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4395U - 轉頭扳手裝置改良 - Google Patents

轉頭扳手裝置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4395U
TWM544395U TW106203634U TW106203634U TWM544395U TW M544395 U TWM544395 U TW M544395U TW 106203634 U TW106203634 U TW 106203634U TW 106203634 U TW106203634 U TW 106203634U TW M544395 U TWM544395 U TW M54439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positioning
working head
groov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36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i-Fu Chen
Original Assignee
Yi-Fu C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Fu Chen filed Critical Yi-Fu Chen
Priority to TW1062036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4395U/zh
Publication of TWM5443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4395U/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Description

轉頭扳手裝置改良
本創作一種轉頭扳手裝置改良,尤指應用於手工具領域之轉頭扳手結構,其主要技術在於能夠防止工作頭的自轉影響使用者的施做,以及增加工作頭的穩固定位,更降低整體在製作上的成本等,即為一種實用性極佳之創作。
扳手根據施工現場的使用、場地以及使用者的習慣性,會具有須多不同種類的型態,因此現今手工具領域中的扳手實在是非常多元,而今要討論的是諸多扳手其中的一種,也就是轉頭扳手,請參閱第六圖與第八圖所示,轉頭板手是一種具有類似Y字型的柄件(6),以及樞組於柄件(6)開叉處之工作頭(7),工作頭(7)可以於柄件(6)上進行樞擺,又工作頭(7)可以用來套設結合不同尺寸的套筒,如此一來即可透過轉頭扳手進行螺絲、螺帽等手工零件之拆卸與組裝。又請先參閱第六、七圖是為轉頭扳手的一種,工作頭(7)的樞組係以樞軸(8)貫穿,而樞軸(8)的兩端會樞接於柄件(6)具有二樞臂(61)的一端,且於二樞臂(61)之間位於柄件(6)處剖設有溝(62),此溝(62)的用途是在於提供工作頭(7)要拔離、組裝於柄件(6)的二樞臂(61)之間時,二樞臂(61)具有彈性的夾抵欲度,二樞臂(61)適當的擴大張開不外就是提供工作頭(7)能夠塞入並進行組合,但是第六、七圖的轉動扳手確具有一項問題,其就是製作的成本與工時的耗費,製作 者必須多一道工序將柄件(6)進行剖溝(62)製作,後續才可組裝工作頭(7),又工作頭(7)的樞組卻必須再使用一支樞軸(8)貫穿工作頭(7)才可完成製作,但此樞軸(8)為了要承受工作頭在驅動時的力量,所以樞軸(8)必須是硬度極高的材質,但是材質越是優良其價格也就越高,這對於相關消費者來說無形增加了購買時必須花費的金錢;另外溝(62)的剖設無疑也是降低柄件(6)的整體硬度,以致於容易發生柄件(6)變形之問題。可見第六、七圖的轉頭板手還尚待改良。
另外再請參閱第八圖所示,圖中是為轉頭扳手的另一種樣式,與第六、七圖的差異僅再於工作頭(7)與柄件(6)之間的樞接關係,主要是在工作頭(7)的兩側,且對應二樞臂(61)的頂緣處進一步分別內凹形成有凹槽(71),又另設有二支螺絲(9)分別貫穿二樞臂(61)並嵌入於相對硬之凹槽(71)內,如此即可完成組裝,但是第八圖所示確具有缺失,而問題就出在於工作頭(7)長時間的樞擺很容易造成各螺絲(9)於二樞臂(61)上的鬆脫,且螺絲(9)的鬆脫就容易產生工作頭(7)無法固定定位而自行樞轉,另外在工作頭(7)的各凹槽(71)中會放入一片墊片(10),其主要功能在於預防螺絲(9)、工作頭(7)之間的摩擦,但容易鬆脫的問題導致墊片(10)並無實質上的作用,且墊片(10)的組裝對於製作者來說是一件費事的工序,墊片(10)為了配合凹槽(71)槽口的大小以致於又小又薄,導致墊片(10)時常遺失、及高難度組裝入凹槽(71)內等缺失。故,第八圖所示的轉頭扳手還尚待改良。
