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2099U - 連接器組件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32099U TWM532099U TW105202554U TW105202554U TWM532099U TW M532099 U TWM532099 U TW M532099U TW 105202554 U TW105202554 U TW 105202554U TW 105202554 U TW105202554 U TW 105202554U TW M532099 U TWM532099 U TW M532099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dge
- base
- engaging
- elastic portion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涉及一種用於提高兩個連接器的結合穩定性的技術。
專利文件1公開了一種母連接器和一種公連接器。母連接器具有保持多個端子的一基座,且公連接器也具有保持多個端子的一基座。彎曲部形成在母連接器的基座的外表面上,彎曲部的兩端固定於母連接器的基座的外表面。母連接器的基座具有從各彎曲部延的一臂部,且各臂部上形成一卡止孔。接合突部形成於公連接器的基座。通過將公連接器的接合突部鉤掛於母連接器的卡止孔中,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相互結合。
專利文獻1:特許專利公開號2009-266747。
在專利文獻1中,卡止孔形成於從彎曲部延伸的臂部。當外力作用於母連接器的臂部和彎曲部時,臂部傾斜且卡止孔和接合突部解除鉤掛。當特別長的臂部傾斜時,卡止孔的位置會顯著移動,卡止孔和接合突部容易解除接合。
本新型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連接器組件,其能提高兩個連接器的結合穩定性。
本新型的連接器組件包括:一第一連接器,具有用於保持多個第一端子的一第一基座;以及一第二連接器,具有用於保持多個第二端子且設置為沿一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一基座卡合的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具有一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基座具有:兩個固定部,沿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一第二方向彼此間隔設置;一彈性部,在所述兩個固定部之間延伸且沿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正交的一第三方向彎曲;以及一第一卡合部,形成於所述彈性部且能夠鉤掛於所述第二卡合部。所述彈性部具有位於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兩側的一第一緣和一第二緣;以及所述第一卡合部位於所述第一緣和所述第二緣之間。
在本新型中,所述第一卡合部位於所述第一緣和所述第二緣之間。這樣,能夠阻止形成所述卡合部的部分在意外的外力作用下的大的位移,因此優於從一彈性部延伸的一臂部上形成卡合部的常規結構。結果,防止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意外地解除卡合。
注意的是,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不必是本新型的連接器組件中的構成元件。例如,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
子可安裝於線纜的端部,且可在僅當使用所述第一連接器和所述第二連接器時安裝於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
根據本新型的連接器組件,所述第一卡合部可在位置上形成於更靠近所述第一緣而不是更靠近所述第二緣,且所述第一基座可具有相對所述第一緣沿所述第一方向定位的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面向所述第一緣的部分。這樣,所述彈性部的形成所述第一卡合部的部分的傾斜能夠受到限制。結果,防止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意外地解除卡合。
根據本新型的連接器組件,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同時,當所述彈性部的形成所述第一卡合部的部分因收到沿使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分離的方向施加的力而傾斜時,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解除卡合之前,所述彈性部的第一緣可碰到所述第一基座的面向所述第一緣的所述部分。這樣,所述彈性部的形成所述第一卡合部的部分的傾斜能夠受到限制。結果,防止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意外地解除卡合。注意的是,當形成於所述彈性部的突部作為所述第一卡合部時,“所述彈性部的第一緣”包括所述第一卡合部的邊緣。例如,當作為所述第一卡合部的所述突部沿所述彈性部的下緣形成時,所述突部的下緣(下端)包含於“所述彈性部的下緣”。
根據本新型的連接器組件,所述第一基座的面向所述
第一緣的所述部分和所述彈性部的所述第一緣中的其中一者可具有向彼此突出的一突部。因為當所述彈性部的形成所述第一卡合部的部分傾斜時,所述突部被輕微碰到,所以傾斜能夠受到更可靠地限制。結果,能更可靠地防止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意外地解除卡合。
