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0371U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00371U TWM500371U TW104201947U TW104201947U TWM500371U TW M500371 U TWM500371 U TW M500371U TW 104201947 U TW104201947 U TW 104201947U TW 104201947 U TW104201947 U TW 104201947U TW M500371 U TWM500371 U TW M500371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s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onductive cover
- cover member
- insulative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電連接器,特別是關於一種符合USB 3.1規範且具有薄型化構型及較佳結構強度的電連接器。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現今社會中,多種手持式電子裝置已廣為普及,例如行動電話、平板電腦或數位相機。一般而言,電子裝置可透過多種連接器與電腦進行連接以執行資料的傳輸,其中又以傳輸速度快的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連接器應用較為廣泛。
隨著USB連接器技術的演進,從資料傳輸速率為1.5Mbit/s的USB 1.0開始,至今資料傳輸速率已發展為提升至5Gbit/s的USB 3.0。然而現今適用於大多數手持電子裝置的USB連接器類型為Micro USB,其規格係採用資料傳輸速率為480Mbit/s之USB 2.0。因此,為符合新世代的手持電子產品,發展出一種基於USB 3.1規範全新設計的C型USB(USB Type-C),其外型大小接近Micro USB的尺寸,而資料傳輸速率則提升至10Gbit/s。
USB Type-C的另一大特點為可以正面或反面的方向與另一連接器進行插接。即,在USB Type-C的連接器中必須包含一定的端子數目以及特定的端子分布方式,以符合上述需求。然而,要在有限的空間中容納大量的端子,往往會使得USB連接器的整體結構變得脆弱,而無法達到
可拔插萬次以上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種新型的電連接器的結構設計,其具有堅固的構型,並且符合基於USB 3.1規範所規定之Type-C的外觀尺寸以及端子分布方式和端子總數的需求。
如第9圖一習知電連接器70,其包括一外遮蔽體700、複數第一排端子701和複數第二排端子702,該複數排端子係為不共平面(其導腳區703亦同)。
為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問題,本創作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不僅符合USB 3.1規範,且其整體構型趨向薄型化以及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以提供較長的使用壽命。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包含:絕緣本體,包含至少一形成複數個開孔的側壁和一第一端口用於與一對接連接器插接;複數排端子,其導腳區係為共平面;一座體組件,係容置每一該端子之一部份並用於與該絕緣本體組合;至少一導電蓋件,設置於該絕緣本體之側壁的外表面,每一該導電蓋件包含:複數個第一導接部,係由該導電蓋件朝向該絕緣本體內部的方向彎折而形成,其中該第一導接部分別穿設過該絕緣本體之該開孔,並且延伸至該絕緣本體之內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複數個第二導接部,係由該導電蓋件朝遠離該絕緣本體的方向彎折而形成;以及一外遮蔽體,套設於該絕緣本體和該至少一導電蓋件之外,其中該複數個第二導接部與該外遮蔽體電性接觸。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複數排端子包括一第
一排端子以及一第二排端子係為不共平面,該第二排端子為一對差分訊號對。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複數個第一導接部和該複數個第二導接部在一直線上間隔排列。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每一該端子包含一彈性接觸區、一固持區、和一導腳區,以及該絕緣本體具有數個端子槽道,形成於該絕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上,用於收容該端子之該彈性接觸區。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複數個開孔分別形成於該絕緣本體之該兩相對上下側壁並鄰近該第一端口。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座體組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端子座及一第二端子座上下疊置,每一該端子座用於分別包覆該複數排端子之一部分,以及該每一端子座之兩相對側壁以及該絕緣本體之兩左右相對側壁上分別形成一對可相互卡扣的卡接單元,每一該卡接單元包含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和內凹區,進而使該絕緣本體與該座體組件相互扣合。