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6700U - 氣壓泵之結構改良 - Google Patents

氣壓泵之結構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6700U
TWM536700U TW105213658U TW105213658U TWM536700U TW M536700 U TWM536700 U TW M536700U TW 105213658 U TW105213658 U TW 105213658U TW 105213658 U TW105213658 U TW 105213658U TW M536700 U TWM536700 U TW M53670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main
air
space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36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hi-yo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Kinyao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yao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yao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TW1052136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6700U/zh
Priority to CN201720020171.XU priority patent/CN206513524U/zh
Publication of TWM536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6700U/zh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 Self-Closing Valves And Venting Or Aerating Valves (AREA)

Description

氣壓泵之結構改良
本創作係關於泵之作動結構改良,尤指一種以單一入氣孔使閥體可切換入、出氣,達到活塞可連續往復作動之氣壓泵者。
按,習知之氣壓泵,設成一缸體內設有一活塞,形成有一右氣壓室、一左氣壓室,該右壓氣室設有具電磁閥開關之右入氣孔,該左氣壓室設有具電磁閥開關之左入氣孔;藉由上述,當該右入氣孔之電磁閥開通時,高壓氣體由右入氣孔進入右氣壓室,此時該左入氣孔之電磁閥呈關閉狀態,因右氣壓室壓力大於左氣壓室,而可推動活塞向左動作;當該左入氣孔之電磁閥開通時,高壓氣體由左入氣孔進入左氣壓室,此時該右入氣孔之電磁閥呈關閉狀態,因左氣壓室壓力大於右氣壓室,而可推動活塞向右動作,進而使該活塞可往復作動;然而,該電磁閥呈導通、關閉之入氣連續切換,其動作快速、頻繁易產生高溫而產生故障,且氣壓泵需要另外組裝電磁閥,就須增加固定電磁閥之組裝座及導電線路,勢必增加製造生產成本。
本創作主要目的係在於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氣壓泵之結構改良,主要技術、目的為:係以單一之入氣孔使一控制入、出氣之閥體產生位移,進而切換入、出氣位置,藉由高壓氣體輸入左氣壓室使活塞向右移、輸入右氣壓室使活塞向左移,達到活塞來回往復作動之實質功效。
根據本創作上述之目的,提供一種氣壓泵之結構改良,其包括:一缸體,內設有一活塞形成有一左氣壓室、一右氣壓室,該活塞中央處之一側設有一主軸,另一側設有一連動軸,該主軸末段設有一環凹槽,其更末段處設有一防漏圈;一主座體,一側設有一封閉板,另一側連設於 