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8249U - 送風裝置及使用其之空調系統 - Google Patents

送風裝置及使用其之空調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8249U
TWM548249U TW106205749U TW106205749U TWM548249U TW M548249 U TWM548249 U TW M548249U TW 106205749 U TW106205749 U TW 106205749U TW 106205749 U TW106205749 U TW 106205749U TW M548249 U TWM548249 U TW M54824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les
body portion
air conditioning
condition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5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啟仁
Original Assignee
洪啟仁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洪啟仁 filed Critical 洪啟仁
Priority to TW106205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8249U/zh
Publication of TWM548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8249U/zh
Priority to CN201721219475.5U priority patent/CN207379017U/zh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Description

送風裝置及使用其之空調系統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送風裝置及使用該送風裝置之空調系統,特別是一種同時具備輸送及擴散效果之送風裝置及空調系統。
隨著環境及生活習慣的演變,人們處於室內的時間愈來愈長,為了增加室內環境的舒適度,空調系統已經是現今生活中的必需。一般來說,空調系統具備熱交換模組,空氣經由熱交換模組調節溫度後,由風機、風管及/或出風口而輸送,而如何將空調系統所產生的風流分配到室內的各個角落,乃為一重要的課題。
第1A圖所示為習知空調系統100及其管路與出風口的分配示意圖,習知的空調系統100 包含空調箱(Air Handling Unit,AHU)11、主風管13、分歧風管15、軟管17及出風口19連接組成,空調箱11所產生的風流經由主風管13及分歧風管15而被引導至特定區域,再藉由軟管17及出風口19吹送及分配室內空間的各個位置。
而目前一種常見的系統配置方式,係直接將空調系統100直接配置於室內空間中,也就是說,風流經由直接裸露的主風管13、分歧風管15、軟管17及出風口19而被分配至室內空間中,如此一來,不再設置天花板包覆前述元件,其效果在於可釋放更多的室內空間、避免額外設置天花板所產生的壓迫感。
然而,習知技術的空調系統仍存在諸多缺點,其中最明顯的缺點即是在於使用的管路及出風口太多,導致整體建置成本過高。更明確而言,為了將空調箱11所產生的風流導引到室內空間中的各個位置,必然需要經由主風管13、多個分歧風管15及各軟管17而導引至各出風口19,且風流導引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絕熱的問題,故所有管路均須使用絕熱材料、或者額外包覆絕熱材。第1圖僅是簡單繪示空調系統100的局部,實際上要將風流導引至整個室內空間,會需要有更多分支的分歧風管15、軟管17及出風口19。而可以想見地,隨著單一空調系統100同時供給至多個不同的室內空間時,管路的總長度愈長,前述的材料成本將更大幅增加。
另一個實務上的考量在於,當管路有分歧時,可能產生風量分配不當的問題,或者是當出風口直接安裝在管路上而風流導出時需要改變流向時,會有出風不順暢的問題。為了控制風流的方向及風量,已知會在管路中設置一種可調式的風流導引結構(volume extractor),且其角度是可以調整的,用以導引風流方向或分配風量大小。請一併參閱第1A圖及第1B圖,其中第1B圖為第1A圖之局部放大示意圖,可較詳細地顯示其內部構造,一風流導引結構18a係設置於主風管13與分歧風管15交界處,另一風流導引結構18b則是設置於一出風口19’處的管路內部。其中,調整該風流導引結構18a的角度可以控制風流由主風管13進入分歧風管15的流向及風量大小,調整該風流導引結構18b的角度則可以控制管路內的風流轉向從出風口19’側向吹出的風量大小(如箭頭所示)。然而,在習知空調系統100中,主風管13及分歧風管15通常是由多段的管路相互組合而成,若使用者欲調整該風流導引結構18a,僅得先將管路拆解,而若欲調整該風流導引結構18b,也需要將出風口19’卸除後,才有可能觸及,使用上均有諸多不便之處。
