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11063U - 行動裝置的殼套 - Google Patents

行動裝置的殼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11063U
TWM511063U TW104204668U TW104204668U TWM511063U TW M511063 U TWM511063 U TW M511063U TW 104204668 U TW104204668 U TW 104204668U TW 104204668 U TW104204668 U TW 104204668U TW M511063 U TWM511063 U TW M51106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device
front frame
casing
plate
c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46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ei-Yin Cai
Original Assignee
Wei-Yin C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Yin Cai filed Critical Wei-Yin Cai
Priority to TW1042046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11063U/zh
Publication of TWM5110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11063U/zh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Description

行動裝置的殼套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適用於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的配件,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容置行動裝置的殼套。
現今許多擁有手機(cell phone)以及平板電腦(tablet)等行動裝置的使用者會添購殼套,並將殼套裝設於自己的行動裝置,以保護行動裝置,避免行動裝置的外殼被弄髒或刮傷。此外,現在的殼套種類眾多,外型美觀又具多樣性,因此目前行動裝置的殼套不僅能保護行動裝置,而且還能裝飾行動裝置。
本創作提供一種行動裝置的殼套,其能裝設於行動裝置。
本創作提出一種行動裝置的殼套,其包括前框、背板與限位件。前框具有一對第一側邊與位於這些第一側邊之間的第一轉折側邊。這些第一側邊的走向彼此不平行。背板具有一對第二側邊與一位於這些第二側邊之間的第二轉折側邊。這些第二側邊的走向彼此不平行。背板面對面地連接前框,且前框與背板之間形成用於容置行動裝置的容置空間。第一轉折側邊與第二轉折側邊之間形成與容置空間相通的開口,而開口從第一轉折側邊與第二轉折側邊沿著這些第一側邊與這些第二側邊而延伸。限位 件用於連接在前框與背板之間。當限位件連接在前框與背板之間時,限位件從第一轉折側邊延伸至第二轉折側邊。
綜上所述,透過上述開口,行動裝置能進入容置空間內。如此,本創作的殼套得以裝設於行動裝置,以保護行動裝置。
10‧‧‧行動裝置
100、200‧‧‧殼套
110‧‧‧前框
111‧‧‧第一側邊
112‧‧‧第一轉折側邊
113‧‧‧第一連接側邊
120、220‧‧‧背板
121‧‧‧第二側邊
122‧‧‧第二轉折側邊
123‧‧‧第二連接側邊
124‧‧‧結合件
130‧‧‧限位件
132‧‧‧可拆卸部
134‧‧‧連接端
140‧‧‧蓋板
142‧‧‧樞接部
144‧‧‧板體
144I‧‧‧內平面
150‧‧‧卡套
224‧‧‧套袋
226b‧‧‧背面
226f‧‧‧正面
240‧‧‧固定片
242‧‧‧耦接件
244‧‧‧連接部
C1‧‧‧中心點
D1‧‧‧方向
H1‧‧‧開口
P1‧‧‧轉軸
R1‧‧‧容置空間
圖1是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行動裝置的殼套的立體示意圖。
圖2A是圖1中的殼套的前視示意圖。
圖2B是圖1中的殼套的左側視示意圖。
圖2C是圖1中的殼套的後視示意圖。
圖2D是圖1中的殼套處於站立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3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行動裝置的殼套的前視示意圖。
圖3B是圖3A中的殼套的後視示意圖。