該缸體一端,該缸體與主座體之間設有一具通孔、一第一連通孔及第一板通孔之隔板,且該通孔與該第一板通孔相連通;該主座體中央設有一主氣閥室,該主氣閥室內容置一可橫向活動之主閥體;該主閥體橫設一貫通之主貫孔,且該活塞之主軸由該左氣壓室通過該隔板之通孔延伸至該主氣閥室,並組設於該主閥體之主貫孔內;且該封閉板之中央具有一副氣閥室,該封閉板板體上設有與該副氣閥室相連通之一第二板通孔及一穿孔;該副氣閥室內容置一彈簧及一可橫向活動之副閥體,該副閥體橫設一末段擴大之副貫孔,使該彈簧容置、頂撐於該副貫孔之擴大處,而該副閥體側邊設有一側孔連通該副貫孔;藉由該副閥體後端受該彈簧頂推,該副閥體前端通過該穿孔進入該主氣閥室,使該側孔可封閉、隱藏於該穿孔中,並使該第二板通孔與該主氣閥室呈不連通;再藉由該副閥體前端受到該主軸末端壓抵而後退,該副閥體後端壓縮該彈簧,使該側孔露出、連通該副氣閥室與該主氣閥室,使該第二板通孔與該主氣閥室呈相連通;該主座體設有一入氣孔、一第一通氣孔、一第二通氣孔、一第二連通孔、一第三連通孔及一第四連通孔並分別連通該主氣閥室,且該第四連通孔連通該隔板之第一板通孔及該封閉板之第二板通孔;該隔板之第一連通孔連通該第二連通孔與左氣壓室;藉由該主閥體來回位移切換,可分別使該入氣孔與該第二連通孔相連通、該第二通氣孔與第三連通孔相連通;或者使該入氣孔與第三連通孔相連通、該第一通氣孔與第二連通孔相連通;及一副座體,連設於該缸體另一端,該連動軸由該右氣壓室穿組入該副座體內,並隨該活塞一體連動,該副座體設有一第五連通孔連通該第三連通孔及該右氣壓室。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其中,該主閥體外環周依序設有一第一凸環、一第二凸環、一第三凸環及一第四凸環,而可將該主氣閥室分隔呈可變動之一第一空間、一第二空間、一第三空間、一第四空間及第五空間之個別空間,使該第一空間介於該隔板、第一凸環之間,該第二空間介於該第一凸環、第二凸環之間,該第三空間介於該第二凸環、第三凸環之間,該第四空間介於該第三凸環、第四凸環之間,該第五空間介該第四凸環、封閉板之間。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其中,該入氣孔連通至該主氣閥室之 第三空間;該第一通氣孔連通至該主氣閥室之第二空間,該第二通氣孔連通至該主氣閥室之第四空間,該第一通氣孔、第二通氣孔再分別連通至外部空氣,該第四連通孔連通至該主氣閥室之第三空間。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其中,該第三空間使該入氣孔連通該第二連通孔或第三連通孔、該第二空間呈連通或不連通該第一通氣孔與第二連通孔、第四空間呈連通或不連通該第二通氣孔與第三連通孔。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其中,該主貫孔內壁面設有一介於該第一、二凸環間之第一排氣孔以及一介於該第三、四凸環間之第二排氣孔。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其中,該主貫孔內壁面設有一擴大段,該第一排氣孔、第二排氣孔分別設置於該擴大段兩側。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其中,該主軸末端設有一凹溝。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其中,該封閉板外部設有一螺蓋,使該彈簧頂撐於該螺蓋及副閥體之間。
在本創作一實施例中,其中,該隔板對應該主閥體處設有一凹槽。
藉由上述構造,該主閥體可連續切換由第二連通孔或第三連通孔進氣,使該氣壓泵之活塞連續往返作動,進而帶動該連動軸於該副座體內呈連續往返作動之實質功效。
100‧‧‧氣壓泵
10‧‧‧缸體
11‧‧‧活塞
12‧‧‧左氣壓室
13‧‧‧右氣壓室
14‧‧‧主軸
141‧‧‧環凹槽
142‧‧‧防漏圈
221‧‧‧第一空間
222‧‧‧第二空間
223‧‧‧第三空間
224‧‧‧第四空間
225‧‧‧第五空間
23‧‧‧主閥體
231‧‧‧第一凸環
232‧‧‧第二凸環
143‧‧‧凹溝
15‧‧‧連動軸
20‧‧‧主座體
201‧‧‧入氣孔
202‧‧‧第一通氣孔
203‧‧‧第二通氣孔
204‧‧‧第二連通孔
205‧‧‧第三連通孔
206‧‧‧第四連通孔
211‧‧‧通孔
212‧‧‧第一連通孔
213‧‧‧第一板通孔
214‧‧‧凹槽
21‧‧‧隔板
22‧‧‧主氣閥室
233‧‧‧第三凸環
234‧‧‧第四凸環
235‧‧‧主貫孔
236‧‧‧第一排氣孔
237‧‧‧第二排氣孔
238‧‧‧擴大段
24‧‧‧封閉板
241‧‧‧第二板通孔
242‧‧‧穿孔
25‧‧‧副氣閥室
26‧‧‧螺蓋
27‧‧‧彈簧
28‧‧‧副閥體
281‧‧‧副貫孔
282‧‧‧側孔
30‧‧‧副座體
301‧‧‧第五連通孔
第1圖,係本創作活塞、主閥體初始狀態之剖視圖
第2圖,係本創作活塞、主閥體初始狀態之另一位置剖視圖
第3圖,係本創作活塞向右動作狀態之剖視圖