有鑑於上述所列之先前技術的說明中,習用轉頭扳手所具有的諸多缺失之下,本創作人投入許多時間研究相關知識,並加以比較各項優劣,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究及開發,並歷經的多次實 驗及測試,而終於推出一種『轉頭扳手裝置改良』改善上述缺失,以符合大眾所需使用。
本創作主要技術在於提高製程上的便利性,以及降低整體的高成本,不僅如此還維持著工作頭施做時,螺絲不會輕易鬆脫,其改善前述所列舉之習知兩種轉頭扳手的缺失,在於柄件上設有溝會降低硬性、組裝不易、螺絲容易鬆脫、容易產生工作頭自轉無法定位等缺失。藉此,為了達到上述所說的功效並改善習知的缺失,本創作一種轉頭扳手裝置改良,其包括:一扳手本體,其包含有一握持段及一頭段,該頭段設置於握持段的一端,又該頭段凹設形成有二樞臂及位於該二樞臂之間的一組裝槽,又各樞臂係分別貫設有一鎖孔,且各鎖孔呈相互對應設置;一工作頭,其組設於扳手本體的頭段,該工作頭周側且對應各鎖孔位置係分別向內凹設一定位槽;及二螺絲,各螺絲係分別貫穿並鎖接於各樞臂的鎖孔,且各螺絲貫穿鎖孔的一端係嵌入於各定位槽內予以固定工作頭於頭段,另外在該工作頭及各樞臂之間進一步分別設有一波浪墊片套設於各螺絲,又各波浪墊片的兩側係分別貼抵於工作頭及樞臂。
本創作根據上述之說明下,其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各波浪墊片的兩側進一步包括有複數峰凸部及複數峰谷部,各峰凸部及各峰谷部係交錯排列並環繞成圈狀。
本創作根據上述之說明下,其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各螺絲包含有一身部及一頭部,該頭部係連結於身部的一端,各螺絲的身部外周係環繞設有一外螺紋,而各樞臂之鎖孔內壁則環設有一內螺紋,各螺絲 以身部的外螺紋螺合各鎖孔內壁之內螺紋以固定工作頭於頭段的組裝槽。
本創作根據上述之說明下,其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各螺絲的身部未連接有頭部的一端進一步嵌入於工作頭的定位槽內,而各樞臂對應頭部的一側進一步凹設有一淺槽,而各螺絲的頭部於穿組於樞臂後嵌入於淺槽內,各頭部係與各樞臂之外周面相互平齊設置。
本創作根據上述之說明下,其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各波浪墊片定義有一直徑長度D,而該工作頭的各定位槽之槽口寬度定義有一直徑長度d,又該直徑長度D係大於直徑長度d。
本創作根據上述之說明下,其進一步的技術特徵在於,該頭段之組裝槽槽底且靠近於握柄段處進一步內凹有一容槽,並於該容槽內裝設有一定位組件,該定位組件包含有一彈簧及一定位珠,該彈簧係嵌設於容槽內並以一端彈抵槽底另一端彈抵定位珠,而該定位珠係嵌設於容槽槽口;另外,該工作頭之外周面且對應定位組件係設有複數定位孔,各定位孔的排列方向係沿工作頭相對頭段的樞擺且對應定位組件的位置而設置,該定位組件之定位珠於彈簧彈力彈抵而常態嵌入任一定位孔內,且該定位珠嵌入任一定位孔內係限制工作頭於組裝槽內的樞擺位置。
綜合上述對於本創作所有的技術特徵之描述,進而整合並點明其優點在於,將波浪墊片裝設於工作頭與扳手本體的二樞臂之間,利用波浪墊片的各峰凸部及峰谷部之設計,而讓工作頭在頭段的組裝槽內樞擺時,既可以根據使用者所調整之角度進行樞擺外,更可以確實穩固的定位,且波浪墊片所設置之位置及大小也方便製作者在進行組裝時更快更方便,不會發生遺失、組裝困難等問題,最後購買者在購買上也不會因成本過高 而無法下手購買。因此本創作可說是一種相當具有實用性及進步性之創作,相當值得產業界來推廣,並公諸於社會大眾。
(本創作)
(1)‧‧‧扳手本體
(11)‧‧‧握持段
(12)‧‧‧頭段
(13)‧‧‧樞臂
(131)‧‧‧鎖孔
(132)‧‧‧內螺紋
(133)‧‧‧淺槽
