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2100U - 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 - Google Patents

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2100U
TWM522100U TW105201081U TW105201081U TWM522100U TW M522100 U TWM522100 U TW M522100U TW 105201081 U TW105201081 U TW 105201081U TW 105201081 U TW105201081 U TW 105201081U TW M522100 U TWM522100 U TW M52210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brush wheel
disposed
wheel unit
brus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1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a-xin Lin
Hua-She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Jun Shiau Machinery Compan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n Shiau Machinery Company filed Critical Jun Shiau Machinery Company
Priority to TW105201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2100U/zh
Publication of TWM522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2100U/zh

Links

Landscapes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拋光機,特別是指一種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
如圖1、2所示,習知一種拋光機(美國專利第US5733180號)包含一可沿一長度方向運送一待拋光木料(圖未示)的輸送帶1、四個兩兩一組間隔設置且軸心平行一橫方向的橫向刷輪2、二在該長度方向上間隔設置的滑動鞍座3、四個兩兩一組分別樞設於該等滑動鞍座3且軸心平行該長度方向的縱向刷輪4、一設置於該等滑動鞍座3之間的搖擺機構5,及一用來驅動該搖擺機構5的馬達6,該擺擺機構5具有一中心軸501、二分別固設於該中心軸501兩端且彼此偏位180°的曲柄502,及二分別樞設於該等曲柄502與該等滑動鞍座3之間的連接桿503,藉此,該馬達6經由該搖擺機構5可驅使該等滑動鞍座3帶動該等縱向刷輪4在該橫方向上往復移動,讓該等縱向刷輪4對該待拋光木料產生拋光方向不同於該等橫向刷輪2的拋光作用;然而,此種拋光機需利用數分別設置於該等滑動鞍座3上的不同驅動馬達(圖未示)來驅轉個別的滑動鞍座3上的縱向刷輪4,所使用的驅動馬達的數量較多,而且,為了讓該搖擺機構5設置於該等滑動鞍座3之間,該等滑動鞍座3之間在該長方向上需間隔出一很大的間距301(大於個別縱向刷輪4的厚度),造成該等滑動鞍座3與安裝於其上的縱向刷輪4在該長方向上無法緊密地排列靠近,因此,此種拋光機的機台在該長度方向上的長度會較長而佔空間。
此外,習知的拋光機(例如台灣新型專利第M425738號或美國專利第US7351130B1號)將部分的刷輪以軸心傾斜於其輸送帶的輸送方向的方式進行排列,雖可產生不同拋光方向的拋光作用,但是,傾斜排列的刷輪在其輸送方向上必然會佔用更多的空間,造成此種拋光機的機台長度也會較長,無法減少機台的長度。
因此,本新型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可將用來驅轉刷輪的馬達數量減半且可讓前、後刷輪緊密排列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
於是,本新型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該拋光機沿一第一方向送料,該雙向研磨系統包含一鞍座,及至少一研磨裝置。