第4圖,係本創作活塞向右動作狀態之另一位置剖視圖
第5圖,係本創作高壓氣體輸入主氣閥室之剖視圖
第6圖,係本創作高壓氣體輸入主氣閥室之另一位置剖視圖
第7圖,係本創作主閥體切換入氣之剖視圖
第8圖,係本創作主閥體切換入氣之另一位置剖視圖
第9圖,係本創作活塞向左動作狀態之剖視圖
第10圖,係本創作活塞向左動作狀態之另一位置剖視圖
第11圖,係本創作活塞、主閥體回復初始狀態之剖視圖
第12圖,係本創作活塞、主閥體回復初始狀態之另一位置剖視圖
為使 貴審查委員對本創作有更進一步瞭解,茲舉一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述如後:請參閱第1至12圖,其包括:一缸體10,內設有一活塞11形成有一左氣壓室12、一右氣壓室13,該活塞11中央處之一側設有一主軸14,另一側設有一連動軸15,該主軸14末段設有一環凹槽141,其更末段處設有一防漏圈142,且其末端再設有一凹溝143;一主座體20,一側設有一封閉板24,另一側連設於該缸體10一端,該缸體10與主座體20之間設有一具通孔211、一第一連通孔212及第一板通孔213之隔板21,且該通孔211與該第一板通孔213相連通;該主座體20中央設有一主氣閥室22,該主氣閥室22內容置一可橫向活動之主閥體23,該主閥體23外環周依序設有一第一凸環231、一第二凸環232、一第三凸環233及一第四凸環234,而可將該主氣閥室22分隔呈可變動之一第一空間221、一第二空間222、一第三空間223、一第四空間224及第五空間225之個別空間,使該第一空間221介於該隔板21、第一凸環231之間,該第二空間222介於該第一凸環231、第二凸環232之間,該第三空間223介於該第二凸環232、第三凸環233之間,該第四空間224介於該第三凸環233、第四凸環234,該第五空間225介該第四凸環234、封閉板24之間;該主閥體23橫設一貫通之主貫孔235,該主貫孔235內壁面設有一擴大段238,且該主貫孔235之擴大段238兩側分別設有一第一排氣孔236及一第二排氣孔237,而該第一排氣孔236介於該第一、二凸環231、232之間,該第二排氣孔237介於該第三、四凸環233、234之間,使該主軸14之桿體不影響位於該擴大段238內的第一排氣孔236及第二排氣孔237氣體之流通;且該活塞11之主軸14由該左氣壓室12通過該隔板21之通孔211延伸至該主氣閥室22之第一空間221,並組設於該主閥體23之主貫孔235內;且該封閉板24之中央具有一副氣閥室25,該封閉板24板體上設有與該副氣閥室25相連通之一第二板通孔241及一穿孔242;該副氣閥室25內容置一彈簧27及 一可橫向活動之副閥體28,並由外部一螺蓋26蓋合,使該彈簧27頂撐於該螺蓋26及副閥體28之間;該副閥體28橫設一末段擴大之副貫孔281,使該彈簧27容置、頂撐於該副貫孔281之擴大處,而該副閥體28側邊設有一側孔282連通該副貫孔281;藉由該副閥體28後端受該彈簧27頂推,該副閥體28前端通過該穿孔242穿入該主氣閥室22,使該側孔282可封閉、隱藏於該穿孔242中,並使該第二板通孔241與該主氣閥室22之第五空間225呈不連通;再藉由該副閥體28前端受到該主軸14末端壓抵而後退,該副閥體28後端壓縮該彈簧27,使該側孔282露出、連通該副氣閥室25與該主氣閥室22,使該第二板通孔241與該第五空間225呈相連通;該主座體20設有一入氣孔201、一第一通氣孔202、一第二通氣孔203、一第二連通孔204、一第三連通孔205及一第四連通孔206並分別連通該主氣閥室22;且該入氣孔201連通至該主氣閥室22之第三空間223;該第一通氣孔202連通至該主氣閥室22之第二空間222,該第二通氣孔203連通至該主氣閥室22之第四空間224,該第一通氣孔202、第二通氣孔203再分別連通至外部空氣;該第四連通孔206連通至該主氣閥室22之第三空間223、該隔板21之第一板通孔213及該封閉板24之第二板通孔241;該隔板21之第一連通孔212連通該第二連通孔204與左氣壓室12;藉由該主閥體23來回位移切換,可分別使該第三空間223連通該入氣孔201與該第二連通孔204、該第四空間224連通該第二通氣孔203與第三連通孔205;或者使該第三空間223連通該入氣孔201與第三連通孔205、該第二空間222連通該第一通氣孔202與第二連通孔204;及一副座體30,連設於該缸體10另一端,該連動軸15由該右氣壓室13穿組入該副座體30內,並隨該活塞11一體連動,該副座體30設有一第五連通孔301連通該第三連通孔205及該右氣壓室13;藉由上述構造,該主閥體23可連續切換由第二連通孔204或第三連通孔205進氣,使該氣壓泵100之活塞11連續往返作動,進而帶動該連動軸15於該副座體30內呈連續往返作動之實質功效。
