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4468U - 電池退出結構 - Google Patents

電池退出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94468U
TWM494468U TW103214432U TW103214432U TWM494468U TW M494468 U TWM494468 U TW M494468U TW 103214432 U TW103214432 U TW 103214432U TW 103214432 U TW103214432 U TW 103214432U TW M494468 U TWM494468 U TW M49446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ressing member
cassette
recess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144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eng-Chian Shiu
Shih-Wei Tung
Chieh-Jo Wang
Chi-Jen Lo
Chun-Wa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Corp
Priority to TW1032144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94468U/zh
Priority to CN201420495651.8U priority patent/CN204028769U/zh
Publication of TWM494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94468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Description

電池退出結構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電池退出結構,尤指適用於電子裝置之電池退出外殼體之電池退出結構。
現有之筆記型電腦之電池在組設時多是利用在電腦機殼上破孔,將卡榫設置於機殼中並穿過破孔凸伸至電池容置空間。另外,亦會在機殼外側設置可控制卡榫移動之開關。通常卡榫多設置於對應電池的二側,或是對應電池的長邊。而在電池外殼上則是具有對應卡榫的鉤槽。當要安裝電池時,將電池置放於機殼上的電池容置空間中,卡榫即會對應卡扣鉤槽,使電池固定於機殼上的電池容置空間中。當要取下電池時,通常是操作機殼上之開關,來移動卡榫使卡榫脫離電池外殼上之鉤槽,即可將電池外拉以取下電池。
然而,此種電池設置方式僅適用於將電池設置於機殼的側邊,即需要有一側開口使電池可以被向外拉出。而不適用於將電池設置於機殼中間之態樣,若是要使設置於機殼中間之電池可退出,則需要再設置退出機構,以使電池能被推出電池容置空間。亦或是翻轉筆記型電腦使設置電池之一側朝下,讓電池可因重力掉出電池容置空間。但此種方式有可能不小心使電池直接掉落地上而造成電池毀損。
另外,由於現有卡榫多設置於機殼中,且在機殼上產生破 孔使卡榫可伸出機殼來卡扣電池外殼。並且將控制卡榫移動之機構設置於機殼內部,再將操作部凸設至機殼上。因此,機殼上需要再產生其他破孔以使操作部凸伸至機殼外部。在機殼上所產生的破孔越多,越容易使得外部的水或水氣經由破孔進到機殼內部,進而影響設置於機殼內的電子元件,長久容易造成電子元件之損毀。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創作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關技藝者瞭解本創作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創作相關之目的及優點。
一種電池退出結構,用以使一電池退出一外殼,外殼具有用以容設該電池之一容置槽及一滑槽,電池退出結構包括:至少一止擋部、至少一導引斜面以及一卡榫。至少一止擋部及至少一導引斜面設置於該電池之一側邊。卡榫可選擇式地滑移於滑槽中之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間,且卡榫具有至少一凸出部。當卡榫滑移至第一位置時,至少一凸出部卡止於至少一止擋部。當卡榫滑向第二位置時,至少一凸出部滑移至少一導引斜面使電池退出外殼。
藉由上述電池退出結構,可達到僅利用單一結構即完成電池之卡固及退出。而不需要在電池的二側各設置一個卡固結構,或另外設置退出結構。整體結構更為簡單,元件亦相對減少,可達到簡化組立及降低元件生產之成本。由於電池退出結構是設置於外殼外部所形成的滑槽中,並非如現有之卡固結構是在外殼上破孔,使卡固結構設置於外 殼內部再經由破孔凸伸至外殼外部來卡固電池。也因為在滑槽中沒有任何破孔,可減少水或水氣進入外殼內部之機會。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創作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關技藝者瞭解本創作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創作相關之目的及優點。
10‧‧‧電池
11‧‧‧止擋部
12,14‧‧‧導引斜面
13‧‧‧側邊
20‧‧‧外殼
21‧‧‧滑槽
211‧‧‧凹陷部
22‧‧‧容置槽
23‧‧‧鎖合柱
24‧‧‧鎖固元件
30‧‧‧卡榫
301‧‧‧第一表面
302‧‧‧第二表面
303‧‧‧第三表面
31‧‧‧凸出部
32‧‧‧操作部