根據本新型的連接器組件,當從所述第三方向觀察所述第一基座時,所述突部可相對所述第一卡合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定位。這樣,所述彈性部的形成所述第一卡合部的部分的傾斜能夠受到更可靠地限制。
根據本新型的連接器組件,所述第一卡合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可在所述固定部中任一者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個端部的位置與另一個端部的位置之間。這樣,所述彈性部的形成所述第一卡合部的部分的傾斜能夠受到更可靠地限制。
根據本新型的連接器組件中,所述彈性部可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相互間隔定位的至少兩個第一卡合部。這樣,能夠進一步穩定所述第一連接器和所述第二連接器的組合。
根據本新型的連接器組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可在位置上形成於更靠近所述第一緣而不是更靠近所述第二緣,所述第一基座可具有相對所述第一緣沿所述第一方向定位的並沿所述第一緣形成的一部分,且所述第一緣的一端部可連接於沿所述第一緣形
成的所述部分。通過這種方式調整所述連接部分的寬度,能夠控制所述彈性部的彎曲且限制形成所述第一卡合部的部分的傾斜。
1‧‧‧連接器組件
10‧‧‧第一連接器
11‧‧‧第一基座
12A、12B‧‧‧端子保持元件
12a‧‧‧引導件
12b‧‧‧插入凹槽
12c‧‧‧配合凹槽
12d‧‧‧上部本體
12e‧‧‧下部本體
12f‧‧‧上表面
12m、12n‧‧‧突部
13A、13B‧‧‧固持件
14‧‧‧端子
14a‧‧‧連接部
14b‧‧‧接點
15‧‧‧彈性部
15a‧‧‧固定部
15c‧‧‧卡合突部
15d‧‧‧上端
15e‧‧‧下端
15f‧‧‧上緣
15g‧‧‧下緣
15h‧‧‧連接部
15p‧‧‧右側部
15q‧‧‧左側部
17‧‧‧操作部
50‧‧‧第二連接器
51‧‧‧第二基座
51a-51d‧‧‧壁部
52‧‧‧端子
52a‧‧‧連接部
52b‧‧‧安裝部
53‧‧‧卡合孔
90‧‧‧線纜
W1、W3‧‧‧寬度
W2‧‧‧總體寬度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本新型的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的一立體圖。
圖2是連接器組件的一關鍵部分的一立體圖。
圖3A及圖3B是示出構成第一連接器的端子保持元件的一對視圖。圖3A是一正視圖,而圖3B是沿圖3A的線IIIb-IIIb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4是連接器組件的一正視圖。
圖5是沿圖4的線V-V作出的一剖視圖。
圖6A及圖6B示出圖5的虛線VI包圍的部分。在圖6B中,因沿使兩個連接器分離的方向施加的力,彈性部的一部分已經傾斜。
以下是本新型的一實施例的說明。圖1是本新型的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的一立體圖。連接器組件1包括一第一連接器10和一第二連接器50。圖2是連接器組件的一關鍵部分的一立體圖。
圖3是示出構成第一連接器的端子保持元件的一對視圖。圖3A是一正視圖,而圖3B是沿圖3A的線IIIb-IIIb作出的一剖視圖。圖4是連接器組件的一正視圖。圖5是沿圖4的線V-V作出的一剖視圖。圖6A及圖6B示出圖5的虛線VI包圍的部分。在圖6B中,因沿使兩個連接器分離的方向施加的力,彈性部的一部分已經傾斜。
在以下的說明中,圖1的Z1和Z2表示的方向分別為上方和下方,圖1的Y1和Y2表示的方向分別為前方和後方,圖1的X1和X2表示的方向分別為左方和右方。由這些字母和數字表示的方向用於說明構成連接器組件1的多個部件的相對位置關係。它們並不表示絕對方向且不限制在實際應用中連接器組件1的定向。在下述的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0和第二連接器50的結合方向是上下方向且第一連接器10位於第二連接器50上方。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到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相當於本實施例中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後方向”。
如圖1所示,連接器組件1具有一第一連接器10和一第二連接器50。連接器10、連接器50用於將多條線纜連接於一電路板(未示出)。例如,第一連接器10安裝於多個線纜90的端部上,而第二連接器50安裝於一電路板(未示出)上。本新型的兩個連接器10、50可用於將一組線纜連接於另一組線纜,也可用於在兩個電路板之間建立電連接。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0可安裝於
一電路板上,而第二連接器50可安裝於多個線纜的端部上。
第二連接器50具有一第二基座51。第二基座51由一絕緣材料(例如一樹脂)模製成型。如圖1所示,一第二基座51的一個實施例是在頂部開口的一箱體。換句話說,圖1所示的第二基座51具有多個壁部51a-51d(圖1為4個)以及在壁部51a-51d上方的開口。
第二基座51保持多個端子52。如圖5所示,第二連接器50的端子52具有一L形形狀,端子52具有:一連接部52a,設置於第二基座51內且向上延伸;以及一安裝部52b,連接於連接部52a的基部(下端)且朝向連接部52a彎曲。在一第二連接器50的一個實施例中,當使用第二連接器50時,安裝部52b安裝於一電路板上。在圖1中,多個端子52沿左右方向並排佈置。所述多個端子52形成為沿前後方向由一間隔間隔開的多排(圖1為兩排)。在端子52的形狀和佈置上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第二連接器50可包括單排的端子52。
