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3178U - 自行車輪轂總成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輪轂總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3178U
TWM543178U TW106201767U TW106201767U TWM543178U TW M543178 U TWM543178 U TW M543178U TW 106201767 U TW106201767 U TW 106201767U TW 106201767 U TW106201767 U TW 106201767U TW M543178 U TWM543178 U TW M54317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bicycle
sprocket
abutment surface
equ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17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宣功
Original Assignee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431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3178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4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housing driving means, e.g. spro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 B60B27/02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 B60B27/023Hubs adapted to be rotatably arranged on ax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Gears, Cams (AREA)

Description

自行車輪轂總成
此處所揭示的技術相關於自行車輪轂總成。
騎自行車正成為日益流行的娛樂形式以及運輸工具。另外,騎自行車對於業餘愛好者及專業人士而言均已成為非常流行的競賽運動。不論自行車是用於娛樂、運輸、或競賽,自行車工業都在不斷地改進自行車的各種不同的組件。
舉例而言,輪轂總成在過去幾年已被重新設計。輪轂總成被不斷地重新設計以結合更多個鏈輪,使得自行車的騎車者對於被施加於後車輪的特定轉矩具有更大的變通性。後鏈輪的數量的增加導致後輪轂總成整體而言具有增大的長度。一個期望為提供可以用緊湊或小型的型式固持多個後鏈輪的後輪轂總成,使得此後輪轂總成可被安裝於標準的自行車車架。
考慮以上課題,本新型的目的為提供可以用緊湊或小型的型式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的自行車輪轂總 成。
根據本新型的第一方面,自行車輪轂總成被建構成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安裝於自行車輪轂總成。自行車輪轂總成包含輪轂軸、輪轂本體、及自行車後鏈輪安裝構件。輪轂本體繞輪轂軸被可旋轉地支撐。自行車後鏈輪安裝構件繞輪轂軸被可旋轉地支撐。
自行車輪轂總成包含旋轉中心軸線、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及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
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自行車輪轂總成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的狀態中於平行於旋轉中心軸線的軸向方向抵靠自行車車架的第一部份。
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自行車輪轂總成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的狀態中於軸向方向抵靠自行車車架的第二部份。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被安裝於自行車輪轂總成的狀態中於軸向方向抵靠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被定位成比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靠近自行車後鏈輪安裝構件。
於軸向方向被界定在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與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之間的第一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45.00mm(毫米)且小於或等於50.00mm(毫米)。
自行車輪轂總成可藉著以上的組態而用緊湊 或小型的型式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
根據本新型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可被如下所述地建構。第一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48.00mm。藉此,自行車輪轂總成可用緊湊或小型的型式合適地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
根據本新型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可被如下所述地建構。被界定在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與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之間的第二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40.00mm且小於或等於158.00mm。藉此,自行車輪轂總成可用緊湊或小型的型式合適地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
根據本新型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三方面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可被如下所述地建構。第二軸向長度為142.00mm。藉此,相關於具有142.00mm的後叉寬度(over locknut dimension)的自行車車架,自行車輪轂總成可用緊湊或小型的型式合適地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後叉寬度是被界定在自行車車架的鏈撐的一對叉端(fork end)之間。
根據本新型的第五方面,根據第三方面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可被如下所述地建構。第二軸向長度為148.00mm。藉此,相關於具有148.00mm的後叉寬度的自行車車架,自行車輪轂總成可用緊湊或小型的型式合適地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
根據本新型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三方面的自 行車輪轂總成可被如下所述地建構。第二軸向長度為157.00mm。藉此,相關於具有157.00mm的後叉寬度的自行車車架,自行車輪轂總成可用緊湊或小型的型式合適地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
根據本新型的第七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可被如下所述地建構。輪轂本體包含輪轂凸緣。輪轂凸緣包含軸向外部表面。自行車輪轂總成包含軸向中心線。此軸向中心線被定位在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與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之間。
於軸向方向被界定在軸向外部表面與軸向中心線之間的第三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9.00mm且小於或等於29.00mm。藉此,自行車輪轂總成可用緊湊或小型的型式合適地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
根據本新型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可被如下所述地建構。自行車輪轂總成還包含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及第四軸向長度。
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自行車盤式轉子被安裝於自行車輪轂總成的狀態中於軸向方向抵靠自行車盤式轉子。