此外,裸露的管路容易累積灰塵及髒污,實際上還需要考量如何清潔的問題,然而,一般使用者幾乎不可能自行對習知管路進行清潔,僅能委託專業人士進行保養及清洗,此時還會產生額外的清潔費用。
有鑑於此,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缺失的送風裝置及空調系統,在此產業中將極具需求及發展潛力。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送風裝置及使用該送風裝置之空調系統,藉由減少風管的使用,進而有效地降低空調系統的建置成本。更明確而言,本創作之送風裝置本身既是風管也是出風口,同時具備「輸送」及「分配」風流的功能,故習知風管(硬管)之使用可以顯著地節省,而習知軟管則幾乎可以免除,且不需要再額外加裝出風口,使得整體空調系統中可大幅減少材料之使用。
本創作之送風裝置及使用該送風裝置之空調系統,特別適用於無輕鋼架天花板的開放式室內空間,透過本創作之送風裝置,即可協助風流分配至室內空間的各個區域及位置。較佳地,每個送風裝置之入風端還可搭配一風量調節器(Volume Damper,VD),來控制其入風量。而若是本創作之送風裝置內部設置有風流導引結構(volume extractor),使用者能夠在外部即調整該風流導引結構。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製程相對容易且製造成本相對低廉之送風裝置,其係為多孔結構,材料可以是不銹鋼、鐵板或其他金屬,例如自現有規格的各式沖孔板中,選擇適當沖孔率者,再經由塑型而製成,故製程簡單而成本低廉;或者,其材料也可以是塑料,例如ABS樹脂經由射出成型,製成有孔洞分佈的送風裝置。
本創作之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清潔容易之送風裝置,本創作之送風裝置之表面相對均一而平整光滑,且為開放式的配置結構,一般使用者即可自行對其進行清潔。
於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中,可根據實際需求改變送風裝置之徑向尺寸,例如具有漸縮的管徑或有局部的縮管段,以改變各區域的出風風壓。另外,若希望局部的多孔區域不出風,則可以添加遮蔽件予以阻隔。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揭露一種用於一空調系統之送風裝置,包含一本體部,該本體部為中空且沿一軸向方向延伸,以形成一入口端、相對於該入口端之一出口端、及該入口端及該出口端之間的一內部空間。其中,該本體部上貫穿形成有彼此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一孔,使該內部空間經由該些第一孔與外部連通,當該空調系統所產生的風流由該入口端進入該內部空間後,至少部分經由該些第一孔吹送至該本體部之外。
其中,經由該些第一孔的風流係朝遠離該軸向方向吹送,該出口端的面積小於或等於該入口端的面積,該內部空間在垂直該軸向方向上的截面係呈圓型或矩形。
較佳地,該些第一孔的面積總和與該本體部之總面積的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更佳地,該本體部係由一沖孔板捲繞塑型而成,該沖孔板之沖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該送風裝置更包含一端部板,設置於該出口端且與該本體部連接。其中,該端部板上貫穿形成有彼此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二孔,該內部空間經由該些第二孔與外部連通,使該內部空間的風流係部分經由該些第二孔吹送至該本體部之外。其中,經由該些第二孔的風流,係沿該軸向方向吹送。
較佳地,該些第二孔的面積總和與該端部板之總面積的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更佳地,該端部板係由一沖孔板所製成,該沖孔板之沖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本創作更揭露一種空調系統,包含一空調箱、至少一管路及至少一送風裝置。該空調箱用以產生風流,所述管路連接至該空調箱以接受並導引該風流,而所述送風裝置包含一本體部,該本體部為中空且沿一軸向方向延伸,以形成一入口端、相對於該入口端之一出口端、及該入口端及該出口端之間的一內部空間,該入口端連接至所述管路,其中,該本體部上貫穿形成有彼此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一孔,使該內部空間經由該些第一孔與外部連通,當該空調箱所產生的該風流經由所述管路由該入口端進入該內部空間後,至少部分經由該些第一孔吹送至該本體部之外。
較佳地,該些第一孔的面積總和與該本體部之總面積的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更佳地,該本體部係由一沖孔板捲繞塑型而成,該沖孔板之沖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該送風裝置更包含一端部板,設置於該出口端且與該本體部連接。其中,該端部板上貫穿形成有彼此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二孔,該內部空間經由該些第二孔與外部連通,使該內部空間的風流部分經由該些第二孔吹送至該本體部之外。