如圖1所示,第一連接器10具有用於保持多個端子14的一第一基座11(參照圖3和圖5)。第一基座11由一絕緣材料(諸如一樹脂)模製成型。第一基座11和一第二基座51設置成組合在一起。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基座11能夠安裝在第二基座51內(更具體地,安裝在四個壁部51a-51d內)。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51
具有相互卡合的多個卡合部,且當這些卡合部卡合時,所述兩個基座11、51連接在一起。所述多個卡合部會在下面詳細說明。
各端子14連接於一單獨的線纜90(參照圖1)。例如,當線纜90的端部露出導線時,端子14連接於線纜90的端部(導線的端部)。當端子14連接於線纜90的端部時,端子14連接於線纜90的端子(圖未示)。當使用一電路板時,第一基座11還可保持安裝於所述電路板上的端子14。
在第一連接器10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基座11具有:兩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沿前後方向佈置;以及固持件13A、13B,與兩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組合。固持件13A、13B分別安裝在兩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的右端部和左端部,以固持兩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在第一基座11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3A及圖3B所示,上下延伸的引導件12a形成於兩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的右端部和左端部。上下延伸的凹槽形成於固持件13A、13B,且引導件12a沿上下方向插入固持件13A、13B上的所述凹槽。這樣,兩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由固持件13A、13B固持。
第一基座11的結構不限於上述的情況。例如,第一基座11無需具有兩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換句話說,第一基座11可具有一單個端子保持元件。在其它實施例中,固持件13A、13B
無需用於固持兩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換句話說,無需形成部件來固持兩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基座11可具有多於兩個的端子保持元件。
在第一基座11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用於插入各條線纜90的多個插入凹槽12b形成於兩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且位於面向線纜90的側。換句話說,設置於前側的端子保持元件12A具有設置於後側的插入凹槽12b(參照圖2)。設置於後側的端子保持元件12B具有設置於前側的插入凹槽12b。各插入凹槽12b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多個插入凹槽12b沿左右方向並排佈置。各端子14具有連接於一線纜90的端部的一連接部14a。各連接部14a設置於一插入凹槽12b的下部的內側。
如圖2和圖5所示,各端子保持元件12A、12B具有:多個配合凹槽12c,向端子保持元件12A、12B的下端延伸。多個配合凹槽12c沿左右方向並排佈置。在端子保持元件12A的一個實施例中,配合凹槽12c在第一基座11的前表面露出。在端子保持元件12B的一個實施例中,配合凹槽12c在第一基座11的後表面露出。各端子14具有:兩個接點14b,設置於一配合凹槽12c內以相互面對(參照圖3A)。當連接器10、50相互組裝時,上述的第二連接器50的端子52的連接部52a從下方插入配合凹槽12c並與端子14的接點14b接觸。更具體地,連接部52a插置在兩個接點14b之
間。這樣,建立線纜90與第二連接器50的端子52之間的電連接。
端子保持元件12A、12B不限於上述用於保持線纜90的結構或用於在端子14與第二連接器50的端子52之間建立接觸的結構。如果需要,這些結構能夠改變。在一個實施例中,各個端子保持元件12A、12B可具有沿上下方向貫通所述端子保持元件12A、12B形成的多個孔,線纜90可從上方插入所述貫通的孔,且第二連接器50的連接部52a可從下方插入所述貫通的孔。
如圖3A和圖3B所示,第一基座11具有:兩個固定部15a,沿左右方向相互間隔設置。第一基座11還具有:一彈性部15,在兩個固定部15a之間延伸(pass)且能夠沿前後方向彈性彎曲。彈性部15具有:兩個緣,位於上下方向的相反的兩側且沿左右方向線性延伸。換句話說,彈性部15具有一上緣15f和一下緣15g。下緣15g是比上緣15f位置更靠近第二連接器50的邊緣。上緣15f和下緣15g未連接於第一基座11的其它部分。這樣,彈性部15能夠沿前後方向彎曲。換句話說,彈性部15的中央部能夠以凹凸的方式彈性彎曲。
彈性部15的厚度沿左右方向可為恒定的。如圖3B所示,彈性部15的厚度可設置成彈性部15的右側部15p和左側部15q的厚度隨著靠近彈性部15的右端部和左端部而變大。這種形狀便於調整使彈性部15彈性變形所需的力。
如圖3B所示,端子保持元件12A具有一上部本體12d,在上部本體12d上沿左右方向並排形成多個插入凹槽12b。在第一基座11的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固定部15a形成於第一基座11的前表面,也就是說,在設置於前側的端子保持元件12A的上部本體12d的前表面,彈性部15定位成與上部本體12d的前表面間隔開。固定部15a和彈性部15可形成於第一基座11的其它位置。例如,一固定部15a和一彈性部15除形成於前側的端子保持元件12A外,還可形成於端子保持元件12B,或代替前側的端子保持元件12A。
