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8585U - 風路機構 - Google Patents

風路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8585U
TWM478585U TW103200953U TW103200953U TWM478585U TW M478585 U TWM478585 U TW M478585U TW 103200953 U TW103200953 U TW 103200953U TW 103200953 U TW103200953 U TW 103200953U TW M478585 U TWM478585 U TW M47858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path
steering
passage
guiding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2009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i-Ko Lin
Original Assignee
Basso In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sso Ind Corp filed Critical Basso Ind Corp
Priority to TW1032009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8585U/zh
Publication of TWM478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8585U/zh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Description

風路機構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氣動工具的風路機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以提供不同輸出扭力的氣動工具的風路機構。
氣動工具之作動原理係將壓力氣體引入動力機構(如馬達)的內部,使壓力氣體推動動力機構內的轉子正轉或逆轉,進而帶動作動部正轉或逆轉,以對工件作工(例如鬆鎖螺栓)。
習用之氣動工具藉由風路機構的流道改變流入動力機構的氣體流量,以改變動力機構內轉子之轉速,進而使作動部提供不同的輸出扭力。
習用之氣動工具雖然具有不同輸出扭力的風路機構,然而各習用風路機構的氣體流道通常過於曲折,且有倒勾式氣體流道出現,需以複雜的加工或重鑄模具製程方能製造形成。故習用之氣動工具的風路機構過於複雜,容易造成能量損耗與增加製造成本。
本新型之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種風路機構,其可設置於氣動工具,藉此,氣動工具可提供不同的輸出扭力,且氣體能於風路機構中流動順暢,而不易造成能量損耗。此外,風路機構中不具有倒勾式氣體流道,故不需以複雜的加工或重鑄模具製程,而可減少製造成本。
依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是在提供一種風路機構,其設置於氣動工具,氣動工具包含動力機構。風路機構包含後座、換向閥、延伸部與調節鈕。後座包含第一轉向流道、第二轉向流道、導氣孔及容置空間,其中導氣孔設置於後座之下方位置,導氣孔一端向外開放,且導氣孔另一端連通容置空間,而第一轉向流道與第二轉向流道間隔連通容置空間,第一轉向流道與第二轉向流道係用以供一氣體流入動力機構以產生不同轉向。換向閥可轉動地設置於後座之容置空間,換向閥內含氣流通道,氣流通道用以連通導氣孔與第一轉向流道或連通導氣孔與第二轉向流道。延伸部由後座之下方位置往外延伸設置,延伸部內部設置有進氣流道。調節鈕氣密地樞裝在導氣孔開放的那一端,且調節鈕包含複數個貫孔與通氣流道,通氣流道與貫孔方向垂直,前述貫孔係間隔設置且各個貫孔具有不同大小之孔徑,通氣流道與氣流通道連通,且進氣流道經其中一個貫孔連通通氣流道。
依據前述之風路機構,可更包含換向件。換向件與換向閥連接,藉換向件帶動換向閥,使換向閥之氣流通道連通導氣孔與第一轉向流道或使換向閥之氣流通道道連通 導氣孔與第二轉向流道。換向件可包含控制部,控制部鄰近後座之上方位置,其中控制部可以直線運動或圓弧運動帶動換向閥轉動。
