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1814U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21814U TWM521814U TW104211370U TW104211370U TWM521814U TW M521814 U TWM521814 U TW M521814U TW 104211370 U TW104211370 U TW 104211370U TW 104211370 U TW104211370 U TW 104211370U TW M521814 U TWM521814 U TW M521814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al connector
- insulative housing
- terminal block
- stop structure
- outer shield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電連接器,特別是關於一種具強化結構設計的電連接器。
現今,電子裝置可透過多種電連接器與電腦進行連接以執行資料的傳輸,其中又以傳輸速度快的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連接器應用較為廣泛。隨著通用序列匯流排連接器技術的演進,已發展出一種接口尺寸小於現行Micro-USB的標準規範,且具有至少10Gbit/s的資料傳輸速率之新型的通用序列匯流排連接器,例如基於USB 3.1規範所設計之USB Type-C。
該USB Type-C連接器的其中之一特點為允許使用者以正面或反面的方向與另一對接連接器進行插接。為符合上述需求,在標準USB Type-C連接器的規範中,該連接器必須包含至少24個端子,並且將該等端子分為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該上排端子與該下排端子彼此呈對稱排列,以符合允許雙向拔插的需求。
然而,要在有限的空間中容納大量的端子,往往會使得電連接器的整體結構變得脆弱,而無法達到可拔插萬次以上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種新型的序列匯流排連接器的結構設
計,其具有堅固的構型,並且符合基於USB 3.1規範所規定之Type-C的外觀尺寸以及端子分布方式和端子總數的需求。
為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問題,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其整體構型趨向薄型化以及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以提供較長的使用壽命。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包含:複數排端子;一絕緣本體,形成數個端子槽道,每一該端子槽道用於容置每一該端子之一部份,且該絕緣本體包含相對的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用於與一對接連接器插接;至少一導電蓋板,設置於該絕緣本體之側壁的外表面;一座體組件,係容置每一該端子之另一部份並用於與該絕緣本體組合;一外遮蔽體,用於套設在該絕緣本體和該至少一導電蓋板;以及一板組件,用於與該座體組件組合,該板組件包含一第一止退結構,用於卡合在該外遮蔽體之一相對應的開口,防止該絕緣本體沿一第一方向朝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其中該外遮蔽體進一步包含一第二止退結構,用於防止該絕緣本體沿一第二方向朝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且該第一方向相反於該第二方向。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板組件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彈臂,朝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一端延伸,該至少一彈臂之末端形成一卡勾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以及至少一接地端,朝該絕緣本體之外延伸,其中該第一止退結構位在該彈臂和該接地端之間,朝遠離該板組件的方向延伸,其中該板組件之該第一止退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至少一接地端的延
伸方向之間的夾角為銳角。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外遮蔽體進一步包含一第三端,對應於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一端,並且該第二止退結構位於該外遮蔽體之該第三端的內部,用於防止該絕緣本體通過該第三端沿著該第二方向朝向該外遮蔽體之外部移動。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對應於該板組件之該第一止退結構的該開口位於該外遮蔽體之一外側壁,該第一止退結構從該外遮蔽體之內部通過該開口突伸出該外遮蔽體之外部。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座體組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端子座及一第二端子座上下疊置,並且該板組件設置於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之間。