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1939U - 握力器結構改良 - Google Patents
握力器結構改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51939U TWM551939U TW106209530U TW106209530U TWM551939U TW M551939 U TWM551939 U TW M551939U TW 106209530 U TW106209530 U TW 106209530U TW 106209530 U TW106209530 U TW 106209530U TW M551939 U TWM551939 U TW M551939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holding unit
- recessed
- positioning members
- connect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握力器結構改良,尤指一種能充分達到結構精簡且符合人體工學實用性,而供使用者的手部於握持時具有舒適與服貼感受且作為鍛練手部握持力之握力器者。
按,近年來,運動健身已蔚為風潮,運動健身的好處不勝枚舉,國內運動健身的愛好者,為考量天候、場地及作息時段之諸多因素,多數戶外運動人士已將運動地點從戶外轉向室內,在眾多健身輔助器材中,其中之握力器,其利用施力使兩手柄兩端靠攏而後鬆開,多次重複動作可鍛鍊手指頭肌的力量,增進手部血液循環的訓練,可同時鍛鍊握力、腕力,且因其體積輕巧、方便攜帶、沒有場地限制、不受天氣因素或時間的影響,甚至可利用辦公休憩之餘經常性的鍛練,因此十分受到健身者之喜愛。
為了達到鍛練手部肌肉力量的目的,握力器一直以來都是許多人的首選,而習知握力器件者(如第9圖所示),具有一握力器本體5,其具有二個分離的握把51,該二握把51頂端共同連接一旋臂彈簧52,其中該旋臂彈簧52係由一簧圈521及位於該簧圈521二側所延伸出之旋臂
522所形成,其透過該二旋臂522共同鉤設一限位環53而加以限位,在平常時,該二握把51因受該旋臂彈簧52的彈力作用而向外張開,並搭配該限位環53可以限制該二握把51之間的張開程度。使用時,使用者以單手部握持該二握把51,或以兩手部分別握持該二握把51,並施加手部握力將該二握把51相向運動呈併攏狀態同時壓縮該旋臂彈簧52;然後,放鬆手部的握力,該二握把51即依該旋臂彈簧52的回復彈力而呈張開狀態,並由該限位環53加以限位;如此,一握一鬆反覆操作,即可訓練手掌及手臂的肌肉。
然,據上述可得知,該旋臂彈簧52外露於該二握把51之頂端,當該二握把51按壓相對反覆施力時,該旋臂彈簧52之簧圈521所產生之變形間隙,以及該二旋臂522所共同鉤設該限位環53之彼此間隙,均非常容易夾傷使用者或他人,進而造成使用不安全之缺失者,而亟待加以改良。
本創作提供一種握力器結構改良,係包括:一第一握持單元,其整體呈長條狀型態,該第一握持單元兩端各界定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頂端面且由該第一端至該第二端之間係設有複數個凹陷部與複數個突起部相互交替排列,令該第一握持單元頂端面形成不規則的凹凸形狀而供使用者的四手指抵靠以符合人體工學之手指握持區;又該第一握持單元底端面適當位置處係設有一延伸至
該第二端處而形成之第一凹陷空間;一第二握持單元,其整體呈長條狀型態,該第二握持單元與該第一握持單元呈相並排列,該第二握持單元兩端各界定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二握持單元底端面且由該第一端至該第二端之間係設有一圓弧部與一傾斜部排列,令該第二握持單元頂端面形成不規則形狀而供使用者的手掌及大拇指抵靠以符合人體工學之手掌貼合區;又該第二握持單元頂端面適當位置處係設有一延伸至該第一端處而形成之第二凹陷空間;一連接單元,其整體呈預定型態,該連接單元兩端各界定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連接單元之第一端係連接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一端處,而該連接單元之第二端則連接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二端處,令該連接單元以傾斜型態所呈現;其中該連接單元頂端面係設有一第一凹陷槽,而該連接單元底端面則設有一第二凹陷槽;及二組壓縮單元,各具有二定位件及一復位彈簧;其中該一組壓縮單元之各定位件係分別設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處,而該復位彈簧則設置於該二定位件間;又另該一組壓縮單元之各定位件係分別設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處,而該復位彈簧則設置於該二定位件間。
其中位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的定位件其位置係靠近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端周圍處;而位於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的定位件其位置則靠近於該連接單元之第一端周圍處;