(14)‧‧‧組裝槽
(15)‧‧‧容槽
(2)‧‧‧工作頭
(21)‧‧‧定位槽
(22)‧‧‧定位孔
(3)‧‧‧螺絲
(31)‧‧‧身部
(311)‧‧‧外螺紋
(32)‧‧‧頭部
(4)‧‧‧波浪墊片
(41)‧‧‧峰凸部
(42)‧‧‧峰谷部
D‧‧‧直徑長度
d‧‧‧直徑長度
(5)‧‧‧定位組件
(51)‧‧‧彈簧
(52)‧‧‧定位珠
(習知)
(6)‧‧‧柄件
(61)‧‧‧樞臂
(62)‧‧‧溝
(7)‧‧‧工作頭
(71)‧‧‧凹槽
(8)‧‧‧樞軸
(9)‧‧‧螺絲
(10)‧‧‧墊片
第一圖係本創作立體示意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三圖係第一圖之III-III線段剖面示意圖。
第四圖係第一圖之IV-IV線段剖面示意圖。
第五圖係第四圖之波浪墊片夾設於工作頭與樞臂之間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六圖為第一種習知技術立體分解示意圖。
第七圖為第一種習知技術之組合示意圖。
第八圖為第二種習知技術之剖面示意圖。
為了清楚說明本創作所能達成上述之目的及功效,茲搭配圖示就本創作的實施例加以詳細說明其特徵與功效。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五圖所示,本創作一種轉頭扳手裝置改良,其包括:一扳手本體(1),其包含有一握持段(11)及一頭段(12),該握持段(11)係提供握持之使用,該頭段(12)設置於握持段(11)的一端,又該頭段(12)凹設形成有二樞臂(13)及位於該二樞臂(13)之間的一組裝槽(14),該頭段(12)配合握持段(11)使其形成Y字狀,且各樞臂(13)係呈具有厚度之片狀,又各樞臂(13)係分別貫設有一鎖孔(131),且各鎖孔(131)呈相互對應設置,而本創作之鎖孔(131)係設置在各樞臂(13)之接近頂端處;一工作頭(2),其組設於扳手本體(1)的頭段(12)並成類球狀體, 該工作頭(2)周側且對應各鎖孔(131)位置係分別向內凹設一定位槽(21);及二螺絲(3),各螺絲(3)係分別貫穿並鎖接於各樞臂(13)的鎖孔(131),且各螺絲(3)貫穿鎖孔(131)的一端係嵌入於各定位槽(21)內予以固定工作頭(2)於頭段(12),另外在該工作頭(2)及各樞臂(13)之間進一步分別設有一波浪墊片(4)套設於各螺絲(3),又各波浪墊片(4)的兩側係分別貼抵於工作頭(2)及樞臂(13)(前述為本創作主實施例之主要技術特徵,其對應本案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的內容,得以詳知本創作之目的與實施型態,而其餘附屬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的技術特徵是為對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內容的詳述或附加技術特徵,而非用以限制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的界定範圍,應知本案申請專利範圍第一項不必要一定包含其餘附屬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的技術特徵)。
根據上述簡單的說明下,其可理解本創作最主要的技術特徵及其達到的重點,其一是透過波浪墊片(4)所放置的位置,讓工作頭(2)在樞擺的過程中不會產生相互摩擦而影響運作,當使用者利用本創作進行控制時,根據操作環境及零件的所在位置,進一步於工作頭(2)加裝套筒,並擺動工作頭(2)於頭段(12)內調整到合適的樞擺位置即可進行使用,以波浪墊片(4)的設置確實固定了工作頭(2)的擺設,避免工作投自行樞擺而改變使用者所須要的位置;另外,站在製作者的角度來看,在組裝的過程中,製作者僅須將工作頭(2)置入頭段(12)的組裝槽(14)內,並使工作頭(2)的各定位槽(21)對應二樞臂(13)的鎖孔(131),接著再將各波浪墊片(4)置入工作頭(2)及各樞臂(13)之間,讓各波浪墊片(4)對準螺絲(3)所要穿設之路徑,最後再將各螺絲(3)分別由各樞臂(13)的鎖孔(131)穿入並相互螺鎖,在螺鎖的過程中各螺絲(3)會持續朝工作頭(2)方向前進並貫穿各波浪墊片 (4),直到各螺絲(3)相對各樞臂(13)緊鎖完成後,各螺絲(3)貫穿波浪墊片(4)的一端會嵌入工作頭(2)的定位槽(21)內,該工作頭(2)則以各螺絲(3)的嵌入為樞擺軸心進行擺動,如此一來即可完成組裝,此方式的組裝大幅節省了製作上的工時,且更簡單也更方便,不須像習知技術般費時費工的將墊片塞入凹槽內,且擔心墊片的掉落遺失等問題發生,請參閱第二圖所示,並以第四、五圖為輔助說明。
