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3095U - 管鉗結構 - Google Patents
管鉗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13095U TWM513095U TW104209310U TW104209310U TWM513095U TW M513095 U TWM513095 U TW M513095U TW 104209310 U TW104209310 U TW 104209310U TW 104209310 U TW104209310 U TW 104209310U TW M513095 U TWM513095 U TW M513095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member
- hole
- pivot
- pipe wrench
- wrench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係與一管鉗結構有關,尤指於第一本體上設有可順著其長孔槽移動之一定位片,藉由該定位片限制第一控制件僅能軸向位移而不能軸向轉動,以使其在調整時第二齒部不會產生無法與第一齒部嚙合之情形,進而使本創作管鉗結構於操作時能達到更為順暢容易及方便達到之功效。
按吾人先前所知,習用之管鉗結構,如台灣專利申請案號:第088202099號,證書號375081,專利名稱:水管鉗快速調整定位構造,專利結構係在於:一種水管鉗快速定位構造,其主要係在第一鉗體20內側設有調節排孔21,而第二鉗體24上設有調整孔261、262,據使第一鉗體20與第二鉗體24相套合後,得以一調整栓30軸設於調整孔261、262與調節排孔21;其特徵在於:調整栓30一端為按壓部31繼按壓部31之後設有定位部32,而繼定位部32之後則為調整部33者,亦即調整栓30係由按壓部31、定位部32及調整部33所構成者,且調整栓30上套設有一彈簧34,在常態下調整栓30其定位部32係位於調節排孔21,當按下按壓部31時調整栓30其調整部33則位於調節排孔21處,因此第一鉗體20與第二鉗體24得以相對移動據以遂行夾口調整,而鬆開按壓部31時則由於彈簧34彈力恢復所以調整栓30其定位部32復位於調整排孔21處。
但此專利案結構之缺失係在於:
1、請輔以專利公報之第四圖所示,習用水管鉗快速調整定位構造之調節排孔21係由複數圓形之凹空22相接構成,每個圓形凹空22恰可供調整栓30之圓柱形定位部32嵌入以達定位的效果,由於該凹空22與定位部32之尺寸限制便使得調節排21之凹空22的數量無法過多,相對的便會使夾口的調整尺寸因此而只有少數幾種,使該水管鉗快速調整定位構造大幅減少其適用範圍。
2、請輔以專利公報之第五圖所示,當鬆開按壓部31而藉由彈簧34之彈力使調整栓30的定位部32復位於調整排孔21處而產生定位效果時,然而此時該調整栓30僅利用定位部32的下端部嵌設於調整孔262來達到支撐的效果,其之支撐效果非常薄弱,亦即定位部32係定位於調整孔262及調整排孔21處,一旦第一鉗體20與第二鉗體24的扭力及剪切力道過大時,調整栓30及調整孔262便易產生變形破壞之情形,而會嚴重影響其之操作及使用。
另外一種習用之管鉗結構,如美國專利案號:第US4581960號,該專利案結構係在於:一種管鉗結構,其係包括:一第一鉗體1,第一鉗體1上設有圓形之一調整孔13,該調整孔13一端具有較小孔徑且呈圓形之一穿孔13”;一第二鉗體2係可轉動地與第一鉗體1相結合,第二鉗體2上設有一長孔槽10,該長孔槽10的兩側槽壁上設有複數排列之齒部11;一樞軸栓3係穿設於調整孔13與長孔槽10之中,其包含有一卡掣部15,延伸自卡掣部15一端具較小外徑且穿設於穿孔13”中之一軸部3’,設於軸部3’另一端且位於第一鉗體1外側之一按壓部24,於該卡掣部15的兩相對側分別具有複數卡齒14可供卡制於齒部11之中;一彈片18係一端結合於第一鉗體1,另一端則抵於樞軸栓3之卡制部15相對於按壓部24之一端面上;其中,在常態下樞軸栓3的卡掣部15係位於長孔槽10中而使卡齒14與齒部11相卡合,當按下按
壓部24時樞軸栓3的軸部3’則位於長孔槽18處,如第7圖所示,因此第一鉗體1與第二鉗體2得以相對移動以調整夾口之大小,而當鬆開按壓部24時則彈片18的彈力會使樞軸栓3恢復原位而使卡齒14卡制於齒部11之中,如第13圖所示。
但此專利案結構之缺失係在於:
1、請輔以美國專利公報之第11圖所示,習用管鉗結構利用彈片18來產生彈力使樞軸栓3恢復原位,然而當管鉗結構按壓一相當次數後,該彈片18係容易產生彈性疲乏而喪失足夠的彈力,而且其之體積亦較大而較佔空間,該彈片15之彈力總不如台灣專利申請案號第088202099號之彈簧34來得好。
2、請輔以美國專利公報之第7、8圖所示,習用管鉗結構雖可利用較大之調整孔13與卡掣部15來使其產生較大之支撐力,以及利用卡齒14與齒部11的卡合而使其具有較大之調整範圍,然而當按下按壓部24而使樞軸栓3的軸部3’位移至長孔槽18處時,因軸部3’呈圓柱狀,所以會於該長孔槽10之中任意轉動該軸部3轉動時該卡齒14亦會隨之轉動,故而一旦鬆開按壓部24時,該卡齒14可能因為已轉動而不易再卡制於齒部11之中,致使彈片18無法使樞軸栓3恢復至原位,因而在操作時使用者常需另外對其進行重覆敲打,方可使該卡齒14轉動而回到原位,而如此係會造成使用上非常大的困擾及不方便。
又有一種習用之管鉗結構,如台灣專利申請案號:第101214753號,證書號M442906,專利名稱:水管鉗,其之專利結構與上述第US4581960號之美國專利大同小異,差別僅在於其係利用壓縮彈簧33取代美國專利之彈片18結構,因此其雖可改善美國專利所產生之彈片18易產生彈性
疲乏及體積大而較佔空間之缺點,然而其卻仍然具有卡設座31易任意轉動而易造成嚙合齒312無法與齒條231的齒部嚙合,進而會造成使用上非常大的困擾及不方便等之問題,亦即此專利案係與美國專利具有第2點相同之缺失。
有鑑於上述習用各專利案管鉗結構,本創作人藉多年從事相關行業之製造及設計經驗,終於有一能解決習用弊端之管鉗結構之產品問世。
習用管鉗結構係存在著調整時卡掣元
件易任意轉動而使卡齒無法與齒部嚙合之問題,本創作係與一管鉗結構有關,尤指一種管鉗結構之第一本體上係設有可順著其長孔槽移動之一定位片,藉由該定位片限制第一控制件,使該第一控制件僅能軸向位移而不能軸向轉動,以使其在調整時第二齒部不會產生無法與第一齒部嚙合之情形,進而使本創作管鉗結構於操作時能達到更為順暢容易及方便達到之功效。
一種管鉗結構,其係包括:一第一本
體設有第一作用端、第一容槽、第二容槽及複數第一齒部,第二容槽具有兩第一抵面;一第二本體設有第二作用端、第三容槽、第一樞孔及第二樞孔,第三容槽可供該第一本體穿過;一第一控制件係設有穿設於第一容槽與第一樞孔中之第一樞部、嵌設於第二樞孔中之第二樞部,第一樞部之兩側設有可與第一齒部嚙合之複數第二齒部,第一樞部之另兩側設有兩第一限位面;一第三控制件係由第二本體的外側與該第一樞部結合;一彈性元
件設於第二本體與第三控制件之間可產生使第三控制件遠離第二本體之彈力;一定位片套設於第一樞部上,其具有兩第二抵面分別與該第二容槽的兩第一抵面靠合,使該定位片可順著該第二容槽滑移,其具有兩第二限位面,該兩第二限位面分別與該第一控制件之兩第一限位面靠合,使該第一控制件僅只能軸向位移而不能軸向轉動;按壓第三控制件而帶動第一控制件下移時,該第一齒部與第二齒部呈不嚙合狀態,調整第一本體順著第一容槽移動,再放開第三控制件,使該第一控制件回復原位而使該第一齒部與該第二齒部重新呈嚙合狀態,以調整第一作用端及第二作用端之相對距離。
使用者向下按壓第三控制件而使該第
一齒部與第二齒部不具有嚙合之狀態時,該定位片之兩第二限位面與該第一控制件之兩第一限位面會因相互靠合而使該第一控制件不會任意轉動,如此當調整至適當位置然後放開該第三控制件使該彈性元件的彈力將該第一控制件彈回時,該第一控制件之第二齒部便可順利的與該第一齒部嚙合,因此係可使本創作之管鉗結構於操作使用時能達到更方便、順暢及有效率之使用功效,而且該定位片的兩第二抵面係分別與該第二容槽的兩第一抵面靠合,因此該定位片便可因此順著該第二容槽之兩第一抵面的方向滑移。
為使 鈞局委員及熟習此項技藝人士對本創作之功效完全瞭解,茲配合圖式及圖號就本創作之結構、組成說明於後,惟以下所述者僅為用來解釋本創作之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是在本創作之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飾變更皆仍應屬於本創作
之保護範圍。
10‧‧‧第一本體
11‧‧‧第一作用端
13‧‧‧第一容槽
14‧‧‧第一齒部
15‧‧‧第二容槽
151‧‧‧第一抵面
20‧‧‧第二本體
21‧‧‧第二作用端
22‧‧‧第一樞孔
23‧‧‧第二樞孔
24‧‧‧第三容槽
25‧‧‧結合槽
30‧‧‧第一控制件
31‧‧‧第一樞部
32‧‧‧第二齒部
33‧‧‧第一結合部
34‧‧‧第二樞部
35‧‧‧第一限位面
40‧‧‧第二控制件
41‧‧‧結合凸部
42‧‧‧第一容孔
43‧‧‧第二容孔
50‧‧‧第三控制件
51‧‧‧第二結合部
60‧‧‧彈性元件