依據前述之風路機構的其他實施例如下:可更包含握柄部與開關件。握柄部與延伸部連接,且握柄部與延伸部間具有一夾角,此夾角大於、等於60度且小於、等於120度。開關件設置於握柄部,開關件係用以控制進氣流道開放或密閉。開關件可包含扳機按鍵、連動桿、氣密閥與復位件。扳機按鍵部份外露於握柄部。連動桿設置於握柄部內,且連動桿之一端與扳機按鍵連接。氣密閥設置於連動桿之另一端,且氣密閥對應進氣流道遠離貫孔之一端。復位件抵頂氣密閥。當壓按扳機按鍵,連動桿受扳機按鍵連動位移,進而帶動氣密閥位移使進氣流道遠離貫孔的那一端開放,當鬆脫扳機按鍵,氣密閥受復位件推動復位使進氣流道遠離貫孔的那一端密閉。
依據前述之風路機構,調節鈕可更包含操作部,操作部外露於後座,且操作部上設有複數個流量標記,此些流量標記與前述貫孔對應。動力機構可為馬達。
依據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是在提供一種風路機構,其設置於氣動工具,氣動工具包含動力機構。風路機構包含後座、換向閥、握把件與調節鈕。後座包含第一轉向流道、第二轉向流道、導氣孔及容置空間,其中導氣孔設置於後座之下方位置,導氣孔一端向外開放,且導氣孔另一端連通容置空間,而第一轉向流道與第二轉向流道間 隔連通容置空間,第一轉向流道與第二轉向流道係用以供一氣體流入動力機構以產生不同轉向。換向閥可轉動地設置於後座之容置空間,換向閥內含氣流通道,氣流通道用以連通導氣孔與第一轉向流道或連通導氣孔與第二轉向流道。握把件設置於後座相對容置空間之一端,握把件包含延伸部、握柄部與開關件,其中延伸部由後座之下方位置往外延伸設置,延伸部內設置有進氣流道,握柄部與延伸部連接,開關件設置於握柄部且用以控制進氣流道開放或密閉。調節鈕包含管部與操作部,管部與操作部連接。管部氣密地樞裝在導氣孔開放的那一端,管部包含複數個貫孔與通氣流道,通氣流道與貫孔方向垂直,前述貫孔係間隔設置且各個貫孔具有不同大小之孔徑,通氣流道與氣流通道連通,進氣流道經其中一個貫孔連通通氣流道,操作部外露於後座。
本新型之氣動工具,氣體可由貫孔流入通氣流道,再由通氣流道流入換向閥的氣流通道,隨即被導引至動力機構,意即氣體在進入動力機構前,僅需流經換向閥的氣流通道而不需流經整個換向閥,故整體的風路流道順暢且路徑較短,可減少能量的損耗而達到較佳的效率。
100‧‧‧作動部
200‧‧‧殼體
210‧‧‧排氣空間
220‧‧‧第二排氣孔
300‧‧‧動力機構
310‧‧‧外壁
311‧‧‧第一排氣孔
312‧‧‧第一流道
313‧‧‧第二流道
320‧‧‧轉子
330‧‧‧內部氣流空間
400‧‧‧換向閥
410‧‧‧氣流通道
570‧‧‧排氣路徑
580‧‧‧記號
600‧‧‧握把件
610‧‧‧延伸部
611‧‧‧進氣流道
620‧‧‧握柄部
630‧‧‧開關件
631‧‧‧扳機按鍵
632‧‧‧連動桿
633‧‧‧氣密閥
634‧‧‧復位件
640‧‧‧延伸部
700‧‧‧調節鈕
420‧‧‧第一排氣通道
430‧‧‧第二排氣通道
440‧‧‧第二齒部
500‧‧‧後座
510‧‧‧第一轉向流道
520‧‧‧第二轉向流道
530‧‧‧導氣孔
540‧‧‧容置空間
550‧‧‧上方位置
560‧‧‧下方位置
710‧‧‧管部
711-714‧‧‧貫孔
715‧‧‧通氣流道
720‧‧‧操作部
721-724‧‧‧流量標記
800‧‧‧換向件
810‧‧‧控制部
820‧‧‧第一齒部
為讓本新型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圖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氣動工具的立 體分解圖。
第1A圖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的調節鈕的立體圖。
第2圖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的局部剖面圖。
第3A圖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於第四段扭力輸出的調節鈕位置圖。
第3B圖係繪示第3A圖的氣動工具的貫孔與進氣流道的連通示意圖。
第4A圖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於第一轉向時換向閥的位置圖。
第4B圖係繪示第4A圖的氣動工具的轉子偏心位置圖。
第5A圖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於第二轉向時換向閥的位置圖。
第5B圖係繪示第5A圖的氣動工具的轉子偏心位置圖。