較佳地,該些第二孔的面積總和與該端部板之總面積的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更佳地,該端部板係由一沖孔板所製成,該沖孔板之沖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於另一實施例中,該空調系統更包含一調節器,設於該送風裝置之入口端,用以控制來自所述管路而進入該內部空間的風流。
於又一實施例中,該空調系統更包含一風流導引結構,設於該管路中且延伸至該內部空間,用以導引該風流經由該些第一孔吹送至該本體部之外。
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空調系統更包含一遮蔽件,局部貼附於該本體部上,以遮蔽部分之第一孔。
為讓上述目的、技術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係以較佳實施例配合所附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在下文中,將提供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創作之實施態樣,以呈現本創作之優點以及功效。然而實施方式及圖式係做為例示,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對於各元件之配置、數量、形狀及尺寸可依據實際需要而進行修改。本創作也可進行其他方面之實踐或應用,且不偏離本創作所定義之精神及範疇之條件下,可進行各種變化以及調整。
首先請參閱第2圖,所示為本創作之空調系統及其送風裝置之示意圖。先以系統的前段部分進行說明,本創作之空調系統300至少包含一空調箱(Air Handling Unit,AHU)31、至少一主要的管路33及至少一送風裝置50。空調箱31用以產生風流,所述管路33連接至該空調箱31,以接受並導引該風流。送風裝置50則直接連接至所述管路33。
為清楚說明本創作之送風裝置50,請進一步參閱第3圖,所示為送風裝置50之立體圖。送風裝置50包含一本體部51,該本體部51為中空且沿一軸向方向X延伸,以形成一入口端52、相對於該入口端52之一出口端53、及該入口端52及該出口端53之間的一內部空間,其中,該送風裝置50是以入口端52連接至管路33。該本體部51上貫穿形成有彼此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一孔511,使該內部空間經由該些第一孔511得以與外部連通。請搭配第2圖,當該空調箱31所產生的該風流經由所述管路33、再由該入口端52進入該內部空間後,至少部分經由該些第一孔511吹送或逸散至該本體部51之外。可以想見地,經由該些第一孔511的風流,係朝遠離該軸向方向X吹送。
較佳地,於該送風裝置50中,該些第一孔511的面積總和與該本體部51之總面積的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例如,該些第一孔511的面積總和與該本體部51之總面積的比率較佳為50%。
請進一步參閱第4圖,於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本體部51係由一沖孔板60捲繞塑型而成。以具有均勻孔的沖孔板60而言,可定義該沖孔板60具有一沖孔率,其係指「單一沖孔面積大小」乘以「孔數」,再除以「板材總面積」,而市面上已有各種材料、各種沖孔率的沖孔板可供選擇。於本實施例中,可選擇沖孔率介於40%至60%之間(例如50%)的沖孔板60。換言之,如欲獲得送風裝置50之第一孔511的面積總和與該本體部51之總面積的比率為50%,即可選擇沖孔率50%之沖孔板60,再進一步予以塑型而製成。
第5圖所示為送風裝置50與管路33直接相接之立體示意圖。該送風裝置50更包含一端部板55,設置於該出口端53處且與該本體部51連接,該端部板55上貫穿形成有彼此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二孔552,該內部空間也經由該些第二孔552與外部連通,使該內部空間的風流部分可經由該些第二孔552吹送至該本體部51之外。另一方面,第5圖亦可看出送風裝置50以其入口端52連接於管路33,且較佳係藉由一法蘭結構40連接至管路33。
與該本體部51類似地,端部板55上形成有複數個第二孔552的多孔結構,同樣有助於風流的吹送及逸散,尤其是使經由端部板55之第二孔552的風流,將延軸向方向X吹送。其中,該些第二孔552的面積總和與該端部板55之總面積的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例如50%。同樣地,該端部板55可由如第5圖所示之沖孔板60所製成,該沖孔板之沖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例如50%。
請再次參閱第2圖,除了繪示直接連接於管路33上之送風裝置50 外,另外還可以有一送風裝置50a連接於分岐管路35上,或者一送風裝置50b連接於管路33之另一末端。前述的送風裝置50、50a、50b均顯示設置於管路的末端,而管路的配置方式即代表將風流導引至特定區域,而送風裝置50可用於空調系統300至任何位置,當風流進入送風裝置,即同時被輸送、以及被分配進而吹送至外部。