70‧‧‧定位片
71‧‧‧第二抵面
72‧‧‧第二限位面
第一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立體分解圖。
第二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第一控制件的立體放大圖。
第三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定位片的立體放大圖。
第四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第一控制件、定位片與第一本體的組合圖。
第五圖、係本創作第四圖的B部位放大圖。
第六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的立體組合圖。
第七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的上側視圖。
第八圖、係本創作第七圖C-C處之剖視圖。
第九圖、係本創作第八圖的D部位放大圖。
第十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的上側視圖。
第十一圖、係本創作第十圖E-E處的剖視圖。
第十二圖、係本創作第十一圖的F部位放大圖。
第十三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按壓狀態時之第一控制件的位置圖。
第十四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按壓狀態時之剖視圖。
第十五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調整狀態之立體圖。
第十六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七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八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四實施例之第一控制件的立體放大圖。
第十九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四實施例之定位片的立體放大圖。
首先請參閱第一圖、第二圖、第三圖、第四圖及第五圖所示,第一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立體分解圖,第二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第一控制件30的立體放大圖,第三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定位片70的立體放大圖,第四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第一控制件30、定位片70與第一本體10的組合圖,第五圖係本創作第四圖的B部位放大圖,本創作係關於一種管鉗結構,其係包括:一第一本體10,該第一本體10係略呈一L型桿體狀,該第一本體10係為一顎夾結構,該第一本體10係可供使用者握持,該第一本體10一端係設有第一作用端11,該第一作用端11上係設有排列之齒部,請輔以第四圖所示,該第一本體10上係設有第一容槽13,該第一容槽13係呈長孔槽狀,該第一容槽13係呈直向貫穿至第一本體10上、下側面,該第一容槽13之兩側槽壁上係設有呈直線排列狀之複數第一齒部14,該第一容槽13的上側緣係設有一第二容槽15,該第二容槽15係大於第一容槽13,該第二容槽15係具有兩第一抵面151,該兩第一抵面151係為平行該第一容槽13之兩側槽壁之直面狀;一第二本體20,該第二本體20係與第一本體10相對應之顎夾結構,該第二本體20係可供使用者握持,該第二本體20一端係設有第二作用端21,該第二作用端21係與第一作用端11相對正,該第二作用端21上係設有排列之齒部,該第二本體20上係設有一第三容槽24,該第三容槽24係呈橫向貫穿狀以供第一本體10穿設於其中,該第二本體20的上側面係設有第一樞孔22,該第一樞孔22係呈一貫穿至第三容槽24之圓孔狀,該第一樞孔22係與第
