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9711U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9711U
TWM539711U TW105215012U TW105215012U TWM539711U TW M539711 U TWM539711 U TW M539711U TW 105215012 U TW105215012 U TW 105215012U TW 105215012 U TW105215012 U TW 105215012U TW M539711 U TWM539711 U TW M53971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tact
terminal
contact portion
leaf sp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50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oshifumi Nishida
Ryohei Taniguchi
Original Assignee
J S 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 S 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 S 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M5397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9711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8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with identically-shaped contact, e.g. for hermaphroditic coupling devic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新型涉及雌雄同形的連接器。
以往,習知有接觸端子的形狀具有與對象側的連接器的接觸端子相同的形狀的連接器(所謂的雌雄同形的連接器)。例如,在日本特開昭49-104173號公報中公開了具有雌雄同形的接點20和板簧42的連接器10,12,其中,板簧42用於按壓該接點20以使其偏移。
然而,在日本特開昭49-104173號公報所公開的連接器中,由於需要用於按壓接點以使其偏移的板簧,因此,零件數量增大。
本新型是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其目的在於,以較少的零件數量構成雌雄同形的具有接觸端子的連接器。
(1)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新型的一實施例的連接器具有接觸端子,該接觸端子具有與作為對象側連接器所具有的接觸端子的對象側接觸端子相同的形狀,前述對象側接觸端子具有彼此形成為一體的對象側第一接觸部和對象側第二接觸部,該對象側第二接觸部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前後發生彈性變形, 前述接觸端子具有彼此形成為一體的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該第一接觸部具有與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相同的形狀,該第二接觸部具有與前述對象側第二接觸部相同的形狀,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前述第一接觸部與前述對象側第二接觸部接觸,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前述第二接觸部與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前述第一接觸部和前述第二接觸部被配置為,以相對於前述對象側連接器的插拔方向為前後方向的情況下的前後位置對齊。
在該結構中,當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嵌合時,該連接器的第一接觸部與對象側第二接觸部接觸,並且該連接器的第二接觸部與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由此,能夠使雙方連接器(連接器和對象側連接器)電性連接。
並且,在該結構中,形成為彼此嵌合的兩個連接器的接觸端子為相同的形狀。由此,能夠使分別被用於該兩個連接器的接觸端子通用化,因此,能夠提供在成本方面有優勢的連接器。
而且,在該結構中,第一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形成為一體。並且,在該結構中,第二接觸部在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嵌合前後發生彈性變形。即,根據該結構,無需像以往那樣設置用於按壓接觸部而使其偏移的其他零件(板簧)就能夠確保接觸壓力。
因此,根據該結構,能夠以較少的零件數量構成具有雌雄同形的接觸端子的連接器。
並且,在該結構中,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配置為彼此相對的前後位置對齊。這樣,與例如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的前後位置錯開的情況相比,能夠縮短連接器的長度(前後方向的尺寸)。即,根據該結構,能夠使連接器小型化。