第6A圖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於第三段扭力輸出的調節鈕位置圖。
第6B圖係繪示第6A圖的氣動工具的貫孔與進氣流道的連通示意圖。
第7A圖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於第二段扭力輸出的調節鈕位置圖。
第7B圖係繪示第7A圖的氣動工具的貫孔與進氣流道的連通示意圖。
第8A圖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於第一段扭力輸出的調節鈕位置圖。
第8B圖係繪示第8A圖的氣動工具的貫孔與進氣流道的連 通示意圖。
第9A圖係繪示依照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一種氣動工具的立體圖。
第9B圖係繪示第9A圖的氣動工具的換向件與換向閥的連接示意圖。
請參照第1圖,其係繪示依照本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氣動工具的立體分解圖。氣動工具包含作動部100、殼體200、動力機構300與風路機構(未另外標號),其中風路機構包含換向閥400、後座500、握把件600、調節鈕700與換向件800。
動力機構300可為馬達,藉由動力機構300可帶動作動部100正轉或逆轉。
後座500包含第一轉向流道510、第二轉向流道520、導氣孔530、容置空間540、上方位置550、下方位置560與兩個排氣路徑570。前述上方位置550之「上方」與下方位置560之「下方」定義如下,當使用者以氣動工具作用於工件時,提舉氣動工具並使氣動工具之延伸中心軸為水平,此時高於延伸中心軸的部位稱為上方,低於延伸中心軸的部位稱為下方。
導氣孔530設置於後座500之下方位置560,導氣孔530的一端向外開放,且導氣孔530另一端連通容置空間540。第一轉向流道510與第二轉向流道520間隔設置於 導氣孔530之兩側,第一轉向流道510與第二轉向流道520分別通連通容置空間540,具體言之,第一轉向流道510與第二轉向流道520係用以供一氣體流入動力機構300以產生不同轉向,意即使動力機構300正轉或逆轉。
排氣路徑570設置於後座500的上方位置550,排氣路徑570與排氣空間210(見第4B圖)連通。
換向閥400可轉動地設置於後座500之容置空間540,換向閥400內含氣流通道410(見第4A圖)、第一排氣通道420(見第4A圖)及第二排氣通道430(見第4A圖),氣流通道410用以連通導氣孔530與第一轉向流道510或連通導氣孔530與第二轉向流道520。
換向件800與換向閥400連接,換向件800與換向閥400的連接方式可為直接連接或間接連接,前述間接連接係指換向件800與換向閥400可藉由另一元件予以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換向件800與換向閥400係同軸且直接連接。換向件800包含控制部810,控制部810鄰近後座500之上方位置550,在本實施方式中,控制部810以圓弧運動帶動換向閥400轉動,使換向閥400之氣流通道410連通導氣孔530與第一轉向流道510或使換向閥400之氣流通道410連通導氣孔530與第二轉向流道520。藉此,有利於使用者以握持氣動工具之手切換作動部100正轉或逆轉。
握把件600設置於後座500相對容置空間540之一端,握把件600包含延伸部610、握柄部620、開關件630 與延伸部640,握柄部620與延伸部610及延伸部640間分別具有一夾角,前述夾角大於、等於60度且小於、等於120度。延伸部610由後座500之下方位置560往外延伸設置,延伸部640由後座500之上方位置550往外延伸設置,握柄部620連接延伸部610與延伸部640,開關件630設置於握柄部620。
請同時參照第2圖,其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的局部剖面圖。延伸部610內設置有進氣流道611,開關件630係用以控制進氣流道611開放或密閉。具體而言,開關件630包含扳機按鍵631、連動桿632、氣密閥633與復位件634,其中扳機按鍵631部份外露於握柄部620,連動桿632設置於握柄部620內,連動桿632之一端與扳機按鍵631連接,另一端與氣密閥633連接,復位件634抵頂氣密閥633。當壓按扳機按鍵631,連動桿632受扳機按鍵631連動位移,進而帶動氣密閥633往下位移使進氣流道611的右端開放(請參見第3B圖),當鬆脫扳機按鍵631,氣密閥633受復位件634推動復位而使進氣流道611的右端密閉。