上述實施例之組成、作用,細節說明如下:請參閱第1至4圖所示,本創作動作時,受泵浦加壓之高壓氣體由該入氣孔201導入,初始時該主軸14末端壓抵該副閥體28,該活塞11、主閥體23抵靠於該隔板21,該第三空間223使該入氣孔201與第二連通孔204及第四連通孔206呈導通、 並使該入氣孔201與第三連通孔205呈不導通,因此,高壓氣體由該第四連通孔206進入該第二板通孔241、副氣閥室25(如第2圖所示),並依序通過該副閥體28之側孔282、副貫孔281、該凹溝143進入該第五空間225,形成該主閥體23之第四凸環234端面受到高壓推力而抵靠於該隔板21;同時,高壓氣體由該第二連通孔204經該第一連通孔212進入該左氣壓室12(如第1圖所示),此時該左氣壓室12被高壓氣體增壓使該活塞11向該副座體30方向移動,此時,因該主軸14離開該副閥體28,該彈簧27恢復原狀頂撐該副閥體28向該穿孔242方向移動(如第4圖所示),使該側孔282隱藏於該穿孔242中而瞬間阻斷該副氣閥室25、主氣閥室22,惟該第五空間225仍呈飽壓狀態,當該主軸14之防漏圈142通過該第二排氣孔237,該第五空間225之飽壓氣體可經由該第二排氣孔237、第二通氣孔203釋放、排出至外部空氣,移動中之主軸14順勢使該主閥體23保持抵靠於該隔板21;再同時,該右氣壓室13內之空氣受壓迫而由該第五連通孔301經第三連通孔205進入該主氣閥室22之第四空間224(如第3圖所示),進而由該第二通氣孔203排出至外部空氣,藉此該右氣壓室13受該活塞11移動壓縮時,使空氣可被排出而不阻礙該活塞11移動。
請參閱第5至10圖所示,當該活塞11持續向右動作直至抵觸該副座體30時(如第5、6圖所示),該主軸14之環凹槽141隨之位移至該隔板21之通孔211間,進而連通該第一板通孔213及該第一空間221,此時,由該入氣孔201導入第三空間223之高壓氣體由該第四連通孔206經該第一板通孔213及該通孔211與該環凹槽141之間輸入該第一空間221(如第6圖所示),由於該主軸14之防漏圈142封閉該主貫孔235前端,又,該隔板21對應該主閥體23處設有一凹槽214而形成具有間隙,使高壓氣體由該凹槽214之間隙進入並對該主閥體23之第一凸環231端面形成高壓推力,使該主閥體23向左位移後抵靠該封閉板24(如第8圖所示),形成該第三空間223、入氣孔201、第三連通孔205呈導通、並使該入氣孔201與第二連通孔204呈不導通;緊接著高壓氣體由該第三連通孔205經該第五連通孔301進入該右氣壓室13,該右氣壓室13被高壓氣體增壓使該活塞11向該主座體20方向移動(如第9圖所示),如此一來,該主軸14之環凹槽141離開該隔板21之通孔211而瞬間以該 主軸14桿體將該通孔211封閉,此時,該入氣孔201停止對該主氣閥室22之第一空間221輸入高壓氣體,惟該第一空間221仍呈飽壓狀態,當該主軸14之環凹槽141通過該第一空間221、第一排氣孔236之間,該第一空間221之飽壓氣體可經由該環凹槽141、第一排氣孔236、第一通氣孔202釋放、排出至外部空氣,移動中之主軸14順勢使該主閥體23保持抵靠於該封閉板24;在此同時,該左氣壓室12內之空氣受壓迫而由該第一連通孔212經該第二連通孔204進入該主氣閥室22之第二空間222(如第9圖所示),進而由該第一通氣孔202排出至外部空氣,藉此該左氣壓室12受該活塞11移動壓縮時,使空氣可被排出而不阻礙該活塞11移動。
請參閱第11、12圖所示,該主軸14末端又再次壓抵該副閥體28,使該副閥體28向該螺蓋26方向移動並壓縮該彈簧27,進而使高壓氣體依序由該第四連通孔206、第二板通孔241、副氣閥室25、側孔282、副貫孔281、凹溝143輸入該氣閥室22之第五空間225,而對該第四凸環234端面形成高壓推力,而使該主閥體23向右位移,進而回復至初始狀態;如此反覆循環切換,該連動軸15可於該副座體30內連續往復運動而產生機械能量,並達到依不同使用目的可轉換成其他能量之功效。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是為充分說明本創作而所舉的較佳的實施例,並非用以侷限本創作之特徵,舉凡利用本創作相關之技術手段、創設原理之再創作,仍屬本創作等效結構創意範疇。
100‧‧‧氣壓泵
10‧‧‧缸體
11‧‧‧活塞
12‧‧‧左氣壓室
13‧‧‧右氣壓室
14‧‧‧主軸
141‧‧‧環凹槽
142‧‧‧防漏圈
143‧‧‧凹溝
15‧‧‧連動軸