一卡合部形成於彈性部15。例如,所述卡合部是沿前後方向延伸的一突部或沿前後方向凹設的一孔。在第二基座51中,一卡合部以能夠接合彈性部15的接合部的一孔或一突部形成。當第一基座11上的卡合部與第二基座51上的卡合部相互卡合時,所述兩個基座11、51組合在一起。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彈性部15具有:一突部15c,向前方延伸並作為一卡合部(突部15c以下稱為卡合突部)。第二基座51在前側的壁部51a上具有一孔53,以收容卡合突部15c(孔53以下稱為卡合孔)。例如,卡合孔53是貫通第二基座51的壁部51a的一孔。然而,卡合孔53無需完全貫通壁部51a。
當第一基座11設置於第二基座51的壁部51a-51d的內
側時,彈性部15的下部設置於壁部51a-51d的內側。如圖3A及圖3B所示,卡合突部15c嵌入卡合孔53內且兩個基座11、51組合在一起。在第一基座11插入到第二基座51的壁部51a-51d內側的過程中,彈性部15的中央部暫時彎曲(暫時為凹形)且卡合突部15c乘越(overcome)第二基座51的壁部51a的邊緣(上緣)。當卡合突部15c到達卡合孔53的位置時,彈性部15的形狀恢復且卡合突部15c嵌入卡合孔53內。
彈性部15可具有沿左右方向相互間隔開的多個卡合突部15c。同樣地,第二基座51可具有沿左右方向相互間隔開的多個卡合孔53。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3A及圖3B所示,形成兩個卡合突部15c和兩個卡合孔53。卡合突部15c的數量和卡合孔53的數量均可為一個。
如圖3A所示,彈性部15為矩形且具有位於兩個基座11、51的組合方向(也就是說,沿上下方向)的相反兩側的兩個邊緣(一上緣15f和一下緣15g)。當從前面觀察第一基座11時,第一基座11的卡合突部15c位於彈性部15的上緣15f和下緣15g之間。
在一延伸部沿上下方向在彈性部上方或下方延伸且一卡合突部形成於延伸部的一結構中,當延伸部和彈性部受到外力作用時,在延伸部傾斜的情況下,卡合突部的位移易於變大。結果,
卡合突部和卡合孔更易解除卡合。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卡合突部15c位於彈性部15的上緣15f和下緣15g之間。因此,甚至當彈性部15受到外力作用並變成傾斜時,卡合突部15c的位移也不會過大。這能夠防止卡合突部15c和卡合孔53意外地解除卡合。
如圖2所示,固定部15a從上端15d延伸至下端15e且連接於端子保持元件12A的上部本體12d的前表面。卡合突部15c沿上下方向的位置在固定部15a的一個端部(上端15d)的位置與沿上下方向的另一個端部(下端15e)的位置之間。換句話說,卡合突部15c的位置低於固定部15a的上端15d且高於下端15e。這使形成卡合突部15c的部分難以傾斜。結果,更有效地防止卡合突部15c和卡合孔53意外地解除卡合。在一第一基座11的一個實施例中,固定部15a的下端15e連接於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參照圖2)。固定部15a的下端15e還可與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間隔開。
卡合突部15c形成的位置更靠近彈性部15的下緣15g(即第一緣),而不是更靠近彈性部15的上緣15f。在一第一基座11的一個實施例中,卡合突部15c的下緣定位在與彈性部15的下緣15g相同的高度。卡合突部15c的位置並不限於此。卡合突部15c可在彈性部15的下緣15g的上方。第一基座11具有位於彈性部15的下緣15g的下方且沿上下方向面向彈性部15的下緣15g的一部分。
在一端子保持元件12A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6A所示,面向彈性部15的下緣15g的部分具有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上表面12f上形成有多個配合凹槽12c(在下面的說明中,“彈性部15的下緣15g”包括卡合突部15c的下緣(下端))。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位於彈性部15的下緣15g的下方且面向下緣15g。一間隙形成於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與彈性部15的下緣15g之間。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下緣15g形成。端子保持元件12A的形狀不限於上述的情況。例如,從上部本體12d向前延伸且沿上下方向面向彈性部15的下緣15g的壁部和突部可形成於彈性部15的下緣15g的下方,而不是形成於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
如圖6B所示,當卡合突部15c和卡合孔53卡合且沿使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51分離的方向施加力時,卡合突部15c碰到卡合孔53的上緣53a。結果,彈性部15的形成卡合突部15c的部分傾斜。此時,在卡合突部15c和卡合孔53解除卡合之前,也就是說,在卡合突部15c從卡合孔53中拉出之前,彈性部15的下緣15g碰到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結果,彈性部15的形成卡合突部15c的部分的傾斜能夠受到限制。這能夠可靠地防止卡合突部15c和卡合孔53意外地解除卡合。這裡,卡合突部15c的下緣(下端)包括在“彈性部15的下緣15g”內。換句話說,卡合突部15c的下緣(下
端)碰到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從而限制形成卡合突部15c的所述部分的傾斜。
