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6864U - 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 - Google Patents

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6864U
TWM536864U TW105217105U TW105217105U TWM536864U TW M536864 U TWM536864 U TW M536864U TW 105217105 U TW105217105 U TW 105217105U TW 105217105 U TW105217105 U TW 105217105U TW M536864 U TWM536864 U TW M53686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oe
yarn
knitting
needle bed
loo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7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ang-Jie He
Original Assignee
Hueite I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eite I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eite Int Co Ltd
Priority to TW105217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6864U/zh
Publication of TWM5368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6864U/zh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Description

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布鞋的結構,特別是關於一種利用電腦橫編織機一體編織成形的編織鞋。
近年來盛行一種將紗線以編織方式製成鞋面,再將所編織的鞋面黏合於鞋底的一種布鞋。由於這種編織鞋的造形特異,具有與傳統鞋面不同的風格,因此蔚為主流鞋款。而編織鞋中,有一種是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該一片式鞋面利用電腦橫編織機一體編織成形。具體而言,該一片式鞋面包含足包覆袋,該足包覆袋可形成有鞋面以及鞋中底。鞋面大致呈套筒狀,並可透過不同的編織方法或紗線使鞋面呈現多元的花樣、色彩及緹花圖形。而鞋中底可與鞋大底固定以製成一個完整的鞋子。
然而,現有的編織鞋的鞋口及鞋後跟的提環都是經由其他製程完成,再藉由車縫來與足包覆袋固定。因此,現有的編織鞋無法完全避免車縫的步驟,連帶地無法簡化製造流程及降低生產成本。
有鑑於此,提供一種更佳的改善方案,乃為此業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所提出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具有: 一鞋體,其具有: 一鞋身部,其形成該鞋體的前端部; 一鞋根部,其形成該鞋體的後端部, 一鞋底部,其連接於該鞋身部及該鞋根部的下方;及 一鞋口部,其連接於該鞋身部及該鞋根部的上方,並具有一鞋舌,該鞋舌自該鞋口部的內緣前端向後方凸出;以及 一鞋底,其位於該鞋體的下方,並固設於該鞋體的該鞋底部; 其中,該鞋體的該鞋身部、該鞋口部、該鞋底部及該鞋根部為一體編織而成。
因此,本創作的優點在於使鞋子的鞋舌或提環能透過電腦橫編織機一體編織成形,於鞋子的製造過程中只要啟動機器即可製成鞋體,再將鞋體與鞋底固定即完成一隻鞋子。換言之,本創作大幅簡化了鞋子的製造流程,因此達到減少了生產時間、提升產能及降低成本的效果。
更進一步而言,如前所述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中,該鞋體的該鞋口部是以纖維原紗與橡筋紗混合編織。
更進一步而言,如前所述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中,該鞋體更具有: 至少一提環,其一端連接於該鞋口部,另一端連接於該鞋根部; 其中,該鞋體的該鞋身部、該鞋口部、該鞋底部及該鞋根部與該至少一提環為一體編織而成。
更進一步而言,如前所述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中,該鞋體的該至少一提環是以纖維原紗與橡筋紗混合編織。
更進一步而言,如前所述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中,該至少一提環的數量為二提環,且二提環彼此交錯。
首先請參考圖1。本創作提出一種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其係透過電腦橫編織機一體編織而成,因此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並不具有任何的車縫線。
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具有一鞋體1及一鞋底2。鞋體1可用於包覆穿戴者的足部,而鞋底2可以膠合等方式與鞋體1固定。