該研磨裝置設置於該鞍座,該研磨裝置包括一可轉動的前刷輪單元、一在該第一方向上位於該前刷輪單元的下游且可轉動的後刷輪單元,及一驅動單元,該前刷輪單元的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一方向,該後刷輪單元的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一方向,該驅動單元具有一共用馬達、一設置於該共用馬達與該前刷輪單元之間的前傳動機構,及一設置於該共用馬達與該後刷輪單元之間的後傳動機構,當該共用馬達經該前傳動機構與該後傳動機構分別驅動該前刷輪單元與該後刷輪單元時,該前刷輪單元與該後刷輪單元反向轉動。
本新型之功效在於:利用該共用馬達同步驅動該前、後刷輪單元,而將用來驅轉刷輪的馬達數量減半,而且,該前、後刷輪單元可緊密排列於同一個鞍座,讓整體的空間設計更為緻密化。
參閱圖3,為本新型用於拋光機200的雙向研磨系統100的一實施例,該拋光機200具有一機台210,及一沿一第一方向X送料的輸送帶220,該雙向研磨系統100包含:一軌架10、一鞍座20、二研磨裝置30,及一往復驅動裝置40。
如圖3、4所示,該軌架10沿一垂直於該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設置於該機台210。
該鞍座20可移動地設置於該軌架10,該鞍座20可沿該第二方向Y相對於該軌架10滑動。在本實施例中,該鞍座20具有一頂壁21、二與該頂壁21連接的側壁22,及八間隔設置的固定臂23,該頂壁21具有四間隔設置的穿槽211,該等固定臂23兩兩一組互相對應地設置於該等側壁22的底端。
如圖5、6、7所示,該等研磨裝置30在該第二方向Y上間隔地設置於該鞍座20,每一研磨裝置30包括二固設於該鞍座20並平行於該第一方向X的心軸50、一可轉動的前刷輪單元60、一在該第一方向X上位於該前刷輪單元60的下游且可轉動的後刷輪單元70,及一驅動單元80。
該等心軸50在該第二方向Y上互相間隔,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心軸50固設於相對應的兩支固定臂23之間。
該前刷輪單元60的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一方向X,該後刷輪單元70的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一方向X,在本實施例中,該前刷輪單元60具有二在該第二方向Y上間隔設置的前刷輪61,該後刷輪單元70具有二在該第二方向Y上間隔設置的後刷輪71,該等前刷輪61分別樞設於該等心軸50的其中一端部,該等後刷輪71分別樞設於該等心軸50的另一端部,該前刷輪單元60的前刷輪61與該後刷輪單元70的前刷輪61在該第一方向X上同軸設置,該等後刷輪71分別對應於該等前刷輪61。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前刷輪61具有一前輪轂611、數設置於該前輪轂611的前刷毛排612、一平行於該第一方向X的轉動軸線613,及一在該第一方向X上的輪厚W。該前輪轂611具有二端面614,及一連接於該等端面614之間的外周面615,該前輪轂611的外周面615形成數延伸至該等端面614的前定位溝616,每一前定位溝616從其中一端面614延伸至另一端面614的延伸方向傾斜於該轉動軸線613。每一前刷毛排612的裏端設置於個別的前定位溝616,每一前刷毛排612具有數從個別的前定位溝616朝外延伸且延伸方向傾斜於該轉動軸線613的刷毛617。 類似地,每一後刷輪71具有一後輪轂711、數設置於該後輪轂711的後刷毛排712、一平行於該第一方向X的轉動軸線713,及一在該第一方向X上的輪厚W。該後輪轂711具有二端面714,及一連接於該等端面714之間的外周面715,該後輪轂711的外周面715形成數延伸至該等端面714的後定位溝716,每一後定位溝716從其中一端面714延伸至另一端面714的延伸方向傾斜於該轉動軸線713。每一後刷毛排712的裏端設置於個別的後定位溝716,每一後刷毛排712具有數從個別的後定位溝716朝外延伸且延伸方向傾斜於該轉動軸線713的刷毛717。
在同一支心軸50上的該前刷輪61與該後刷輪71之間在該第一方向X上形成一間隙H,該間隙H小於該前刷輪61與該後刷輪71的輪厚W的二分之一。
該驅動單元80具有一共用馬達81、一設置於該共用馬達81與該前刷輪單元60之間的前傳動機構82,及一設置於該共用馬達81與該後刷輪單元70之間的後傳動機構83。
該共用馬達80具有一輸出軸811。在本實施例中,該輸出軸811平行於該第二方向Y。
該前傳動機構82具有一設置於該輸出軸811的第一皮帶輪821、一第二皮帶輪822、一套設於該第一皮帶輪821與該第二皮帶輪822的第一皮帶823、一第三皮帶輪824、二分別樞設於該等心軸50且分別與該等前刷輪61的前輪轂611固接的第四皮帶輪825、一套設於該第三皮帶輪824與該等第四皮帶輪825並穿過該鞍座20的其中一穿槽211(見圖4)的第二皮帶826,及一連接於該第二皮帶輪822與該第三皮帶輪824之間的前減速機827。在本實施例中,該前減速機827具有一與該第二皮帶輪822同軸設置的蝸桿828,及一與該第三皮帶輪824同軸設置並嚙合於該蝸桿828的蝸輪829。
