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7539U - 散熱風扇模組 - Google Patents

散熱風扇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7539U
TWM507539U TW104205366U TW104205366U TWM507539U TW M507539 U TWM507539 U TW M507539U TW 104205366 U TW104205366 U TW 104205366U TW 104205366 U TW104205366 U TW 104205366U TW M507539 U TWM507539 U TW M50753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opening
fan module
heat dissipation
adjusting member
adjustment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53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ing-Huai Hsu
Original Assignee
Accto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cton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Accto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TW1042053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7539U/zh
Priority to CN201520264327.XU priority patent/CN204634244U/zh
Publication of TWM507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7539U/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散熱風扇模組
本創作與電子裝置的配件有關;特別是指一種供電子裝置使用的散熱風扇模組。
電子裝置運行,於接收、傳遞或轉換電子訊號的過程中,必會有熱能產生,尤其,在光纖訊號轉換機、網路轉換器、路由器以及中繼器等等的網路裝置,通常是處於長時間運行的狀態下,其廢熱堆積的情況尤其嚴重。
電子裝置內部通常是半封閉、甚至是封閉的空間,當電子裝置內部的散熱風扇運轉,而引入/排出氣流,藉以使電子裝置內部空間的熱能得以與外部環境進行熱循環時,其電子裝置內部容易會有熱對流的死區(Dead Zone)產生。而若是電子裝置的發熱元件或散熱元件,如用以加強熱散逸的散熱鰭片,恰巧設置於這些死區之中,其產生的熱能無法以熱對流的形式與外部環境交換,而有廢熱堆積的問題。
是以,如何妥善管理威脅電子裝置效能以及使用壽命的散熱問題,是多數業者創新與研發方向之一。
有鑑於此,本創作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散熱風扇模組,於電子裝置內可有效地引導氣流而產生熱交換的效果,以解決電子裝置散熱不良的問題。
緣以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所提供散熱風扇模組係設置於一電子裝置中,且電子裝置中設有至少一發熱元件,發熱元件位於散熱風扇模組的一側;散熱風扇模組包括一機架以及一風扇。機架為中空結構而具有對應設置的一前通風部與一後通風部;機架上的一側開口位於前通風部與後通風部之間;其中,機架具有側開口之一側鄰近發熱元件;風扇裝設於機架中,風扇將外部空氣自後通風部吸入而自前通風部排出,或者將外部空氣自前通風部吸入而自後通風部排出,其中風扇轉動時產生的氣流更透過側開口而將空氣排出於機架外,或將空氣吸入機架內。
本創作之效果在於,風扇轉動時帶動的氣流,可透過側開口而流過發熱元件,而形成氣流以產生熱交換,帶走發熱元件的熱能。
100‧‧‧光纖網路轉換器
110‧‧‧轉換埠
120‧‧‧散熱鰭片
200‧‧‧散熱風扇模組
10‧‧‧機架
10a‧‧‧前通風部
10b‧‧‧後通風部
10c‧‧‧側開口
10d‧‧‧條形孔
12‧‧‧側板
20‧‧‧風扇
30‧‧‧調整件
32‧‧‧本體
34‧‧‧勾部
34’‧‧‧勾部
36‧‧‧撥桿
40‧‧‧調整件
42‧‧‧本體
46‧‧‧撥桿
50‧‧‧調整件
60‧‧‧調整件
70‧‧‧調整件
S‧‧‧扭轉彈簧
圖1係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散熱風扇模組裝置於電子裝置的立體圖。
圖2係圖1之局部分解圖。
圖3係散熱風扇模組之局部分解圖。
圖4係散熱風扇模組之氣流流向示意圖。
圖5係散熱風扇模組之氣流流向示意圖。
圖6係散熱風扇模組之側視圖,並揭示於側板上設置一調整件。
圖7係圖6的局部剖視圖,揭示調整件之勾部勾扣側板上。
圖8係散熱風扇模組之側視圖,揭示於側板上設置一調整件。
圖9係散熱風扇模組之立體圖,揭示於側板上設置一調整件。
圖10係散熱風扇模組之側視圖,揭示於側板上設置一調整件。
圖11係側板以及調整件的剖視圖,揭示調整件以及側板的連接關係。
圖12係側板以及調整件的剖視圖,揭示調整件以及側板的連接關係。
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創作,茲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請參圖1及圖2所示,為以光纖網路轉換器100為例的電子裝置,於光纖網路轉換器100內部設置有一組以轉換埠110為例的發熱元件,且轉換埠110連接有一散熱鰭片120,用以增加散熱的表面積,幫助轉換埠110散熱。而於轉換埠110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一散熱風扇模組200,再請參照圖3,各散熱風扇模組200係包括有一機架10以及二風扇20。於後茲以其中一散熱風扇模組200說明其結構。