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每一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形成一排第一卡接單元,以及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二端形成上下兩排第二卡接單元,透過每一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的該第一卡接單元以及該絕緣本體之對應的該第二卡接單元相互扣合,進而使該絕緣本體與該座體組件組合在一起;其中每一該第一卡接單元和該第二卡接單元皆包含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和內凹區。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的其中之一包含一突出部,並且該板組件還包含一內凹的側壁,該內凹的側壁抵持在該突出部用於防止該板組件沿該第二方向移動。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絕緣本體之兩相對左右側壁分別包含至少一狹槽,用於收容該板組件之該彈臂。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絕緣本體之該狹槽的寬度從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二端向該第一端逐漸縮小。
本創作還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包含:複數排端子;一絕緣本體,形成數個端子槽道,每一該端子槽道用於容置每一該端子之一部份,且該絕緣本體包含:一第一端,用於與一對接連接器插接;以及一第二端,相對於該第一端;至少一導電蓋板,設置於該絕緣本體之側壁的外表面;一座體組件,係容置每一該端子之另一部份並用於與該絕緣本體組合;一外遮蔽體,用於套設在該絕緣本體和該至少一導電蓋板,且包含一第三端;以及一板組件,與該座體組件組合,該板組件包含一第一止退結構,用於卡合在該外遮蔽體之一相對應的開口,用於防止該絕緣本體沿一第一方向朝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該第一方向相反於該第二方向,其中該絕緣本體還包括一第二止退結構,且該外遮蔽體之該第三端與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二止退結構抵持,用於防止該絕緣本體沿一相反於該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朝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板組件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彈臂,朝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一端延伸,該至少一彈臂之末端形成一卡勾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以及至少一接地端,朝該絕緣本體之外延伸,其中該第一止退結構位在該彈臂和該接地端之間,朝遠離該板組件的方向延伸,其中該板組件之該第一止退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至少一彈臂的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為銳角。
於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第二止退結構位於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一端的外部,且該第二止退結構為一從該第一端向該絕緣本體
的外側一體延伸的環形彎折。
100‧‧‧電連接器
110‧‧‧第一排端子
115‧‧‧第二排端子
120‧‧‧座體組件
130‧‧‧板組件
140‧‧‧絕緣本體
150‧‧‧第一導電蓋板
155‧‧‧第二導電蓋板
160‧‧‧外遮蔽體
112‧‧‧彈性接觸區
114‧‧‧導腳區
121‧‧‧第一端子座
122‧‧‧第二端子座
123‧‧‧定位柱
124‧‧‧突出部
125‧‧‧第一突起區
126‧‧‧第一內凹區
127‧‧‧第一卡接單元
131‧‧‧主體
132‧‧‧彈臂
133‧‧‧接地端
134‧‧‧第一止退結構
135‧‧‧卡勾部
136‧‧‧內凹的側壁
137‧‧‧定位通孔
141‧‧‧第一端
1411‧‧‧環形凹槽
142‧‧‧第二端
143‧‧‧第一排端子槽道
144‧‧‧第二排端子槽道
145‧‧‧第二突起區
146‧‧‧第二內凹區
147‧‧‧第二卡接單元
148‧‧‧狹槽
149‧‧‧貫孔
152‧‧‧第一彈片
153‧‧‧第二彈片
161‧‧‧第三端
162‧‧‧第四端
163‧‧‧開口
164‧‧‧第二止退結構
230‧‧‧板組件
231‧‧‧主體
232‧‧‧彈臂
233‧‧‧接地端
234‧‧‧第一止退結構
235‧‧‧卡勾部
240‧‧‧絕緣本體
241‧‧‧第一端
242‧‧‧第二端
243‧‧‧狹槽
244‧‧‧第二止退結構
X、X’‧‧‧第一止退結構的延伸方向
Y‧‧‧接地端的延伸方向
Y’‧‧‧彈臂的延伸方向
Z1、Z1’‧‧‧第一方向
Z2、Z2’‧‧‧第二方向
Θ、Θ’‧‧‧夾角
A-A’‧‧‧對應至第5圖的截線
第1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的零件爆炸圖之第一視圖。
第2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的零件爆炸圖之第二視圖。
第3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之局部組合視圖。
第4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之組合視圖。
第5圖繪示第4圖之沿A-A’截線之剖面視圖。
第6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之板組件的立體視圖。
第7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之絕緣本體的立體視圖。