其中該二定位件係以一體式結構型態或組合式結構型態之任一者而位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處;其中該二定位件係以組合式結構型態所呈現時,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處係各設有一樞設孔;而該二定位件一端則設有一樞設柱,其透過各該樞設孔與各該樞設柱間相互配合而形成嵌設結構者;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處的各樞設孔內緣壁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內螺紋;而該二定位件之各樞設柱外緣壁則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外螺紋,其透過各該內螺紋與各該外螺紋間相互配合而形成螺鎖結構者;其中位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的定位件其位置係靠近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端周圍處;而位於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的定位件其位置則靠近於該連接單元之第二端周圍處;其中該二定位件係以一體式結構型態或組合式結構型態之任一者而位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處;其中該二定位件係以組合式結構型態所呈現時,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處係各設有一樞設孔;而該二定位件一端則設有一樞設柱,其透過該樞設孔與該樞設柱間相互配合而形成嵌設結構者;其中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處的
各樞設孔內緣壁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內螺紋;而該二定位件之各樞設柱外緣壁則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外螺紋,其透過該內螺紋與該外螺紋間相互配合而形成螺鎖結構者;其中該連接單元之第一端與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一端之間交接處;以及該連接單元之第二端與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二端之間交接處,其二者交接處則各形成一圓弧段;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之手指握持區的各凹陷部及各突起部其形狀大小係為不一致者;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該第二握持單元與該連接單元係為塑膠射出一體成型所製成。
1、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能充分達到結構精簡且符合人體工學實用性,而供使用者的手部於握持時具有舒適與服貼感受且作為鍛練手部握持力之握力器者。
2、本創作之次要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供使用者所需求而快速調整阻力,以增加對使用者作為鍛練手掌握持力之握力器者。
1、由於本創作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達到功效在於:使用者以單手握持於該握力器而進行操作時,透過該第一握持單元頂端面係設有該些凹陷部與該些突起部而相互交替排列,令該第一握持單元頂端面形成不規則的凹凸形狀而符合人體工學之手指握持區,以供使用者於握持該握力器時,其手部的四手指完全抵靠於該手指握持區之各凹陷部處而達到
舒適與服貼之感受,而該手指握持區之各突起部則位於手部的四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之間;以及該第二握持單元底端面係設有該圓弧部與該傾斜部排列,令該第二握持單元頂端面形成不規則形狀而供使用者的手掌及大拇指抵靠以符合人體工學之手掌貼合區,以供使用者於握持該握力器時,其手部的手掌完全貼合於該手掌貼合區之圓弧部處而達到舒適與服貼之感受,又其手部的大姆指則抵靠於該手掌貼合區之傾斜部處而達到舒適與服貼之感受;藉此,進而提供一能充分達到結構精簡且符合人體工學實用性,而供使用者的手部於握持時具有舒適與服貼感受且作為鍛練手部握持力之握力器者。
2、由於本創作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達到功效在於:由於該握力器之第一握持單元及第二握持單元呈相並排列,而該連接單元則以傾斜型態連接該第一握持單元與該第二握持單元相反兩端處,且該第一握持單元、該第二握持單元與該連接單元係為塑膠射出一體成型所製成,令該第一握持單元、該第二握持單元與連接單元頂、底端面呈張開狀態,其透過該二組壓縮單元之各二定位件係分別設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處,以及分別設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處,並搭配該些復位彈簧分別設置於各組該壓縮單元之二定位件間呈定位狀態,如此結構精簡,讓使用者能快速組裝與更換該些復位彈簧,換言之,使用者只要更換不同彈性係數之復位彈簧,故即可依使用者所需求而任意改變該握力器的握持阻力,以增加對使用者
作為鍛練手掌握持力之目地;藉此,進而提供一種供使用者所需求而快速調整阻力,以增加對使用者作為鍛練手掌握持力之握力器者。
G‧‧‧握力器
1‧‧‧第一握持單元
11‧‧‧第一端
12‧‧‧第二端
13‧‧‧手指握持區
131‧‧‧凹陷部
132‧‧‧突起部
14‧‧‧第一凹陷空間
141‧‧‧樞設孔
1411‧‧‧內螺紋
2‧‧‧第二握持單元
21‧‧‧第一端
22‧‧‧第二端
23‧‧‧手掌貼合區
231‧‧‧圓弧部
232‧‧‧傾斜部
24‧‧‧第二凹陷空間
241‧‧‧樞設孔
2411‧‧‧內螺紋
3‧‧‧連接單元
31‧‧‧第一端
32‧‧‧第二端
33‧‧‧第一凹陷槽
331‧‧‧樞設孔
3311‧‧‧內螺紋
34‧‧‧第二凹陷槽
341‧‧‧樞設孔
3411‧‧‧內螺紋
4‧‧‧壓縮單元
41‧‧‧定位件
411‧‧‧樞設柱
4111‧‧‧外螺紋
42‧‧‧復位彈簧
A‧‧‧圓弧段
5‧‧‧握力器本體
51‧‧‧握把
52‧‧‧旋臂彈簧
521‧‧‧簧圈
522‧‧‧旋臂
53‧‧‧限位環
第1圖係為本創作之立體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之平面示意圖。