本創作最重要的技術就在於波浪墊片(4)的設置,各波浪墊片(4)設置在工作頭(2)與各樞臂(13)之間確實的穩固了樞擺的角度,防止工作頭(2)發生自轉問題而影響操作,而細觀各波浪墊片(4)的形態其兩側進一步分別設有複數峰凸部(41)及複數峰谷部(42),每側的峰凸部(41)與峰谷部(42)係交錯排列且環繞成圈狀,簡單來說各波浪墊片(4)的任一側係以峰凸部(41)、峰谷部(42)、峰凸部(41)、峰谷部(42)的方式依序排列,所以說當各波浪墊片(4)置入在工作頭(2)及各樞臂(13)之間的時候,各波浪墊片(4)的峰凸部(41)會貼抵於相對應的工作頭周面、各樞臂(13)之組裝槽(14)槽壁面,如此一來讓工作頭(2)與各樞臂(13)之間產生些許的摩擦力,進一步讓工作頭(2)的擺動上可以有所固定避免自轉,請參閱第五圖所示,並以第二圖為輔助說明;另外,為了提供製作者、使用者不論是在組裝、更換等操作上,對於各波浪墊片(4)的使用能夠確實並防止遺失,因此各波浪墊片(4)定義有一直徑長度D,而該工作頭(2)的各定位槽(21)之槽口寬度定義有一直徑長度d,而各波浪墊片(4)與定位槽(21)槽口寬度之比較式為直徑長度D大於直徑長度d,換言之各波浪墊片(4)的圓面積會大於定位槽(21)槽口的口徑,藉此可以避免各波浪墊片(4)不小心掉落時因為整體過小而無法第一時間找尋,透過各波浪墊片(4)的大小 設置可便於使用者、製作者快速且方便拿取,請參閱第五圖所示。
接續說明各螺絲(3)與扳手本體(1)之間的關係,各螺絲(3)分別包含有一身部(31)及一頭部(32),該頭部(32)會連結於身部(31)的一端,且該頭部(32)的圓橫向截面大於身部(31)的橫向截面,又各螺絲(3)的身部(31)外周係環繞設置有一外螺紋(311),而各樞臂(13)之鎖孔(131)內壁面則環設有一內螺紋(132),各螺絲(3)以身部(31)穿入各鎖孔(131),並以外螺紋(311)螺合各鎖孔(131)內的內螺紋(132),藉此透過各螺絲(3)的鎖設將工作頭(2)、波浪墊片(4)固定組裝於扳手本體(1)之頭段(12)的組裝槽(14)內,並防止工作頭(2)及波浪墊片(4)的脫離;根據各螺絲(3)的設置,再進一步觀看各螺絲(3)與各樞臂(13)之間的關係,為了讓各螺絲(3)與各樞臂(13)的結合能夠維持整體外表的平順,因此當各螺絲(3)穿鎖於各鎖孔(131)後,該身部(31)未連接頭部(32)的一端會嵌入該工作頭(2)之各定位槽(21)內,而各螺絲(3)的頭部(32)則會嵌入於各樞臂(13)於表面所設之一淺槽(133),也就是說當各螺絲(3)的身部(31)逐漸緊鎖入樞臂(13)的鎖孔(131)後,頭部(32)會完全沒入淺槽(133)內,進而讓各螺絲(3)的頭部(32)之表面會與各樞臂(13)之外周面相互平齊設置,藉此可以防止使用者、製作者在操作時被凸出的頭部(32)所刮傷,請參閱第五圖所示,並以第二圖為輔助說明。
最後,本創作除了以波浪墊片(4)的設置增加工作頭(2)及二樞臂(13)之間的牢固性之外,該頭段(12)之組裝槽(14)槽底且靠近於握持段(11)處的一端,位於該二樞臂(13)之間進一步凹設有一容槽(15),並於該容槽(15)內裝設有一定位組件(5),該定位組件(5)包含有一彈簧(51)及一定位珠(52),該彈簧(51)係嵌設於容槽(15)內並以一 端彈抵容槽(15)槽底,該彈簧(51)的另一端則彈抵定位珠(52),而該定位珠(52)的設置位置在於該容槽(15)槽口並嵌卡於槽口,使該定位珠(52)局部外露於容槽(15)槽口局部位於容槽(15)內,而該工作頭(2)之外周面且對應定位組件(5)係設有複數定位孔(22),請參閱第二、三圖所示,各定位孔(22)的排列方向係根據工作頭(2)相對頭段(12)之樞擺方向,且必須對應定位組件(5)的位置排列設置,所以當工作頭(2)於組裝槽(14)內進行樞擺時,因各定位孔(22)呈間距排列設置,故定位組件(5)的定位珠(52)會根據工作頭(2)的擺動而受到壓抵,該定位珠(52)的壓抵則會同時迫壓彈簧(51)而產生彈性蓄力,直到定位珠(52)對應到定位孔(22)後即刻釋放彈力而彈抵定位珠(52)嵌入定位孔(22)內,如此即可完成工作頭(2)的角度定位。
