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8317U - 腳部按摩裝置 - Google Patents

腳部按摩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8317U
TWM508317U TW104206881U TW104206881U TWM508317U TW M508317 U TWM508317 U TW M508317U TW 104206881 U TW104206881 U TW 104206881U TW 104206881 U TW104206881 U TW 104206881U TW M508317 U TWM508317 U TW M50831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edal
rotating plate
base
foot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68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u-E Lin
Original Assignee
Shu-E Li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E Lin filed Critical Shu-E Lin
Priority to TW1042068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8317U/zh
Publication of TWM508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8317U/zh

Link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腳部按摩裝置
一種腳部按摩裝置,本創作尤指一種藉由組設於一底座的一驅動模組帶動一第一踏板及一第二踏板作動,使兩踏板進行上下擺動,以進行腳部按摩及拉筋的腳部按摩裝置。
現代人因工作關係,長時間的久坐後,容易產生腳部麻痺、手腳冰冷的情況,主要因為腳部離心臟較遠,血液回流至心臟的過程長,且沒有足夠壓力時,較難以順暢的回流,又,在日本航空醫學研究中心研究顯示,腓腸肌(俗稱小腿肚)的血流速度,於站立時血液每秒約流動6.3公分,坐下時每秒約4.4公分,而坐下30分鐘後,速度將減為每秒約3.1公分,由此可見,坐姿的血液流速較慢,長時間久坐更會使腓腸肌不易收縮,將血液回流的機能也會相對減弱。
為解決血液流動減弱的問題,業者開發出可藉由拉筋方式,使腓腸肌進行收縮,進一步讓全身血液流動順暢的拉筋板結構,如中華民國新型專利案第M492175號所述的拉筋器結構,請參閱「第1圖」,為習 知之立體外觀圖,其拉筋器結構1係透過一底板11一面成型有複數個卡掣槽111供一支撐件12組設,而踏板10一端透過樞接件(本圖未示)樞接於底板11,組設完成後,支撐件12位於踏板10下方進行支撐作用,使踏板10一端被撐起,形成傾斜狀,又,支撐件12可組設於不同位置的卡掣槽111,以改變踏板10傾斜角度,使腳部站立於踏板10時,可進行拉筋動作,另,底板11與踏板10樞接處設置有一擋止部112可使腳跟抵靠,防止身體因站立不穩而跌倒,是以,拉筋器結構1可於站立時進行拉筋動作,讓腓腸肌進行收縮。
另,在此提供其他先前技術以供參考,如下:
(1)中華民國新型專利案第M462131號「具有拉筋及按摩作用的踩踏裝置」。
(2)中華民國新型專利案第M495210號「拉筋踏板改良結構」。
惟,由上述前案所揭露之技術可知,雖可透過腳踩拉筋的方式使腓腸肌進行收縮運動,促進血液循環,但上述前案之結構係使用於站姿,透過身體重量進行腳部拉筋,較難以透過坐姿使用,故,此技術確有必要改良之。
有鑒於上述的問題及需求,本創作者係依據多年來從事相關產品設計的經驗,針對促進腳部按摩及拉筋之技術加以分析及研究,期能 設計出解決上述問題的實體產品;緣此,本創作主要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自動進行腳部按摩及拉筋,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並同時適用於坐姿使用及站姿使用的腳部按摩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創作之腳部按摩裝置,係包括有一外殼體及一驅動模組,其外殼體包括有一上蓋及一底座,其上蓋成形有一第一容置部及一第二容置部,可供腳部置放,而底座成型有一第一連接件及一第二連接件,第一連接件組設有一第一踏板,第二連接件組設有一第二踏板,又,驅動模組組設於底座,並透過驅動模組中的一第一旋轉板及一第二旋轉板分別頂靠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使驅動模組藉由一外部電力驅動時,第一旋轉板及第二旋轉板轉動,進一步使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進行上下擺動,組設完成後,腳部置於第一容置部及第二容置部,並踩踏於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上,當兩踏板上下擺動時,則可帶動腳部活動,進行腳部的按摩及拉筋。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清楚了解本創作之內容,僅以下列說明搭配圖示,敬請參閱。