一容槽13相對正,該第二本體20的下側面係設有第一第二樞孔23,該第二樞孔23係呈一貫穿至第三容槽24之圓孔狀,該第二樞孔23之直徑係大於第一樞孔22,該第二本體20的上側面係具有一結合槽25,該結合槽25與第一樞孔22相通且呈非圓形狀;一第一控制件30,請輔以第三圖所示,該第一控制件30上係設有第一樞部31,該第一樞部31係呈凸出之圓柱體狀,該第一樞部31係穿設於第一本體10之第一容槽13處以樞設於第二本體20之第一樞孔22處,該第一樞部31的之兩相對側面上係設有複數第二齒部32,該第二齒部32係可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一齒部14相嚙合,該第一樞部31之另兩相對側面上係設有延伸到上端且相互平行之兩第一限位面35,該第一樞部31的上端係設有第一結合部33,該第一結合部33係呈外螺紋狀,該第一控制件30的下端係設有較大外徑之一第二樞部34,該第二控制部34係呈圓形且可供嵌設於第二本體20之第二樞孔23中;一第二控制件40,該第二控制件40上係設有一結合凸部41,該結合凸部41係對應嵌設於第二本體20之結合槽25之中,該第二控制件40的上側面係設有一第一容孔42,該第一容孔42係呈圓孔狀,該第一容孔42內係設有一第二容孔43,該第一容孔42及第二容孔43係與第一控制件30之第一結合部33相對正,該第二容孔43係呈圓孔狀,第二容孔43直徑係小於第一容孔42;一第三控制件50,該第三控制件50係可供使用者按壓,該第三控制件50係容設於第二控制件40之第一容孔42中,該第三控制件50係設有一第二結合部51,該第二結合部51係與第一控制件30之第一結合部33螺鎖結
合,該第二結合部51係為貫穿上、下之一螺孔,該第三控制件50係為一母螺合件;一彈性元件60,該彈性元件60係容設於第二控制件40之第一容孔42中,該彈性元件60係與第三控制件50相互頂抵,該彈性元件60係為一彈簧結構;一定位片70,該定位片70係套設於第一控制件30之第一樞部31上,該定位片70的兩相對外側邊係具有兩第二抵面71,該兩第二抵面71係分別與該第二容槽15的兩第一抵面151靠合,使該定位片70可因此順著該第二容槽15之兩第一抵面151的方向滑移,該定位片70的兩相對內側邊係具有兩第二限位面72,該兩第二限位面72係分別與該第一控制件30之兩第一限位面35靠合,受限於定位片70,使該第一控制件30僅只能軸向位移而不能軸向轉動。
請繼續參閱第六圖所示,第六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之立體組合圖,由圖示中係可清楚看出,該第一本體10與第二本體20係相對應之顎夾結構,該第一本體10係穿設於第二本體20之第三容槽24中,該第一作用端11與第二作用端21係相互對正,該第一本體10上設有複數第一齒部14,該第一齒部14係設於第一容槽13之兩側槽壁上,該第一控制件30上係凸設有第一樞部31,該第一樞部31係穿設於第一本體10之第一容槽13與第二容槽15及第二本體20之第一樞孔22中,該第一樞部31上設有複數第二齒部32,該第二齒部32係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一齒部14相嚙合,即該第一本體10及第二本體20係呈卡制狀態,該第二控制件40上係設有結合凸部41,該結合凸部41係嵌設於第二本體20之結合槽25中,該第三控制件50係容設於第二控制件40之第一容孔
42中,該第三控制件50係可供使用者按壓,該第三控制件50之第二結合部51係與第一結合部33相結合,即該第三控制件50係將第一控制件30及第二控制件40相結合,使該第一控制件30及第二控制件40係設於第一本體10及第二本體20上。
請繼續參閱第七、八及九圖所示,第七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的上側視圖,第八圖係本創作第七圖C-C處之剖視圖,第九圖係本創作第八圖的D部位放大圖,由圖示中係可清楚看出,該彈性元件60係的兩端係分別頂抵於第二控制件40與第三控制件50,該定位片70係套設於第一控制件30之第一樞部31上,該定位片70的兩第二抵面71係分別與該第二容槽15的兩第一抵面151靠合,使該定位片70可因此可順著該第二容槽15之兩第一抵面151的方向滑移,該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二樞部34係嵌設於該第二本體20之第二樞孔23之中,平常時,該彈性元件60之彈力係使該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二齒部32與第一本體10之第一齒部14嚙合,使該第二本體20相對第一本體10即呈固定位置狀態。