第四軸向長度被界定在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與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之間。第四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27.00mm且小於或等於28.00mm。
藉此,自行車輪轂總成可用緊湊或小型的型 式合適地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
根據本新型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七方面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可被如下所述地建構。自行車輪轂總成還包含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及第五軸向長度。
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自行車盤式轉子被安裝於自行車輪轂總成的狀態中於軸向方向抵靠自行車盤式轉子。
第五軸向長度被界定在軸向外部表面與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之間。第五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61.00mm且小於或等於79.00mm。
藉此,自行車輪轂總成可用緊湊或小型的型式合適地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
根據本新型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九方面中之任一方面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可被如下所述地建構。輪轂本體包含輪轂凸緣。輪轂凸緣包含軸向外部表面。
被界定在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與軸向外部表面之間的第六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00mm且小於或等於2.50mm。
藉此,自行車輪轂總成可用緊湊或小型的型式合適地安裝數量增加的後鏈輪。
以下會參考所附的形成此原始揭示的一部份的圖式。
1‧‧‧自行車
9‧‧‧自行車鏈條
11‧‧‧車架
11a‧‧‧車架本體
11b‧‧‧前叉
11c‧‧‧頂管
11d‧‧‧頭管
11e‧‧‧座管
11f‧‧‧下管
11g‧‧‧鏈撐
11h‧‧‧座撐
11j‧‧‧後端部
12‧‧‧底部托架懸桿
13‧‧‧車把
14‧‧‧制動操作裝置
15‧‧‧前輪轂總成
17‧‧‧前車輪
17a‧‧‧前輪胎
19‧‧‧後車輪
19a‧‧‧後輪胎
21‧‧‧前制動裝置
22‧‧‧控制纜線
23‧‧‧後制動裝置
24‧‧‧換檔裝置
25‧‧‧驅動部份
26‧‧‧後撥鏈器
27‧‧‧曲柄總成
28‧‧‧後鏈輪總成
28A‧‧‧第一後鏈輪
28Aa‧‧‧面向較大鏈輪表面
28Ab‧‧‧軸向外部表面
28B‧‧‧第二後鏈輪
28C‧‧‧第三後鏈輪
28D‧‧‧第四後鏈輪
28E‧‧‧第五後鏈輪
28F‧‧‧第六後鏈輪
28G‧‧‧第七後鏈輪
28H‧‧‧第八後鏈輪
28I‧‧‧第九後鏈輪
28J‧‧‧第十後鏈輪
28K‧‧‧第十一後鏈輪
28L‧‧‧第十二後鏈輪
28M‧‧‧第十三後鏈輪
28Ma‧‧‧面向較小鏈輪表面
28Mb‧‧‧軸向內部表面
29‧‧‧後輪轂總成
31‧‧‧曲柄軸
33‧‧‧右曲柄臂
33a‧‧‧右曲柄軸安裝部份
33b‧‧‧踏板軸安裝部份
34‧‧‧踏板
35‧‧‧前鏈輪
36‧‧‧滑動機構
37‧‧‧鏈輪支撐構件
38‧‧‧第一鏈輪支撐構件
38a‧‧‧臂部
38b‧‧‧管狀部份
39‧‧‧第二鏈輪支撐構件
39a‧‧‧臂部
39b‧‧‧管狀部份
40‧‧‧第三鏈輪支撐構件
40a‧‧‧臂部
40b‧‧‧管狀部份
41‧‧‧第四鏈輪支撐構件
41a‧‧‧臂部
41b‧‧‧管狀部份
43‧‧‧滑動部份
43a‧‧‧第一支撐部份
43b‧‧‧第二支撐部份
43c‧‧‧滾動元件
43d‧‧‧防塵蓋
43e‧‧‧第一安裝部份
43f‧‧‧第一球體支撐部份
43g‧‧‧第二安裝部份
43h‧‧‧第二球體支撐部份
43i‧‧‧固持部份
45‧‧‧鏈輪安裝構件
46‧‧‧鏈輪安裝本體
47‧‧‧鏈輪抵靠部份
47a‧‧‧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
51‧‧‧後輪轂軸
52‧‧‧輪轂軸部份
53‧‧‧第一抵靠部份
53a‧‧‧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
54‧‧‧第二抵靠部份
54a‧‧‧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
55‧‧‧後輪轂殼
56‧‧‧輪轂殼本體
57‧‧‧第一輪轂凸緣
57a‧‧‧軸向外部表面
58‧‧‧第二輪轂凸緣
58a‧‧‧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
60‧‧‧自行車盤式轉子
61‧‧‧第一定位部份
62‧‧‧第二定位部份
63‧‧‧密封構件
64‧‧‧鎖環
67a‧‧‧軸承
67b‧‧‧軸承
68a‧‧‧軸承
68b‧‧‧軸承
71‧‧‧鎖定螺母
A1‧‧‧第一軸向中心線
A2‧‧‧第二軸向中心線
A3‧‧‧第三軸向中心線
A4‧‧‧第四軸向中心線
A5‧‧‧第五軸向中心線
A6‧‧‧第六軸向中心線
A7‧‧‧第七軸向中心線
A8‧‧‧第八軸向中心線
A9‧‧‧第九軸向中心線
A10‧‧‧第十軸向中心線
A11‧‧‧第十一軸向中心線
A12‧‧‧第十二軸向中心線
A13‧‧‧第十三軸向中心線
AD1‧‧‧第一軸向距離
AD2‧‧‧第二軸向距離
AS‧‧‧軸向抵靠表面
C1‧‧‧旋轉中心軸線
C2‧‧‧旋轉中心軸線
CP‧‧‧軸向中心位置
HL‧‧‧軸向中心線
JL1‧‧‧第一軸向長度
JL2‧‧‧第二軸向長度
JL3‧‧‧第三軸向長度
JL4‧‧‧第四軸向長度
JL5‧‧‧第五軸向長度
JL6‧‧‧第六軸向長度
SD1‧‧‧第一軸向後鏈輪距離
SD2‧‧‧第二軸向後鏈輪距離
SD3‧‧‧第三軸向後鏈輪距離
SD4‧‧‧第四軸向後鏈輪距離
SD5‧‧‧第五軸向後鏈輪距離
SD6‧‧‧第六軸向後鏈輪距離
SD7‧‧‧第七軸向後鏈輪距離
SD8‧‧‧第八軸向後鏈輪距離
SD9‧‧‧第九軸向後鏈輪距離
SD10‧‧‧第十軸向後鏈輪距離
SD11‧‧‧第十一軸向後鏈輪距離
SD12‧‧‧第十二軸向後鏈輪距離
SP‧‧‧軸向中心平面
SR‧‧‧滑動範圍
W1‧‧‧軸向寬度
圖1為根據本新型的實施例的自行車的側視圖。
圖2為根據實施例的曲柄總成的側視圖。
圖3為根據實施例的曲柄總成的部份剖面圖。
圖4為根據實施例的後輪轂總成的剖面圖。
圖5為根據實施例的後鏈輪總成的後視圖。
圖6為根據實施例的鏈輪支撐構件的剖面圖。
圖7A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自行車驅動系統中的前鏈輪及十一個後鏈輪的位置關係。
圖7B為根據另一實施例的自行車驅動系統中的前鏈輪及十三個後鏈輪的位置關係。
以下參考圖式說明此技術的選擇的實施例。對於熟習此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以下的此技術的實施例的敘述只是被提供來舉例說明,而非以限制由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此技術為目的。
實施例
<自行車的概括組態>
如圖1所示,自行車1包含自行車鏈條9、車 架11(自行車車架的例子)、車把13、前輪轂總成15、前車輪17、後車輪19、前制動裝置21、後制動裝置23、換檔裝置24、及驅動部份25。
車架11包含車架本體11a及前叉11b。車架本體11a包含頂管11c、頭管11d、座管11e、下管11f、一對鏈撐11g、一對座撐11h、及底部托架懸桿(bottom bracket hanger)12。座撐11h與鏈撐11g的連接部份在以下會被敘述成為一對後端部11j。
前叉11b被可旋轉地附接於車架本體11a的頭管11d。車把13被固定於前叉11b。前輪轂總成15被支撐在前叉11b上。前車輪17經由前輪轂總成15而被可旋轉地附接於前叉11b。後車輪19經由後輪轂總成29而被可旋轉地附接於車架11(車架本體11a)的後部。前輪胎17a被附接於前車輪17。後輪胎19a被附接於後車輪19。
前制動裝置21及後制動裝置23是藉著制動操作裝置14而被操作。換檔裝置24被附接於車把13。換檔裝置24經由控制纜線22而操作後撥鏈器26。後撥鏈器26藉著被附接於例如車把13的右側的換檔裝置24而將自行車鏈條9從後鏈輪總成28中的一個後鏈輪移動至後鏈輪總成28中的相鄰後鏈輪。後鏈輪在圖1中是以簡化的描繪而被顯示。後撥鏈器26被例如附接於車架11(車架本體11a)的後部。
<驅動部份的組態>
如圖1所示,驅動部份25主要包含曲柄總成27及後鏈輪總成28(多後鏈輪總成的例子)。明確地說,驅動部份25主要包含曲柄總成27、後鏈輪總成28、及後輪轂總成29(自行車輪轂總成的例子)。
根據本新型,驅動比維持大於或等於0.74且小於或等於3.40。驅動比為在曲柄總成27的前鏈輪35(以下會敘述)與後鏈輪總成28的後鏈輪中的一個之間的驅動比(或齒輪比)。
(曲柄總成)
如圖1所示,曲柄總成27被可旋轉地支撐在車架11的下方部份例如底部托架懸桿12上。如圖2所示,曲柄總成27主要包含曲柄軸31、右曲柄臂33、左曲柄臂(未顯示)、前鏈輪35、及滑動機構36。