於第6圖所示的另一實施例中,管路33也可以是矩形,而因應管路33的形狀,本創作之送風裝置50的外觀也可以輕易地以沖孔板60製成矩形,也就是說,送風裝置50內部空間在垂直該軸向方向X上的截面係矩形。雖第5圖及第6圖分別繪示圓形及矩形的管路33、送風裝置50及端部板55,然可以理解地,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將其變換為不同形狀之結構,在此不作限制。
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請參第7圖,於此實施例中,端部板55係呈一圓弧碗狀,因此當風流導引至端部處,更具有向多方向的吹送的擴散效果。
請進一步參閱第8圖,所示為本創作送風裝置50顯示其入口端52之視角的立體示意圖。送風裝置50更包含一調節器(Volume Damper,VD)59,設於該入口端52,用以控制與所述管路33之間的空氣可流動空間的大小,進而調節進入該內部空間的風流的流量。更詳細而言,藉由旋轉調整該調節器59在入口端52的角度,來控制入口端52處的風流可流動空間之大小。
如第9圖所示,於再一實施例中,本創作之空調系統300可更包含一遮蔽件70,局部貼附於該送風裝置50之本體部51上,以遮蔽部分之第一孔511,以使該些區域上氣流無法流通。舉例而言,當送風裝置50貼近於樓板/天花板時,就風流吹送方向而言朝向樓板/天花板較不具意義,因為若氣流馬上接觸樓板/天花板,則空調的效果不大,此時風流應朝向下、向側邊及向前端吹送,才能有效分配至整個室內空間。因此,可以將不欲出風的區域貼附遮蔽件70,來調整送風裝置50所吹出的風流流場,如圖所示,藉由遮蔽件70將朝向上方的部分予以阻擋。可以想見地,可視實際需求將遮蔽件70貼附於任一位置,在此不作限制。另外,遮蔽件70較佳係採用具有絕熱效果的材質。
於前述的實施例中,入口端52的面積與與出口端53的面積係約略相等。而本創作之又一實施例如第10圖及第11圖所示, 該出口端53的面積係小於該入口端52的面積。更明確而言,第10圖所示之送風裝置50呈錐狀的結構,可以明顯看出,入口端52的面積較大而出口端53的面積較小,如此一來,風流由入口端52進入內部空間、而前往出口端53的過程中,會逐漸自所述第一孔511逸出,而因送風裝置50的錐狀結構,能使得每個第一孔511處得出風壓力一致,使的風流能夠均勻的逸散。或者,如第11圖所示,送風裝置50具有局部的縮管段510,亦可因應風流的逐步逸散而調節壓力,使得接近出口端53的末端處,仍能具有足夠得出風壓力。
請再次參閱第2圖,前述的送風裝置50、50a、50b係說明應用於管路的端部,而亦送風裝置可應用於管路中,如送風裝置50c、50d。可以想見地,風流經過送風裝置50c、50d時,即會具有風流逸散的效果。如圖所示,若考量風壓之調整,送風裝置50c、50d可設計為如第10圖所示的錐狀結構、或者第11圖所示的縮管結構。藉此,管路33所經的區域,不需要在額外拉出額外的岐管仍能具有出風的功能,可節省材料之使用。
第12圖為本創作之再一實施例之局部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創作具有多孔結構之送風裝置50d屬於管路33中的其中一段,送風裝置50d處的管路33之內部設置有一可調式的風流導引結構(volume extractor)38,其延伸至該送風裝置50d的內部空間。如圖中箭頭所示的風流方向可看出,管路33中的部分風流經由該風流導引結構38後轉向,有助於風流自送風裝置50d的多孔結構逸散至外部。更佳地,該風流導引結構38更具有一控制桿381,可調整該風流導引結構38的角度,而由於本創作之送風裝置50d為多孔結構,所以該控制桿381可以直接經由多孔結構穿出,故使用者不需要拆卸送風裝置50d即可在外部操作控制桿381而調整內部的風流導引結構38的角度。藉此,風流自管路33經由送風裝置50d吹送出去的風流的方向及風量可以輕易地被調整。
須說明的是,在前述所有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孔511及所述第二孔552較佳係均勻分佈,但也可以是不均勻地分佈,且不限於圓形孔,也可以是其他形狀,在此不作限制。本體部51及端部板55不限於由沖孔板60所再次塑型而成,也可以是以塑料(例如ABS樹脂)直接射出成型所製成。端部板55之形狀不限於平板狀,也可以是弧形,如此可在端部產生多向擴散效果。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送風裝置本身既是風管也是出風口,同時具備輸送及分配風流的功能,不需要再額外裝設出風口,故可大幅減少風管材料的使用,而送風裝置更可選擇具有適當沖孔率的多孔板塑型加工,其製程簡單而成本低廉,整體而言,可有效地降低空調系統的建置成本。
上述的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創作的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創作的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的改變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屬於本創作所主張的範圍,本創作的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00‧‧‧空調系統