請參閱第十、十一及十二圖所示,第十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的上側視圖,第十一圖係本創作第十圖E-E處的剖視圖,第十二圖係本創作第十一圖的F部位放大圖,由圖示中係可清楚看出,該定位片70係套設於第一控制件30之第一樞部31上,該定位片70的兩第二限位面72係分別與該第一控制件30之兩第一限位面35靠合,使該第一控制件30僅只能軸向位移而不能軸向轉動。
請參閱第十三及十四圖所示,第十三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按壓狀態時之第一控制件30的位置圖,第十四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按壓狀態
時之剖視圖,由圖示中係可清楚看出,當按壓第三控制件50而帶動第一控制件30下移時,該彈性元件60係呈壓縮狀,該第一齒部14與第二齒部32係呈不嚙合之狀態,如此該使用者便順著第一容槽13的方向移動該第一本體10,使該第一控制件30於該第一容槽13中移動及使該定位片70於該第二容槽15中移動,而且此時該定位片70之兩第二限位面72與該第一控制件30之兩第一限位面35會因相互靠合,使該第一控制件30於第一容槽13處移位時係不會任意轉動。
請繼續參閱第十五圖所示,第十五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調整狀態之立體圖,由圖示係可清楚所示,當使用者向下按壓第三控制件50,該第一齒部14與第二齒部32係不具有嚙合狀態,該使用者係可使該第一本體10順著第一容槽13的方向相對該第二本體20移動,當該第一本體10調整位移至適當的位置時,放開該第三控制件50,請配合參閱第四、五、八圖所示,則該彈性元件60的彈力會使該第一控制件30恢復至原位,而使第一齒部14與第二齒部32恢復呈嚙合之狀態,以使該第一本體10相對第二本體20呈固定位置之狀態,如此便達到調整第一作用端11及第二作用端21之相對距離之目的。
請繼續參閱第十六圖所示,第十六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在此實施例中係指出,該第一結合部33係為設於上端面之一螺孔,該第二結合部51係為凸伸於底面之一螺柱,該第二結合部51係可螺設於該第一結合部33中以達到螺鎖結合之目的,該第一控制件30之兩第一限位面35係未貫通到上端面,該定位片70係為塑膠材質,如此在組裝時便可將定位片70彈性撐開以供其可套設至該第一控制件30之第一限位
面35處。
請繼續參閱第十七圖所示,第十七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在此實施例中係指出,該第二控制件40係一體成型於該第二本體20上,該第二控制件40之第二容孔43與該第一樞孔22係為同一者。
請繼續參閱第十八圖及第十九圖所示,第十八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四實施例之第一控制件的立體放大圖,第十九圖係本創作管鉗結構第四實施例之定位片的立體放大圖,請輔以第二圖及第三圖比較之,該第一控制件30係僅於一側設有第一限位面35,該定位片70係僅於相對側設有第二限位面72,該第一控制件30受按壓而下移及移位時亦具有不轉動之功效。
本創作管鉗結構係具有下述之優點:
1、請輔以第四圖所示,該第一本體10之第一容槽13係可設有較多之第一齒部14以供該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二齒部32嚙合,因此該第一作用端11及第二作用端21之相對距離係可較精密的調整,使該管鉗結構係可調整範圍亦可較大。
2、請輔以第九圖所示,該第一控制件30之下端係設有較大外徑之第二樞部34,該第二樞部34係可軸向移動地嵌設於該第二本體20之第二樞孔23中,因此該第一控制件30設有第二樞部34係可藉此而能承受較大的扭力及剪切力。
3、請輔以第十三圖所示,當使用者向下按壓第三控制件50,而使該第一齒部14與第二齒部32不具有嚙合之狀態時,該定位片70受限於第一本體10之第二容槽15之第一抵面151,該定位片70僅能順著第一抵面151移位,該定
位片70之兩第二限位面72與該第一控制件30之兩第一限位面35會因相互靠合,而使該第一控制件30於第一容槽13處移位時係不會任意轉動,如此當調整至適當位置然後放開該第三控制件50,使該彈性元件60的彈力將該第一控制件30彈回時,該第一控制件30之第二齒部32便可順利的與該第一齒部14嚙合,因此係使本創作管鉗結構於操作時能達到更方便、順暢及有效率之功效。