(2)較佳為,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前述第一接觸部與前述對象側第二接觸部所具有的對象側板簧部接觸,前述第二接觸部具有板簧部,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前述板簧部與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
在該結構中,能夠藉由形成為板簧狀的板簧部容易地確保與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的第二接觸部的彈性。
(3)更佳為,前述第二接觸部具有一對前述板簧部,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藉由一對前述板簧部夾住保持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
在該結構中,在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對象側第一接觸部被第二接觸部所具有的一對板簧部夾住保持。由此,能夠提高接觸端子與對象側接觸端子的接觸壓力。
(4)更佳為,前述連接器還具有殼體,該殼體具有與在內部收納有前述對象側接觸端子或能夠收納前 述對象側接觸端子的對象側殼體相同的形狀,且在內部收納有前述接觸端子或能夠收納前述接觸端子,前述連接器具有:第一罩部,其從插入方向側覆蓋前述第一接觸部上的該插入方向側的部分,該插入方向是前述連接器被向前述對象側連接器插入的方向;以及一對第二罩部,它們分別從前述插入方向側覆蓋各前述板簧部上的該插入方向側的部分。
在該結構中,接觸端子上的插入方向側的部分被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覆蓋。這樣,能夠防止例如在操作人員將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嵌合時等情況下該操作人員的手指與接觸端子接觸而觸電。
(5)更佳為,在前述一對第二罩部之間形成有間隙部,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時,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插入於該間隙部中,一對前述板簧部上的與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的部分能夠在從前述插入方向側進行觀察時從前述間隙部看到,並且能夠在與前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發生彈性變形。
根據該結構,在將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嵌合時,對象側第一接觸部通過形成於一對第二罩部之間的間隙部而進入到連接器內。而且,在該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推壓一對板簧部上的與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的部分使其張開的狀態下,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的嵌合完成。即,根據該結構,能夠提供如下的連接器:能夠使第二接觸部與對象側第一接觸部(以及,第一接觸部與對象側第二接觸部)可靠地接觸,並且能夠適當地防止操作人員的觸電。
根據本新型,能夠以較少的數量零件構成具有雌雄同形的接觸端子的連接器。
1、100、200‧‧‧連接器
20、120、220‧‧‧接觸端子
23、223‧‧‧凸端子部
26、226‧‧‧凹端子部
123‧‧‧第一接觸部
126‧‧‧第二接觸部
50、150、250‧‧‧對象側連接器
70、170、270‧‧‧對象側接觸端子
73、273‧‧‧對象側凸端子部(對象側第一接觸部)
76、276‧‧‧對象側凹端子部(對象側第二接觸部)
173‧‧‧對象側第一接觸部
176‧‧‧對象側第二接觸部
圖1是示出本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2是從II方向觀察圖1所示的連接器和對象側連接器的圖。
圖3是沿圖2的III-III線的剖視圖。
圖4是沿圖2的IV-IV線的剖視圖。
圖5是示出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的接觸端子和對象側接觸端子的立體圖。
圖6是示出本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7是從前側觀察圖6所示的連接器的圖。
圖8是從側方觀察圖6所示的連接器的圖。
圖9是沿圖8的IX-IX線的剖視圖。
圖10是沿圖8的X-X線的剖視圖。
圖11是圖6所示的殼體的立體圖。
圖12是從前側觀察圖11所示的殼體的圖。
圖13是圖5所示的接觸端子的立體圖。
圖14是示意性示出變形例的連接器的接觸端子的形狀的立體圖。
圖15是示出圖14所示的接觸端子與具有與該接觸端子相同的形狀的對象側接觸端子嵌合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6是示意性示出變形例的連接器的接觸端子的形狀的立體圖。
圖17是示出圖16所示的接觸端子與具有與該接觸端子相同的形狀的對象側接觸端子嵌合的狀態的側視圖。
以下,一邊參照附圖一邊對用於實施本新型的方式進行說明。本新型能夠廣泛地應用於雌雄同形的連接器。
