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84174U - 隨身碟 - Google Patents

隨身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84174U
TWM484174U TW103206529U TW103206529U TWM484174U TW M484174 U TWM484174 U TW M484174U TW 103206529 U TW103206529 U TW 103206529U TW 103206529 U TW103206529 U TW 103206529U TW M484174 U TWM484174 U TW M48417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outer casing
storage module
electronic devic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6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U-Hou Sam
Shu-Min Liu
Original Assignee
Phis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is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Phis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3206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84174U/zh
Priority to US14/289,669 priority patent/US9454182B2/en
Publication of TWM4841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84174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Description

隨身碟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隨身碟。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所製作的數位檔案變得愈來愈大。傳統的1.44MB軟式磁碟雖然攜帶方便,但其容量已無法滿足目前的需求。另外,傳統磁碟結構式的硬碟雖可提供大容量的儲存空間,但因其體積較大而造成使用者攜帶不方便。近年來,隨著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介面的普及與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的降價,因此兼具容量大、相容性佳、方便攜帶的隨身碟(USB Flash Disk)被廣泛的應用於不同的電腦及儲存裝置之間的資料傳輸。
隨身碟具備了容量大、隨插即用、體積輕巧及方便攜帶的特性,因此隨身碟可取代軟碟。由於隨身碟是將其儲存元件藉由連接其上的一連接件(例如USB插頭或IEEE 1394插頭)而與電腦主機及儲存裝置電性連接。
惟,因應電子裝置的種類繁多,因此隨身碟需能適用於不同連接介面,而更重要的是,現有隨身碟與電子裝置連接後通 常會形成如懸臂般的結構,因而造成連接後的結構容易與其他物件(包含使用者)產生碰撞,亦即提高隨身碟損壞的可能性。據此,如何在電子裝置與隨身碟連接後,其結構外形能有效提高結構強度或降低與他物碰撞的機率,便成為相關人員所需面臨的課題。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隨身碟,其與電子裝置連接後能因結構外形而降低與外物碰撞的機率。
本新型創作的隨身碟,適於電性連接電子裝置。隨身碟包括儲存模組與第一連接器。儲存模組的外形為板體且具有主表面,其中主表面的面積不小於板體之其他表面的面積。第一連接器立設在主表面上且電性連接儲存模組。第一連接器沿一軸向電性連接電子裝置,且該軸向不平行於主表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連接器垂直設於儲存模組的主表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隨身碟還包括第二連接器,配置在儲存模組上。第二連接器遠離第一連接器且平行於主表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隨身碟還包括第一外殼,具有第一開口。儲存模組容置於第一外殼內。第一連接器經由第一開口而從第一外殼突出。第二連接器位於第一外殼之外。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外殼包括相互組裝的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儲存模組位於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之間。第一部件具有上述的第一開口。第二連接器是由多個端子所形成,且第二連接器在第二部件上的正投影位於第一部件在第二部件上的正投影之外,以使端子從第一外殼露出。