20‧‧‧主座體
201‧‧‧入氣孔
202‧‧‧第一通氣孔
203‧‧‧第二通氣孔
204‧‧‧第二連通孔
205‧‧‧第三連通孔
211‧‧‧通孔
212‧‧‧第一連通孔
214‧‧‧凹槽
21‧‧‧隔板
22‧‧‧主氣閥室
221‧‧‧第一空間
222‧‧‧第二空間
223‧‧‧第三空間
224‧‧‧第四空間
225‧‧‧第五空間
23‧‧‧主閥體
231‧‧‧第一凸環
232‧‧‧第二凸環
233‧‧‧第三凸環
234‧‧‧第四凸環
235‧‧‧主貫孔
236‧‧‧第一排氣孔
237‧‧‧第二排氣孔
238‧‧‧擴大段
24‧‧‧封閉板
26‧‧‧螺蓋
30‧‧‧副座體
301‧‧‧第五連通孔

Claims (9)

  1. 一種氣壓泵之結構改良,其包括:一缸體,內設有一活塞形成有一左氣壓室、一右氣壓室,該活塞中央處之一側設有一主軸,另一側設有一連動軸,該主軸末段設有一環凹槽,其更末段處設有一防漏圈;一主座體,一側設有一封閉板,另一側連設於該缸體一端,該缸體與主座體之間設有一具通孔、一第一連通孔及第一板通孔之隔板,且該通孔與該第一板通孔相連通;該主座體中央設有一主氣閥室,該主氣閥室內容置一可橫向活動之主閥體;該主閥體橫設一貫通之主貫孔,且該活塞之主軸由該左氣壓室通過該隔板之通孔延伸至該主氣閥室,並組設於該主閥體之主貫孔內;且該封閉板之中央具有一副氣閥室,該封閉板板體上設有與該副氣閥室相連通之一第二板通孔及一穿孔;該副氣閥室內容置一彈簧及一可橫向活動之副閥體,該副閥體橫設一末段擴大之副貫孔,使該彈簧容置、頂撐於該副貫孔之擴大處,而該副閥體側邊設有一側孔連通該副貫孔;藉由該副閥體後端受該彈簧頂推,該副閥體前端通過該穿孔進入該主氣閥室,使該側孔可封閉、隱藏於該穿孔中,並使該第二板通孔與該主氣閥室呈不連通;再藉由該副閥體前端受到該主軸末端壓抵而後退,該副閥體後端壓縮該彈簧,使該側孔露出、連通該副氣閥室與該主氣閥室,使該第二板通孔與該主氣閥室呈相連通;該主座體設有一入氣孔、一第一通氣孔、一第二通氣孔、一第二連通孔、一第三連通孔及一第四連通孔並分別連通該主氣閥室,且該第四連通孔連通該隔板之第一板通孔及該封閉板之第二板通孔;該隔板之第一連通孔連通該第二連通孔與左氣壓室;藉由該主閥體來回位移切換,可分別使該入氣孔與該第二連通孔相連通、該第二通氣孔與第三連通孔相連通;或者使該入氣孔與第三連通孔相連通、該第一通氣孔與第二連通孔相連通;及一副座體,連設於該缸體另一端,該連動軸由該右氣壓室穿組入該副座體內,並隨該活塞一體連動,該副座體設有一第五連通孔連通該第三連通孔及該右氣壓室;藉由上述構造,該主閥體可連續切換由第二連通孔或第三連通孔進氣,使該氣壓泵之活塞連續往返作動,進而帶動該連動軸於該副座體內呈連續往返作動之實質功效。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壓泵之結構改良,其中,該主閥體外環周依序設有一第一凸環、一第二凸環、一第三凸環及一第四凸環,而可將該主氣閥室分隔呈可變動之一第一空間、一第二空間、一第三空間、一第四空間及第五空間之個別空間,使該第一空間介於該隔板、第一凸環之間,該第二空間介於該第一凸環、第二凸環之間,該第三空間介於該第二凸環、第三凸環之間,該第四空間介於該第三凸環、第四凸環,該第五空間介該第四凸環、封閉板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氣壓泵之結構改良,其中,該入氣孔連通至該主氣閥室之第三空間;該第一通氣孔連通至該主氣閥室之第二空間,該第二通氣孔連通至該主氣閥室之第四空間,該第一通氣孔、第二通氣孔再分別連通至外部空氣,該第四連通孔連通至該主氣閥室之第三空間。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氣壓泵之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三空間使該入氣孔連通該第二連通孔或第三連通孔、該第二空間呈連通或不連通該第一通氣孔與第二連通孔、第四空間呈連通或不連通該第二通氣孔與第三連通孔。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氣壓泵之結構改良,其中,該主貫孔內壁面設有一介於該第一、二凸環間之第一排氣孔以及一介於該第三、四凸環間之第二排氣孔。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氣壓泵之結構改良,其中,該主貫孔內壁面設有一擴大段,該第一排氣孔、第二排氣孔分別設置於該擴大段兩側。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壓泵之結構改良,其中,該主軸末端設有一凹溝。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壓泵之結構改良,其中,該封閉板外部設有一螺蓋,使該彈簧頂撐於該螺蓋及副閥體之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氣壓泵之結構改良,其中,該隔板對應該主閥體處設有一凹槽。