圖1是示出本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的狀態的立體圖。並且,圖2是從II方向觀察圖1所示的連接器1和對象側連接器50的圖。並且,圖3是沿圖2的III-III線的剖視圖。並且,圖4是沿圖2的IV-IV線的剖視圖。並且,圖5是示出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的狀態下的接觸端子20和對象側接觸端子70的立體圖。並且,圖6是示出本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的立體圖。並且,圖7是從前側觀察圖6所示的連接器1的圖。並且,圖8是從側方觀察圖6所示的連接器1的圖。並且,圖9是沿圖8的IX-IX線的剖視圖。並且,圖10是沿圖8的X-X線的剖視圖。
另外,在各圖中,為了便於說明,將記作“右”的箭頭所指示的方向稱作右側,將記作“左”的箭頭所指示的方向稱作左側,將記作“上”的箭頭所指示的方向稱作上側或上方,將記作“下”的箭頭所指示的方向稱作下 側或下方,將記作“前”的箭頭所指示的方向稱作前側或前方,將記作“後”的箭頭所指示的方向稱作後側或後方。前方是連接器1在與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時向對象側連接器50插入的方向(插入方向),後方是連接器1從對象側連接器50拔出時的方向(拔出方向)。
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是不具有極性的所謂的無性連接器。連接器1通過與具有與該連接器1相同的形狀的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而能夠使與連接器1連接的纜線45側的設備和與對象側連接器50連接的纜線95側的設備電性連接。另外,以下,為了便於說明,將與連接器1嵌合的連接器作為對象側連接器50而進行說明,如上所述,連接器1和對象側連接器50是相同的形狀。即,對象側連接器50與連接器1同樣地也是本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連接器。
[整體結構]
連接器1具有殼體2和接觸端子20,該接觸端子20被插入並固定於該殼體2中。
[殼體的結構]
圖11是圖6所示的殼體2的立體圖。並且,圖12是從前側觀察圖11所示的殼體2的圖。
參照圖6至圖12,殼體2具有筒部3、矛形(lance)部9(參照圖9)、凸端子罩部10以及凹端子罩部15,它們形成為一體。殼體2是由具有絕緣性的樹脂材料構成的。
筒部3是在前後方向(插拔方向)上呈細長且形成為大致方筒狀的部分。筒部3具有方筒狀基部4、上側延伸部5以及下側延伸部6,它們形成為一體。
方筒狀基部4被設置為筒部3的後側(拔出方向側)的部分。方筒狀基部4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方筒狀。
上側延伸部5被設置為筒部3的前側且上側的部分。上側延伸部5形成為從方筒狀基部4的前端部4a的上側部分且內側部分向前方延伸。通過這樣形成上側延伸部5,在該上側延伸部5與方筒狀基部4之間的部分形成有外側階梯差部7。
下側延伸部6被設置為筒部3的前側且下側的部分。下側延伸部6形成為從方筒狀基部4的前端部4a的下側部分且外側部分向前方延伸。通過這樣形成下側延伸部6,在該下側延伸部6與方筒狀基部4之間的部分形成有內側階梯差部8(參照圖10)。
參照圖9,矛形部9是形成於殼體2的方筒狀基部4的左右兩側的側壁部的內側部分的部分,用於防止被插入到殼體2內的接觸端子20從殼體2脫落。矛形部9形成為從前述側壁部的內側部分向前方且向內側延伸,其前端部與接觸端子20的後側的部分卡合。
凸端子罩部10形成為覆蓋後述的凸端子部23。後面描述凸端子罩部10的詳細形狀。
凹端子罩部15形成為覆蓋後述的凹端子部26。後面描述凹端子罩部15的詳細形狀。
[接觸端子的結構]
圖13是圖5所示的接觸端子20的立體圖。接觸端子20是通過衝壓加工將板狀的金屬零件彎折而形成的零件,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上延伸。接觸端子20具有方筒部21、纜線壓接部22、凸端子部23(第一接觸部)以及凹端子部26(第二接觸部),它們形成為一體。
方筒部21是設置於接觸端子20的前後方向中央部分的部分。方筒部21是在前側和後側具有開口部的方筒狀,形成為上下方向比左右方向長。
纜線壓接部22是設置於接觸端子20的後側的部分。纜線壓接部22形成為從方筒部21的下側的部分向後方延伸。纜線壓接部22形成為從後方進行觀察時上方開口的U字狀。參照圖9,線上纜壓接部22中壓接有纜線45的包覆層46被剝離而成的部分(導電線部47露出的部分)。具體而言,通過在向外部露出的狀態的上述導電線部47配置於纜線壓接部22的內側的狀態下從外側對纜線壓接部22進行扣壓,纜線45被固定於纜線壓接部22,接觸端子20與纜線45電性連接。
凸端子部23是設置於接觸端子20的前側且上側的部分。凸端子部23通過將延伸部24,24在左右方向上重疊,而作為整體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規定的厚度的板(tab)狀,其中,延伸部24,24從方筒部21的側壁部21a,21a的上側的部分向前方延伸。在凸端子部23的左右兩側的前後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25,該凹部25的從該凸端子部23的外側進行觀察時的形狀為矩形。
凹端子部26是設置於接觸端子20的前側且下側的部分,配置為其前後位置與凸端子部23對齊。即,凸端子部23和凹端子部26彼此相對的前後位置不錯開。