機架10為中空結構,且具有對應設置的一前通風部10a、一後通風部10b以及位於前通風部10a與後通風部10b之間的一側開口10c,而於本實施例中,前通風部10a係由網板所構成,可讓氣流通過並防止異物捲入散熱風扇模組200,後通風部10b係由機架10的後方開口所形成,但本創作不以此揭露為限,即前通風部10a不以網板為限,且後通風部10b亦可能裝設網板等結構。機架10包括有二平行設置的側板12,於二側板12所圍設的空間之一側形成有前通風部10a,另一側形成有後通風部10b,而於其中一側 板12具有側開口10c,且具有側開口10c之側板12鄰近轉接埠110與散熱鰭片120。
二風扇20係彈性裝設於機架10中而位於二側板12之間,而隨著二風扇20扇葉轉動的方向不同或者是裝設的方向不同,二風扇20可用以將外部空氣自後通風部10b吸入而自前通風部10a排出(如圖4所示),或者用以將外部空氣自前通風部10a吸入而自後通風部10b排出(如圖5所示),於下分述二風扇20的兩種轉動方向之氣流流動情形。
請參圖4所示,當空氣自後通風部10b吸入而自前通風部10a排出,換言之,將光纖網路轉換器100內部空氣往外排出時,靠近轉接埠110以及散熱鰭片120之處係處於負壓狀態(負壓端),而機架10內則處於正壓狀態(正壓端),因此,二風扇20轉動時所產生的氣流會透過側開口10c而將空氣排出於機架10外並吹向散熱鰭片120,進而帶動如圖4所示之箭頭方向所指的流動氣流,藉以帶走散熱鰭片120的積熱。
請參圖5所示,當空氣自前通風部10a吸入而自後通風部10b排出,換言之,將空氣吸入光纖網路轉換器100內部時,轉接埠110以及散熱鰭片120與機架10內部的壓力差,可促使轉接埠110以及散熱鰭片120的空氣自側開口10c吸入機架10內,進而帶動如圖5所示之箭頭方向所指的流動氣流,藉以帶走散熱鰭片120積熱。
而為了調整可進出側開口10c的空氣流量,更可利用一調整件,以可於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設置於機架10上,其中,當調整件於第一位置時,調整件遮蔽側開口10c,以降低可進出側開口10c的空氣流量;當調整件於第二位置時,調整件未遮蔽側開口10c,以 提升可進出側開口10c的空氣流量。以下茲舉調整件的幾種實施型態。
請參圖6及圖7所示,於一實施例中,調整件30包含有一本體32、二自本體32彎折形成的勾部34,34’以及一撥桿36。本體32的面積大於側開口10c的開口面積;勾部34係勾扣於具有側開口10c的側板12上,另一勾部34’則穿過條形孔10d而勾扣於側板12上;撥桿36係連接於勾部34,並且可自光纖網路轉換器100的機殼上側開口突伸而出(圖未示)。如此一來,使用者可操控撥桿36以帶動調整件30於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而由於本體32的面積設計為大於側開口10c的開口面積,因此,當調整件30被移動至第一位置時,得以遮蔽側開口10c。另外,撥桿並不限連接於調整件的本體上的位置或伸展方向,請參圖8所示,於另一實施例中,撥桿46也可連接於調整件40的本體42上,並且自光纖網路轉換器100的機殼一側突伸而出,據此,使用者可自光纖網路轉換器100的一端操控撥桿46,而得以控制調整件40的位置。
請參圖9所示,於一實施例中,調整件50一側係樞接於側板12上,調整件50可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間扳轉,並且更有一以扭轉彈簧S為例的偏壓件連接側板12以及調整件50,扭轉彈簧S提供一偏壓力於調整件50,以使調整件保持於第一位置,透過調整件50的設計可以在一般情況下利用扭轉彈簧S提供的偏壓力關閉側板12上的側開口,達成保護或防塵等功效,而當溫度提升到一特定溫度時,則可以藉由風扇運作所帶動的氣流流力或風力克服扭轉彈簧S的偏壓力,推開調整件50到第二位置以開啟側開口達成散熱目的。
請參圖10及圖11所示,於一實施例中,調整 件60本身具有可撓曲性,例如以橡膠、塑膠材料等製成,調整件60一側夾設於側板12上,調整件60的另一側較薄,因此,當受二風扇20轉動所產生的氣流作用時,可由遮蔽側開口10c的第一位置,受氣流或風力推動翻折至未遮蔽側開口10c的第二位置。另外,請參圖12所示,於另一實施例中,調整件70與調整件60的結構大致相同,調整件70的一側同樣夾設於側板12上,不同的是,當調整件70於遮蔽側開口10c的第一位置時,其另一側並未搭於側板12上,因此,隨著二風扇20轉動方向不同而帶動不同的流動氣流方向時(如圖4與圖5),調整件70可因應氣流方向而朝內翻折或朝外翻折。本創作的調整件70同樣具有保護、遮蔽、防塵以及兼具透氣、散熱的功效。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散熱風扇模組200,由於其側開口10c的設計,當風扇20運轉時可由側開口10c吹入或吸出氣流,藉以帶走散熱鰭片120的積熱,與外部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具有良好的散熱效果。此外,本創作之散熱風扇模組200除了可裝設於光纖網路轉換器100中之外,舉凡RJ54轉換器、網路交換器、數據中心交換器、無線基地台(Access Point)以及終端接入控制器等等諸如此類的電子裝置皆可應用本創作之散熱風扇模組200,而不以光纖網路轉換器為限。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當發熱元件是設置在電子裝置內部一隅時,當然也能僅設置一組散熱風扇模組於發熱元件旁,而在風扇啟動時,同樣地能有效帶走發熱元件的熱能。另外,調整件除了藉由使用者手動調整的方式以及受氣流推動的方式,而得以於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之外,當然也能設置驅動馬達,並藉由驅動馬達帶動調整件的位置,例如,可設定驅動馬達移動調 整件的條件,如溫度或對應風扇轉速等條件,當電子裝置的溫度高於一預設值時,將調整件移動至第二位置,以打開側開口等,以電控的方式實現調整件之移動。舉凡應用本創作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200‧‧‧散熱風扇模組
10‧‧‧機架
10a‧‧‧前通風部
10b‧‧‧後通風部
10c‧‧‧側開口
12‧‧‧側板
20‧‧‧風扇