習知技術
1‧‧‧拉筋器結構
10‧‧‧踏板
11‧‧‧底板
111‧‧‧卡掣槽
112‧‧‧檔止部
12‧‧‧支撐件
本創作
2‧‧‧腳部按摩裝置
20‧‧‧外殼體
201‧‧‧上蓋
202‧‧‧底座
2011‧‧‧第一容置部
2021‧‧‧側牆
2012‧‧‧第二容置部
2021’‧‧‧側牆
2013‧‧‧電源開關
2022‧‧‧第一連接件
2014‧‧‧控制模組
2023‧‧‧第二連接件
2024‧‧‧孔洞
2024’‧‧‧孔洞
2025‧‧‧散熱孔
2026‧‧‧止滑墊
30‧‧‧驅動模組
301‧‧‧馬達
302‧‧‧驅動軸
303‧‧‧第一旋轉板
304‧‧‧第二旋轉板
40‧‧‧第一踏板
50‧‧‧第二踏板
60‧‧‧按摩墊
A‧‧‧第一旋轉板一端
B‧‧‧第一旋轉板另一端
M1‧‧‧距離
M2‧‧‧距離
D1‧‧‧抬升高度
D2‧‧‧抬升高度
第1圖,為習知之立體外觀圖。
第2圖,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一)。
第3圖,為本創作之結構分解圖。
第4圖,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二)。
第5圖,為本創作之實施例示意圖(一)。
第6圖,為本創作之實施例示意圖(二)。
第7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一)
第8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二)
請參閱「第2圖」,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如圖所示,本創作之腳部按摩裝置2,其外觀由一外殼體20所構成,其外殼體20包括有一上蓋201及一底座202,其中,上蓋201成型有一第一容置部2011及一第二容置部2012,兩容置部2011、2012底部分別設置有一第一踏板40及一第二踏板50,又,上蓋201設置有一電源開關2013,可控制腳部按摩裝置2的電源開啟及關閉,當電源開關2013開啟時,第一踏板40及第二踏板50便開始以上下搖擺作動。
承上,請參閱「第3圖」,為本創作之結構分解圖,如圖所示,腳部按摩裝置2由外殼體20及一驅動模組30所構成,其外殼體20的底座202成型有一第一連接件2022及一第二連接件2023,其第一連接件2022及第二連接件2023分別與第一踏板40及第二踏板50完成組設,而兩連接件2022、2023皆為由兩構件樞設而成的元件,使其可進行轉動,其與兩踏板40、50完成組設後,帶動兩踏板40、50進行上下擺動,又,底座202 兩側分別彎折成型有一側牆2021、2021’,兩側牆2021、2021’再分別成型有一孔洞2024、2024’,請再參閱本圖,驅動模組30組設於底座202,組設方式可為使用卡榫、螺絲等鎖固方式,但不以此為限,並可透過一外部電源(本圖未示)驅動,其驅動模組30與上蓋201所設置的電源開關2013呈電性連接,使電源開關可控制驅動模組30的啟動,又,驅動模組30包含有一馬達301、一驅動軸302、一第一旋轉板303及一第二旋轉板304,其馬達301連接驅動軸302,驅動軸302兩端分別組設有第一旋轉板303及第二旋轉板304,且第一旋轉板303及第二旋轉板304呈同軸異位方式組設(請再參閱本圖,同軸異位方式係為同一驅動軸上組設兩旋轉板303、304,但兩旋轉板303、304的組設位置並不相同),又,組設時,驅動軸302兩端可分別設置於底座202兩側彎折成型兩側牆2021、2021’中的兩孔洞2024、2024’,使驅動軸302在運轉時更加穩定,而驅動模組30完成組設於底座202後,第一旋轉板303及第二旋轉板304分別頂靠於第一踏板40及第二踏板50的其中一面,使驅動模組30在作動時,可帶動第一踏板40及第二踏板50進行上下擺動,另,請參閱「第4圖」,為本創作之立體外觀圖(二),其底座202亦設置有一散熱孔2025,其散熱孔2025的設置位對應於驅動模組30所組設的位置,使驅動模組30在運作過程中所散發的熱氣,得以透過散熱孔2025進行散出,請再參閱本圖,其底座202底部亦設置有複數個止滑墊2026,使腳部按摩裝置2放置於一平面時達到防止滑動的功效,亦可於腳部按摩裝置2在運作中,避免震動、晃動時與平面撞擊帶來的聲響,實有靜音、防滑的功效。