(曲柄軸及曲柄臂)
如圖1所示,曲柄軸31經由底部托架總成(未顯示)而被可旋轉地支撐在底部托架懸桿12上。如圖2及3所示,右曲柄臂33及左曲柄臂(未顯示)被安裝在曲柄軸31上。如圖3所示,舉例而言,右曲柄臂33的右曲柄軸安裝部份33a是以花鍵(spline)接合而被固定地附接於曲柄軸31的一個端部。右曲柄軸安裝部份33a被設置在右曲柄臂33的一個端部上。
左曲柄臂的左曲柄軸安裝部份(未顯示)是以花鍵接合及軸螺栓而被固定地附接於曲柄軸31的另一端部。左曲柄軸安裝部份被設置在左曲柄臂的一個端部上。
如圖1所示,一對踏板34被分別附接於右曲柄臂33及左曲柄臂的踏板軸安裝部份33b(見圖2)。踏板軸安裝部份33b被設置在右曲柄臂33及左曲柄臂的另一端部上。
(前鏈輪)
如圖1至3所示,前鏈輪35被附接於右曲柄臂33以可與右曲柄臂33成整體地旋轉。前鏈輪35包含旋轉中心軸線C1,且被附接於右曲柄臂33,以可相對於右曲柄臂33於平行於旋轉中心軸線C1的軸向方向移動。前鏈輪35的旋轉中心軸線C1相應於曲柄軸31的旋轉中心軸線。
前鏈輪35在此實施例中為單一前鏈輪。可替代地,驅動部份25可包含兩個或三個前鏈輪。前鏈輪35經由滑動機構36而被附接於右曲柄臂33。明確地說,前鏈輪35被附接於滑動機構36。滑動機構36被附接於右曲柄臂33的右曲柄軸安裝部份33a。
在操作期間,前鏈輪35與右曲柄臂33及滑動機構36兩者成整體地旋轉。在操作期間,滑動機構36容許前鏈輪35根據自行車鏈條9而相對於右曲柄臂33於 軸向方向移動。換句話說,在操作期間,前鏈輪35根據連接前鏈輪35與後鏈輪中的一個的自行車鏈條9的張力而於軸向方向移動。自行車鏈條9被連接於前鏈輪35及後鏈輪總成28的十一個或多於十一個的後鏈輪(以下會敘述)中的任何一個。
(滑動機構)
如圖2及3所示,滑動機構36包含多個滑動部份43,例如四個滑動部份43。該多個滑動部份43於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C1的圓周方向被配置於相等間隔處。該多個滑動部份43的每一個於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C1的徑向方向被配置在前鏈輪35與右曲柄臂33的右曲柄軸安裝部份33a之間。因此,圓周方向及徑向方向是根據曲柄軸31的旋轉中心軸線C1而被界定。
該多個滑動部份43的每一個包含第一支撐部份43a、第二支撐部份43b、及至少一個滾動元件43c。滑動部份43由防塵蓋43d覆蓋。
第一支撐部份43a被附接於右曲柄臂33。明確地說,第一支撐部份43a包含第一安裝部份43e及第一球體支撐部份43f。第一安裝部份43e被附接於右曲柄臂33的右曲柄軸安裝部份33a且與右曲柄臂33成整體地旋轉。第一球體支撐部份43f被附接於第一安裝部份43e且與第一安裝部份43e成整體地旋轉。
第二支撐部份43b被附接於前鏈輪35。明確 地說,第二支撐部份43b包含第二安裝部份43g及第二球體支撐部份43h。前鏈輪35被附接於第二安裝部份43g且與第二安裝部份43g成整體地旋轉。第二球體支撐部份43h被附接於第二安裝部份43g且與第二安裝部份43g成整體地旋轉。
所述的至少一個滾動元件43c為例如兩個滾動元件。這兩個滾動元件43c被設置在第一支撐部份43a與第二支撐部份43b之間。這兩個滾動元件43c容許第二支撐部份43b相對於第一支撐部份43a於軸向方向移動。換句話說,前鏈輪35經由滑動機構36而相對於右曲柄臂33於軸向方向移動。所述的兩個滾動元件43c由固持部份43i固持。所述的至少一個滾動元件43c也可為多於兩個的滾動元件。
明確地說,自行車鏈條9在前鏈輪35與後鏈輪總成28的十一個或多於十一個的後鏈輪中的任何一個之間環繞。如果當從驅動部份25的上方側觀看時,自行車鏈條9的傾斜度超過預定角度,則前鏈輪35會被自行車鏈條9於軸向方向拉扯。屆時,前鏈輪35經由滑動機構36而相對於右曲柄臂33移動。由於前鏈輪35根據自行車鏈條9而相對於右曲柄臂33軸向移動的結果,自行車鏈條9的傾斜角度被減小。
自行車鏈條9的傾斜度是由當從驅動部份25的上方側觀看時根據垂直於曲柄軸31的旋轉中心軸線C1的平面而在前鏈輪35與後鏈輪總成28的後鏈輪之間的角 度界定。
(後鏈輪總成)
如圖4至6所示,後鏈輪總成28是由鏈輪安裝構件45(以下會敘述)支撐。後鏈輪總成28與鏈輪安裝構件45一起旋轉。明確地說,後鏈輪總成28包含旋轉中心軸線C2。後鏈輪總成28與鏈輪安裝構件45一起繞旋轉中心軸線C2旋轉。後鏈輪總成28的旋轉中心軸線C2相應於後輪轂軸51(輪轂軸的例子)的中心軸線。
後鏈輪總成28包含十一個或多於十一個的後鏈輪。舉例而言,如圖5所示,後鏈輪總成28包含十三個後鏈輪28A至28M。換句話說,後鏈輪總成28包含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第一後鏈輪28A為最小後鏈輪的例子。第十三後鏈輪28M為最大後鏈輪的例子。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的任何一個被建構成經由自行車鏈條9而被連接於前鏈輪35,特別是單一前鏈輪35。
明確地說,後鏈輪總成28包含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及多個鏈輪支撐構件37(見圖6)。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的任何一個被建構成經由自行車鏈條9而被連接於前鏈輪35。鏈輪支撐構件37中的至少一個被建構成將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中的至少一個支撐在鏈輪安裝構件45上。
(後鏈輪)
如圖4及5所示,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於軸向方向被依序相鄰配置。
第一後鏈輪28A被設置在車架11(車架本體11a)之側。第十三後鏈輪28M被設置在後輪轂殼55之側。第二至第十二後鏈輪28B至28L被設置在第一後鏈輪28A與第十三後鏈輪28M之間。
第一至第四後鏈輪28A至28D與鏈輪安裝構件45直接接合。舉例而言,後鏈輪28A至28D的每一個以花鍵接合而與鏈輪安裝構件45的外周邊表面直接接合。
第五至第十三後鏈輪28E至28M經由多個鏈輪支撐構件37而與鏈輪安裝構件45接合。舉例而言,該多個鏈輪支撐構件37的每一個以花鍵接合而與鏈輪安裝構件45的外周邊表面直接接合。在此狀態中,後鏈輪28A至28M於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軸向方向是以鎖定螺母71(見圖4)而被扣持在鏈輪安裝構件45上。
在上述的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中,軸向寬度W1被如下所述地設定。如圖5所示,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的每一個包含於軸向方向延伸的軸向寬度W1。軸向寬度W1為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的每一個的軸向厚度。後鏈輪28A至28M的每一個的軸向寬度W1大於或等於1.50mm(毫米)且小於或等於1.70mm(毫米)。在此實施例中,軸向寬度W1 的每一個為1.60mm。
在上述的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中,軸向後鏈輪距離SD1至SD12被如下所述地設定。如圖5所示,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的每一個包含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軸向中心線。明確地說,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分別包含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第一至第十三軸向中心線A1至A13。換句話說,每一個後鏈輪包含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軸向中心線。
軸向後鏈輪距離SD1至SD12的每一個被界定在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中的相鄰後鏈輪的軸向中心線之間(第一至第十三軸向中心線A1至A13中的相鄰軸向中心線之間)。軸向後鏈輪距離SD1至SD12的每一個大於或等於3.75mm且小於或等於3.90mm。
第一後鏈輪28A包含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第一軸向中心線A1。第二後鏈輪28B包含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第二軸向中心線A2。第一軸向後鏈輪距離SD1被界定在第一軸向中心線A1與第二軸向中心線A2之間。第一軸向後鏈輪距離SD1大於或等於3.85mm且小於或等於3.90mm。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向後鏈輪距離SD1為3.88mm。
第三後鏈輪28C包含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第三軸向中心線A3。第二軸向後鏈輪距離SD2被界定在第二軸向中心線A2與第三軸向中心線A3之間。第二 軸向後鏈輪距離SD2大於或等於3.75mm且小於或等於3.80mm。在此實施例中,第二軸向後鏈輪距離SD2為3.78mm。
第四後鏈輪28D包含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第四軸向中心線A4。第三軸向後鏈輪距離SD3被界定在第三軸向中心線A3與第四軸向中心線A4之間。第三軸向後鏈輪距離SD3大於或等於3.75mm且小於或等於3.80mm。在此實施例中,第三軸向後鏈輪距離SD3為3.78mm。