綜合上述的說明,本創作主要技術是將波浪墊片(4)設置在工作頭(2)與各樞臂(13)之間的間隙內,藉由波浪墊片(4)的峰凸部(41)、峰谷部(42)之設計而迫緊工作頭(2)的樞擺,讓工作頭(2)能夠確實且穩固的定位樞擺角度,避免自轉的狀況發生;另外,根據波浪墊片(4)的大小設定下,提供使用者、製作者在組裝、拿取、更換波浪墊片(4)上更佳的方便,避免不小心掉落而遺失;透過簡單的螺絲(3)將工作頭(2)裝設於頭段(12)的組裝槽(14)內,使其減少成本的提高以外,避免破壞工作頭(2)本身、頭段(12)以及握持段(11)的硬性,讓使用者在操作上可以維持一定強度上的施力控制而不會產生變形問題,本創作比起前述所列的兩種習知技術之轉頭扳手下,顯得更符合相關使用者所用,也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進步性與實用性。由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之創作精神下所 做有關本創作之任何修飾或變更者,為其他可據以實施之型態且具有相同效果者,皆仍應包括在本創作意圖保護之範疇內。
綜上所述,本創作「轉頭扳手裝置改良」,其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上,確實是完全符合產業上發展所需,且所揭露之結構創作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新構造,所以其具有「新穎性」應無疑慮,又本創作可較習用之結構更具功效之增進,因此亦具有「進步性」,其完全符合我國專利法有關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的規定,乃依法提起專利申請,並敬請 鈞局早日審查,並給予肯定。
(1)‧‧‧扳手本體
(11)‧‧‧握持段
(12)‧‧‧頭段
(13)‧‧‧樞臂
(2)‧‧‧工作頭
(3)‧‧‧螺絲

Claims (6)

  1. 一種轉頭扳手裝置改良,其包括:一扳手本體,其包含有一握持段及一頭段,該頭段設置於握持段的一端,又該頭段凹設形成有二樞臂及位於該二樞臂之間的一組裝槽,又各樞臂係分別貫設有一鎖孔,且各鎖孔呈相互對應設置;一工作頭,其組設於扳手本體的頭段,該工作頭周側且對應各鎖孔位置係分別向內凹設一定位槽;及二螺絲,各螺絲係分別貫穿並鎖接於各樞臂的鎖孔,且各螺絲貫穿鎖孔的一端係嵌入於各定位槽內予以固定工作頭於頭段,另外在該工作頭及各樞臂之間進一步分別設有一波浪墊片套設於各螺絲,又各波浪墊片的兩側係分別貼抵於工作頭及樞臂。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轉頭扳手裝置改良,其中,各波浪墊片的兩側進一步包括有複數峰凸部及複數峰谷部,各峰凸部及各峰谷部係交錯排列並環繞成圈狀。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轉頭扳手裝置改良,其中,各螺絲包含有一身部及一頭部,該頭部係連結於身部的一端,各螺絲的身部外周係環繞設有一外螺紋,而各樞臂之鎖孔內壁則環設有一內螺紋,各螺絲以身部的外螺紋螺合各鎖孔內壁之內螺紋以固定工作頭於頭段的組裝槽。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轉頭扳手裝置改良,其中,各螺絲的身部未連接有頭部的一端進一步嵌入於工作頭的定位槽內,而各樞臂對應頭部的一側進一步凹設有一淺槽,而各螺絲的頭部於穿組於樞臂後嵌入於淺槽內,各頭部係與各樞臂之外周面相互平齊設置。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轉頭扳手裝置改良,其中,各波浪墊片定義有一直徑長度D,而該工作頭的各定位槽之槽口寬度定義有一直徑長度d,又該直徑長度D係大於直徑長度d。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轉頭扳手裝置改良,其中,該頭段之組裝槽槽底且靠近於握柄段處進一步內凹有一容槽,並於該容槽內裝設有一定位組件,該定位組件包含有一彈簧及一定位珠,該彈簧係嵌設於容槽內並以一端彈抵槽底另一端彈抵定位珠,而該定位珠係嵌設於容槽槽口;另外,該工作頭之外周面且對應定位組件係設有複數定位孔,各定位孔的排列方向係沿工作頭相對頭段的樞擺且對應定位組件的位置而設置,該定位組件之定位珠於彈簧彈力彈抵而常態嵌入任一定位孔內,且該定位珠嵌入任一定位孔內係限制工作頭於組裝槽內的樞擺位置。