鞋體1具有一鞋身部11、一鞋底部12、一鞋根部13以及一鞋口部14。鞋身部11、鞋底部12及鞋根部13彼此連接並形成一容置空間,以容置並包覆穿載者的足部。具體來說,鞋身部11形成鞋體1的前端部,而鞋根部13形成鞋體1的後端部,且鞋身部11及鞋根部13皆為U型,且對接後包覆出一上方開口及一下方開口。鞋底部12連接於鞋身部11及鞋跟部13的下方,且連接並封閉前述下方開口;鞋底部12固設於鞋底2。藉此,鞋身部11可用於包覆穿戴者的腳背,鞋底部12可用於包覆穿戴者的腳掌,而鞋根部13可用於包覆穿戴者的腳踝。
鞋口部14連接於鞋身部11及鞋根部13的上方,並環繞前述上方開口,以讓穿戴者的足部伸入鞋身部11、鞋底部12及鞋根部13間所形成的容置空間。鞋口部14具有一鞋舌140,其自鞋口部14的內緣前端向後方凸出。
於本實施例中,鞋體1更具有至少一提環15,提環15為一線段,其一端連接於鞋口部14,另一端連接於鞋根部13。具體而言,提環15與鞋舌140分別位於鞋口部14的相對兩端。本實施例中,至少一提環15的數量為二提環15,且二提環15彼此交錯。
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的鞋體1透過電腦橫編織機一體編織而成,換言之,鞋身部11、鞋底部12、鞋根部13、鞋口部14以及至少一提環15為一體編織而成。鞋體1的鞋身部11、鞋底部12及鞋根部13是以纖維原紗編織而成。
鞋體1的鞋口部14是以纖維原紗與橡筋紗混合編織而成,讓鞋口部14能具有彈性,使穿戴者穿戴時鞋體1不會磨腳,且於穿脫時較為舒適省力。鞋體1的提環15可以纖維原紗編織而成,也可以纖維原紗與橡筋紗混合編織而成。
以下說明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的製作方法:
請參考圖2及圖3,於製作時,首先提供一鞋底2及一鞋袋10,且鞋袋10具有二包覆部(即後文的外包覆部101及內包覆部10)、連接於二包覆部間的一銜接段103以及至少一提環15。二包覆部及銜接段103皆為雙層結構,且當鞋袋10攤平時,二包覆部及銜接段103所共同連接成的輪廓L0為雙層結構上相連接的部分。此外,銜接段103會稍微凸出或凹陷,而無法完全被攤平。
於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二包覆部可分為一外包覆部101及一內包覆部102,且內包覆部102的面積大於外包覆部101的面積。此外,銜接段103依序可分為一外連接部1031、一外舌部1032、一內舌部1033及一內連接部1034。內舌部1033及外舌部1032相互連接,且位於內連接部1034及外連接部1031間並分別與內連接部1034及外連接部1031連接。內連接部1034及外連接部1031分別連接於內包覆部102及外包覆部101,且內連接部1034與外連接部1031部分地直接相連接,但其餘部分的內連接部1034與外連接部1031透過內舌部1033及外舌部1032連接。因此,將鞋袋10攤平時,內舌部1033及外舌部1032即會稍微凸出或凹陷而無法完全被攤平。
若將銜接段103剪開並將鞋袋10完全攤平時(如圖3所示),內舌部1033及外舌部1032也互相對稱。具體而言,若由後向前將銜接段103剪開,首先會剪於外連接部1031及內連接部1034,而於外連接部1031及內連接部1034上分別形成一剪斷口L11及L12。接著,剪於外舌部1032及內舌部1033,並於外舌部1032及內舌部1033上分別形成一剪斷口L21及L22。換言之,剪開前,剪斷口L11及L12是相連接的,且剪斷口L21及L22也是相連接的。
剪開並完全攤平後,內舌部1033及外舌部1032各為一梯形,且兩梯形較短的底邊互相連接,而較長的底邊分別連接於內連接部1034及外連接部1031。因此,於剪開前內舌部1033及外舌部1032的斜邊是相連的。
鞋袋10的提環15的一端連接於外包覆部101的一邊緣,另一端連接於銜接段103的一邊緣,且本實施例中至少一提環15的數量為二提環15。
接著請參考圖4。於進行編織鞋的製作時,將內包覆部102塞入外包覆部101的雙層結構間,並且將銜接段103向內對折。因此,銜接段103的外舌部1032包覆於內舌部1033外,而外連接部1031包覆於內連接部1034,且外包覆部101包覆內包覆部102。則此時二包覆部形成一鞋子的鞋體1的鞋身部11、鞋底部12及鞋根部13,而銜接段103形成鞋子的鞋體1的鞋口部14,且銜接段103的內舌部1033及外舌部1032形成鞋口部14的鞋舌140。接著,將鞋袋10撐開,並將所形成的鞋體1的鞋底部12固設於鞋底2。
由於內包覆部102的面積大於外包覆部101的面積,因此在撐開鞋袋10的動作時,是將外包覆部101撐開至與內包覆部102相同大小。此時,外包覆部101的網眼會被撐開並露出內包覆部102。藉此,若內包覆部102與外包覆部101以不同顏色的紗線編織,可使鞋面的紋路更明顯。
請一併參考圖2及圖3,本實施例於編織銜接段103時可為依序編織連接部的外連接部1031、外舌部1032、內舌部1033及內連接部1034。於編織外連接部1031時,每次循環所編織的位置與編織外包覆部101中最後一道編織動作所編織的位置相同,因此所編織成的寬度等於外包覆部101最尾端的寬度。
於編織外舌部1032時,第一次循環編織起始的位置是由外連接部1031的中間部分開始編織,且隨後每次循環編織起始的位置較後;每次編織結束的位置皆與編織連接部中編織結束的位置相同;因此可編織出攤平後為梯形的外舌部1032。