沿另一方向延伸的一突部可形成於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或彈性部15。在一第一基座11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朝彈性部15的下緣15g向上延伸的突部12m、12n形成於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在形成突部12m、12n的部分中,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和彈性部15的下緣15g之間的距離小(參照圖3A中間隙的寬度W3)。結果,如所圖6B示,能更可靠地阻止形成卡合突部15c的部分向後傾斜。突部12m、12n可形成於彈性部15的下緣15g,或可同時形成於彈性部15的下緣15g和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在這裡的說明中,卡合突部15c的下緣(下端)包含於“彈性部15的下緣15g”內。因此,一突部可形成於卡合突部15c的下緣(下端)。
如圖6A所示,在第一基座11的一個實施例中,一細小的間隙設置於突部12m、12n和彈性部15的下緣15g之間。然而,間隙不是必須設置的。換句話說,防止形成卡合突部15c的所述部分傾斜的突部(在當前說明中為突部12m)可與相對側的元件(在當前說明中為彈性部15的下緣15g)接觸。
如圖3A所示,當從前面觀察第一基座11時,突部12m位於卡合突部15c的下方。如上所述,在一第一基座11的一個實施
例中,多個卡合突部15c(更具體地,兩個卡合突部)形成於彈性部15。在一突部12m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3A所示,突部12m沿左右方向的寬度與卡合突部15c對應。突部12m的寬度可大於卡合突部15c或小於卡合突部15c。
如圖3A所示,在一第一基座11的一個實施例中,一突部12n形成於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當從第一基座11的前面觀察時,突部12n位於兩個卡合突部15c之間。這個突部12n更有效地避免包括卡合突部15c的所述部分向圖6B示出的後方傾斜。突部12n不是必須形成的。或者,可形成突部12n且不形成突部12m。
如圖2所示,彈性部15可在下緣15g的端部具有一部分15h,所述部分15h(以下所述部分15h稱為連接部)連接於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通過調整連接部15h的寬度(圖3的W1),彈性部15的彈性能夠受到控制且形成卡合突部15c的部分的傾斜能夠受到抑制。如上所述,在一第一基座11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基座11的固定部15a的下端15e也連接於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參照圖2)。
如圖1所示,彈性部15具有向前突出的一操作部17。操作部17位於卡合突部15c上方且與卡合突部15c分離。操作部17具有大於卡合突部15c的一突出寬度,且當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51組合時,操作部17位於第二基座51的上緣的上方(參照圖4)。當
操作者推動操作部17以使彈性部15彎曲時,卡合突部15c和卡合孔53解除卡合。在一個實施例中,操作部17的上緣位於與彈性部15的上緣15f相同的高度。操作部17的位置可低於彈性部15的上緣15f。
當從第一基座11的前方觀察時,操作部17優選在卡合突部15c的上方。這樣,當推動操作部17時,卡合突部15c和卡合孔53易於解除卡合。
彈性部15具有上述的沿左右方向相互間隔開設置的多個卡合突部15c。操作部17沿左右方向的長度優選與所述多個卡合突部15c的總體寬度對應。這裡,所述多個卡合突部15c的總體寬度是從位於最靠右側的卡合突部15c的右端部到位於最靠左側的卡合突部15c的左端部的距離。在圖3示出的實施例中,操作部17的寬度與所述兩個卡合突部15c的總體寬度W2對應。這樣,當推動操作部17時,卡合突部15c和卡合孔53易於解除卡合。
如上所說明的,在連接器組件1中,第一基座11的卡合突部15c位於彈性部15的上緣15f與下緣15g之間。這樣,甚至當彈性部15受到外力作用並變得傾斜時,卡合突部15c的位移也不會大。這能夠阻止卡合突部15c和卡合孔53意外地解除卡合。
另外,第一基座11具有位於彈性部15的下緣15g的下方且沿上下方向面向彈性部15的下緣15g的一部分。在端子保持元
件12A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面向彈性部15的下緣15g的所述部分包括下部本體12e的上表面12f。這能夠阻止形成卡合突部15c的部分向後方傾斜,如圖6B所示。
本新型不限於上面說明的實施例。許多其它的變形也是可行的。例如,一卡合孔能夠形成於彈性部15,而用於插入彈性部15的卡合孔的一卡合突部則能夠形成於第二基座51。另外,能夠相互卡合的卡合突部既能夠形成於彈性部15,也能夠形成於第二基座51。
1‧‧‧連接器組件
10‧‧‧第一連接器
11‧‧‧第一基座
12A、12B‧‧‧端子保持元件
12a‧‧‧引導件
13A、13B‧‧‧固持件
15‧‧‧彈性部
15a‧‧‧固定部
15c‧‧‧卡合突部
17‧‧‧操作部
50‧‧‧第二連接器
51‧‧‧第二基座
51a-51d‧‧‧壁部
52‧‧‧端子
53‧‧‧卡合孔
90‧‧‧線纜
Claims (8)
