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5307U - 複合性輻條結構 - Google Patents

複合性輻條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5307U
TWM495307U TW103216282U TW103216282U TWM495307U TW M495307 U TWM495307 U TW M495307U TW 103216282 U TW103216282 U TW 103216282U TW 103216282 U TW103216282 U TW 103216282U TW M495307 U TWM495307 U TW M49530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joint member
spoke structure
composite
composite spok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6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uang-shun Chen
Original Assignee
Acm Interna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m Internat Co Ltd filed Critical Acm Internat Co Ltd
Priority to TW103216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5307U/zh
Publication of TWM495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5307U/zh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複合性輻條結構
本新型為提供一種複合性輻條結構,尤其是指一種成本降低、對應對象廣範及維修方便的輪圈輻條之結構。
按,自行車車輪被持續地進行設計上的修正以使車輪更易於製造及組裝,並且更為強固、重量較輕、以及更符合空氣動力學。目前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自行車車輪在市面上被販售。許多自行車車輪包含輪轂、多個輻條、及環狀輪緣。輪轂被可旋轉地安裝於自行車車架的一部份。每一個輻條的內端部被連接於輪轂,且輻條從輪轂向外延伸,環狀輪緣被連接於輻條的外端部,且包含支撐充氣輪胎的外圓周部份。
一般而言,自行車車輪的輻條為細線材(thin wire)輻條,而為了對應不同的輪框及花鼓,其輻條的結構(長度、結合端之結合方式等等)都有所不同,對此為了要能對應這些不同需求的車輪,其製作廠商也必須發展出多種規格種類的輻條。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新型之申請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故,本新型之申請人有鑑於上述缺失,乃蒐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並以從事於此行業累積之多年經驗,經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成本降低、對應對象廣範及維修方便的輪圈輻條之結構的新型專利者。
本新型之主要目的在於:依據不同的車輪(花鼓及輪框),來選用適合的第二主體與花鼓結合,之後在結合於第二結合件上,成為一組完整的幅條,藉由上述技術,可針對習用幅條不具替換性導致須準備多種不同規格種類的問題點加以突破,達到成本降低、對應對象廣範及維修方便之實用進步性。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新型之結構包含一第一主體、一設於該第一主體於一端處之第一結合件、一設於該第一主體於另一端處之第二結合件及一第二主體,第一結合件於外壁面上形成一與輪框結合之第一結合部,而第二結合件於內壁面上形成一第二結合部,又第二主體於一端處形成一與花鼓結合之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形成一與該第二結合部對應之第二固定部,第二主體設於該第二結合件上。
藉由上述之結構,可明確得知第二主體可根據使用需求,任意的進行更換,當選擇完成後(第二主體之態樣),再將其進行結合,把第二主體的第二固定部對準第二結合件的第二結合部,對應的進行結合,如此將可完成組裝,使第一主體及第二主體成為一個完整的車輪輻條,而藉由上述之結構,即可達成本新型成本降低、對應對象廣範及維修方便之優點目的。
1‧‧‧第一主體
11‧‧‧第一結合件
111‧‧‧第一結合部
12‧‧‧第二結合件
121‧‧‧第二結合部
2‧‧‧第二主體
21‧‧‧第一固定部
22‧‧‧第二固定部
3‧‧‧輪框
4‧‧‧花鼓
5‧‧‧幅帽
第一圖 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二圖 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三圖 係為第一圖A-A線段之剖視圖。
第四圖 係為本新型替換第二主體之示意圖。
第五圖 係為第一主體為水滴柱型之立體圖。
第六圖 係為第一主體為橢圓柱型之立體圖。
第七圖 係為本新型結合輻帽之立體圖。
第八圖 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示意圖(一)。
第九圖 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局部示意圖(二)。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新型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構造,茲繪圖就本新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九圖所示,係為本新型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至局部示意圖(二),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新型係包括:一第一主體1;一設於該第一主體1於一端處之第一結合件11,該第一結合件11於外壁面上形成一與輪框3結合之第一結合部111:一設於該第一主體1於另一端處之第二結合件12,該第二結合件12於內壁面上形成一第二結合部121:及一第二主體2,該第二主體2於一端處形成一與花鼓4結合之第一固定部21,另一端形成一與該第二結合部121對應之第二固定部22,而該第二主體2設於該第二結合件12上。
上述之第一結合部111及該第二結合部121係為一螺牙面,而第二固定部22係為一螺牙部,且第二主體2係為「I」型或「L」型其中之一態樣。
上述之第一主體1於兩端處個別設有一黏膠層,該第一結合件11及該第二結合件12係藉由該黏膠層與第一主體1結合。
上述之第一主體1係為一複合材料,而更進一步界定為碳纖維,且第一主體1係為圓柱型、水滴柱型或橢圓柱型其中之一者。
上述之第一結合件11、該第二結合件12及該第二主體2係為金屬材質,且該第一結合件11及該第二結合件12更進一步界定係為鋁材質,而該第二主體2更進一步界定為鍍鋅鐵材質,且第一結合部111及該輪框3之件更設有一幅帽5。
由上述之說明,方可明瞭本新型之結構,請參考下述之說明,來更加明確的了解本新型之結構技術所能達到的優點。
請參考第四圖,為替換第二主體2之示意說明,本新型之第一主體1及第二主體2為可分離之結構,當結合時,其整體就為一完整的車輪幅條,而根據不同的花鼓4種類,就可以選用「I」型或「L」型的第二主體2(視花鼓4之種類態樣);先將第二主體2固定於花鼓4上(透過第一固定部21之固定,本實施例為限位凸塊),再與第一主體1結合,而這個安裝過程中,先將第一主體1與輪框3結合(透過第一結合件11上的第一結合部111進行鎖固結合),在透過第二結合件12與第二主體2結合(第二結合件12與第二固定部22為相對應的螺牙紋結構,透過鎖固方式進行結合),即完成幅條的組裝替換,對此,將可對應絕大多數的花鼓4,且維修時也更顯簡單,並可根據幅條損壞的地方,單獨的進行替換(第一主體1或第二主體2),達到成本降低之優點,實現本新型之目的。
請參考第五圖及第六圖,為不同第一主體1之示意圖,其整體結構與上述相同,差異處在於第一主體1可為水滴狀或橢圓狀(上述實施例為圓柱狀),為了顧慮到整體美觀及結構強度,第一主體1於第一結合件11及第二結合件12接觸的地方,會製作成圓柱型的型狀做為導引,使整體觀之更為美觀,而使用方式如同上述,故不在贅述。
請參閱第七圖至第九圖,為另一種型態的使用方式,上述的情況為特殊型之使用方式,而另外一種則為一般之使用方式,於上述最大的差異,在於第一主體1與輪框3之間更多設置了一個幅帽5,而第二主體2與花鼓4之端處結合上並無太大的差異,而這樣的做法為提供另一種使用方式,其結果及功效於上述相同,故不在贅述。
是以,本新型之輪圈輻條之結構為可改善習用之技術關鍵在於:第二主體2與第一主體1為可分離之結構,如此將可根據使用情況,任意的替換組裝,完成一個車輪幅條,藉此達到成本降低、對應對象廣範及維修方 便之優點目的。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拘限本新型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新型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綜上所述,本新型之輪圈輻條之結構於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新型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新型,為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新型,以保障申請人之辛苦發明,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申請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公便。
1‧‧‧第一主體
11‧‧‧第一結合件
111‧‧‧第一結合部
12‧‧‧第二結合件
121‧‧‧第二結合部
2‧‧‧第二主體
21‧‧‧第一固定部
22‧‧‧第二固定部