於編織內舌部1033時,第一次循環編織的位置與編織外舌部1032中最後一道編織動作所編織的位置相同。換言之,編織內舌部1033時第一次循環編織起始及結束的位置與外舌部1032最後一次循環編織起始及結束的位置相同。隨後每次循環編織起始的位置較前,直到最後一次循環編織起始的位置與編織外舌部1032中第一次編織起始的位置相同。且同樣地,每次編織結束的位置皆與編織連接部中編織結束的位置相同。因此,可編織出攤平後為梯形的內舌部1033,且所編織的內舌部1033與外舌部1032對稱。
於編織內連接部1034時,每次循環所編織的位置與編織連接部中最後一道編織動作所編織的位置相同,因此所編織成的內連接部1034與外連接部1031寬度相等。
由於編織時先前所形成的紗環仍保留在針床上,即使編織途中去編織其他位置也不會釋放紗環,因此在後續對同一位置編織時可使後續所編織的紗環連接於先前形成的紗環上。換言之,內舌部1033及外舌部1032的斜邊是相互連接,且內連接部1034及外連接部1031不與內舌部1033及外舌部1032連接的部分(即圖3中剪斷口L11及L12的部分)也是相互連接。
下文中的編織方法是透過電腦橫編織機來實施,且進行「編織」或「挑半目」等動作時,前針床的各個織針是向右偏移,而後針床的各個織針是向左偏移,因此前針床的織針與後針床的織針相錯開,即前針床的第n支織針正對於後針床的第n支織針及第n+1支織針間。例如前針床的第1支織針正對於後針床的第1支織針及第2支織針間、前針床的第6支織針正對於後針床的第6支織針及第7支織針間。
進行「翻針移環」或「翻針搖床」等移動紗環的動作時,前針床的織針與後針床的織針相對齊,即前針床的第n支織針與後針床的第n支織針相對齊。例如前針床的第4支織針與後針床的第4支織針相對齊。其中,翻針移環是將紗環移動至另一針床相同位置的織針上,例如將紗環由前針床的第4支織針移動至後針床的第4支織針;而翻針搖床是將紗環移動至另一針床不同位置的織針上,例如將紗環由前針床的第4支織針移動至後針床的第8支織針。其中,n為正整數。
此外,於下文對織針的編號中,僅有正整數及負整數的編號,而不具有第0支織針的編號。換言之,織針的編號可依序為…-2、-1、1、2…。具體而言,於後續圖中,橫向排列的小圈代表織針,而正整數編號標註於所對應織針的右側,負整數編號標註於所對應織針的左側。
此外,於起始時,前針床的織針依序與後針床的織針相對,且可為相對齊或相錯開。例如,前針床的第1支織針相對於後針床的第1支織針、前針床的第2支織針相對於後針床的第2支織針,以此類推。
編織鞋袋10時可依序包含下列步驟:編織外包覆部、編織銜接段S50、形成提環,再編織內包覆部。於其他實施例中,編織銜接段S50及形成提環可同時進行。
請參考圖5。編織銜接段S50步驟中的針法包含循環進行四次編織主紗、四次編織副紗及四次移動紗環。具體而言,是依序循環進行第一次編織主紗S511、第一次編織副紗S512、第一次移動紗環S513、第二次編織主紗S521、第二次編織副紗S522、第二次移動紗環S523、第三次編織主紗S531、第三次編織副紗S532、第三次移動紗環S533、第四次編織主紗S541、第四次編織副紗S542以及第四次移動紗環S543。其中,主紗41可為纖維原紗,而副紗S52可為橡筋紗。
於第一次編織主紗S511時,將主紗41於前針床的第4n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及同時於後針床的第4n-2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例如,是以紗嘴持主紗41移動時依序於後針床的第2支織針、前針床的第4支織針、後針床的第6支織針、前針床的第8支織針…後針床的第4n-2支織針及前針床的第4n支織針上形成紗環。當然,紗嘴也可以反向移動,而由編號較大的織針向編號較小的織針進行編織。
接著,於第一次編織副紗S512時,以另一紗嘴持副紗42於前針床的第4n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例如,依序於前針床的第4、第8…第4n支織針上形成紗環,且同樣可由編號較大的織針向編號較小的織針進行編織;以下依此類推,不再重複。
接著,於第一次移動紗環S513時,對前針床的第4n及第4n-3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至後針床的第4n支織針及第4n-3支織針。且為避免紗線打結等各種瑕疵,相鄰的織針不會同時進行翻針移環,因此可先對前針床的第4n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再對前針床的第4n-3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例如,先對前針床的第4、第8、第12…第4n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再對前針床的第1、第5、第8…第4n-3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於第一次循環中的第一次移動紗環S513時,前針床的第4n-3支織針上的紗環是外包覆部101的紗環。
接著,於第二次編織主紗S521時,以紗嘴持主紗41移動,以於前針床的第4n-1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及同時於後針床的第4n-3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即,依序於後針床的第1支織針、前針床的第3支織針、後針床的第5支織針、前針床的第7支織針…後針床的第4n-3支織針及前針床的第4n-1支織針上形成紗環。於第二次編織副紗S522時,將副紗42於後針床的第4n-3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於第二次移動紗環S523時,將對後針床的第4n-3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至前針床的第4n-3支織針。
