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3981U - 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 - Google Patents

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3981U
TWM503981U TW103223034U TW103223034U TWM503981U TW M503981 U TWM503981 U TW M503981U TW 103223034 U TW103223034 U TW 103223034U TW 103223034 U TW103223034 U TW 103223034U TW M503981 U TWM503981 U TW M50398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tool
sleeve
angle adapter
so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23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Da-She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Da-Sheng Li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Sheng Lin filed Critical Da-Sheng Lin
Priority to TW103223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3981U/zh
Publication of TWM503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3981U/zh

Link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Description

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連接工具之技術領域,特別是提供連接配合工具及動力源間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
螺絲起子、套筒扳手等手工具的主要型態,係由一桿部及分設於桿部兩端之工具頭與握把所構成,讓使用者作為對螺絲(螺栓、螺絲帽)旋緊或放鬆,此種同軸結構之螺絲起子、套筒扳手,僅適用於有足夠的軸向施作空間或者是施作空間不受阻礙者。當施作空間受阻礙,尤其是沒有足夠的軸向施作空間時,這類結構的螺絲起子、套筒扳手即無法施作。
為克服上述缺失,使用者只能配合轉接器9使用,將動力作適度的轉向,克服軸向施作空間不足之缺失。請參閱第8圖所示,習知轉接器結構,大致包含一動力輸入構件91及一動力輸出構件92所組成;其中,動力輸出構件92與動力輸入構件91,彼此係藉由第一、二傘形齒輪911、912相互齧合,以傳遞動力。
雖說,習知轉接器9可克服軸向施作空間不足的 問題,然而習知轉接器9結構上仍有未臻完善之處,例如;
1.習知轉接器9藉由第一、二傘形齒輪911、921的齧合,作為動力轉向的手段,造成整體的體積過於龐大,不利於狹小操作環境使用。
2.習知轉接器9的第一、二傘形齒輪911、921,其齧合的齒部,必需承受全部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為避免齒部結構強度不足而崩壞,故多會加強齒部結構(例如加大或加厚),導致整體體積大增。
3.動力源的功率高低,與動力源自身的大小及重量呈正比。而習知第一、二傘形齒輪911、921的齒比相同,扭力來源完全依賴動力源,而習知轉接器9使用時,其所連接的動力源需一併被使用者手持,造成使用者負重的負擔。
有鑑於上述習知技藝之問題與缺失,本創作之一目的,就是在於提供一種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藉由蝸桿蝸輪技術進行動力的轉向,俾以解決習知結構體積體大、無法提升扭力等缺失。
