉。具體而言,可攜式電子裝置10可為一筆記型電腦,第一機體100可例如為其系統端,並包括彼此相對的一上表面118以及一下表面119,而第二機體200則可例如為其顯示裝置,並包括彼此相對的一顯示面220以及一外表面230。
詳細而言,第二機體200可如圖2所示包括一樞軸部210,其樞設於第一機體100並適於如圖1所示地相對第一機體100做360度的翻轉,以使第二機體200可相對第一機體100旋轉於一收納位置(如圖1所示的第二機體200的實線位置)以及一展示位置(如圖1所示的第二機體200的虛線位置)之間。當第二 機體200位於收納位置時,其顯示面220承靠於第一機體100的上表面118,當第二機體200翻轉至位於展示位置時,其外表面230承靠於第一機體100的下表面119,此時第二機體200的顯示面220暴露於外以方便使用者展示其所顯示的畫面。當然,本實施例僅用以舉例說明,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機體200亦可為一平板電腦,而第一機體100則可為其擴充基座,第二機體200可分離地樞設於於第一機體200,以相對其旋轉。
在第二機體200適於相對第一機體100做360度的翻轉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中,第二機體200的樞軸部210需要有較高的結構強度,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樞軸部210可例如突出於第二機體200的顯示面220,而第一機體100則可包括與樞軸部210結構配合的一樞接部140,並且,由於樞軸部210突出於第二機體200的顯示面220,樞接部140則可如圖2所示具有對應樞軸部210的一讓位斜角142。當然,本實施例僅用以舉例說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種結構配置。
詳細而言,第一機體100更可包括一機殼110、一風扇模組120以及一阻流模組130。機殼110如圖2所示包括一阻流口112、一出風口114、一入風口116、彼此相對的上表面118以及下表面119。風扇模組120設置於機殼110內,且其風扇的出風口以及入風口分別對應機殼110的出風口114以及入風口116。如此,可攜式電子裝置10內部之熱氣可經由出風口114排至可攜式電子裝置10之外。機殼110的入風口116設置於其下表面119, 而阻流口112則設置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出風口114可例如設置於前述的讓位斜角142處,在此情況下,出風口114的出風方向會因讓位斜角142的外形而略偏向下表面119的方向,進而增加出風口114所排出的熱風回流至入風口116的機率,降低可攜式電子裝置10的散熱效率。有鑑於此,本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設置有阻流模組130,以阻擋出風口114所排出的熱風回流至入風口116。當然,在第一機體100不具有上述讓位斜角142的結構配置下,出風口114所排出的熱風也有可能回流至入風口116而需設置阻流模組130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因此,本實施例僅用以舉例說明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機體的底視示意圖。圖4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阻流模組的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2至圖4,在本實施例中,阻流模組130包括一阻擋件132以及一復位機構134。復位機構134設置於機殼110內並連接阻擋件132,以透過復位機構134所提供的復位力使阻擋件132如圖2所示穿過機殼110的阻流口112而突出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以阻擋出風口114所排出的熱風回流至入風口116。也就是說,在復位機構134未受壓迫的情況下,連接復位機構134的阻擋件132的初始位置是如圖2所示突出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的。
舉例來說,復位機構134可為至少一彈性臂,其固設於 機殼110內並連接阻擋件132,在彈性臂134未受壓迫而呈自然狀態時,阻擋件132如圖2所示穿過阻流口112而突出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彈性臂134與阻擋件132可為一體成型。如此配置,當第二機體200位於如圖1的實線所繪示的收納位置時,第二機體200承靠於第一機體100的上表面118,此時,彈性臂134未受壓迫而呈自然狀態,阻擋件132如圖2所示穿過阻流口112而突出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當第二機體200相對第一機體100旋轉至位於如圖1的虛線所繪示的展示位置時,第二機體200承靠於第一機體100的下表面119,此時,第二機體200的外表面230朝下表面119的方向壓迫突出於下表面119的阻擋件132及彈性臂134,此壓迫力大於彈性臂134所提供的彈性復位力,因而使阻擋件132沿如圖4所示的移動方向D1往機殼110的內部移動而使阻擋件132的一頂面133與下表面119共平面,第二機體200因而得以與第一機體100的下表面119緊密貼合。
圖5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阻流模組的示意圖。在此必須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阻流模組130與圖4的阻流模組130相似,因此,本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本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請參照圖2以及圖5,以下將針對本實施例的阻流模組130與圖4的阻流模組130的 差異做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復位機構134可如圖5所示包括至少一彈性件134a,阻擋件132承靠於機殼110的一內側並包括一突出部136,彈性件134a抵靠阻擋件132,以使阻擋件132的突出部136可穿過阻流口112並突出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詳細而言,復位機構134更可包括一蓋板134b,其固設於機殼110內,彈性件134a則可承靠於蓋板134b與阻擋件134a之間,因此,在彈性件134a未受壓迫而呈自然狀態時,阻擋件132的突出部136可如圖2所示穿過阻流口112並突出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如此配置,當第二機體200位於如圖1的實線所繪示的收納位置時,第二機體200承靠於第一機體100的上表面118,此時,彈性件134a未受壓迫而呈自然狀態,阻擋件132穿過阻流口112而突出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當第二機體200相對第一機體100旋轉至位於如圖1的虛線所繪示的展示位置時,第二機體200的外表面230承靠於第一機體100的下表面119,此時,第二機體200的外表面230朝下表面119的方向壓迫突出於下表面119的阻擋件132及復位機構134的彈性件134a,此壓迫力大於彈性件134a所提供的彈性復位力,因而使阻擋件132沿如圖4所示的移動方向D1往機殼110的內部移動而使阻擋件132的頂面133與下表面119共平面,第二機體200因而得以與第一機體100的下表面119緊密貼合。