凹端子部26具有一對板簧部27,27,該一對板簧部27,27形成為從方筒部21的側壁部21a,21a的下側的部分向前方延伸。各板簧部27形成為彼此一邊接近一邊向前方延伸。一對板簧部27,27的前端部分被設置為與對象側凸端子部73(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的接觸部28,其中,對象側凸端子部73為對象側連接器50的凸端子部。各板簧部27的接觸部28能夠在左右方向上發生彈性變形。
在各板簧部27的接觸部28上形成有向內側突出的凸痕(dimple)部29。凸痕部29在各板簧部27上形成有兩個。各凸痕部29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在前後方向上延伸。在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的狀態下,參照圖5,凸痕部29與形成於對象側凸端子部73的凹部75的底部75a點接觸。由此,能夠提高雙方的連接器1,50的接觸壓力。
[凸端子罩部的結構]
參照圖3、圖6以及圖11,凸端子罩部10是設置於上側延伸部5且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壁狀的部分。凸端子罩部10形成為覆蓋凸端子部23的上端面、前端面以及下端面。凸端子罩部10具有形成有切槽部12的第一壁部11。
參照圖3、圖6以及圖11,第一壁部11設置於上側延伸部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為在該上側延伸部5的內側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壁狀。第一壁部11與上側延伸部5的上壁部5a形成為一體。
參照圖3和圖11等,切槽部12形成為,從第一壁部11的後側的端部向前方延伸,直至延伸到該第一壁部11的前端部的近前側。在切槽部12中嵌入有凸端子部23。在凸端子部23嵌入於第一壁部11的切槽部12中的狀態下,該凸端子部23的前側的端面被第一壁部11的前側的部分13覆蓋。該部分13被設置為從前側覆蓋凸端子部23的前側的部分的第一罩部14。
[凹端子罩部的結構]
參照圖10,凹端子罩部15是設置於下側延伸部6的內部且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凹端子罩部15構成為從外側覆蓋凹端子部26所具有的各板簧部27。凹端子罩部15具有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16和設置於該延伸部16的前端的前端壁部17,它們形成為一體。
參照圖9和圖10,延伸部16具有外側延伸部16a、上側延伸部16b以及下側延伸部16c,它們形成為一體,其中,外側延伸部16a覆蓋各板簧部27的外側,上側延伸部16b覆蓋各板簧部27的上側,下側延伸部16c覆蓋各板簧部27的下側。
前端壁部17是覆蓋延伸部16的前端(前側的部分)的矩形的板狀的部分。各前端壁部17覆蓋凹端子 部26的各板簧部27的前側的部分。即,前端壁部17被設置為從前側覆蓋凹端子部26的前側的部分的第二罩部18。
如上所述,在連接器1中,參照圖3,凸端子部23的前側的部分被第一罩部14覆蓋,該第一罩部14被設置為凸端子罩部10的前側的部分13。並且,在連接器1中,參照圖9,凹端子部26的各板簧部27的前側的部分被第二罩部18覆蓋,該第二罩部18被設置為凹端子罩部15的前端壁部17。即,連接器1的接觸端子20的前側的部分被第一罩部14和第二罩部18覆蓋,成為不向外部露出的狀態。這樣,在操作人員進行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的嵌合作業時,即使操作人員的手指從殼體2的前側進入到該殼體2的內部,也藉由第一罩部14和第二罩部18防止了操作人員的手指與接觸端子20接觸。即,第一罩部14和第二罩部18作為防止操作人員的觸電的手指保護部發揮功能。
並且,參照圖7,能夠從前方經由形成於一對第二罩部18之間的間隙部19目視確認凹端子部26的各板簧部27上的接觸部28(與對象側連接器50的凸端子部接觸的部分)。由此,在將對象側連接器50的對象側凸端子部73經由前述間隙部19向連接器1側插入時,能夠使對象側凸端子部73與凹端子部26可靠地接觸。
[關於彼此嵌合的狀態下的連接器與對象側連接器的位置關係]
在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的狀態下,參照圖1至圖5(主要是圖5),連接器1的接觸端子20與收納於對象側殼體52內的對象側接觸端子70接觸,連接器1,50雙方彼此電性連接。具體而言,連接器1的凸端子部23被對象側凹端子部76(對象側第二接觸部)所具有的一對對象側板簧部77夾住保持,並且連接器1的凹端子部26所具有的一對板簧部27夾住保持對象側凸端子部73。由此,能夠使連接器1的接觸端子20與對象側連接器50的對象側接觸端子70在多處接觸,因此,能夠使接觸端子20,70雙方可靠地接觸。
[效果]
如以上那樣,在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中,當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時,該連接器1的凸端子部23與對象側凹端子部76接觸,並且該連接器1的凹端子部26與對象側凸端子部73接觸。由此,能夠電性連接雙方的連接器(連接器1和對象側連接器50)。
並且,在連接器1中,形成為彼此嵌合的兩個連接器1,50的接觸端子20,70為相同的形狀。由此,能夠使分別被用於該兩個連接器1,50的接觸端子通用化,因此,能夠提供在成本方面有優勢的連接器。
而且,在連接器1中,凸端子部23和凹端子部26形成為一體。並且,在連接器1中,凹端子部26在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前後發生彈性變形。即,根據連接器1,無需像以往那樣設置用於按壓接觸部而使其偏移的其他零件(板簧)就能夠確保接觸壓力。