該後傳動機構83具有一設置於該輸出軸811的第五皮帶輪831、一第六皮帶輪832、一套設於該第五皮帶輪831與該第六皮帶輪832的第三皮帶833、一第七皮帶輪834、二分別樞設於該等心軸50且分別與該等後刷輪71的後輪轂711固接的第八皮帶輪835、一套設於該第七皮帶輪834與該等第八皮帶輪835並穿過該鞍座20的另一穿槽211(見圖4)的第四皮帶836,及一連接於該第六皮帶輪832與該第七皮帶輪834之間的後減速機837。在本實施例中,該後減速機837具有一與該第六皮帶輪832同軸設置的蝸桿838,及一與該第七皮帶輪834同軸設置並嚙合於該蝸桿838的蝸輪839。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皮帶輪821、822、831、832的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二方向Y,該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皮帶輪824、825、834、835的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一方向X,且,該第一、第五皮帶輪821、831是連接成一體。
當該共用馬達81經該前傳動機構82與該後傳動機構83分別驅動該前刷輪單元60與該後刷輪單元70時,該前刷輪單元60的前刷輪61與該後刷輪單元70的後刷輪71反向轉動,在本實施例中,從該等前刷輪61朝該等後刷輪71看過去,該等前刷輪61是順時針轉動,該等後刷輪71是逆時針轉動。
可以理解的是,該前傳動機構82與該後傳動機構83可以採用相同或不同的減速比設計,讓該等前刷輪61與該等後刷輪71產生相同或不同的轉速。
如圖3、8所示,該往復驅動裝置40包括一沿該第二方向Y固設於該軌架10的導引齒軌41、一設置於該鞍座20並具有一輸出軸421的驅動馬達42、一設置於該輸出軸421並與該導引齒軌41嚙合的主動輪43、二樞設於該鞍座20並對稱於該主動輪43的惰輪44、二間隔地設置於該軌架10並在該第二方向Y上位於該鞍座20的兩端之外的開關碰板45,及二分別設置於該鞍座20的兩端並介於該等開關碰板45之間的限位開關46。在本實施例中,該導引齒軌41是一種皮帶,該等惰輪43可使該導引齒軌41在該主動輪43上繃緊。
該驅動馬達42可驅使該主動輪43相對於該導引齒軌41沿該第二方向Y帶往復移動,以帶動該鞍座20與該等研磨裝置30相對於該軌架10沿該第二方向Y往復移動,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在控制的方式上,可以透過該等限位開關46來控制該驅動馬達42的輸出軸421的轉向,舉例來說,如圖3所示,該驅動馬達4可以先驅使該主動輪43順時針轉動,以帶動該鞍座20與該等研磨裝置30相對於該軌架10朝圖3的左邊移動,待位於左邊的限位開關46碰觸到相對應的開關碰板45時,該驅動馬達4即可反向驅使該主動輪43逆時針轉動,以帶動該鞍座20與該等研磨裝置30相對於該軌架10朝圖3的右邊移動,待位於右邊的限位開關46碰觸到相對應的開關碰板45時,該驅動馬達4即可再反向驅使該主動輪43順時針轉動,如此,該往復驅動裝置40即可以讓該鞍座20與該等研磨裝置30相對於該軌架10沿該第二方向Y往復移動。
藉此,如圖3、6、7所示,當該拋光機200的輸送帶220沿該第一方向X輸送一待拋光木料(圖未示)時,每一研磨裝置30反向轉動的前刷輪61與後刷輪71,即可對該待拋光木料產生不同拋光方向的拋光作用,以均勻地拋光,減少拋光死角的產生,在此同時,該往復驅動裝置40則可同步讓該鞍座20與該等研磨裝置30相對於該軌架10沿該第二方向Y往復移動,以使該等前刷輪61與該等後刷輪71可對該待拋光木料在該第二方向Y上進行全範圍的拋光,避免該待拋光木料發生拋光不完全的情形。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本新型的雙向研磨系統100當然也可以和習知拋光機(美國專利第US5733180號)的軸心平行於橫方向(即該第二方向Y)的橫向刷輪搭配使用,或和習知的拋光機(台灣新型專利第M425738號)軸心平行於高度方向(即垂直於該第一、二方向X、Y的方向)的刷輪具搭配使用,也可以在一台拋光機上設置二個本新型的雙向研磨系統100,以產生更全面的拋光作用。
經由以上的說明,可再將本新型的優點歸納如下:
一、本新型的每一研磨裝置30的前、後刷輪61、71可共用該驅動單元80的共用馬達81,相較於習知技術,在所驅轉的刷輪數量相同的情形下,本新型可將所使用的馬達數量減半,降低製造成本。