如同第一至第三後鏈輪28A至28C,第四至第十二軸向後鏈輪距離SD4至SD12的每一個被界定在後鏈輪28D至28M的軸向中心線A4至A13中的相鄰後鏈輪的相鄰軸向中心線之間。第四至第十二軸向後鏈輪距離SD4至SD12的每一個大於或等於2.15mm且小於或等於2.20mm。在此實施例中,第四至第十二軸向後鏈輪距離SD4至SD12的每一個為2.18mm。
在上述的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中,軸向距離被如下所述地設定。如圖5所示,第一後鏈輪28A包含面向較大鏈輪表面28Aa及軸向外部表面28Ab。面向較大鏈輪表面28Aa於平行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軸向方向面向第二後鏈輪28B。軸向外部表面28Ab為於軸向方向相反於面向較大鏈輪表面28Aa的表面。
第十三後鏈輪28M包含面向較小鏈輪表面28Ma及軸向內部表面28Mb。面向較小鏈輪表面28Ma於 軸向方向面向第十二後鏈輪28L。軸向內部表面28Mb為於軸向方向相反於面向較小鏈輪表面28Ma的表面。
如圖6所示,後鏈輪總成28(亦即,多後鏈輪總成)包含軸向抵靠表面AS,此軸向抵靠表面AS被建構成在後鏈輪總成28被安裝於後輪轂總成29(亦即,自行車輪轂總成)的狀態中軸向抵靠後鏈輪總成29。第一軸向距離AD1被界定在第一後鏈輪28A的軸向外部表面28Ab與後鏈輪總成28的軸向抵靠表面AS之間(以下會敘述,見圖6)。在後鏈輪總成28被安裝於後輪轂總成29的狀態中,第一軸向距離AD1大於或等於41.00mm且小於或等於42.00mm。明確地說,第一軸向距離AD1大於或等於41.50mm且小於或等於41.60mm。在此實施例中,舉例而言,第一軸向距離AD1為41.58mm。鏈輪安裝狀態為後鏈輪總成28被安裝於後輪轂總成的狀態。
第二軸向距離AD2被界定在第一後鏈輪28A的軸向外部表面28Ab與第十三後鏈輪28M的軸向內部表面28Mb之間。在後鏈輪總成28被安裝於後輪轂總成29的狀態中,第二軸向距離AD2大於或等於47.00mm且小於或等於48.00mm。在此實施例中,第二軸向距離AD2為47.16mm。
在上述的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中,齒數被如下所述地設定。第一後鏈輪28A包含第一齒數。第一後鏈輪28A為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中最小的後鏈輪。第一齒數等於或小於十一。舉例而言, 第一齒數為十。第二後鏈輪28B包含大於第一齒數的第二齒數。舉例而言,第二齒數為十一。第三後鏈輪28C包含大於第二齒數的第三齒數。舉例而言,第三齒數為十三。
第四後鏈輪28D包含大於第三齒數的第四齒數。舉例而言,第四齒數為十五。第五後鏈輪28E包含大於第四齒數的第五齒數。舉例而言,第五齒數為十七。第六後鏈輪28F包含大於第五齒數的第六齒數。舉例而言,第六齒數為十九。
第七後鏈輪28G包含大於第六齒數的第七齒數。舉例而言,第七齒數為二十一。第八後鏈輪28H包含大於第七齒數的第八齒數。舉例而言,第八齒數為二十四。第九後鏈輪28I包含大於第八齒數的第九齒數。舉例而言,第九齒數為二十七。
第十後鏈輪28J包含大於第九齒數的第十齒數。舉例而言,第十齒數為三十一。第十一後鏈輪28K包含大於第十齒數的第十一齒數。舉例而言,第十一齒數為三十五。第十二後鏈輪28L包含大於第十一齒數的第十二齒數。舉例而言,第十二齒數為四十。第十三後鏈輪28M包含第十三齒數。第十三後鏈輪28M為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中最大的後鏈輪。第十三後鏈輪28M的第十三齒數大於第十二齒數。第十三齒數等於或大於四十五。舉例而言,第十三齒數為四十六。
(鏈輪支撐構件)
多個鏈輪支撐構件37如上所述分別支撐後鏈輪28E至28M且被安裝於鏈輪支撐構件45。如圖6所示,該多個鏈輪支撐構件37包含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第二鏈輪支撐構件39、第三鏈輪支撐構件40、及第四鏈輪支撐構件41。第一至第四鏈輪支撐構件38至41於軸向方向被依序相鄰配置。第一至第四鏈輪支撐構件38至41的每一個包含多個臂部及管狀部份。
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被設置在後輪轂殼55之側。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於軸向方向被設置在後輪轂殼55與第二鏈輪支撐構件39之間。舉例而言,後鏈輪28K至28M藉著固定構件例如緊固件而被固定於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的臂部38a。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的管狀部份38b於軸向方向被設置在後輪轂殼55與第二鏈輪支撐構件39的管狀部份39b之間。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的管狀部份38b經由花鍵而被安裝於鏈輪安裝構件45。
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的管狀部份38b被建構成軸向抵靠後輪轂總成29。明確地說,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的管狀部份38b包含軸向抵靠表面AS。軸向抵靠表面AS被建構成在後鏈輪總成28被安裝於後輪轂總成29的狀態中軸向抵靠後輪轂總成29。軸向抵靠表面AS形成在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的管狀部份38b的端部部份上。
第二鏈輪支撐構件39於軸向方向被設置在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與第三鏈輪支撐構件40之間。舉例而言,後鏈輪28I及28J藉著固定構件例如緊固件而被固定 於第二鏈輪支撐構件39的臂部39a。第二鏈輪支撐構件39的管狀部份39b於軸向方向被設置在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的管狀部份38b與第三鏈輪支撐構件40的管狀部份40b之間。第二鏈輪支撐構件39的管狀部份39b經由花鍵而被安裝於鏈輪安裝構件45。
第三鏈輪支撐構件40於軸向方向被設置在第二鏈輪支撐構件39與第四鏈輪支撐構件41之間。舉例而言,後鏈輪28G及28H藉著固定構件例如緊固件而被固定於第三鏈輪支撐構件40的臂部40a。第三鏈輪支撐構件40的管狀部份40b於軸向方向被設置在第二鏈輪支撐構件39的管狀部份39b與第四鏈輪支撐構件41的管狀部份41b之間。第三鏈輪支撐構件40的管狀部份40b經由花鍵而被安裝於鏈輪安裝構件45。
第四鏈輪支撐構件41於軸向方向被設置在第三鏈輪支撐構件40與第四後鏈輪28D之間。舉例而言,第五及第六後鏈輪28E及28F藉著固定構件例如緊固件而被固定於第四鏈輪支撐構件41的臂部41a。第四鏈輪支撐構件41的管狀部份41b於軸向方向被設置在第三鏈輪支撐構件40的管狀部份40b與後鏈輪28D之間。第四鏈輪支撐構件41的管狀部份41b經由花鍵而被附接於鏈輪安裝構件45。
(後輪轂總成)
如圖1所示,後輪轂總成29(自行車輪轂總 成的例子)於軸向方向例如在該對後端部11j之間被安裝於車架11的後部。
如圖4所示,後輪轂總成29被建構成將後鏈輪總成28安裝於後輪轂總成29。後輪轂總成29主要包含後輪轂軸51(輪轂軸的例子)、後輪轂殼55(輪轂本體的例子)、及鏈輪安裝構件45(自行車後鏈輪安裝構件的例子)。並且,後輪轂總成29包含旋轉中心軸線C2。
(後輪轂軸)
後輪轂軸51的兩端部被支撐在車架11的後部上,例如被支撐在車架本體11a的該對後端部11j(見圖1)上。如圖4所示,後輪轂軸51包含輪轂軸部份52、第一抵靠部份53、及第二抵靠部份54。輪轂軸部份52形成為大致上管狀的形狀。
輪轂軸部份52經由軸承67a及67b而可旋轉地支撐後輪轂殼55。軸承67a及67b被安裝在輪轂軸部份52的外周邊表面上且可旋轉地支撐後輪轂殼55。輪轂軸部份52經由軸承68a及68b而可旋轉地支撐鏈輪安裝構件45。軸承68a及68b被安裝在輪轂軸部份52的外周邊表面上且可旋轉地支撐鏈輪安裝構件45。
第一及第二抵靠部份53及54形成為大致上管狀的形狀。第一及第二抵靠部份53及54被分別附接於輪轂軸部份52的兩端部。舉例而言,第一及第二抵靠部 份53及54被分別附接在輪轂軸部份52的兩端部的外周邊表面上。第一及第二抵靠部份53及54分別定位被安裝在兩端部之側的軸承68a及軸承67a。舉例而言,第一及第二抵靠部份53及54分別定位軸承68a的內環及軸承67a的內環。
第一抵靠部份53被設置在鏈輪安裝構件45與車架11的後部(該對後端部11j中的一個)之間。第一抵靠部份53包含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被建構成在輪轂安裝狀態中於平行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軸向方向抵靠該對後端部11j中的一個。輪轂安裝狀態為後輪轂總成29被安裝於車架11的狀態。