因此本創作之管鉗結構深具產業利用價值性、新穎性及進步性,誠能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10‧‧‧第一本體
11‧‧‧第一作用端
13‧‧‧第一容槽
14‧‧‧第一齒部
15‧‧‧第二容槽
151‧‧‧第一抵面
20‧‧‧第二本體
21‧‧‧第二作用端
22‧‧‧第一樞孔
23‧‧‧第二樞孔
24‧‧‧第三容槽
25‧‧‧結合槽
30‧‧‧第一控制件
40‧‧‧第二控制件
41‧‧‧結合凸部
42‧‧‧第一容孔
43‧‧‧第二容孔
50‧‧‧第三控制件
51‧‧‧第二結合部
60‧‧‧彈性元件
70‧‧‧定位片
Claims (14)
- 一種管鉗結構,其係包括:一第一本體,該第一本體一端係設有第一作用端,該第一本體上係設有第一容槽,該第一容槽係呈直向貫穿狀,該第一容槽呈長孔槽狀且兩側槽壁上設有複數第一齒部,該第一齒部係呈直線排列狀,該第一容槽的上側緣係設有一第二容槽,該第二容槽係大於第一容槽,該第二容槽具有兩第一抵面,該兩第一抵面係為平行該第一容槽之兩側槽壁之直面狀;一第二本體,該第二本體一端係設有第二作用端,該第二作用端係與第一作用端相對正,該第一本體上係設有第三容槽,該第三容槽係呈橫向貫穿狀,該第三容槽係供該第一本體穿設,該第二本體的上側面係設有第一樞孔,該第一樞孔係呈圓孔狀且貫穿到該第三容槽,該第二本體的下側面係設有第二樞孔,該第二樞孔係大於該第一樞孔,該第二樞孔係呈圓孔狀且貫穿到該第三容槽,該第一樞孔與第二樞孔係與第二容槽相對正;一第一控制件,該第一控制件上係設有第一樞部,該第一樞部係呈凸出之圓柱體狀,該第一樞部係穿設於第一本體之第一容槽處以樞設於第二本體之第一樞孔處,該第一樞部之兩相對側面上係設有複數第二齒部,該第二齒部係可與第一齒部相嚙合,該第一樞部之另兩相對側面上係設有平行之兩第一限位面,該第一樞部的上端係設有第一結合部,該第一控制件的下端係設有較大外徑之第二樞部,該第二樞部係可軸向移動地嵌設於該第二樞孔中;一第三控制件,該第三控制件係可供使用者按壓,該第三控制件一端係設有第二結合部,該第二結合部係與第一控制件之第一結合部相結合,使該第三控制件由該第二本體的外側與該第一控制件結合; 一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係設於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三控制件之間可產生使該第三控制件遠離第二本體之彈力;一定位片,該定位片係套設於第一樞部上,該定位片的兩相對外側邊具有兩第二抵面,該兩第二抵面係分別與該第二容槽的兩第一抵面靠合,使該定位片可順著該第二容槽滑移,該定位片的兩相對內側邊係具有兩第二限位面,該兩第二限位面係分別與該第一控制件之兩第一限位面靠合,使該第一控制件僅只能軸向位移而不能軸向轉動;按壓第三控制件而帶動第一控制件下移時,該第一齒部與第二齒部係呈不嚙合狀態,調整第一本體順著第一容槽的方向移動再放開第三控制件使第一控制件回復原位而使該第一齒部與該第二齒部重新呈嚙合狀態,以調整第一作用端及第二作用端之相對距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二本體的上側面具有一結合槽,該結合槽與第一樞孔相通且呈非圓形狀,該第二本體的上側面係設有一第二控制件,該第二控制件上設有一結合凸部,該結合凸部係對應嵌設於第二本體之結合槽之中,該彈性元件係設於該第二控制件與該第三控制件間。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二控制件上係設有第一容孔,該第一容孔係呈圓孔狀,該第一容孔內係設有第二容孔,該第一容孔及第二容孔係與第一控制件之第一結合部相對正,該第二容孔係呈圓孔狀,第二容孔直徑係小於第一容孔。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本體係略呈一L型桿體狀,該第一本體係為一顎夾結構,該第一本體係可供使用者握持,該第一作用端上係設有齒部,該第二本體係與第一本體呈相對應之顎夾結構,該第二本體係可供使用者握持,該第二作用端上係設有齒部。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控制件之第一結合部係呈外螺紋狀,該第三控制件之第二結合部係為螺孔。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控制件之第一結合部係為設於上端面之一螺孔,該第三控制件之第二結合部係為凸設於下端面之一螺柱,該第三控制件之螺柱係可螺設於該第一控制件之螺孔中。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二控制件係可與該第二本體為一體狀。