二、本新型的每一研磨裝置30的前、後刷輪61、71是設置於同一個鞍座20上,該等前、後刷輪61、71在該第一方向X上可緊密排列,相較於習知技術,本新型在該第一方向X上的空間設計更為緻密,可有效減少該拋光機200的機台210在該第一方向X上所需的長度,節省整體所佔用的空間。
三、本新型的該等前刷輪61的前刷毛排612的刷毛617朝外延伸的方向是傾斜於該前刷輪61的轉動軸線613,該等後刷輪71的後刷毛排712的刷毛717朝外延伸的方向也是傾斜於該後刷輪71的轉動軸線713,如此,除了可以減少沿該第一方向X前進的該待拋光木料在遭遇該等前、後刷輪61、71的刷毛617、717時所受到的阻力,也能避免該等前、後刷輪61、71的刷毛617、717被朝前移動的該待拋光木料所直接折彎,但是,更重要的是,相較於習知技術傾斜排列的刷輪,該等前、後刷輪61、71均是以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一方向X的方式進行排列,可有效減少該等前、後刷輪61、71在該第一方向X上所佔用的空間,而進一步減少該拋光機200的機台210在該第一方向X上所需的長度。
綜上所述,本新型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不僅可減半用來驅轉刷輪所需的馬達數量,且可緊密排列前、後刷輪,讓整體空間設計更緻密,所以確實能達成本新型的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新型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200‧‧‧拋光機
210‧‧‧機台
220‧‧‧輸送帶
100‧‧‧雙向研磨系統
10‧‧‧軌架
20‧‧‧鞍座
21‧‧‧頂壁
211‧‧‧穿槽
22‧‧‧側壁
23‧‧‧固定臂
30‧‧‧研磨裝置
40‧‧‧往復驅動裝置
41‧‧‧導引齒軌
42‧‧‧驅動馬達
421‧‧‧輸出軸
43‧‧‧主動輪
44‧‧‧惰輪
45‧‧‧開關碰板
46‧‧‧限位開關
50‧‧‧心軸
60‧‧‧前刷輪單元
61‧‧‧前刷輪
611‧‧‧前輪轂
612‧‧‧前刷毛排
613‧‧‧轉動軸線
614‧‧‧端面
615‧‧‧外周面
616‧‧‧前定位溝
617‧‧‧刷毛
70‧‧‧後刷輪單元
71‧‧‧後刷輪
711‧‧‧後輪轂
712‧‧‧後刷毛排
713‧‧‧轉動軸線
714‧‧‧端面
715‧‧‧外周面
716‧‧‧後定位溝
717‧‧‧刷毛
80‧‧‧驅動單元
81‧‧‧共用馬達
811‧‧‧輸出軸
82‧‧‧前傳動機構
821‧‧‧第一皮帶輪
822‧‧‧第二皮帶輪
823‧‧‧第一皮帶
824‧‧‧第三皮帶輪
825‧‧‧第四皮帶輪
826‧‧‧第二皮帶
827‧‧‧前減速機
828‧‧‧蝸桿
829‧‧‧蝸輪
83‧‧‧後傳動機構
831‧‧‧第五皮帶輪
832‧‧‧第六皮帶輪
833‧‧‧第三皮帶
834‧‧‧第七皮帶輪
835‧‧‧第八皮帶輪
836‧‧‧第四皮帶
837‧‧‧後減速機
838‧‧‧蝸桿
839‧‧‧蝸輪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W‧‧‧輪厚
H‧‧‧間隙
本新型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 圖1是習知一種拋光機的前視圖; 圖2是該拋光機的四橫向刷輪、二滑動鞍座與一搖擺機構的立體組合圖; 圖3是本新型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一實施例的局部剖面的左側視圖; 圖4是該實施例的一軌架與一鞍座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該實施例的一第四皮帶輪、一前刷輪、一心軸、一後刷輪與一第八皮帶輪的立體分解圖; 圖6是該實施例的軌架、鞍座與二研磨裝置的局部剖面的左側視圖; 圖7是圖6中沿線Ⅶ-Ⅶ的局部剖面圖;及 圖8是一不完整的俯視圖,說明該實施例的一往復傳動裝置。
10‧‧‧軌架
20‧‧‧鞍座
23‧‧‧固定臂
30‧‧‧研磨裝置
50‧‧‧心軸
60‧‧‧前刷輪單元
61‧‧‧前刷輪
611‧‧‧前輪轂
612‧‧‧前刷毛排
613‧‧‧轉動軸線
70‧‧‧後刷輪單元
71‧‧‧後刷輪
711‧‧‧後輪轂
712‧‧‧後刷毛排
713‧‧‧轉動軸線
80‧‧‧驅動單元
81‧‧‧共用馬達
811‧‧‧輸出軸
82‧‧‧前傳動機構
821‧‧‧第一皮帶輪
822‧‧‧第二皮帶輪
823‧‧‧第一皮帶
824‧‧‧第三皮帶輪
825‧‧‧第四皮帶輪
826‧‧‧第二皮帶
827‧‧‧前減速機
828‧‧‧蝸桿
829‧‧‧蝸輪
83‧‧‧後傳動機構
831‧‧‧第五皮帶輪
832‧‧‧第六皮帶輪
833‧‧‧第三皮帶
834‧‧‧第七皮帶輪
835‧‧‧第八皮帶輪
836‧‧‧第四皮帶
837‧‧‧後減速機
838‧‧‧蝸桿