根據本創作上述目的,提供一種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包括一本體組、一容置於本體組內之入力組件、一容置於本體組內並與入力組件齧合之出力組件。該本體組包含一握管部、一套設於該握管部一端之組裝部。該入力組 件包含一端穿伸本體組之入力軸、一容置於組裝部並套設於入力軸外周緣受其驅動之蝸桿件。該出力組件包含一與蝸桿件齧合,且容置於組裝部之蝸輪件。藉由上述構件之組成,大幅精簡整體體積,方便本創作於狹小的環境中使用。
1‧‧‧本體組
11‧‧‧握管部
111‧‧‧中空管體
112‧‧‧外環部
113‧‧‧定位凸肋
114‧‧‧第一內螺紋
115‧‧‧鎖接內螺紋
12‧‧‧組裝部
121‧‧‧組裝容槽
122‧‧‧套接容槽
123‧‧‧第二內螺紋
124‧‧‧內環槽
125‧‧‧定位凹槽
126‧‧‧鎖接外螺紋
13‧‧‧第一限位件
14‧‧‧第一襯套
141‧‧‧第一襯套軸孔
142‧‧‧第一外螺紋
15‧‧‧第二襯套
151‧‧‧第二襯套軸孔
152‧‧‧第二外螺紋
2‧‧‧入力組件
21‧‧‧入力軸
211‧‧‧第一連接段
212‧‧‧第二連接段
213‧‧‧第一徑擴段
214‧‧‧第二徑擴段
215‧‧‧銜接段
216‧‧‧第二嵌槽
217‧‧‧縮頸段
218‧‧‧連接桿頭
22‧‧‧蝸桿件
221‧‧‧蝸桿本體
222‧‧‧螺紋段
223‧‧‧穿孔
23‧‧‧第二限位件
31、32、33、34、35‧‧‧軸套
4‧‧‧出力組件
41‧‧‧蝸輪件
411‧‧‧第一套接段
412‧‧‧第二套接段
4121‧‧‧第一凸環
4122‧‧‧第二凸環
4123‧‧‧珠孔
4124‧‧‧第三嵌槽
413‧‧‧齒輪段
414‧‧‧工具孔
5‧‧‧快拆總成
51‧‧‧滑套
511‧‧‧繞圍壁
512‧‧‧容裝空間
513‧‧‧凸肋
514‧‧‧裝飾紋路
52‧‧‧第一彈性元件
53‧‧‧第二彈性元件
54‧‧‧限位珠
56‧‧‧第三限位件
6‧‧‧軸桿件
61‧‧‧軸桿本體
611‧‧‧第一頸縮段
612‧‧‧第二頸縮段
613‧‧‧第一桿頭
614‧‧‧第二桿頭
9‧‧‧轉接器
91‧‧‧動力輸入構件
92‧‧‧動力輸出構件
911‧‧‧第一傘形齒輪
912‧‧‧第二傘形齒輪
第1圖 係本創作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立體示意圖。
第2圖 係第1圖所示實施例另一視角示意圖。
第3圖 係第1圖所示實施例分解示意圖。
第4圖 係第1圖所示實施例剖面示意圖。
第5圖 係第1圖所示實施例局部剖面示意圖一。
第6圖 係第1圖所示實施例局部剖面示意圖二。
第7圖 係本創作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另一實施例剖面示意圖。
第8圖 係習知轉接器剖面示意圖。
以下請參照相關圖式進一步說明本創作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實施例。為便於理解本創作實施方式,以下相同元件係採相同符號標示說明。
請參閱第1~5圖所示,本創作之工具動力角度轉 接器結構,其包括一本體組1、一局部容置於本體組1內之入力組件2、一局部容置於本體組1內,並與入力組件2齧合之出力組件4、一選擇性連接於出力組件4之快拆總成5、以及一軸桿件6;藉由上述構件之組成,俾以調節動力輸出之角度。
上述本體組1,包含一握管部11、一套設於握管部一端之組裝部12、一限位握管部11及組裝部12之第一限位件13、一螺設於握管部11之第一襯套14、以及一螺設於組裝部12之第二襯套15。
該握管部11,具有一軸向延伸之中空管體111、一徑向朝外擴張形成於中空管體111一端外徑面之外環部112、一形成於外環部112之定位凸肋113、一形成於中空管體111相對定位凸肋113另一端內徑面之第一內螺紋114。
該組裝部12,具有一與組裝部12外側連通之組裝容槽121、一與組裝部12外側及組裝容槽121連通之套接容槽122、一形成於組裝容槽121內徑面之第二內螺紋123。所述套接容槽122內徑面具有一內環槽124及一與定位凸肋113相匹配之定位凹槽125。
該第一限位件13,係嵌設於內環槽124並與外環部112端面抵接,以限位握管部11及組裝部12。
該第一襯套14,軸向貫穿形成有一第一襯套軸孔141、以及一形成於第一襯套14外環面,且與第一內螺紋114相匹配之第一外螺紋142,使第一襯套14螺設於中空管體111。
該第二襯套15,軸向貫穿形成有一第二襯套軸孔151、以及一形成於第二襯套15外環面,並與第二內螺紋123相匹配之第二外螺紋152,使第二襯套15螺設於組裝容槽121並封閉槽口。