接著,於第三次編織主紗S531時,以紗嘴持主紗41移動同時於前針床的第4n-1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並於後針床的第4n-3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於第三次編織副紗S532時,將副紗42於後針床的第4n-3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於第三次移動紗環S533時,對後針床的第4n及第4n-3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至前針床的第4n及第4n-3支織針。且類似地,可先對第4n-3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再對第4n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
接著,於第四次編織主紗S541時,以紗嘴持主紗41移動同時於前針床的第4n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及於後針床的第4n-2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於第四次編織副紗S542時,將副紗42於前針床的第4n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於第四次移動紗環S543時,對前針床的第4n支織針進行翻針移環至後針床的第4n支織針。
上文所述的n值為連續的正整數,且每次循環時依據所欲編織的該二連接部或該二舌部的位置及寬度控制起始及結束的n值。因此,於進行前述編織主紗及編織副紗的循環動作時,並不限每次皆由n等於1的織針開始編織,也不限每次皆編織到相同編號的織針才停止。例如,於後續循環中第一次編織主紗S511時,可由n等於10開始編織。即,這一層所形成的紗環是由後針床的第38支織針,及前針床的第40支織針開始編織。編織起始及結束的位置銜接段103的寬度及形狀決定。
於第一次編織包覆部(即編織外包覆部101)步驟後,於所形成的外包覆部101邊緣進行形成提環,而形成提環依序包含以下動作:起始S61、成形S62、收尾S63以及連接S64。
接著請參考圖6及圖7。於起始S61的動作中,如圖6所示,依序包含編織提環頭S611及移動提環頭S612。於編織提環頭S611中,先以一紗嘴持第一紗線43於前針床的第1、第3及第5支織針多次依序編織成紗環,例如可為13次。於移動移動提環頭S612中,將前針床的第1、第3及第5支織針上的紗環移動至前針床的第-6、第-4及第-2支織針,且本實施例中是先對前針床的第1、第3及第5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搖床至後針床的第-6、第-4及第-2支織針,再對後針床的第-6、第-4及第-2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至前針床。然而,於其他實施例中,移動移動提環頭S612中的順序可相反,即可先進行翻針移環再進行翻針搖床;以下動作可類推適用,因此不再贅述。
而若為編織二個提環15,則如圖7所示,於起始S61的動作中緊接著移動提環頭S612後以另一紗嘴持第二紗線44依序進行第一次編織另一提環頭S613、第一次移動另一提環頭S614、第二次編織另一提環頭S615及第二次移動另一提環頭S616。於第一次編織另一提環頭S613動作中,第二紗線44於後針床的第2、第4及第6支織針多次依序編織成紗環,例如可為7次。接著,於第一次移動另一提環頭S614時,將後針床的第2、第4及第6支織針上最後的紗環移動至後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且本實施例中是先對後針床的第2、第4及第6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搖床至前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再翻針移環至後針床。
接著,於第二次編織另一提環頭S615中,繼續以第二紗線44於後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多次依序編織成紗環,例如可為6次,使前針床編織的次數等於後針床編織的次數的總合,皆為13次。隨後,再於第二次移動另一提環頭S616中,將後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的紗環移動至後針床的第-11、第-9及第-7支織針,且本實施例中是先對後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的最後的紗環進行翻針搖床至前針床的第-11、第-9及第-7支織針,再翻針移環至後針床。
接著請參考圖8。於成形S62的動作中,包含第一次形成提環主體S621及第二次形成提環主體S624。進行第一次形成提環主體S621時,是以第一紗線43於前針床的第-6、第-4及第-2支織針上挑半目,且同時於前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進行第二次形成提環主體S624,是於前針床的第-6、第-4及第-2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且同時於前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挑半目。依序重複第一次形成提環主體S621及第二次形成提環主體S624數次可形成一提環15的主體。