圖1是本創作一實施例的行動裝置的殼套的立體示意圖。請參閱圖1,殼套100包括前框110與背板120。背板120面對面地連接前框110,而前框110與背板120之間形成容置空間R1,其中容置空間R1能容置行動裝置10,以使前框110與背板120能覆蓋行動裝置10的外表面。如此,殼套100能保護行動裝置10,避免行動裝置10被弄髒或刮傷。
在圖1的實施例中,行動裝置10為智慧手機,但在其他實施例中,行動裝置10也可以是具實體按鍵的傳統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laptop)、電子翻譯機(electronic translator)、衛星導航器或掌上型遊戲 機(handheld game console)。所以,在其他實施例的殼套100中,容置空間R1也可以容置智慧手機以外的行動裝置。
前框110具有框口(未標示)。在行動裝置10放置於容置空間R1內之後,框口可以對應(aligning to)行動裝置10的觸控螢幕(未標示),而背板120會覆蓋行動裝置10的背面。如此,在殼套100套裝行動裝置10之後,背板120能保護行動裝置10的外殼免於被弄髒或刮傷,而前框110能暴露行動裝置10的觸控螢幕,讓使用者能夠從觸控螢幕來操作行動裝置10。
前框110可更具有一對相連的第一連接側邊113,而背板120具有一對相連的第二連接側邊123,其中這些第一連接側邊113分別連接這些第二連接側邊123,而第一連接側邊113與第二連接側邊123之間的連接方式可以是線縫或黏合。透過第一連接側邊113與第二連接側邊123之間的連接,背板120得以面對面地連接前框110。
此外,前框110更具有一對第一側邊111以及一位於這些第一側邊111之間的第一轉折側邊112,其中這些第一側邊111的走向彼此不平行。背板120更具有一對第二側邊121以及一位於這些第二側邊121之間的第二轉折側邊122,其中這些第二側邊121的走向彼此不平行。
詳細而言,第一側邊111與第一轉折側邊112皆為前框110側邊的兩部分,而第一側邊111的走向乃是指第一側邊111的延伸方向。從圖1來看,其中一條第一側邊111的延伸方向是由下往上,而另一條第一側邊111的延伸方向是由左往右。同理,第二側邊121與第二轉折側邊122也皆為背板120側邊的兩部分,第二側邊121的走向也是指第二側邊121的延伸方向。
從圖1來看,這些第一側邊111的走向不僅不平行,而在不採 用量測工具及單靠一般人的目測下,這些第一側邊111的走向大致上彼此垂直。同樣的情形,在不採用量測工具及單靠一般人的目測下,這些第二側邊121的走向不僅不平行,且還大致上彼此垂直。此外,在前框110中,這些第一側邊111連接於這些第一連接側邊113,且這些第一側邊111、第一轉折側邊112與這些第一連接側邊113能圍成圓角矩形。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轉折側邊112可位在前框110的角落(corner),而第二轉折側邊122可位在背板120的角落,如圖1所示。此外,第一轉折側邊112與第二轉折側邊122彼此分離而不接觸,且第一轉折側邊112與第二轉折側邊122之間會形成開口H1,其中開口H1與容置空間R1相通,而行動裝置10可從開口H1進入容置空間R1。
殼套100更包括限位件130,而限位件130連接於前框110的第一轉折側邊112。限位件130可具有連接端134,而連接端134連接第一轉折側邊112,如圖1所示,其中連接端134可用線縫、鉚釘或黏合的方式連接第一轉折側邊112。此外,在圖1的實施例中,連接端134是連接前框110,但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端134也可連接背板120,但不連接前框110,所以連接端134不限定只能連接前框110。
殼套100還可包括蓋板140,其連接於背板120的第二側邊121,並樞接背板120。使用者可樞轉蓋板140,以使蓋板140能相對於背板120轉動。當蓋板140因轉動而接觸到前框110時,蓋板140會遮蓋前框110。如此,在殼套100套裝行動裝置10之後,蓋板140能遮蓋行動裝置10的觸控螢幕,以保護觸控螢幕不被外物刮傷。此外,殼套100可更包括卡套150,其樞接蓋板140,而卡套150能沿著轉軸P1相對蓋板140轉動,如圖1所示。
圖2A是圖1中的殼套的前視示意圖,圖2B是圖1中的殼套的左側視示意圖,而圖2C是圖1中的殼套的後視示意圖,其中圖2B是從圖2A中的方向D1觀看而繪製。請參閱圖2A至圖2C,開口H1是從第一轉折側邊112與第二轉折側邊122沿著這些第一側邊111與這些第二側邊121而延伸。所以,第一側邊111與第二側邊121不會彼此完全相連,而開口H1會經過前框110與背板120兩者的角落。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這些第一側邊111的走向大致上彼此垂直,而這些第二側邊121的走向也大致上彼此垂直,因此沿著第一側邊111與第二側邊121而延伸的開口H1可為L形開口,其截面的輪廓大致上是由兩面相垂直的平面所形成。當使用者將殼套100裝設於行動裝置10時,可將行動裝置10從第一轉折側邊112與第二轉折側邊122直接裝入容置空間R1內,即行動裝置10可從前框110與背板120兩者相鄰的角落進入至殼套100內,如同將文件裝入至L型夾(L-folder)內。