上述入力組件2,包含一端穿伸容置於中空管體111與套接容槽122之入力軸21、一套設於入力軸21外周緣並容置於套接容槽122之蝸桿件22、一限位蝸桿件22並嵌設於入力軸21之第二限位件23、以及複數個套銜於入力軸21外周緣之軸套31、32、33。
該入力軸21,具有兩段位於相反端的第一、二連接段211、212、一個連接在第一、二連接段211、212間且具大、小軸徑之第一、二徑擴段213、214、一形成於第一連接段211自由端之銜接段215。所述銜接段215環設有一供第二限位件23嵌設之第二嵌槽216(如第4圖所示)。實施時,第一襯套14限位一軸套33與第二徑擴段214端面抵接,俾以限制入力軸21脫離握管部11。另外,第二連接段212具有徑向凹設之縮頸段217,界定出一凸出於中空管體111且可與一動力源(圖中未示)連接之連接桿頭218,該連接桿頭218可選擇性的採多角頭設置。
該蝸桿件22,具有一軸向延伸之蝸桿本體221、一形成於蝸桿本體221一端外表面之螺紋段222、以及軸向貫穿蝸桿本體221形成之穿孔223。所述穿孔223內徑面係與第 一連接段211外輪廓匹配並供其穿伸,使蝸桿件22受入力軸21驅動。實施時,蝸桿本體221一端端面與入力軸2第一徑擴段213端面抵接,並供一軸套31套設。
上述出力組件4,包含一蝸輪件41、複數套設於蝸輪件41外周緣之軸套34、35。
該蝸輪件41,具兩段位於相反端的第一、二套接段411、412(如第5圖所示)、一個連接在第一、二套接段411、412間,朝外擴大且具有複數連續棘齒之齒輪段413、一形於第二套接段412端面之工具孔414。實施時,工具孔414為多角孔。而齒輪段413則與螺紋段222齧合。
上述快拆總成5,包含一可活動套銜於第二套接段412外周緣之滑套51、依序套設於第二套接段412與滑套51間之一第一、二彈性元件52、53、一限位珠54、一墊片55、及一第三限位件56。
該第二套接段412,具有桿徑大小形成於第二套接段412外表面之第一、二凸環4121、4122、一徑向貫穿第二套接段412(第二凸環4122),連通工具孔414之珠孔4123、以及一環設於第二套接段412外表面之第三嵌槽4124。
該滑套51,具有一由繞圍壁511內環面所界定,呈軸向兩端開放之一容裝空間512,該繞圍壁511內環面徑向朝內環設有一凸肋513,而繞圍壁511外環面形成有兼具裝飾效果與止滑之裝飾紋路514。
該第一、二彈性元件52、53,分別配置於凸肋513兩側,且第一、二彈性元件52、53之外徑,等於或小於第一凸環4121之外徑,使第一彈性元件52兩端分別抵接第一凸環5121與凸肋513。
該限位珠54,係可活動的容置於珠孔4123中。
該第三限位件56,係容置於第三嵌槽4124,配合墊片55以抵接第二彈性元件53之一端,並限位第二彈性元件53及滑套51脫離第二套接段412。
上述軸桿件6,具有軸向延伸之軸桿本體61、於軸桿本體61兩端徑向朝內凹設之第一、二頸縮段611、612,以界定出第一、二桿頭613、614;其中,第一桿頭613係與工具孔414匹配插置,而第二桿頭614可選擇性的採多角頭(例如四角、六角、八角)、十字頭、或一字頭等形態設置。
是以,上述即為本創作所提供一較佳實施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各部構件介紹,接著再將本創作之組裝方式及使用特點介紹如下:首先,入力軸21之連接桿頭218可與一動力源(圖中未示)連接,而蝸輪件41則藉由第二套接段412端面之工具孔414套接軸桿件6。當動力源驅動入力軸21時,入力軸21同步驅動蝸桿件22,使蝸桿件22之螺紋段222齧合蝸輪件41旋轉,使套設於工具孔414之軸桿件6同步轉動,方便使用者可依需求,藉由軸桿件6之第二桿頭614進行相關工序。
如需更替不同形態之第二桿頭614時,請參閱第5、6圖所示。先握持滑套51軸向朝第一凸環4121方向滑移;過程中,凸肋513壓縮第一彈性元件52形成蓄壓,並位移離開壓抵定位珠54之位置,提供定位珠54一活動空間;此時,直接將軸桿件6抽離工具孔414;另將所需軸桿件6以第一桿頭613插入工具孔414,並使第一頸縮段611與珠孔4123位置相對應後,釋放滑套51讓滑套51受第一彈性元件52回復力之推頂,令滑套51回位滑移,使凸肋513再次壓抵定位珠54,迫使定位珠54容置於第一頸縮段611,限制軸桿件6脫離,如此便可快速完成軸桿件6之更替。
請參閱第7圖所示,係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上述握管部11的外環部112與定位凸肋113省略實施,另以一鎖接內螺紋115替換。上述套接容槽121外徑面具有一對應鎖接內螺紋115之鎖接外螺紋126,並省略內環槽124、定位凹槽125及第一限位件13的實施,其它構件與作動方式,皆上述實施例相同,故不多作贅述。