839‧‧‧蝸輪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W‧‧‧輪厚
H‧‧‧間隙

Claims (10)

  1. 一種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該拋光機沿一第一方向送料,該雙向研磨系統包含: 一鞍座;及 至少一研磨裝置,設置於該鞍座,該研磨裝置包括一可轉動的前刷輪單元、一在該第一方向上位於該前刷輪單元的下游且可轉動的後刷輪單元,及一驅動單元,該前刷輪單元的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一方向,該後刷輪單元的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一方向,該驅動單元具有一共用馬達、一設置於該共用馬達與該前刷輪單元之間的前傳動機構,及一設置於該共用馬達與該後刷輪單元之間的後傳動機構,當該共用馬達經該前傳動機構與該後傳動機構分別驅動該前刷輪單元與該後刷輪單元時,該前刷輪單元與該後刷輪單元反向轉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其中,該前刷輪單元與該後刷輪單元在該第一方向上同軸設置。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其中,該前刷輪單元具有至少一前刷輪,該後刷輪單元具有至少一後刷輪,該前刷輪具有一前輪轂,及數設置於該前輪轂的前刷毛排,該前輪轂具有二端面,及一連接於該等端面之間的外周面,該前輪轂的外周面形成數延伸至該等端面的前定位溝,每一前定位溝從其中一端面延伸至另一端面的延伸方向傾斜於該轉動軸線,每一前刷毛排設置於個別的前定位溝,每一前刷毛排具有數從個別的前定位溝朝外延伸且延伸方向傾斜於該轉動軸線的刷毛,該後刷輪具有一後輪轂,及數設置於該後輪轂的後刷毛排,該後輪轂具有二端面,及一連接於該等端面之間的外周面,該後輪轂的外周面形成數延伸至該等端面的後定位溝,每一後定位溝從其中一端面延伸至另一端面的延伸方向傾斜於該轉動軸線,每一後刷毛排設置於個別的後定位溝,每一後刷毛排具有數從個別的後定位溝朝外延伸且延伸方向傾斜於該轉動軸線的刷毛。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其中,該前刷輪單元具有二在一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間隔設置的前刷輪,每一前刷輪具有一平行於該第一方向的轉動軸線,該後刷輪單元具有二在該第二方向上間隔設置的後刷輪,每一後刷輪具有一平行於該第一方向的轉動軸線,該等後刷輪分別對應於該等前刷輪。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其中,該研磨裝置更包括二固設於該鞍座並平行於該第一方向的心軸,該等心軸在該第二方向上互相間隔,該等前刷輪分別樞設於該等心軸的其中一端部,該等後刷輪分別樞設於該等心軸的另一端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其中,該共用馬達具有一輸出軸,該前傳動機構具有一設置於該輸出軸的第一皮帶輪、一第二皮帶輪、一套設於該第一皮帶輪與該第二皮帶輪的第一皮帶、一第三皮帶輪、二分別樞設於該等心軸且分別與該等前刷輪固接的第四皮帶輪、一套設於該第三皮帶輪與該等第四皮帶輪的第二皮帶,及一連接於該第二皮帶輪與該第三皮帶輪之間的前減速機,該後傳動機構具有一設置於該輸出軸的第五皮帶輪、一第六皮帶輪、一套設於該第五皮帶輪與該第六皮帶輪的第三皮帶、一第七皮帶輪、二分別樞設於該等心軸且分別與該等後刷輪固接的第八皮帶輪、一套設於該第七皮帶輪與該等第八皮帶輪的第四皮帶,及一連接於該第六皮帶輪與該第七皮帶輪之間的後減速機。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其中,該共用馬達的該輸出軸平行於該第二方向,該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皮帶輪的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二方向,該第三、第七皮帶輪的轉動軸向平行於該第一方向,該前減速機具有一與該第二皮帶輪同軸設置的蝸桿,及一與該第三皮帶輪同軸設置並嚙合於該蝸桿的蝸輪,該後減速機具有一與該第六皮帶輪同軸設置的蝸桿,及一與該第七皮帶輪同軸設置並嚙合於該蝸桿的蝸輪。