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隨身碟還包括第二外殼,具有第二開口。儲存模組與第一外殼容置於第二外殼內。第一連接器經由第二開口而從第二外殼突出。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外殼還具有第一裂開部。儲存模組與第一外殼經由第一裂開部而移入或移出第二外殼。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外殼具有可撓性。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外殼還具有第二裂開部。第二裂開部呈單軸延伸。第二開口位於第二裂開部的一端。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外殼還具有第二裂開部。第二裂開部呈T字型。第二開口位於T字型的底部末端。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隨身碟適於可拆卸地組裝至電子裝置,而隨身碟還包括蓋體。當隨身碟未組裝至電子裝置時,蓋體可拆卸地組裝於第二外殼而覆蓋並容置第一連接 器。當隨身碟組裝至電子裝置時,蓋體移離第一連接器並組裝於第二外殼的其他部分。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隨身碟還包括第三連接器,立設在儲存模組上,且第一連接器與第三連接器位於儲存模組的不同表面。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隨身碟還包括第三外殼與第四外殼。第三外殼具有位於不同表面上的第三開口與第四開口。儲存模組容置於第三外殼內,而第一連接器經第三開口而從第三外殼突出,第三連接器經第四開口而從第三外殼暴露出。第四外殼具有容置槽。第三外殼樞接於第四外殼而位於容置槽的一端。電子裝置電性連接第一連接器後,隨著第三外殼相對於第四外殼旋轉而移入或移出容置槽。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範例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連接器為插頭,第三連接器為插座。
基於上述,隨身碟藉由將第一連接器立設在儲存模組的主表面上,而讓隨身碟能以第一連接器與電子裝置電性連接,其中第一連接器是沿著軸向連接至電子裝置,且該軸向並不平行於儲存模組的主表面。據此,本新型創作得以使外形呈板體的儲存模組以其主表面抵接於電子裝置,而避免形成如懸臂的突出結構,進而在隨身碟與電子裝置連接後其在外形上能有效降低碰撞或因碰撞而受損的機率。
為讓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 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200、500、700‧‧‧隨身碟
110、210、210A、510、710‧‧‧儲存模組
120、220、520、720‧‧‧第一連接器
130、730‧‧‧第一外殼
132‧‧‧第一部件
132a‧‧‧第一開口
134‧‧‧第二部件
140、240、740‧‧‧第二外殼
141‧‧‧局部
142‧‧‧第二開口
144、744‧‧‧第一裂開部
146‧‧‧組裝口
148‧‧‧第二裂開部
150‧‧‧第二連接器
160、760‧‧‧蓋體
162‧‧‧容置口
164‧‧‧凸柱
300、400、600‧‧‧電子裝置
310、410‧‧‧第四連接器
530‧‧‧第三外殼
532‧‧‧第三部件
532a‧‧‧第三開口
534‧‧‧第四部件
534a‧‧‧第四開口
534b‧‧‧貫孔
540‧‧‧第四外殼
542‧‧‧容置槽
544‧‧‧凸出部
546‧‧‧擴孔
550‧‧‧第三連接器
560‧‧‧樞軸
C1‧‧‧第一段
C2‧‧‧第二段
C3‧‧‧圓結構
E1、E2‧‧‧夾角
L1、L2、L3‧‧‧軸向
S1、S1A‧‧‧主表面
S2、S4、S2A‧‧‧頂面
S3、S7、S7A、S8‧‧‧側面
S5、S6‧‧‧底面
圖1是依據本新型創作一範例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與電子裝置的組裝示意圖。
圖2與圖3是圖1的隨身碟於其他狀態的示意圖。
圖4是圖1的隨身碟的部分構件示意圖。
圖5是圖4隨身碟部分構件的爆炸圖。
圖6至圖8繪示將儲存模組、第一連接器與第一外殼組裝至第二外殼的過程示意圖。
圖9繪示本新型創作另外範例實施例的電子裝置與隨身碟的組裝示意圖。
圖10至圖12分別繪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的三視圖。
圖13繪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的爆炸圖。
圖14繪示圖13的隨身碟與電子裝置的組裝示意圖。
圖15是圖13的隨身碟的的部分構件示意圖。
圖16與圖17分別以不同視角繪示圖13的隨身碟於組裝後的示意圖。
圖18與圖19繪示電子裝置與隨身碟的組裝示意圖。