33‧‧‧凹槽
331‧‧‧通道
34‧‧‧按壓件
341‧‧‧鉤部
35‧‧‧彈性元件
36‧‧‧長孔
40‧‧‧上蓋
41‧‧‧開口
100‧‧‧電子裝置
[第1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子裝置之立體圖。
[第2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子裝置之分解圖。
[第3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子裝置另一視角之分解圖。
[第4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子裝置依第1圖A-A’之剖面圖。
[第5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子裝置依第1圖B-B’之剖面圖。
[第6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池退出結構作動示意之剖面圖(一)。
[第7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池退出結構作動示意之剖面圖(二)。
[第8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池退出結構作動示意之剖面圖(三)。
[第9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池退出結構作動示意之剖面圖(四)。
[第10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池退出結構作動示意之剖面圖(五)。
[第11圖]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電池退出結構之剖面圖。
請參閱第1至4圖,其分別為本創作一實施例電子裝置之立體圖、不同視角之分解圖、以及依第1圖A-A’線之剖面圖。本實施例之 電子裝置100包括一電池10、一外殼20以及一電池退出結構。外殼20具有一滑槽21及一容置槽22。電池退出結構是設置於滑槽21,而電池10則可容設於容置槽22。在本實施例中電池退出結構包括二止擋部11、二導引斜面12、一卡榫30以及一上蓋40。
由第2圖可見,二止擋部11及二導引斜面12皆設置於電池10面向滑槽21之一側邊13上。且其排列是以一止擋部11、一導引斜面12、一止擋部11、一導引斜面12之方式依序排列。對於較小型之電池可僅設置一組止擋部11及導引斜面12,而對於較大型的電池亦可設置多組的止擋部11及導引斜面12,本創作不以二止擋部11及二導引斜面12為限。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導引斜面12為一長直斜面。
請同時參閱第2至4圖,卡榫30滑設於滑槽21中,卡榫30包括二凸出部31、一操作部32、一凹槽33、一按壓件34、一彈性元件35及二長孔36。卡榫30具有依序相連接之一第一表面301、一第二表面302及一第三表面303,第一表面301與第三表面303相互平行,且皆分別垂直於第二表面302。當卡榫30設置於滑槽21中時,第三表面303朝向滑槽21之底面。二凸出部31是位於卡榫30之第二表面302上,並朝向電池10之方向凸出。
操作部32是位於卡榫30之第一表面301,以方便使用者操作時,可透過控制操作部32來移動卡榫30。凹槽33之開口位於卡榫30之第一表面301,而凹槽33之底部則會延伸凸出第三表面303。彈性元件35容設於凹槽33中,按壓件34亦位於凹槽33中並頂抵彈性元件35。為使按壓件34可於凹槽33中上、下移動而不會彈出凹槽33,在凹槽33 之側壁開設有二通道331,按壓件34具有二鉤部341。如第4圖所示,按壓件34組設至凹槽33後,二鉤部341會分別對應滑設於二通道331,當使用者施力於按壓件34時,按壓件34可由二鉤部341與二通道331之定作用下,於凹槽33內垂直向下移動。當按壓件34受彈性元件35之彈性作用力向上推動時,二鉤部341會頂抵於二通道331之末端,而避免按壓件34離開凹槽33。
滑槽21包括一凹陷部211。當卡榫30設置於滑槽21中時,延伸出卡榫30的第三表面303之凹槽33則會位於凹陷部211中。藉由設置凹陷部211來容設卡榫30凸出的部份,則不需要將整個滑槽21皆設置一樣的深度,可避免壓縮外殼20內部可容置電子元件之空間。另外,滑槽21為在外殼20外部所形成的槽狀空間,並未有任何穿透外殼20之破洞,因此可避免水或水氣進入外殼20內部,以達到防水的作用。
請參閱第4圖,外殼20於滑槽21中凸設有二鎖合柱23,上蓋40具有一開口41。當卡榫30容設至滑槽21後,蓋上上蓋40並利用二鎖固元件24分別穿過上蓋40並對應鎖固至二鎖合柱23中。上蓋40會覆蓋滑槽21,並藉由鎖固元件24之固定,使卡榫30僅能於滑槽21中滑移。組設完成後,為讓使用者能操作位於滑槽21中之卡榫30,卡榫30之操作部32會凸設於開口41,讓使用者可控制操作部32來移動卡榫30。同樣地,為能施力於按壓件34,按壓件34亦可對應凸設於開口41。
為使卡榫30能於滑槽21中滑移,卡榫30上之二長孔36會分別對應穿設二鎖合柱23,並利用長孔36端部與鎖合柱23之頂抵,使卡榫30僅能於特定範圍內滑移。
接著請同時參閱第2至5圖,第5圖為本實施例第1圖中之B-B’之剖面圖。電池10設置並固定於外殼20之容置槽22中,由第4圖可見,卡榫之操作部32位於開口41之一端部,按壓件34凸出開口41並位於開口41另一端部。即操作部32與按壓件34分別位於開口41之二端部。此時,卡榫30所在之位置即為第一位置。而由第5圖可見,當卡榫30位於第一位置時,卡榫30之二凸出部31會分別頂抵於二止擋部11,使電池10在卡榫30之固定下,不會脫離外殼20之容置槽22。