Claims (10)

  1. 一種複合性輻條結構,其包含:一第一主體;一設於該第一主體於一端處之第一結合件,該第一結合件於外壁面上形成一與輪框結合之第一結合部:一設於該第一主體於另一端處之第二結合件,該第二結合件於內壁面上形成一第二結合部:及一第二主體,該第二主體於一端處形成一與花鼓結合之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形成一與該第二結合部對應之第二固定部,而該第二主體設於該第二結合件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性輻條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係為一螺牙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性輻條結構,其中該第二固定部係為一螺牙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性輻條結構,其中該第二主體係為「I」型或「L」型其中之一態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性輻條結構,其中該第一主體於兩端處個別設有一黏膠層,該第一結合件及該第二結合件係藉由該黏膠層與第一主體結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性輻條結構,其中該第一主體係為一複合材料,並更進一步界定為碳纖維。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性輻條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部及該輪框之件更設有一幅帽。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性輻條結構,其中該第一主體係為圓柱型、水滴柱型或橢圓柱型其中之一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複合性輻條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件、該第二結合件及該第二主體係為金屬材質。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複合性輻條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件及該第二結合件更進一步界定係為鋁材質,而該第二主體更進一步界定為鍍鋅鐵材質。
TW103216282U 2014-09-12 2014-09-12 複合性輻條結構 TWM495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6282U TWM495307U (zh) 2014-09-12 2014-09-12 複合性輻條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6282U TWM495307U (zh) 2014-09-12 2014-09-12 複合性輻條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5307U true TWM495307U (zh) 2015-02-11

Family

ID=53017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6282U TWM495307U (zh) 2014-09-12 2014-09-12 複合性輻條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953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D187349S (zh) 輪箍
TWD181952S (zh) 輪箍
TWD176061S (zh) 輪箍
TWD160987S (zh) 輪箍
TWD177586S (zh) 輪箍
TWD167720S (zh) 輪箍
TWD165527S (zh) 輪箍
TWD166291S (zh) 輪箍
TWD175483S (zh) 輪箍
JP2015521973A5 (zh)
CN107444009B (zh) 自行车用轮圈
US20110227401A1 (en) Hub assembly
TWM495307U (zh) 複合性輻條結構
TWI664097B (zh) 複合材質輪圈的強化結構
TWM507355U (zh) 自行車輕量化高強度輪圈結構
TWM454980U (zh) 鏈輪結構
TWM565134U (zh) Reinforced structure of composite material rim
TWM492842U (zh) 碳纖維複合材輪圈結構(一)
US9457616B2 (en) Wire wheel assembly
KR20130055076A (ko) 자전거용 휠
CN206493783U (zh) 一种视窗精铣铝合金轮毂
TWI468307B (zh) 複合材輪圈之補強結構及使用該補強結構之複合材輪圈
TW201623034A (zh) 自行車複合材料輻條
JP5036237B2 (ja) 農用車輪
CN202826954U (zh) 一种直通式轮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