圖6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的阻流模組的示意圖。在此必須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阻流模組130與圖4的阻流模組130相似,因此,本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本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請參照圖2以及圖6,以下將針對本實施例的阻流模組130與圖4的阻流模組130的差異做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復位機構134可如圖5所示包括一第一磁性件134c、一第二磁性件134d以及一蓋板134e。蓋板134e固設於機殼110,阻擋件132亦是承靠於機殼110的內側並包括一突出部136,第一磁性件134c設置於蓋板134e上,第二磁性件134d則對應第一磁性件134c而設置於阻擋件132上。並且,第一磁性件134c與第二磁性件134d的磁性相同而於其間產生一磁性排斥力,因此,在第一磁性件134c與第二磁性件134d未受壓迫而呈自然狀態時,第一磁性件134c與阻擋件132的第二磁性件134d之間可如圖6所示之維持一間距,以使阻擋件132的突出部136可穿過阻流口112並突出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如此配置,當第二機體200位於如圖1的實線所繪示的收納位置時,第二機體200承靠於第一機體100的上表面118,此時,第一磁性件134c與阻擋件132的第二磁性件134d未受壓迫而維持一間距,使阻擋件132穿過阻流口112而突出於出風口114與入風口116之間。當第二機體200相對第一機體100旋轉至位於如圖1的虛 線所繪示的展示位置時,第二機體200的外表面230承靠於第一機體100的下表面119,此時,第二機體200的外表面230朝下表面119的方向壓迫突出於下表面119的阻擋件132及設置於其上的第二磁性件134d,此壓迫力大於第一磁性件134c與第二磁性件134d之間的磁性排斥力,因而使阻擋件132沿如圖4所示的移動方向D1往機殼110的內部移動而使阻擋件132的頂面133與下表面119共平面,第二機體200因而得以與第一機體100的下表面119緊密貼合。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二機體設置有活動式的阻流模組,其包括阻擋件以及復位機構,其中,復位機構設置於機殼內並連接阻擋件,以透過復位機構所提供的復位力使阻擋件穿過機殼的阻流口而突出於機殼的出風口與入風口之間,以阻擋出風口所排出的熱風回流至入風口,因而可增加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散熱效率。並且,在復位機構未受壓迫而呈自然狀態的情況下,阻擋件穿過阻流口而突出於出風口與入風口之間。當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旋轉至承靠於第一機體的下表面時,第二機體壓迫突出於第一機體的下表面的阻擋件及復位機構,而使阻擋件的頂面與第一機體的下表面共平面,第二機體因而得以與第一機體的下表面緊密貼合。因此,本發明不僅提高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散熱效率,更可增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使用彈性及便利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 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可攜式電子裝置
100‧‧‧第一機體
112‧‧‧阻流口
114‧‧‧出風口
116‧‧‧入風口
118‧‧‧上表面
119‧‧‧下表面
120‧‧‧風扇模組
130‧‧‧阻流模組
132‧‧‧阻擋件
140‧‧‧樞接部
142‧‧‧讓位斜角
200‧‧‧第二機體
210‧‧‧樞軸部
220‧‧‧顯示面
230‧‧‧外表面

Claims (10)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機體,包括:一機殼,包括一阻流口、一出風口、一入風口、相對的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該入風口位於該下表面,且該阻流口位於該出風口與該入風口之間;一風扇模組,設置於該機殼內;以及一阻流模組,包括一阻擋件以及一復位機構,該復位機構設置於該機殼內並連接該阻擋件,以使該阻擋件穿過該阻流口並突出於該出風口與該入風口之間,該阻流口位於該下表面;以及一第二機體,樞設於該第一機體,該第二機體適於承靠於該上表面並相對該第一機體旋轉至承靠於該下表面,當該第二機體承靠該下表面時,該第二機體朝該下表面壓迫該阻擋件及該復位機構,使該阻擋件的一頂面與該下表面共平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更包括一樞軸部,樞設於該第一機體並突出於該第二機體的一顯示面,該第一機體更包括一樞接部,該樞接部具有對應該樞軸部的一讓位斜角。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出風口設置於該讓位斜角。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復位機構包括至少一彈性臂,固設於該機殼內並連接該阻擋件,當該第二機體未朝該下表面壓迫該阻擋件及該復位機構時,該阻擋件穿過該阻流口並突出於該出風口與該入風口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彈性臂與該阻擋件為一體成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復位機構包括一彈性件,該阻擋件承靠於該機殼的一內側並包括一突出部,該彈性件抵靠該阻擋件,以使該突出部穿過該阻流口並突出於該出風口與該入風口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復位機構更包括一蓋板,固設於該機殼,該彈性件承靠於該蓋板與該阻擋件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復位機構包括一蓋板、一第一磁性件以及一第二磁性件,該蓋板固設於該機殼,該第一磁性件設置於該蓋板,該第二磁性件對應該第一磁性件而設置於該阻擋件,且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二磁性件的磁性相同而產生一磁性排斥力,以使該阻擋件穿過該阻流口並突出於該出風口與該入風口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機體具有相對的一顯示面以及一外表面,並適於相對該第一機體旋轉於一收納位置以及一展示位置之間,當該第二機體位於 該收納位置時,該顯示面承靠該上表面,當該第二機體位於該展示位置時,該外表面承靠該下表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當該第二機體位於該展示位置時,該外表面朝該下表面壓迫該阻擋件及該復位機構,使該阻擋件的該頂面與該下表面共平面。