在現有一些傳統殼套中,供行動裝置裝入的開口通常只開設在傳統殼套的其中一邊側邊。此側邊位在兩個角落之間,而開口只在這兩個角落之間延伸。當把傳統殼套裝設於行動裝置時,行動裝置只能從其中一邊側邊裝入至傳統殼套內,不能從角落進入至傳統殼套內。所以,在將行動裝置裝入至傳統殼套的過程中,行動裝置容易被傳統殼套內的兩側內壁阻擋而不易裝入至傳統殼套內。
在本實施例中,在將行動裝置10裝入至殼套100的過程中,行動裝置10能從前框110與背板120兩者相鄰的角落進入至殼套100內,即行動裝置10能從殼套100的其中一個角落以及其兩旁的側邊進入至容置空間 R1內。因此,行動裝置10不易被容置空間R1內的內壁所阻擋而易於裝入至容置空間R1內。由此可知,相較於傳統殼套,本實施例的殼套100具有易於裝設於行動裝置10的優點。
限位件130不僅連接前框110,而且還能連接在前框110與背板120之間。當限位件130連接在前框110與背板120之間時,限位件130會從第一轉折側邊112延伸至第二轉折側邊122。因此,在行動裝置10裝入至容置空間R1之後,連接在前框110與背板120之間的限位件130能限制行動裝置10在容置空間R1內的移動,以避免行動裝置10容易從開口H1脫離殼套100。如此,當使用者使用行動裝置10時,限位件130能阻擋行動裝置10,以避免行動裝置10不小心從殼套100滑落。
另外,當已套裝殼套100的行動裝置10摔落時,行動裝置10受到限位件130的阻擋而不易從殼套100脫離,以至於在行動裝置10遭到撞擊後,殼套100仍可套裝於行動裝置10,不與行動裝置10分離。所以,即使行動裝置10摔落,限位件130可使殼套100一直包覆著行動裝置10,以保護行動裝置10,並減少行動裝置10的多個零件因撞擊而分散的機率。
限位件130更具有一位於連接端134相對處的可拆卸部132,而可拆卸部132能可拆卸地(detachably)連接背板120,以使限位件130可連接在前框110與背板120之間。詳細而言,背板120可更具有結合件124(如圖2B與圖2C所示),其能對應可拆卸部132,而可拆卸部132與結合件124可為一組扣件,其例如是一組四合扣、魚眼扣、磁扣、四爪扣或五爪扣,所以可拆卸部132能可拆卸地連接結合件124。
透過可拆卸部132與結合件124之間的連接,殼套100能將行 動裝置10侷限在容置空間R1內,以防止行動裝置10不慎從殼套100滑落。透過可拆卸部132與結合件124之間的拆卸,殼套100能釋出(releasing)行動裝置10,讓使用者能從殼套100中取出行動裝置10。
另外,須說明的是,在圖2A至圖2C的實施例中,可拆卸部132能可拆卸地連接背板120,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由於連接端134也可連接背板120,但不連接前框110,所以可拆卸部132也能可拆卸地連接前框110,而前框110也可以具有用來連接可拆卸部132的結合件124。因此,可拆卸部132並不限定只能連接背板120。
在本實施例中,蓋板140可包括樞接部142與板體144。卡套150樞接蓋板140,而樞接部142連接在板體144與其中一邊第二側邊121之間,並使板體144以此第二側邊121為軸心而相對於背板120轉動,其中板體144與背板120之間的相對轉動能使板體144遮蓋前框110。如此,板體144能遮蓋行動裝置10的觸控螢幕,以保護觸控螢幕不被刮傷。此外,板體144具有內平面144I,而卡套150配置於內平面144I。當板體144遮蓋前框110時,卡套150會位於內平面144I與背板120之間。
請參閱圖2A與圖2D,卡套150可支撐蓋板140、前框110、背板120以及位在前框110與背板120之間的行動裝置10,以使殼套100可處於站立狀態,如圖2D所示。板體144與背板120之間的相對轉動能使背板120處在板體144與前框110之間,即板體144能翻轉到背板120的後面。此時,板體144的內平面144I與卡套150會裸露在外。也就是說,板體144與背板120之間的相對轉動也能使板體144處在卡套150與背板120之間,如圖2D所示。
板體144的內平面144I具有中心點C1(如圖2A所示),而轉 軸P1位於中心點C1與樞接部142之間,所以卡套150樞接於板體144的位置會比較靠近樞接部142。其次,轉軸P1的走向與樞接部142的走向相同,即轉軸P1與樞接部14兩者的延伸方向都大致相同。因此,當背板120處在板體144與前框110之間時,可以樞轉裸露在外的卡套150,以使卡套150相對於板體144而轉動,並讓卡套150與內平面144I之間形成夾角,其可小於90度。