圖1是依據本新型創作一範例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與電子裝置的組裝示意圖。圖2與圖3是圖1的隨身碟於其他狀態的示意圖。圖4是圖1的隨身碟的部分構件示意圖。圖5是圖4隨身碟部分構件的爆炸圖。請先參考圖1,隨身碟100適於電性連接至電子裝置300以進行信號或資訊傳輸。在本新型創作的範例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0是以可攜式行動裝置作為代表,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同時參考圖4與圖5,本範例實施例的隨身碟100包括儲存模組110、第一連接器120、第一外殼130以及第二外殼140,其中儲存模組110例如是系統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模組,即在封裝體中包含單一晶片或多個晶片,且可再加上被動元件、電容、電阻、連接介面、天線...等任一元件以上所形成的封裝模組。故,如圖5所示,儲存模組110的外形能被視為板體且具有主表面S1。在此,主表面S1的面積是不小於板體其他表面的面積,亦即在本範例實施例中,所述主表面S1是指儲存模組110中具有最大面積的表面而言。再者,第一連接器120立設在主表面S1上並電性連接儲存模組110。請參考圖1,儲存模組110能被容置於多個外殼內後(如圖4所示的第一外殼130以及圖1至圖3所示的第二外殼140,詳見後續說明),便能藉由第一連接器120而沿軸向L1電性連接至電子裝置300(或自電子裝置300拆離),其中所述軸向L1不平行於儲存模組110的主表面 S1。
換句話說,本範例實施例藉由第一連接器120配置在儲存模組110的主表面S1上,而讓第一連接器120的連接方向(同時亦是第一連接器120的延伸方向),即前述軸向L1,與主表面S1保持非零度的夾角,進而在連接至電子裝置時能縮短隨身碟100相對於電子裝置300所形成結構的突出長度,因此能有效避免此時因碰撞或插拔方向不一致而導至隨身碟100損毀。反過來說,若依據現有技術之隨身碟連接至電子裝置後的結構,由於隨身碟之板體延伸長度與連接器的連接方向一致,即相當於隨身碟的連接軸向L1是平行於儲存模組110之主表面S1的狀態,因此在連接後會使隨身碟相對於電子裝置的突出結構沿著軸向L1的長度會較長,而提高隨身碟受到碰撞而損毀的機率。
請再參考圖4與圖5,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20實質上垂直設於儲存模組110的主表面S1,且第一外殼130是由相互組裝的第一部件132與第二部件134所構成,儲存模組110能被容置在第一部件132與第二部件134之間的容置空間中並局部從第一外殼130暴露出。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部件132具有第一開口132a,以讓儲存模組110容置在第一外殼130內時,第一連接器120能經由第一開口132a而突出於第一外殼130。
再者,隨身碟100還包括第二連接器150,其配置在儲存模組110上遠離第一連接器120並平行於主表面S1,且本範例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150實質上是由儲存模組110上的多個端子所 形成,且所述端子會從第一外殼130暴露出。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120符合微通用匯流排(micro universal series bus,Micro-USB)的規範,而第二連接器150符合通用匯流排(universal series bus,USB)的規範,以讓儲存模組110能以不同的連接介面而與其他電子裝置進行連接,進而提高隨身碟100的適用性。但,本新型創作並不限制上述連接器的形式,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器亦可是符合通用匯流排規範的連接器,而第二連接器亦可是符合微通用匯流排規範的連接器。另,亦可在儲存模組110上設置符合通用匯流排2.0(USB2.0)或符合通用匯流排3.0(USB3.0)的多個端子或其他合適的傳輸介面以供使用者選擇。
此外,在第一外殼130中,第一部件132的面積實質上小於第二部件134的面積,因此當儲存模組110容置於第一外殼130內時,第二連接器150會從第一外殼130露出,亦即第二連接器150在第二部件134上的正投影是位於第一部件132在第二部件134的正投影範圍之外,藉此使用者能直接使用露出的第二連接器150而與能對應其連接介面的其他電子裝置連接。
請再參考圖2與圖3,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當儲存模組110及配置其上的第一連接器120已組裝於第一外殼130內之後,便能將上述組裝後的構件再套裝於隨身碟100的第二外殼140之內。在此,第一外殼130的材質例如是塑膠,而第二外殼140的材質為橡膠或是兼具可撓性與彈性的材質,用以提供第一外殼130保護及外觀效果。第二外殼140具有位於頂面S2的第二開口142, 一旦第一外殼130及其內的儲存模組110套接於第二外殼140內時,第一連接器120得以經由第二開口152而從第二外殼140突出,以如圖1所示的讓儲存模組110藉由第一連接器120而電性連接至電子裝置300的第四連接器310。
再者,第二外殼140還具有第一裂開部144,其位於第二外殼140的側面S3且連通外部環境與第二外殼140的內部空間,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第一裂開部144是延伸並跨越第二外殼140的三個側面S3,且此三個側面S3相互鄰接並分別鄰接於頂面S2。由於第二外殼140具有可撓性,因此使用者能藉由扳開第一裂開部144而在側面S3形成開口結構(如圖3所示),以讓組裝後的第一外殼130、儲存模組110及第一連接器120經此移入第二外殼140內,或自第二外殼140內移出。