承上,請參閱「第5圖」,為本創作之實施例示意圖(一),如圖所示,當腳部按摩裝置2透過外部電源通電並啟動後,驅動模組30的馬達301進行運轉,帶動驅動軸302旋轉,進一步使組設於驅動軸302上的第一旋轉板303及第二旋轉板304進行旋轉(為清楚說明運作原理,故本圖繪示第一旋轉板303一側的作動方式,而第二旋轉板304雖未繪示,但作動方式與第一旋轉板303亦同),請參閱本圖,第一旋轉板303組設驅動軸302,並頂靠於第一踏板40時,第一旋轉板一端A與驅動軸302的距離M1較短,第一旋轉板另一端B與驅動軸302的距離M2較長,而本圖第一旋轉板303及第一踏板40的頂靠端為第一旋轉板一端A,其作動時,第一踏板40抬升高度為D1,請再搭配參閱「第6圖」,為本創作之實施例示意圖(二),當驅動軸302轉動,並帶動第一旋轉板303,使第一旋轉板另一端B頂靠於第一踏板40時,因第一旋轉板另一端B與驅動軸302的距離M2較長,故,使得第一踏板40的抬升高度D2較抬升高度D1來的更高,故,藉由驅動軸302的轉動,使第一踏板40形成不同傾斜角度的上下擺動(第二踏板50的作動方式亦同),讓使用者的腳部踩踏於兩踏板40、50時,可因角度的變化,使得腳部腓腸肌可進行按摩及拉筋,進一步收縮,促使血液循環更加順暢。
請參閱「第7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一),如圖所示,腳部按摩裝置2的第一踏板40及第二踏板50亦可組設有一按摩墊60,其按摩墊60的組設方式可為黏貼、放置、鎖固等方式,但不以此為限,按摩墊60表面具有按摩顆粒或按摩條紋,供使用者踩踏時,對腳底進行按摩 作用。
請參閱「第8圖」,為本創作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二),如圖所示,腳部按摩裝置2的上蓋201設置有一控制模組2014,其控制模組2014與驅動模組30(本圖未示)呈電性連接,使腳部按摩裝置2在運作時,使用者可透過控制模組2014操控其運轉,以調整最舒適的按摩及拉筋速度。
承上所述,本創作之腳部按摩裝置,係具有一外殼體及一驅動模組,外殼體包括一上蓋及一底座,其上蓋成型有一第一容置部及一第二容置部,可供腳部置放,底座成型有一第一連接件及一第二連接件,兩連接件分別與一第一踏板及一第二踏板完成組設,並可使兩踏板進行上下擺動,又,驅動模組組設於底座,並透過驅動模組的馬達連接一驅動軸,驅動軸兩端分別組設有一第一旋轉板及一第二旋轉板,其兩旋轉板分別頂靠於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的其中一面,當驅動模組透過一外部電源供電,並開始作動時,馬達將透過驅動軸開始旋轉,帶動兩旋轉板,並進一步使兩踏板進行上下擺動,讓使用者的腳部踩踏於兩踏板時,可藉由兩踏板的上下擺動進行腳部按摩及拉筋;依此,本創作其據以實施後,確實可以達到在於提供一種可自動進行腳部按摩及拉筋,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並同時適用於坐姿使用及站姿使用的腳部按摩裝置。
唯,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之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與 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功效,係符合申請專利要件之「實用性」、「新穎性」與「進步性」;申請人爰依專利法之規定,向 鈞局提起創作專利之申請。
2‧‧‧腳部按摩裝置
20‧‧‧外殼體
201‧‧‧上蓋
202‧‧‧底座
2011‧‧‧第一容置部
2012‧‧‧第二容置部
2013‧‧‧電源開關
40‧‧‧第一踏板
50‧‧‧第二踏板

Claims (8)

  1. 一種腳部按摩裝置,其係包括:一外殼體,由一上蓋及一底座組成,該上蓋成型有一第一容置部及一第二容置部,該底座成型有一第一連接件及一第二連接件,該第一連接件及該第二連接件可分別與一第一踏板及一第二踏板完成組設,且該第一踏板及該第二踏板可分別相對於該第一連接件及該第二連接件上下擺動;一驅動模組,具有一馬達、一驅動軸、一第一旋轉板及一第二旋轉板,該驅動模組組設於該底座,該馬達與該驅動軸形成連接,該驅動軸兩端分別組設有該第一旋轉板及該第二旋轉板,且該第一旋轉板及該第二旋轉板呈同軸異位方式組設,又,該驅動模組完成組設於該底座後,該第一旋轉板及該第二旋轉板分別頂靠於該第一踏板及該第二踏板的其中一面;以及該馬達受到一外部電力驅動時,可帶動該驅動軸使該第一旋轉板及該第二旋轉板進行轉動,以帶動該第一踏板及該第二踏板進行上下擺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腳部按摩裝置,其中,該上蓋設置有一電源開關,該電源開關與該驅動模組呈電性連接,以控制該驅動模組的啟動與關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腳部按摩裝置,其中,該上蓋設置有一控制模組,該控制模組與該驅動模組呈電性連接,以控制該驅動模組的作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腳部按摩裝置,其中,該底座兩側分別彎折成型有一側牆。