因此,根據連接器1,能夠以較少的零件數量構成具有雌雄同形的接觸端子的連接器。
並且,在連接器1中,凸端子部23和凹端子部26配置為彼此相對的前後位置對齊。這樣,與例如凸端子部和凹端子部的前後位置錯開的情況相比,能夠縮短連接器的長度(前後方向的尺寸)。即,根據該結構,能夠使連接器小型化。
並且,根據連接器1,能夠藉由形成為板簧狀的板簧部27容易地確保與對象側凸端子部73接觸的凹端子部26的彈性。
並且,在連接器1中,在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的狀態下,通過凹端子部26所具有的一對板簧部27夾住保持對象側凸端子部73。由此,能夠提高接觸端子20與對象側接觸端子70的接觸壓力。
並且,在連接器1中,接觸端子20的前側(插入方向側)的部分被第一罩部14和第二罩部18覆蓋。這樣,能夠防止在例如操作人員將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時等情況下該操作人員的手指與接觸端子20接觸而觸電。
並且,根據連接器1,在將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嵌合時,對象側凸端子部73通過形成於一對第二罩部18,18之間的間隙部19而進入到連接器1內。而且,在該對象側凸端子部73推壓一對板簧部27上的與對象側凸端子部73接觸的部分使其張開的狀態下,連接器1與對象側連接器50的嵌合完成。即,根據 連接器1,能夠提供如下的連接器:能夠使凹端子部26和對象側凸端子部73(以及凸端子部23和對象側凹端子部76)可靠地接觸,並且能夠適當防止操作人員的觸電。
以上,對本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新型不限於此,只要不脫離本新型的主旨就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變形例]
(1)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具有殼體2和接觸端子20的連接器1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具體而言,本新型也能夠應用於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省略了殼體2的結構的連接器(即,僅有接觸端子20的連接器)。即使是這樣的結構,也與上述實施方式的情況同樣地,能夠以較少的零件數量構成具有雌雄同形的接觸端子的連接器,並且能夠使連接器小型化。
(2)圖14是示意性示出變形例的連接器100的接觸端子120的形狀的立體圖。並且,圖15是示出圖14所示的接觸端子120與具有與該接觸端子120相同的形狀的對象側接觸端子170嵌合的狀態的立體圖。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通過一對板簧部27,27夾住保持對象側凸端子部73的結構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具體而言,例如,也可以像圖14和圖15所示那樣構成具有第二接觸部126的接觸端子120,該第二接觸部126具有形成為懸臂樑狀的一個板簧部127。
本變形例的接觸端子120與上述實施方式的接觸端子20同樣地是通過衝壓加工將板狀的金屬零件彎折而形成的零件,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上延伸。接觸端子120具有碟狀部121、纜線壓接部122、第一接觸部123以及第二接觸部126,它們形成為一體。
碟狀部121是設置於接觸端子120的前後方向中央部分的部分,形成為向下方凹陷的大致碟狀。纜線壓接部122的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的纜線壓接部22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第一接觸部123是設置於接觸端子120的前側且左側的部分。第一接觸部123從碟狀部121的左側的部分向前方延伸,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狀。
第二接觸部126是設置於接觸端子120的前側且右側的部分,配置為其前後位置與第一接觸部123對齊。即,第一接觸部123和第二接觸部126彼此相對的前後位置不錯開。
第二接觸部126具有一個板簧部127,該板簧部127形成為從碟狀部121的右側的部分向前方延伸。板簧部127的前端部分被設置為與對象側接觸端子170的對象側第一接觸部173接觸的接觸部128,其中,對象側接觸端子170具有與本變形例的接觸端子120相同的形狀。該接觸部128能夠在上下方向上發生彈性變形。並且,在各接觸部128上形成有凸痕部129,該凸痕部129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的情況同樣的結構。
而且,參照圖15,本變形例的接觸端子120像下述那樣與對象側連接器150所具有的對象側接觸端子170接觸。具體而言,接觸端子120的第一接觸部123與對象側第二接觸部176接觸,並且第二接觸部126與對象側第一接觸部173接觸,其中,對象側第二接觸部176具有與第二接觸部126相同的形狀,對象側第一接觸部173具有與第一接觸部123相同的形狀。由此,能夠使接觸端子120與對象側接觸端子170在多處接觸,因此,能夠使接觸端子120,170雙方可靠地接觸。
以上,與上述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的情況同樣地,在本變形例的連接器100中也是接觸端子120的第一接觸部123和第二接觸部126形成為一體,第二接觸部126在連接器100與對象側連接器150嵌合前後發生彈性變形。由此,與上述實施方式的情況同樣地,能夠以較少的零件數量構成具有雌雄同形的接觸端子的連接器。