TW104120974A 2015-06-29 2015-06-29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5489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0974A TWI548972B (zh) 2015-06-29 2015-06-29 可攜式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0974A TWI548972B (zh) 2015-06-29 2015-06-29 可攜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48972B true TWI548972B (zh) 2016-09-11
TW201701107A TW201701107A (zh) 2017-01-01

Family

ID=57445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0974A TWI548972B (zh) 2015-06-29 2015-06-29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489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5584A (zh) * 2019-12-13 2021-06-1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7593B (zh) * 2022-01-18 2023-07-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21117A (en) * 2004-12-08 2006-06-16 Micro Star Intl Co Ltd Door lid structure
TWM322018U (en) * 2007-03-06 2007-11-11 Wistron Corp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hereof
TW200919145A (en) * 2007-10-26 2009-05-01 Inventec Corp Housing of electronic device
TW200920243A (en) * 2007-10-26 2009-05-01 Inventec Corp Case of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21117A (en) * 2004-12-08 2006-06-16 Micro Star Intl Co Ltd Door lid structure
TWM322018U (en) * 2007-03-06 2007-11-11 Wistron Corp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hereof
TW200919145A (en) * 2007-10-26 2009-05-01 Inventec Corp Housing of electronic device
TW200920243A (en) * 2007-10-26 2009-05-01 Inventec Corp Case of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65584A (zh) * 2019-12-13 2021-06-15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12965584B (zh) * 2019-12-13 2023-06-0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1107A (zh) 2017-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9597B (zh) 筆記型電腦
US931706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I488563B (zh) 周邊輸入裝置
EP2786222B1 (en) Notebook metal hinge as heat sink element
US920147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movable baffle to enhance cooling
TWI683206B (zh) 電子裝置
US20140257591A1 (en) Modular computer and thermal management
US1031796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bimetallic material
TW201308053A (zh) 擴充基座以及使用其之電子裝置
US2014011894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9277676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TW201419671A (zh) 連接器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TWI54897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1616270A (zh) 擴充基座及電子總成
US9277675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TW202244665A (zh) 筆記型電腦
CN103649868B (zh) 散热壳体
US20180373299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M450105U (zh) 連接器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CN210895210U (zh) 笔记本电脑
TW202210993A (zh) 電子裝置
TW202033084A (zh) 電子裝置
TWM488664U (zh) 鍵盤座與平板電腦組合裝置
TWM559435U (zh) 電子裝置
TWM552123U (zh) 電腦機箱散熱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