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腳部按摩裝置,其中,該側牆成型有一孔洞,可供該驅動模組的該驅動軸進行設置,以穩定該驅動軸的作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腳部按摩裝置,其中,該底座一面設置有複數個止滑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腳部按摩裝置,其中,該底座設置有一散熱孔,以供該驅動模組進行散熱。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腳部按摩裝置,其中,該第一踏板及該第二踏板分別設置有一按摩墊。
TW104206881U 2015-05-06 2015-05-06 腳部按摩裝置 TWM508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6881U TWM508317U (zh) 2015-05-06 2015-05-06 腳部按摩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6881U TWM508317U (zh) 2015-05-06 2015-05-06 腳部按摩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8317U true TWM508317U (zh) 2015-09-11

Family

ID=54606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6881U TWM508317U (zh) 2015-05-06 2015-05-06 腳部按摩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83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0352A (zh) * 2016-07-01 2019-02-05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及程序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0352A (zh) * 2016-07-01 2019-02-05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及程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47251U (zh) 下肢振動裝置
CN108618675A (zh) 一种足底按摩式远红外足浴桶
US20070049850A1 (en) Foot massage device
TW202025986A (zh) 鐘擺式下肢按摩機構
JP2020054573A (ja) 踵落とし機
TWM508317U (zh) 腳部按摩裝置
JP3121766U (ja) 脚部マッサージャー
JP4564267B2 (ja) マッサージ器
WO2019056718A1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鞋
JP3123435U (ja) 足裏マッサージ器
JP3213959U (ja) 健康器具
KR20160086564A (ko) 발치기 운동기구
TWM537882U (zh) 氣血循環機
CN216676312U (zh) 一种全身律动和振动的理疗机构
JP3179197U (ja) 足裏マッサージ器
CN207024250U (zh) 一种浴缸用滚轮按摩器
JP3112274U (ja) 小脳と身体バランスを鍛える健康履物具
CN207400391U (zh) 一种自带按摩功能的休闲鞋
TWM592749U (zh) 輪椅腳踏裝置
CN204744926U (zh) 一种双驱动结构的脚部按摩器
CN2483000Y (zh) 足部按摩器
JPH0215488Y2 (zh)
JPH0335319Y2 (zh)
KR200424448Y1 (ko) 지압발판
JP3099699U (ja) 足裏マッサージ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