由此可知,當殼套100置放在平面(例如桌面或地面)上時,卡套150可以接觸此平面,並且支撐蓋板140、前框110、背板120以及位在前框110與背板120之間的行動裝置10,使得殼套100可以處於站立狀態。如此,殼套100可以讓行動裝置10採用站立的姿態而置放在平面上,從而方便使用者觀賞行動裝置10螢幕所顯示的畫面。
圖3A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的行動裝置的殼套的前視示意圖,而圖3B是圖3A中的殼套的後視示意圖。請參閱圖3A與圖3B,本實施例的殼套200與前述殼套100相似,而以下內容以及圖3A與圖3B僅揭露兩者之間的差異,兩者相同的特徵則不再重複贅述。
不同於前述的殼套100,殼套200包括固定片240,但可以不包括蓋板140以及卡套150,其中固定片240的構造可以相似於限位件130。具體而言,結合件124具有連接部244以及一位於連接部244相對處的耦接件242,其中連接部244連接前框110的其中一邊第一側邊111。此外,背板220具有連結件,而耦接件242可拆卸地連接連結件。
背板220更具有背面226b、位於背面226b相對處的正面226f以及形成於背面226b的套袋224。正面226f會位在背面226b與前框110之間,而在行動裝置10裝入殼套200內後,行動裝置10遮蓋正面226f。連結件位於 背面226b。因為連結件被耦接件242所遮蓋而未呈現於圖3B,而連結件位於圖3B中的耦接件242的所在位置。
當耦接件242可拆卸地連接於連結件時,固定片240可以連接在前框110與背板220之間,而固定片240會從其中一邊第一側邊111延伸至此第一側邊111鄰近的第二側邊121。如此,固定片240與限位件130兩者能一起限制行動裝置10在殼套200內的移動,阻擋行動裝置10從殼體100滑落,進而有效地減少行動裝置10摔機的風險。此外,耦接件242與連結件可為一組扣件,其例如是一組四合扣、魚眼扣、磁扣、四爪扣或五爪扣。
雖然本創作以前述實施例揭露如上,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所作更動與潤飾之等效替換,仍為本創作之專利保護範圍內。
10‧‧‧行動裝置
100‧‧‧殼套
110‧‧‧前框
111‧‧‧第一側邊
112‧‧‧第一轉折側邊
113‧‧‧第一連接側邊
120‧‧‧背板
121‧‧‧第二側邊
122‧‧‧第二轉折側邊
123‧‧‧第二連接側邊
130‧‧‧限位件
140‧‧‧蓋板
150‧‧‧卡套
H1‧‧‧開口
P1‧‧‧轉軸
R1‧‧‧容置空間

Claims (11)

  1. 一種行動裝置的殼套,包括:一前框,具有一對第一側邊與一位於該些第一側邊之間的第一轉折側邊,該些第一側邊的走向彼此不平行;一背板,具有一對第二側邊與一位於該些第二側邊之間的第二轉折側邊,該些第二側邊的走向彼此不平行,其中該背板面對面地連接該前框,且該前框與該背板之間形成一用於容置一行動裝置的容置空間,該第一轉折側邊與該第二轉折側邊之間形成一與該容置空間相通的開口,該開口從該第一轉折側邊與該第二轉折側邊沿著該些第一側邊與該些第二側邊而延伸;以及一限位件,用於連接在該前框與該背板之間,當該限位件連接在該前框與該背板之間時,該限位件從該第一轉折側邊延伸至該第二轉折側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裝置的殼套,其中該前框更具有一對相連的第一連接側邊,而該背板更具有一對相連的第二連接側邊,該些第一連接側邊分別連接該些第二連接側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裝置的殼套,其中該限位件具有一連接端與一位於該連接端相對處的可拆卸部,該背板更具有一結合件,該連接端連接該前框,而該可拆卸部可拆卸地連接該結合件。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裝置的殼套,更包括一蓋板,該蓋板樞接該背板。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行動裝置的殼套,其中該蓋板包括:一板體;以及一樞接部,連接在該板體與其中一第二側邊之間,並使該板體以該第二側邊為軸心而相對於該背板轉動,其中該板體與該背板之間的相對轉動使該板體遮蓋該前框。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行動裝置的殼套,更包括一卡套,而該板體具有一內平面,其中該卡套配置於該內平面,當該板體遮蓋該前框時,該卡套位於該內平面與該背板之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行動裝置的殼套,其中該卡套樞接該板體。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行動裝置的殼套,其中該內平面具有一中心點,該卡套沿著一轉軸而相對該板體轉動,該轉軸位於該中心點與該樞接部之間,且該轉軸的走向與該樞接部的走向相同。