請同時參照第1A圖,其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的調節鈕700的立體圖,調節鈕700樞設於後座500之下方位置560,調節鈕700包含管部710與操作部720,管部710與操作部720連接,其中管部710氣密地樞裝在導氣孔530開放的那一端,操作部720外露於後座500。
管部710包含間隔設置的貫孔711、貫孔712、貫 孔713、貫孔714與通氣流道715,前述貫孔(711-714)與通氣流道715的方向垂直,貫孔711、貫孔712、貫孔713與貫孔714的孔徑大小不同,通氣流道715與換向閥400的氣流通道410(見第4A圖)連通,且進氣流道611經其中一個貫孔(711-714)連通通氣流道715。前述貫孔(711-714)與通氣流道715的方向垂直,係指各個貫孔(711-714)的中心軸線與通氣流道715的中心軸線互相垂直。
請參照第3A圖與第3B圖,第3A圖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於第四段扭力輸出的調節鈕700位置圖,第3B圖係繪示第3A圖的氣動工具的貫孔714與進氣流道611的連通示意圖。第3A圖中,調節鈕700的操作部720包含四個流量標記(721-724),其中,流量標記724與貫孔714對應。當轉動調節鈕700使流量標記724對準記號580,此時,如第3B圖所示,貫孔714與進氣流道611連通,而可使氣動工具提供第四段扭力輸出,由於貫孔714的孔徑最大,故第四段扭力輸出為最大。
請參照第4A圖,其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於第一轉向時換向閥400的位置圖,此時,藉由氣流通道410連通導氣孔530與第一轉向流道510,更具體地說,通氣流道715、導氣孔530、氣流通道410與第一轉向流道510呈連通狀態。
請參照第4B圖,其係繪示第4A圖的氣動工具的轉子320偏心位置圖,動力機構300設置於殼體200中,動力機構300與殼體200之間具有排氣空間210,並於殼體 200的下方位置設置有複數個第二排氣孔220。動力機構300包含外壁310、轉子320以及位於外壁310與轉子320之間的內部氣流空間330,其中外壁310設有第一排氣孔311、第一流道312與第二流道313,第一排氣孔311、排氣空間210以及第二排氣孔220彼此連通,第一流道312與內部氣流空間330以及後座500的第一轉向流道510連通,第二流道313與內部氣流空間330以及後座500的第二轉向流道520連通。
關於氣動工具於第一轉向時的氣體流動路徑,請復參照第3B圖至第4B圖,其中以實心箭頭代表進氣方向,以虛線箭頭代表排氣方向。第3B圖中,扳機按鍵631受壓按後,氣密閥633受連動位移而使進氣流道611的右端開放,氣體(圖未揭示)由進氣流道611的右端進入進氣流道611,並經由貫孔714進入通氣流道715。
第4A圖中,氣體由通氣流道715流入氣流通道410,再流入第一轉向流道510,之後流入動力機構300的第一流道312,第4B圖中,氣體由第一流道312流入內部氣流空間330,而推動轉子320以第一轉向偏心轉動,之後氣體可經由兩種路徑進行排氣,第一種是由上方的第一排氣孔311進入排氣空間210,再由第二排氣孔220排出氣動工具。第二種是由內部氣流空間330流入第二流道313,之後流入第二轉向流道520,再如第4A圖所示,由第二轉向流道520流入第一排氣通道420,之後流入位於上方的排氣路徑570或經由第二排氣通道430流入另一位於上方的排 氣路徑570,之後如第4B圖所示,由排氣路徑570流入排氣空間210,再由第二排氣孔220排出氣動工具。
由前述氣體流動路徑可知,氣體由進氣流道611流經調節鈕700後,馬上在此處經換向閥400的導引而進入動力機構300。更具體地說,氣體在流入動力機構300前,無需流經整個換向閥400,僅需流經氣流通道410即馬上被導引至第一轉向流道510,之後隨即流入動力機構300,故整體的風路流道順暢且路徑較短,可減少能量損耗而達到較佳的效率。
請參照第5A圖,其係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於第二轉向時換向閥400的位置圖,此時,藉由氣流通道410連通導氣孔530與第二轉向流道520,更具體地說,通氣流道715、導氣孔530、氣流通道410與第二轉向流道520呈連通狀態。
關於氣動工具於第二轉向時的氣體流動路徑,請參照第3B圖、第5A圖與第5B圖,第5B圖係繪示第5A圖的氣動工具的轉子320偏心位置圖,前述各圖中以實心箭頭代表進氣方向,以虛線箭頭代表排氣方向。第3B圖中,扳機按鍵631受壓按後,氣密閥633受連動位移而使進氣流道611的右端開放,氣體(圖未揭示)由進氣流道611的右端進入進氣流道611,並經由貫孔714進入通氣流道715。