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形成在後輪轂軸51在鏈輪安裝構件45之側的一個端部上。舉例而言,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形成在第一抵靠部份53上。如果後輪轂軸51不包含第一及第二抵靠部份53及54,則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也可被直接形成在輪轂軸部份52的端部上。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被定位成比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以下會敘述)靠近鏈輪安裝構件45。
第二抵靠部份54被設置在後輪轂殼55與車架11的後部之間。第二抵靠部份54包含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被建構成在後輪轂總成29被安裝於車架11的狀態中於軸向方向抵靠該對 後端部11j中的另一個。
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形成在後輪轂軸51在鏈輪安裝構件45的相反側的另一個端部上。舉例而言,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形成在第二抵靠部份54上。如果後輪轂軸51不包含第一及第二抵靠部份53及54,則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也可被直接形成在輪轂軸部份52的端部上。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被定位成比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靠近後輪轂殼55。
在上述的組態中,後輪轂軸51是以車輪固定裝置(未顯示)而被安裝在該對後端部11j上。車輪固定裝置與傳統裝置實質上相同。
舉例而言,車輪固定裝置的軸件被插入輪轂軸部份52的中空部份內且通過第一及第二抵靠部份53及54的孔。舉例而言,車輪固定裝置的軸件的一個端部可被螺合至該對後端部11j中的一個內。車輪固定裝置的槓桿被附接於軸件的另一個端部。槓桿被配置在該對後端部11j的另一個的外部。輪轂軸部份52及第一及第二抵靠部份53及54藉著操作槓桿而被鉗夾在該對後端部11j之間。
(後輪轂殼)
如圖6所示,後輪轂殼55(輪轂本體的例子)繞後輪轂軸51被可旋轉地支撐。舉例而言,後輪轂殼55經由軸承67a及67b而被可旋轉地安裝在後輪轂軸 51(輪轂軸部份52)上。
自行車盤式轉子60被附接於後輪轂殼55。舉例而言,自行車盤式轉子60相鄰於第二輪轂凸緣58(以下會敘述)被設置且藉著鎖環64而被固定在後輪轂殼55上。
後輪轂殼55包含輪轂殼本體56、第一輪轂凸緣57、及第二輪轂凸緣58。輪轂殼本體56形成為大致上管狀的形狀。後輪轂軸51被設置於輪轂殼本體56內。軸承67a及67b於徑向方向被設置在輪轂殼本體56與後輪轂軸51之間。如此,輪轂殼本體56經由軸承67a及67b而被可旋轉地支撐在後輪轂軸51上。
第一及第二輪轂凸緣57及58於軸向方向的間隔開處被配置在輪轂殼本體56上。第一及第二輪轂凸緣57及58從輪轂殼本體56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C2於徑向方向突出且成整體地形成在輪轂殼本體56上。第一及第二輪轂凸緣57及58從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軸向視圖觀看係分別形成為大致上環狀的形狀。輻條被附接於第一及第二輪轂凸緣57及58的每一個。換句話說,後車輪19經由輻條而被附接於第一及第二輪轂凸緣57及58。
第一輪轂凸緣57包含軸向外部表面57a。第二輪轂凸緣58包含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58a。
軸向外部表面57a在後輪轂軸51的一個端部之側被設置在第一輪轂凸緣57上,例如在鏈輪安裝構件 45之側。明確地說,軸向外部表面57a在實質上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平面上形成在第一輪轂凸緣57上。軸向外部表面57a面向後鏈輪總成28,例如面向該多個鏈輪支撐構件37(見圖6)。
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58a被建構成在自行車盤式轉子60被安裝於後輪轂總成29的狀態中於軸向方向抵靠自行車盤式轉子60。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58a在後輪轂軸51的另一個端部之側被設置在第二輪轂凸緣58上。
明確地說,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58a在實質上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平面上形成在第二輪轂凸緣58上。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58a面向自行車盤式轉子60的側表面且抵靠自行車盤式轉子60的側表面。
(鏈輪安裝構件)
如圖6所示,鏈輪安裝構件45被可旋轉地支撐在後輪轂軸51上。舉例而言,鏈輪安裝構件45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C2於徑向方向被配置在後輪轂軸51(輪轂軸部份52)的外側且經由軸承68a及68b而被安裝在後輪轂軸51上。並且,鏈輪安裝構件45與後輪轂殼55成整體地繞後輪轂軸51的旋轉中心軸線C2旋轉。鏈輪安裝構件45的旋轉中心軸線相應於後輪轂殼55的旋轉中心軸線C2。
鏈輪安裝構件45包含鏈輪安裝本體46及鏈 輪抵靠部份47。鏈輪安裝本體46形成為大致上管狀的形狀。後輪轂軸51(輪轂軸部份52)被設置於鏈輪安裝本體46內。軸承68a及68b於徑向方向被設置在鏈輪安裝本體46與後輪轂軸51之間。如此,鏈輪安裝本體46經由軸承68a及68b而被可旋轉地安裝在後輪轂軸51上。
鏈輪抵靠部份47被建構成抵靠後鏈輪總成28。明確地說,鏈輪抵靠部份47從鏈輪安裝本體46於徑向方向突出且成整體地形成在鏈輪安裝本體46上。鏈輪抵靠部份47形成為大致上環狀的形狀。
鏈輪抵靠部份47包含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47a。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47a被建構成在後鏈輪總成28被安裝於後輪轂總成29的狀態中於軸向方向抵靠後鏈輪總成28。更明確地說,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47a在實質上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的平面上形成在鏈輪抵靠部份47上。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47a抵靠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的軸向抵靠表面AS,例如抵靠管狀部份38b的軸向抵靠表面AS。
在上述的組態中,鏈輪安裝構件45經由第一定位部份61及第二定位部份62而被附接在後輪轂殼55上。
第一及第二定位部份61及62於徑向方向被設置在鏈輪安裝構件45與後輪轂殼55之間。
第一定位部份61與鏈輪安裝構件45及後輪轂殼55接合,以與鏈輪安裝構件45及後輪轂殼55成整 體地旋轉。第二定位部份62與鏈輪安裝構件45及第一定位部份61接合,以與鏈輪安裝構件45及第一定位部份61成整體地旋轉。
密封構件63被設置在第二定位部份62與後輪轂殼55之間。密封構件63形成為管狀的形狀。密封構件63防止外來物質侵入後輪轂殼55內。
在上述的後輪轂總成29中,軸向長度被如下所述地設定。軸向中心線HL被界定在後輪轂殼55上。軸向中心線HL被定位在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與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之間。明確地說,軸向中心線HL通過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與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之間的旋轉中心軸線C2的中心點且垂直旋轉中心軸線C2。
第一軸向長度JL1於軸向方向被界定在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與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47a之間。換句話說,第一軸向長度JL1為於軸向方向在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與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47a之間的長度。第一軸向長度JL1大於或等於45.00mm且小於或等於50.00mm。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向長度JL1大於或等於48.78mm。
第二軸向長度JL2於軸向方向被界定在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與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之間。換句話說,第二軸向長度JL2為於軸向方向在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3a與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之間的 長度。第二軸向長度JL2大於或等於140.00mm且小於或等於158.00mm。在此實施例中,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42.00mm。