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座體組件進一步包含一中間隔板,設置於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之間,且該中間隔板包括:至少一彈臂,朝該複數個端子之一端延伸,該彈臂之末端形成一卡勾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以及一接地端,朝該複數個端子之另一端延伸。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第一端子座包含至少一定位盲孔,該第二端子座包含至少一定位柱,以及該中間隔板包含至少
一定位通孔,該定位柱穿設過該定位通孔,插裝於該定位盲孔中。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絕緣本體之兩相對左右側壁包含至少一嵌槽,用於收容該中間隔板之該彈臂。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至少一絕緣本體包含至少一凹陷部用於對應該至少一導電蓋件,該凹陷部具有與該導電蓋件相同之輪廓外型,並且該凹陷部之凹陷深度大於或等於該導電蓋件之厚度。
本創作還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包含:絕緣本體,包含至少一形成複數個開孔的側壁和一第一端口用於與一對接連接器插接;複數排端子,其導腳區係為共平面;一座體組件,包含複數個端子座相互疊置,該每一端子座用於分別包覆該複數排端子之一部分並與該絕緣本體扣合;至少一導電蓋件,設置於該絕緣本體之側壁的外表面;以及一外遮蔽體,套設於該絕緣本體和該至少一導電蓋件之外,其中該導電蓋件與該外遮蔽體電性接觸。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複數排端子包括一第一排端子以及一第二排端子係為不共平面,該第二排端子為一對差分訊號對。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該複數個端子座包含一第一端子座及一第二端子座,以及該每一端子座之兩相對側壁以及該絕緣本體之兩左右相對側壁上分別形成一對可相互卡扣的卡接單元,每一該卡接單元包含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和內凹區,進而使該絕緣本體與該座體組件相互扣合。
於本創作其中之一較佳實施例當中,每一該導電蓋件包含:
複數個第一導接部,係由該導電蓋件朝向該絕緣本體內部的方向彎折而形成,其中該第一導接部分別穿設過該絕緣本體之該開孔,並且延伸至該絕緣本體之內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以及複數個第二導接部,係由該導電蓋件朝遠離該絕緣本體的方向彎折而形成,其中該複數個第二導接部與該外遮蔽體電性接觸。
10‧‧‧電連接器
100‧‧‧座體組件
110‧‧‧第一端子座
115‧‧‧第二端子座
120‧‧‧卡接單元
130‧‧‧定位盲孔
135‧‧‧定位柱
140‧‧‧第一突起區
150‧‧‧第一內凹區
160‧‧‧凹槽
200‧‧‧絕緣本體
210‧‧‧第一端口
215‧‧‧第二端口
220‧‧‧開孔
230‧‧‧第一排端子槽道
235‧‧‧第二排端子槽道
240‧‧‧第二突起區
250‧‧‧第二內凹區
260‧‧‧嵌槽
270‧‧‧凹陷部
300‧‧‧端子
301‧‧‧第一排端子
305‧‧‧第二排端子
310‧‧‧彈性接觸區
320‧‧‧固持區
330‧‧‧導腳區
400‧‧‧第一導電蓋件
405‧‧‧第二導電蓋件
420‧‧‧第一導接部
430‧‧‧第二導接部
440‧‧‧第三導接部
500‧‧‧中間隔板
510‧‧‧彈臂
515‧‧‧卡勾部
520‧‧‧接地端
530‧‧‧定位通孔
540‧‧‧平板主體
600‧‧‧外遮蔽體
610‧‧‧卡舌
620‧‧‧第三端口
625‧‧‧第四端口
70‧‧‧習知電連接器
700‧‧‧外遮蔽體
701‧‧‧第一排端子
702‧‧‧第二排端子
703‧‧‧導腳區
A-A’‧‧‧對應至第7圖之截線
B-B’‧‧‧對應至第8圖之截線
第1圖係繪示本創作之電連接器的零件爆炸圖之第一視圖。
第2圖係繪示本創作之電連接器的零件爆炸圖之第二視圖。
第3圖係繪示本創作之電連接器之第一局部組合視圖。
第4圖係繪示本創作之電連接器之第二局部組合視圖。
第5圖係繪示本創作之電連接器之第三局部組合視圖。
第6圖係繪示本創作之電連接器之組合視圖。
第7圖繪示第5圖和第6圖之沿A-A’截線之剖面視圖。
第8圖繪示第5圖和第6圖之沿B-B’截線之剖面視圖。
第9圖係繪示一習知電連接器之組合視圖。
為了讓本創作之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將特舉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並且在不同的圖式中,相同的原件符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請參照第1圖所示,係為一種依據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之電連接器10,係符合USB 3.1規範規定之Type-C結構,其主要結構包含座體