第5A圖中,氣體由通氣流道715流入氣流通道410,再流入第二轉向流道520,之後流入動力機構300的 第二流道313,第5B圖中,氣體由第二流道313流入內部氣流空間330,而推動轉子320以第二轉向偏心轉動,之後氣體可經由兩種路徑進行排氣,第一種是由上方的第一排氣孔311進入排氣空間210,再由第二排氣孔220排出氣動工具。第二種是由內部氣流空間330流入第一流道312,之後流入第一轉向流道510,再如第5A圖所示,由第一轉向流道510流入第二排氣通道430,之後流入位於上方的排氣路徑570或經由第一排氣通道420流入另一位於上方的排氣路徑570,之後如第5B圖所示,由排氣路徑570流入排氣空間210,再由第二排氣孔220排出氣動工具。
請參照第6A圖至第8B圖,第6A圖、第7A圖與第8A圖係分別繪示第1圖的氣動工具於第三段扭力輸出、第二段扭力輸出與第一段扭力輸出時調節鈕700的位置圖,第6B圖、第7B圖與第8B圖係分別繪示第6A圖、第7A圖與第8A圖的氣動工具的貫孔713、貫孔712及貫孔711與進氣流道611的連通示意圖,孔徑由大而小依序為貫孔713、貫孔712與貫孔711,且第6B圖、第7B圖與第8B圖中,扳機按鍵631呈被壓按狀態,而使進氣流道611的右端開放。第6A圖與第6B圖中,流量標記723與貫孔713對應,當轉動調節鈕700使流量標記723對準記號580,可使貫孔713與進氣流道611連通,而使氣動工具提供第三段扭力輸出。第7A圖與第7B圖中,流量標記722與貫孔712對應,轉動調節鈕700使流量標記722對準記號580,可使貫孔712與進氣流道611連通,而使氣動工具提 供第二段扭力輸出。第8A圖與第8B圖中,流量標記721與貫孔711對應,轉動調節鈕700使流量標記721對準記號580,可使貫孔711與進氣流道611連通,而使氣動工具提供第一段扭力輸出。藉此,氣動工具可提供不同大小的扭力輸出,前述貫孔(711-714)的數目與孔徑可依實際需求彈性調整。
請參照第9A圖與第9B圖,第9A圖係繪示依照本新型另一實施方式的一種氣動工具的立體圖,第9B圖係繪示第9A圖的氣動工具的換向件800與換向閥400的連接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換向件800具有控制部810與第一齒部820,控制部810鄰近後座500之上方位置,換向閥400具有第二齒部440,換向件800以第一齒部820與換向閥400的第二齒部440連接。更具體地說,控制部810與第一齒部820囓合,第一齒部820與第二齒部440囓合,藉由控制部810、第一齒部820與第二齒部440三者間的囓合關係,使控制部810可以直線運動帶動換向閥400轉動,藉此,有利於使用者以握持氣動工具之手切換作動部100正轉或逆轉。關於此氣動工具的其他細節與第1圖的氣動工具相同,在此將不予贅述。
由上述實施方式,本新型之風路機構具有以下優點:(一)藉由將調節鈕設置於後座之下方位置,使進氣流道內的氣體可經由調節鈕直接被導引至換向閥,而可避免習用氣動工具氣體流道過於曲折的缺失,使氣體在風路機構中能流動順暢,進而避免能量的耗損。(二)藉由貫孔具 有不同大小的孔徑,可輕易改變進入動力機構的流量,而可使氣動工具提供不同的扭力輸出。(三)風路機構中不具有倒勾式設計,故不需以複雜加工或重鑄模具製程製造,而可減少製造成本。
雖然本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作動部
200‧‧‧殼體
300‧‧‧動力機構
400‧‧‧換向閥
410‧‧‧氣流通道
500‧‧‧後座
550‧‧‧上方位置
560‧‧‧下方位置
600‧‧‧握把件
610‧‧‧延伸部
611‧‧‧進氣流道
620‧‧‧握柄部
630‧‧‧開關件
631‧‧‧扳機按鍵
632‧‧‧連動桿
633‧‧‧氣密閥
634‧‧‧復位件
640‧‧‧延伸部
700‧‧‧調節鈕
710‧‧‧管部
712-714‧‧‧貫孔
715‧‧‧通氣流道
720‧‧‧操作部
800‧‧‧換向件
810‧‧‧控制部

Claims (10)