再請參閱第6至10圖,其分別以剖視圖(一)至(五)來示意本實施例電池退出結構動作過程中之作動情形。當使用者要將電池10自容置槽22中退出時,如第6圖所示,使用者先施力於按壓件34,使其低於上蓋40,此時即可推動操作部32往第6圖之左側移動。當使用者推動操作部32至開口41之一半時,由第8圖可見,二凸出部31將遠離二止擋部11,此時電池10已可脫離容置槽22。但由於容置槽22是位於外殼20之中間,電池10無法經由任一側邊拉出外殼20,除非將電子裝置100倒放,使電池10在重力作用下能脫離容置槽22,但此作法有可能使得電池10在不小心下掉落地面。
請參閱第9圖及第10圖,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者可繼續推動操作部32直至開口41之另一端部。當卡榫30位於開口41之另一端部時,此時之位置即為第二位置。而由第8圖及10圖可知,當卡榫30在移動至第二位置的過程中,二凸出部31會推頂二導引斜面12,使得電池10之側邊13退出外殼20,而讓使用者可輕易取出電池10。
當使用者要將電池10置入外殼20之容置槽22並固定時,僅 需將電池10按壓至容置槽22中,此時位於電池10上之二導引斜面12會推頂二導引斜面12,以使卡榫30移動至如第7圖所示之位置。此時,使用者再推動操作部32使卡榫30移動至第一位置時,二凸出部31即會滑動並頂抵於二止擋部11,電池10即被卡固於外殼20。
而此時,按壓件34受彈性元件35之彈力作用力被向上推動,而凸出至開口41。意即,只有當卡榫30位於第一位置時,按壓件34才會凸出開口41,在其他位置時(例如朝向第二位置移動的任一位置)按壓件34皆會低於上蓋40。當按壓件34凸出至開口41時,此時即使使用者推動操作部32,因按壓件34頂抵於開口41之端部,亦無法推動卡榫30移動。如此可避免在電子裝置100使用時,不小心推動操作部32而使電池10脫離之情形發生。
請參閱第11圖,其為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剖視圖。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相同之元件與結構以同樣之元件符號表示且不再贅述。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之導引斜面14為一弧狀斜面。藉此,當二凸出部31在推頂二導引斜面14時,可更快速將電池10頂抵向上,而當電池10下壓時,亦可較為容易。
藉由上述在電子裝置100上設置電池退出結構,可達到僅利用單一結構即完成電池10之卡固及退出。而不需要在電池的二側各設置一個卡固結構,或另外設置退出結構。整體結構更為簡單,元件亦相對減少,可達到簡化組立及降低元件生產之成本。由於電池退出結構是設置於外殼20外部所形成的槽狀空間,並非如現有之卡固結構是在外殼上破孔,使卡固結構設置於外殼內部再經由破孔凸伸至外殼外部來卡固 電池。也因為在滑槽21中沒有任何破孔,可減少水或水氣進入電子裝置100內部之機會。
雖然本創作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電池
11‧‧‧止擋部
12‧‧‧導引斜面
13‧‧‧側邊
20‧‧‧外殼
21‧‧‧滑槽
211‧‧‧凹陷部
22‧‧‧容置槽
23‧‧‧鎖合柱
24‧‧‧鎖固元件
30‧‧‧卡榫
301‧‧‧第一表面
31‧‧‧凸出部
32‧‧‧操作部
33‧‧‧凹槽
34‧‧‧按壓件
35‧‧‧彈性元件
40‧‧‧上蓋
41‧‧‧開口

Claims (8)

  1. 一種電池退出結構,用以使一電池退出一外殼,該外殼具有一容置槽用以容設該電池及一滑槽,該電池退出結構包括: 設置於該電池之一側邊至少一止擋部及至少一導引斜面;以及 一卡榫,選擇式地滑移於該滑槽中之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間,且該卡榫具有至少一凸出部,當該卡榫滑移至該第一位置時,該至少一凸出部卡止於該至少一止擋部,當該卡榫滑向該第二位置時,該至少一凸出部滑移該至少一導引斜面使該電池退出該外殼。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池退出結構,更包括一上蓋,該上蓋鎖固於該外殼並覆蓋該滑槽,且該上蓋具有一開口;該卡榫更包括一操作部,該操作部凸設於該開口。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池退出結構,其中該卡榫更包括一凹槽、一按壓件及一彈性元件,該按壓件與該彈性元件均容設於該凹槽中,該彈性元件提供預力頂抵該按壓件使其於該第一位置時該按壓件凸出於該開口外。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池退出結構,其中該凹槽之側壁開設有二通道,該按壓件包括二鉤部分別滑設於相對應之該二通道中,並能擋止於該二通道之一端。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池退出結構,其中該滑槽包括一凹陷部,該凹槽伸延設置於該凹陷部中。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池退出結構,其中該至少一導引斜面係為一長直斜面。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池退出結構,其中該至少一導引斜面係為一弧狀斜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池退出結構,其中該外殼於該滑槽中凸設至少一鎖合柱,該卡榫更包括至少一長孔,該至少一長孔對應穿設該至少一鎖合柱。
TW103214432U 2014-08-13 2014-08-13 電池退出結構 TWM494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4432U TWM494468U (zh) 2014-08-13 2014-08-13 電池退出結構