而為了形成另一提環15的主體,此循環動作還包含了第一次形成另一提環主體S622及第二次形成另一提環主體S623。進行第一次形成另一提環主體S622時,是以第二紗線44於後針床的第-12、第-10及第-8支織針上挑半目,且同時於後針床的第-11、第-9及第-7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進行第二次形成另一提環主體S623時,是於後針床的第-12、第-10及第-8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且同時於後針床的第-11、第-9及第-7支織針上挑半目。依序重複第一次形成另一提環主體S622及第二次形成另一提環主體S623數次可形成另一提環15,且重復的次數等於第一次形成提環主體S621及第二次形成提環主體S624重復的次數。
而於本實施例中是同時編織兩提環15。具體而言,整個循環動作可依序為進行第一次形成提環主體S621、第一次形成另一提環主體S622、第二次形成另一提環主體S623、第二次形成提環主體S624,但不在此限。
接著請參考圖9A至9C。於收尾S63的動作中,包含了編織提環尾S631、整理提環尾S632、編織另一提環尾S633、整理另一提環尾S634、固定另一提環尾S635、移動另一提環尾S636及固定提環S637。首先,如圖9A所示,於編織提環尾S631時,第一紗線43於前針床的第-6至-1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接著,於整理提環尾S632時,將前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最後的紗環移動至前針床的第-6、第-4及第-2支織針,且本實施例中,是先對前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至後針床,再對後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搖床至前針床的第-6、第-4及第-2支織針。
接著,如圖9B所示,於編織另一提環尾S633時,以第二紗線44於前針床的第-12至-7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最後於整理另一提環尾S634時,將後針床的第-12、第-10及第-8支織針上的紗環移動至後針床的第-11、第-9及第-7支織針,且於本實施例中,是先對後針床的第-12、第-10及第-8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至前針床,再對前針床的第-12、第-10及第-8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搖床至後針床的第-11、第-9及第-7支織。
接著,如圖9C所示,於固定另一提環尾S635時,於後針床的第-11、第-9及第-7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然後,於移動另一提環尾S636時,將後針床的第-11、第-9及第-7支織針上的紗環移動至後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且於本實施例中,是先對後針床的第-11、第-9及第-7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搖床至前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再使前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移環至後針床。
最後,於固定提環S637時,以第一紗線43於前針床的第-6、第-4及第-2支織針上編織成紗環,完成二提環15的收尾S63。
接著請參考圖10。於連接S64的動作中,包含連接提環S641及連接另一提環S642。於連接提環S641時,對前針床的第-6、第-4及第-2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搖床移動至後針床的第2、第4及第6支織針。接著,於連接另一提環S642時,對後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的紗環進行翻針搖床移動至前針床的第1、第3及第5支織針。藉此,由前針床形成的提環15最後會連接於後針床,而由後針床形成的提環15最後會連接於前針床;換言之,兩提環15會互相交錯。
於其他實施例中,若欲使提環15不交錯,於連接S64的動作中,可使前針床的第-6、第-4及第-2支織針上的紗環同樣移動至前針床,而後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的紗環同樣移動至後針床,即可形成兩平行的提環15。
於其他實施例中,若僅欲形成一提環15,於前述起始S61、成形S62、收尾S63等動作中可省略與第二紗線44有關的動作,且於連接S64的動作中可省略將後針床的第-5、第-3及第-1支織針上的紗環移動至前針床的第1、第3及第5支織針。