組件100、絕緣本體200、複數個端子300(包括一第一排端子301以及一第二排端子305,該第二排端子305較佳為一對差分訊號對)、一第一導電蓋件400、一第二導電蓋件405及一外遮蔽體600。
如第1及2圖所示,該第一排端子301和該第二排端子305之每一端子300皆具有一彈性接觸區310、一固持區320(請見第8圖)及一導腳區330,其中該固持區320係位於該彈性接觸區310和該導腳區330之間,其導腳區330係為共平面。
如第1及2圖所示,該座體組件100包含兩上下疊置的一第一端子座110、一第二端子座115,該第一端子座110和該第二端子座115分別包覆端子300之一部份;於本實施例中,是透過射出成型過程,將該第一排端子301之每一端子300之該固持區320分別鑲嵌成型在該第一端子座110中,以及該第二排端子305之每一端子300之該固持區320亦分別鑲嵌成型在該第二端子座115中,使得該座體組件100之第一端子座110和第二端子座115與該端子300之該固持區320相結合。
如第1圖和第3圖所示,該座體組件100進一步包含一由導電金屬製成的中間隔板500,設置於兩上下疊置的該第一端子座110和該第二端子座115之間,用於避免外部訊號的干擾,例如靜電放電(ESD)或電磁波干擾(EMI)。該中間隔板500包含一平板主體540、一對相對設置的彈臂510及一對接地端520,其中該平板主體540、該對彈臂510及該對接地端520係一體成型。該對彈臂510及該對接地端520是位於該平板主體540之相對兩側,且該對彈臂510之末稍分別形成一對卡勾部515,彼此朝向相對的兩方向延伸。
如第1圖和第3圖所示,該平板主體540包含一對定位通孔530,以及該第一端子座110包含一對定位盲孔130(請見第7圖)和該第二端子座115包含一對定位柱135。在組裝上,該中間隔板500之該對彈臂510係設置為朝向該等端子300之該彈性接觸區310的方向,以及該中間隔板500之該對接地端520係設置為朝向該等端子300之該導腳區330的方向。藉由將該第二端子座115之該對定位柱135穿設過該中間隔板500之該對定位通孔530,之後該對定位柱135會插裝於該第一端子座110之該對定位盲孔130中,使得上述該第一端子座110、該第二端子座115及該中間隔板500彼此之間得以穩固結合。值得注意的是,組裝後,該中間隔板500之該平板主體540的長度短於該等端子300的長度,且該中間隔板500之任一部分不會與該等端子300之任一部分接觸。
如第1圖和第2圖所示,該絕緣本體200內形成一中央貫通的收容空間,其中貫通的兩端分別為一第一端口210和一第二端口215。該第一端口210係用於與一對接連接器(未圖示)插接,以及該第二端口215係用於與該座體組件100組裝時使用。在該絕緣本體200上,與該第一端口210和該第二端口215相鄰且相對的上下兩內側面上分別形成一第一排端子槽道230和一第二排端子槽道235,分別用以收容該第一排端子301和該第二排端子305的接觸區310。該第一排端子槽道230和該第二排端子槽道235係從該第二端口215處開始並朝該第一端口210的方向延伸,並且終止於相距該第一端口210之一段距離的位置。該絕緣本體200在包含有該第一排端子槽道230和該第二排端子槽道235之該相對的上下兩內側面上,進一步形成複數個開孔220,其位於該第一排端子槽道230和該第二排端子槽道235之終止
區和該第一端口210之間。
如第1圖和第4圖所示,該等端子座110,115和該中間隔板500相結合後之該座體組件100再進一步與該絕緣本體200相結合,其中該每一端子座110,115之兩相對左右側壁以及該絕緣本體200的第二端口215之兩左右相對側壁上分別形成一對可相互卡扣的卡接單元120,每一該卡接單元120包含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和內凹區,進而使該絕緣本體200能與該座體組件100相互扣合。更明確地說,在該第一端子座110和該第二端子座115的兩左右側壁分別形成一卡接單元120,每一所述卡接單元120形成一第一突起區140和一第一內凹區150,而該絕緣本體200之第二端口215的兩左右側壁的每一側壁上也分別形成兩個上下的卡接單元120,每一所述上下的卡接單元120包含有一第二突起區240和一第二內凹區250。該第一突起區140和該第二內凹區250,以及該第一內凹區150和該第二突起區240兩者結構上對應互補,使得該第一突起區140和該第二突起區240可與相對應之該第一內凹區150和該對第二內凹區250互相扣合,上述扣合結果如第4圖所示。
如第1圖和第4圖所示,該絕緣本體200之該兩左右側壁進一步形成一對嵌槽260,用於收容該中間隔板500之該對彈臂510。該對嵌槽260在朝向該第一端口210延伸的方向上,其末端包含一對貫通口(未圖示)係貫通至該絕緣本體200之內部,使該對彈臂510之該對卡勾部515藉由該對嵌槽260之貫通口(未圖示)延伸至該絕緣本體200之內部,以電性接觸一對接連接器(未圖示)。
如第1圖和第5圖所示,該絕緣本體200之兩上下側壁的外表
面形成的該第一排端子槽道230和該第二排端子槽道235上方分別設置有一對互相對稱之一第一導電蓋件400和一第二導電蓋件405。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呈現中央鏤空,其中一側邊形成有複數個第一導接部420和複數個第二導接部430。該第一導接部420係從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分別朝向該絕緣本體200內部的方向延伸及彎折,以電性接觸一插入該連接器10內的對接連接器(未圖示)的導電殼體,以及該第二導接部430係由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朝遠離該絕緣本體200的方向延伸及彎折,其中該等第一導接部420和該等第二導接部430在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上皆呈一直線上間隔排列,即,每一該第二導接部430係設置於每兩個該第一導接部420之間。另外,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進一步包含有設置在另外三側邊之第三導接部440,其同樣係由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朝遠離該絕緣本體200的方向彎折而形成。應當注意的是,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之該等第一導接部420、第二導接部430及第三導接部440皆係一體成型。