- 一種連接器組件,包括:一第一連接器,具有用於保持多個第一端子的一第一基座;以及一第二連接器,具有用於保持多個第二端子且設置為沿一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一基座卡合的一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具有一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基座具有:兩個固定部,沿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一第二方向彼此間隔設置;一彈性部,在所述兩個固定部之間延伸且沿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正交的一第三方向彎曲;以及一第一卡合部,形成於所述彈性部且能夠卡合於所述第二卡合部;所述彈性部具有位於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兩側的一第一緣和一第二緣;以及所述第一卡合部位於所述第一緣和所述第二緣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在位置上形成於更靠近所述第一緣而不是更靠近所述第二緣,且所述第一基座具有相對所述第一緣沿所述第一方向定位的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面向所述第一緣的部分。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同時,當所述彈性部的形成所述第一卡合部的部分因受到沿使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分離的方向施加的力而傾斜時,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解除卡合之前,所述彈性部的第一緣碰到所述第一基座的面向所述第一緣的所述部分。
- 如請求項2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基座的面向所述第一緣的所述部分和所述彈性部的所述第一緣中的其中一者具有向彼此突出的一突部。
- 如請求項4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當從所述第三方向觀察所述第一基座時,所述突部相對所述第一卡合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定位。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在所述固定部中任一者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個端部的位置與另一個端部的位置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彈性部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相互間隔定位的至少兩個第一卡合部。
-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在位置上形成於更靠近所述第一緣而不是更靠近所述第二緣,所述第一基座具有相對所述第一緣沿所述第一方向定位的並沿所述第一緣形成的一部分,且所述第一緣的一端部連接於沿所述第一緣形成的所述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35735A JP6426497B2 (ja) | 2015-02-25 | 2015-02-25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32099U true TWM532099U (zh) | 2016-11-11 |
Family
ID=56271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202554U TWM532099U (zh) | 2015-02-25 | 2016-02-24 | 連接器組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83872B2 (zh) |
JP (1) | JP6426497B2 (zh) |
CN (1) | CN205376903U (zh) |
TW (1) | TWM532099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56278B (zh) * | 2016-04-18 | 2019-09-03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11374360B2 (en) | 2016-08-23 | 2022-06-28 | Samtec, Inc. | Electrical contacts having anchoring regions with improved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
USD851044S1 (en) | 2016-09-30 | 2019-06-11 | Samtec, Inc. | Vertical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39271U (zh) * | 1989-08-29 | 1991-04-16 | ||
JP2570376Y2 (ja) * | 1992-08-04 | 1998-05-0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装置 |
JP2001023729A (ja) * | 1999-07-02 | 2001-01-26 | Yazaki Corp | コネクタ |
JP2003308923A (ja) * | 2002-04-15 | 2003-10-31 | Yazaki Corp |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
JP4368342B2 (ja) | 2005-08-29 | 2009-11-18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