以上所述說明,僅為本創作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意在明確本創作的特徵,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實施例的範圍,本技術領域內的一般技術人員根據本創作所作的均等變化,以及本領域內技術人員熟知的改變,仍應屬本創作涵蓋的範圍。
1‧‧‧本體組
11‧‧‧握管部
12‧‧‧組裝部
14‧‧‧第一襯套
2‧‧‧入力組件
5‧‧‧快拆總成
6‧‧‧軸桿件

Claims (12)

  1. 一種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包括:一本體組,包含一組裝部、一端插置於該組裝部之握管部;一入力組件,包含一入力軸、一套設於該入力軸外周緣並受其驅動之蝸桿件;該入力軸,一端穿伸且容置於該握管部與該組裝部,另端則凸出該握管部;該蝸桿件,係容置於該組裝部,具有一軸向延伸之蝸桿本體、一形成於該蝸桿本體一端外表面之螺紋段、以及一軸向貫穿該蝸桿本體,且供該入力軸穿伸之穿孔;一出力組件,包含一與該蝸桿件齧合,且容置於該組裝部之蝸輪件;該蝸輪件,具有兩段位於相反端的第一、第二套接段、一個連接在該第一套接段與該第二套接段間,並與該螺紋段齧合之齒輪段、該第二套接段凸出該組裝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本體組更包含一螺設於該握管部之第一襯套、以及一螺設於該組裝部之第二襯套;該握管部,具有一軸向延伸之中空管體、一徑向朝外擴張形成於該中空管體一端外徑 面之外環部、一形成於該外環部之定位凸肋、以及一形成於該中空管體相對該定位凸肋另一端內徑面之第一內螺紋;該組裝部,具有一與該組裝部外側連通之組裝容槽、一與該組裝部外側及該組裝容槽連通,且供該外環部插置之套接容槽、一形成於該組裝容槽內徑面之第二內螺紋;該第一襯套,軸向貫穿形成有一第一襯套軸孔、以及一形成於該第一襯套外環面,且與該第一內螺紋相匹配之第一外螺紋;該第二襯套,係配合第二內螺紋螺設於組裝容槽,該第二襯套軸向貫穿形成有一第二襯套軸孔、以及一形成於該第二襯套外環面,並與該第二內螺紋相匹配之第二外螺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握管部具有一軸向延伸之中空管體、一徑向朝外擴張形成於該中空管體一端外徑面之外環部、一形成於該外環部之定位凸肋;該套接容槽內徑面,具有一與該定位凸肋相匹配之定位凹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中空管體一端內徑面具有一鎖接內螺紋;該套接容槽外徑面,具有一與該鎖接內螺紋相匹配之鎖接外螺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入力組件及該出力組件,進一步包含有複數個軸套,各該軸套分別套設於該蝸輪件與該入力軸外周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套接容槽內徑面具有一內環槽,提供一第一限位件嵌設,以限位該握管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入力軸具有兩段位於相反端的第一、第二連接段、兩段連接在該第一、該第二連接段間,且具大、小軸徑之第一、第二徑擴段、一形成於該第一連接段自由端之銜接段;該銜接段環設有一第二嵌槽,以提供一第二限位件嵌設,藉以限位該蝸桿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二套接段端面進一步具有一工具孔,以及不同軸徑大小形成於該第二套接段外表面之一第一、一第二凸環、一徑向貫穿該第二套接段,連通該工具孔之珠孔、以及一環設於該第二套接段外表面之第三嵌槽。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二套接段進一步提供一快拆總成連接,該快拆總成,包含一可活動套銜於該第二套接段外周緣之滑套、依序套設於該第二套接段與該滑套間之一第一彈性元件、一第二彈性元件、一限位珠、一墊片、及一第三限位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滑套具有一繞圍壁、一由該繞圍壁內環面所界定,呈軸向兩端開放並套銜於該第二套接段外周緣之容裝空間,該繞圍壁內環面徑向朝內環設有一凸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彈性元件,係套銜於該第二套接段外周緣,且兩端分別抵接該第一凸環與該凸肋;該第二彈性元件,係套銜於該第二套接段外周緣,且一端抵接該凸肋;該限位 珠,係可活動的容置於該珠孔,並受該凸肋而限位;以及該第三限位件,係容置於該第三嵌槽,以抵接該第二彈性元件相異於該凸肋之另一端。