如第1圖和第5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之該等第一導接部420延伸至該絕緣本體200內部後,會再朝向該絕緣本體200之該等開孔220的方向彎折,呈現倒鈎狀。應當注意的是,從該絕緣本體200之該第一端口210視之時,該等第一導接部420之末梢係低於該絕緣本體200之內表面(如第8圖所示)。惟,並不因此限制本發明之範圍。
如第1圖和第5圖所示,該絕緣本體200之整體構型的對角線
處,即在該兩左右側面與該兩上下側壁的鄰接位置上,進一步形成一對凹陷部270,其具有與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之兩左右彎折側邊相同之輪廓外型,並且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的兩左右彎折側邊係分別放置在該對凹陷部270中。應當注意的是,該凹陷部270之凹陷深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之厚度。較佳地,當該第一導電蓋件400和該第二導電蓋件405分別放置在相應的凹陷部270時,彼此間的接合處大致呈現共平面。
如第2圖和第6圖所示,在座體組件100、該等端子300、該絕緣本體200及該等導電蓋件400、405相互結合後,會一同套設入該外遮蔽體600,其中因為該絕緣本體200之該第一端口210之外周圍大於該外遮蔽體600之一第三端口620或一第四端口625的內周圍,所以該外遮蔽體600係以該第三端口620朝向已設有該座體組件100的該絕緣本體200的第二端口215之方向套設。套設後,該外遮蔽600係緊密地包覆住該該第一導電蓋件400、該第二導電蓋件405和該絕緣本體200之相接觸的側壁,進而使該等導電蓋件400、405藉由其該等第二導接部430及第三導接部440與該外遮蔽體600之上下內壁作接觸(如第7圖所示)。
如第1圖和第6圖所示,為防止套設後的該外遮蔽體600脫落或移位,該外遮蔽體600設置有至少一卡舌610,以及該座體組件100之相應的位置設有至少一凹槽160。組裝後,該卡舌610卡扣在該凹槽160內,發揮止退的功能。
綜上所述,利用本創作之電連接器之上述各項元件的設計,不僅能使其符合USB 3.1規範,還能使連接器的整體構型趨向薄型化,並保
有較佳的的結構強度以提供較長的使用壽命。
由上所述者僅用以解釋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具以對本創作作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之創作精神下所做有關本創作之任何修飾或變更者,皆仍應包括在本創作意圖保護之範疇內。
10‧‧‧電連接器
100‧‧‧座體組件
110‧‧‧第一端子座
115‧‧‧第二端子座
120‧‧‧卡接單元
135‧‧‧定位柱
140‧‧‧第一突起區
150‧‧‧第一內凹區
160‧‧‧凹槽
200‧‧‧絕緣本體
210‧‧‧第一端口
220‧‧‧開孔
230‧‧‧第一排端子槽道
240‧‧‧第二突起區
250‧‧‧第二內凹區
260‧‧‧嵌槽
270‧‧‧凹陷部
300‧‧‧端子
301‧‧‧第一排端子
305‧‧‧第二排端子
310‧‧‧彈性接觸區
330‧‧‧導腳區
400‧‧‧第一導電蓋件
405‧‧‧第二導電蓋件
420‧‧‧第一導接部
430‧‧‧第二導接部
440‧‧‧第三導接部
500‧‧‧中間隔板
510‧‧‧彈臂
515‧‧‧卡勾部
520‧‧‧接地端
530‧‧‧定位通孔
540‧‧‧平板主體
600‧‧‧外遮蔽體
610‧‧‧卡舌
620‧‧‧第三端口
Claims (21)
- 一種電連接器,包含:絕緣本體,包含至少一形成複數個開孔的側壁和一第一端口用於與一對接連接器插接;複數排端子,其導腳區係為共平面;一座體組件,係容置每一該端子之一部份並用於與該絕緣本體組合;至少一導電蓋件,設置於該絕緣本體之側壁的外表面,每一該導電蓋件包含:複數個第一導接部,係由該導電蓋件朝向該絕緣本體內部的方向彎折而形成,其中該第一導接部分別穿設過該絕緣本體之該開孔,並且延伸至該絕緣本體之內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複數個第二導接部,係由該導電蓋件朝遠離該絕緣本體的方向彎折而形成;以及一外遮蔽體,套設於該絕緣本體和該至少一導電蓋件之外,其中該複數個第二導接部與該外遮蔽體電性接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複數排端子包括一第一排端子以及一第二排端子係為不共平面,該第二排端子為一對差分訊號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導接部和該複數個第二導接部在一直線上間隔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每一該端子包含一彈性接觸區、一固持區、和一導腳區,以及該絕緣本體具有數個端子槽道, 