- 如請求項3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三控制件及該彈性元件係容設於第二控制件之第一容孔中,該第三控制件係可供使用者按壓,該第一結合部係穿伸於第二容孔中,該第二結合部係與第一控制件之第一結合部相結合。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彈性元件係為一彈簧結構。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控制件受彈性元件彈力作用,該第一控制件之第二齒部係與第一本體之第一齒部相嚙合,該第二本體相對第一本體即呈固定位置狀態。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按壓第三控制件而帶動第三控制件下移,該第一齒部與第二齒部係呈不嚙合狀態,該使用者係可使該第一本體順著第一容槽的方向相對該第二本體移動,以調整第一作用端及第二作用端之相對距離。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控制件之兩第一限位面係延伸到上端。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控制件之兩第一限位面係未延伸到上端,該定位片係為塑膠材質,使其在組裝時可將定位片彈性撐開以供其可套設至該第一控制件之第一限位面處。
- 如請求項2所述之管鉗結構,其中,該第一控制件係僅於一側設有第一限位面,該定位片係僅於相對側設有第二限位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09310U TWM513095U (zh) | 2015-06-11 | 2015-06-11 | 管鉗結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09310U TWM513095U (zh) | 2015-06-11 | 2015-06-11 | 管鉗結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13095U true TWM513095U (zh) | 2015-12-01 |
Family
ID=55408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209310U TWM513095U (zh) | 2015-06-11 | 2015-06-11 | 管鉗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13095U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83511B (zh) * | 2016-01-22 | 2017-05-21 | yu-xiang Huang | Body structure |
TWI652151B (zh) | 2018-04-12 | 2019-03-01 |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
TWI652146B (zh) | 2018-04-12 | 2019-03-01 |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
TWI660818B (zh) * | 2018-06-26 | 2019-06-01 |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 可快轉之工具 |
TWI660820B (zh) * | 2018-05-16 | 2019-06-01 |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
TWI717688B (zh) * | 2018-02-21 | 2021-02-01 | 美商施耐寶公司 | 側面具有齒的工具 |
TWI727803B (zh) * | 2020-05-20 | 2021-05-11 | 王衍裕 | 工具夾口寬度調整結構 |
US11135702B2 (en) | 2018-07-30 | 2021-10-05 | Hong Ann Tool Industries Co., Ltd. | Tool adapted to be driven rapidly |