為了讓本創作之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將特舉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並且在不同的圖式中,相同的原件符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請參照第1圖及第2圖所示,第1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100的零件爆炸圖之第一視圖,以及第2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該電連接器100的零件爆炸圖之第二視圖。該電連接器100的主要結構包含一第一排端子110、一第二排端子115、一座體組件120、一
板組件130、一絕緣本體140、一第一導電蓋板150、一第二導電蓋板155、及一外遮蔽體160。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該第一排端子110和該第二排端子115之每一端子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112、一固持區(未繪示)及一導腳區114,其中該固持區位於該彈性接觸區112和該導腳區114之間。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該座體組件120包含兩上下疊置的該第一端子座121和該第二端子座122。該第一端子座121和該第二端子座122分別包覆該第一排端子110和該第二排端子115之該固持區。於本實施例中,透過嵌入式射出成型過程,分別將該第一排端子110和該第二排端子115之該等固持區分別鑲嵌成型在該第一端子座121和該第二端子座122中。該第一端子座121之一面形成一對定位盲孔(未繪示)以及該第二端子座122之一面形成一對定位柱123,其中該對定位柱123對應該對定位盲孔。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該板組件130係設置於兩上下疊置的該第一端子座121和該第二端子座122之間,用於避免各端子受到外部訊號的干擾,例如靜電放電(ESD)或電磁波干擾(EMI)。該板組件130包含一主體131、一對彈臂132、一對接地端133和一對第一止退結構134,其中該主體131、該對彈臂132、該對接地端133及該對第一止退結構134係一體成型。
該對彈臂132及該對接地端133位於該主體131之相對兩側,且彼此朝向相反的兩方向延伸,以及該對彈臂132之末稍分別形成一對相對的卡勾部135用以電性接觸一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每一該第一止退結構134位在其中之一該彈臂132和其中之一該接地端133之間,朝遠離該板組件130之該本體131的方向延伸。更明確地說,該板組件130之該第一止退結構134的延伸方向X
與該其中一接地端133的延伸方向Y之間的夾角θ為銳角。另外,該板組件130之每一該第一止退結構134與該板組件130間進一步形成一個長形且斜向延伸的狹縫(未標示),用以當作在該絕緣本體140連同該板組件130與該外遮蔽體160組裝結合的時候(詳細說明如下),提供該第一止退結構134因左右擠壓而變形的緩衝空間使用。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該板組件130之該主體131包含一對定位通孔137。當該板組件130與該座體組件120組合時,該第二端子座122之該定位柱123穿設過該板組件130之該定位通孔137,之後該對定位柱123插裝該第一端子座121的該定位盲孔中,使得上述該第一端子座121、該第二端子座122及該板組件130彼此之間得以穩固結合。此外,該板組件130之該主體131還包含一內凹的側壁136,並且該第二端子座122還包含一突出部124,該突出部124的位置對應於該板組件130之該內凹的側壁136。當該板組件130與該座體組件120組合後,該板組件130之該內凹的側壁136抵持在該第二端子座122之該突出部124。因此,當本創作之該電連接器100與該對接連接器分離時,該板組件130不會因為該對接連接器所施加之朝向一第二方向Z2的拉力使得該板組件130沿該第二方向Z2與該座體組件120分離,進而增強該板組件130與該座體組件120組裝後的結構穩固性。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該絕緣本體140分別包含相對的一第一端141和一第二端142。該第二端142用於與該第一端子座121、該第二端子座122和該板組件130組裝。該第一端141形成一接口可允許使用者以正面或反面的方向與該對接連接器進行插接,其中該接口的尺寸可小於現行Micro-USB的標準規範,且該第一端141還形成一環形凹槽1411環繞於該接
口的外周圍。在該絕緣本體140之兩相對上下側壁分別形成一第一排端子槽道143和一第二排端子槽道144,分別用以收容該第一排端子110和該第二排端子115的彈性接觸區112。該第一排端子槽道143和該第二排端子槽道144係從該第二端142處開始並朝該第一端141的方向延伸,並且終止於相距該第一端141之一段距離的位置。
請參照第3圖所示,其繪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該電連接器100之局部組合視圖。該絕緣本體140之該兩左右側壁進一步形成一對狹槽148,用於收容該板組件130之該對彈臂132。該板組件130組裝至該絕緣本體140時,該對彈臂132沿著該絕緣本體140之該對狹槽148並朝該第一端141的方向延伸,以及該對接地端133朝該絕緣本體140之該第二端142之外延伸。每一該狹槽148的末端包含一對開口(未圖示),該對開口橫向貫通至該絕緣本體140之內部,使該對彈臂132之該對卡勾部135經由該對狹槽148之開口延伸至該絕緣本體140之內部,以卡扣並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