形成於該絕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上,用於收容該端子之該彈性接觸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開孔分別形成於該絕緣本體之該兩相對上下側壁並鄰近該第一端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座體組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端子座及一第二端子座上下疊置,該每一端子座用於分別包覆該複數排端子之一部分,以及該每一端子座之兩相對側壁以及該絕緣本體之兩左右相對側壁上分別形成一對可相互卡扣的卡接單元,每一該卡接單元包含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和內凹區,進而使該絕緣本體與該座體組件相互扣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座體組件進一步包含一中間隔板,設置於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之間,且該中間隔板包括:至少一彈臂,朝該複數個端子之一端延伸,該彈臂之末端形成一卡勾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以及一接地端,朝該複數個端子之另一端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端子座包含至少一定位盲孔,該第二端子座包含至少一定位柱,以及該中間隔板包含至少一定位通孔,該定位柱穿設過該定位通孔,插裝於該定位盲孔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絕緣本體之兩相對左右側壁包含至少一嵌槽,用於收容該中間隔板之該彈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至少一絕緣本體包含至少一凹陷部用於對應該至少一導電蓋件,該凹陷部具有與該導電蓋件相同之輪廓外型,並且該凹陷部之凹陷深度大於或等於該導電蓋件之 厚度。
- 一種電連接器,包含:絕緣本體,包含至少一形成複數個開孔的側壁和一第一端口用於與一對接連接器插接;複數排端子,其導腳區係為共平面;一座體組件,包含複數個端子座相互疊置,該每一端子座用於分別包覆該複數排端子之一部分並與該絕緣本體扣合;至少一導電蓋件,設置於該絕緣本體之側壁的外表面;以及一外遮蔽體,套設於該絕緣本體和該至少一導電蓋件之外,其中該導電蓋件與該外遮蔽體電性接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複數排端子包括一第一排端子以及一第二排端子係為不共平面,該第二排端子為一對差分訊號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端子座包含一第一端子座及一第二端子座,以及該每一端子座之兩相對側壁以及該絕緣本體之兩左右相對側壁上分別形成一對可相互卡扣的卡接單元,每一該卡接單元包含至少一對結構互補的突起區和內凹區,進而使該絕緣本體與該座體組件相互扣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每一該導電蓋件包含:複數個第一導接部,係由該導電蓋件朝向該絕緣本體內部的方向彎折而形成,其中該第一導接部分別穿設過該絕緣本體之該開孔,並且延伸至該絕緣本體之內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以及 複數個第二導接部,係由該導電蓋件朝遠離該絕緣本體的方向彎折而形成,其中該複數個第二導接部與該外遮蔽體電性接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第一導接部和該複數個第二導接部在一直線上間隔排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每一該端子包含一彈性接觸區、一固持區、和一導腳區,以及該絕緣本體具有數個端子槽道,形成於該絕緣本體之兩相對側壁上,用於收容該端子之該彈性接觸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複數個開孔分別形成於該絕緣本體之該兩相對上下側壁並鄰近該第一端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座體組件進一步包含一中間隔板,設置於該第一端子座和該第二端子座之間,且該中間隔板包括:至少一彈臂,朝該複數個端子之一端延伸,該彈臂之末端形成一卡勾部以電性接觸該對接連接器;以及一接地端,朝該複數個端子之另一端延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端子座包含至少一定位盲孔,該第二端子座包含至少一定位柱,以及該中間隔板包含至少一定位通孔,該定位柱穿設過該定位通孔,插裝於該定位盲孔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絕緣本體之兩相對左右側壁包含至少一嵌槽,用於收容該中間隔板之該彈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至少一絕緣本體包含至少一凹陷部用於對應該至少一導電蓋件,該凹陷部具有與該導電蓋件 相同之輪廓外型,並且該凹陷部之凹陷深度大於或等於該導電蓋件之厚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01947U TWM500371U (zh) | 2015-02-06 | 2015-02-06 | 電連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01947U TWM500371U (zh) | 2015-02-06 | 2015-02-06 | 電連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00371U true TWM500371U (zh) | 2015-05-01 |
Family
ID=53722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201947U TWM500371U (zh) | 2015-02-06 | 2015-02-06 | 電連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0037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361518B2 (en) | 2016-11-30 | 2019-07-23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hielding plate retained tightly thereto |
-
2015
- 2015-02-06 TW TW104201947U patent/TWM500371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361518B2 (en) | 2016-11-30 | 2019-07-23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hielding plate retained tightly thereto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493185U (zh) | 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 |
JP6703900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 |
US9502837B2 (en) |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US950282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metal shell | |
US847521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dapted for plural different mating connectors | |
US6435914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shielding means | |
US981282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contact | |
US951540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etallic plate | |
US7654866B2 (en) | Upright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150303623A1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 |
CN213584233U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US771774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tongue with two sets of contacts | |
EP1801936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M534922U (zh) | 電子連接器 | |
US20160211593A1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TW202036988A (zh) | 連接器 | |
TWI513124B (zh) | Socket connector | |
US9553412B2 (en) | Electronic connector | |
TWM538265U (zh) | 電子連接器 | |
US20200235515A1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TWM505078U (zh) | 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 |
US10615544B2 (en) |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9780504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TWI689137B (zh) | 用於高速信號傳輸的連接器 | |
TWI651898B (zh) | 電連接器之結構改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