Claims (8)

  1. 一種散熱風扇模組,設置於一電子裝置中,且該電子裝置中設有至少一發熱元件位於該散熱風扇模組的一側;該散熱風扇模組包括:一機架,為中空結構且具有對應設置的一前通風部與一後通風部;一側開口位於該前通風部與該後通風部之間;其中,該機架具有該側開口之一側鄰近該發熱元件;以及一風扇,裝設於該機架中,該風扇將外部空氣自該後通風部吸入而自該前通風部排出,或者將外部空氣自該前通風部吸入而自該後通風部排出,其中該風扇轉動時產生的氣流更透過該側開口而將空氣排出於該機架外,或將空氣吸入該機架內。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風扇模組,其中該機架包括有平行設置的二側板,於該二側板所圍設空間之一側形成該前通風部,另一側形成該後通風部,而該側開口位於其中一該側板上,且具有該側開口之該側板鄰近該發熱元件;該風扇位於該二側板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散熱風扇模組,包含有一調整件,可移動設置於該機架上的一第一位置以及一第二位置之間,其中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調整件遮蔽該側開口;當該調整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調整件未遮蔽該側開口。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散熱風扇模組,其中該調整件包含有一本體以及自該本體彎折形成之一勾部,該勾部勾扣於具有該側開口的側板上,該本體的面積大於或等於該側開口的開口面積,以使該調整件移動至該第一位置時能遮蔽該側開口。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散熱風扇模組,其中該調整件具有一撥桿連接於該本體,該撥桿受操控帶動該調整件於該第一位置以及該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散熱風扇模組,其中該調整件具有一撥桿連接於該勾部,該撥桿受操控帶動該調整件於該第一位置以及該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7. 如請求項3所述之散熱風扇模組,包含有一偏壓件;其中該調整件一側樞接於該側板而可扳轉,且該偏壓件連接該側板以及該調整件,該偏壓件提供一偏壓力於該調整件,使該調整件保持於該第一位置。
  8. 如請求項3所述之散熱風扇模組,其中該調整件具有可撓性,該調整件一側連接於具有該側開口的該側板上,該調整件受該風扇轉動所產生的氣流作用而自遮蔽該側開口的該第一位置,翻折至未遮蔽該側開口的該第二位置。
TW104205366U 2015-04-10 2015-04-10 散熱風扇模組 TWM507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5366U TWM507539U (zh) 2015-04-10 2015-04-10 散熱風扇模組
CN201520264327.XU CN204634244U (zh) 2015-04-10 2015-04-28 散热风扇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5366U TWM507539U (zh) 2015-04-10 2015-04-10 散熱風扇模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7539U true TWM507539U (zh) 2015-08-21

Family

ID=54053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5366U TWM507539U (zh) 2015-04-10 2015-04-10 散熱風扇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634244U (zh)
TW (1) TWM50753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27684B2 (en) * 2020-03-05 2023-04-11 Mellanox Technologies, Ltd. Bi-directional fa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634244U (zh) 201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49336U (zh) 具有散热结构的投影仪
US7495912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20190021189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TWI505767B (zh) 散熱裝置
JP5649369B2 (ja) 電子機器
TW201408175A (zh) 電子設備
EP352828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oling
US20120039035A1 (en) Server system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hereof
WO2018090433A1 (zh) 户外电子设备
JP6163835B2 (ja) 冷却フィンおよび該冷却フィンを具備する電力変換装置
TW201348594A (zh) 風扇固定裝置
TWM507539U (zh) 散熱風扇模組
US9888609B2 (en) Hybrid therm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device
JP2016004872A (ja) 信号伝送装置および冷却装置
TW201639440A (zh) 散熱模組
JP2004006558A (ja)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
TW201325421A (zh) 冷卻系統
TW201716850A (zh) 影像監控裝置
JP5315837B2 (ja)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備え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KR20090104555A (ko) 냉각 모듈 및 냉각 모듈이 설치된 컴퓨터
TWI593345B (zh) 伺服器
US1063864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EP1480503B1 (en) Heat-dissipating fan module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4851650U (zh) 一种密闭型交换机外壳及交换机
CN220528438U (zh) 一种模块电源的散热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