TW105213658U 2016-09-06 2016-09-06 氣壓泵之結構改良 TWM536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3658U TWM536700U (zh) 2016-09-06 2016-09-06 氣壓泵之結構改良
CN201720020171.XU CN206513524U (zh) 2016-09-06 2017-01-09 结构改进的气压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3658U TWM536700U (zh) 2016-09-06 2016-09-06 氣壓泵之結構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6700U true TWM536700U (zh) 2017-02-11

Family

ID=58606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3658U TWM536700U (zh) 2016-09-06 2016-09-06 氣壓泵之結構改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13524U (zh)
TW (1) TWM53670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8979B (zh) * 2019-08-07 2024-06-21 威海奥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芯片高压喷淋清洗用空气泵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13524U (zh) 2017-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01408B1 (ko) 스풀 밸브
TW201816310A (zh) 閘閥
CN104344015A (zh) 一种电磁阀
CN101265981A (zh) 先导式三口阀
TWM536700U (zh) 氣壓泵之結構改良
CN211314709U (zh) 一种气缸缸体及气缸装置
US20080185544A1 (en) Structure for air control valve of oxygen concentrator
US11028860B2 (en) Pressure booster
TWM524397U (zh) 氣壓泵之構造(一)
JP6644059B2 (ja) 二連往復動ポンプ
JP7426122B2 (ja) 発動機およびその発動機を備える油圧ポンプ装置
JP2015169157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KR20170101111A (ko) 공기압축기의 개선된 실린더 공기 배출 구조
CN101691867B (zh) 一种双环相交型回转式压缩机气缸的排气结构
CN209671596U (zh) 同步器换挡气缸
CN105781937A (zh) 汽车空压机用内卸荷结构
JPWO2020049870A1 (ja) スプール弁
CN220522940U (zh) 一种切换阀及液压系统
US11680650B2 (en) Four-position switching valve
CN202118306U (zh) 三位手控阀
JP3763184B2 (ja) 切換弁
CN207864683U (zh) 一种气动隔膜阀
JP7023525B2 (ja) 流路切換弁
CN213870282U (zh) 一种真空泵进气阀
CN213017029U (zh) 一种气缸和控制阀一体集成式执行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