第三軸向長度JL3於軸向方向被界定在軸向外部表面57a與軸向中心線HL之間。換句話說,第三軸向長度JL3為於軸向方向在軸向外部表面57a與軸向中心線HL之間的長度。第三軸向長度JL3大於或等於19.00mm且小於或等於29.00mm。較佳地,如果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42.00mm,則第三軸向長度JL3為19.99mm;如果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48.00mm,則第三軸向長度JL3為23.72mm;而如果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57.00mm,則第三軸向長度JL3為28.17mm。
第四軸向長度JL4於軸向方向被界定在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58a與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之間。換句話說,第四軸向長度JL4為於軸向方向在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58a與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54a之間的長度。第四軸向長度JL4大於或等於27.00mm且小於或等於28.00mm。在此實施例中,第四軸向長度JL4為27.75mm。
第五軸向長度JL5於軸向方向被界定在軸向外部表面57a與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58a之間。換句話說,第五軸向長度JL5為於軸向方向在軸向外部表面57a與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58a之間的長度。第五軸向長度JL5大於或等於61.00mm且小於或等於79.00mm。較佳 地,如果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42.00mm,則第五軸向長度JL5為63.23mm;如果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48.00mm,則第五軸向長度JL5為69.97mm;而如果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57.00mm,則第五軸向長度JL5為78.92mm。
第六軸向長度JL6於軸向方向被界定在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47a與軸向部份表面57a之間。換句話說,第六軸向長度JL6為於軸向方向在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47a與軸向外部表面57a之間的長度。第六軸向長度JL6大於或等於1.00mm且小於或等於2.50mm。較佳地,如果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42.00mm,則第六軸向長度JL6為2.23mm;如果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48.00mm,則第六軸向長度JL6為1.50mm;而如果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57.00mm,則第六軸向長度JL6為1.55mm。
其他實施例
(A)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說明的例子為後輪轂軸51包含輪轂軸部份52及抵靠部份53。取代此例子,後輪轂軸51可形成為單式構件。在此情況中,舉例而言,輪轂軸部份52與抵靠部份53成整體地形成。並且,定位構件被分別附接於後輪轂軸51的兩端部。軸承67a及68a的內環藉著定位構件而被定位。
(B)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說明的例子為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47a抵靠第一鏈輪支撐構件38。取代此 例子,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47a可抵靠後鏈輪總成28。在此情況中,舉例而言,後鏈輪總成28在沒有所述的多個鏈輪支撐構件37的情況下經由花鍵而被附接於鏈輪安裝構件45。
(C)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說明的例子為第二軸向長度JL2為142.00mm。取代此例子,第二軸向長度JL2可為148.00mm或157.00mm。
(D)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說明的例子為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被安裝在鏈輪安裝構件45上。取代此例子,後輪轂總成29可進一步包含擴張部份。擴張部份被附接於鏈輪安裝構件45的端部且與鏈輪安裝構件45成整體地旋轉。在此情況中,第一後鏈輪28A可被安裝在擴張部份上,而第二至第十三後鏈輪28B至28M可被安裝在鏈輪安裝構件45上。
(E)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說明的例子為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的齒數被設定於從十至四十六的範圍。取代此例子,第一至第十三後鏈輪28A至28M的齒數可被設定於從十至五十的範圍。在此情況中,舉例而言,第一齒數為十。第二齒數為十三。第三齒數為十五。第四齒數為十七。第五齒數為十九。第六齒數為二十一。第七齒數為二十四。第八齒數為二十七。第九齒數為三十一。第十齒數為三十五。第十一齒數為四十。第十二齒數為四十五。第十三齒數為五十。或者,第一齒數可為十。第二齒數可為十一。第三齒數可為十三。第四齒數 可為十五。第五齒數可為十七。第六齒數可為十九。第七齒數可為二十一。第八齒數可為二十四。第九齒數可為二十七。第十齒數可為三十一。第十一齒數可為三十五。第十二齒數可為四十二。第十三齒數為五十。
(F)較佳的是將驅動部份25(自行車驅動系統的例子)建構成使得在驅動部份25被安裝於自行車1且前鏈輪35被定位於滑動機構36的滑動範圍SR的軸向中心位置CP的狀態中,後鏈輪總成28中的多於或等於六個的後鏈輪被定位於前鏈輪35的軸向內側,如圖7A及7B所示。
明確地說,驅動部份25還包含軸向中心平面SP。軸向中心平面SP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C2且通過滑動範圍SR的軸向中心位置CP。換句話說,軸向中心平面SP與前鏈輪35的軸向中心位置CP重合。前鏈輪35於軸向方向在滑動範圍SR內移動。多個或等於六個的後鏈輪被定位於軸向中心平面SP的軸向內側。
舉例而言,在後鏈輪總成28的後鏈輪的總數為大於或等於十一的情況中,如圖7A所示,較佳的是將驅動部份25建構成使得在驅動部份25被安裝於自行車1的狀態中,多於或等於六個的後鏈輪被定位於軸向中心平面SP的軸向內側。在後鏈輪總成28的後鏈輪的總數為大於或等於十三的情況中,如圖7B所示,較佳的是將驅動部份25建構成使得在驅動部份25被安裝於自行車1的狀態中,多於或等於八個的後鏈輪被定位於軸向中心平面 SP的軸向內側。
圖7A為後鏈輪的總數為十一且六個後鏈輪28F至28K在驅動部份25被安裝於自行車1的狀態中被定位於軸向中心平面SP的軸向內側的例子。圖7B為後鏈輪的總數為十三且八個後鏈輪28F至28M在驅動部份25被安裝於自行車1的狀態中被定位於軸向中心平面SP的軸向內側的例子。
此導致後鏈輪總成28的低輪廓(low profile)組態,因為後鏈輪總成28在驅動部份25被安裝於自行車1的狀態中不會太過於軸向向外突出。
(G)前鏈輪35的鏈輪齒的每一個可具有軸向極大鏈條接合寬度,此軸向極大鏈條接合寬度小於由自行車鏈條9的一對內鏈節板件所界定的軸向內鏈節間隔,其中該對內鏈節板件係在自行車鏈條9與前鏈輪35接合時於平行於前鏈輪35的旋轉中心軸線C1的軸向方向面向彼此。或者,前鏈輪35的鏈輪齒也可包含每一個具有第一軸向極大鏈條接合寬度的多個第一齒、及每一個具有小於第一軸向極大鏈條接合寬度的第二軸向極大鏈條接合寬度的多個第二齒。第一軸向極大鏈條接合寬度大於由自行車鏈條9的一對內鏈節板件所界定的軸向內鏈節間隔且小於由自行車鏈條9的一對外鏈節板件所界定的軸向外鏈節間隔,其中該對外鏈節板件係在自行車鏈條9與前鏈輪35接合時於平行於前鏈輪35的旋轉中心軸線C1的軸向方向面向彼此。第二軸向極大鏈條接合寬度小於由自行車 鏈條9的一對內鏈節板件所界定的軸向內鏈節間隔。因此,所述的多個第一齒被建構成與自行車鏈條9的一對外鏈節板件接合,其中該對外鏈節板件係在自行車鏈條9與前鏈輪35接合時於平行於前鏈輪35的旋轉中心軸線C1的軸向方向面向彼此,並且所述的多個第二齒被建構成與自行車鏈條9的一對內鏈節板件接合,其中該對內鏈節板件係於軸向方向面向彼此。較佳地,所述的多個第一齒與所述的多個第二齒被交替地設置在前鏈輪35的外周邊上。
術語的概括解讀