於其他實施例中,提環15的寬度可依據每次動作所形成的紗環的數量來決定。例如,若欲形成較寬的提環15,於起始S61時可於前針床上形成四個紗環,即於第1、第3、第5及第7支織針上形成紗環,再將紗環移動至前針床的第-8、第-6、第-4及第-2支織針,後續動作以此類推。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可於使鞋子的鞋舌140或提環15能透過電腦橫編織機一體編織成形,於鞋子的製造過程中只要啟動機器即可製成鞋體1,再將鞋體1與鞋底2固定即完成一隻鞋子。換言之,本創作大幅簡化了鞋子的製造流程,因此達到減少了生產時間、提升產能及降低成本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是本創作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雖然本創作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創作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1‧‧‧鞋體
11‧‧‧鞋身部
12‧‧‧鞋底部
13‧‧‧鞋根部
14‧‧‧鞋口部
140‧‧‧鞋舌
15‧‧‧提環
10‧‧‧鞋袋
101‧‧‧外包覆部
102‧‧‧內包覆部
103‧‧‧銜接段
1031‧‧‧外連接部
1032‧‧‧外舌部
1033‧‧‧內舌部
1034‧‧‧內連接部
2‧‧‧鞋底
41‧‧‧主紗
42‧‧‧副紗
43‧‧‧第一紗線
44‧‧‧第二紗線
L0‧‧‧輪廓
L11‧‧‧剪斷口
L12‧‧‧剪斷口
L21‧‧‧剪斷口
L22‧‧‧剪斷口
S50‧‧‧編織銜接段
S511‧‧‧第一次編織主紗
S512‧‧‧第一次編織副紗
S513‧‧‧第一次移動紗環
S521‧‧‧第二次編織主紗
S522‧‧‧第二次編織副紗
S523‧‧‧第二次移動紗環
S531‧‧‧第三次編織主紗
S532‧‧‧第三次編織副紗
S533‧‧‧第三次移動紗環
S541‧‧‧第四次編織主紗
S542‧‧‧第四次編織副紗
S543‧‧‧第四次移動紗環
S61‧‧‧起始
S611‧‧‧編織提環頭
S612‧‧‧移動提環頭
S613‧‧‧第一次編織另一提環頭
S614‧‧‧第一次移動另一提環頭
S615‧‧‧第二次編織另一提環頭
S616‧‧‧第二次移動另一提環頭
S62‧‧‧成形
S621‧‧‧第一次形成提環主體
S622‧‧‧第一次形成另一提環主體
S623‧‧‧第二次形成另一提環主體
S624‧‧‧第二次形成提環主體
S63‧‧‧收尾
S631‧‧‧編織提環尾
S632‧‧‧整理提環尾
S633‧‧‧編織另一提環尾
S634‧‧‧整理另一提環尾
S635‧‧‧固定另一提環尾
S636‧‧‧移動另一提環尾
S637‧‧‧固定提環
S64‧‧‧連接
S641‧‧‧連接提環
S642‧‧‧連接另一提環
圖1為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半成品的鞋袋的平面示意圖。 圖3為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半成品的鞋袋剪開後的平面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半成品的鞋袋中,內包覆部塞入外包覆部並撐開後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的製造方法中,編織銜接段時的編織動作。 圖6為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的製造方法中,編織提環時的針法的起始動作。 圖7為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的製造方法中,編織另一提環時的針法的起始動作。 圖8為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的製造方法中,編織提環時的針法的成形動作。 圖9A至9C為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的製造方法中,編織二提環時的針法的收尾連續動作。 圖10為本創作的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的製造方法中,編織二提環時的針法的連接動作。
1‧‧‧鞋體
11‧‧‧鞋身部
12‧‧‧鞋底部
13‧‧‧鞋根部
14‧‧‧鞋口部
140‧‧‧鞋舌
15‧‧‧提環
2‧‧‧鞋底

Claims (6)

  1. 一種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其具有: 一鞋體,其具有: 一鞋身部,其形成該鞋體的前端部; 一鞋根部,其形成該鞋體的後端部, 一鞋底部,其連接於該鞋身部及該鞋根部的下方;及 一鞋口部,其連接於該鞋身部及該鞋根部的上方,並具有一鞋舌,該鞋舌自該鞋口部的內緣前端向後方凸出;以及 一鞋底,其位於該鞋體的下方,並固設於該鞋體的該鞋底部; 其中,該鞋體的該鞋身部、該鞋口部、該鞋底部及該鞋根部為一體編織而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其中,該鞋體的該鞋口部是以纖維原紗與橡筋紗混合編織。