第3圖係為本創作之平面分解圖。
第4圖係為本創作該定位件與該第一握持單元、該第二握持單元及該連接單元之組裝結構示意圖(一)。
第5圖係為本創作第4圖之局部放大圖。
第6圖係為本創作該定位件與該第一握持單元、該第二握持單元及該連接單元之組裝結構示意圖(二)。
第7圖係為本創作第6圖之局部放大圖。
第8圖係為本創作實施例之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9圖係習知之立體示意圖。
首先,請參閱第1圖至第7圖所示,為本創作之「握力器結構改良」;該握力器G係包括:一第一握持單元1、一第二握持單元2、一連接單元3及二組壓縮單元4;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1,係為塑膠材質製成,其整體呈長條狀型態,該第
一握持單元1兩端各界定出一第一端11與一第二端12;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1頂端面且由該第一端11至該第二端12之間係設有複數個凹陷部131與複數個突起部132相互交替排列,令該第一握持單元1頂端面形成不規則的凹凸形狀而供使用者的四手指抵靠以符合人體工學之手指握持區13,而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手指握持區13的各凹陷部131及各突起部132其形狀大小係為不一致者;又該第一握持單元1底端面適當位置處係設有一延伸至該第二端12處而形成之第一凹陷空間14;該第二握持單元2,係為塑膠材質製成,其整體呈長條狀型態,該第二握持單元2與該第一握持單元1呈相並排列,該第二握持單元2兩端各界定出一第一端21與一第二端22;其中該第二握持單元2底端面且由該第一端21至該第二端22之間係設有一圓弧部231與一傾斜部232排列,令該第二握持單元2頂端面形成不規則形狀而供使用者的手掌及大拇指抵靠以符合人體工學之手掌貼合區23;又該第二握持單元2頂端面適當位置處係設有一延伸至該第一端21處而形成之第二凹陷空間24;該連接單元3,係為塑膠材質製成,其整體呈預定型態,該連接單元3兩端各界定出一第一端31與一第二端32,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端31係連接於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一端21處,而該連接單元3之第二端32則連接於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二端12處,令該連接單元3以傾斜型態所呈現;其中該連接單元3頂端面係設有一第一凹陷槽33,而該連
接單元3底端面則設有一第二凹陷槽34;及該二組壓縮單元4,各具有二定位件41及一復位彈簧42;其中該一組壓縮單元4之各定位件41係分別設於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一凹陷空間1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凹陷槽33處,而該復位彈簧42則設置於該二定位件41間;又另該一組壓縮單元4之各定位件41係分別設於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二凹陷空間2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二凹陷槽34處,而該復位彈簧42則設置於該二定位件41間;藉由以上結構所述,茲更進一步說明如后:前述位於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一凹陷空間14的定位件41其位置係靠近於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一端11周圍處;而位於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凹陷槽33的定位件41其位置則靠近於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端31周圍處;其中該二定位件41係以一體式結構型態或組合式結構型態之任一者而位於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一凹陷空間1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凹陷槽33處;而針對該二定位件41、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一凹陷空間1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凹陷槽33之間係以組合式結構型態所呈現時,其結構型態說明如下:型態一:該二定位件41係以組合式結構型態所呈現時,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一凹陷空間1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凹陷槽33處係各設有一樞設孔(141,331);而該二定位件41一端則設有一樞設柱41