在瞭解本新型的範圍時,此處所用的術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是指明確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式術語。此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眼,例如術語「包括」、「具有」、及其衍生字。並且,術語「零件」、「區段」、「部份」、「構件」、或「元件」在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多個部件的雙重意義。並且,此處被用來敘述上述的實施例的以下方向術語「向前」、「向後」、「上方」、「向下」、「直立」、「水平」、「下方」、「橫向」、「向內」、及「向外」以及任何其他類似的方向術語指的是在自行車驅動系統及多後鏈輪總成被安裝於自行車的狀態中的自行車驅動系統及多 後鏈輪總成的該些方向。因此,這些術語在被用來敘述本新型的技術時應相對於自行車驅動系統及多後鏈輪總成被解讀。
此處所使用來敘述裝置的組件、區段、或部件的術語「被建構」意味著用以執行所想要的功能的其他未主張或未提及的該裝置的組件、區段、構件、或部件的存在。
此處所用的程度術語例如「大致上或實質上」、「大約或大概」、及「近乎或近似」表示其所修飾的術語具有使得最終結果不會大幅改變的合理偏差量。
雖然只選擇選定的實施例來舉例說明本新型的技術,但是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在不背離如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中所界定的本新型的範圍下,可實施各種不同的改變及修正。例如,各種不同組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定向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被改變。顯示成為互相直接連接或接觸的組件可有設置在其間的中間結構。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二個元件來實施,反之亦然。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及功能可被採用於另一個實施例中。所有的有利點不須同時呈現於特定的實施例中。與習知技術不同的每一獨特特徵不論是單獨或與其他特徵組合也應被視為申請人的進一步技術創作的分開敘述,包含由此種特徵所具體實施的結構及/或功能概念。因此,以上根據本新型的實施例的敘述只是被提供來舉例說明用,而非以限制由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及其等 效物所界定的本新型為目的。
28‧‧‧後鏈輪總成
28A‧‧‧第一後鏈輪
28M‧‧‧第十三後鏈輪
29‧‧‧後輪轂總成
45‧‧‧鏈輪安裝構件
46‧‧‧鏈輪安裝本體
47‧‧‧鏈輪抵靠部份
47a‧‧‧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
51‧‧‧後輪轂軸
52‧‧‧輪轂軸部份
53‧‧‧第一抵靠部份
53a‧‧‧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
54‧‧‧第二抵靠部份
54a‧‧‧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
55‧‧‧後輪轂殼
56‧‧‧輪轂殼本體
57‧‧‧第一輪轂凸緣
57a‧‧‧軸向外部表面
58‧‧‧第二輪轂凸緣
58a‧‧‧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
60‧‧‧自行車盤式轉子
61‧‧‧第一定位部份
62‧‧‧第二定位部份
63‧‧‧密封構件
64‧‧‧鎖環
67a‧‧‧軸承
67b‧‧‧軸承
68a‧‧‧軸承
68b‧‧‧軸承
71‧‧‧鎖定螺母
C2‧‧‧旋轉中心軸線
HL‧‧‧軸向中心線
JL1‧‧‧第一軸向長度
JL2‧‧‧第二軸向長度
JL3‧‧‧第三軸向長度
JL4‧‧‧第四軸向長度
JL5‧‧‧第五軸向長度
JL6‧‧‧第六軸向長度

Claims (16)

  1. 一種自行車輪轂總成,被建構成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安裝於該自行車輪轂總成,該自行車輪轂總成包含:輪轂軸;輪轂本體,繞該輪轂軸被可旋轉地支撐;及自行車後鏈輪安裝構件,繞該輪轂軸被可旋轉地支撐;該自行車輪轂總成包含:旋轉中心軸線;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輪轂總成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的狀態中於平行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的軸向方向抵靠該自行車車架的第一部份;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輪轂總成被安裝於該自行車車架的狀態中於該軸向方向抵靠該自行車車架的第二部份;及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被安裝於該自行車輪轂總成的狀態中於該軸向方向抵靠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被定位成比該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靠近該自行車後鏈輪安裝構件;且於該軸向方向被界定在該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與該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之間的第一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45.00mm(毫米)且小於或等於50.00mm(毫米)。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 中該第一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48.00m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被界定在該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與該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之間的第二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40.00mm且小於或等於158.00mm。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被界定在該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與該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之間的第二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40.00mm且小於或等於158.00m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該第二軸向長度為142.00m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該第二軸向長度為148.00mm。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或第4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該第二軸向長度為157.00mm。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之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該輪轂本體包含輪轂凸緣, 該輪轂凸緣包含軸向外部表面,該自行車輪轂總成包含被定位在該第一軸向車架抵靠表面與該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之間的軸向中心線,且於該軸向方向被界定在該軸向外部表面與該軸向中心線之間的第三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9.00mm且小於或等於29.00mm。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之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還包含: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自行車盤式轉子被安裝於該自行車輪轂總成的狀態中於該軸向方向抵靠該自行車盤式轉子,其中被界定在該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與該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之間的第四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27.00mm且小於或等於28.00mm。