TWI835643B (zh) * | 2023-05-05 | 2024-03-11 | 穩陞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管鉗結構 |
-
2015
- 2015-06-11 TW TW104209310U patent/TWM513095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83511B (zh) * | 2016-01-22 | 2017-05-21 | yu-xiang Huang | Body structure |
TWI717688B (zh) * | 2018-02-21 | 2021-02-01 | 美商施耐寶公司 | 側面具有齒的工具 |
TWI652151B (zh) | 2018-04-12 | 2019-03-01 |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
TWI652146B (zh) | 2018-04-12 | 2019-03-01 |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
TWI660820B (zh) * | 2018-05-16 | 2019-06-01 |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
TWI660818B (zh) * | 2018-06-26 | 2019-06-01 | 鴻安國際興業有限公司 | 可快轉之工具 |
US11135702B2 (en) | 2018-07-30 | 2021-10-05 | Hong Ann Tool Industries Co., Ltd. | Tool adapted to be driven rapidly |
TWI727803B (zh) * | 2020-05-20 | 2021-05-11 | 王衍裕 | 工具夾口寬度調整結構 |
TWI835643B (zh) * | 2023-05-05 | 2024-03-11 | 穩陞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管鉗結構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513095U (zh) | 管鉗結構 | |
US20120154995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rotatable support | |
US8051750B2 (en) | Guiding device | |
TWM503293U (zh) | 管鉗結構 | |
TW201634189A (zh) | 多種操作角度之扳手 | |
TW201400719A (zh) | 伸縮型萬向連接器 | |
TW201643005A (zh) | 管鉗結構 | |
TWI624339B (zh) | Tool structure | |
TWM508405U (zh) | 活動扳手結構 | |
TWM491557U (zh) | 活動扳手結構 | |
TWM518610U (zh) | 棘輪扳手結構 | |
TWI604927B (zh) | Wrap harness structure | |
TWM502545U (zh) | 棘輪接頭結構 | |
TWI652151B (zh) | 可快速調整開口之工具 | |
TWM491553U (zh) | F柄結構改良 | |
TWI538784B (zh) | Movable wrench structure | |
TW201930023A (zh) | 扭力套筒結構 | |
TWM471339U (zh) | 替換式扳手結構 | |
TW201607694A (zh) | F柄結構改良 | |
TWM474153U (zh) | 無螺絲眼鏡 | |
JP2015080846A (ja) | 往復式自在スパナ | |
TWI630987B (zh) | Sleeve tool | |
TWM501332U (zh) | 棘輪扳手結構 | |
TWI558512B (zh) | Ratchet wrench structure | |
TWI551402B (zh) | Wrench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