US7214086B1 (en) * | 2006-03-06 | 2007-05-08 | Yu-Chu Hsieh | Large current connector |
JP2008027727A (ja) * | 2006-07-21 | 2008-02-07 | Jst Mfg Co Ltd | 圧接コネクタ |
JP4716379B2 (ja) | 2007-06-20 | 2011-07-0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9252715A (ja) * | 2008-04-11 | 2009-10-29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コネクタ装置 |
JP2009266747A (ja) | 2008-04-28 | 2009-11-12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コネクタ |
JP2011070831A (ja) * | 2009-09-24 | 2011-04-07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 |
CN201562811U (zh) * | 2009-10-14 | 2010-08-2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JP2011238403A (ja) | 2010-05-07 | 2011-11-24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装置 |
JP5987795B2 (ja) * | 2013-07-16 | 2016-09-0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15
- 2015-02-25 JP JP2015035735A patent/JP64264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2-10 US US15/040,497 patent/US9583872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2-24 TW TW105202554U patent/TWM532099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6-02-25 CN CN201620143705.3U patent/CN20537690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583872B2 (en) | 2017-02-28 |
CN205376903U (zh) | 2016-07-06 |
US20160248190A1 (en) | 2016-08-25 |
JP6426497B2 (ja) | 2018-11-21 |
JP2016157643A (ja) | 2016-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46804B2 (ja) | コネクタ | |
US727339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lexible mating portion | |
JP6249676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KR101860641B1 (ko) | 커넥터 | |
TWI475756B (zh) | 電線對基板連接器 | |
TWI697156B (zh) | 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 |
JP2009277365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5210936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6177955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TWI525939B (zh) | 連接器 | |
JP2014160545A (ja) | 雌端子金具 | |
TWM532099U (zh) | 連接器組件 | |
TWI700867B (zh) | 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 |
JPWO2018012243A1 (ja) | コネクタ | |
JP7009976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 |
KR102471886B1 (ko) | 커넥터 및 단자 | |
TWI650909B (zh) | 連接器 | |
US9634430B1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 |
JP6069541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8073747A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TWI535122B (zh) | 電連接器 | |
JP4267641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4353932B2 (ja) | グランド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4241246A (ja) | コネクタ | |
KR101254309B1 (ko) | 기판결합형 커넥터 및 이를 사용한 커넥터와 기판의 결합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