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還包含: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自行車盤式轉子被安裝於該自行車輪轂總成的狀態中於該軸向方向抵靠該自行車盤式轉子,其中被界定在該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與該第二軸向車架抵靠表面之間的第四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27.00mm且小於或等於28.00mm。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還包含: 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被建構成在自行車盤式轉子被安裝於該自行車輪轂總成的狀態中於該軸向方向抵靠該自行車盤式轉子,其中被界定在該軸向外部表面與該軸向盤式轉子抵靠表面之間的第五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61.00mm且小於或等於79.00mm。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之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該輪轂本體包含輪轂凸緣,該輪轂凸緣包含軸向外部表面,且被界定在該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與該軸向外部表面之間的第六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00mm且小於或等於2.50mm。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被界定在該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與該軸向外部表面之間的第六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00mm且小於或等於2.50mm。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該輪轂本體包含輪轂凸緣,該輪轂凸緣包含軸向外部表面,且被界定在該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與該軸向外部表面之間的第六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00mm且小於或等於 2.50mm。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被界定在該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與該軸向外部表面之間的第六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00mm且小於或等於2.50mm。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自行車輪轂總成,其中被界定在該軸向後鏈輪抵靠表面與該軸向外部表面之間的第六軸向長度大於或等於1.00mm且小於或等於2.50mm。
TW106201767U 2016-02-12 2017-02-06 自行車輪轂總成 TWM54317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16100725.9U DE202016100725U1 (de) 2016-02-12 2016-02-12 Fahrrad-Nabenbaueinhei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3178U true TWM543178U (zh) 2017-06-11

Family

ID=55968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1767U TWM543178U (zh) 2016-02-12 2017-02-06 自行車輪轂總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DE (1) DE202016100725U1 (zh)
TW (1) TWM54317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012229A1 (de) * 2016-10-13 2018-04-19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Ritzelanordnung und Fahrradantrieb mit einer solchen Mehrfach-Ritzelanordnung
US11332213B2 (en) 2017-05-30 2022-05-17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US11220309B2 (en) 2017-05-30 2022-01-11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0946931B2 (en) 2017-09-22 2021-03-16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US10377174B2 (en) 2017-08-09 2019-08-1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0752320B2 (en) 2017-09-22 2020-08-25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hub assembly
TW202323129A (zh) * 2017-05-30 2023-06-16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US11059541B2 (en) 2017-05-30 2021-07-1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11179967B2 (en) 2017-05-30 2021-11-23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DE102018111274A1 (de) * 2017-05-30 2018-12-06 Shimano Inc. Fahrradnabenanordn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16100725U1 (de) 2016-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43178U (zh) 自行車輪轂總成
TWI684551B (zh) 自行車驅動系統及其多後鏈輪總成
TWI745405B (zh) 自行車輪轂總成
US9915336B1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406855B2 (en) Bicycle hub assembly
US20180290711A1 (en) Multiple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20210339826A1 (en) Sprocket support body
US10359106B2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247291B2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1364971B2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US11305837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0093389B2 (en) Bicycle front sprocket, bicycle crank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US7562941B2 (en) Bicycle disc brake hub
US20180009505A1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US20180112764A1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crank assembly
US9885409B1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JP2006123895A (ja) 自転車クランクセット
CN109969327B (zh) 自行车曲柄组件
TWI676572B (zh) 自行車及自行車曲柄總成
TWI722262B (zh) 自行車變速器
US10933947B2 (en) Bicycle sprocket
US10604211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TW201932359A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
TW202208235A (zh) 自行車鏈輪
TWI842691B (zh) 自行車曲柄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