此外,如圖3所示,在組裝過程中,藉由將隨身碟100的第二連接器150鄰近於第一裂開部144,因而在隨身碟100未連接至電子裝置300時,使用者即可藉由扳開第一裂開部144形成開口結構,而讓第二連接器150從第二外殼140露出,進而使隨身碟100藉由第二連接器150而與其他電子裝置連接使用的狀態。
請再參考圖1與圖2,在本範例實施例中,隨身碟100還包括蓋體160,其與第二外殼140的材質相同,且蓋體160具有相對的頂面S4與底面S5,以及位於底面S5的容置口162與位於頂面S4的凸柱164。相對地,第二外殼140還具有位於底面S6的組裝口146。如此一來,當隨身碟100未使用時,即可將蓋體 160組裝於第二外殼140的頂面S2,以讓第一連接器120能被套接於容置口162中,如圖2所示,以達到保護第一連接器120的效果。
另外,當隨身碟100連接至電子裝置100而處於使用狀態時,蓋體160即可從第一連接器120拆離,且藉由凸柱164與組裝口146的相互配合而使蓋體160組裝於第二外殼140的底面S6,以讓蓋體160不易因從第二外殼140拆離而遺失。當然,本範例實施例並未限定蓋體160與第二外殼140之間的組裝型態及組裝位置,使用者可以如本範例實施例所示的堆疊組裝的結構,亦可採用其他方式,例如以鎖附或綁附的方式而作為蓋體160與第二外殼140之間的拆裝手段,以在蓋體160脫離第一連接器120時能容易被保存。
圖6至圖8繪示將儲存模組、第一連接器與第一外殼組裝至第二外殼的過程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6至圖8,如上所述,第二外殼140例如是以橡膠製成,因此藉由其可撓性與彈性的特質,而能使上述構件順利地組裝其內。在本範例實施例中,第二外殼140還具有位於頂面S2的第二裂開部148,且其包括彼此連通的第一段C1與第二段C2,其中第一段C1實質上與儲存模組110、第一連接器120與第一外殼130相對於第二外殼140的組裝軸向L2平行,前述第二開口142位於第一段C1的一端,第二段C2連接在第一段C1遠離第二開口142的另一端且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段C1,因而使第二裂開部148呈T字形,亦即第二開口142 是位於T字型第二裂開部148的底部末端。據此,第二外殼140於頂面S2的局部141便能因第二裂開部148而容易翻開。另外,第二裂開部148還具有位於第二段C2之相對兩端的圓結構C3,以作為防止第二裂開部148造成第二外殼140於結構上的破壞而提供防裂效果。
另一方面,由於第二外殼具有可撓性,因此於另一未繪示的範例實施例中,第二裂開部亦可僅呈單軸延伸,即相當於僅存在上述實施例的第一段C1,並讓第二開口位於第二裂開部的一端,同樣能讓第一連接器沿著單軸延伸的第二裂開部而移至第二開口。
基於上述結構及第二外殼140的材質特性,如圖6與圖7所示第一裂開部144所形成的開口結構,當儲存模組110與第一連接器120隨著第一外殼130沿組裝軸向L2移入第二外殼140時,藉由可翻開的局部141而使第一連接器120會經由第二裂開部148而穿過第二外殼140的頂面S2,以形成如圖7所示的移入第一段C1的狀態。接著,如圖7與圖8所示,當儲存模組110與第一連接器120隨著第一外殼130沿組裝軸向L2完全移入第二外殼140後,第一連接器120會從第二裂開部148移入第二開口142而完成將第二外殼140套接於第一外殼130外部的狀態。
基於上述,藉由第一連接器120配置在儲存模組110的主表面S1上,而能有效地降低隨身碟100組裝於電子裝置300時的結構長度。惟,本新型創作並未限制第一連接器120在主表面 S1上的配置型態,亦未限制第二外殼的型態。如前述圖1至圖8的實施例所示,第一連接器120實質上垂直設於儲存模組110的主表面S1,且當第二外殼140套接於第一外殼130之後並使隨身碟100組裝至電子裝置300時,第二外殼140的頂面S2實質上會與電子裝置300的側面S7接觸。
圖9繪示本新型創作另外範例實施例的電子裝置與隨身碟的組裝示意圖,在此僅繪示部分結構作為代表且以不同輪廓線表示不同實施例的儲存模組。隨身碟200的第一連接器220亦與儲存模組210的主表面S1A是呈傾斜狀態,且第二外殼240的頂面S2A亦是呈傾斜狀態,其中主表面S1A與頂面S2A平行。進一步地說,第一連接器220相對於主表面S1A或頂面S2A均形成夾角E1。
對應地,本範例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0的側面S7A與第四連接器410之間亦形成夾角E2,且夾角E1與夾角E2相等。換句話說,當隨身碟200與電子裝置400連接後,其能以第二外殼240的頂面S2A而與電子裝置400的側面S7A接觸,藉以提高構件連接後的結構強度。而以另一輪廓線所繪示的儲存模組210A仍與前述範例實施例一樣地與第一連接器220呈垂直狀態,且同樣以頂面S2A呈傾斜的第二外殼240套接於外,此舉亦能使隨身碟200與電子裝置400以相符傾斜程度的表面相互接觸。在另一未繪示的範例實施例中,亦可以上述圖1至圖8所繪示之隨身碟100與圖9所繪示之電子裝置400連接。由此可知,本新型創作並 未限定第一連接器相對於第二外殼或儲存模組之間的相對角度,亦即能以第一連接器立設在儲存模組的主表面上,並以適當地第一外殼、第二外殼承載或包覆,均能達到本新型創作所欲達到的效果。