  1. 一種風路機構,設置於一氣動工具,該氣動工具包含一動力機構,該風路機構包含:一後座,包含一第一轉向流道、一第二轉向流道、一導氣孔及一容置空間,其中該導氣孔設置於該後座之一下方位置,該導氣孔一端向外開放,且該導氣孔另一端連通該容置空間,而該第一轉向流道與該第二轉向流道間隔連通該容置空間,該第一轉向流道與該第二轉向流道用以供一氣體流入該動力機構以產生不同轉向;一換向閥,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後座之該容置空間,該換向閥內含一氣流通道,該氣流通道用以連通該導氣孔與該第一轉向流道或連通該導氣孔與該第二轉向流道;一延伸部,由該後座之該下方位置往外延伸設置,該延伸部內設置有一進氣流道;以及一調節鈕,氣密地樞裝在該導氣孔開放的該端,且該調節鈕包含複數個貫孔與一通氣流道,其中該些貫孔與該通氣流道方向垂直,該些貫孔係間隔設置且各該貫孔具有不同大小之一孔徑,該通氣流道與該氣流通道連通,且該進氣流道經其中一該貫孔連通該通氣流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路機構,更包含:一換向件,與該換向閥連接,藉該換向件帶動該換向閥,使該換向閥之該氣流通道連通該導氣孔與該第一轉向流道或使該換向閥之該氣流通道連通該導氣孔與該第二轉 向流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風路機構,其中該換向件包含一控制部,該控制部鄰近該後座之一上方位置。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風路機構,其中該控制部以直線運動帶動該換向閥轉動。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風路機構,其中該控制部以圓弧運動帶動該換向閥轉動。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路機構,更包含:一握柄部,與該延伸部連接,且該握柄部與該延伸部間具有一夾角,該夾角大於、等於60度且小於、等於120度;及一開關件,設置於該握柄部,用以控制該進氣流道開放或密閉。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風路機構,其中該開關件包含:一扳機按鍵,部份外露於該握柄部;一連動桿,設置於該握柄部內,該連動桿之一端與該扳機按鍵連接;一氣密閥,設置於該連動桿之另一端且對應該進氣流道遠離該貫孔之一端;以及 一復位件,抵頂該氣密閥;當壓按該扳機按鍵,該連動桿受該扳機按鍵連動位移,進而帶動該氣密閥位移使該進氣流道遠離該貫孔之該端開放,當鬆脫該扳機按鍵,該氣密閥受該復位件推動復位使該進氣流道遠離該貫孔之該端密閉。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路機構,其中該調節鈕更包含一操作部,該操作部外露於該後座,且該操作部上設有複數個流量標記,該些流量標記與該些貫孔對應。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風路機構,其中該動力機構為一馬達。
  10. 一種風路機構,設置於一氣動工具,該氣動工具包含一動力機構,該風路機構包含:一後座,包含包含一第一轉向流道、一第二轉向流道、一導氣孔及一容置空間,其中該導氣孔設置於該後座之一下方位置,該導氣孔一端向外開放,且該導氣孔另一端連通該容置空間,而該第一轉向流道與該第二轉向流道間隔連通該容置空間,該第一轉向流道與該第二轉向流道用以供一氣體流入該動力機構以產生不同轉向;一換向閥,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後座之該容置空間,該換向閥內含一氣流通道,該氣流通道用以連通該導氣孔與該第一轉向流道或連通該導氣孔與該第二轉向流道; 一握把件,該握把件設置於該後座相對該容置空間之一端,該握把件包含一延伸部、一握柄部與一開關件,其中該延伸部由該後座之該下方位置往外延伸設置,該延伸部內設置有一進氣流道該握柄部與該延伸部連接,該開關件設置於該握柄部且用以控制該進氣流道開放或密閉;以及一調節鈕,包含一管部與一操作部,該管部與該操作部連接,該管部氣密地樞裝在該導氣孔開放的該端,且該管部包含複數個貫孔與一通氣流道,其中該些貫孔與該通氣流道方向垂直,該些貫孔係間隔設置且各該貫孔具有不同大小之一孔徑,該通氣流道與該氣流通道,該進氣流道經其中一該貫孔連通該通氣流道,該操作部外露於該後座。
TW103200953U 2014-01-16 2014-01-16 風路機構 TWM478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0953U TWM478585U (zh) 2014-01-16 2014-01-16 風路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00953U TWM478585U (zh) 2014-01-16 2014-01-16 風路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8585U true TWM478585U (zh) 2014-05-21