如第3圖所示,該座體組件120之該第一端子座121和該第二端子座122分別形成一排第一卡接單元127,以及該絕緣本體140之該第二端142形成上下兩排第二卡接單元147。該第一卡接單元127包含一第一突起區125和一第一內凹區126,以及該第二卡接單元147包含一第二突起區145和一第二內凹區146。該第一卡接單元127之該第一突起區125和該第一內凹區126,以及該第二卡接單元147之該第二突起區145和該第二內凹區146結構上對應互補,使得該第一突起區125和該第二突起區145與相對應之該第一內凹區126和該對第二內凹區146互相扣合。因此,在本實施例中,藉由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和內凹區,使得該第一端子座121和該第二端子座122的該
第一卡接單元127以及該絕緣本體140之對應的該第二卡接單元147相互扣合,進而使該絕緣本體140與該座體組件120組合在一起。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該第一導電蓋板150和該第二導電蓋板155分別放置在該絕緣本體140之兩相對上下側壁的外表面,且覆蓋於該第一排端子槽道143和該第二排端子槽道144上。該第一導電蓋板150和該第二導電蓋板155互相對稱且呈現中央鏤空,包含複數個第一彈片152和複數個第二彈片153。每一該第一彈片152朝向該絕緣本體140內部的方向延伸,以電性接觸插入該電連接器100內的對接連接器的導電殼體(未圖示),以及該第二彈片153朝遠離該絕緣本體140的方向延伸以電性接觸該外遮蔽體160。應當注意的是,該第一導電蓋板150和該第二導電蓋板155之該等第一彈片152和該等第二彈片153係一體成型。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該絕緣本體140在該兩相對上下側壁上進一步形成複數個貫孔149,分別位於該第一排端子槽道143之終止區和該第二排端子槽道144之終止區並鄰近該第一端141。該第一導電蓋板150和該第二導電蓋板155之該等第一彈片152朝向該絕緣本體140的方向彎折後,延伸進入該絕緣本體140之該貫孔149內,並且呈現倒鈎狀。應當注意的是,從該絕緣本體140之該第一端141視之時,該等第一彈片152之末梢低於該絕緣本體140之內表面。惟,並不因此限制本創作之範圍。
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該絕緣本體140之該兩相對左右側壁的位置上進一步形成一對凹陷部,以及每一該第一導電蓋板150和該第二導電蓋板155的左右兩側分別縱向彎折並且分別卡固在該絕緣本體140的該對凹陷部上。較佳地,當該第一導電蓋板150和該第二導電蓋板155分別放置
在該絕緣本體140上時,該第一導電蓋板150和該第二導電蓋板155大致分別與該絕緣本體140之該兩相對上下側壁呈現共平面。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該外遮蔽體160包含相對的一第三端161和一第四端162。該外遮蔽體160之該第三端對應於該絕緣本體140之該第一端141。該外遮蔽體160之該第三端161的內側包含一第二止退結構164(請參照第5圖),以及該外遮蔽體160之兩相對的側壁分別包含一開口163。該外遮蔽體160可由一金屬胚料經由抽製成而一體成形,使得該外遮蔽體160在外觀上無任何接縫。進一步參照第4及5圖,第4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該電連接器100之組合視圖,及第5圖繪示第4圖之沿A-A’截線之剖面視圖。如以該外遮蔽體160之該第二止退結構164的截面來看,該第二止退結構164為一從該第三端161向該外遮蔽體160的內側或向下一體延伸的環形彎折,該環形彎折環繞該第三端161,使得位於該第三端161的開口漸縮。
如第4圖所示,當該第一排端子110、該第二排端子115、該座體組件120、該板組件130、該絕緣本體140、該第一導電蓋板150、和該第二導電蓋板155組合後(如第3圖所示之局部組合視圖),上述組合會一同從該外遮蔽體160的該第四端162套設入該外遮蔽體160內。套設時,該板組件130的每一該第一止退結構134會被該外遮蔽體160左右擠壓而彈性地內縮至內側的狹縫。套設後,該外遮蔽體160係緊密地包覆住該第一導電蓋板150、該第二導電蓋板155和該絕緣本體140之相接觸的側壁,並且該第一導電蓋板150和該第二導電蓋板155藉由該等第二彈片153與該外遮蔽體160之上下內壁作電性接觸。如第4圖所示,該板組件130之每一該第一止退結構
134從該外遮蔽體160之內部通過相對應的該開口163突伸出該外遮蔽體160之外部,使得該第一止退結構134卡合在該外遮蔽體160之該開口163,進而防止與該板組件130組合的該絕緣本體140沿一第一方向Z1朝該外遮蔽體160之外脫離。
如第3及5圖所示,在組裝時,上述包含該絕緣本體140的該等部份組件經由該外遮蔽體160的該第四端162沿著該第二方向Z2套設入該外遮蔽體160之內,直到該外遮蔽體160之該第二止退結構164卡進該絕緣本體140的該第一端141的環形凹槽1411內,該環形凹槽1411的槽壁與該外遮蔽體160之該第二止退結構164之間的卡合將會限制該絕緣本體140無法往該第二方向Z2移動。也就是說,藉由該外遮蔽體160的該第二止退結構164可防止該絕緣本體140沿該第二方向Z2移動並朝該外遮蔽體160之該第三端161且/或與該外遮蔽體160之外脫離。
綜上所述,在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電連接器100藉由將該板組件130之該第一止退結構134卡合在該外遮蔽體160之該開口163,因而防止該絕緣本體140與其他元件的組合沿該第一方向Z1朝該外遮蔽體160之外脫離,以及藉由將該外遮蔽體160的該第二止退結構164卡進位於該絕緣本體140的該第一端141的環形凹槽1411,因而防止該絕緣本體140與其他元件的組合沿該第二方向Z2朝該外遮蔽體160之外脫離。因此,當該電連接器100在正常使用下,該外遮蔽體160內部的該等部份組件不會與該外遮蔽體160相互分離。
請參照第6圖和第7圖,第6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之板組件230的立體視圖,以及第7圖繪示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