圖10至圖12分別繪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的三視圖。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本範例實施例是以狗頭造型作為隨身碟700的第二外殼740進而在提供其內儲存模組710與第一外殼730的保護作用之餘,尚能提供較佳的外觀效果。與上述實施例同樣地,隨身碟700的第一連接器720會穿過並從第二外殼740突出。再者,蓋體760具有與第二外殼740相符的造型設計,即如圖所示,本範例實施例的蓋體760具有狗鼻的外觀,以在第一連接器720未被使用時用以將其覆蓋,並同時與第二外殼740共同形成隨身碟700的外觀造型。
另外,本範例實施例中,第一裂開部744是延伸於第二外殼140的側面S8,且所述側面S8實質上為弧面,而異於上述實施例相互鄰接的三個側面S3。
圖13繪示本新型創作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隨身碟的爆炸圖。圖14繪示圖13的隨身碟與電子裝置的組裝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3與圖14,在本實施例中,隨身碟500包括儲存模組510、第一連接器520、第三連接器550、第三外殼530以及第四外殼540。儲存模組510如同上述的儲存模組110而同為系統封裝模組。第三外殼530由第三部件532與第四部件534所對接而成, 且第三部件532與第四部件534構成容置空間以將儲存模組510容置其中。如圖10所示,藉由將第三外殼530樞接至第四外殼540後,位於第三外殼530內的儲存模組510與第一連接器520、第三連接器550便能相對於第四外殼540樞轉,而在電子裝置600組裝於第四外殼540的容置槽542時,隨身碟500便能以其第一連接器520電性連接至電子裝置600。
圖15是圖13的隨身碟的的部分構件示意圖。圖16與圖17分別以不同視角繪示圖13的隨身碟於組裝後的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5至圖17,值得注意的是,本範例實施例的隨身碟500,其第三連接器550是立設在儲存模組510上,且第一連接器520與第三連接器550是位於儲存模組510的不同表面且經由儲存模組510而電性連接在一起。再者,第一連接器520例如是符合微通用序列匯流排(Micro Universal Series Bus,Micro-USB)的插頭,而第三連接器550則是符合微通用序列匯流排的插座,因而儲存模組510得以分別藉由第一連接器520與第三連接器550而與不同電子裝置進行電性連接及資訊傳輸。舉例來說,儲存模組510以第一連接器520與行動電子裝置電性連接而進行資訊傳輸,且同時亦以第三連接器550與充電裝置連接而達到供電效果。
再者,本範例實施例的第三外殼530中,其第三部件532具有第三開口532a,而第四部件534具有第四開口534a,且其中第三開口532a的外形輪廓符合第一連接器520的截面輪廓,而第四開口534a的外形輪廓符合第三連接器550的截面輪廓。據此, 當儲存模組510、第一連接器520與第三連接器550組裝於第三外殼530內時,第一連接器520會穿過並從第三開口532a突出,而第三連接器550則會經第四開口534a而從第三外殼530暴露出,以利隨身碟500藉由其第一連接器520與第三連接器550與其他裝置連接。
圖18與圖19繪示電子裝置與隨身碟的組裝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3、圖14以及圖18、圖19,進一步地說,第三外殼530是樞接於第四外殼540且位於容置槽542的一端,如圖10所示,隨身碟500還包括樞軸560,其穿過第四外殼540之一對凸出部544上的擴孔546,以及第三外殼530之第四部件534上的一對貫孔534b(圖式中僅繪示其一)。據此,位於第三外殼530內的儲存模組510、第一連接器520與第三連接器550便能隨著第三外殼530而相對於第四外殼540沿樞軸560旋轉,在此可參考圖16與圖18所示第三外殼530因旋轉而使其他相關構件處於不同狀態。
當使用者欲將電子裝置600與隨身碟500組裝時,請依序參考圖18、圖19與圖14,此時先旋轉第三外殼530,使第一連接器520背離第四外殼540的容置槽542,而後將電子裝置600以其位於一側的連接器(未繪示,可參考圖1)對接至第一連接器520。接著,電子裝置600與第三外殼530(及其內的儲存模組510與第一連接器520、第三連接器550)沿樞軸560旋轉,直至電子裝置600組裝於容置槽542中。
需注意的是,由於位在凸出部544上的擴孔546能沿軸 向L3而來回移動,因此電子裝置600連接至第一連接器520之後無須擔心其與容置槽542因結構誤差而產生錯位。換句話說,如圖18所示,當電子裝置600與第一連接器520對接時,樞軸560是位於擴孔546遠離容置槽542的一端,而如圖18所示,當電子裝置600沿樞軸560旋轉時,樞軸560是位於擴孔546鄰近容置槽542的另一端。最終,如圖14所示,當電子裝置600組入容置槽542後,樞軸560再次移回擴孔546遠離容置槽542的該端。因此,藉由樞軸560能在擴孔546移動而提供沿軸向L3的組裝裕度,使用者便能順利地將電子裝置600組入容置槽542中。如此一來,隨身碟500不但藉由第一連接器520而電性連接至電子裝置600,更以其第四外殼540提供電子裝置600承載與容置的空間,而使電子裝置與隨身碟於連接後可被視為具有圓潤外形的一體結構(即不會產生如懸臂般的突出結構),而達到保護與降低碰撞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本新型創作的上述範例實施例中,隨身碟藉由將第一連接器立設在儲存模組的主表面上,而讓隨身碟能以第一連接器與電子裝置電性連接,其中第一連接器是沿著軸向連接至電子裝置,且該軸向並不平行於儲存模組的主表面。據此,本新型創作得以使外形呈板體的儲存模組以其主表面抵接於電子裝置,而避免形成如懸臂的突出結構,進而在隨身碟與電子裝置連接後其在外形上能有效降低碰撞或因碰撞而受損的機率。