11‧‧‧空調箱
13‧‧‧主風管
15‧‧‧分歧風管
17‧‧‧軟管
18a、18b‧‧‧風流導引結構
19、19’‧‧‧出風口
300‧‧‧空調系統
31‧‧‧空調箱
33‧‧‧管路
35‧‧‧分岐管路
38‧‧‧風流導引結構
381‧‧‧控制桿
40‧‧‧法蘭結構
50‧‧‧送風裝置
50a‧‧‧送風裝置
50b‧‧‧送風裝置
50c‧‧‧送風裝置
50d‧‧‧送風裝置
51‧‧‧本體部
510‧‧‧縮管段
511‧‧‧第一孔
52‧‧‧入口端
53‧‧‧出口端
55‧‧‧端部板
552‧‧‧第二孔
59‧‧‧調節器
60‧‧‧沖孔板
70‧‧‧遮蔽件
X‧‧‧軸向方向
第1A圖及第1B圖係習知空調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係本創作空調系統之示意圖; 第3圖係本創作送風裝置之立體示意圖; 第4圖係沖孔板之示意圖; 第5圖係本創作送風裝置與管路相接之局部立體示意圖; 第6圖係本創作另一實施態樣之局部立體示意圖; 第7圖係本創作又一實施態樣之局部立體示意圖; 第8圖係本創作之送風裝置顯示其入口端之立體示意圖; 第9圖係本創作送風裝置與遮蔽件之立體示意圖; 第10圖係本創作另一送風裝置之立體示意圖; 第11圖係本創作又一送風裝置之立體示意圖;以及 第12圖係本創作再一實施例之局部示意圖。
33‧‧‧管路
40‧‧‧法蘭結構
50‧‧‧送風裝置
51‧‧‧本體部
511‧‧‧第一孔
55‧‧‧端部板
552‧‧‧第二孔
X‧‧‧軸向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一空調系統之送風裝置,包含一本體部,該本體部為中空且沿一軸向方向延伸,以形成一入口端、相對於該入口端之一出口端、及該入口端及該出口端之間的一內部空間,其中,該本體部上貫穿形成有彼此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一孔,使該內部空間經由該些第一孔與外部連通,當該空調系統所產生的風流由該入口端進入該內部空間後,至少部分經由該些第一孔吹送至該本體部之外。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經由該些第一孔的風流,係朝遠離該軸向方向吹送。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該出口端的面積小於或等於該入口端的面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該些第一孔的面積總和與該本體部之總面積的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該本體部係由一沖孔板捲繞塑型而成,該沖孔板之沖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該內部空間在垂直該軸向方向上的截面係呈圓型或矩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送風裝置,更包含一端部板,設置於該出口端且與該本體部連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該端部板上貫穿形成有彼此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二孔,該內部空間經由該些第二孔與外部連通,使該內部空間的風流係部分經由該些第二孔吹送至該本體部之外。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經由該些第二孔的風流,係沿該軸向方向吹送。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該些第二孔的面積總和與該端部板之總面積的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送風裝置,其中,該端部板係由一沖孔板所製成,該沖孔板之沖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12. 一種空調系統,包含: 一空調箱,用以產生風流; 至少一管路,連接至該空調箱,以接受並導引該風流; 至少一送風裝置,包含一本體部,該本體部為中空且沿一軸向方向延伸,以形成一入口端、相對於該入口端之一出口端、及該入口端及該出口端之間的一內部空間,該入口端連接至所述管路,其中,該本體部上貫穿形成有彼此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一孔,使該內部空間經由該些第一孔與外部連通,當該空調箱所產生的該風流經由所述管路由該入口端進入該內部空間後,至少部分經由該些第一孔吹送至該本體部之外。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空調系統,其中,該些第一孔的面積總和與該本體部之總面積的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空調系統,其中,該本體部係由一沖孔板捲繞塑型而成,該沖孔板之沖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空調系統,其中,該送風裝置更包含一端部板,設置於該出口端且與該本體部連接,該端部板上貫穿形成有彼此間隔排列的複數個第二孔,該內部空間經由該些第二孔與外部連通,使該內部空間的該風流部分經由該些第二孔吹送至該本體部之外。