  3. 如請求項1至2中任一項所述之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其中,該鞋體更具有: 至少一提環,其一端連接於該鞋口部,另一端連接於該鞋根部; 其中,該鞋體的該鞋身部、該鞋口部、該鞋底部及該鞋根部與該至少一提環為一體編織而成。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其中,該鞋體的該至少一提環是以纖維原紗與橡筋紗混合編織。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其中,該至少一提環的數量為二提環,且二提環彼此交錯。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其中,該至少一提環的數量為二提環,且二提環彼此交錯。
TW105217105U 2016-11-09 2016-11-09 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 TWM5368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7105U TWM536864U (zh) 2016-11-09 2016-11-09 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7105U TWM536864U (zh) 2016-11-09 2016-11-09 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6864U true TWM536864U (zh) 2017-02-21

Family

ID=58607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7105U TWM536864U (zh) 2016-11-09 2016-11-09 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368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2872B (zh) * 2016-11-09 2018-08-21 輝特時尚股份有限公司 Full-form non-sewn woven shoe manufacturing metho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2872B (zh) * 2016-11-09 2018-08-21 輝特時尚股份有限公司 Full-form non-sewn woven shoe manufacturing metho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6793B (zh) 製造一鞋類物件之方法,包括編織一形成具有塞入部分之無縫套部之經編構造的編織組件
KR101751660B1 (ko) 랩-어라운드 부분을 갖는 무봉제 부티를 형성하는 경편물 구조의 편물 구성요소를 편직하는 것을 포함하는 신발류 물품의 제조 방법
CN105121725B (zh) 鞋帮的制造方法以及鞋帮
TWI688685B (zh) 橫編機編織的立體鞋胚及其織造方法
KR101975094B1 (ko) 이음매 없는 부티를 형성하는 경편 니트 구성의 편직 구성요소를 편직하는 것을 포함하는 신발류 물품의 제조 방법
ES2880176T3 (es) Pieza elemental de zapato integrada tridimensional con lengüeta y método para fabricar la misma
CN107348601B (zh) 一种具有织带的针织一体鞋及其编织工艺
CN1121828C (zh) 改进的鞋袜外套、制作方法和针织机
TWI645794B (zh) 鞋體形成件及其製造方法
CN107217377A (zh) 单层针织一体鞋面的制作工艺
CN112334610B (zh) 提供用于生产具有双层的鞋内衬、脚套、隐形袜、鞋的坯料的方法,及用其获得的中间制品
ES2906759T3 (es) Pieza de calzado en bruto de punto tridimensional y método de fabricación de la misma usando una máquina de tricotar plana de lecho doble
TWI632872B (zh) Full-form non-sewn woven sho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9068785B (zh) 鞋的制造方法和鞋
CN108588998A (zh) 一种编织形成耳片结构的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TWM536864U (zh) 全成型無車縫編織鞋
JP6934246B2 (ja) 横編機による編成部分同士の編み継ぎ一体化方法
TW201544026A (zh) 一片式緯編針織鞋面之編織結構與編織方法
ITBS20000085A1 (it) Copripiede modellato e metodo per la sua costruzione su macchine circolati da calzetteria
JP6545044B2 (ja) 五本指付き靴下および五本指付き靴下の製造方法
TWM548181U (zh) 橫編機編織的立體鞋肧
ITCO970003A1 (it) Perfezionamenti ed innovazioni nella produzione di calze ed altri articoli a magl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