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其中該快拆總成進一步包含一插置於該工具孔之軸桿件,該軸桿件具有一軸向延伸之桿本體、於該桿本體兩端分別具有徑向朝內凹設之一第一頸縮段與一第二頸縮段,並於該桿本體兩端分別界定出一第一桿頭與一第二桿頭,且該第一桿頭與該工具孔相互匹配插置。
TW103223034U 2014-12-26 2014-12-26 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 TWM503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23034U TWM503981U (zh) 2014-12-26 2014-12-26 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23034U TWM503981U (zh) 2014-12-26 2014-12-26 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3981U true TWM503981U (zh) 2015-07-01

Family

ID=54151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23034U TWM503981U (zh) 2014-12-26 2014-12-26 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039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2464B (zh) * 2017-06-07 2018-05-01 Tool chuck for power tool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2464B (zh) * 2017-06-07 2018-05-01 Tool chuck for power tool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243896A1 (en) Handheld Drive Device
CN206140380U (zh) 具扭力调整功能的扭力套筒
US8863624B2 (en) Torque wrench with functional lock
JP3181981U (ja) ラチェット式トルクスリーブ
CN205254879U (zh) 一种套筒扳手
TWM549140U (zh) 具扭力調整的扭力套筒結構改良
US20150251297A1 (en) Adjustable socket
US20170348832A1 (en) Tool connector assembly
TWM503981U (zh) 工具動力角度轉接器結構改良
CN106881687A (zh) 盲孔轴承取出装置
CN106514566A (zh) 一种紧固工具
TWM472592U (zh) 提供多種尺寸使用之套筒
CN203210243U (zh) 万能扳手
JP6579765B2 (ja) 内面接合継手の接合方法及び接合用補助工具
CN103707228A (zh) 一种多功能板牙丝锥扳手
CN201049406Y (zh) 快速换刀杆的铰刀
TWI699262B (zh) 可延長之扳手
CN207300069U (zh) 一种通用型弹尾装配装置
CN207402711U (zh) 一种内六角扳手手柄
JP2015212008A (ja) ドリルチャック
CN105014580A (zh) 一种六角螺帽扳手
TWM507473U (zh) 美、法兩用快速充氣嘴接頭
CN107838852B (zh) 一种手动拉帽装置
CN206925771U (zh) 一种可调角度扳手
TWI570011B (zh) 自行車頭碗拆卸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