並且,與上述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的情況同樣地,連接器100也配置為第一接觸部123和第二接觸部126彼此相對的前後位置對齊。由此,與上述實施方式的情況同樣地,能夠使連接器小型化。
另外,在圖14和圖15中,省略本變形例的連接器100所具有的殼體的圖示。然而,在本變形例的連接器100中也是,通過形成具有作為手指保護部發揮功能的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的殼體,而能夠提供在防止觸電方面優越的連接器。
(3)圖16是示意性示出變形例的連接器200的接觸端子220的形狀的立體圖。並且,圖17是示出圖16所示的接觸端子220與具有與該接觸端子220相同的形狀的對象側接觸端子270嵌合的狀態的側視圖。
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凸端子部23和凹端子部26的排列方向(圖13中的上下方向)與各端子部23,26的寬度方向(圖13中的上下方向)是相同的方向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具體而言,也可以如圖16和圖17所示,以凸端子部223和凹端子部226的排列方向(圖16中的上下方向)與各端子部223,226的寬度方向(圖16中的左右方向)為垂直的方向方式構成接觸端子220。
本變形例的接觸端子220與上述實施方式的接觸端子20同樣地是通過衝壓加工將板狀的金屬零件彎折而形成的零件,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上延伸。接觸端子220具有基部221、纜線壓接部222、凸端子部223以及凹端子部226,它們形成為一體,其中,基部221具有上板部221a、中板部221b以及下板部221c通過第一側板部221d和第二側板部221e而彼此連結的形狀。
基部221是設置於接觸端子120的前後方向中央部分的部分。上板部221a是設置於基部221的上側的板狀的部分,形成為在水準方向上擴展的矩形。中板部221b是與上板部221a隔開間隔地設置於該上板部221a的下側的板狀的部分,形成為在水準方向上擴展的矩形。下板部221c是與中板部221b隔開間隔地設置於該中板部221b的下側的板狀的部分,形成為在水準方向 上擴展的矩形。上板部221a和下板部221c通過第一側板部221d而連結,中板部221b和下板部221c通過第二側板部221e而連結。由於纜線壓接部222的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的纜線壓接部22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凸端子部223是設置於接觸端子220的前側且上側的部分。凸端子部223從上板部221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向前方延伸,形成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狀。
凹端子部226是設置於接觸端子220的前側且下側的部分,配置為其前後位置與凸端子部223對齊。即,凸端子部223和凹端子部226彼此相對的前後位置不錯開。
凹端子部226具有一對板簧部227,227。各板簧部227,227的從上方觀察時的位置設置於與凸端子部223重疊的位置。一個板簧部227形成為從中板部221b的前側的部分向前方延伸。另一個板簧部227形成為從下板部221c的前側的部分向前方延伸。一對板簧部227,227的前端部分被設置為與對象側凸端子部273(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的接觸部228,其中,對象側凸端子部273是對象側連接器250的凸端子部。各板簧部227的接觸部228能夠在上下方向上發生彈性變形。並且,在各接觸部228上形成有凸痕部229,該凸痕部229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的情況同樣的結構。
而且,參照圖17,本變形例的接觸端子220與對象側連接器250所具有的對象側接觸端子270像以 下那樣接觸。具體而言,連接器200的凸端子部223被對象側凹端子部276(對象側第二接觸部)所具有的一對對象側板簧部277夾住保持,並且連接器200的凹端子部226所具有的一對板簧部227夾住保持對象側凸端子部273(對象側第一接觸部)。由此,能夠使連接器200的接觸端子220與對象側連接器250的對象側接觸端子270在多處接觸,因此,能夠使接觸端子220,270雙方可靠地接觸。
以上,與上述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的情況同樣地,在本變形例的連接器200中也是接觸端子220的凸端子部223和凹端子部226形成為一體,凹端子部226能夠在連接器200與對象側連接器250嵌合前後發生彈性變形。由此,與上述實施方式的情況同樣地,能夠以較少的零件構成具有雌雄同形的接觸端子的連接器。
並且,與上述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的情況同樣地,連接器200也配置為凸端子部223和凹端子部226彼此相對的前後位置對齊。由此,與上述實施方式的情況同樣地,能夠使連接器小型化。
另外,在圖16和圖17中,省略本變形例的連接器200所具有的殼體的圖示。然而,在本變形例的連接器200中也是,通過形成具有作為手指保護部發揮功能的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的殼體,而能夠提供在防止觸電方面優越的連接器。