施例之電連接器之絕緣本體240的立體視圖。第二較佳實施例之該電連接器的構型相似於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的該電連接器100,在此不加以贅述。如第6圖和第7圖所示,第二較佳實施例之該電連接器與第一實施例的該電連接器100差別在於:該電連接器之板組件230之第一止退結構234的延伸方向X’相異於第一實施例的該板組件130之第一止退結構134的延伸方向X’。並且,在第二較佳實施例之該電連接器中,該絕緣本體240還包含一第二止退結構244,以及外遮蔽體之兩端的內側為一平坦的表面(詳細結構請見下述之說明)。至於其餘元件的結構及用途因為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或類似,以下不再贅述。
如第6圖所示,該板組件230包含一主體231、一對彈臂232、一對接地端233和一對第一止退結構234,其中該主體231、該對彈臂232、該對接地端233及該對第一止退結構234係一體成型。該對彈臂232及該對接地端233位於該主體231之相對兩側,且彼此朝向相反的兩方向延伸,以及該對彈臂232之末稍分別形成一對相對的卡勾部235用以電性接觸一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每一該第一止退結構234位在其中之一該彈臂232和其中之一該接地端233之間,朝遠離該板組件230之該本體231的方向延伸。更明確地說,在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該板組件230之該第一止退結構234的延伸方向X’與該其中一彈臂232的延伸方向Y’之間的夾角θ為銳角。當該板組件230連同其他元件一同套設入一外遮蔽體(結構類似於第1圖所示)時,該板組件230之每一該第一止退結構234從該外遮蔽體之內部通過相對應的開口突伸出該外遮蔽體之外部,使得該第一止退結構234卡合在該外遮蔽體之該開口,進而防止與該板組件230組合的該絕緣本體240沿一第一方向Z1’朝
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
如第7圖所示,該絕緣本體240包含相對的一第一端241和一第二端242。該第二端242用於與一座體組件(結構類似於第1圖中所示)和該板組件230組裝。該第一端241形成一接口用於與該對接連接器進行插接,其中在該絕緣本體240之該第一端241的外側包含該第二止退結構244。該第二止退結構244為一從該第一端241向該絕緣本體240的外側一體延伸的環形彎折。當組裝時,該絕緣本體240連同其他元件沿著一第二方向Z2’套設入該外遮蔽體之一第三端(與該對接連接器插接的一端),直到該絕緣本體240之該第二止退結構244與該外遮蔽體之該第三端之間的抵持,使得該絕緣本體240由於該第二止退結構244的限制而無法往該第二方向Z2’移動。應當注意的是,該外遮蔽體之該第三端的內側為一平坦的表面,並非如同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所示之具有環形突出的該第二止退結構164。
如第7圖所示,該絕緣本體240之該兩左右側壁進一步形成一對狹槽243,用於收容該板組件230之該對彈臂232。該板組件230組裝至該絕緣本體240時,該對彈臂232沿著該絕緣本體240之該對狹槽243並朝該第一端241的方向延伸,以及該對接地端233朝該絕緣本體240之該第二端242之外延伸。另一方面,當本實施例之該外遮蔽體的兩側邊為圓弧形時(如同本創作之第一實施例所示之外遮蔽體160的圓弧形側邊),該絕緣本體240與該外遮蔽體組合後,在該外遮蔽體的圓弧形側邊的位置,該外遮蔽體與該絕緣本體240之間並非完全密合,使得該板組件230有可能因滑動而造成左右兩側的該對彈臂232產生上下歪斜,導致該對接連接器無法順利拔插。因此,可將該絕緣本體240之該狹槽243的寬度設置為從該絕緣本體240之該第
二端242向該第一端241逐漸縮小,用以限制該板組件230之該對彈臂232的上下移動空間,進而避免發生上述之歪斜的問題。同理,在本創作的第一實施例中,該絕緣本體140之狹槽148亦可設計成如上述具有寬度漸縮的狹槽結構。
綜上所述,在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中,該電連接器藉由將該板組件230之該第一止退結構234卡合在該外遮蔽體之相對應的該開口,因而防止該絕緣本體240與其他元件的組合沿該第一方向Z1’朝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以及藉由將該絕緣本體240的該第二止退結構244與該外遮蔽體的該第三端之間的抵持,因而防止該絕緣本體240與其他元件的組合沿該第二方向Z2’朝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因此,當該電連接器100在插接時,其外遮蔽體內部的該等部份組件不會輕易地與該外遮蔽體相互分離。
雖然本創作已用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電連接器
110‧‧‧第一排端子
115‧‧‧第二排端子
120‧‧‧座體組件
130‧‧‧板組件
140‧‧‧絕緣本體
150‧‧‧第一導電蓋板
155‧‧‧第二導電蓋板
160‧‧‧外遮蔽體
112‧‧‧彈性接觸區
114‧‧‧導腳區
121‧‧‧第一端子座
122‧‧‧第二端子座
123‧‧‧定位柱
124‧‧‧突出部
125‧‧‧第一突起區
126‧‧‧第一內凹區
127‧‧‧第一卡接單元
131‧‧‧主體
132‧‧‧彈臂
133‧‧‧接地端
134‧‧‧第一止退結構
135‧‧‧卡勾部
136‧‧‧內凹的側壁
137‧‧‧定位通孔
141‧‧‧第一端
1411‧‧‧環形凹槽
142‧‧‧第二端
143‧‧‧第一排端子槽道
144‧‧‧第二排端子槽道
145‧‧‧第二突起區
146‧‧‧第二內凹區
147‧‧‧第二卡接單元
148‧‧‧狹槽
149‧‧‧貫孔
152‧‧‧第一彈片
153‧‧‧第二彈片
161‧‧‧第三端
162‧‧‧第四端
163‧‧‧開口
X‧‧‧第一止退結構的延伸方向
Y‧‧‧接地端的延伸方向
Z1‧‧‧第一方向
Z2‧‧‧第二方向
Θ‧‧‧夾角
Claims (20)