再者,隨身碟結構進一步地利用第三外殼是樞接於第四 外殼的一端。同時將儲存模組與第一連接器、第三連接器容置於第三外殼,並使第四外殼具有容置槽以容置電子裝置。據此,使用者能先將電子裝置組裝於隨身碟的第一連接器後,使其隨著第三外殼相對於第四外殼樞轉而組入容置槽,進而使電子裝置與隨身碟形成一體結構,以在隨身碟能與電子裝置電性連接的狀態下,亦能以其第四外殼提供電子裝置保護與較佳外觀結構的效果。
雖然本新型創作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新型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新型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隨身碟
120‧‧‧第一連接器
140‧‧‧第二外殼
144‧‧‧第一裂開部
146‧‧‧組裝口
160‧‧‧蓋體
162‧‧‧容置口
164‧‧‧凸柱
300‧‧‧電子裝置
310‧‧‧第四連接器
L1‧‧‧軸向
S7‧‧‧側面
S5、S6‧‧‧底面

Claims (14)

  1. 一種隨身碟,適於電性連接一電子裝置,包括:一儲存模組,該儲存模組的外形為板體且具有一主表面,其中該主表面的面積不小於板體之其他表面的面積;以及一第一連接器,立設在該主表面上且電性連接該儲存模組,該第一連接器沿一軸向電性連接該電子裝置,且該軸向不平行於該主表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隨身碟,其中該第一連接器垂直設於該儲存模組的該主表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隨身碟,還包括:一第二連接器,配置在該儲存模組上,該第二連接器遠離該第一連接器且平行於該主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隨身碟,還包括:一第一外殼,具有一第一開口,該儲存模組容置於該第一外殼內,該第一連接器經由該第一開口而從該第一外殼突出,該第二連接器位於該第一外殼之外。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隨身碟,其中該第一外殼包括相互組裝的一第一部件與一第二部件,該儲存模組位於該第一部件與該第二部件之間,該第一部件具有該第一開口,該第二連接器是由多個端子所形成,且該第二連接器在該第二部件上的正投影位於該第一部件在該第二部件上的正投影之外,以使該些端子從該第一外殼露出。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隨身碟,還包括:一第二外殼,具有一第二開口,該儲存模組與該第一外殼容置於該第二外殼內,且該第一連接器經由該第二開口而從該第二外殼突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隨身碟,其中該第二外殼還具有一第一裂開部,該儲存模組與該第一外殼經由該第一裂開部而移入或移出該第二外殼。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隨身碟,其中該第二外殼具有可撓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隨身碟,其中該第二外殼還具有一第二裂開部,該第二裂開部呈單軸延伸,該第二開口位於該第二裂開部的一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隨身碟,其中該第二外殼還具有一第二裂開部,該第二裂開部呈T字型,該第二開口位於T字型的底部末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隨身碟,適於可拆卸地組裝至該電子裝置,而該隨身碟還包括一蓋體,當該隨身碟未組裝至該電子裝置時,該蓋體可拆卸地組裝於該第二外殼而覆蓋並容置該第一連接器,當該隨身碟組裝至該電子裝置時,該蓋體移離該第一連接器並組裝於該第二外殼的其他部分。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隨身碟,還包括:一第三連接器,立設在該儲存模組上,且該第一連接器與該 第三連接器位於該儲存模組的不同表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隨身碟,還包括:一第三外殼,具有位於不同表面上的一第三開口與一第四開口,該儲存模組容置於該第三外殼內,而該第一連接器經該第三開口而從該第三外殼突出,該第三連接器經該第四開口而從該第三外殼暴露出;以及一第四外殼,具有一容置槽,該第三外殼樞接於該第四外殼而位於該容置槽的一端,該電子裝置電性連接該第一連接器後,隨著該第三外殼相對於該第四外殼旋轉而移入或移出該容置槽。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隨身碟,其中該第一連接器為一插頭,該第三連接器為一插座。