(4)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在板簧部27上形成有兩個凸痕部29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凸痕部29的數量也可以是一個或三個以上。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新型能夠廣泛地應用於具有雌雄同形的接觸的連接器。
20‧‧‧接觸端子
21‧‧‧方筒部
22‧‧‧纜線壓接部
23‧‧‧凸端子部
26‧‧‧凹端子部
27‧‧‧板簧部
70‧‧‧對象側接觸端子
73‧‧‧對象側凸端子部
75‧‧‧凹部
75a‧‧‧底部
76‧‧‧對象側凹端子部
77‧‧‧對象側板簧部

Claims (5)

  1. 一種連接器,其具有接觸端子,該接觸端子具有與作為對象側連接器所具有的接觸端子的對象側接觸端子相同的形狀,該連接器的特徵在於:前述對象側接觸端子具有彼此形成為一體的對象側第一接觸部和對象側第二接觸部,該對象側第二接觸部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前後發生彈性變形,前述接觸端子具有彼此形成為一體的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該第一接觸部具有與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相同的形狀,該第二接觸部具有與前述對象側第二接觸部相同的形狀,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前述第一接觸部與前述對象側第二接觸部接觸,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前述第二接觸部與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前述第一接觸部和前述第二接觸部被配置為,以相對於前述對象側連接器的插拔方向為前後方向的情況下的前後位置對齊。
  2.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前述第一接觸部與前述對象側第二接觸部所具有的對象側板簧部接觸,前述第二接觸部具有板簧部,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前述板簧部與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
  3. 如請求項2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二接觸部具有一對前述板簧部,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藉由一對前述板簧部夾住保持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
  4. 如請求項3之連接器,其中,前述連接器還具有殼體,該殼體具有與在內部收納有前述對象側接觸端子或能夠收納前述對象側接觸端子的對象側殼體相同的形狀,且在內部收納有前述接觸端子或能夠收納前述接觸端子,前述連接器具有:第一罩部,其從插入方向側覆蓋前述第一接觸部上的該插入方向側的部分,該插入方向是前述連接器被向前述對象側連接器插入的方向;以及一對第二罩部,它們分別從前述插入方向側覆蓋各前述板簧部上的該插入方向側的部分。
  5. 如請求項4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一對第二罩部之間形成有間隙部,在前述連接器與前述對象側連接器嵌合時,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插入於該間隙部中,一對前述板簧部上的與前述對象側第一接觸部接觸的部分能夠在從前述插入方向側進行觀察時從前述間隙部看到,並且能夠在與前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發生彈性變形。
TW105215012U 2015-10-05 2016-10-04 連接器 TWM53971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7709A JP2017073214A (ja) 2015-10-05 2015-10-05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9711U true TWM539711U (zh) 2017-04-11

Family

ID=57951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5012U TWM539711U (zh) 2015-10-05 2016-10-04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73214A (zh)
CN (1) CN205944656U (zh)
TW (1) TWM53971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1026214B1 (de) * 2018-04-17 2019-11-19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teil mit hermaphroditischen Kontaktelementen