  8. 如請求項2所述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其中,該前刷輪單元具有至少一前刷輪,該後刷輪單元具有至少一後刷輪,該前刷輪具有一在該第一方向上的輪厚,該後刷輪具有一在該第一方向上的輪厚,該前刷輪與該後刷輪之間在該第一方向上形成一間隙,該間隙小於該前刷輪與該後刷輪的輪厚的二分之一。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更包含一沿一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設置的軌架,及一往復驅動裝置,該鞍座可移動地設置於該軌架,該往復驅動裝置包括一沿該第二方向固設於該軌架的導引齒軌、一設置於該鞍座並具有一輸出軸的驅動馬達,及一設置於該輸出軸並與該導引齒軌嚙合的主動輪,該驅動馬達用於驅使該主動輪相對於該導引齒軌沿該第二方向帶往復移動,以帶動該鞍座與該研磨裝置相對於該軌架沿該第二方向往復移動。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其中,該往復驅動裝置更包括二樞設於該鞍座並對稱於該主動輪的惰輪,該等惰輪使該導引齒軌在該主動輪上繃緊,該導引齒軌是一種皮帶。
TW105201081U 2016-01-25 2016-01-25 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 TWM5221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081U TWM522100U (zh) 2016-01-25 2016-01-25 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081U TWM522100U (zh) 2016-01-25 2016-01-25 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2100U true TWM522100U (zh) 2016-05-21

Family

ID=56510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1081U TWM522100U (zh) 2016-01-25 2016-01-25 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221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1355B (zh) * 2016-01-25 2017-02-21 Jun Shiau Machinery Company Two-way grinding system for polishing machin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1355B (zh) * 2016-01-25 2017-02-21 Jun Shiau Machinery Company Two-way grinding system for polishing machine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9654B2 (ja) バリ取り装置
CN204639883U (zh) 一种不锈钢管抛光设备
CN107553241A (zh) 一种木板用双面打磨机
CN213256868U (zh) 一种具有提高螺丝质量的搓牙机
TWI571355B (zh) Two-way grinding system for polishing machines
KR101832947B1 (ko) 로봇 겐트리 시스템
CN102699959B (zh) 一种自动砧板倒边设备及其组合
CN201529650U (zh) 外刷瓶机
CN114905286B (zh) 一种一体式铝管修整装置
TWM522100U (zh) 用於拋光機的雙向研磨系統
CN204094546U (zh) 一种棒材截料机的同步反向传动结构
KR101506867B1 (ko) 디버링 머신
JP2011122249A (ja) 横編機におけるラッキング装置
CN103600272A (zh) 平顶链板表面磨光机
CN205394188U (zh) 用于抛光机的双向研磨系统
CN110814909B (zh) 一种轴件去毛刺装置
CN207464970U (zh) 一种用于机械制造的双驱动打磨装置
CN213888012U (zh) 一种螺钉加工的自清理型搓丝装置
CN211193219U (zh) 一种轴件去毛刺装置
CN111590453B (zh) 一种金属棒料表面除锈去毛刺抛光机
TWI336640B (zh)
CN210232561U (zh) 一种金属型材打磨装置
CN210253977U (zh) 便携式煨弯器
CN210131837U (zh) 工业产品表面清理装置
CN208179175U (zh) 齿轮去毛刺机的刷头传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