TW103206529U 2014-04-15 2014-04-15 隨身碟 TWM4841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6529U TWM484174U (zh) 2014-04-15 2014-04-15 隨身碟
US14/289,669 US9454182B2 (en) 2014-04-15 2014-05-29 Flash driv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6529U TWM484174U (zh) 2014-04-15 2014-04-15 隨身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84174U true TWM484174U (zh) 2014-08-11

Family

ID=51793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6529U TWM484174U (zh) 2014-04-15 2014-04-15 隨身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454182B2 (zh)
TW (1) TWM48417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91100B1 (ko) 2015-06-10 2022-04-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터페이스 제공 방법 및 장치
TWM518811U (zh) * 2015-12-22 2016-03-11 Photofast Company Ltd 電子儲存暨傳輸裝置之固定結構
US10180251B2 (en) * 2016-07-21 2019-01-15 Michael Duque Power stand with switchable power and changeable utility models
KR102575430B1 (ko) 2016-10-25 2023-09-0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와 전자 장치가 외부 장치의 접속 단자를 인식하는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33329B2 (en) * 2002-08-21 2004-05-11 Fu-I Yang USB flash drive
USD597077S1 (en) * 2007-12-04 2009-07-28 Marware Inc. Travel dock for a media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96645A1 (en) 2015-10-15
US9454182B2 (en) 2016-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96820B2 (en) Multi-connector, and charging cable and data cable having the same
TWM460432U (zh) 轉接模組與電子裝置
JP2013229259A (ja) 壁付型usb充電ハブソケット
CN103730799A (zh) 复合式转接插头
TWM484174U (zh) 隨身碟
US20090227144A1 (en) Computer peripheral device
WO2015165416A1 (zh) 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头
RU2656086C2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разъем
TWM539644U (zh) 安裝多個m.2固態硬碟的儲存模組
TWI536678B (zh) 隨身碟及其操作方法
TWM242784U (en) Computer expansion device having USB interface
TWM488731U (zh) 隨身碟
US20190109424A1 (en) Multi-configurable electrical cable assembly
CN204304069U (zh) 一种新型usb插头连接器及usb插座连接器
US796145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WM484780U (zh) 儲存裝置
CN203849999U (zh) 优盘
JP3165977U (ja) 複合雌コネクタ
CN203288909U (zh) 转接模块与电子装置
TWI484406B (zh) 隨身碟
TWI541630B (zh) 儲存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TWM616957U (zh) 隨身碟
TWM445791U (zh) 萬用電路板模組及使用該萬用電路板模組的連接器
TWI458207B (zh) 資料存儲裝置
TWI506891B (zh) 複合式轉接插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K4K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