1(如圖4所示),其透過各該樞設孔(141,331)與各該樞設柱411間相互配合而形成嵌設結構者(如圖5所示);型態二: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一凹陷空間1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凹陷槽33處的各樞設孔(141,331)內緣壁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內螺紋(1411,3311);而該二定位件41之各樞設柱411外緣壁則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外螺紋4111(如圖6所示),其透過各該內螺紋(1411,3311)與各該外螺紋4111間相互配合而形成螺鎖結構者(如圖7所示);前述位於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二凹陷空間24的定位件41其位置係靠近於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二端22周圍處;而位於該連接單元3之第二凹陷槽34的定位件41其位置則靠近於該連接單元3之第二端32周圍處;其中該二定位件41係以一體式結構型態或組合式結構型態之任一者而位於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二凹陷空間2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二凹陷槽34處;而針對該二定位件41、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二凹陷空間2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凹陷槽33之間係以組合式結構型態所呈現時,其結構型態說明如下:型態一:該二定位件41係以組合式結構型態所呈現時,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二凹陷空間2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二凹陷槽34處係各設有一樞設孔(241,341);而該二定位件41一端則設有一樞設柱41
1(如圖4所示),其透過各該樞設孔(241,341)與各該樞設柱411間相互配合而形成嵌設結構者(如圖5所示);型態二: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二凹陷空間2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二凹陷槽34處的各樞設孔(241,341)內緣壁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內螺紋(2411,3411);而該二定位件41之各樞設柱411外緣壁則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外螺紋4111(如圖6所示),其透過該內螺紋(2411,3411)與該外螺紋4111間相互配合而形成螺鎖結構者(如圖7所示);前述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端31與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一端21之間交接處;以及該連接單元3之第二端32與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二端12之間交接處,其二者交接處則各形成一圓弧段A;再者,前述該第一握持單元1、該第二握持單元2與該連接單元3係為塑膠射出一體成型所製成。
續,請參閱第8圖所示,並輔以參閱第2、3圖,為本創作之「握力器結構改良」較佳實施例之使用狀態說明,本創作該握力器G係包括:一第一握持單元1、一第二握持單元2、一連接單元3及二組壓縮單元4;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1、該第二握持單元2、該連接單元3與該二組壓縮單元4其整體結構已於前述敘明,故不再贅述;本創作於使用時,使用者以單手握持於該握力器G時而進行操作時,透過該第一握持單元1頂端面且由該第一端11至該第二端12之間係設
有該些凹陷部131與該些突起部132而相互交替排列,令該第一握持單元1頂端面形成不規則的凹凸形狀而符合人體工學之手指握持區13,以供使用者於握持該握力器G時,其手部的四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完全抵靠於該手指握持區13之各凹陷部131處而達到舒適與服貼之感受,而該手指握持區13之各突起部132則位於手部的四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之間;以及該第二握持單元2底端面且由該第一端21至該第二端22之間係設有該圓弧部231與該傾斜部232排列,令該第二握持單元2頂端面形成不規則形狀而供使用者的手掌及大拇指抵靠以符合人體工學之手掌貼合區23,以供使用者於握持該握力器G時,其手部的手掌完全貼合於該手掌貼合區23之圓弧部231處而達到舒適與服貼之感受,又其手部的大姆指則抵靠於該手掌貼合區23之傾斜部232處而達到舒適與服貼之感受,並施加手部握力而將該第一握持單元1與該第二握持單元2做相向運動而併攏於該連接單元3頂、底端面,同時對位於該第一握持單元1與該連接單元3間所設置的該壓縮單元4之復位彈簧42;以及對位於該第二握持單元2與該連接單元3間所設置的該壓縮單元4之復位彈簧42進行壓縮狀態,即能利用該二組壓縮單元4之各復位彈簧42的彈力形成握持阻力;然後,放開手部的握力,令該第一握持單元1與該第二握持單元2即依該些復位彈簧42的回復彈力而做反向運動,藉以遠離於該連接單元3頂、底端面而呈張開狀態,如此,一握一鬆反覆操作,即可達到鍛練手部握持力訓練之目地;
再者,由於該握力器G之第一握持單元1及第二握持單元2呈相並排列,而該連接單元3則以傾斜型態連接該第一握持單元1與該第二握持單元2相反兩端處,且該第一握持單元1、該第二握持單元2與該連接單元3係為塑膠射出一體成型所製成,令該第一握持單元1、該第二握持單元2與連接單元3頂、底端面呈張開狀態,其透過該二組壓縮單元4之各二定位件41係分別設於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一凹陷空間1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凹陷槽33處,以及分別設於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二凹陷空間2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二凹陷槽34處,並搭配該些復位彈簧42分別設置於各組該壓縮單元4之二定位件41間呈定位狀態,如此結構精簡,讓使用者能快速組裝與更換該些復位彈簧42,換言之,使用者只要更換不同彈性係數之復位彈簧42;更詳細說明,所更換位於該第一握持單元1之第一凹陷空間1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一凹陷槽33的復位彈簧42;以及所更換該第二握持單元2之第二凹陷空間24與該連接單元3之第二凹陷槽34的復位彈簧42,其二者該復位彈簧42的彈性係數可為相同或者非相同,故即可依使用者所需求而任意改變該握力器G的握持阻力,以增加對使用者作為鍛練手掌握持力之目地。