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空調系統,其中,該些第二孔的面積總和與該端部板之總面積的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空調系統,其中,該端部板係由一沖孔板所製成,該沖孔板之沖孔率係介於40%至60%之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空調系統,更包含一調節器,設於該入口端,用以控制來自所述管路而進入該內部空間的該風流。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空調系統,更包含一風流導引結構,設於該管路中且延伸至該內部空間,用以導引該風流經由該些第一孔吹送至該本體部之外。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空調系統,更包含一遮蔽件,局部貼附於該本體部上。
TW106205749U 2017-04-25 2017-04-25 送風裝置及使用其之空調系統 TWM548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5749U TWM548249U (zh) 2017-04-25 2017-04-25 送風裝置及使用其之空調系統
CN201721219475.5U CN207379017U (zh) 2017-04-25 2017-09-22 送风装置及使用其的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5749U TWM548249U (zh) 2017-04-25 2017-04-25 送風裝置及使用其之空調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8249U true TWM548249U (zh) 2017-09-01

Family

ID=60764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5749U TWM548249U (zh) 2017-04-25 2017-04-25 送風裝置及使用其之空調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79017U (zh)
TW (1) TWM54824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0504B (zh) * 2018-08-03 2024-04-12 耀邦暖通设备(嘉兴)有限公司 多功能风口结构及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79017U (zh) 2018-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916908A (en) Sound absorbing means
KR100688606B1 (ko) 열교환장치를 이용한 통합 환기 시스템
CN105698351A (zh) 一种具有引流结构的壁挂式空调器
TWM548249U (zh) 送風裝置及使用其之空調系統
CN206377805U (zh) 一种新风工程静音管路系统
AU597470B2 (en) Clean room system
JP2010107054A (ja) 空気調和機
JPH0666439A (ja) クリーンルーム及びエアサプライユニット
CN207555948U (zh) 一种新风专用分风箱
CN103982973A (zh) 一种按风量分布的通风管道系统及设计方法
JP3793854B2 (ja) 多層コーン形結露防止吹出口装置
CN108644958B (zh) 空气净化墙单元及空气净化墙系统
CN205105512U (zh) 一种箱体设备的散热风道
JP2010281529A (ja) 空調ユニット、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CN206439912U (zh) 一种计算机机房用高效换气装置
JP2008292071A (ja) 熱媒体拡散部材及び冷暖房システム
JP1762735S (ja) 空調用吹出口
JP1761259S (ja) 空調用吹出口
CN212870002U (zh) 一种空调新风系统用的管道连接结构
JP2006194477A (ja) 床吹出し空調システム
ATE383549T1 (de) Klimaanlage für decken
KR20050054812A (ko) 에어흡배기용 덕트의 구조
CN107621035A (zh) 一种新风分配箱及包含其的双向流新风系统
JP2006194487A (ja) ダクト構造
KR200343729Y1 (ko) 에어흡배기용 덕트의 구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