TW106203634U 2017-03-15 2017-03-15 轉頭扳手裝置改良 TWM5443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3634U TWM544395U (zh) 2017-03-15 2017-03-15 轉頭扳手裝置改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3634U TWM544395U (zh) 2017-03-15 2017-03-15 轉頭扳手裝置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4395U true TWM544395U (zh) 2017-07-01

Family

ID=60049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3634U TWM544395U (zh) 2017-03-15 2017-03-15 轉頭扳手裝置改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439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5140B (zh) * 2020-10-28 2021-11-01 張文芊 裝卸手工具
TWI768675B (zh) * 2021-01-25 2022-06-21 陳怡富 轉頭扳手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45140B (zh) * 2020-10-28 2021-11-01 張文芊 裝卸手工具
TWI768675B (zh) * 2021-01-25 2022-06-21 陳怡富 轉頭扳手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44395U (zh) 轉頭扳手裝置改良
US20080007907A1 (en) Computer housing
TW201927480A (zh) 套筒扣固裝置
TWI530365B (zh)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improvement
TW202111249A (zh) 懸臂裝置
TWM502632U (zh) 自行車折疊踏板
US20090206613A1 (en) Latch module
CN101104258A (zh) 一种可快速更换驱动头的扳手
TWM530162U (zh) 浮動式踏板之結構改良
US20040181908A1 (en) Hinge for a notebook computer
TWI676527B (zh) 手工具用襯套結構
JP5323665B2 (ja)
TWM528946U (zh) 可調式之浮動踏板結構
TWI778853B (zh) 扭力工具
TW201835461A (zh) 可鎖的鉚釘螺栓以及與其專用扳手套筒
TWI672197B (zh) 套筒咬合裝置
TWM621621U (zh) 防拆螺絲、鎖合工具及螺鎖工具組
CN205799335U (zh) 扳手渐进式结构
KR200227046Y1 (ko) 낚시용 양 베어링형 릴의 핸들 착탈구조
TWM540088U (zh) 競速踏板後勾蓋與調節螺栓之組裝結構改良
TW201412472A (zh) 軸套及使用該軸套之扭力扳手
US9616548B1 (en) Positioning structure for cutting machines or grinder machines
JP6616623B2 (ja) 団扇太鼓の脚
JP3147448U (ja) 多種操作方式を変えることができる手工具
WO2016119409A1 (zh) 一种阀门状态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