綜合以上所述,一種握力器結構改良又未曾見於諸書刊或公開使用,誠符合新型專利申請要件,懇請 鈞局明鑑,早日准予專利,至為感禱。需陳明者,以上所述乃是本創作之具體實施例及所運用之技術原理,若依本創作之構想所作之改變,其所產生之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說明書及圖式所
涵蓋之精神時,均應在本創作之範圍內,合予陳明。
G‧‧‧握力器
1‧‧‧第一握持單元
11‧‧‧第一端
12‧‧‧第二端
13‧‧‧手指握持區
131‧‧‧凹陷部
132‧‧‧突起部
14‧‧‧第一凹陷空間
2‧‧‧第二握持單元
21‧‧‧第一端
22‧‧‧第二端
23‧‧‧手掌貼合區
231‧‧‧圓弧部
232‧‧‧傾斜部
24‧‧‧第二凹陷空間
3‧‧‧連接單元
31‧‧‧第一端
32‧‧‧第二端
33‧‧‧第一凹陷槽
34‧‧‧第二凹陷槽
4‧‧‧壓縮單元
41‧‧‧定位件
42‧‧‧復位彈簧
A‧‧‧圓弧段
Claims (12)
- 一種握力器結構改良,係包括:一第一握持單元,其整體呈長條狀型態,該第一握持單元兩端各界定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頂端面且由該第一端至該第二端之間係設有複數個凹陷部與複數個突起部相互交替排列,令該第一握持單元頂端面形成不規則的凹凸形狀而供使用者的四手指抵靠以符合人體工學之手指握持區;又該第一握持單元底端面適當位置處係設有一延伸至該第二端處而形成之第一凹陷空間;一第二握持單元,其整體呈長條狀型態,該第二握持單元與該第一握持單元呈相並排列,該第二握持單元兩端各界定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二握持單元底端面且由該第一端至該第二端之間係設有一圓弧部與一傾斜部排列,令該第二握持單元頂端面形成不規則形狀而供使用者的手掌及大拇指抵靠以符合人體工學之手掌貼合區;又該第二握持單元頂端面適當位置處係設有一延伸至該第一端處而形成之第二凹陷空間;一連接單元,其整體呈預定型態,該連接單元兩端各界定出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連接單元之第一端係連接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一端處,而該連接單元之第二端則連接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二端處,令該連接單元以傾斜型態所呈現;其中該連接單元頂端面係設有一第一凹陷槽,而該連接單元底端面則設有一第二凹陷槽;及 二組壓縮單元,各具有二定位件及一復位彈簧;其中該一組壓縮單元之各定位件係分別設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處,而該復位彈簧則設置於該二定位件間;又另該一組壓縮單元之各定位件係分別設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處,而該復位彈簧則設置於該二定位件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位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的定位件其位置係靠近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端周圍處;而位於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的定位件其位置則靠近於該連接單元之第一端周圍處。
- 如請求項2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該二定位件係以一體式結構型態或組合式結構型態之任一者而位於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處。
- 如請求項3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該二定位件係以組合式結構型態所呈現時,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處係各設有一樞設孔;而該二定位件一端則設有一樞設柱,其透過各該樞設孔與各該樞設柱間相互配合而形成嵌設結構者。
- 如請求項4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一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一凹陷槽處的各樞設孔內緣壁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內螺紋;而該二定位件之各樞設柱外緣壁則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外螺紋,其透過各該內螺紋與各該外螺紋間相互配合而形成螺鎖結構者。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位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的定位件其位置係靠近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端周圍處;而位於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的定位件其位置則靠近於該連接單元之第二端周圍處。