- 一種電連接器,包含:複數排端子;一絕緣本體,形成數個端子槽道,每一該端子槽道用於容置每一該端子之一部份,且該絕緣本體包含相對的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用於與一對接連接器插接;至少一導電蓋板,設置於該絕緣本體之側壁的外表面;一座體組件,係容置每一該端子之另一部份並用於與該絕緣本體組合;一外遮蔽體,用於套設在該絕緣本體和該至少一導電蓋板;以及一板組件,用於與該座體組件組合,該板組件包含一第一止退結構,用於卡合在該外遮蔽體之一相對應的開口,防止該絕緣本體沿一第一方向朝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其中該外遮蔽體進一步包含一第二止退結構,用於防止該絕緣本體沿一第二方向朝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且該第一方向相反於該第二方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板組件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彈臂,朝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一端延伸,該至少一彈臂之末端形成一卡勾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以及至少一接地端,朝該絕緣本體之外延伸,其中該第一止退結構位在該彈臂和該接地端之間,朝遠離該板組件的方向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板組件之該第一止退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至少一接地端的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為銳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外遮蔽體進一步包含一 第三端,對應於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一端,並且該第二止退結構位於該外遮蔽體之該第三端的內部,用於防止該絕緣本體通過該第三端沿著該第二方向朝向該外遮蔽體之外部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對應於該板組件之該第一止退結構的該開口位於該外遮蔽體之一外側壁,該第一止退結構從該外遮蔽體之內部通過該開口突伸出該外遮蔽體之外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座體組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端子座及一第二端子座上下疊置,並且該板組件設置於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每一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形成一排第一卡接單元,以及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二端形成上下兩排第二卡接單元,透過每一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的該第一卡接單元以及該絕緣本體之對應的該第二卡接單元相互扣合,進而使該絕緣本體與該座體組件組合在一起;其中每一該第一卡接單元和該第二卡接單元皆包含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和內凹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的其中之一包含一突出部,並且該板組件還包含一內凹的側壁,該內凹的側壁抵持在該突出部用於防止該板組件沿該第二方向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絕緣本體之兩相對左右側壁分別包含至少一狹槽,用於收容該板組件之該至少一彈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絕緣本體之該狹槽的寬度從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二端向該第一端逐漸縮小。
- 一種電連接器,包含:複數排端子;一絕緣本體,形成數個端子槽道,每一該端子槽道用於容置每一該端子之一部份,且該絕緣本體包含:一第一端,用於與一對接連接器插接;以及一第二端,相對於該第一端;至少一導電蓋板,設置於該絕緣本體之側壁的外表面;一座體組件,係容置每一該端子之另一部份並用於與該絕緣本體組合;一外遮蔽體,用於套設在該絕緣本體和該至少一導電蓋板,且包含一第三端;以及一板組件,與該座體組件組合,該板組件包含一第一止退結構,用於卡合在該外遮蔽體之一相對應的開口,用於防止該絕緣本體沿一第一方向朝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其中該絕緣本體還包括一第二止退結構,且該外遮蔽體之該第三端與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二止退結構抵持,用於防止該絕緣本體沿一相反於該第一方向之第二方向朝該外遮蔽體之外脫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板組件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彈臂,朝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一端延伸,該至少一彈臂之末端形成一卡勾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以及至少一接地端,朝該絕緣本體之外延伸,其中該第一止退結構位在該彈臂和該接地端之間,朝遠離該板組件的方向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板組件之該第一止退結構的延伸方向與該至少一彈臂的延伸方向之間的夾角為銳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二止退結構位於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一端的外部,且該第二止退結構為一從該第一端向該絕緣本體的外側一體延伸的環形彎折。