Family

ID=51295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200953U TWM478585U (zh) 2014-01-16 2014-01-16 風路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785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9222B (zh) * 2022-01-26 2023-01-01 車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握把互換結構的衝擊工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9222B (zh) * 2022-01-26 2023-01-01 車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握把互換結構的衝擊工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83619B1 (en) Bidirectional pneumatic impact wrench
US10421174B2 (en) Pneumatic rotary tool with air-supply control assembly
TWI283198B (en) Air tool
TWI477362B (zh) A single tool is used to switch the pneumatic tool that reverses and adjusts the speed
US20140020923A1 (en) Pneumatic tool
US20130156622A1 (en) Pneumatic tool having clockwise and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function
US9322417B2 (en) Motor assembly for pneumatic tool
US20070267206A1 (en) Single-hand operable structure for controlling forward/backward intake of a straight pneumatic wrench
US20120318544A1 (en) Rotation speed control device for air tools and rotation spee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I411501B (zh) Pneumatic tool drive direction and flow control device
TWI396607B (zh) Pneumatic tool intake direction switching device
US8375832B2 (en) Compact one touch pneumatic wrench
US20120325510A1 (en) Impact wrench with improved redirection switch
TWM478585U (zh) 風路機構
US11364614B2 (en) Pneumatic tool
TWM271669U (en) Valve device for air tool
US20140083256A1 (en) Pneumatic ratchet wrench having a shrunk head section
CN110228034A (zh) 一种油压脉冲工具
TWM569274U (zh) Pneumatic tool
TWM563328U (zh) 氣動工具的正逆轉閥控制
US11364613B2 (en) Pneumatic tool
JP5153273B2 (ja) 空気動力工具用の切換バルブ・アセンブリ
TWI628019B (zh) 具有正逆轉切換機構之氣動工具
JP2008073841A5 (zh)
JP3078664U (ja) エアインパクトレン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