- 如請求項6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該二定位件係以一體式結構型態或組合式結構型態之任一者而位於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處。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該二定位件係以組合式結構型態所呈現時,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處係各設有一樞設孔;而該二定位件一端則設有一樞設柱,其透過該樞設孔與該樞設柱間相互配合而形成嵌設結構者。
- 如請求項8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二凹陷空間與該連接單元之第二凹陷槽處的各樞設孔內緣壁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內螺紋;而該二定位件之各樞設柱外緣壁則更進一步係增設有一外螺紋,其透過該內螺紋與該外螺紋間相互配合而形成螺鎖結構者。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該連接單元之第一端與該第二握持單元之第一端之間交接處;以及該連接單元之第二端與該第一握持單元之第二端之間交接處,其二者交接處則各形成一圓弧段。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之手指握持區的各凹陷部及各突起部其形狀大小係為不一致者。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握力器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握持單元、該第二握持單元與該連接單元係為塑膠射出一體成型所製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209530U TWM551939U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握力器結構改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209530U TWM551939U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握力器結構改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51939U true TWM551939U (zh) | 2017-11-21 |
Family
ID=61014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209530U TWM551939U (zh) | 2017-06-30 | 2017-06-30 | 握力器結構改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51939U (zh) |
-
2017
- 2017-06-30 TW TW106209530U patent/TWM551939U/zh unkno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54772B2 (en) | Handheld controller grip attachment | |
US7431706B2 (en) | Generally triangular-shaped massage tool with three different contact elements | |
US8974351B2 (en) | Bi-directional wrist exercise device | |
US20050037897A1 (en) | Apparatus with a raised grip for exercising wrist and forearm muscles | |
CN212789643U (zh) | 可调整阻力的握力棒 | |
JP2012504453A (ja) | 肩運動用器具 | |
US20090029830A1 (en) | Grip strengthener with therapy ball | |
TWM551939U (zh) | 握力器結構改良 | |
US20070281838A1 (en) | Skipping Ropes | |
US20180065010A1 (en) | Racket Grip Reference Point Trainer | |
JP3221502U (ja) | 握力器 | |
US20200289864A1 (en) | Multifunctional fitness device with grip strength training mode | |
JP3221748U (ja) | 卓球ラケット | |
JP3150267U (ja) | 多目的健康器具 | |
JP3221499U (ja) | 握力訓練に用いる多機能健康器 | |
CN2885324Y (zh) | 五指健身器 | |
TWM492753U (zh) | 彈性健身器 | |
JP7100870B1 (ja) | 卓球ラケット | |
JP2015112224A (ja) | 関節リハビリテーション器具 | |
JPH10137320A (ja) | 手指健康器具 | |
CN205759460U (zh) | 拉力器 | |
JPH039748Y2 (zh) | ||
KR20230095222A (ko) | 개인 맞춤형 웨이트트레이닝 그립 | |
JPH06339546A (ja) | 指先運動器具 | |
CN209575690U (zh) | 月拇三缩式直拍横打乒乓球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