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對應於該板組件之該第一止退結構的該開口位於該外遮蔽體之一外側壁,該第一止退結構從該外遮蔽體之內部通過該開口突伸出該外遮蔽體之外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座體組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端子座及一第二端子座上下疊置,並且該板組件設置於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每一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形成一排第一卡接單元,以及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二端形成上下兩排第二卡接單元,透過每一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的該第一卡接單元以及該絕緣本體之對應的該第二卡接單元相互扣合,進而使該絕緣本體與該座體組件組合在一起;其中每一該第一卡接單元和該第二卡接單元皆包含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和內凹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的其中之一包含一突出部,並且該板組件還包含一內凹的側壁,該內凹的側壁抵持在該突出部用於防止該板組件沿該第一方向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絕緣本體之兩相對左右側壁分別包含至少一狹槽,用於收容該板組件之該至少一彈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絕緣本體之該狹槽的寬度從該絕緣本體之該第二端向該第一端逐漸縮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1370U TWM521814U (zh) | 2015-07-15 | 2015-07-15 | 電連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11370U TWM521814U (zh) | 2015-07-15 | 2015-07-15 | 電連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21814U true TWM521814U (zh) | 2016-05-11 |
Family
ID=56510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211370U TWM521814U (zh) | 2015-07-15 | 2015-07-15 | 電連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21814U (zh) |
-
2015
- 2015-07-15 TW TW104211370U patent/TWM521814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61424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 |
TWM493185U (zh) | 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 |
US8246359B2 (en) | Multi-pin connector for advanced signaling | |
US854527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ouch-safety contact structures | |
US9431746B2 (en) | USB connector assembly | |
TWM534922U (zh) | 電子連接器 | |
TWM565419U (zh) | 改良的連接器組合 | |
US2009015602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15020049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inforced shielding cage | |
US8961236B2 (en) | Connector preventin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 |
TWI603542B (zh) | Connector structure | |
US8821195B2 (en) | Connector | |
US936269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I635677B (zh) | 高速連接器及其傳輸模組 | |
TWI614952B (zh) | 線對板連接器組合及其板端連接器 | |
TWM538265U (zh) | 電子連接器 | |
TWM505078U (zh) | 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 |
CN106532325B (zh) | 插头连接器及电子总成 | |
TWM499667U (zh) | 微型插頭電連接器、微型插座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 |
TWM521814U (zh) | 電連接器 | |
TWM447019U (zh) | 具有防呆結構的網路電連接器 | |
TWM499692U (zh) | 電連接器之結構改良 | |
TWM500371U (zh) | 電連接器 | |
CN109428234B (zh) | 电连接器 | |
TWM512232U (zh) | 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