CN109524843A (zh) * 2019-01-07 2019-03-26 东莞市联纲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连接器
JP7417239B2 (ja) 2019-07-17 2024-01-1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24022045A1 (zh) * 2022-07-29 2024-02-01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端子、端子组及连接器组件
CN115528459B (zh) * 2022-08-16 2024-02-13 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 支持同型端子对插的插接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3176A (ja) * 1981-08-03 1983-02-10 株式会社正興電機製作所 コネクタ接触子
JP2821014B2 (ja) * 1990-08-31 1998-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コネクタ,その接続方法および接続構造
CA2130216C (en) * 1993-08-30 2004-10-26 Brent B. Lybrand Shielded compact data connector
JPH07326430A (ja) * 1994-05-31 1995-12-12 Amp Japan Ltd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コンタクト
US7033194B1 (en) * 2004-12-14 2006-04-25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Standardized electrical terminal
JP2014010938A (ja) * 2012-06-28 2014-01-20 Smk Corp 基板対基板用のコネクタ
JP6126749B2 (ja) * 2013-08-02 2017-05-1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電力コネクタ
JP2015144083A (ja) * 2014-01-31 2015-08-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雌雄共用の端子金具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US9705229B2 (en) * 2014-03-07 2017-07-1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Connec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73214A (ja) 2017-04-13
CN205944656U (zh) 2017-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39711U (zh) 連接器
US9350125B2 (en) Reversible USB connector with compliant member to spread stress and increase contact normal force
JP6437276B2 (ja) コネクタ
JP4613235B2 (ja) コネクタ
US20130137314A1 (en) Wire-to-board connector
JP2015056209A (ja) 電気コネクタ用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2016001579A (ja) 導電端子
US10116084B2 (en) Connector
US9876295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JP2016012451A (ja)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US9350119B2 (en) Wrong insertion preventive structure of connector
JP6376962B2 (ja) コネクタ
US20200161787A1 (en) Female terminal
US11177601B2 (en) Terminal having a conductor and a spring
KR101665473B1 (ko) 단자
JP4379231B2 (ja) 雌端子金具
TWI535117B (zh) 連接器
US20190013594A1 (en) Terminal fitting
TWI575821B (zh) Usb插座
JP2023101486A5 (ja) 撮像装置の構成部品及び可動コネクタと外部接続ケースとの接続構造
US10367289B2 (en) Terminal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device
US10862236B2 (en) Connector
JP6368546B2 (ja) シールド付き電気コネクタ
KR101766397B1 (ko) 마이크로 유에스비 커넥터 플러그
JP6151517B2 (ja) 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