CN201420495651.8U CN204028769U (zh) 2014-08-13 2014-08-29 电池退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14432U TWM494468U (zh) 2014-08-13 2014-08-13 電池退出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94468U true TWM494468U (zh) 2015-01-21

Family

ID=52068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14432U TWM494468U (zh) 2014-08-13 2014-08-13 電池退出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28769U (zh)
TW (1) TWM4944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696B (zh) * 2015-08-25 2017-01-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2285B (zh) * 2016-04-15 2021-01-12 斯科特科技公司 通过语音发射器保持的面罩鼻罩
CN107346809B (zh) * 2016-05-05 2020-11-10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电池装卸结构
WO2021046776A1 (zh) * 2019-09-11 2021-03-18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和电池锁扣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4696B (zh) * 2015-08-25 2017-01-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28769U (zh) 201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94468U (zh) 電池退出結構
US9540845B1 (en) Lock unit with a room therein
US7837484B2 (en) Cover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TW201301999A (zh) 底座
TWI461609B (zh) 閂扣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TWM457905U (zh) 轉接裝置及其與擴充卡的組合
KR930002920A (ko) 전자 기기, 전자 기기와 함께 사용되는 카드 형상 전자 부품 및 전자 기기의 기능을 확장하는 확장 장치를 구비하는 전자 시스템
CN105428919A (zh) 用于连接器系统的闩锁组件
US20150303658A1 (en) Shift assembly structure of switch device
US20070076379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employing numeric keypad
US839100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locking assembly
US8259438B2 (en) Button locking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a button from being pressed down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TWI394517B (zh) 固定機構及具有該固定機構的電子裝置
US9476229B2 (en) Security strip defining a security slot and attachable to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s
CN211556307U (zh) 压板闭锁装置
US20120145576A1 (en) Cover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887322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card holder
CN101087322B (zh) 电子设备
KR101227584B1 (ko) 콘센트 장치
US9502701B1 (en) Electronic device
KR101491570B1 (ko) 비상 전원 공급장치를 가지는 디지털 도어록
JP6414880B2 (ja) 開閉蓋のロック装置
JPH11194852A (ja) 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CN113036302A (zh) 电子装置电池安装结构
JP2014166206A (ja) 基板ケース及び遊技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