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行動裝置的殼套,更包括一固定片,該固定片用於連接在該前框與該背板之間,當該固定片連接在該前框與該背板之間時,該固定片從其中一第一側邊延伸至其中一第二側邊。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行動裝置的殼套,其中該固定片具有一連接部以及一位於該連接部相對處的耦接件,而該背板更具有一連結件,該連接部連接該第一側邊,而該耦接件可拆卸地連接該連結件。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行動裝置的殼套,其中該背板具有一背面、一位於該背面相對處的正面以及一形成於該背面的套袋,而該正面位於該背面與該前框之間。
TW104204668U 2015-03-27 2015-03-27 行動裝置的殼套 TWM5110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4668U TWM511063U (zh) 2015-03-27 2015-03-27 行動裝置的殼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4668U TWM511063U (zh) 2015-03-27 2015-03-27 行動裝置的殼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11063U true TWM511063U (zh) 2015-10-21

Family

ID=54853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4668U TWM511063U (zh) 2015-03-27 2015-03-27 行動裝置的殼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110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7960B (zh) * 2019-07-16 2021-02-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7960B (zh) * 2019-07-16 2021-02-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94536B2 (en) Portable foldable cradle
US9071671B2 (en) Cellular telephone cas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lens attachments
JP3178107U (ja) 保護カバー
TWI459886B (zh) 攜帶式電子裝置
TWI528885B (zh) 提把結構及具有該提把結構之電子裝置
TW201524317A (zh) 電子裝置保護殼
TW201547348A (zh) 保護裝置及其保護罩
JP5175964B1 (ja) 電子機器
JP2012043182A (ja) タブレットコンピュータ用ケース
US20150296942A1 (en) Reversible Case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TWM499807U (zh) 保護殼
WO2015092942A1 (ja) 電子機器
US20120069518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140254080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keyboard thereof
JP2013011977A (ja) タブレットコンピュータ用ケース
CN104166433B (zh) 保护盖装置
TWM511063U (zh) 行動裝置的殼套
TW201544415A (zh) 保護裝置及其保護罩
CN111273735B (zh) 保护壳及可携式电子组件
TW201547352A (zh) 保護裝置及其保護罩
TWM552285U (zh) 用於手持裝置的保護套結構
JP3197881U (ja) 携帯型情報端末用ケース
TWI54897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KR101163981B1 (ko) 휴대용단말기의 거치겸용 케이스
CN219107925U (zh) 保护壳和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